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张爱玲与简 奥斯丁女性意识之比较
![张爱玲与简 奥斯丁女性意识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9f27e0ada38376bae1fae5c.png)
[1]戴锦华.涉渡之舟[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2]李子云.女作家在当代文学史所起的先锋作用[J].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6期.
[3]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Ⅱ[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关键词:女性意识;张爱玲;简?奥斯丁;女性文学
一、女性文学及女性意识
女性文学在普通定义上,女性文学是指由女作家执笔写作或具有女性性质的文学。对于中国而言,20世纪80、90年代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代。80年代女作家的大量涌现,相比较之下便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写作“景观”。因为当时文学氛围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很多女作家纷纷涌现出来。当然,90年代初出现的林白、池莉、海男等人更能代表我国的女性文学写作。
张爱玲与简奥斯丁女性意识之比较
摘要:很多作家创作女性小说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自己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来唤醒世界上其他女性的女性意识,所以,大多数女性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将在众多优秀的女性作家中以张爱玲和简?奥斯丁为对比对象,并且通过对女性文学及女性意识、社会大变革下女性意识的萌芽、从觉醒到妥协的婚恋意识的对比,从而对张爱玲和简?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进行比较。
三、从觉醒到妥协的婚恋意识
张爱玲的小说主要以新旧文化交替的上海为背景,当时上海的背景告诉我们,钱财可以决定人的一生,很多人因为钱而发生悲剧,尤其是女性;虽然钱使很多女性发生悲剧,但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她们从小耳濡目染的“奴性”。张爱玲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很注重对内心和细节的剖析,并且研究了“奴性”对她们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事实上,女性意识并不只是在近现代才出现的。在西方文学世界里,像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等作品中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女性意识。美狄亚的形象在古希腊戏剧中是独树一帜的,她的一系列对于丈夫伊阿宋的报复显然是女性对男权地位的挑战和自我的觉醒。在中国精英文学作品里,女性意识的出现相对较晚,但是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却早早出现了;在宋元明清的精英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女性主义的萌芽,只是很少有学者提及。
母亲的塑像——丁玲《母亲》与张爱玲《易经》之比较
![母亲的塑像——丁玲《母亲》与张爱玲《易经》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373ea4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5.png)
第37卷第4期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7N o .42020年7月J o u r n a l o f S u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J u l y 2020母亲的塑像*丁玲‘母亲“与张爱玲‘易经“之比较陈娇华(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 要:丁玲‘母亲“和张爱玲‘易经“都塑造了一位反叛传统㊁追求自由独立的现代母亲形象,但由于两位母亲所处时代背景㊁家庭氛围及性格心理的不同,她们的社会交往㊁为人处事及性别意识内涵也各不相同:一个倾向社会解放,一个追求个人自由㊂同时,两位母亲的形象塑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或革命或温情的理想化倾向㊂母亲形象的不同塑造体现了两位女作家不同的创作动因及其创作风格的不同发展趋向㊂关键词:丁玲;张爱玲;‘易经“;‘母亲“;社会解放;个人自由中图分类号:I 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262(2020)04-0072-07丁玲和张爱玲(简称 二玲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她们的身世㊁经历及创作早已成为重要的文学现象①㊂由于俩人的没落世家出身㊁单亲家庭成长㊁有个追求独立自由的母亲等方面的相似性,她们的创作不时被学界拿来作比较研究,且这些比较大多集中于单篇作品㊁女性意识㊁个性风格及发展趋向等方面②,而在阐述俩人创作异同成因时,又主要强调社会环境㊁个人性情或生活经历等㊂当然,强调家庭身世方面影响的也有,但大多侧重于家庭生活的残缺或伤害㊂实际上,在家庭生活方面,对她们构成影响最大的还是母亲,母亲的生活经历㊁性情志趣及社会交往等不仅决定着她们的性格心理㊁价值观念,也深刻影响到她们日后的婚姻情感㊁人生命运㊁创作的题材选择和风格趋向等㊂众所周知, 二玲 的母亲都是中国早期追求独立㊁自由的职业女性(丁玲母亲是自由职业者,张爱玲母亲也从事过经商㊁教书等多种职业)㊂ 二玲 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因为丧父或父母离异一度生活在母亲身边,母亲为她们提供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她们的情感精神支撑及日后人生仿效或抗拒与逃离的对象㊂波伏娃指出,女孩童年时代最初 认为母亲比父亲更有权威㊂她认为这个世界是母权的世界,她模仿母亲,用她来确认自己[1]㊂张爱玲小时候看到母27*①②收稿日期:2020-05-0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百年中国文学女性形象谱系与现代中华文化建构整体研究 (19Z D A 276)作者简介:陈娇华,女,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㊂相关研究成果有:彭漱芬‘论 丁玲现象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第1~7页;万莲子‘论 丁玲现象 “,‘学海“2001年第1期第166~170页;朱郁文‘ 另类 ,还是被 另类 : 丁玲现象 再思考“,‘丁玲与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一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版第399~406页;刘海滨‘张爱玲现象与现代都市文学“,‘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110~113页;邢向楠‘张爱玲现象:从热到冷“,‘文艺评论“2015年第3期第104~107页;刘绍铭‘爱玲说“,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版第3~12页㊂如钱荫愉‘丁玲与张爱玲:一个时代的升腾飞扬与苍凉坠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第25~33页)㊁吴晖湘‘激越的与苍凉的 丁玲㊁张爱玲创作文本的歧异“(‘齐鲁学刊“2000年第3期第63~65页)㊁陈理慧‘革命中的女性角色 <我在霞村的时候>与<色㊃戒>比较“(‘理论月刊“2007年第1期第134~136页)㊁郜元宝‘都是辩解 <色㊃戒>和<我在霞村的时候>“(‘文艺争鸣“2008年第4期第134~140页)等㊂亲对镜别翡翠胸针,就说出 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 [2]66等急切盼望长大㊁以便能像母亲那样打扮自己的话语㊂丁玲更是多次谈到母亲对于自己的教育和影响①㊂两位母亲的影响和 二玲 对于这种影响的认同或抗拒,不仅体现在她们早期作品中那些孤傲㊁倔强和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身上,更在她们笔下的母亲形象身上得到印证㊂这里,笔者拟以丁玲‘母亲“和张爱玲‘易经“(包括‘雷峰塔“②)为考察中心,探析 二玲 对于母亲形象的塑造,以窥探她们创作风格的不同及其所开启的中国女性写作两种不同趋向的真正原因㊂一㊁相似的成长历程:脱去少奶奶袍褂的新女性形象丁玲‘母亲“创作于1932年,是以作者母亲余曼贞为原型创作的一部传记性小说㊂原计划创作三部,后因作者被捕而被迫中断,只创作了八万多字的第一部,但一位生动㊁饱满的母亲形象已从这八万多字中立起来了㊂张爱玲‘易经“创作于1957年至1964年,主要回顾作者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琐事,属于自传性小说㊂‘易经“不像‘母亲“那样以刻画母亲形象为重点,但母亲也是作品书写的重要对象之一,是作者追忆和刻画的重要人物㊂两位母亲一位丧夫新寡,一位留学回来不久离异,但她们没有沦为传统悲切切的怨妇形象,而成为反叛传统㊁走出婚姻家庭悲剧阴影㊁倔强自立的新女性㊂她们走在时代前列,具有异乎传统女性的新思想和新追求㊂首先,她们孤傲自立㊁倔强坚韧,没有一般旧式女子的懦弱和依附性㊂‘母亲“中,曼贞三十岁丧夫,不仅负债累累,还有嗷嗷待哺的幼儿㊂但她没有被困难击倒,没有卑躬屈膝,也没有哭天抢地,而是以柔弱之躯坚强地担负一切,甚至准备与奶妈们一起养猪种菜,操持和繁盛家业㊂正是这种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精神和自立自强的决心意志,使得她最终抓住机会,进入女学堂,成为一名自立自强的职业女性㊂‘易经“中,母亲杨露同样不甘心命运摆布,她不满丈夫吸鸦片㊁养外室和无所事事的遗少习气,在劝说无效情况下,勇敢反叛传统的夫权统治和女性规范,与小姑珊瑚一起出国留学,开启属于女性自我的真正人生㊂可见她们没有依附丈夫或家人,没有满足于旧式少奶奶优裕的寄生生活,而是努力与时俱进,开创一种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新生活㊂其次,她们都重视教育,意识到知识的获取对于女性自由解放的重要意义㊂西方女权主义者早在18世纪末就开始为女性争取平等受教育和受平等教育的权利,足见教育之于女性解放的重要意义㊂曼贞或许还未能从女性解放的高度认识到教育对于女性自由解放的意义,但她从自己生活经历中感觉到,女性要 自立不求人 ,一定得 多读点书 ㊂她羡慕那些能外出读书做事的女性㊂丈夫去世后,曼贞决心 要替自己开辟出一条路来,她要不管一切的讥笑和反对,她不愿再受人管辖,而要自己处理自己的生活 [3]167,最终她进入新式学堂,实现平生夙愿㊂杨露也重视教育㊂如果说初次出国有赌气和陪小姑的成分,缺乏明确目的,那么再次去国则有明确的强己目的㊂她学习英文㊁画画和游泳等,即使要 自己刷地煮饭 ,也觉得 年青自由 ㊂同时,她为子女教育不惜与前夫闹僵,教育女儿琵琶 要锐意图强,免得将来后悔 [4]116㊂可见,渴望知识㊁追求自由的时代思潮在这两位母亲身上烙下了鲜明的印记㊂此外,俩人都具有鲜明的反抗性别歧视和性别压制的女性意识㊂曼贞羡慕外国女人读书㊁参政,反观自身处境,慨叹 规矩苦死人,越有钱的人家,做女人越苦 [3]148㊂特别是与娘家兄弟的对比更使她痛感自己的性别劣势:弟弟因为是男性,可以读书闯世界,所以长成聪明能干㊁为人称道的男子,拥有丰富的产业;而她因为是弱女子,就该卖田还债, 只能在屏门后羡慕他的荣耀 [3]151,就该 连同大伯子都不准见面,把脚缠得粽子似的小 [3]152㊂因此,她要读书,要反抗这种受拘囿和压制的性别境状㊂在37①②详见丁玲的‘我的创作生活“(‘丁玲全集:7“,第14页)㊁‘我母亲的生平“(‘丁玲全集:6“,第63页)两篇文章㊂张爱玲在1963年6月23日给邝文美夫妇的信中说,‘易经“因篇幅过长,分为上下两部,上半部叫‘雷峰塔“,下半部叫‘易经“㊂学堂里,她与姐妹们志同道合, 愿意在社会上,在事业上永久团结成一体,共同努力 [3]206;乃至愿意为了孩子们能 生长在一个光明的世界里 [3]204而去刺杀皇帝㊂‘易经“中,杨露不时提及的她们姐弟惊险恐怖的出生情景及其 女人到底是好欺负的,不管有多凶 [4]111的慨叹,也是对封建男权意识压制和迫害女性的无情控诉,而她自身及家族其他女眷的不堪婚姻生活和情感遭遇,更是封建男权意识和性别歧视导致的后果㊂因此,杨露坚持出国留学,坚决让女儿读书,强调 坐在家里一事无成的时代过去了,人人都需要有职业,女孩男孩都一样㊂现在男女平等了 [4]116㊂某种意义上,她对女儿教育倾注过多关注,离异后接纳逃离父门的女儿而不愿意接纳同样想逃离父门的儿子,虽不排除经济原因,但也是其反叛和抗拒传统男权思想的一种潜在表征㊂总之,身处革命思想或启蒙意识激烈震荡的过渡时期,传统思想观念分崩离析,西方现代意识涌入国门,两位母亲不可避免地受到彼时激进思想影响;同时她们又都出身官宦世家,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追求独立自强,勇于接受新思想,因而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㊂二㊁迥异的人生追求:社会解放与个人自由‘母亲“中,于曼贞生活的辛亥革命前后,正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反对传统 贤妻良母 ㊁力倡 女国民 时期㊂吕碧城于1904年指出: 今之兴女学者,每以立母教㊁助夫训子为义务㊂ 殊不知女子亦国家之一分子,即当尽国民义务,担国家之责任㊂具政治之思想,享公共之权利㊂ [5]478-479而要培养 女国民 ,关键在于女子教育, 女子教育不但可奠定女子自立的基础,而且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女子的爱国主义㊁独立意识和女权观念 [6]㊂于曼贞能进入女学堂就是得益于这种兴女学㊁培养 女国民 的思潮,其思想观念自然深受 女国民 思想影响㊂而杨露生活的五四时期,正是思想解放㊁个性解放风起云涌时,反封建㊁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时代号角,而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又是个性解放的重要内容㊂当时社会上也上演着许多知识者抛弃旧式婚姻中的包办妻子㊁追求自由爱情的悲剧㊂某种意义上,杨露婚姻的破裂与个性解放思潮影响有很大关系㊂两位母亲所处时代背景㊁家庭氛围及性格心理不同,其社会交往㊁为人处事及性别意识内涵自然也不相同㊂首先是生活圈子和社会交往的不同㊂如果说曼贞更多是面向社会,融入集体生活,关注和追求社会解放;那么杨露则倾向于个人自由,疏离社会集体,走的是个人主义道路㊂‘母亲“中,曼贞深受其弟思想影响㊂他在男学堂教书, 并不教人做文章,只教学生们怎样把国家弄好,说什么民权,什么共和,全是些新奇的东西 [3]155㊂曼贞就读女学堂后,很快融入集体生活,与同学们志同道合,平时谈论的都是学问㊁ 读书求自立 ㊁革命及 挽救中国 或者报纸上的国事㊂她们义结金兰,团结互助,以秋瑾和罗兰夫人为楷模,希望加入革命党,为国尽力㊂可见,曼贞真正地由闺阁少奶奶转变成倾向革命㊁投身社会解放的新式女性,她的追求不再局限于个人解放,而是整个社会的解放,向往一个能让孩子们快乐生活㊁不做亡国奴的 光明的世界 ,其反封建反专制㊁追求自由民主的社会理想昭然可见㊂相反,‘易经“中杨露的思想始终停留在追求个人独立㊁自由的个性解放阶段㊂她生活于五四运动前后,受时代思潮,特别是西方自由㊁平等思想影响,追求个人自由㊂她教育琵琶, 不要太依赖别人 ,要 为自己着想,当个新女性 [4]116㊂作者虽然没具体叙述杨露的国外留学生活,但从她回国后的人际交往,与珊瑚㊁雪渔太太及琵琶等人的谈话不难看出,她始终关注的是爱情婚姻话题,追求个人自由独立㊂当然,‘易经“中更多的是她对儿女的理性教育乃至冷漠训斥,亲情淡漠疏远,甚至在金钱上斤斤计较,只有在接听异国男性电话或者在给异国男友写信时,才能见到她少有的温柔㊂她为了追求自由独立而离异,但其实内心并未真正独立起来,无论在国内国外,她都没有固定职业,没有从经济上真正独立,仍依靠嫁妆过活㊂鲁迅曾指出: 倘若女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则一切好名目都是空的㊂ [7]要经济独立,只有融入社会,参加社会工作,使个性解放汇入社会解放大潮,女性的自由解放才能真正实现㊂这可以47说是‘母亲“和‘易经“揭示的共同主题,也是两位母亲的不同人生经历和追求给予当代女性解放的启示意义㊂其次是为人处事风格的不同㊂当遇到困难时,曼贞勇敢面对,寻求解决;杨露则冷漠逃避,明哲自保㊂比如在处理与家庭和子女关系时,曼贞虽然遭遇丧夫之痛,家业亟待打理和重整,且还要面对气势汹汹的逼债族人;但她于悲痛中振作,积极寻求解决方案㊂ 为了孩子们的生长,她可以捐弃她自己的一切,命运派定她该经过多少磨难,她就无畏的走去㊂ [3]143她重视子女教育,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把他们带在身边,不仅从生活和情感方面倾注母爱,悉心照看和呵护,而且亲自教他们读书识字㊂困难击不垮她,反而激起她心中潜隐的母性,中国传统女性为了子女自强不息㊁坚韧不屈的牺牲精神在她身上得到充分体现㊂而杨露遭遇家庭问题时,采取出国逃避方法㊂儿女嗷嗷待哺时,她把他们扔给奶妈或其他亲人,远渡重洋㊂儿女读书成长阶段,她又吵架离异,远在异国他乡㊂即使短暂的回国相聚,不是理性教训和营养学灌输,就是责备㊁辱骂和怨恨,缺乏耐心的爱的教育和情感抚慰㊂特别是面对因离异及女儿投靠而可能出现的经济困境,她控制不住自己情绪,冷漠叱责和诅咒女儿,甚至当着女儿的面,说出自己内心隐秘的怨愤和失望情绪㊂如琵琶患伤寒发高烧,躺在沙发床上,她不仅没有给予爱的抚慰与呵护,反而失声喊道: 你真是麻烦死了㊂你活着就会害人㊂我现在怕了你了,我是真怕了你了㊂ 像你这样的人,就该让你自生自灭㊂ [4]64一个冷漠㊁自私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击碎了琵琶内心曾编织过多少次的母爱梦!可见,作为母亲的曼贞与杨露虽然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处理家庭和亲密关系的态度与方式却截然不同㊂竟其原因,除了上述时代背景不同,与她们性格的不同也有很大关系㊂曼贞性格开朗豪爽,待字闺中便结拜姊妹,常与闺中女伴们聚会,谈谈小说,做做针线,下棋吃酒㊂丈夫去世后,忍痛接管家事,与仆人们一起面对困难,规划未来㊂入女学堂,也是与同学们团结互助,谈论时事,热情参与社会活动㊂而杨露则性格冷漠㊁孤傲,由于是遗腹子,生母又是侧室,嫡母严厉,母爱淡薄,孤儿寡母倍受族人欺凌,形成她敏感孤冷的性格㊂婚后对充满遗少习气丈夫的失望;多年旅居欧洲,西方独立㊁自由及个人主义思想,都进一步影响其孤冷的性格㊂另外,两位母亲虽然都有反传统㊁追求自由平等的女性意识,但她们的女性意识内涵有本质的不同㊂女性意识指女性 为女 和 为人 的双重觉醒,借用庐隐的话来说,女性 不仅仅作个女人,还要作人 [8]㊂然而,传统女性只有 为女 意识,即在家做父亲的女儿,出嫁做丈夫的妻子,有了孩子做母亲,却没有独立的思想人格,更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㊂五四时期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大潮唤醒了许多女性㊂她们追求独立自由,但大多停留于对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追求阶段㊂文学作品中涌现许多反叛封建包办婚姻㊁追求自由爱情的 娜拉 形象,但她们极少能跳出个人主义的拘囿㊁关注社会解放,特别是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相结合㊂这类形象要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庐隐㊁茅盾㊁丁玲㊁巴金等人作品中出现㊂‘母亲“中的曼贞是其中之一,这是丁玲探索女性解放道路问题的一个结晶㊂如果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从女性的思想㊁情感和精神层面探索女性解放出路,梦珂㊁莎菲属于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但她们不是以沉沦就是以消极抗拒宣告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最终走投无路的惨败;那么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韦护“‘母亲“等作品,则开始跳出个性解放的拘囿,尝试从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相结合方面探索女性解放出路㊂曼贞已脱去少奶奶的袍褂,融入新的集体生活,过去 她一个人在孤单里向前奋斗,她不敢希望有朋友,然而现在她却有了这么多的朋友,至少她们都了解她,同情她,愿意帮助她,同时也要她的帮助 [3]206㊂她们 愿意在社会上,在事业上永久团结成一体 [3]206,愿意到社会上,为国家尽一份力,甚至希望加入革命党,为了孩子们将来能生活在一个光明美好的世界里㊂显然,曼贞已突破个人的狭隘情感,上升到整个社会的光明和解放层面,追求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㊂如果说曼贞是将女性解放融入社会解放,走集体主义的革命道路;那么杨露的女性解放57追求则更多停留于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平等阶段,她的女性意识也显得模糊暧昧,既追求现代独立,又保守落后㊁不无依附性㊂特别是在贞洁观念和自由恋爱方面存在复杂矛盾心态,正如张爱玲从电车上两个女人的窃窃私语中悟到的, 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9]㊂杨露念叨和做的事情多与恋爱㊁婚姻有关,所谈论的是国外发生的杀妻悲剧㊁大爷偷养外室及弟弟家女儿的婚事,所做的是与雪渔太太扮演外国爱情剧㊁离异后的交友恋爱等㊂她没有固定职业,除了约会㊁访友,就是看电影和打麻将㊂她没有固定收入,离异后主要依靠嫁妆生活,第二次回国就是因珊瑚挪用她的资金导致没法继续留学㊂可见,她不满和反叛包办婚姻,却又依赖旧式家庭给予她的嫁妆生活,并未在经济上真正独立㊂她追求独立平等,向往自由恋爱,却给女儿灌输陈腐的贞洁思想,如 处女 冰清玉洁 ,大家对一辈子保持完璧的女人敬佩得很 [4]138, 只要不越界,尽管去恋爱,可是一旦发生了肉体关系,那就全完了 [10]4㊂特别是对琵琶获得历史老师八百元奖金的怀疑,使她突然闯入浴室检视正在洗澡的女儿是否为处女之身㊂一个追求独立人格和尊严的母亲却把女儿的纯洁心灵㊁尊严践踏在地,这是杨露这位半新半旧母亲的可悲之处㊂她追求独立自由,也努力培养女儿的独立自由,却恰恰又是她在利用传统思想观念肆意蹂躏和摧残女儿内心刚刚萌生的独立㊁自由之花㊂三㊁同中有异的理想化塑造:革命女性与温情母亲张爱玲给宋淇夫妇的信中说: ‘雷峰塔“因为是原书的前半部,里面的母亲和姑母是儿童的观点看来,太理想化,欠真实㊂ [11]事实上,‘母亲“和‘易经“对母亲形象的塑造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理想化㊂丁玲曾说: ‘母亲“是真人真事,但写成文学作品还需要提炼,要写出特点来,才能生动㊂ [12]‘母亲“中的母亲形象明显要比‘丁母回忆录“中的丁母自画像理想,对比两作,前者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对母亲形象进行了加工和提炼㊂首先,删去了母亲头脑中的某些封建落后意识㊂‘丁母回忆录“中丁母有一定的重男轻女和悲观厌世思想㊂她生活于封建社会末期,父亲有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把成名继业希望寄望于儿子身上,让他们就读于自己门生之下,管束甚严;对女儿则放弃管束, 视之若幼婴,以娱晚境 [13]236㊂这种传统思想自然潜在地影响丁母思想㊂当她生下第一个女儿时, 伤心到极点,竟嘤嘤的哭泣 [13]256㊂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悲痛欲绝,慨叹 人生太无味 [13]267,决定如若遗腹子是女儿,就从夫于地下㊂后来生的是儿子,她才 向死中求活 [13]268㊂‘母亲“则把这些封建落后思想删去了,只突出母亲的坚强㊁自立㊂其次,对母亲思想意识的提纯㊂‘丁母回忆录“用了许多篇幅写丁母后来思想悲观㊁消沉,转而在宗教会社寻求慰藉和解脱㊂‘母亲“对于母亲信教一事根本没有提及①,更多突出母亲融于集体,与众姐妹义结金兰, 对革命心向往之 [14]㊂最后,对母亲革命思想的凸显㊂‘丁母回忆录“叙述与丁母交往最多的一位女性是琳,就是母亲实际生活中的女友蒋毅仁[14]㊂这是一位热心于妇女解放㊁教育及社会公益事业的女性,与余曼贞是至交好友,两人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奋进㊂‘母亲“叙述与于曼贞交往最多的一位女性则是夏真仁 原型是向警予㊂这是一位革命女性,她不断帮助和鼓励曼贞,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督促曼贞思想进步㊂正是在她 要救中国,一定先要有学问,还要有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 的启发和鼓励下,曼贞不断克服少奶奶脾气,忍痛放足,战胜自我,成为一名独立自强的新女性㊂不可否认,‘丁母回忆录“中的余曼贞确实是一位勇敢㊁独立㊁自强㊁追求自由民主的新女性,但其思想比较复杂甚至有些消沉㊁厌世㊂显然,‘母亲“中的于曼贞比‘丁母回忆录“中的余曼贞要理想化㊂如前所言,‘母亲“创作于1932年,正是作者创作发生转变时期,即由前期‘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等书写现代知识女性恋爱情感和精神苦闷,转向30年代初‘水“‘田家冲“‘多事之秋“等描写工农革命运67①第三部提纲中也未提及,而是把这些消极的宗教思想置放于另一个女性形象杜鉴秋身上,以之衬托母亲形象㊂动㊂但作者对自己这一创作转变并不满意,因为它们不是 潦草的完结 ,就是 宏愿的失败 ,于是决定 以后绝不再写恋爱的事情 , 也不愿写工人农人,因为我非工农,我能写出什么 [15]4㊂换言之,‘母亲“创作于作者既不满意早期恋爱题材又不愿写自己不熟悉的工农题材时期,此时又是作者文艺思想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期㊂1931年胡也频牺牲,丁玲思想发生很大变化㊂1932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主编‘北斗“杂志,强调文艺 深入生活 为大众 为群众 ㊂加之,当时工农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现实复杂的斗争形势也需要和呼唤描写革命的作品㊂尽管她不愿意写自己不熟悉的题材,但并不意味着她放弃创作的大众化转向㊂于是,她把现实革命形势需要及文艺创作的大众化倡导等综合内化,提升出‘母亲“的创作,既扩大了社会生活容量,又未脱离早期女性探索创作路数,同时为适应现实斗争需要对母亲形象做了一些适当的润饰和理想化,以体现当时 大众的向往 [16]6-9㊂‘易经“中对母亲杨露形象的塑造也存在一些理想化㊂如果说‘母亲“对曼贞形象的理想化在于突出其思想的进步与革命,那么‘易经“对杨露的理想化主要是写出了她作为母亲角色的情感温馨和母爱流露㊂这在张爱玲以往作品中比较少见,只要比较‘易经“与‘童言无忌“对某些生活片断的追述便鲜明可见㊂比如 过马路 情景,‘童言无忌“写道: 在孩子的眼里她是辽远而神秘的㊂有两趟她领我出去,穿过马路的时候,偶尔拉住我的手,便觉得一种生疏的刺激性㊂ [2]95简单冷静的叙述文字里没有温情,只有冷漠与生疏㊂‘雷峰塔“则有一段较长的情感铺垫和心理描述: 从百货公司里出来,得穿越上海最宽敞最热闹的马路㊂ 过马路要当心,别跑,跟着我走㊂ 露说㊂她打量着来来往往的汽车电车卡车,黄包车和送货的脚踏车钻进钻出㊂忽然来了个空隙,正要走,又踌躇了一下,仿佛觉得有牵着她手的必要,几乎无声的啧了一声,抓住了琵琶的手,抓得太紧了点㊂倒像怕琵琶会挣脱㊂琵琶没想到她的手指这么瘦,像一把骨头夹在自己手上,心里也很乱㊂这是她母亲唯一牵她手的一次㊂感觉很异样,可也让她很欢喜㊂ [10]144在细心叮嘱㊁张望和舒缓的叙述节奏里,不难感受弥漫其中的温情和爱意㊂这段文字流露出一位母亲对于孩子的本能而又节制的爱意与呵护,母亲虽然很少对琵琶表示亲热,但仅有的这一次牵手也让她倍感温馨㊂而在1976年写成的‘小团圆“中,对 过马路 的情景复现又回到了‘童言无忌“那种冷漠和不适书写中,甚至有种生理上的恶心感㊂母女俩 站在街边等着过马路㊂蕊秋说 跟着我走;要当心,两头都看了没车子 忽然来了个空隙,正要走,又踌躇了一下,仿佛觉得有牵着她手的必要,一咬牙∙∙∙,方才∙∙抓住她的手,抓得太紧了点,九莉没想到她手指这么瘦,像一把细竹管横七竖∙∙∙∙∙∙八∙夹在自己手上,心里也很乱㊂在车缝里匆匆穿过南京路,一到人行道上蕊秋立刻放了手∙∙∙∙∙㊂九莉感到她刚才那一刹那的内心的挣扎∙∙∙∙∙∙∙∙∙∙,很震∙∙动∙㊂这是她这次回来唯一的一次形体上的接触㊂显然她也有点恶心∙∙∙∙∙ [17](此处引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㊂加着重号的文字显示出母亲蕊秋对女儿九莉的冷漠疏远,毫无温情,甚至有种生理上的排斥㊂这种情感自然被女儿感应到,以致觉得母亲的手像 细竹管 ,拟物化修辞更凸显了母亲的冷漠与自私㊂‘易经“对母亲形象的塑造理想化的原因,一是因为作者母亲去世不久(张母1957年8月去世,小说写于该年9月),尽管母亲对自己有许多伤害甚至敌意,但当母亲去世消息传来,悲痛忧伤油然而生,不愉快的记忆也在悲伤中慢慢软化,成为温情回忆㊂二是张爱玲刚到美国不久(1955年到美国),生活和工作尚不安定,出于寻求安全感和情感慰藉的本能需要,由于时空距离,对母亲的回忆及其温情化也顺理成章,往昔那些并不美好的记忆也会因情感润泽而成为漂泊灵魂的抚慰剂㊂此外,也有张爱玲寻求闯入欧美文坛的创作路数的努力与尝试㊂张爱玲凭借叙写男女情爱故事的早期作品如‘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等而享誉文坛,但后来受到傅雷的批评㊂张爱玲虽然不服气,但内心也在寻求创作突破㊂1953 1954年,张爱玲在香港创作了政治题材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虽然突破早期男女情爱题材,但她并不满意,且多次述说是 命题作文 ,表示不再写作 不喜欢,不熟悉的人物和故77。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5b6d9721aaea998fcc220eb1.png)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保定学院教育系小学教育专业文班孙阳090434125摘要我国女性文学发展中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时期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建立,以林舒华、张爱玲、萧红、丁玲、冰心、等女作家为代表。
她们以细腻描写与独特的视角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其中,张爱玲的作品是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她笔下的女性大多都深受传统闺秀伦理与现代开放思想的冲突和对立的煎熬。
她们有着渴望自由而不得自由的苦闷,轻视男人而又不得不依靠男人的矛盾,不断地寻找自我又不断地失去自我否定自我的迷茫,这一切在作家尖锐的描述中层层展开,笼罩着忧郁困扰和沉寂的情愫。
本文将总结整理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文学女性意识审视正文一、女性意识二、女性意识在张爱玲作品中的体现张爱玲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是一个醒目的存在。
她深切关注女性命运.关注女性自身的发展.站在较高的层面对女性进行审视。
张爱玲并没有停留在通过女性的悲剧命运来控诉社会的不平上.而是把她冷静的笔触深人到女性隐秘的内心深处,将女性在漫长的男权社会里所形成的软弱、自卑、麻木、愚昧等精神弱点以及对男性强烈的依赖与屈从等种种心理痼疾展现在读者面前。
1.女性不是神话张爱玲接受并认可自己的性别角色.并不因为自己的性别而自卑.但她却不认可把女性抬上“神”的宝座的做法。
女人就是女人,是男女性别角色中的女性.既不是神化的女人,也不是女人化的神。
张爱玲曾在《谈女人》一文中以尖刻的话语无情地对女性神话予以嘲笑和推翻:…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洛神不过是个古装美女,世俗所供的观音不过是古装美女赤了脚.半裸的高大肥硕的希腊石像不过是女运动家,金发的圣母不过是个俏奶妈,当众喂了一千余年的奶”。
这种对于传统女性神话的解构和推翻,显示了张爱玲与传统观念相抗争的积极努力。
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是女人而女性的。
2.对女性的自审张爱玲对女性的命运、生存真相、自身的缺陷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5b3716c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6.png)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她的文学作品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尤为深刻。
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得到了重要的体现和探究,在她的笔下,女性形象逐渐展现出自信、勇敢、坚韧等特质,下面就对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一番探究。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开始表现出了反抗意识的觉醒。
