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及教学组织

合集下载

_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_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

_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_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

叶, 将其下端 1/3 长浸入盛有清水的容器中( 注意根部避光) , 置于通风良好的室内, 以散射光照射为主。入水初期, 需每 1~2 d 换水
一次, 并及时注意水质变化, 以后可稍延长换水天数。一般在 15 ℃左右的温度条件下, 约 20 d 鹅掌柴浸在水中的茎段下部皮孔部位
和基部切口处, 开始形成白色愈伤组织, 此后 10 d 左右, 这些愈伤组织便能分化出不定根。再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水生不定根
第 23 卷第 9 期 2007 年
中学生物学 Middle School Biology
文件编号: 1003 - 7586( 2007) 09 - 0050 - 02
Vol.23 No.9 2007
“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
李志远 (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 222006)
生物学科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 它反映的是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 因此, 在 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制作的模型、 挂图、动画等进行直观教学, 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如:学习“顶端优势”时, 教师可以选取顶端优势 现象明显的盆景或枝条让学生观察; 学习“根瘤与根 瘤菌”内容, 可以取生长旺盛的大豆根系并制作根瘤 菌的临时装片进行观察; 学习“无氧呼吸”, 可以取几 个苹果用塑料袋扎紧, 让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 “酒 味”, 使学生身临其境。总之, 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 教 师应当启发学生因地制宜地寻找简单而又能说明问 题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凡是能够让学生亲自观察、 探索的, 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 在“探究性学习”中 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习惯和探索精神。
科学的意识及科学的价值观, 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 李寅昊 董必慧 盐城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江苏盐城 24002)

渗透作用实验的探究性教学与改进

渗透作用实验的探究性教学与改进

() 1实验步骤。 ①取 甲、 乙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 甲瓶 内盛
清水 . 乙瓶 内盛 浓 蔗 糖 溶 液 。 再 取 甲 、 两 个 相 同 长 颈 漏 斗 , ② 乙
漏 斗 口各 紧扎 一 个 鱼鳔 , 甲长 颈漏 斗 内 装 适 量 的浓 蔗 糖 溶 液 ,
乙 内 装 等 量 的 清水 。③ 同 时 把 甲 、 漏 斗 分 别 放 入 甲 、 乙 乙两 个 瓶 中 . 液 面 高 度 作 标 记 . 察 漏 斗 内 的液 面是 否发 生变 化 。 将 观 ( ) 验 结 果 ( 验 结 束 小 组 交 流 讨 论 实 验 结 果 , 同 学 2实 实 请 们 描 述 实验 现 象 ) 甲内 液 面 上 升 , 。 乙漏 斗 内液 面下 降 。 ( ) 果 分 析 ( 师 引 导 学 生 分 析 , 斗 内 液 面 上 升 下 降 3结 教 漏
的 原 因 ) 。 师 生 共 同分 析 并 得 出 如下 结 论 : 水 分 子 可 以 自由通 过 半 透 膜 , 蔗 糖 分 子 不 可 以 。 位 体 而 单 积 清 水 中 的 水 分 子 数 目 比 单 位 体 积 的 蔗 糖 溶 液 中 的 水 分 子

