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和丑 美学原理
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美学原理
![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美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825347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e.png)
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美学原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在美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原理。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而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则是指美与丑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探讨美与丑的辩证关系时,我们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从主观的角度看,美和丑是个体对事物审美价值的主观评价。
美是人们对于事物的正向感受和喜爱,而丑则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负向感受和厌恶。
然而,美和丑并不是绝对的,它们是相对的、因人而异的。
同样的事物或场景可能引起不同人的美与丑的感受。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点、文化背景、经验积累等因素都会对其审美评价产生影响。
所以,美和丑是主观评价的结果,是人们对于事物感知和认知的个体化反映。
从客观的角度看,美和丑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事物的美或丑不仅取决于其外在形象,还取决于其内在品质和规律。
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都具有一定的美学标准和规范。
美学原理是根据普遍人们的审美经验总结而来的,它们是对形式、色彩、纹理、结构以及情感、理性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和谐性的认知。
而丑则是对于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偏离或违背。
所以,美和丑是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是由其形态、结构、色彩以及与人情感的联系等方面共同决定的。
美与丑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首先,美和丑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丑就无法凸显美,美和丑之间的对比可以使美更加突出和鲜明。
相反,没有美也无法认知丑,美和丑的对比可以使人们更清晰地理解丑陋的特点和形态。
其次,美和丑是相互关联的。
美的存在使丑的表现更加鲜明,通过与美的对比,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丑陋的存在和影响。
同时,丑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衬和强调了美的价值和吸引力。
最后,美和丑是相互作用的。
美和丑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一种张力和冲突,从而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和思考。
通过对这种张力和冲突的体验和感知,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美和丑的本质和意义。
总而言之,美与丑的辩证关系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原理。
美学原理-第三讲 美和真、善及丑之间的关系
![美学原理-第三讲 美和真、善及丑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e53732f77232f60ddcca1bc.png)
第三章 美和真、善及丑之间的关系
Hale Waihona Puke 本课重点 美和真善 美和丑美和真、 善
一、美和真、善 1、什么是真?
真是指客观事物存在及发展的必然性、规律 性。
2、什么是善?
真正的善是个人的特殊利益同社会的普遍利益 的高度一致和统一 (善与功利性直接联系)
二、真善美之间的关系
美离不开善与真,但又不同于真和善。
① 丑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的一种对生活、对人 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② 丑和恶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丑不等于恶 ③ 形式丑——畸形、毁损、芜杂等。
3、美与丑的关系
1、美和丑相互依存 2、美丑的相互转化
(一)、美和真善之间的区别 1、美和真的区别? ① 真是客观规律本身,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
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 形象。 ② 真是求知的对象,美是欣赏的对象。
2、美和善的区别 ① 善具有直接功利性 ② 美注重形式,善注重内容 ③ 善是意志活动的对象,美是观赏的对象
(二)、美是真与善的统一
美不同于真和善,但又离不开善与真,只 有当人们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真),并把 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改善客观世界的目 的(善),并且表现为生动的形象才可能有美 存在。
——美是人建立的价值世界观。
美和丑
1、 什么是丑?
适宜可以产生美,不适宜产生丑。(美和丑都 是自然的一种属性)
2、 丑的特征:
如何定义真善美?
![如何定义真善美?](https://img.taocdn.com/s3/m/b1f1e0c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5.png)
如何定义真善美?真善美是一个既具有哲学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的概念。
所谓真善美,也就是从真理、善良和美好三个角度出发,对人们进行道德引导和价值评判的标准。
那么,如何定义真善美呢?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科普阐述。
一、真真指的是真理,也是真实和正确的含义。
人们总是追求真理,因为真理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道德行为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
真理不仅是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也是思维世界的基本原则。
因此,人们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知,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和认识。
真理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判断真假,如何辨别真相和谎言,不断掌握真理成为了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
而真理的价值,也在于它的知行合一,即知识与行动的统一,真理的认识与实践真理的行为是相辅相成的。
二、善善指的是善良,是对人类社会频穷的赞美。
善良是人类道德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执善而行善是人们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需要尊重公平和正义,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善良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需要具备善良的品质,不断培养自己的共情心理,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当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善良,就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会得到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的体验。
三、美美指的是美好,是人们人生中追求的一个难以抵挡的力量。
美德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美是真、善的延伸和升华,是人们智慧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美是价值观的最高标准,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关注的美不同,但是都有一种普遍性的美学原则,即美好不仅涉及到作品的外部表现,还涉及到作品本身的内在价值,对人的情感和灵魂等高级需要的满足。
对于人们来说,美德是一种渴望,是一种追求,既体现了人类心灵的修养,也是对人类生命内在空间的进一步开拓。
总结如何定义真善美,我们从真、善、美三个角度进行了科普阐述。
真善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不仅对个人有促进作用,更是对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有借鉴和引领作用。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701aaa3b0717fd5370cdc07.png)
《美学原理》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四种意见:1) 保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2) 黑格尔: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3)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4)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
