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变临床意义——数据分析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551a3bc0740be1e640e9a0a.png)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主要是测定血液粘稠度,血液粘稠度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分为高切变率、中切变率、低切变率,切变率高,血液粘稠度大,流动性差,形成血栓的危险性高,反之则血液粘稠度小,流动性好,形成血栓的危险性小。
一、全血粘度
高切变率下反映红细胞变形程度,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全血粘度高。
低切变率下反映红细胞聚集程度,低切粘度高,红细胞聚集性强,全血粘度高。
中切变率是过渡点,临床意义不十分明显。
二、血浆粘度
不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血浆粘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纤维蛋白浓度。
三、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压积增高则血液粘度增加。
四、全血还原粘度
|
分为高切还原粘度、中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与全血粘度意义相同。
五、红细胞聚集指数
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及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增高表示聚集性增强,全血粘度增高。
六、红细胞变形指数
红细胞变形指数大,红细胞的硬化程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血液流动性差。
七、红细胞刚性指数
高切变率越大,,红细胞变形能力越小,血液粘度越高。
八、红细胞计数
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测定,临床上为红细胞增多、贫血或贫血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九、红细胞电泳时间
红细胞电泳时间增长,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全血粘度高。
;
十、卡松粘度
与全血粘度相对对应,与红细胞的变形性有关,是全血表观粘度降低的极限值。
十一、卡松屈服应力
与全血粘度高切相关,与红细胞的变形性有关。
血流变检查值升高,说明您的血液粘稠度高,请多饮水、清淡饮食,少吃动物内脏,蛋黄以及脂肪含量高的食品。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54cdc5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37.png)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特性的学科,它可以通过测量血液的黏度、流变指数、红细胞聚集度等参数,来评估血液的流动性能。
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
血流变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血液的流动性能是影响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血流变学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度等指标,从而评估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如果发现患者的血液流动性能较差,医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来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血流变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血液病。
血液病是一类由于血液成分异常而引起的疾病,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
血流变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流动性能,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病。
如果发现患者存在血液病,医生可以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输血、药物治疗等。
血流变学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
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如肿瘤、糖尿病等,血液流动性能的改变可以反映出治疗效果。
通过血流变学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液流动性能是否有改善,从而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诊断和治疗血液病、评估疾病治疗效果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血流变学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以保障自己的健康。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3c8e95c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6.png)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血流变学检查是一种通过测量血液流动性能力来评估血液流动性的方法。
它可以检测出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对于血液黏度和流动性的影响,从而提供有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信息。
以下是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的意义。
1. 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高黏度和低流动性的血液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检测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程度、红细胞变形能力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2. 指导肿瘤治疗肿瘤患者常常需要接受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这些治疗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其中包括影响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耐受性和治疗效果,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3. 诊断炎症和感染炎症和感染会导致血液黏度增加,红细胞聚集程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等现象。
因此,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患者是否存在炎症或感染,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评估肝脏功能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在肝功能异常时会影响人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和转运,从而影响血液流动性。
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肝功能状态,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5. 指导营养干预营养不良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营养不良会导致人体内各种物质代谢异常,从而影响血液流动性。