渗 透 作 用 实 验 的 探 究 性 教 学 与 改 进
吴 晓敏
( 安市第二中学 , 北 迁安 迁 河

040 ) 6 4 0

用 探 究 性 实 验 突 破 难 点
于 由漏 斗 扩 散 入烧 杯 内 的数 量 。因 此 甲漏 斗 内的 液 面 上 升 了 ,
渗 透 吸 水 实 验 是 高 中 生 物 必 修 1 块 的一 个 的 重 点 和 难 模 点 实验 , 知 识 点 在 考 题 中经 常 出 现 , 于很 多 学 生 对 原 理 理 该 由 解不 清楚 .故 试 题 的 正 确 率 较 低 。为 了加 深 对 渗 透 原 理 的 理 解 . 实 际 教 学 中 , 们 对 教 材 实 验 进 行 了改 进 , 《 透 作 用 在 我 把 渗 演示 实验 》 为 探 究 试 验 , 果 不 错 。 改 效 1 设 问题 情 境 . 创 演示 实 验 : 一 粒 高 锰 酸 钾 放 人 一 杯 清 水 中 , 快 就 会 发 将 很 现 。 锰 酸 钾 的 紫 红 色 慢 慢 向 四周 扩 散 开 来 , 到 高 锰 酸 钾 完 高 直 全溶 解 . 内 的 清 水 变 成 紫 红 色 溶 液 为 止 。 可 见 , 一 种 浓 度 杯 在 不均 匀 的溶 液 中 由 于分 子 不 断 运 动 ,溶 质 分 子 总 是 从 浓 度 高 的地 方 向浓 度 低 的地 方 扩 散 ,这 种 扩 散 过 程 一 直 要 到 整 个 溶 液 的浓 度 完 全 相 等 为 止 。 如 果 两 种 浓 度 不 同 的溶 液 被 一 层 半 透膜 隔开 . 种 半 透 膜 只 能 使 水 分 子 透 过 , 质 分 子 由于 比较 这 溶 大 而 不能 透过 , 么 半 透 膜 两 侧 溶 液 浓 度 差 能 不 能 消 除 呢 ? 那 学 生 自然会 产生 疑 问 。接 着 弓 导 学 生 进 行 实 验 。 I 2 学 生进 行 实验 .

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

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

活动 之前要求家长能够制订活动 的计划 ,
身 也缺 少学 习的动 力 ,亲子 之间缺 少 沟 通和 交流。但 是他们 对于孩 子又 寄予 了 很 高 的期望 。这 类家庭 我们重 点从 。 家
明确活动的主题 ,活动 的目标,活动的 步 骤。活动 结束 以后 ,要求 家长和孩 子
实现 分享。通过 开展 家庭 学 习活动 ,不 少 家长都认识 到 ,不仅 要培 养学 生 的知 识 技 能 。还 皮该 注 重孩 子 情 感 的培 养 , 同时也认识 到 ,知 识不仅 来 自书本 , 知 识 更来 自生活 , 来 自大 自然。
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
湘西 自 治州永顺县第二中学 彭继云
地位与作用 比较 困难 ,因此可能 出现漏水现 象。 4 . 装置 中的长颈 漏斗 是倒立 的 ,通 2 . 往 漏斗 内注入加碘 的淀 粉液 和蔗 糖 混合液 ,将 玻璃纸浸 入到盛 有清 水 的


渗透现象演示实验位于人教育版高
清水 的烧杯 、橡皮 筋
六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 ( 圈略 ) 七 、实验过程
2 . 易于观 察 ,效 果明显 : 在短 时 间
内就 能明显的看见溶液液面上升现 象。
3 . 增 加验 证性 实验 ,帮助 学 生理解
1 . 将 玻璃纸 折成袋 状 ,将长颈 漏斗
颈 伸入其 内,用橡皮筋捆扎。
二 、实验原 型 ( 圈略 ) 三、原 实验的不足 之处 1 . 该 实验 只证 明水 分子可 以通过半

2 . 用加碘 的淀粉 溶液和 蔗糖 混合液
代替 无 色的蔗糖 溶液。 既容 易观 察液 面
1 . 在短 时 间内 ,能 明显 的看见 长颈

“探究渗透作用条件”实验改进

“探究渗透作用条件”实验改进

比长 颈 漏 斗 口小 得 多 , 绑 上半 透膜 比较容 易 , 且 固定 也 方 便 , 不会脱落 ; 上 端设 计 的 开 E l 相当于微型漏斗 , 用 来 注 入 溶 液 方 面快捷 ; 而且连接处进行改装后便 于固定且 不会漏液. 且管内
径 比长 颈 漏 斗 小 , 现象更明显. 3 . 用 纱 布 与 半 透 膜 同时 进 行 实 验 , 且 用 铁 架 台 固定 , 可 以