在《湘行散记》中,大妈和湘妹两个女性角色都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尤其是湘妹,她不仅愤怒地指责大妈,更是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得到了一种深刻的思考。
这种反抗意识的觉醒不仅是对于对抗性别歧视和压迫的反抗,还有对于各种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的反抗,这为女性的进步和自我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开始表现出了团结意识的觉醒。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天堂蒜薹之歌》中,女性之间的团结协作为其母亲摆脱钱东洋的骚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在《故乡》中,基瑶和小智两个女性角色在互相帮助和支持下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这种女性间的团结意识和互助也为女性的自我解放和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c2040c1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0.png)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她以其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于女性意识的探索而著称。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笔触描绘了当时女性的内心世界和遭遇,展现了她对于女性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本文将对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探究,分析其中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丁玲的作品中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承受的压迫和束缚。
在她的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女性被传统的封建观念所束缚,她们背负着种种的社会压力和家庭责任,缺乏自由和独立。
在《狂人日记》中,女主人公对于传统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的束缚感到无法忍受,她的内心被压抑和扭曲,最终导致了她的精神崩溃。
这种描绘表达了丁玲对于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的深刻认识,她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呼吁对于女性地位的反思和解放。
丁玲的作品中呈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解放。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角色逐渐从被动的受害者转变为主动的追求者,她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记梅花》中的女主人公梅花,在传统的封建社会背景下,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最终赢得了自己的幸福。
这种表现展现了丁玲对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解放的积极态度,她希望女性能够通过自我觉醒和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丁玲的作品中体现了女性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批判。
在她的小说中,通过女性角色的生活遭遇和内心独白,展现了社会现实中女性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不公。
她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种种歧视和压迫,同时也批判了现代社会中对于女性地位和权利的忽视和漠视。
在《三八节有感》中,丁玲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被边缘化和忽视,呼吁女性应当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种批判现实和呼吁改变的表达,表现了丁玲对于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认识,展现了她对于女性解放和平等的坚定立场。
丁玲的作品中抒发了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怀和热爱。
张爱玲与简·奥斯丁作品中女性意识之比较——以《倾城之恋》与《傲慢与偏见》为例
![张爱玲与简·奥斯丁作品中女性意识之比较——以《倾城之恋》与《傲慢与偏见》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2cb6c9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12.png)
毕信、卞齐欣郝英慧和蔡翠平张爱玲与简·奥斯丁作品中女性意识之比较——以《倾城之恋》与《傲慢与偏见》为例【摘要】:张爱玲和简·奥斯丁是东西方文学史上各具特色的女性作家,她们在创作中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
本文主要通过具体分析《倾城之恋》与《傲慢与偏见》这两本书,得出两人追求独立与平等的女性共识,对爱情的不同的追求以及对所处时代顺从态度的差异。
同时本文从人性角度分析两位作家女性意识异同的原因,和家庭环境、时代背景、爱情经历对她们人性追求的影响。
【关键词】:女性意识比较爱情AbstractEileen Chang and Jane Austen is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literature history of distinctive female writers, they reflected the distinctiv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he creation.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whole city of love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these two books, it is concluded that two people pursuing independence and equality of women consensus, the pursuit of love is different as well as to the time differences submissive attitude.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writers' female conscious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environment,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 love experience on their human nature.Keywords: Female consciousness comparison love引言(女性意识的内涵)所谓女性意识就是女性的主体意识,即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体验和觉醒。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5a41610d6c175f0e7cd137ec.png)
鉴赏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肖诺晨 长沙市长郡梅溪湖中学摘要:从古至今,我们都能从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发现女性意识,不同时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的特征是不同的,从总体上来讲,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关键词:中国;文学作品;女性意识男性和女性共同构成整个人类社会,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女性一直被强大的父权制度压制而默默无闻。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中,女性习惯了遵从男性的意志,失去了表达自己意识的愿望。
但是随着社会开明程度的提升,女性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他们认识到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平的对待,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将女性意识表现出来。
在中国,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的重要分支,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我们都能寻找到女性意识的影子。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在中国古代,男权制度几千年不动摇,所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就表明了代表女性的“坤”要尊顺代表男性的“乾”的倾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例如,女性丧偶之后不得改嫁要从一而终等等。
同时期,中国古代有关女性的文学作品也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儒学的思想,对女性定下了种种清规戒律,例如《女戒》、《内训》等等。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够在中国古代不少的文学作品中发现歌颂女性、表现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
例如《花木兰》中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卫家园的英勇事迹,赞颂了她的勇敢和淳朴,通过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萌芽。