(二) 我国目前美学对象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1) 美的问题2) 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3) 艺术问题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的本身”2) 康德: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主观的”。
3)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 克罗齐:“美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 亚里士多德: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2)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3) 荷迦兹:美的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1) 伍举:美是有功利的,与善密不可分。
2) 墨子:美的标准“万民之利”3) 孔子:美甚至是善的同义语。
4) 孟子:“充实之为美”5) 荀子:美客观存在,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相关。
(二) 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意境2) 从内容与形式研究:艺术是二者统一“声情并茂”“形神兼备”3) 从风格研究:内容形式统一(三) 结合现实研究美1) 刘勰:自然之道2) 柳宗元:美在自然3) 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4) 郭熙、王夫之:美是客观的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一)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同一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二)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美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才能)(三) 美和生活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第三讲 真善美和丑
![第三讲 真善美和丑](https://img.taocdn.com/s3/m/941b8d0e02020740be1e9b4c.png)
并不就是善。
• 善,即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美则是这种合目
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或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改造
世界的能动的创造性、智慧、才能和力量的现实
的肯定。
三峡大坝是目前世
界上规模最大的混
凝土重力坝,全长
2309米,分为左、 右两个坝段,混凝
土浇筑总量1610 万立方米。
高峡出平湖 造福千万代
三峡库区的“中华第一水下博物馆”
• 人们欣赏美的时候有以下特点:
• 1)美引起人们享乐的特殊性在于直接性, 既由生动鲜明的想象直接引起美感。 • 2)在美所引起的愉快的根底里,潜伏着功 利。愉快的根底里潜伏着人民的利益。
(三)美和丑
• 丑的特征:
• 1)丑是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 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如资产阶级的剥削。 • 2)丑和恶虽然有密切联系,但丑并不等于恶。 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长相丑属于人的生 理特征,并不一定和恶有必然联系。
• 第三讲 真善美和丑
一、美和真善关系
• (一)美学史上关于真善美的几种观点 • 1.美与真善无关。
•
‘善’是我们生活中永久的、最高的目
的。……我们生活总是竭力向往‘善’的。而 ‘美’只不过是使我们感到快适的东西。‘美’ 的概念不但和‘善’不相符合,而且和‘善’ 相反,因为‘善’往往是和热情的克制相符合 的,而‘美’是我们一切热情的基础。
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两 种品质之上加以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 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狄德罗
:
(二)、美和真善的关系
• 所谓真,指客观规律; • 所谓善,指功利; • 所谓美,是指实践中真善的形象体现。 • 美不是在真善之外附加上去的东西,而 是真善在实践中所显现的生动形象。
《美学原理》课后思考题
![《美学原理》课后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17d91e21ff00bed5b9f31d38.png)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美学地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地作用?、应当怎样学习美学?、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地学科?、为什么美学是一门边缘学科?、美学与其他学科地关系怎样?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地本质探讨、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地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地定义.其中有哪些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美学家对美地看法和他们地哲学观点有什么联系?、柏拉图地《大希庇阿斯》等著作是如何探讨美地?、亚里士多德《诗学》等著作是如何论述美地?、博克、狄德罗地主要美学观点是什么?、康德《判断力批判》中是如何探讨美地?、莱辛地《拉奥孔》和丹纳地《艺术哲学》地主要内容是什么?、黑格尔地主要哲学、美学观点是什么?、车尔尼在美学理论上地主要贡献及缺陷是什么?、马克思《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哪些重要美学思想?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地本质地探讨、中国美学史上对美地本质地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地定义.、中国美学史上结合艺术探讨美,给我们什么启示?在这方面还应该研究些什么问题?、研究中国美学史上关于美地论述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有什么意义?、孔孟地主要美学观点是什么?、我国古代探讨美地本质地几条途径是什么?第四章美地本质地初步探索、美地本质和人地本质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建国后,我国美学界在美地本质问题上地分歧是什么?代表人物分别是谁?、什么是美?、美地基本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第五章真善美和丑、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丑地本质是什么?、怎样理解美和丑地辩证关系?、现实中地丑和艺术中丑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六章美地产生、美是如何产生地?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从实用到审美地过渡中间环节是什么?、怎样理解在美地产生和发展中主体与客体地辩证关系?第七章社会美、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地美侧重于内容?、什么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对社会美起什么作用?、怎样理解人物形象地内在品质和形式美之间地关系?、社会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第八章自然美、自然美地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未经人类实践改造地自然是怎样成为美地对象地?、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自然美具有哪些特征?第九章形式美、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地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什么是形式美地法则?在美地创造中有什么意义?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法则?、形式美和美地事物地形式地联系和区别?、色彩为何具有表情性?举例说明.、各种色彩、线条和形状地审美特征?、形式美地法则都有哪些?其各自特征及审美意义?第十章艺术美、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有哪些不同于现实美地特点?是比较黑格尔和车尔尼对艺术美地论述地优缺点.、在艺术美中怎样体现艺术家地创造性劳动?、从艺术美地内容看是主观与客观地统一,但艺术美作为审美对象为什么又是客观地?、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地:“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地单个人”?、为什么有创造性地艺术家都很重视生活地基础作用?第十一章意境与传神、什么是意境?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地关系?、“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地美感?、什么是传神?怎样理解神和形地辩证关系?