水 分子

1 . 只 能 证 明 水 分 子
下 端
= = =
图 5
丫 巴
可 以通 过 半 透膜 , 不能证明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 2 . 原 装 置水 分 子 扩 散 比较 慢 , 液面上 升时 间比较长 , 无 颜
色, 现象不明显.
上 端
= 二 连接 垒 上
‘ ‘ 探 究 渗 透 作 用条 件 ’ ’ 实 验 改进
■ 尤 彩 云
实验简介 : 本实验 是人教 版的高 中生物 必修 1 《 分 子 与 细
胞》 第 四 章 的第 一 节 中 的渗 透 作 用 的 演 示 实 验 , 是 让 学 生 通 过 分 析渗 透 现 象 进 而 认 识半 透膜 的作 用 , 概 括 出 渗 透 作 用 的概 念 和 发生 渗 透 作 用 的两 个 条件 . 为 后 面 学 习 动 物 细 胞 的 细 胞 膜 和 植 物 细 胞 的 原生 质 层 都 相 当 于 一层 半 透 膜 打 下 基 础 . 实 验 目的 :
分析: 淀 粉 分 子 和 水 分子 都 能通 过纱 布 , 烧 杯中 进 出速 率 相 同 .
半 透 膜 是 一 种 只允 许 某 些 小 分 子 物 质 通 过 , 而 不 允 许 另

探析“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及教学组织-最新教育资料

探析“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及教学组织-最新教育资料

探析“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及教学组织渗透作用实验在人教版教材出现在第四章节,通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际案例,在该单元中将渗透作用作为主要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样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的提升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面的提升起来,对学生整体生物知识学习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学生的实验能力是生物考试中的关键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在对照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渗透实验”的过程中对对生物知识进行领悟。

一、实验方法分析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选取的仪器都是半透膜将长颈漏斗口进行密封,然后在容器内注入一定的溶液,将漏斗倒扣在烧杯中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可以看到漏斗内的液面出现上升的情况,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观察和控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但是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通过这种实验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长颈漏斗出口处的半透膜容易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位移,导致实际注入的液体达不到实际要求的质量,影响实验的效果。

半透膜受到长颈漏斗中液体向下重力和烧杯中浮力影响,容易出现渗透现象不明显,甚至没有渗透的情况,实验的结果和教材不符,影响学生对教材实验的理解。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因为是采用的是蔗糖溶液,通过长颈漏斗的颈部注入溶液的过程中,蔗糖溶液较为粘稠,因此在进行蔗糖溶液倒置再灌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因为甜度过高而造成的溶液粘在容器壁上,造成实验整体过程不流畅,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惑。

二、实验改进措施(一)改进半透膜材料的选取针对上述半透膜材料存在的问题,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将半透膜材料进行改进,使用卵壳膜取代原本的实验材料,但是通过实际实验观察可以发现这种方法时间消耗较长,因此在实验中可以选择软壳鸡蛋作为取代材料,在实验中收到的效果较好,可以避免传统的半透膜在实验中出现的位移,提升实验的整体质量,对实验效果进行更加的控制,减少实验中的突发事件。

高中生物渗透装置的教学改进及反思

高中生物渗透装置的教学改进及反思

高中生物渗透装置的教学改进及反思一、原渗透装置概述高中生物中,典型的渗透装置通常由一个半透膜袋(如玻璃纸或动物膀胱膜等),内装一定浓度的溶液,然后将其置于盛有另一种浓度溶液的烧杯中构成。

