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无答案)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5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3)
15 最苦与最乐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责任的含义。
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认识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著作有《饮冰室全集》。
二、检查预习1、注音:契(qì)约揽( lǎn) 大抵( d ǐ)悲天悯( mǐn)人2、根据所给的解释填出相应的词语①不得志。
失意②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如释重负③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悲天悯人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无入而不自得三、整体感知1、速读全文。
(自由诵读)读完后告诉老师:__未尽责任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尽责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负责任_____,而不能____逃避责任______ 。
文章结构:一、(1、2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②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4自然段的内容。
第15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内评价:主备教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3、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学习过程一.走进作者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二、课文导读(你了解课文的内容主旨吗?)本文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本文的语言洗练简洁,表现在使用了概括力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也表现在该展开则展开,该收敛则收敛。
三、走进课文:㈠知识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循.环()圣贤.()卸.却()悲天悯.人()达guān() péi礼()qì约()监dū()2、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3、本文的作者是,字任甫,号任公,他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这篇文章是(文体),选自㈡整体感知4、本文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请你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段意。
5、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他的观点是什么?(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5、拓展延伸课文内容:(四)资料链接①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部编版七下语文《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15.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教学目标:(一)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二)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三)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二、作者作品介绍(画面呈现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约2分钟)梁启超,字,号,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著有《》。
三、配画课文朗读,预习指导。
⒈根据朗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契.( )约②揽.( ) ③悲天悯.( )人⒉根据朗读,填空:①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⒊学生讨论,并完成下列练习: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②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④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⒋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①失意②悲天悯人③如释重负④无入而不自得①不得志②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③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四、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整体理解(设计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插入画面)。
(约23分钟)(当场明确目标,先给10分钟独立思考解答后,再给5分钟进行学生讨论,接下来教师再用8分钟进行讲解。
)⒌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
⒍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⒎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本文的论据是否具备这两种类型,请举例说明。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他们在讨论“面对苦与乐”的主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表见解,并提出一些独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深度。今后,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技巧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解、示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看到作者是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普遍道理的,并尝试让学生模仿这种写作方式。
-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效果,如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使用比喻来表达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尝试采用一些互动性更强的小游戏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最后,我觉得这节课的总结回顾环节做得还不够到位。部分学生在回顾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我决定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增加一个小测试环节,以便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精品」初中人教版七级语文下册15、《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15、《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复习回顾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2、议论文的常用论证方法有:、、、。
二、填空1、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字________,号________,别号_____________。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思想家、学者。
2、阅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契.约()任重.道远()悲天悯.人()卸.却()如释.重负()⑵根据意思写词语。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 )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 )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 )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 )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 )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 )三、品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填空。
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书中批注)。
3、作者把苦乐和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结论是什么?4、细翻自己的人生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理解。
最痛苦的事:最快乐的事:。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1.走近作者梁启超,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散文家。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曾师从康有为,与他一起成为我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并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共计149卷,1000余万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巨人。
2.主题解说本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
同时告诉我们,必须要对国家、社会、家庭乃至自己勇于担负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3.重点突破(1)课文为什么在第1自然段不直接提出观点,而先否定其他答案?提示:因为把贫、失意、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
如果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会寻找新的答案。
否定其他答案,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会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以设问开头,还能引发读者思索,激起读者的共鸣。
(2)在作者笔下,“最苦”与“最乐”之间是什么关系?依据是什么?提示: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未尽责等于痛苦,尽责等于快乐,相辅相成。
依据是“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4.难点攻克为什么文章的第一部分只谈痛苦就用了两个自然段,而第二部分痛苦和快乐都谈了却只用一个自然段?提示:只要看一看“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的论据就不难明白,第二部分中的痛苦是作者针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提出的。
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之上的。
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痛苦。
也正因为这样,在谈痛苦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快乐。
第一部分已经用不少笔墨谈痛苦。
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可以了。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初步了解议论文知识;明确本文观点,能理清文章论述思路;领会本文平实又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基本掌握论述性文章的略读方法,了解论述性文章的结构思路,初步了解论据和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培养自己对家庭、社会、国家及自己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课前预学一.识记文学常识。
《最苦与最乐》选自《》,作者是,字卓如,号,别号、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代表人物,思想家,学者。
他一生勤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二.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恩huì(① ) chán着(②) qì约(③) 招lǎn(④) 悲天mǐn(⑤)人xún环(⑥) xiè(⑦)却监dū(⑧) 死而后yǐ(⑨)三.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莫若:达观:契约:造句:四.查阅资料,了解议论文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观点、看法、主张)、论据、论证(方法)。
论点:指作者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某人、某事或某问题所发表的总的看法(主张、观点)。
论点要求--正确、鲜明、新颖、概括简洁。
论据:指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包括事实或理论两类。
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件,统计数据,公理定律等,理论证据包括名人名言、诗歌、比喻、自己独特的分析等。
论据要求--确凿、典型、新颖、简洁。
论证: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正确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喻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法、类比法、归谬法…五.学习论述性文章略读。
略读论述性文章着重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论点(观点),二是用了哪种论据,三是论述思路。
1.按每分钟400字的速度读完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找观点的步骤:(1)思考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本文针对“苦”“乐”问题;(2)始终想着“作者针对‘苦’‘乐’问题,他认为”,将文中句子代入上面空格;(3)读起来语意顺畅的,便是作者的观点;(4)重点关注文章开头、段首、段尾、文章结尾等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5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无答案)
C.园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安理得。
D.面对这一罕见病例,医院多位专家教授共同会诊,终于章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最佳方案,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四、拓展提升及展示.