在传神中怎样体现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地统一?第十二章艺术地分类及各类艺术地审美特征1、艺术为什么要分类?分类标准是什么?2、怎样理解艺术各个部门地美地特征?3、亚里士多德如何将艺术分类地?4、当前艺术地分类标准及其类别?第十三章优美与崇高、优美与崇高地特点是什么?二者地区别.你对优美与崇高有什么看法?、试谈康德对崇高地看法?为什么说康德地观点是唯心主义地?、崇高地根源为什么说是社会实践?怎样理解自然界地崇高?第十四章悲剧、什么是悲剧?悲剧地本质何在?、社会主义时期有没有悲剧?它和旧社会地悲剧有何异同?、悲剧地客观效果是什么?怎样理解悲剧对人生地积极意义?、悲剧地类型划分?第十五章喜剧、什么是喜剧?“寓庄于谐”为什么是喜剧艺术地本质?、暴露性喜剧和歌颂性喜剧有何异同?试谈谈你地看法.、喜剧中地讽刺与幽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十六章美感地社会根源和反映形式地特征、什么是美感?美感地社会根源是什么?、美感反映形式有什么特征?它与逻辑形式有什么区别?、想象在美感中地作用?在美地欣赏和创造中为什么不能离开想象?、美感有什么功利?如何理解美感地功利性?第十七章美感地共性与个性和客观标准、什么是美感地共性和个性?它们是什么关系?、美感有没有阶级性?阶级性与共性地关系是什么?、美感有无客观标准?你对这个问题如何认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0c8ae4016fc700aba68fc30.png)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影响:拉丁语着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 ===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版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47f74d05b8f67c1cfbd6b80f.png)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美(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 、“心理距离说” )第五、当前的看法: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许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经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从而研究各样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盛情识、审美范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单项选择、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4、为何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青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看法、意识;思想)从人类模糊的审雅看法、审盛情识看:几乎与人类自己同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商讨研究看:追忆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青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青学科:鲍姆嘉通、 1750)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实质商讨1、西方美学史上研究美的实质主要经过哪些门路?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研究美的本源柏拉图:“美的实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好是主观的”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展现”,自然不可以展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足地展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研究美的本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自己,主假如在事物的“次序、均匀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失事物的“整一性”。
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表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能够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他认为“美感完整成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率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门路: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研究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研究美;⑶从主观的情意状态中找寻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商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自己研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丑的意义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丑的意义美学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0112b2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9.png)
丑的意义美学原理名词解释人们常常将美与丑视作对立的概念,认为美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而丑则令人感到不悦。
然而,丑并非仅仅是一种让人不悦的事物,它在美学上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丑的意义美学原理,并对几个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
一、丑角理论丑角理论认为,丑角是舞台戏剧中非主角的一类角色,他们通常外貌丑陋、言行滑稽,但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欢笑。
丑角在剧作中扮演着调剂氛围的角色,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语言,带给观众欢乐和轻松。
丑角的存在使得整个剧作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观众更容易与其产生情感共鸣。
在美学上,丑角也具有较为深层的含义。
他们常常被用于反衬主角的美好形象,通过对比突出主角的美丽和善良。
丑角的存在使得整个艺术作品更富有层次感和张力,也增强了观众对美好的欣赏和认同。
二、丑陋之美丑陋之美是一种美学概念,指的是一些外表看似丑陋或不协调的事物却因其独特性而具有吸引力。
例如,一些艺术作品中的丑陋形象,通过艺术家的处理和表达,被赋予了某种美感。
这种美感并非来自于外表的美丽,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者的情感共鸣而得到的。
丑陋之美的存在引发人们对审美标准的思考。
它挑战了传统美学观念中对于美的定义,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欣赏世界的多样性。
丑陋之美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视觉上的冲击力,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及对传统美的挑战和突破。
三、丑态美学丑态美学是一种关注人类悲剧性的审美理论。
它认为,真实的人性往往包含了各种丑陋和矛盾,而深入探索这些矛盾和丑陋正是艺术的使命。
丑态美学关注的是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探讨人类在痛苦和苦难中所表现出的真实和美的一面。
丑态美学突破了传统美学对美好的理解,将人性的种种丑陋和痛苦纳入美的范畴。
它认为,真实的美应该是包容与接纳的,不仅仅局限于外表的完美和优雅。
丑态美学通过展示人类在丑陋和痛苦中所显示出的勇气和希望,引发了人们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思考,并通过审美体验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认同的方式。
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
![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284330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3.png)
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摘要】本文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的角度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
科学角度认为真善美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探究其规律和属性。
伦理学角度认为真善美是道德准则,关乎人类行为和选择的伦理规范。
美学角度则从艺术、审美和感知的角度理解真善美,强调其对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综合解读真善美可看作是完美的整体,三者互相交融,相辅相成。
真、善、美在人类社会中共同存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构成人类追求的精神追求。
