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共40页

合集下载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首先,中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注重预防。

在中国,很多医疗机构设有急救门诊,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急救服务。

这些门诊配备了专业的急救医生和设备,可以随时提供紧急救治。

此外,中国政府也推行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包括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公众如何预防常见的急症,例如颈椎脱位、中暑和骨折等。

其次,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重视救治。

紧急救治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

中国政府要求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急救救治服务,为受伤或患病的人们提供及时有效的紧急救治。

急救医生受过专业培训,能够迅速判断和处理紧急情况。

中国医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术知识,在急救和抢救工作中有着良好的表现。

此外,中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还注重后期恢复。

急救不仅仅是在紧急情况下提供临时的医疗服务,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后期康复。

中国医生会提供必要的康复指导和建议,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一系列康复中心和机构,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帮助患者重返社会。

尽管中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偏远地区的急救设施和医疗人员不足。

其次,中国社会的急救意识相对较低,很多人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急救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

总之,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满足人民群众急救需求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预防、救治和后期恢复的综合措施,中国为受伤或患病的人们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急救服务。

然而,中国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公众的急救意识,进一步提高急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近年来,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断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以下将进一步介绍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和相关措施。

首先,中国加大了对急救设施和急救人员的投入。

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一大批综合性、标准化的急救中心和急救站。

这些急救设施布置在城市、乡镇和农村地区,以确保急救服务的全覆盖。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医师现场完成院前急救病历,以便与院内交接。
院前急救的特点
院内急救
包括急诊抢救和后续相关专科治疗
急诊科救治
急诊病人到达医院后,首先由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抢救,分诊及观察。其后按病人具体情况决定出院、转入相应科室、各专科重症监护病房或综合性危重病监护病房。
急诊科一般均建立在医院最适中的地区,可分设急诊室、抢救室、监护室及留观察室等部门,急诊医护人员应能熟练掌握抢救及监测设备的性能及操作。
重症监护室救治
硬件:必须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微量注射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
总结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先进的急救医疗服务结构,在抢救伤病员的生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EMSS把急救医疗措施迅速地送到危重病人身边、送到发病现场,经过初步诊治处理,维护其基本生命,然后将病人安全转送到医院,为抢救生命和改善预后,争取了时间,极大程度的保证了病人的生命安全。 我国已建立起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EMSS 急诊服务体系。
现场急救 途中救护
急诊科 ICU
EMSS的组成
完善的通讯 指挥系统
ICU及专科 强化治疗
高水平的 医院急诊服务
有监测和急救 装置的运输工具
现场救护
急救员
指在现场为突发伤害、危重疾病的病人提供紧急救护的人。 包括现场伤病人身边的人(EMS救援人员、警察、消防员、保安人员公共场合服务人员等参加过救护培训并获取培训相关的证书,能对伤员作初步处理的人)0203 Nhomakorabea04
环境复杂,多在事故现场、病家或救护车内进行。
对急救人员要求高:处置专科急症病人的能力;具有处理危重症病人的能力

最新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最新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国家、省、地市三级医疗救治信息平台
辖区内所有医疗资源,静态的、动态的
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
医疗卫生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 部门之间信息共享
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卫生部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信息系 统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国债资金1.98亿元用于医疗救治信息系 统建设
医院18703家
急救、急诊诊疗?人次
院前+院内
北京(2005年以前)
单纯院前
上海、天津、武汉、杭州
效能原则,反应灵敏,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 人群医疗急救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被美国、法国、意大 利、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广泛采 用的模式
依托于医院 重庆 单纯指挥 广州 联动(120、110、119、122) 南宁
2003-2004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医疗救治机构 医疗救治信息网络 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
医疗救治机构
急救机构 传染病医院 职业中毒、核辐射救治机构 后备医院
急救机构
紧急救援中心 医院急诊科 院前-院内急救网络
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紧急救援中 心
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指挥、调度急救 资源
地市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不少于20人) 省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不少于50人) 国家应急救治专家库
专业组: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 现场处置、紧急转运、医疗救护、卫生 防护等
培训基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队伍培训、演练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信息属地化、覆盖全行业 统一模式、统一标准 信息共享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急救医疗服务
院前急救:急救中心(站)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院内急救:医院急诊科
城市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服 务能力重要标志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ppt课件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ppt课件