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营养干预和治疗。
总之,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为医生提供关于患者身体状态和疾病诊断的重要信息,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5da254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0.png)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的特性及其与血管壁相互作用的学科。
血液流变学参数包括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性等。
这些参数对维持机体正常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起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上,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血管疾病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血液粘度的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
通过研究血液粘度的改变,可以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根据不同的粘度水平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其次,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一些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些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肺炎等会引起血液粘度的改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和微循环灌注异常。
通过研究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以及早诊断和干预这些疾病,提高疗效和预后。
此外,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还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肿瘤是血液流变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一些研究表明,肿瘤患者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等参数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定期监测这些参数,可以及早发现肿瘤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并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
最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液病如贫血、血小板功能异常等会导致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改变。
通过研究这些改变,可以早期诊断和干预血液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总的来说,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以及早诊断和干预心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肿瘤和血液病等,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不同疾病之间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关系,为发展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更多的依据。
血流变的检测与临床意义
![血流变的检测与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5c963f7650e52ea54189876.png)
检验科血流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定义:血液流变学包括: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小板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血沉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等10多项指标。
主要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释放等指标反映由于血液成分变化,而带来的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血液粘度的变化,来研究血液和血管、心脏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
二、采样:绿头管空腹采血5ml,2h内送检。
三、检测:赛科西德6000血流变仪。
1h出结果。
四、辅助检查:血脂(特别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检查。
五、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1、血管性疾病①高血压;②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③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④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2、代谢性疾病①糖尿病;②高脂蛋白血症;③高纤维蛋白血症;④高球蛋白血症。
3、血液病①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②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③白血病;④多发性骨髓瘤。
4、其他①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②中医范围中的血瘀症等。
(五)、亚健康状态的筛选六、我院开展血流变检测的意义:1、西藏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人群的健康状态评估。
针对高原人群的研究认为久居高原人群的红细胞压积结果普遍在平原地区参考值的高线上或高于参考值范围,特别是40岁以后的中老年龄段,结果高出参考值范围更加明显,升高比率更加显著,血红蛋白结果高于平原地区参考值范围男性占50%以上,女性接近50%,高血糖、高血脂比率也不低。
监测血流变的异常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2、老年前期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及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虽然有诸多致病因素,但均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
甚至在尚无症状之时,就可以在血液流变参数方面反映出来。
至于血液病、遗传或免疫异常、休克和中毒等疾病的血液流变性会有更显著的改变。
老年前期是血液粘滞性和凝固性由正常转变为异常的重要时期,也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时期,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测,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血流变检查的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血流变检查的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977a1e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8.png)