结论指出真善美应当被综合考量,并在实际生活中互相补充和促进,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科学、伦理学、美学、真善美、辩证关系、综合解读、互补关系、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真善美是人类长久以来追求的理想境界,它们是三个不可分割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的角度来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这一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科学角度探究真善美的本质,伦理学角度关注真善美的道德层面,美学角度回归真善美的审美价值,而真善美的综合解读和互补关系则展示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类理想。
在探讨真善美的辩证关系时,我们不仅应该关注其各自的内在特质,更要关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补。
真实的科学研究必须是真实的、善良的、美好的,伦理学的探索也需要基于科学的真实性和美学的审美价值,而美学的追求也要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
真善美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人类精神世界。
通过科学、伦理学和美学的综合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真善美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未来的探讨中,我们还需继续深化对真善美的理解,不断探索其更深层次的内涵,使之成为指导我们行为和思考的重要原则。
真善美的辩证关系将继续引领我们追求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2. 正文2.1 科学角度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在科学领域中,真、善、美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不同方面进行全面观察和分析。
美学规律知识点总结归纳
![美学规律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6f85d9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16.png)
美学规律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美的本质和特征1. 主观美和客观美美有主观美和客观美之分。
主观美是指人们对美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它受到主体的情感、经验和认识的影响。
客观美是指客体自身的美,它固有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形式之中。
2. 统一和多样性美的本质在于对多样性的生动而统一的表达,美的多样性是指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艺术形式所表现的多种美的形式和特征,而这种多样性又是在一定的规律和统一之下展现出来的。
3. 真善美美学认为美、善、真为三大美德。
真指的是真实、自然,善是指的是可取、值得。
美即是一种完美的存在。
因此,美是指在艺术作品中所能引发的美感,是对美的一种艺术性的表达。
二、美的产生规律1. 审美经验和审美情感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在艺术作品中所产生的审美体验。
在审美经验中,人们的情感、感知和思考被艺术作品所激发和感染。
审美情感是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美的情感。
审美经验和审美情感是美的产生的重要规律。
2. 美的造型和结构美的造型是指形象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布置和运动的方式,是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形象和内容。
美的结构是指艺术作品所包含的组织结构、节奏和变化,是艺术作品构成的一种整体性的美。
3. 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表现形式包括色彩、形式、线条、材质和空间等。
色彩是艺术作品中最直接最感染人的美的表现形式,色彩的明暗、饱和度和对比度都会产生不同的美感。
形式是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外形和结构,它包括了艺术作品的形状、轮廓、比例和尺度等。
线条是艺术作品中最基本的美的元素,线条的流畅、曲直和变化会产生美的运动和韵律。
材质是艺术作品的实质性的美感。
空间则是艺术作品中产生美的氛围和情感。
三、美的表现手段1. 色彩色彩是艺术作品中最直接最感染人的美的表现手段。
色彩的明暗、饱和度和对比度都会产生不同的美感。
2. 形式形式是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外形和结构,它包括了艺术作品的形状、轮廓、比例和尺度等。
3. 线条线条是艺术作品中最基本的美的元素,线条的流畅、曲直和变化会产生美的运动和韵律。
第四专题_美的产生与真善丑之关系
![第四专题_美的产生与真善丑之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f689dd9d15abe23482f4dec.png)
美的产生与真、 第四专题 美的产生与真、善、丑之关系
结论:“美”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教材第96—98页) 1、美产生于劳动;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 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4、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与客体存在辩正统一的关系:“人 化的自然”
崧 泽 文 化 彩 绘 碗 形 豆 家 岭 文 化 彩 陶 壶 屈
仰 韶 文 化 白 衣 彩 陶 钵 石 山 文 化 彩 陶 壶 昙
大 汶 口 文 化 兽 形 提 梁 陶 器 韶 文 化 彩 陶 盆 仰
仰 韶 文 化 鹤 衔 鱼 韶 纹 彩 陶 缸 头 行 器 口 彩 陶 瓶 人 化 文 仰
仰 韶 文 化 鱼 蛙 彩 陶 盆 化 人 面 鱼 纹 彩 陶 盆 文 韶 仰
第四专题 美的产生与真、善、丑之关系 美的产生与真、
这时候人类对产品形式的探索虽然仍然是以实用为基础, 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实用价值了,更多的是为了满 足审美的需要。这从彩陶图案的来源上也可看到从使用 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转变。(1)直接反映自然的现象如 鱼纹、鸟兽纹、花果纹等,作为最初的彩陶图案的来源。 (2)从自然和生活形象中经过提炼和概括后的几何图 形,成为彩陶图案的另一来源。如卡拉耶人装潢品上的 图形(菱形、曲线等)是由各种蛇皮斑皮演化而来的。 (3)某些从生产技术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几何纹饰成为 彩陶图案的新来源,如生与真、善、丑之关系
(四)从彩陶造型和纹饰来考察 与过去的石器相比,彩陶不仅实用,而且更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 与过去的石器相比,彩陶不仅实用,而且更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 这主要表现在: 这主要表现在: 1、陶器的造型和装饰具有更多的自由和想象的成分。 、陶器的造型和装饰具有更多的自由和想象的成分。 石岭下类型罐给予人的喜悦之感(教材第87页图 页图22); 例:石岭下类型罐给予人的喜悦之感(教材第 页图 ); 马家窑类型的尖底瓶给人的流动韵律感(教材第87页图 页图23); 马家窑类型的尖底瓶给人的流动韵律感(教材第 页图 ); 大汶口的兽形器给人的向前冲的动物形象充满想象和创造的喜悦 (图24)。 )。 2、比较自然地娴熟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 、比较自然地娴熟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 比较讲究图案的对比、匀称、调和、变化和多样等形式美法则。 比较讲究图案的对比、匀称、调和、变化和多样等形式美法则。 半山类型瓮( );其制作方法体现了人类在研究和掌握形 例:半山类型瓮(图25);其制作方法体现了人类在研究和掌握形 ); 式美上的进步。 式美上的进步。
第二讲 美和真、善、丑的关系
![第二讲 美和真、善、丑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8cd79670b1c59eef8c7b4e0.png)
其分地被意象表现出来。表现的失败,就效 果来说是痛感,就价值来说是丑。 描写艺术创作过程:某甲感到或预感到一个 印象(即感受、情感,引者注)要设法表现 它。……他试图用文字组合m,但是觉得它不 恰当,没有表现力,不完善,丑,就把它丢 掉了。……(如太阳的红和“红太阳”)
4、罗森克兰兹的观点
丑和美是对立和并列的,丑虽不在美的范围
2、丑的历史学考察(粗略)——以 西方为例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丑并不是一个抽象的
概念,而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 体内涵,不同时代的人眼中的丑是不同的。 如古希腊人把“适度”、“匀称”、“比例” 等看作是美,反之就是丑。
随着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丑在审
美中所获得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 如在绘画领域,美已经多不是传统 意义上的美,而是一定程度上对丑 进行审视的结果。
1、艺术丑表现的两方面:内容(如 虚假、腐朽等)和技巧(如拙劣)
罗丹:虚假、做作的东西,没有灵魂、没有道 理。 如某些艺术流派(见书) /v_show/id_XNzg3ODA4N A==.html。 技巧的失败,如中国书法。
2、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以内,但是属于美学理论的范围。 存在丑的美学,丑并不是作为衬托美而被纳 入艺术中,在艺术表现丑时,必须使丑服从 美的一般原则,如对称、和谐、比例和富于 个性的表现力量等等法则,以便使之理想化。
(三)、艺术丑
何谓艺术丑?