在中国古代,还有丰富的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包括《西厢记》、《红楼梦》、《牡丹亭》等等,它们描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积极主动、幸福甜美,表现除了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
以《西厢记》为例,作品中描述的女主角崔莺莺尽管受到封建礼教的深刻影响,但是对父母包办的婚姻并不满意,极力寻找自己的幸福,她勇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气就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
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之后,国外的先进思想进入国内,中国的知识女性开始通过各种类型的妇女团体创办女性刊物,为妇女解放奔走呼告。
结合作品分析丁玲早期中的女性意识免费范文精选
![结合作品分析丁玲早期中的女性意识免费范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9f115ecf915f804d2a16c1bf.png)
结合作品分析丁玲早期中的女性意识茅盾充分肯定《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大胆与不凡,并从社会学的角度评析莎菲的形象:“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茅盾心理的代表者。
1. 小说中的男性在丁玲的女性主义审美观照中不再有传统的强者色彩。
2. 丁玲在她的作品中颠倒了传统男权文化中男女两性的审美关系,将男性物品化。
从“被爱”到“看”的转换。
在一定程度上将男性“物品化”了,这种男性柔美化的描写往往会赋予审美主体一种心理优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丁玲的带女权色彩的女性XX。
3. 丁玲在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还表现为她对女性存在方式的再认识,她笔下的女性多是自主自X自尊自强的女性。
这主要体现在她让莎菲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所爱。
4. 另外对女性存在方式的重新确认,还夹杂着一种女性本位的大胆道德反叛。
丁玲用女性主义视角进行创作使,男性被置于受贬的位置上,这其实是女权主义者的一种偏颇。
5. 由于女性意识强烈,对男性的歧视,对男性的失望,在丁玲的早期作品,还有表现女性同性恋生活的题材,如《暑假中》《岁暮》,而同性恋可以说是对异性失望而疏离的一种极端形式。
②反映革命与恋爱的冲突。
30年代初,丁玲的小说创作发生变化,个体解放主题的淡化与阶级解放主题的强化,《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革命+恋爱。
③为工农代言:中篇小说《水》是丁玲作品转换方向和内容的重要标志。
④飞向新天地:毛泽东《临江仙》,“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延安时《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夜》,敏锐的发现延安存在的问题。
⑤在逆境之中,复出以后代表作《杜晚香》从孟轲,莎菲到杜晚香,勾画出中国女性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心灵历程史。
激情推动下的理想主义——现实中的颓废——理想与现实中人生的自觉。
???怎么没有①?。
丁玲、萧红、张爱玲笔下的女性
![丁玲、萧红、张爱玲笔下的女性](https://img.taocdn.com/s3/m/4e124703e2bd960591c67729.png)
丁玲、萧红、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作者:马利丹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3期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些作家开始着笔表现女性的情感、生活,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在这方面具有影响力的当数丁玲、萧红、张爱玲。
无论是丁玲笔下觉醒反抗的女性,或是萧红笔下受尽苦难折磨的女性,亦或是张爱玲笔下因反抗心理畸形的女性,都对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关键词:女性意识;丁玲;觉醒的反抗;萧红;苦难;张爱玲;畸形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民主科学的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些女作家开始关注女性的命运,剖析女性心理,描绘女性原来的真实面貌。
最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是丁玲、萧红、张爱玲,她们用自己的感触描绘了女性的生活面貌、生活道路,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又由于三位作家生活经历、人生倾向的不同,所表现的女性各有不同。
一、丁玲笔下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丁玲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接触社会新思潮。
左联作家丁玲是继冰心之后20年代后期中国文坛上出现的一位引人注目的女作家。
1927年底和1928年初她在《小说月报》上接连发表两篇小说——《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好似在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作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
”[1]莎菲是《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主人公,这部小说以日记的方式,描写了主人公莎菲女性意识觉醒的心路历程,《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以“我”为中心,男性处于遵从和被选择的地位。
女性的觉醒和尊严表现的淋淋尽致。
文中的莎菲是一个不谙吃人礼教、旧道德的新女性。
她对真挚爱情、个性自由有着憧憬,所以她没有因为孤独而接受怯懦、笨拙、常常被捉弄的哭笑不得的苇弟,也没有选择拥有漂亮外表、风度翩翩而内心里自私自利、灵魂极其庸俗的凌吉士。
因为莎菲希望拥有的是一种人格平等的真爱,而两位男性并不能使莎菲拥有这样理想的爱情。
性格软弱、头脑简单的苇弟虽然全身心的爱着莎菲却只会把眼泪洒在她的手背上,丝毫不能理解她复杂矛盾的内心,而空有一副华丽外表的凌吉士庸俗空虚,对莎菲是肉体的欲望,不可能进入她的内心。
丁玲与张爱玲40年代初的创作差异
![丁玲与张爱玲40年代初的创作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aa583fdc6529647d272852af.png)
丁玲与张爱玲40年代初的创作差异作者:王洋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摘要:丁玲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女作家,二人均以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入描写见长。
然而,抗日战争时期,两人在地域上一西一东,一北一南,一位代表解放区文学创作,一个代表沦陷区文学创作,这或多或少地造成了两人在创作上的差异。
本文选取丁玲创作于1941年的短篇小说《在医院中时》和张爱玲创作于1943年的短篇小说《金锁记》为文本参照,力图较为全面地考查两人在创作上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丁玲;张爱玲;剖析视角;女性性格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15-01丁玲与张爱玲作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两人在人物刻画的生动性和对时弊的揭露上功力深厚。
然而不同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体验势必会影响到作家的文学创作,两人在共同的表现主题上形成迥异的风格和视角。
本文着重从两人的剖析视角、女性性格塑造两个方面,来探讨两人在40年代初的创作差异。
一、剖析视角丁玲的《在医院中时》讲述了由上海一所产科学校毕业的学生陆萍在党的指示和党的需要下,到“离延安四十里地的一个刚开办的的医院去工作”,在工作中的见闻和感受。
作者将文本的焦点对准了当时医院中存在的管理缺失、秩序混乱、医疗条件差、医护人员态度恶劣等诸多问题,继承了以冰心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写作传统,并将原来的问题范围做了进一步的拓展。
小说在发现恶劣的医护条件和紧张的医患关系之外,还隐隐地暴露出党内的集体利益至上原则凌驾于个人的发展和需求之上,罔顾个人的自主选择权利的弊端,其剖析视角的深邃、大胆,实为鲜见。
张爱玲的《金锁记》则将视线聚焦在都市中的人和事上。
小说刻画了主人公曹七巧在利益的驱使下,出卖自己,失掉爱情,情欲的难以满足使她在空虚的生活中慢慢扭曲人性,走向心理变态的经历,展现了在金钱的诱惑和腐蚀当中,人性的变异和扭曲。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35ad7dbb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f.png)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家,她的作品给了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在女性形象的刻画和女性意识的展现上。
本文将从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这一角度,来分析丁玲如何表现女性的角色,在社会中展现女性的形象,以及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首先,在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女性的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人性的深度,她们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和生育责任。
小说主人公的母亲邱丽英和农村女工小红都是独立,能够自主生活和工作的女性,她们展现出强烈的个性和自我意识。
在丁玲的描写中,女性不再是传统家庭的影子,而是能够在社会中为自己争取权利和尊重的人。
其次,在丁玲的作品中,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是很突出的。
丁玲的小说《庐山谣》中,女性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父母和婚姻安排的角色。