7,血沉 (ESR)
• 即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下沉的速度。红细 胞沉降率与血浆粘度、 红细胞聚集、红细 胞比积有关
现在您浏览到是十九页,共四十九页。
8,血沉方程K值
• 计算血沉方程K值的目的是排除红细胞压积 干扰的影响,客观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K值的
• 计算公式如下: K=ESR/-[1-H+InA]
• 2.4血浆的制备:血浆的制备采用临床常规方法,离心力2300*g左右离心 30分钟 ,提取上层血浆,用以进行血浆粘度测量
现在您浏览到是四十一页,共四十九页。
3. 配套消耗品及技术指标
• 3.1 系统冲洗液: • 3.1.1 厂家配套SAW冲洗原液:10ML冲洗原液加到1L蒸馏水中充分混匀,用于检测过程中样品针、
现在您浏览到是四十页,共四十九页。
2 标本采集及制备
• 2.1 使用肝素抗凝,剂量为10-20IU/ML,固相或高浓度液相抗凝剂
• 2.2 清晨空腹准确采静脉血5ML;
• 2.3 标本采取后室温下静置20分钟后进行测定。若立即测定,结果往往偏 低。但存放时间不宜过长,在密闭容器室温(15℃-25℃)下保存,最长 不超过4小时为好。不宜在0℃以下保存标本,以免影响血液的生理状态 和流变特性,特殊情况下血样必须延长存放时间时,应将血样放在4℃冰 箱中,保存时间一般不超过12小时。存放血样在测试前要充分摇匀,在 结果报告中应注明保存条件。
现在您浏览到是十一页,共四十九页。
• 高切变率下可反映红细胞的变形程度,高 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 高切粘度低, 红细胞变形性好。
现在您浏览到是十二页,共四十九页。
• 中切粘度值为低切到高切粘 度变化的 过渡 点,其临床意义不十分明显。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课件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25de65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11.png)
普及推广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血 流变检测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 应用,成为常规体检项目之一。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CHAPTER 05
结论
血流变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01 02
疾病诊断
血流变检测可以辅助医生对多种疾病进行诊断,如血栓性疾病、动脉粥 样硬化、高血压等。通过血流变检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液流变特 性,从而对疾病进行初步判断。
治疗效果评估
在治疗过程中,血流变检测可以用来评估治疗效果。例如,在高血压治 疗中,通过血流变检测可以观察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调整。
低黏血症
总结词
低黏血症是指血液黏度降低,血流加速,易发生出血性疾病的状态。
详细描述
低黏血症常见于贫血、肝硬化、尿毒症等疾病,可导致出血性脑卒中、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后果。低黏 血症的发生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变形能力减弱、血浆蛋白减少等因素有关。
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总结词
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是指红细胞通过微循环的能力减弱,易导致组织缺血和缺氧的状态 。
03
预防保健
对于一些具有高血液粘稠度或高凝状态的人群,定期进行血流变检测有
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对未来的展望
技术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血流变检 测技术将更加精准、快速,为临
床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个性化治疗
基于个体化的血流变检测结果, 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更加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血流变检测可以评估血液状态,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 依据。
血流变检测方法
01
02
03
常规检测方法
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8b0817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4b.png)
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
如果一位患者低切变率下的全血表观粘度增高,特别是在同一切变率下的还原粘度也增高,那麽计算出的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电泳指数也应当增高,这才能表明该患者存在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的问题,应当分析其产生的病理机制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结果分析
如果一位患者高切变率下的全血表观粘度增高,特别是在同一切变率下的还原粘度也增高,那麽计算出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刚性指数也应当增高,这才能表明该患者存在红细胞变形性减低的问题,应当分析其产生的病理机制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全血粘度
因此,这类疾病又叫出血性低 血粘症。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各种贫血症、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症、急性肝炎等,也表现有低血粘度,但这类血液粘度降低与出血无 关,而与慢性消耗性病理过程有关。因此,这类疾病叫做非出血性低血粘症。
全血粘度
生理性低血粘综合征:这一类型的特点是血液粘度的降低出现于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某一阶段。例如,妇女在月经期以及妊娠期所见 的血液粘度低下均属于此类型。
红细胞压积(HCT)测定
降低: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硬化腹水、失血性贫血等疾病,另外,妇女妊娠,月经期也有所下 降。
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
HCT是影响全血粘度的决定因素之一,HCT增高常导致全血粘度增高,影响心、脑血流量及微循环灌注。由于HCT增高而导致 全血粘度增高,常表现为高粘滞综合症(即高浓稠血症和高粘血症)。
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
(以巨球蛋白 IgM增多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球蛋白IgG或IgA增多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纤维蛋白原增多型(如中风、心肌梗塞 、糖尿病等);血脂增多型(如高血脂等);球蛋白增多型(慢性肝炎、肝硬化、肺心病等)以及核酸增多型(急性白血病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5869e0403d8ce2f00662313.png)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血浆粘度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常数,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浆或血清之所以具有比水大得多的粘度,尤其是它们对血液粘度所以能给予明显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血浆或血清中含有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
