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垒 - 中国传统漆器文化网

合集下载

我国漆器面临历史与文化机遇 复兴之路仍漫长

我国漆器面临历史与文化机遇 复兴之路仍漫长

我国漆器面临历史与文化机遇复兴之路仍漫长2011-05-11 14:04:14 作者:qiquwang来源:浏览次数:122 导读:日本漆艺师在漆器上描金在福州可以看到不少消费场所以漆器为装饰漆器保护基地的师傅在漆瓶上绘彩漆之突围一门艺术,要火起来至少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人才(创作者),一是市场(消费者)。

中国漆器的复兴,已经进入当下历史与文化的机遇,艺术家与市场都准备好了吗?主笔/沈嘉禄世博会——中国馆——福建馆,我们可以在展厅里看到一对描金绘彩的漆器花瓶,高3.6米,图案为雍容富贵的缠枝牡丹,但分量却很轻,一个壮实男人能够抱起来——如果允许你一试身手的话。

据福州市经委副主任陈碧玉女士介绍,这对瓶子做了整整5年,披麻披灰及髹漆、雕填、绘彩再加戗金戗银,将近一百道工序,价值在200万元以上。

这就是名扬四海的中国传统工艺——脱胎漆器。

在福建馆的会客厅还挂着一幅三联形式的现代漆画,内容为福州的古民居群落——三坊七巷。

这是年轻艺术家对传统漆器的敬礼,更是一次狂妄的“僭越”。

为何僭越?这幅作品的作者、福建漆画艺术家汤志义对记者说:“中国漆器必须突围,否则死路一条。

”福州漆器,曾经光彩照人中国现代漆器产地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扬州、上海、重庆、福建、山西平遥、贵州大方、甘肃天水、江西宜春、陕西凤翔等地。

按工艺特征来分的话,有雕漆、镶嵌、推光、雕填、漆线装饰等,而福建漆器的特点是脱胎。

所谓脱胎,即在制作前先有一个石膏模子,然后在模子表面披麻(锤打过的麻布)披灰(瓦灰)数层,待稍干后打掉器胎清空胎体,留下轻巧的漆布层,再反复髹漆几十道,最后进行装饰。

所以脱胎漆器质地轻巧坚固,色泽鲜艳古朴,耐热,耐酸,耐碱。

“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是郭沫若对它的赞美。

建国后的数十年里,福建漆器也一直是足以代表我国工艺水平的国宾级礼品和大宗出口产品,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三宝”。

如果放在长达7000年的中国漆史上考察,脱胎漆器还显得很年轻,它只有300多年。

大方漆器文化的传承与变迁(高清)

大方漆器文化的传承与变迁(高清)

大方漆器文化的传承与变迁(高清)大方漆器文化的传承与变迁陈彬内容提要:地处乌蒙山中的贵州大方县,素有“国漆之乡”的美称;本文围绕漆器文化的源流和历史,探索漆器文化的传承以及漆器与彝族民族民俗文化的融合及漆器作为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价值。

关键词:大方漆器彝族传承变迁作者简介:陈彬男贵族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2002级学生贵州省大方县,明清时被称为“水西”,自元以降,一直是彝族的领地。

在这里有着品质兼优的大方漆器,由于它的防腐、抗潮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民间,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漆器逐渐从一种希有的用具到大量用于现实生活中,最后发展成了艺术欣赏品。

大方漆器一直是水西人民的骄傲,1826年皮胎描金葫芦被定为贡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1]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国际博览会上,大方漆器与扬州漆器双双获奖,大方漆器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轻工业部通报为“大方漆器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形成了贵州自己的风格,1984年大方漆器有许多种被评为省优旅游产品,如:“嵌蛋壳鹤盒”、“黑推光台花(描纹)三套盒”、“描纹五套盒”、“黑推光嵌花圆糖盒”、“薄涂彩绘明光公鸡盒”、“薄涂彩绘明光荷叶盘”等,在1985年的二十三届奥运会上,奥组委定购了许多大方漆器作为纪念品发给所有和参赛代表们。

从此大方漆器走出了国门,远销日本、美国、意大利、比利时、新加坡等国,走向了世界。

一、大方漆器文化源流漆器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那么我国漆器溯源到何时呢?《韩非子·十过篇》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而财之,削踞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官,为食器,诸候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漆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个文化层出土了一件朱漆木碗,高5.7厘米,口径10.6×9.2厘米。