就是指艺术作品的丑,和艺术美相对。
衡量艺术作品之美丑的标准 艺术中丑的概念的含义(四种):
3、丑作为审美形态的形成
古希腊人开创的关于美的认识,对美学学科
美学(美学原理)
![美学(美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401616cf46527d3250ce002.png)
风景一美学:鲍姆加通为美学做了第一次明确的规定“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的是美和趣味的理解,以及对艺术、文学和风格的鉴赏。
它要回答的问题是:美或丑是内在于所考察的对象之中呢?还是在欣赏者的眼里?在其他一些事物中,美学也力图分析讨论这些问题所使用的概念和论点,考察心灵的审美状态,评价作为审美陈述的那些对象。
哲学:哲学的希腊文意思就是“爱智”,就是在探索实在的真理和本性,尤其是事物的原因和性质,以及决定存在、感知、人类行为和物质世界的那些原理。
哲学活动的目的也可以是对概念、方法和其它学科的信念的理解与清理,或是古典推理本身、概念、方法,以及诸如真理、可能性、知识(认识论)、必要性、存在(本体论个形而上学)以及证明等这类一般概念的信念。
人文学科:在中世纪的教育中,人文学科(拉丁语是“与人的研究有关”)是指古典知识、哲学、和当代文学。
在这个语境中,“人文的”是指“与人的研究有关”。
从中世纪后期奠基到20世纪中叶,人文学科在欧洲的多数大学里被广泛地视为某种研究性的课程。
在现代通常的用法中,人文学科有两种基本含义:第一,它是指文学、语言、哲学、艺术及其研究,它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第二,它是指古典语言和古典文学。
更常见的解释是,人文学科是一个区别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概念,特指文学、语言、哲学、历史、造型艺术、神学和音乐。
真善美:哲学中,“真—善—美”的认识,多是由康德的三大批判而来。
简单地说,古典哲学是由三大部分构成的,第一是逻辑学或认识论,它关心的是理性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核心问题是求真;而伦理学则关注实践理性,它关心的问题是求善;美学则是被规定在判断力的研究,它关乎人的情感问题的,与美相关。
知意情风景二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古典美学是指中华民族从先秦时代到19世纪中叶所建构的传统美学思想体系。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 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 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01f3ea1551810a6f5248659.png)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 影响:拉丁语著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06真善美和丑
![06真善美和丑](https://img.taocdn.com/s3/m/4383b87e9b6648d7c1c7466b.png)
美善同意
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心地善良,人们便说他“心灵美”; 一个人言语举止文雅得体,人们便说他“语言美”、 “行为美”。 在艺术中,一直也存在把“有道德”混同于美的情形。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所做的美丑对照,就是一个非 常典型的例子: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貌异常丑陋而内心极 其善良,被雨果塑造成外丑内美的典型。 而以善要求美,甚至相信只有善才是美,这是美学中一 个极为顽固的倾向。西方传统的“寓教于乐”说,中国 古代的“温柔敦厚”说和“文以载道”说,就是明显的 证据。
二、广义的真、善、美
真指合规律性;善指合目的性; 善指人们实践行动、活动的一种合目的性,包括人 的道德行为以外的许多事物的社会功利性质。凡是在 实践上符合人的目的性的东西就是善,反之就是不善 甚或恶。 美指人在一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的生动显现。
பைடு நூலகம்
三、丑的含义及本质
A、丑是形式上的畸形,违背正常状态和规律的表 现。(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国;人鱼传说; 《庄子-人间世》支离疏;) B、丑是性质或内涵上的无害。(丑在实际上是错 误或鄙陋的,但不使人感到痛苦,是可笑加可鄙。 (亚里士多德《诗学》:“丑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 现成的例子如滑稽面具,它又丑又怪,但不使人感 到痛苦。”丑人薛蟠,猪八戒;)
真、善、美三者同出于人类的社会实说是同一客体对 象的三种不同属性。 从主体方面考察,真、善、美又是社会化了的人或人 类对客观事物的三个方面的要求、三种不同的评价。 真、善、美作为三个不同的价值范畴,它们的统一、 一致是内在联系的极致,人类社会实践的最高理想。它的 完满现实只有到实践中去寻觅,而且有个漫长的历史进程, 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成。
(二)周来祥:和谐为美,不和谐就不美,反和谐就 是丑。
美与真、善和丑(修改版)
![美与真、善和丑(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bdff3162b307e87100f69603.png)
1、艺术表现拙劣失败
2、艺术中对丑恶事物的表现。
作用:使丑作为丑而显现。
3、艺术表现中的形 式丑
丑作为一种美的表现形 式。
(1)“丑”作为中 国传统艺术的特殊 审美趣味
《庄子· 德充符》: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 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 而不能去也;妇 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 者 ,数十而未止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 恶 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 为人也;不至乎 期年,而寡人信之。 《庄子· 大宗师》: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 齐 ,肩高于顶,句赘指天。
(2)近代西方艺术中的丑
丑成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 这里,“丑”是对传统审美观念等传统价值 体系的挑战。 “丑”其实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内容。
波德莱尔:《恶之花· 腐尸》
爱人,想想我们曾经见过的东西, 在凉夏的美丽的早晨: 在小路拐弯处,一具丑恶的腐尸 在铺石子的床上横陈, 两腿翘得很高,像个淫荡的女子, 冒着热腾腾的毒气, 显出随随便便、恬不知耻的样子, 敞开充满恶臭的肚皮。 太阳照射着这具腐败的尸身, 好像要把它烧得熟烂, 要把自然结合在一起的养分 百倍归还伟大的自然。 天空对着这壮丽的尸体凝望, 好像一朵开放的花苞, 臭气是那样强烈,你在草地之上 好像被熏得快要昏倒。 苍蝇嗡嗡地聚在腐败的肚子上, 黑压压的一大群蛆虫 从肚子里钻出来,沿着臭皮囊, 像粘稠的脓一样流动。 这些像潮水般汹涌起伏的蛆子 哗啦哗啦地乱撞乱爬, 好像这个被微风吹得膨胀的身体 还在度着繁殖的生涯。