据观察血浆或血清粘度随纤维蛋白原、IgA、IgG、血清中各种蛋白成分,血脂(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增加而增加。
但这种依赖关系较少,而白蛋白以外的这些成分产生粘度的能力较大。
若纤维蛋白原、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球蛋白等成分显著地增加时,则可使血浆或血清粘度相应增加,血浆粘度的增加,也是招致全血比粘度增加的原因之一。
各种生物大分子成份在相同毫克%浓度下产生比粘度的能力大小,按其由大至小的顺序为:胆固醇→纤维蛋白→甘油三酯→β脂蛋白→IgG和IgA→白蛋白。
从这一顺序可推测产生粘度能力大小与有关生物大分子的构型、大小、亲水性还是疏水性等性质有关。
如纤维蛋白原分子呈纤维状,容易弯曲和引起分子间的相互牵连,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相当于白蛋白的139倍,列于第二位;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由于它们是非亲水性物质,在血浆或血清中往往以与其他物质结合的乳糜颗粒而存在,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分别为白蛋白的278和121倍,列于第一位和第三位;另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顺序为β脂蛋白、Lg、白蛋白(6.9×10),其中β脂蛋白亲水性较差,分子量比Ig、或白蛋白高3.2倍,Ig的亲水性较脂蛋白好,分子量较脂蛋白低故产生粘度能力居中,即白蛋白的2.7倍,白蛋白因分子量最小,亲水性最强,产生粘度能力较弱,故在生理条件下白蛋白对粘度的影响可能较小。
临床意义增高最典型疾病有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脂血症、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等。
而在测出血浆粘度高的同时,测定血浆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又可从血浆粘度增高中进一步区分出巨球蛋白增多型(以巨球蛋白IgM增多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球蛋白IgG 或IgA增多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纤维蛋白原增多型(如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等);血脂增多型(如高血脂等);球蛋白增多型(慢性肝炎、肝硬化、肺心病等)以及核酸增多型(急性白血病等)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45730cca1c7aa00b52acb29.png)
五、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
(一)血管性疾病 1 高血压, 2 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 3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 4 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二)代谢性疾病 1 糖尿病, 2 高脂蛋白血症, 3 高纤维蛋白血症, 4 高球蛋白血症。 (三)血液病 1 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2 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3 白血病, 4 多发性骨髓瘤。 (四)其他 1 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 2 中医范围中的血瘀症等。
二、生理
血液粘度的低与高代表血液运输的优与劣 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血液粘度增加,循 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必然导致器 官和组织,尤其是微循环灌流量下降,造 成缺血缺氧,影响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从 而产生疾病。
研究表明,在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 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之前,往往 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血液 粘滞因素升高),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疾病病 程已经开始,已经由健康人发展为亚健康 成为中、老年人保健的措施之一 在一定范围内,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作为诊 断,甚至是早期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 断的主要指标
用于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如中风患者 中缺血性中风70%~80%全血粘度增高,而出血 性中风则则不增高或降低。 也可作为心肌绞疼和心肌梗塞疾病的鉴别诊断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第1~~3 天变化最明显,认为患者苍白,出汗,皮肤冷粘 等症状与红细胞硬度升高有关。
3.应用于疾病的预报:
三、临床意义
1.应用于疾病的诊断: 是目前诊断脑中风、冠心病、高血压、高 血脂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不可缺 少的项目。 糖尿病、慢性肾炎、病毒性肝炎、白血病、 晚期肿瘤、出凝血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 肺心病等,以及中医所指的血淤症,在整 个病程的某一阶段,均可有血液流变学指 标异常。
血流变临床意义简述
![血流变临床意义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0ef94b9451e79b8968022699.png)
血液流变仪临床意义:1.全血粘度(低切)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高血压脑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肺栓塞等。
减低: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见于出血、贫血、尿毒症、肝硬化、晚期肿瘤等2.全血粘度(中切)增高:见于高粘滞综合症,如心肌梗塞、缺血性脑卒中、大面积烧伤、肺心病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等。
减低: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多为HCT减低所致3.全血粘度(高切)增高: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塞、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微循环障碍、周围动脉硬化、糖尿病、肺心病或先天性心脏病致缺氧、酸中毒、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等。
减低:见于各种贫血。
4.血浆粘度:增高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心肌梗塞、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感染、多发性骨髓瘤。
减低:见于低蛋白血症5. 红细胞压积(HCT):增高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明显增高。
体内供氧不足引起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肺心病、高山居住者。