小说中的女主角澄澜,可以拒绝逼婚和跟随男子的命运,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独立思考,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永远的幸福。
通过澄澜的形象,丁玲表现了女性对自己人生的把握和掌控、对自己命运的主动选择和引导、以及对自己未来的希望和信仰。
最后,丁玲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女性的自我价值和独立性,也呼吁了女性的权利和尊重。
在丁玲的小说《水浒传》中,女性的形象往往是受到质疑、压迫和歧视的。
丁玲通过这样的描写揭示了传统的封建思想和男女不平等现象的种种弊端和危害。
她呼吁社会应该给予女性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她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和意识去生活和改变社会。
总体来说,丁玲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多样、丰富和立体的,她们有自己的人格和追求,同时也面临社会的挑战和压力。
丁玲通过细腻的叙述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以及女性价值观念的日新月异,呼吁读者关注女性权利和尊重女性,让女性追求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意识。
作家丁玲的著名文学作品解析
![作家丁玲的著名文学作品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035ce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4.png)
作家丁玲的著名文学作品解析作家丁玲的著名文学作品解析丁玲是中国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一位作家,从小深受母亲反抗封建礼教、主张妇女独立自强思想的熏陶。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丁玲的著名文学作品,希望能帮到你。
丁玲的著名文学作品丁玲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一位作家,也是中国女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丁玲的文学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影响,马主席曾说:“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简短的八个字赞扬了丁玲内外兼修的美好品质。
从文学上来说,丁玲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丁玲的作品有《梦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在黑暗中》等。
丁玲的作品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前期的.文学创作、解放区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晚年时期的文学创作。
丁玲的作品反映出了她命运多舛的经历,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国,可以感受到丁玲站在女性立场上,大胆犀利地抨击了性别歧视者们,他们大多穿着革命外衣,实际内心非常保守。
在丁玲的作品中还可以看见她为阶级和民族利益而战的决心和恒心。
读丁玲的文章,如同醍醐灌顶般发人醒思,所以丁玲的作品深受后人的亲睐。
丁玲发表作品的时间较晚,大约从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才陆续发表了自己的文学作品。
1930年初,丁玲发表了《韦护》和《1930年春上海之一》、《1930年春上海之二》。
作品中流露出参加革命主人公对情的向往之情,虽然没有摆脱早期革命文学的桎梏,但是丁玲对人物的心理、性格描写刻画的十分真实自然,文章一发表,引起了很多社会人士的共鸣。
后来,丁玲陆续发表了《莎菲女士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文学作品,所以丁玲也成为革命文学作家代表人物。
丁玲与张爱玲之间的联系张爱玲丁玲都是现代作家代表人物,恰好俩人也是女性作家。
所以,后人经常将张爱玲与丁玲进行一番比对。
丁玲生于1904年,卒于1986年,张爱玲生于1920年,卒于1995年。
从时间来看,张爱玲丁玲在同一时期,俩人虽然在时间上有交集,但是在空间上却没有交集。
或许都是女性的缘故吧,张爱玲和丁玲很多作品都是围绕女性的爱情故事而展开,或者歌颂爱情的伟大,或者道出爱情的心酸。
丁玲和张爱玲“欲望化”书写的比较研究
![丁玲和张爱玲“欲望化”书写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cb6520fcc17552707220856.png)
几千年 , 于在 2 终 0世 纪初 期 , 助 “ 四” 文化 运 动如 岩 借 五 新
浆喷发。为女性欲望代 言的女性 主义书 写也在 “ 的觉 醒 ” 人 和“ 女人的觉醒 ” 之碰撞 、 融会 中成 长 , 一大批 具有强 烈女性 主体 意识 和求 索精神的女作 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坛集体亮相 , 她们 以叛 逆
揭示 了这些具 有独 立思想 、 自我意识 的现代知识女性 三个 层 面 的精神 欲望。
其一 , 自主生存 的欲望 。 丁玲 曾受 到无 政府主义思潮的影 响 , 尚 自己决定 自己 崇
命运 的个人 主义 , 于人 的“ 放” 态 有 着乌 托邦 式 的想 对 解 状 象, 并以 自己的生活切身实践 。她在一 篇文章 中作 了这 样 的
以说 是个人主义的无政 府性加 流浪汉 的 知识阶级 性加 资产 阶级 的颓废 和 享乐 而 成 的混 合 物。 … 冯 雪 峰 是 用 以 阶级 ”
者的姿态 发出各 自独特 的“ 欲望 化 ” 呼声 。在 这批女 作家群
中, 冰心将基 督教 的博 爱情 怀 与 中 国古 老 的母 性传 统 相融 合, 建构 、 演绎 了现代淑 女的 神话 ; 丁玲 绕过 冰心 的神话 , 以
论、 集体论 、 革命 论为核心的左翼话语来评 价丁玲早期小说 , 这样 的评 价显然带有强 烈的政 治功利 性 , 甚至 男权 色彩 , 但 也恰恰从 侧面凸显了丁玲 以 自己原生 态 的生命体 验对 时代
“ 新女性” 生存状况 、 心理欲望 的真 实刻 画。
作 为五四之后 涌现的“ 市摩登 女郎 ” 都 的代言人 。丁玲
描绘 :我们 碰到许多 人 , “ 观察过许 多人 , 我们 自我斗 争… …
丁玲与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之比较
![丁玲与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6427068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1.png)
2020-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品析,丁玲与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之比较文书剑(中国计量大学,浙江杭州310018)摘要:本文重点探讨丁玲与张爱玲关于女性书写的异同,主要涉及到女性人物命运与心理描写上的相似;二者不同的女性书写态度,以及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差异,进而探讨她们笔下的女性命运有何差异,同时二者对于女性的出路也持有不同的想法;最后总论丁玲与张爱玲对于女性的创作书写存在着不同之处的原因所在,以及对于我们的启发性意义。
关键词:丁玲;张爱玲;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007-01一、从角色命运到心理描写的内在契合作为永远处于少数的女性作家,女性角色的塑造是丁玲与张爱玲在创作中的重要任务,她们在对待女性问题上的某些共同看法,自然而然地产生相似的女性意识。
理性的思维下,她们发现封建道德的存在是女性不幸的根源所在,也能够认识到是封建残余在脑海深处使得女性走进万丈深渊。
丁玲与张爱玲同属女性,都有属于自身的独特的情感经历、生活遭遇,感情与思想上的复杂纷繁,使得她们在讲述女性的生活状态、感受抒发上与男性格外不同。
共同的女性关怀使得她们的女性文学不可避免存在着共同之处,总体说来,二者笔下的女性大多数是命途多舛的,在鸣奏出反封建主题的同时,也都用各自的方式挖掘女性不幸悲惨命运背后的根源所在,对女性的不幸命运发出血泪交织的控诉。
丁玲清晰地认识到封建意识与礼教是将女性推入万丈深渊的魔爪,女性背负着封建道德下的沉重精神枷锁,封建思想残余在人们的脑海深处。
丁玲站在女性的立场上,用笔下的女性形象表达生命自由的渴望,例如《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敢于挑战世俗,追求女性话语的独立。
小说《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骨子中就认为只有得到男人才有依靠,才有活下去的安全感才能获得生存的权利,所以因为物质而得过且过,过着不愉快的生活。
满脑子的大男子意识,自然也就失去了自我,变成封建世俗下的悲惨的牺牲品。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a9f9b62a45177232f60a2c5.png)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内容摘要丁玲与张爱玲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本文试图从两位作家对女性角色的态度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出路的探究女性的悲剧命运以及女性的心理描写着手试着比较两位作家的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异同。
关键词丁玲张爱玲女性意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多元教育结构体制下各级女子的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较明显的民主化多样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的女性教育处在保守与开放落后与进步的斗争中逐步前进。
这时期的女性往往出现迷惘和困惑很希望有人能做她们的明灯让自己走出心中的黑暗看到妇女得到幸福的曙光。
而丁玲与张爱玲就是这个时期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是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1986年3月4日丁玲同志逝世后中央曾评价说:“她在将近六十年的革命文学道路上,创作了许多思想深刻、为人民喜爱的作品。
在新文学的几个转折时期,她的创作都体现了党所倡导的文学发展的方向。
"[1]丁玲在文学上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
她曾说过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