木胎,敛口,呈棱形椭圆状,圈足,内外壁均有薄薄的一层朱红色涂料,并微有光泽。

中国传统漆器的制作工艺与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漆器的制作工艺与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漆器的制作工艺与艺术价值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漆器的制作工艺复杂、繁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漆器的制作工艺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漆器的起源与发展漆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明的早期。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天然树脂制作漆器。

随着时代的演变,漆器的制作工艺逐渐发展完善,从最初的简单装饰到后来的考究细腻,不断地创造出了一系列精美绝伦的漆器作品。

二、漆器的材料与工艺漆器的制作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原料准备:漆器的主要材料是漆,它来自于漆树的树脂。

漆树分布广泛,主要生长在江南地区。

制作漆器的首要工作是从漆树上提取漆汁,并进行初步的加工和净化。

2. 基材制备:漆器的基材可以选择木材、纸张、金属等材料。

木材应选择背心木、楠木等质地坚硬且不易变形的木材,纸张则多用绢纸。

制作基材需要精心的挑选、切割和打磨。

3. 底色涂刷:底色是漆器制作的第一道工序,它既是漆器的底色,也是各种花纹的基础。

底色的涂刷需要掌握适当的涂刷厚度和均匀度,以确保最后的效果。

4. 彩绘与雕刻:漆器的彩绘和雕刻是其最具特色的环节。

漆器的彩绘通常是采用螺鈿镶嵌的方式,将各种彩色材料嵌入漆器表面形成图案,雕刻则是用各种具有特殊形状的刀具在漆器表面刻出各种图案和纹饰。

5. 打磨与抛光:漆器制作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打磨和抛光等工序,以增加漆器的光泽和触感,使其更加光滑细腻。

三、漆器的艺术价值漆器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首先,漆器的制作工艺要求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

漆器的制作需要经历多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工匠进行操作,因此在漆器的制作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手工艺术,使得漆器本身成为了一种艺术品。

其次,漆器的造型和花纹设计独具匠心,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

皇家之奢:中国漆器艺术

皇家之奢:中国漆器艺术

品质生活·艺术欣赏皇家之奢:中国漆器艺术文/包燕丽 徐悦 图/上海博物馆千文万华漆之魂“千文万华——中国漆器艺术展”伊始,上海博物馆器物部的包燕丽主任就在特展开幕中介绍说:“中国是漆器的发源地,可是现在漆器的英语表达是JAPAN,这是外国人对漆器的误读。

中国才是漆器的始祖。

漆器也是真正意义上,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因为漆器皆为皇家所用之物,且素有千里万刀一斤漆的说法(制作一斤漆料就需要在千亩之地的漆树上砍制千刀,等待收割漆原料),可以说制漆是非常费人力物力的一门工艺。

制作完成的精品漆器送入皇宫,残废的漆器也不会流入民间,而是在专门的地方销毁,以体现皇家之物的尊贵象征。

我想漆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千文万华”这个词出自《髹饰录》,它原本是形容明代漆器工艺的盛况。

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已发现距今7000年的朱漆木碗,漆色已经不是天然大漆的黑褐色,而是调入了朱砂的红色。

“千文万华——中国漆器艺术展”已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将展至2019年2月24日。

漆器因其本质的脆弱性,不宜展出时间过长,中国漆器珍品,于漆器容易收缩变形,只收藏字画、金银器等文物,器……更谈不上有关漆器的著录。

”回顾我国古代漆器研究的历程,都是与考古发现密切相关的。

但国人对漆器似乎已经淡忘,除了出土的早期漆器外,明清漆器主要收藏于两岸故宫博和少数几馆,东瀛日本却保留了大量宋元时期的漆90品质生活艺术欣赏皇家之奢:中文/包燕代表作品:战国彩绘漆镇墓兽湖北省荆州市刘家台25号战国墓出土镇墓兽由基座、兽体、一对大鹿角组成,基座与兽体用整木雕制而成,方形底座浮雕方块纹,兽体直接插入底座中间的榫孔内。