(2)“美”与“真”的矛盾
A“美”与“真”的不协调,是彼此对对方的 局限性的揭露,推动着对方突破自身局限, 不断前进发展。 B “美”与“真”本质上都是生成性的。
美学原理的真善美
![美学原理的真善美](https://img.taocdn.com/s3/m/1fd94678b84ae45c3b358ce3.png)
美学原理的真善美、“美学”学科的定义美学,是一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理解这一概念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其一,强调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了“动物”具有审美能力。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有人才会劳动,而美恰是在劳动中诞生的,所以不会劳动的动物也就无法创造美,并和现实达成审美关系。
但是,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做出自己的理解。
人类的美感并不会空穴来风,它必然会建立在“动物的快感”之上,而动物的这种快感是否也可以称之为美感呢?在抛却人类中心主义的这一观念后,我们也许会看到,动物界的许多行为也是按照对称、调和等形式美的原则来进行的,这些恰恰是审美中的重要内容。
其二,这一概念突出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不是其他的关系。
从感性层面来说,人从一出生就进入社会的复杂关系网络中,数量庞大,但从哲学的角度来划分,人与世界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
其一,认识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人本着求真的目的,研究和探讨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其结果就是科学的产生。
其二,伦理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人本着求善的目的,去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其结果就是伦理学。
其三,审美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人本着游戏的目的,去追求身心的愉悦,其结果就是美学。
朱光潜的一篇文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可以说恰好阐释了人类与世界的三种基本关系。
朱光潜说,面对同一株苍翠欲滴的松树,植物学家看到的只是这株树的花、杆、茎,想到的只是它属于哪个科、哪个属,如何繁殖,怎样生长等问题,这时他与松树建立起来的就是认识关系。
同样是这株树,在一个木匠的眼里,却只是一根好的木材,而木匠考虑的就是如何砍倒搬回家,打成桌椅,补贴家用,他与松树建立起来的就是实用关系。
而当一个画家或者一个诗人来到松树面前时,他既不关心这株树的种属问题,也不会关心这株树可以制造出多少张课桌,他深深地被这株树的蓬勃生命力所感染,并由衷地发出“真美啊”的感叹,此时他与松树建立起来的关系才是审美关系。
美学原理-美与丑 G15瞿嘉锋
![美学原理-美与丑 G15瞿嘉锋](https://img.taocdn.com/s3/m/4d4c961203d8ce2f006623d3.png)
何为“美”,何为“丑”
G15:瞿嘉锋
论点
典型论据
名言
哲理材料
论点
•
爱美是人的天性。 心灵美比外表美更可贵。 美与丑只是相对而言。 人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 美与丑都是人的一种感觉,不要以貌取人。 内心的丑陋比外表的丑陋更难以发觉。 自私的人是最丑陋的,勇于奉献的人最美丽。 在爱你的人眼里,你总是最美丽的。 真善美联系紧密,真与善的事物都是美丽的。 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现象。 美的德行与美的形象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美。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丑小鸭怎么做天鹅 安徒生的童话里,丑小鸭因为长得难看一开始就处处被人嫌弃,最后连孵出它的母鸭也不喜欢它,它四处流浪, 却处处受到欺负,只能独自跑到森林里去,忍受着严冬和饥饿,春天来了,它发现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其实,它本来就不是一只小鸭,它是一只天鹅,只是不小心错落在了鸭窝里,大家一直把它看成是鸭子,结果 它就成了最难看最笨的鸭子了。如果它一开始就和天鹅在一起,就不会有它受欺负的那些遭遇。假如这真是一 只小鸭子,它最后怎么变,也不可能变得跟天鹅一样,它永远学不会飞,所以说,丑小鸭就是丑小鸭,变不成 天鹅。 有很多人天生并不美丽,就总是用这个丑小鸭的故事来鼓励自己,其实美丽不美丽并不是评价一个人的惟一标 准,为什么一定要变成天鹅呢?如果你是只可爱的丑小鸭,有你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采,那就做丑小鸭好了。
•
创新论证
不要把一切的潮流都当成美 现在很多人把美的定义简单地理解为潮流,以为流行的就是美的,因而就把对美的追求误解为对潮流的追求。 拿现在普遍盛行的减肥风潮来说,大家看众多明星演员苗条,盈盈动人,以为这种弱不禁风就是美,就不惜血 本,购入大量的“大印象减肥茶”、什么减肥药、什么针灸减肥、中药减肥、运动减肥……无所不去尝试,不 顾个人情况,只求瘦的效果,忘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悲剧。还有电影里旗袍看上去很美,就盲目 跟潮,置自己臃肿的身体和萝卜腿于不顾,只求时髦,结果把好好的旗袍穿得跟粽子一样。 可悲的是,这种现象在校园里也普遍存在。本来应该是健康活泼的学生,有的却打扮得怪里怪气,头上赤橙黄 绿青蓝紫色彩斑斓,十分颓废和庸俗。 什么才是美?流行的就一定是美的吗?赶上了潮流就拥有了美丽吗? 美丽是丰富多彩的,既有林黛玉的柔弱清新,也有薛宝钗的端庄大方,还有王熙凤的泼辣精明,雍容华贵是美 ,自然纯朴也是美。只要根据自己的自然特征、身份等具体情况进行了修饰,都会增添自己的美丽,但一味地 矫揉造作赶潮流,就可能走向美的反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真、善、美三者相互关系的考察,有助于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美,不是孤立自在的东西;美的特殊本质,也表现在它与真和善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之中;美的创造与欣赏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更是与真和善密不可分地联系着的。
真、善、美都是客观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为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所历史地规定了的。