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名言警句。
五、课后小结及展示
导入新课
一、自学检查(检测)及展示: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寨子()陡峭()竹篾()
简陋()悠闲()恍惚()
修葺()晶莹()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莫过于。()
(2)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
(3)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
(4)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
3.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往往是作者论述自己重要观点的部分,细读第5-6段,思考下列
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三、课堂导练及展示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号任公,别号思想家、学者,其著作大多收入《》。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们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思想深刻,格调高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它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诚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六、课后作业(巩固练习)
填写导方相关内容。
七、下节课预学指导
3.从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5、最苦和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5、最苦和最乐(导学案及答案)15、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拼音和作者相关知识。
2、运用略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体会本文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风格,积累运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努力。
4、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联系实际生活,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掌握字词拼音和作者相关知识。
2、运用略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难点】1、体会本文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风格,积累运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努力。
2、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联系实际生活,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过程】任务一:了解作者情况。
1、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教育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本文写作于1922年九月,作者当时在清华学校兼课,作为一位曾经领导过维新运动的领袖,作者希望以此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自学检测一:1、“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几句话是()的名言。
2、梁启超,字(),号(),别号(),近代()、学者。
广东新会人。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加()变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最苦与最乐》导学单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基础知识精讲】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四、词语积累失意:不得志。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五、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六、文章主旨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
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本文思想深刻严密,格调高雅,语言凝重,谈到了除两三岁的孩子外,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
论证了一对姊妹命题: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七、结构分析全文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1、2自然段是第一部分,论述“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第一部分的两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主论,第2自然段是辅论。
文章开篇用了一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然后一一加以否定,最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5、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15、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拼音和作者相关知识。
2、运用略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体会本文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风格,积累运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努力。
4、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联系实际生活,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掌握字词拼音和作者相关知识。
2、运用略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难点】1、体会本文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风格,积累运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努力。
2、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联系实际生活,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过程】任务一:了解作者情况。
1、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教育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本文写作于1922年九月,作者当时在清华学校兼课,作为一位曾经领导过维新运动的领袖,作者希望以此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自学检测一:1、“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几句话是()的名言。
2、梁启超,字(),号(),别号(),近代()、学者。
广东新会人。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加()变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
梁启超是清末最优秀的学者之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优秀人物,其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等。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单元导学案【单元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粗知各篇主要内容,学习略读方法。
2.理解认同各篇传达的中华美德,从修身正己的角度形成读后的心得和体会。
3. 在单元略读的基础上,研读代表性段落,赏析词句,感受语言特点,研习写法,由会读到会写。
【单元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重点:知识铺垫,积累字词【知识链接】1.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
2.《陋室铭》铭,古代文体之一,本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此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常用韵。
3.《爱莲说》说,古代议论性文体,常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
写法不拘一格,行文多自由活泼,篇幅大多不长,类似现代杂文。
4.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其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学者、散文家,河北人。
代表作《负暄琐话》《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等。
彭荆风(1929-2018),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江西萍乡人。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
其中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解放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梁启超(1873-1929),中国思想家、学者。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有《饮冰室合集》。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2023-2024学年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16.最苦与最乐(后附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自主突破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达观.(guān)落.地(là)包揽.(lǎn)悲天悯.人(mǐn)B.卸.却(xiè)监督.(dū)契.约(qiè)海阔.天空(kuò)C.循.环(xún)排解.(jiě)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D.圣贤.(xián)大抵.(dǐ)失意.(yì)任重.道远(chóng)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B.瑞敏生性达观..,每天都是乐呵呵的,对不如意的事都能够看得开,真令人羡慕。
C.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D.每次和好友小聚,海阔天空....地畅谈之后,他总觉得自己又有了新的力量,不再畏于独自在异乡闯荡。
4. 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导学案:15 最苦与最乐
15 最苦与最乐基础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安分.( ) 契.约( ) 诸.圣诸佛( )监督.( ) 卸.却( ) 悲天悯.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契约赔理死而后己B.排解坟墓任重到远C.监督恩慧忧国忧民D.循环豪杰如释重负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面对这一罕见病例,医院多位专家教授共同会诊,终于拿出了最佳方案,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B.爱迪生顽强搏击于科学海洋的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创造发明心安理得....地赢得同时代人的赞誉。
C.男孩子要有海阔天空....的胸襟,不要老在芝麻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D.文学作品不必非要悲天悯人....,表达好作者自身的情感即可。
4.联系语境,选出下面句中画线处应填入的内容( )____________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A.痛苦和快乐是一对孪生姐妹。
B.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C.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的痛苦。
D.我们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设问)B.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
(排比)C.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设问)D.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反问)6.解释下面名句的意思,并举例证明其蕴含的道理。
(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1)无入而不自得(孔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子有终身之忧(孟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任重而道远(曾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前进中学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书法进校园”。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反馈指导:本文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同时告诉人们,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而不应该逃避责任。
(二)用心品读,筛选观点: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出示任务: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许多有关最苦与最乐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或找出相应的事实对这些观点进行证明。(依照三部分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
⒈、第二小组学生展示有关议论文基本知识:(ppt显示)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轮、结论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最苦与最乐
教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大抵()契()悲天mǐn()人
2、解释下列词语
如释重负:
悲天悯人:
任重而道远:
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
字,号别号。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 ",著有《》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
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俗语无入而自得
孔子任重而道远
孟子如释重负
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
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
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
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总结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2、师生共同总结
七、当堂训练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
2、指出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3、文中"最苦"指,"最乐"指,中心论点是。
4、读罢此文,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自己目前应担负的责任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去完成?
5、结合课文,怎样理解孔子的"无入而不自得"?
6、请写出二到三则有关"责任"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