减低见于各种贫血6. 红细胞沉降率(ESR):增高生理性增高见于:妇女经期、妊娠期、小儿、老年人。
病理性增高见于:活动性结核病、重度贫血、风湿活动期,白血病、肾炎、感染等,急性心梗发病3~4天内增高,重度心绞痛发作时正常或稍高,恶性肿瘤时进行性增高,良性肿瘤多正常。
7.全血还原粘度(低切):=(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HCT,将血粘度校正到相同比积的基础上比较,即设HCT为1时的血粘度,排除血浆粘度和HCT的影响,是全血粘度(低切)的校正值,红细胞聚集性指标。
若全血低切粘度增高,还原低切粘度正常,表明增高因HCT增高所致,若均增高,表明红细胞聚集性增高。
8.全血还原粘度(中切):=(全血中切粘度-血浆粘度)/HCT,原理同上,介于低切与高切间的过渡指标。
9.全血还原粘度(高切):=(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HCT,原理同上,是全血粘度(高切)的校正值,红细胞变形性指标。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092be41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eb.png)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血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特性的学科,主要研究血液流变学参数,如血液黏稠度、血管阻力、血流速度等。
血流变学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测量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血液循环、血管功能以及疾病状态的信息。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血液循环功能:血流变学检查可以评估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包括血液流速、血液黏稠度、红细胞变形性等。
通过这些参数的评估,可以了解到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运输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高血粘度可能会导致血液流动缓慢,增加心脏负荷,进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 评估血管功能:血流变学检查可以反映血管的通透性、弹性和收缩能力等。
通过测量血管阻力和血流速度等指标,可以评估血管的扩张和收缩功能。
这对于一些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血管阻力的增加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而血管收缩功能的异常可能是高血压病的一个指标。
3. 早期诊断疾病:血流变学检查可以提供一些早期诊断疾病的线索。
例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血流变学检查可以发现血流速度的异常变化,提示可能存在血管病变。
此外,一些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以通过血流变学检查早期诊断。
4. 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血流变学检查可以指导一些疾病的治疗和评估预后。
例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通过监测血液流速和血管阻力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在一些手术前后的患者中,血流变学检查可以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和预后。
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评估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和血管的功能状态,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血液循环和疾病状态的信息。
这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指导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血流变学检查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应用。
血流变学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0913bc33186bceb19e8bb6f.png)
摘要是生物流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广泛的用于基础医学、医学及医学中,对疾病的、及发病机理的,医学方案的制定、药物等有重要作用。
因此,现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以及临床做一综述。
1 血液流变学测量指标意义1.1 全血粘度全血粘度结果有高切变率、中切变率、低切变率下的三个血液表现粘度值,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主要是由红细胞变形产生的,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或弹性差,血管壁硬化、粗糙。
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主要是红细胞聚集决定的,低切粘度高,红细胞聚集性增高。
全血中切粘度值为全血低切粘度到高切粘度变化的一个过渡点。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源性心脏病、充血性、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镰状红细胞病、球形红细胞病症、酸中毒、缺氧等均可引起全血粘度增高;而各种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急性白血病以及妇女可引起全血粘度降低。
同时,全血粘度测定对脑血管疾病有一定鉴别诊断意义,如缺血性脑血管疾病70%~80%全血粘度增高,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则不增高或降低。
1.2 血浆粘度血浆粘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的浓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表示红细胞的聚集程度,是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及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增高表示聚集性增强。
1.3 红细胞压积(HCT) HCT是影响全血粘度的最重要因素,增加HCT常导致全血粘度增高。
当HCT低于45%,全血粘度随HCT指数增高,粘度与压积呈直线关系。
当HCT超过45%时,粘度与压积呈对数关系。
因此,当HCT超过45%时, 压积的微小变化可引起血粘度明显上升。
HCT降低,血液流动性增加,因此可用血液稀释疗法(急性脑梗死时,HCT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即HCT 降低到30%~35%左右,认为在这个压积下血液粘度显著下降,血液流动性增加,以此改善脏器供血。
1.4 全血还原粘度全血还原粘度是指全血粘度与红细胞压积之比,即单位红细胞压积时的全血粘度值,还利于不同红细胞压积血标本粘度的比较。
血流变意义
![血流变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4b5784a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5.png)
血流变意义
什么是血流变
血流变是指血液的流动性质和流变特性,包括血液黏度、变形能力、弹性等方
面的测量。
它是一个反映血液流动状态的综合性指标,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血流变的意义
1. 诊断和评估心血管疾病
血流变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