通过观察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液面高度变化来探究渗透现象及原理。

例如,当半透膜内为蔗糖溶液,外为清水时,水分子会从清水一侧通过半透膜向蔗糖溶液一侧扩散,导致蔗糖溶液一侧液面升高。

二、原装置存在的问题1. 现象不明显对于一些浓度差异较小的溶液组合,液面上升或下降的高度变化很缓慢且幅度小,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难以让学生清晰观察到明显的渗透现象。

例如,当使用较低浓度的蔗糖溶液和浓度相差不大的水进行实验时,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到较为显著的液面变化。

2. 半透膜选择受限常用的半透膜如玻璃纸,其制作和安装相对繁琐,且容易破损。

动物膀胱膜的获取则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稳定性,同时这些半透膜的通透性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重复性不佳。

3. 实验误差较大装置的密封性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如果烧杯口与半透膜袋之间密封不严,容易导致外界空气进入或内部溶液渗漏,从而干扰液面高度的准确测量,使实验数据产生误差。

此外,溶液中的溶质可能会通过半透膜的微小孔隙扩散到另一侧,影响溶液浓度的准确性,进而影响渗透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三、改进措施(一)装置结构改进1. 采用更直观的U型管装置设计原理:将传统的烧杯和半透膜袋组合改为U型管结构。

U 型管的一侧装入半透膜袋及溶液,另一侧装入另一种溶液,中间用活塞或夹子隔开。

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液面高度的变化更加直观地在U型管两侧显示出来,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

优点:①相比于烧杯装置,U型管的液面高度差更容易测量和读取,能够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②U型管的结构相对稳定,减少了因装置晃动或倾斜等因素导致的实验误差。

2. 优化半透膜固定方式改进方法:在U型管的管口处设计一个专门的半透膜固定卡槽,将半透膜平整地固定在卡槽内,并用橡胶圈或夹子进行密封加固。

【教学设计】《渗透作用演示实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渗透作用演示实验》教学设计

《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一、教材分析渗透现象演示实验位于人教育版高中生物《必修》第4章第1节开篇的问题探讨。

渗透作用是本节教学内容的一个难点,做好渗透作用演示实验是突破难点的重要教学手段。

通过实验的演示,让学生通过分析现象,认识半透膜的作用,概括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从而为本节讲述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和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都相关于一层半透膜及细胞吸水失水现象建立了良好的知识铺垫。

二、实验原型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如上图所示,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一些问题:(1)用玻璃纸或膀胱膜作为半透膜,取材处理不太容易,且玻璃纸与生物膜有一定差异。

(2)该装置中长颈漏斗呈下大上小的钟形,半透膜需套在下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钟形长颈漏斗下部口径大,要求制取的半透膜的面积较大,在套膜、结扎上较麻烦,经常会出现结扎不严密或半透膜破损等操作困难的问题。

另外长颈漏斗上部管径也不够细小,造成漏斗内水柱上升幅度小且速度缓慢,实验现象不明显。

(3)装置中的长颈漏斗是倒立的,通过漏斗颈向装置内加入溶液也非常麻烦。

三、实验改进与创新之处1、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处理:常用的生物材料有鸡蛋的卵壳膜、鱼膘等,其中,鸡蛋膜取材方便,为较常使用的半透膜材料。

处理方法如下:在生鸡蛋稍尖的一端,轻轻敲出一小孔,倒出蛋清和蛋黄,留下蛋壳用清水洗净,然后浸泡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中15~20 min,使卵壳上的CaCO3溶解,最后用针挑去破裂的蛋壳,让完好的卵壳膜露出,洗净放入清水中备用(注:①挑蛋壳时不要损坏卵壳膜;②为了加强实验效果,卵壳膜最好随制随用,不宜放置过久)。