”[2]夏志清为张爱玲辟专章时称她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3]同样张爱玲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
张爱玲和丁玲两位作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两颗巨星。
由于两位都是女性作家她们作品的主人公无一例外也是女性内容是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她们和其他女作家一样对女性角色表明态度在作品中用女性独特的视觉刻画人物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对女性的出路作出探究明白女性的悲剧命运擅长对女性的心理进行描写对细节的把握得心应手。
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一张爱玲与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不同点。
一对女性角色的态度不同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在乱世生活中的平凡而又普通的女性。
在她的笔下这些女性消解了女性神话打破了传统的观念。
一种故事的两种讲法——丁玲与张爱玲小说对比性探析
![一种故事的两种讲法——丁玲与张爱玲小说对比性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cffaa577232f60dccca19e.png)
Two versions of a story: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fictions of Ding Ling and Zhang Ailing 作者: 鹿义霞
作者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出版物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9-104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5期
主题词: 革命女体;土改书写;欲望叙事;丁玲小说;张爱玲小说
摘要:同为著名女作家,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在题材选择、审美格调与整体风格上表现出不同的特质:一个激越,一个苍凉;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紧跟时代,一个无比自我……但我们细读作品,会发现两位作家的作品呈现出很强的互文性。
关于"堕落的娜拉"、失身的"女体"、轰轰烈烈的土改以及女性的欲望之旗与情感之殇,她们在母题选择上有很多叠合。
只是,因为讲故事者的立场和视角不同,讲法自然呈现分野。
对于共同的叙事母题,她们表现出的同与异,或互相对比或互相补充,为增强大家对不同历史侧面的审视提供了互文性研究的空间。
丁玲和张爱玲
![丁玲和张爱玲](https://img.taocdn.com/s3/m/5899abe9f8c75fbfc77db288.png)
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比较汉语言文学教育林佟蔓【摘要】五四时期崛起了新的文学——的小说中,是“五四”运动推动下新生的文学,其中丁玲和张爱玲是较为典型的代表作家。
在她们的小说中的女性意识鲜明突出,体现了新时代女性的觉醒,但是丁玲和张爱玲在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又相互区别。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积极向上却带有局限性,而张爱玲呈现的女性意识是充满悲凉却不失在现实社会存在的真实性;两者互不相同,但都是时代女性对社会、对自身的认识。
【关键词】丁玲张爱玲女性意识异同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身价值的感悟与体验,由于男权社会的压迫以及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知识女性意识的觉醒,作家便通过文学得以宣泄。
同时令女性重新审视自身心理情感,对社会价值取向等。
伴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女性意识在这场提倡个性解放的运动中初步萌芽,其中丁玲与张爱玲是典型的女性作家代表,女性意识在她们的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丁玲是崛起的新文学中第一代女作家的代表之一,丁玲是站在历史文学发展的转折点上,随着她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问世,第二代女作家才出现。
丁玲最早的小说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梦柯》,还有《阿毛姑娘》、《韦护》等的晚期作品。
“丁玲的叛逆型女性抛却女性压抑最大胆果敢,然而也不能不感到做女人的困难。
”丁玲的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其叛逆性,但又受到无形的束缚,以至于走到困顿的局面。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人公莎菲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自身充满了极强的反封建性和进步性,大胆、积极的追求着她向往的爱情,这些都受“五四”新思潮的激励与影响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前卫女性形象。
莎菲她自身条件所处环境都是具有优越性的,身边不乏追求者,但是在她生病的时候邂逅了心爱的男子——凌吉士。
凌吉士是优秀的那男子,无论相貌、金钱和地位都是值得一些人羡慕的,莎菲亦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企图能得到他的爱,并为之努力接近他、了解他。
但是在最后莎菲在充分认识到眼前的这个男人时是略显失望的,凌吉士欺骗了她,并且看清了他“可怜的思想”,便将他推开。
隐世与入世——张爱玲与丁玲创作生涯比较
![隐世与入世——张爱玲与丁玲创作生涯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c5676a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1.png)
隐世与入世——张爱玲与丁玲创作生涯比较孙咏梅【期刊名称】《周口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8)004【摘要】张爱玲和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两位女作家,两人的生活背景和早期经历有着诸多近似之处,也都有着张扬而执著的个性,但两人的作品风格截然不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着极大差异。
张爱玲"隐世"的人生态度和丁玲意欲"入世"的姿态是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
%Eileen Chang and DING Ling is irreplaceabl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on the background and early life experience and persistent personality of the two writers.But their styles of works and the path in life ha【总页数】4页(P43-46)【作者】孙咏梅【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相关文献】1.20世纪40年代两种风格独标的海派文本--张爱玲与徐訏个性化创作比较 [J],张保华2.女性意识觉醒的真实写照——庐隐、丁玲女性文学创作之比较 [J], 蒋明玳3.绝望的抗争与荒凉中的沉没——试比较丁玲与张爱玲早期创作中的"现代主义" [J], 邵瑞霞4.入世的避世者与避世的入世者——谈冰心、张爱玲的艺术创作 [J], 朱逸冰5.都市:现代女性小说中别样叙事——以庐隐、丁玲、张爱玲等为考察视域 [J], 郑积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内容摘要丁玲与张爱玲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本文试图从两位作家对女性角色的态度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出路的探究女性的悲剧命运以及女性的心理描写着手试着比较两位作家的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异同。
关键词丁玲张爱玲女性意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多元教育结构体制下各级女子的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较明显的民主化多样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的女性教育处在保守与开放落后与进步的斗争中逐步前进。
这时期的女性往往出现迷惘和困惑很希望有人能做她们的明灯让自己走出心中的黑暗看到妇女得到幸福的曙光。
而丁玲与张爱玲就是这个时期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是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1986年3月4日丁玲同志逝世后中央曾评价说:“她在将近六十年的革命文学道路上,创作了许多思想深刻、为人民喜爱的作品。
在新文学的几个转折时期,她的创作都体现了党所倡导的文学发展的方向。
"[1]丁玲在文学上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
她曾说过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
”[2]夏志清为张爱玲辟专章时称她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3]同样张爱玲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
张爱玲和丁玲两位作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两颗巨星。
由于两位都是女性作家她们作品的主人公无一例外也是女性内容是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她们和其他女作家一样对女性角色表明态度在作品中用女性独特的视觉刻画人物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对女性的出路作出探究明白女性的悲剧命运擅长对女性的心理进行描写对细节的把握得心应手。
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一张爱玲与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不同点。