兽头浮雕,兽眼凸起,云状兽眉,龇牙咧嘴,口吐长舌,兽颈后曲。

兽体髹黑漆,并用红漆描绘云纹、几何纹等。

一对鹿角插在兽头两边,向外张开的枝杈既显示威严,又寓意繁衍再生。

这件镇墓兽阴森中透着神秘,充分体现了楚文化的特色。

出时间过长,而一次性展出280余件自战国时期直至20世纪的珍品,足见上博收藏漆器之丰富。

浙美版美术五下第19课《中国漆器》课件1

浙美版美术五下第19课《中国漆器》课件1

寓意象征
漆器常被赋予寓意和象征 意义,如吉祥图案、神话 传说等。
漆器在生活中的运用与意义
实用价值
漆器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 值,如餐具、茶具等。
装饰意义
传承意义
漆器作为传统工艺品,传承了中国优 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 化意义。
漆器作为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装饰价 值,能够美化生活环境。
浙美版美术五下第19课 《中国漆器》ppt课件1
目录
• 漆器简介 • 中国漆器的发展历程 • 中国漆器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 中国漆器的鉴赏与收藏 • 中国漆器的代表作品赏析
01
漆器简介
漆器的定义与历史
漆器定义
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 的器物。
历史追溯
中国漆器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 ,历经数千年发展,融合了不同 时期的文化特色。
定期用柔软的布轻轻擦 拭漆器表面,保持清洁

05
中国漆器的代表作品赏析
古代漆器代表作品
彩绘木雕鸳鸯形漆盒
以鸳鸯为造型,色彩艳丽,雕刻精细,代表了汉代漆器的精湛工 艺。
朱漆木碗
采用天然漆树汁液,色泽红润,纹理自然,体现了古代漆器制作的 高超水平。
描金堆漆鱼纹耳杯
以鱼为主题,画面生动,堆漆工艺独特,是唐代漆器的杰出代表。
中国漆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漆器是在河姆渡文化遗 址中发现的。
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漆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不断发展和完 善,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漆器文化。
现代漆器的发展与创新
发展
现代漆器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技术和设计理念,逐渐走 向多元化和创新化。
创新
现代漆器在材料、工艺、装饰手法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出现了许多具有现代感的 漆器作品。

明梁庄王墓帽顶之研究 - 中国传统漆器文化网

明梁庄王墓帽顶之研究 - 中国传统漆器文化网


明代大帽,取材 言近奢侈越制,诏申禁之,“凡职官一二品,帽顶、帽
广泛,有纱罗、纻丝、 珠用玉,三品至五品帽顶用金,帽珠用玉,六品至九
牛马尾、棕、藤、竹、蒲 品帽顶用银,帽珠用玛瑙、水晶、香木。” 梁庄王为
草等。明田艺蘅《留青 藩王,不在职官之列,帝王贵胄,所以帽顶用玉,所
日札》卷二十二“帽, 有的帽顶都是黄金制作基座,上面镶嵌宝石和白
图二 宣宗骑马图
·96·
明代依然流行。帝王燕居,如明宣德《宣宗骑马图》
朱檀墓纻丝
(图二)、明成化《宪宗元宵行乐图》、直至清初三藩 大 帽 史 称 漆 朱
吴三桂《斗鹌鹑图》,在此嬉戏田猎场合都是着曳撒 帽,仅有该墓出
戴大帽。当然这种装束,还显示出明代上层对着胡 土④。藤胎的大
服所寄托的尚武精神。
帽在元代的道士
分,清代的顶戴是其的延续,它前后流行了数百年。 细竹丝编织成
明梁庄王墓的帽顶,提供了一个研究这个制度的很 形,外蒙乌纱,
好的机会。
茶色衬里。帽
大帽也叫笠,是中原固有的服饰,指一种有大 顶 为 青 玉 ,青
沿的帽子,它适合在野外活动,可以遮阳、防雨,为 玉正中上端缀
野老之服,用于农作、渔猎、作战等户外活动。惯于 有金片制成猴
冒也。上古用羽毛及 玉,属于最高等级。严嵩、严世藩为尚书、侍郎,分属
皮为之,今以纱罗纻
图三 明刊《玉簪记》
丝马尾牦牛尾、棕藤
竹蒲为之。《舆服志》上古穴居野处,衣毛而帽皮。又
一二品,帽顶用金玉并不逾制。《醒世姻缘传》第五 十三回:“晁思才又同晁凤借了银顶大帽子插盛,合 坐马子穿上。”银顶大帽显然是低级官吏的待遇。
情景(图三)。《天水冰 晶和香木。《明会典·冠服二·士庶巾服》:洪武六年:

《北京传统油漆彩绘技艺研究与传承》记录

《北京传统油漆彩绘技艺研究与传承》记录

《北京传统油漆彩绘技艺研究与传承》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北京传统油漆彩绘技艺概述 (6)2.1 技艺的历史沿革 (7)2.2 技艺的特点与分类 (8)2.3 技艺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9)三、油漆彩绘技艺的原材料与工具 (10)3.1 原材料分析 (11)3.2 工具与设备介绍 (12)3.3 材料与工具的选择标准 (14)四、油漆彩绘技艺的制作流程 (15)4.1 设计与规划 (16)4.2 油漆彩绘过程 (18)4.3 完成与检验 (19)五、油漆彩绘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20)5.1 传承方式与途径 (21)5.2 传承人培养与激励 (22)5.3 保护措施与政策建议 (24)六、油漆彩绘技艺的创新与发展 (25)6.1 技艺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26)6.2 艺术融合与创新实践 (27)6.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28)七、案例分析 (29)7.1 北京故宫博物院油漆彩绘案例 (30)7.2 其他著名建筑的油漆彩绘案例 (31)7.3 案例分析与启示 (32)八、结论与建议 (34)8.1 研究成果总结 (35)8.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6)8.3 对传统油漆彩绘技艺保护的呼吁 (37)一、内容概括《北京传统油漆彩绘技艺研究与传承》是一本关于北京地区传统油漆彩绘技艺的研究与传承的专业书籍。

本书通过对北京传统油漆彩绘技艺的历史沿革、技艺特点、技法应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旨在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书中首先对北京传统油漆彩绘技艺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梳理,从唐代的寺庙壁画、宋代的宫廷画到明清时期的民间装饰等方面,展示了这一技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对北京传统油漆彩绘技艺的技艺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材料的选择、色彩的运用、图案的设计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认识。

我国传统漆器中的彰髹工艺及其应用

我国传统漆器中的彰髹工艺及其应用

我国传统漆器中的彰髹工艺及其应用作者:李莎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4期摘要:彰髹(xiū)作为一种漆器的髹饰工艺,在我国传统漆器中比较罕见,这类漆器主要是应用特殊的工艺流程,对变化多端的自然形态进行模拟,继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但迄今为止,漆器领域并没有针对彰髹这一工艺制定明确且统一的认证标准,只发现在《髹饰录》中对彰髹进行了记载。

文章拟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以彰髹工艺相关文献为基础,并结合现存的彰髹漆器进行考据,对其工艺的基本制作流程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传统漆器;彰髹;工艺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4.034漆艺作为我国一门古老的艺术体系,是对漆器工艺的统称。

我国漆艺内涵丰富,传承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漆器研究的不断进步,关于各种漆艺工艺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是将随机斑纹样式和自然图案作为主要描述对象的彰髹工艺便显得不拘一格①。

1 彰髹工艺的定义和价值1.1 彰髹工艺的定义作为一类颇具代表性的髹饰工艺,彰髹在我国传统漆器中比较罕见,查阅《髹饰录》,其中有为数不多的描述,可以发现彰髹工艺技法类型多,并且颜色丰富②。

彰髹工艺不仅可以借助漆液堆砌出凸出的纹理,同时还可以借助工具或者物料制作出凹陷的地子,然后再一层一层地进行髹漆,之后再将其磨显抛光,最后可以生成不同形状的纹理图案。

根据这一表述的理解,可以将彰髹工艺及其特征界定为不仅仅指的是某一个纹饰图案或者技法。

1.2 彰髹工艺的应用价值彰髹作为传统漆艺中的一种,充分彰显了漆工通过作品直接表达自身的认知观与宇宙观,凝聚了手工艺匠们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的智慧。

从艺术效果方面分析,彰髹工艺变化多端;从视觉传达层面分析,彰髹非常具有吸引力;从思想层面分析,彰髹的内涵十分丰富③。

对工艺创作者来说,彰髹工艺既是描摹自然界的纹饰,其实也间接地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漆器文化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漆器文化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漆器文化春去秋来,日月星辰流转。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更是反映了时间的变化和自然的周期。

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漆器文化也是一种独特而精美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漆器文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的生活智慧。

从寒来暑往,每个节气都有着特定的气候现象和民俗活动。

比如,立春是农历的春节结束的标志,人们会踏上新一年的农事生活。

而惊蛰,则是传统上最适合治疗蛇咬伤的时候。

这些节气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不仅是时间的划分,更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体现。

与二十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的中国传统漆器文化也是一种值得探究的文化艺术形式。

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其技艺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漆器以漆浆为材料,经过多道复杂工艺制作而成,具有良好的隔热、防潮、防腐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家具、餐具、容器等方面。

漆器的制作过程需要经历繁琐的修补、刮平、刷漆、研磨等步骤,这正是漆器匠人的智慧和耐心在其中的体现。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漆器文化的关系在于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节日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对应着立春,元宵节对应着雨水。