2、实验装置的改进滴加红墨水的蔗糖溶液(1)将倒置的长颈漏斗正立,这样就方便了溶液的注入。

在玻璃管的底部套上已制好的鸡蛋壳膜,用橡皮筋(或橡皮管)扎住,注意松紧要程度,过松会漏水,过紧了会损坏卵壳膜,也会造成漏水。

(2)用滴加几滴红墨水的蔗糖溶液代替无色的蔗糖溶液,既容易观察液面上升情况,也检验蔗糖分子是否通过卵壳膜而进入烧杯内液体中。

渗透作用实验装置的改进及探究性拓展

渗透作用实验装置的改进及探究性拓展

258学习版能够实现数学的自主学习。

另一方面,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可以积极利用课后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具体指导,对于学生数学习题的完成情况给予点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掌握数学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得以提升。

(二) 对课后练习题目进行分层。

数学学科在小学教育阶段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数学教师除了对课堂教学采取分层教学之外,还可以针对课后练习来进行分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来布置特定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良好巩固,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拓展,从而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对分层布置课后练习题的方式来对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练习,对于那些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就可以多为他们安排一些基础性习题。

对于那些学习水平处在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在安排一定的基础习题上,再让学生做一些其他类型的题型。

让他们能够对多种类型的题目都能够较好地解答。

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除了为学生布置适当的基础习题之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多做一些拓展性的题目来进行训练,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有效落实分层异步教学的评估。

一个良好的课堂评价能够让学生了解在学习中存在哪些不足,促进学生学习体系的建立,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思维的提升,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沟通交流的互动。

分层异步教学手段要重视教学评价,根据相应的家偶尔目标,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保证评价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了解自身情况,不断进步,攻克数学学习中的大大小小难关。

为了保证课堂评估结果的效率,老师要注意评价的语气和方式,不可采用说教的预期,更多的是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

综上所述,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力,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运用分层教学思维模式的同时,要比较灵活的运用和熟练的掌握理解数学教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保留学生的个体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 颈漏斗 倒置装 置 中 的半 透膜 面积 小 , 由于漏斗 管 的 管 径 大 , 面上 升 的速 度 慢 , 液 发生 渗 透 作用 的时 间较 长, 在课堂 上做效 果 不 明显 。为 了避 免 上述 问题 的 出
溶液 , 烧杯内的溶液为清水 , 同的则是 A组用鱼鳔 不 膜 B组用 塑 料纸 隔 离糖 溶 液 和清 水 。设 置好 后 都 用 铁 架 台 固定 好 调 节好 两个 移 液 管 的液 面 在 同一 适 当 高度处 , 各作标记。教师可以请学生参考书本预习情 况 ,推理预期 图 1 两个装置最终液面的变动情况 , 并 分 析 原 因。 、