真、善、美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只能从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中去求得解释。
真,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
列宁说:“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着客观世界,以它为转移,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
他又说:“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
②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成功,实现人的目的。
因此,人类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对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
美作为人改造世界的能动创造的生活表现,就其历史的发生和起源来看,以对于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就其作为历史的成果、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看,与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为人改造世界的能动的创造性,正是表现在人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利用客观规律以达到人的目的。
当客观规律对于人说来还是一种盲目发生作用的、支配着人的力量的时候,人还不可能能动地改造世界,客观世界对于人也就没有美可言。
美虽然与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真并不就是美。
因为美不是客观规律本身,而是运用客观规律以改造世界的人的能动创造的实践活动的实现。
真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作为科学认识的对象,它自身无所谓美丑。
只有当客观规律不仅为人所认识,而且被运用于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感性具体的存在形式成为人的能动创造的活动所必须掌握的东西,并成为对这种活动的肯定的时候,真才具有了美的意义。
这就是说,当客观规律为人所创造性地加以掌握和运用的时候,它那与人的目的相一致的感性具体的存在形式,具有了体现人的创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的意义,因而唤起人的美感,成为审美的对象。
就自然的规律来说,例如整齐一律、均衡对称这些规律之所以会具有美的意义,就是由于这些规律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所必须掌握的一些最基本的和普遍的规律,由于这些规律通过人的掌握和运用取得了与人的目的相一致的感性形式,成为人的创造的智慧、才能、力量的客观表现。
原始人所制造的一把石斧,它的均衡对称的形式以及坚实光滑的质地之所以能引起美感,原因就在于这种形式是符合人的目的(劳动的需要)的,而这种合乎人的目的的规律性的形式的造成,是远古的劳动人民依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进行了创造性的活动的结果。
就社会的规律来说,当人对社会规律的自觉的掌握和运用表现为人改造社会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时候,这种活动就不仅是真的,同时也是美的。
和美与真的关系比较起来,美与善有着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关系。
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事先即有着自觉的目的的活动。
但人所要改造的客观世界,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对客观现实与主观目的的关系的认识形成了善的观念。
一般说来,在实践上符合于人的目的的东西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
这是对于善的最初步、最粗浅的解释。
更进一步分析起来,由于个别主体的需要、目的只能通过整个社会的协同活动方能得到实现,于是善又表现为个别主体的需要、目的、利益对整个社会的需要、目的、利益的关系。
这一方面成为善的更为重要和更为本质的方面。
在阶级社会里,符合于某一阶级的普遍利益的东西就是善,反之就是恶。
但就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只有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并推动着社会发展的普遍利益才是真正的善。
真、善、美,就其历史的发生发展来说,只有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达到了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才可能有美的存在。
但作为历史的成果、作为客观的对象来看,真、善、美是同一客观对象的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
人类的社会实践,就它体现客观规律或符合于客观规律的方面去看是真,就它符合于一定时代阶级的利益、需要和目的的方面去看是善,就它是人的能动的创造力量的客观的具体表现方面去看是美。
例如,今天现实生活中某些生产劳动,从真、善、美这三个方面加以认识,它们可以分别成为三种不同的对象。
生产劳动的过程,作为合规律性的客观事物,既体现一定的自然规律,也体现一定的社会规律,它可以成为科学认识的对象,科学需要从理论上将这些规律寻找出来。
同时,劳动作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物质生产活动,体现着社会的功利需要和功利目的,它可以成为伦理意志的对象,直接唤起人们一定的意志趋向和实践态度,使人们对之采取肯定或否定的功利评价和伦理行为。
同时,某一生产劳动作为人们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体现的具体形象,能在感受中唤起人们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审美愉快,它不要求人们当下对之直接进行理论概括或意志行动,而是采取能动的感受或观照,因而成为审美的对象。
在美与真、善的关系问题上,既要批判现代资产阶级美学极力否定美与真、善联系的反动理论,也要反对把美与真、善等同起来的简单化的观点。
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涉及到美与丑的关系问题。
美是在与丑的比较中而存在,与丑的斗争中而发展的。
正如美与真、善紧密联系一样,丑与假、恶也是密切联系的。
丑与恶的联系使它不但具有否定的美学性质,而且还经常作为社会实践的意志活动所克服的对象。
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原则,科学地揭示美丑斗争发展的规律,指出:“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①美丑的对立统一和斗争发展,根源于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社会实践,根源于社会实践的主客体矛盾;它与真和假、善与恶的矛盾斗争紧密联系。