一对女性角色的态度不同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在乱世生活中的平凡而又普通的女性。
在她的笔下这些女性消解了女性神话打破了传统的观念。
她不认可把女性抬上“神”的宝座。
对于女性角色她认为既不是神化的女人也不是女人化的神。
她曾用尖刻的话语说过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洛神只不过是个古装美女世俗所供的观音不过是古装美女赤了脚半裸的高达肥硕的希腊石像不过是女运动家金发的圣母不过是个俏奶奶当众喂了一千年的奶。
”[4]这表明了张爱玲推翻了传统女性神话。
她清楚地意识到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的“神化”只是男人们征服女性的手段。
男人们对“神化”女性的赞颂实质是在向女性实施男性标准的“妇德是“怎样在一个多妻主义的丈夫面前愉快地遵行一夫一妻主义”。
[5]一个个与女性相关的“封号明显带着男性权威的痕迹。
但同时她又绝对讨厌女权主义讨厌专门卖弄学问被西方人称作“蓝袜子” 的女学者。
这是张爱玲对女性角色的态度她认为女性的角色与男性的角色是平等的。
而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却带有传统观念上的神化美。
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日记》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以及其小说作品中的其他女性形象大都符合传统女性神话的形象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这很容易让人感受到丁玲对作品中女性的态度女性像神一样“同情、慈悲、了解、安息女性是无私的是优越于男性的。
由此可见张爱玲与丁玲这两位女作家对女性地位、角色存在着迥然不同的见解。
张爱玲并不赞颂女性的“神化美认为这是男性征服女性的手段同时又反对“女权主义不赞同女性优越于男性从这点可以反映出张爱玲对于男女的角色她的态度是提倡平等的。
而丁玲与张爱玲的观点却恰恰相反她十分赞颂女性认为女性是美的是优越于男性的她是极力支持“女权主义”。
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不同两位作家对女性角色持有不同的态度导致了她们在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有所不同。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无论是新派的还是旧派的都摆脱不了对男性的依赖心理多数是自甘为奴、麻木愚昧的。
例如在《倾城之恋》中的女主角白流苏她深深地意识到一个女人再好些如果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得不到同性的爱女人们就是这点贱。
所以她就把希望寄托在男性身上想得柳原的爱。
即使柳原再风流即使自己明白柳原并不是真正爱自己自己也希望得到他的爱。
她如此迷恋柳原其实是爱他为自己挣来的尊严爱他成为自己的经济支柱生活的靠山。
作品中的流苏就是这样依赖着柳原她能够不计较柳原的前嫌心甘情愿地爱着柳原却从来没有想过自立奋斗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创造出更有意义的生活一生只是被封建思想所束缚。
又再如《半生缘》中的曼璐也是这样为了拴住男人的心达到一生有所依附的目的明明知道自己的悲惨命运明明可以选择自己生存的更好的方式竟然忍气吞声地顺从丈夫干出伤天害理之事把自己的亲妹妹送到自己狼心狗肺、满肚淫欲的丈夫面前对自己的妹妹进行软禁、欺凌亲手毁掉自己妹妹的一生幸福。
她在伤害自己妹妹的同时也深深地把一把剑插入自己的心。
这样伤人不利己的事源于她对男性的依赖心理对充满淫欲的丈夫的纵用自甘为丈夫的奴隶。
而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却大大不同于张爱玲的。
在丁玲笔下的女性是傲又是勇具有自立自强敢于抗争的思想。
例如在《梦珂》中的主人公梦珂就处处流露出一股傲气在学校她看不惯那个矮矮胖胖的“红鼻子先生在人丛中解救出受辱的模特儿她看不惯学校的众多同学厌倦学校的生活最后敢于反抗选择离开学校。
到了姑母家里她目睹表哥表嫂的生活状态自身的尊严油然而生极不愿意过表哥表嫂的生活最终也选择离开成了电影明星。
梦珂的选择可能不是最好但她至少为自己而生活可谓是一个不甘于环境懂得叛逆学会自立的人。
又例如《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被日本人污辱了面对村里人的嘲笑她能以一种卓然的傲气对付对他们的不理解讽刺挖苦她不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悲哀而是选择不予理睬投身于革命利用安慰妇女的机会为游击队提供情报为国家的伟大事业作出贡献。
可见贞贞是有理想的懂得自立奋斗从不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男性身上她认为自己总得为自己找活路还要活得有意思除非万不得已。
她的傲她的勇令读者深深感受到她自强不息的精神。
此外丁玲自负是一个彻底解放的女青年这点可以从施蛰存《丁玲的“傲气”》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施蛰存因鼓动“非孝”而暴得大名当上了上海大学的教授所以丁玲常常去他那里玩。
由此可见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缺乏自立思想的没有时代的奋斗精神她们是奴性的愚昧的麻木的甘愿把自己的一生依附于男人身上。
而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具有一股革命奋斗抗争的热情即使受压抑即使失败即使痛苦也从不把自己终身寄托于男人身上自己学会自立自强。
两位作家中的女性形象是各具特色的她们共同呈现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各种女性的特征。
三对女性出路的探究不同张爱玲和丁玲两位作家在作品中的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是各具特色的对女性出路的探究也各有不同。
张爱玲在作品中大胆地揭示女性的心理疾病对女性的自审也立足于一个较高的高度。
在她笔下诠释了被压抑被迫沉默的女性。
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作品中的女性的奴性思想是源于封建思想肯定了现世生存的复杂性。
她也清楚地明白女性自身的不觉悟和沉沦是导致女性悲惨命运的根源。
她在作品中处处警惕女性要解放要发展就必须要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
只有女性精神上的自身觉悟中国妇女才能走上幸福之路。
我们可以从“白流苏"、“曼璐”、“曹七巧”等从这些人物身上令人深深地感受到张爱玲为女性解放发掘了根源。
但是张爱玲对女性出路的探究只破不立没有为女性的生存与解放指明方向没有和时代的大车轮一起前进不能将女性融入人民解放和妇女解放的斗争之中这是她女性作品中的狭隘性。
而丁玲曾经以写《莎菲女士日记》而著称的女性主义者竟然在党的喉舌《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大谈延安女性遭受“无声的压迫号召她们要自强以获取平等这样的“怪论”不仅让人难以接受的更对政权形成了尖锐而直接的挑战使当政者感觉到尴尬与不适应。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像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看遍大地的新女性。
她作品中的傲和勇的女性对革命有着火一般的热情不在乎个人命运的悲惨将个人融于人民解放和妇女解放的斗争中。
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就是不沉沦于自我的命运积极为解放事业而奋斗她是幸福的她的生命是有意义的。
长篇小说《韦护》写的就是革命者韦护与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两个在革命和恋爱之间的冲突韦护为革命舍去恋人同时丽嘉也觉悟了投身于革命积极追寻自己的人生。
这是丽嘉所代表的知识女性在新的环境中遇到困惑和彷徨时所表现出来的新式女性的坚强和乐观。
二.张爱玲和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相同点。
一张爱玲和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命运都有“悲”的特点。
张爱玲与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命运都具有悲剧色彩。
在她们中作品中的女性或许是新时代的到来给她们带来困惑令她们沉沦或许是逃不出当时生活的环境而成为悲剧的牺牲品或许是以死申诉或许是选择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等等。
在张爱玲作品《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一生被贪图金钱的兄嫂所控制逼她嫁给一个残废的富家贵公子她掌握不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在无爱的婚姻中生活性格逐渐被扭曲一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不知生为何死为何。
在《小艾》这部作品中主人公小艾不幸被五老爷强暴没有得到天下女人的同情反而遭到太太和姨太太的嫉妒并且因为这点而丢掉自己的性命。
小艾就成了当时环境的牺牲品。
丁玲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她性格乖巧同时得到两个人的爱但她身上具有一股傲气一种执着她为追求真爱而爱所以在面临两种不完美的真爱时灵魂的觉醒与醒后的痛苦战斗的无目标性和目的的不明确感过去的失落与未来的渺茫使她迷失在自己的心灵的城堡中她很想追求真爱渴求自由但最终却到西山去坐以待毙以死亡完成这人生的激情香消玉殒让人痛惜。
又如《阿毛姑娘》的阿毛她更具悲剧色彩她出嫁后作为弱者受到摧残被挨打也好像很快乐地挨打后来还觉得懒得活觉得早死了好于是自己自寻短见就这样匆匆地走完自己的一生。
莎菲和阿毛这两位女性都是以死去申诉命运和社会但她们始终都逃不出悲惨的命运。
所以两位作家中的所写的女性的命运都是具有悲剧色彩的令人看完沉思得以启示。
二张爱玲和丁玲都注重对女性心理的描写张爱玲和丁玲在描写女性时都很注重对女性心理方面的描写。
两位作家都没有停留在通过女性的悲剧命运来控诉社会的不公平上而是把她们冷静的笔触深入到女性隐秘的内心深处将各种女性的心理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张爱玲在描写心理时注重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独白等一些细节描写来对女性进行心理描写。
如在白流苏受到娘家的驱逐、侮辱时她的反应是“仿佛做梦似的满头满脸都挂着尘灰吊子迷迷糊糊向前一扑……”[6]这“一扑”的动作充分流露出白流苏当时自卑羞辱的心态。
同时也通过白流苏的心理独白“他要她可是他不愿意娶她因为在范柳原看来白流苏作为破落的望族小姐是不得不依附于他的经济实力的因而不愿正式娶她而只愿把她当情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