脂等。
通过检测血液的黏度和流变特性,可以评估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2. 预测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血流变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血流变可以预测心脑血管事
件的风险,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3. 指导药物治疗
许多药物对血流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监测血流变可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指导用药剂量和调整治疗方案。
4. 运动与疲劳监测
血流变的改变与运动、疲劳等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血流变可以评估身体的疲劳
程度,指导运动训练和疲劳恢复。
血流变的常见检测方法
1. 流变仪
流变仪是检测血流变的主要设备,通过测量血液在一定刺激条件下的变形性能、黏度等参数,反映血液的流变特性。
2. 粘度计
粘度计是一种测量液体黏度的仪器,常用于体外评估血液的黏度和流变特性。
3. 其他检测方法
除了上述常见的检测方法外,还有一些影响血流变的因素也需要考虑,如血液中的蛋白质、红细胞数量等。
结语
血流变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指导临床治疗和健康管理。
通过对血流变的检测和分析,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血流变的研究将继续深入,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心血管健康的信息和指导。
血流变临床意义
![血流变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c70083487c24028905fc301.png)
血流变临床意义供稿:校医院 2008-5-6 浏览人次:452-------------------------------------------------------------------------------------------------------------------血流变临床意义一、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流动及血球变形规律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析学科。
通常人们所说的血流变检查,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
血液流变学检查近十几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包含的具体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下:1、全血粘度检测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
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粘度等。
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粘度。
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临床意义]: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的重要参数,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血粘度升高会导致下列疾病的发生:(1).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等。
(2).糖尿病(3).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其他:休克、烧伤、先兆子痫等。
全血粘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2、血浆粘度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
血流变原理和临床意义
![血流变原理和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4be4570ba1aa8114431d9ed.png)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临床应用一、血液流变学概述(二)什么是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 )是研究血液及其组分以及与血液接触的血管的流变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二)什么是临床血液流变学?研究与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和疗效评价及药物的作用原理等有关的血液流变性称为临床血液流变学(Clinical Hemorheology )。
(三)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范围1血液的宏观流动性,即粘度。
2血细胞的流变性,主要是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
3血浆成分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
二、血液流变学基础理论(一)血液的流动血液在血管中运动是一种表现为中央流速快,周边流速慢的“套管式”流动。
而所谓“套管式”流动实际上是一种分层运动,故又称层流。
液体层流的模式图(二)血液流变学参数1 内摩擦力(F ):快慢两层液体间能够驱使整体血液流动的一对力(拉力与阻力),就称为 内摩擦力。
单位:达因2 切应力(τ):在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粘滞力。
单位:Pa (帕斯卡),1Pa= 10达因/平方厘米τ = F/S S:两液层之间的面积3 切变率(g ):反映快慢两液层之间的速度差和距离差。
单位:1/秒(s -1)公式:4 粘度(η):切应力(τ)与切变率(g )之比。
衡量液体流动时的内摩擦力或阻力的度量。
单位:毫帕斯卡·秒(m P a ·S )牛顿粘滞定律:血粘度是衡量血液流动性的指标,粘度愈高流动性愈差,粘度愈低流动性愈好。
5 非牛顿液体和牛顿液体全血是非牛顿液体,即全血的粘度是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而血浆被看作是牛顿液体,它的粘度与切变率无关。
6 血液的相对粘度(ηr )ηb : 全血粘度ηp : 血浆粘度dHdV g =ηηηp br =gτη=7表观粘度ηa:全血等非牛顿液体,在特定切变率下测定出来的粘度称为这种液体的表观粘度。
8还原粘度ηr e :用Hct校正后的表观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9年,binhan首先提出了流变的概念,即物在力的作用下可以产生流动和变形;
到了1951年,血液流变学正式的被提出。
随后,血液流变学便飞速发展,时至今日,血流变仪已经成为各个医院的必备检验仪器,利用血流变仪测定血粘度也成为了一种很重要的临床检验手段,主要是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粘弹性、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等指标来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
血液流变性质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其中尤以血液粘度为重要因素,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内摩擦力,这种内摩擦力就是血液粘度产生的原因。
而血浆粘度也是影响血液粘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血浆蛋白的含量愈高血浆粘度愈高,但白蛋白对血浆粘度影响极小。
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与血液粘度成正比。
红细胞聚集可使血液流动减慢,血流阻力加大,血液粘度增高特别是低剪切粘度明显增高,增高的程度与红细胞的叠连速度及数量有直接关系。