ppt课pp件t课pp件t课件
6
• 1987年,卫生部《关于加强急诊抢救和提 高应急能力的通知》
• 对各级急救组织提出了通讯灵敏、指挥有 效、抢救及时、减少伤亡的工作目标。
ppt课pp件t课pp件t课件
7
• 1994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急救中心(站)基本标准
• 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一级医院设立急诊室, 二级以上医院设立急诊科
第二章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ppt课pp件t课pp件t课件
1
第一节 急救医疗体系的基本组成形式 • 院前急救:急救中心(站)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 院内急救:医院急诊科
ppt课pp件t课pp件t课件
2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
•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
ppt课pp件t课pp件t课件
8
• 1995年,《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 法》
• 灾害事故医疗救援的组织、灾情报告、现 场医疗救护、伤病员后送、部门协调、培 训和医疗救护队基本装备标准等。
ppt课pp件t课pp件t课件
9
• 1987年,卫生部、原邮电部开通了120急救 呼叫专线电话
• 2004年,卫生部、信息产业部《关于加强 院前急救网罗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 的通知》
构——救护站 • 8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时期,医疗急救和
快速转运为一体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模式
ppt课pp件t课pp件t课件
5
• 1980年,卫生部《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 的意见》
• 急救站和急救分站的任务、设置原则及组 织管理,城市建立医疗救护网。
• 许多城市逐步建立了急救站和急救分站, 对急危重症患者和意外灾害事故伤员实施 现场急救和转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18703家
急救、急诊诊疗?人次
院前+院内
北京(2019年以前)
单纯院前
上海、天津、武汉、杭州
效能原则,反应灵敏,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 人群医疗急救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被美国、法国、意大 利、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广泛采 用的模式
依托于医院 重庆 单纯指挥 广州 联动(120、110、119、122) 南宁
1987年,卫生部《关于加强急诊抢救和 提高应急能力的通知》
对各级急救组织提出了通讯灵敏、指挥 有效、抢救及时、减少伤亡的工作目标。
1994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急救中心(站)基本标准
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一级医院设立急诊 室,二级以上医院设立急诊科
2019年,《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 办法》
地市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不少于20人) 省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不少于50人) 国家应急救治专家库
专业组: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 现场处置、紧急转运、医疗救护、卫生 防护等
培训基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队伍培训、演练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信息属地化、覆盖全行业 统一模式、统一标准 信息共享
2019-2019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医疗救治机构 医疗救治信息网络 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
医疗救治机构
急救机构 传染病医院 职业中毒、核辐射救治机构 后备医院
急救机构
紧急救援中心 医院急诊科 院前-院内急救网络
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紧急救援中 心
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指挥、调度急救 资源
国家、省、地市三级医疗救治信息平台
辖区内所有医疗资源,静态的、动态的
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
医疗卫生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 部门之间信息共享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卫生部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信息系 统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国债资金1.98亿元用于医疗救治信息系 统建设
2019年非典
传统传染病,新发传染病 30余种新发传染病,我国≻1/2 2019年SARS,2019年禽流感
食物中毒、职业中毒 自然灾害 国际恐怖事件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 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 系建设规划》
114亿国债资金(11亿紧急救援中心建设)
几年时间建立医疗救治体系
急救医疗服务
院前急救:急救中心(站)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院内急救:医院急诊科
城市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服 务能力重要标志
体现政府职能、树立政府形象、保障群 众健康、促进社会发展
一、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发 展及现状
发展进程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始于20世纪50年代 大中城市出现了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机
中国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绝对值居世界之首, 据统计,在上海因交通事故造成院前死亡(现 场死亡和转运途中死亡)人数占因交通事故死 亡总人数的2/3,而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也将 会带来更高的死亡率。
区域卫生规划:统一规划、统一设置、 统一管理
就近、安全、迅速、有效原则,急救网 络
原则上一个城市一个急救中心(站)
灾害事故医疗救援的组织、灾情报告、 现场医疗救护、伤病员后送、部门协调、 培训和医疗救护队基本装备标准等。
1987年,卫生部、原邮电部开通了120急 救呼叫专线电话
2019年,卫生部、信息产业部《关于加 强院前急救网罗建设及“120”特服号码 管理的通知》
现状
截至2019年 急救中心(站)141家
现场急救、转运、途中监护
经授权指挥、协调医疗急救资源(紧急 状态)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0、110、119 联动
急救网络:紧急救援中心-综合医院急 诊科
紧急救援中心:院前急救、指挥、调度
综合医院急诊科:医疗救治,伤病员现 场急救和转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平战结合 防治结合 中西医结合 统一管理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社会安全事 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 卫生救援工作。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二、中国急医疗服务体系存 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
医疗救治机构基础设施落后,装备水平 不高,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短缺
医疗救治机构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 东西部、城乡差距
构——救护站 8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时期,医疗急救
和快速转运为一体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模式
1980年,卫生部《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 作的意见》
急救站和急救分站的任务、设置原则及 组织管理,城市建立医疗救护网。
许多城市逐步建立了急救站和急救分站, 对急危重症患者和意外灾害事故伤员实 施现场急救和转运。
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力量分散 医疗救治体系内部之间及与其他卫生体
系(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之间缺乏信 息沟通与工作协调
院前急救
长期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体现不出公 益性
服务半径过大,反应时间过长 急救不急 整体水平不高,现场急救欠缺,过多转
运 人员流失 急需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
院内急救
软件:质量管理和服务管理
不能局限于单纯转运病人,提高现场医 疗急救、途中监护水平和能力
科学设计急救网络,解决急救不急、反 应时间过长、急救半径过大等问题
结合“医院管理年”,以病人为中心, 提高急救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未覆盖县、县级市可建独立急救站
属地化、全行业管理
未经批准,任何机构、组织、个人等不 得使用“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急救 中心(站)”名称,并从事院前急救工 作
“120”唯一院前急救特服号码,任何医 疗机构不得擅自设置任何其他形式的急 救电话
体现政府职能、公益型,财政经费支持
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
院前——院内衔接,“绿色通道” 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设备老化 人员流动性大
三、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发 展思路
据研究表明,冠心病急性发作后24小时内死亡 人数占因冠心病死亡总人数的75%,其中发作 后1小时内死亡人数占因冠心病死亡总人数的 1/3,努力降低冠心病急性发作院前死亡率是 近年来发达国家冠心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的重 要原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