A C D
现, 可选用移液管 , 移液管的管径很细很小 , 在很短的 时间内, 液面迅速上升, 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 适于课堂
演示 实验 。
3 教材 实验 中所用 的溶 液改进
蔗糖溶液和清水都是无色 ,实验现象不容易观
图 2 改进 后 的渗透 作 用实验对 比装 置 示意 C组 和 A组 的装 置是 一样 的 鱼鳔 膜 ,0 3%的 蔗糖
察, 分析后改进为蔗糖溶液 中滴少许红墨水 , 以增加 实验的直观性 , 实验现象清晰可见。 4 教材 中实验 方案 改进
溶液和清水 的摆放位置哈好相反 。 D组鱼鳔膜内外都 是 3%的蔗糖溶液 。设置好后同样 ( 0 下转第 6 页 ) 4
与评价 , 必须 自 始至终以具体学校和具体学生的独特 性与差异性为出发点和归宿 , 才能 凸显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教学 , 因地 、 应 因时、 因校循序渐进 , 量 力而行 。切忌盲 目照搬 , 必须正确评估 自 的优势与 身 劣势 , 要依据其 自身的特点 , 尽量突出学校的优势 , 以 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率 。 1 教 学规 范 - 3
1 . 确定 方案 .1 3
的重要 途径和有效方式 , 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 学生活动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 2 第 3期 6卷
21 0 0年
中 学 生 物 学
M ide S h o oo y d l c o l Bilg
V0 _6No3 l . 2 2 1 00
文件 编号 : 0 3—7 8 (0 0 0 10 5 6 2 1 )3—0 5 —0 00 2
Hale Waihona Puke “ 渗透作 用" 演示实验 的改进 及教 学组织
如图 1 所示 : 和 B组 的膜 内都 是 3 %的蔗 糖 A组 0
证渗透作用的发生 , 充分体现出生物实验探究对于激 发 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高学生 的思维 能力 和创新 意 识 提 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笔者在上此课时将其改为 探究性对照实验 , 也收到 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现将实 验装置的几点改进 、 教学要点及体会总结如下。 1 教材 中的 取材 教材选用 的是一种半透膜——玻璃纸 即赛璐玢 , 目前不易找到, 备选的替代材料很多 , 如花生种皮 、 猪 肠衣、 鱼鳔及卵黄膜等。 而操作时发现花生种皮小 , 易 破, 不透明 , 直观性差 ; 肠衣要将猪小肠的浆膜剥离才 能得到 , 操作麻烦 , 不干净 ; 鸡蛋中制取的卵壳膜效果较 好, 用酸液将鸡蛋浸泡一段时间后 , 将其钝端打开一个 小洞 , 去掉蛋清和蛋黄 , 可剥取到卵壳膜 , 实验操作方 便; 鱼鳔膜则更易取得 , 剥离或是实验操作更是方便 实验可以本地常见的鲫鱼或者是鲢鱼的鳔作 为 半透膜材料 , 鱼鳔从 鱼腹 取 出 , 去掉外 面 白色 的黏 膜 , 01m l 用 . o/ L的盐 酸浸 湿 , 用 清 水浸 泡 2 i, 再 0rn a 在鱼鳔交接处剪开 , 放去气体 , 取体积相对较大点的 圆锥 型一 端 鱼鳔 , 用 清 水 浸湿 清洗 下 , 再 用洗 耳 球 向 内吹气备用 。 2 教材 中的 倒置漏 斗装 置改 进 长颈漏斗 口的直径较大 , 而绑定的半透膜受到蔗 糖溶液的压力而下沉 ,影响液面高度的正常变化 , 且
22 工作 目标 . 。
确定本课程 目标 、 课程纲要 、 课程结构 、 程进 课
度。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 , 达到规定的 教学 目标 与课时 。 .
1 . 组织 和实 施 .2 3
教师在每次课前需充分研究学情 ,确定重难点 ,
秦秀芳 ( 江苏省通 州市姜灶 中学 江苏南通
新人教版高 中生物 ( 必修 1教材在第 四章的第 ) 节物质跨膜运输 的实例 中以渗透作用作为问题探 讨来引入课题 , 区别于原来老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以验

261) 2 3 5
教材的实验装置就是一套 : 倒置漏斗 内是高浓度 蔗糖 , 膜外是清水 的实验组 , 应该是类似验证性实验 组 ,不能推理说明渗透作用发生所需 的 2 个必备条 件, 不利于课堂重点的教学 。笔者在上课时将其改为 探究性对照实验组, 由学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 ( )对 照实验 1变量 为半 透膜 。 1 :
的个体 化特征 。 1 . 针对性 原则 .6 2
束时 , 教师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 作业完成情况等给 予一个综合评价 , 完成相应学分的认定 。教师要认真 写好教 学反思 , 时总结 经验 。 . 及 2 学 生社 团( 生命 社 团 ) 的开发和 实施 学生社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新课程改革
21 指 导思 想 .
以新课改的思想为指导 ,切实落实新课程 的要 求, 从是否有利 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 是否有利于 高考 , 是否有利于彰显学校的特色出发 , 针对学校、 学 生实际来开展学生社团活动。 通过学生社团进一步激 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 的组织能力 、 探索能力 、 自主研究的能力 , 倡导团队合作精神 , 从而全面提升 学生的综合素质 、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