血液粘度的低与高代表血液运输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
血液粘度增加,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少。
血液粘度增加,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必然导致器官和组织,尤其是微循环灌流量下降,造成缺血缺氧,影响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从而产生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周围血管病及忧虑等,虽然有诸多致病因素,但均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
至于血液病、遗传或免疫异常、休克和中毒等疾病的血液流变性会有更显著地改变。
所有病程必然经过了一个或数个血液流变特性指标高的阶段,可见血液粘度与疾病的一系列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血液粘度是诊断各种病理过程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同时,通过对血液流变性的检测,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预后提出了可靠的依据。
目前,国内外对于血液粘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而广泛。
很多研究表明,
在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血液粘滞因素升高),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疾病病程已经开始,已经由健康人发展为亚健康人。
检测血液流变性的重要意义质疑就在于它可以为某些疾病提供一定的预报性资料。
甚至在尚无症状之时,就可以在血液流变性参数方面反应出来,如闭塞性血管疾病,血液流变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血液流动异常、停滞与血栓形成等。
在一定范围内,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作为诊断,甚至是早期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断的重要指标。
接下来我有一组数据汇报给大家:
某院通过5780例血流变分析,探讨哪些疾病易发生血流变异常。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用肝素抗凝真空管采集我院就诊患者男3098例、女2682例空腹静脉血5ml 用于血流变测定,同时用速凝真空管采2ml静脉血做血脂、血糖检测。
1.2 方法血脂、血糖用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血液粘度采用重庆南方公司生产的South990ATT型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
2 结果
有5120例冠心病人血液粘度升高,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粘度明显升高,20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粘度升高,135例出血性脑血管病人血液粘度下降。
210例糖尿病人大多数升高。
3 讨论
一旦血液粘度升高,血液流动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的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血中纤维蛋白、血小板等乘机在异物上聚集,使血管腔狭窄,甚至形成血栓,阻碍血液正常流动,使血液粘度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疾病的发生。
那么,究竟哪些疾病血液粘度
有变化呢?
本文累计病例5780例,发现有5120例冠心病、11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00%血液粘度增高,尤其是低剪切率下的血液粘度增高可出现于冠心病发病之前,而且是出现在其他一些临床先兆症状之前的更早先兆。
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之前血液粘度就明显增高,其中最显著者可比正常人高3~4倍。
心绞痛患者血液粘度也增高,但是不如急性心肌梗死明显,急性心肌梗死血液粘度不论是低剪切率下或高剪切率下均明显高于正常人。
尤其是在低剪切率下明显高于心绞痛者。
故血液粘度的明显增高可作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病先兆的客观指标。
统计3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20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液粘度明显升高,而135例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液粘度不升高或反而降低;血液粘度的检测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统计21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76%的人血液粘度明显增加,这部分人大多数患病时间较长,而其余患者患病时间较短,增高不明显或正常。
此外,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发现,许多常见症状,如头痛、头沉、头胀、眩晕、胸闷、麻木、刺痛、无力、视力阵发性模糊、复视、短暂失语、听力下降、耳鸣、记忆力减退、嗜睡、共济失调、腹胀、恶心呕吐及情绪低落或急躁不安等,也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而且这些症状不少是随着血液粘度升高而出现,随着血液粘度的降低而缓解。
因此,血液粘度测定对上述症状的出现与消失有提示及判断作用。
除上述疾病引起血液粘度增高外,吸烟者的血液流变学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吸烟者的红细胞压积增加,纤维蛋白原升高,使红细胞内粘度增高,一氧化碳饱和度增高,使血红蛋白失去部分输氧功能,而易于出现低氧和缺氧状态,反过来又使红细胞刚性增加,红细胞聚集增加,并使血小板聚集增加,从而使全血粘度增高。
21世纪当今社会,做血液流变性的检测,及时及早发现在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可逆阶
段,及时采取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措施,可以逆转此过程,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老年前期是血液粘滞性和凝固性由正常转变为异常的重要时期,也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时期,延缓和防止心血管、血液系统的衰老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定期进行血流变检测,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中、老年人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查,可以防患于未然,这也应该成为中、老年人保健的措施之一。
调理血液粘度过高的一些方法:1、积极配合诊断医生的药物治疗。
2、饮水,合理的饮水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
3、吃降血降脂的一些食物。
综上所述,血液粘度测定对于疾病的确诊以及治疗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其临床意义十分重大。
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
附:1、科学饮水。
掌握时机,早晨起床后、三餐前和就寝前饮用200ml的水。
2、黑木耳、洋葱、柿子椒、香菇和草莓、菠萝、柠檬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西红柿、红葡萄、橘子。
生姜等具有类是阿司匹林的抗凝作用;香芹、胡萝卜、魔芋、山楂、紫菜、海带、玉米、芝麻等具降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