美与丑作为客观现实彼此对立的方面,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表现出现实对象对实践的肯定和否定的方面。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自然不断被征服,社会不断被改造,美丑通过矛盾斗争又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
美在与丑的不断对立和斗争中,随着历史前进的行程,日益革新和发展。
在阶级社会之前,美、丑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生产斗争中,敌对的自然力量经常成为丑怪的对象,与美的对象相比较、相对立。
某些远古神话里的美丑的形象直接地反映着这一点。
而随着自然界异己的力量不断为人所征服和掌握,荒凉险恶的自然环境,凶禽猛兽等自然物也就逐步由威胁人的生活、实践的丑的对象转化成了供人欣赏的美的对象了。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生活中美丑斗争的实质是先进阶级与反动阶级的矛盾和斗争,表现为进步力量、正义事业与各种丑恶势力的比较、对立和抗争。
但是由于社会矛盾的异常复杂曲折,美丑的比较、对立和斗争也具有异常复杂多样的形态。
例如,躯体畸形的丑与灵魂高尚的美同时存在于某一人物,前者不能抹煞后者是生活中的美丑矛盾的主导方面。
不同阶级的不同社会实践,在客观对象上获得实现,在现实中得到肯定,对不同阶级便具有不同的美丑意义。
这种对立和斗争,实际上正是美与丑在阶级社会中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具体表现。
概括地说,客观对象肯定革命阶级的社会实践的感性形象,即革命阶级的社会实践获得了实现、肯定和对象化的事物,对于这一阶级就是美的,对于与其对立的反动阶级却是丑的。
客观对象肯定反动阶级的社会实践的感性形式,反动阶级的社会实践获得了实现、肯定和对象化的事物,对于这一阶级就是美的,对于与之对立的革命阶级却是丑的。
但是,社会生活中的美又有着客观的标准,这个客观标准就是:它应是体现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与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相一致的阶级的实践、生活的产物。
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主人翁,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的具体的代表者和体现者,只有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的生活实践,才是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实践活动,才是真正能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只有最终肯定或不违反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才是真正的美的对象。
美的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标准,必须以它为准绳,为尺度。
真善美客观对象对人和社会的三种价值。
它们处于复杂的联系和区别之中,弄清三者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基本课题。
在中外美学史上,真善美的关系问题,很早就已被察觉和探讨。
中国先秦哲学家讲“里仁为美”、“充实为美”,认为只要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符合仁、义、礼、智、信的规范便是美的,讲的是善即美。
庄子强调“法天贵真”、“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讲的是美与真相通,无真即无美。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美在善,善即美。
所谓善即对人有用。
有用的就是美的。
他还提出过“美善”这个概念。
亚里士多德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
”中世纪美学把真善美统一于神,对真善美作了更多的探讨,如圣·托玛斯认为,美与善不可分割,但善涉及欲念,是一种目的,而美却涉及认识功能,只引起视听的快感。
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布瓦洛认为“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美学家狄德罗认为,“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
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之上加以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
”德国古典哲学进一步从总体上对真善美进行了哲学探讨。
康德把真善美加以割裂,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快感,既不涉及利害(善)又不涉及认识(真)。
黑格尔则致力于揭示真善美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辩证关系,但他是在唯心主义基础上进行的。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历史遗产,认为真善美是三种客观的价值,其相互关系是辩证的,只有结合人类的社会实践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
真善美具有社会性、客观性,是客观对象的社会价值,价值不等于对象本身,而是对于人和社会的客观意义,这是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客观地形成的。
美离不开真。
真是客观对象自身具备的客观规定性,人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首先就要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使自己的创造活动符合客观对象的必然性,因此,凡是美的东西,便都应当是真的。
善是客观对象有用或有益于人类和社会的功利价值。
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所创造的产品,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但具有功利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
但另一方面,不能把美与真、善简单地等同。
美有自身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美是具体的感性的,不是抽象概念。
真必须以具体的感性的形态呈现出来,才能成为美。
善也必须体现在具体的感性的形态之中,善同功利直接联系,美同功利的联系是间接的,曲折的。
真善美是三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同时也是人的三种社会性要求,在社会实践中,人类总是不断地追求真善美,并以真善美的统一为最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