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团结友爱、庆祝丰收的重要时刻,人们在这些节气中所进行的各种民俗活动往往离不开漆器的应用,如赏花观柳、放风筝、燃放烟火等。

同时,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二十四节气的热爱与崇尚也促使了漆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人们会根据不同的节气以及相关的传统习俗,制作漆器来装点家居或参与庆祝活动,以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敬意。

另一方面,二十四节气也为漆器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在漆器的制作过程中,匠人们经常以自然风景、动植物、季节变化等为创作灵感。

所以,很多漆器作品都以描绘节气相关的图案为主题,如春天的燕子飞舞、秋天的丰收景象等。

这些图案不仅美丽而且寓意深远,融入了中国传统节气的文化内涵。

黄成的“髹饰观”考察

黄成的“髹饰观”考察

黄成的“髹饰观”考察
权纯燮;潘垒
【期刊名称】《中国生漆》
【年(卷),期】2014(0)2
【摘要】《髹饰录》由明代黄成著写,是髹饰法则与理论结合的漆艺理论书。

本文通过解析《髹饰录》的构成与特征,展现黄成的髹饰观,揭示了《髹饰录》在漆艺史、工艺美术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总页数】9页(P12-20)
【关键词】黄成;髹饰录;髹饰观
【作者】权纯燮;潘垒
【作者单位】韩国东方大学院大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7
【相关文献】
1.建构以《髹饰录》为核心的东亚漆艺体系--读《<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传统髹
饰工艺体系研究》 [J], 何振纪
2.《髹饰录》著者黄成小考 [J], 何振纪
3.古代漆器髹饰工艺经典著作《髹饰录》 [J], 长北
4.《<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传统髹饰工艺体系研究》出版说明 [J], 张燕
5.楚式漆器髹饰制作技艺的工艺考察——以胎体种类、制作工序、色彩装饰为主要考察内容 [J], 亓秀鋆;孟祥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江史前遗址出土的漆器

浙江史前遗址出土的漆器

浙江史前遗址出土的漆器
石超
【期刊名称】《《杭州文博》》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浙江地区出土的史前漆器在中国漆器发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八千年前的跨湖桥文化遗址到中国文明的曙光一良渚文化遗址都有出土。

由于浙江史前出土的漆器资料并不是很多,所以笔者尽可能将出土史前漆器资料按不同考古学文化罗列出来,希望从中可以看出史前漆器的发展轨迹。

【总页数】5页(P137-141)
【作者】石超
【作者单位】[1]浙江省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7
【相关文献】
1.困境交织中的史前遗址保护规划探讨——以宜兴市骆驼墩史前遗址保护规划为例[J], 庞骏;张杰;王贵勇
2.二里头遗址出土漆器及其制作产地蠡测 [J], 杨远
3.句容城头山遗址出土的史前玉器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J], 张敏
4.连云港藤花落史前古城遗址出土木材的树种鉴定(英文) [J], 潘彪;翟胜丞;黄建秋;林留根
5.安徽史前孙家城和黄家堰等遗址出土玉器的无损科技研究 [J], 王荣;朔知;承焕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仍存曹家”漆器特展暨漆器文化国际研讨会

“仍存曹家”漆器特展暨漆器文化国际研讨会

“仍存曹家”漆器特展暨漆器文化国际研讨会
宋瑞雪;姚永红
【期刊名称】《中国生漆》
【年(卷),期】2015(0)4
【摘要】2015年10月20至22日,由浙江省博物馆和中国文物学会漆器珐琅器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浙江省博物馆中国古代漆器研究中心承办的"仍存曹家漆器特展暨中国漆器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盛会,参观了特展,并对中国古代漆器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深入探讨。

【总页数】3页(P40-42)
【关键词】浙江省博物馆;中国文物学会;珐琅器;中国香港;髹饰录;秘色瓷;髹漆;工艺美术师;研究中心;金银平脱
【作者】宋瑞雪;姚永红
【作者单位】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7-2
【相关文献】
1.御制漆器仍为市场主力,永乐漆器最被市场看好 [J], 叶俊
2.雕漆盛宴,众乐之乐曹其镛夫妇珍藏中国古代漆器特展 [J], 雷焕昂;
3.地域文化对漆器纹饰的影响\r ——以平遥漆器和成都漆器为例 [J], 胡慧燕
4.中国漆器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 [J], 本刊编辑部
5.关于举办中国漆器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通知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战国时期楚国漆器的审美解读

战国时期楚国漆器的审美解读

战国时期楚国漆器的审美解读
洪樱
【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楚漆器因种类繁多、制人和精良而成为战国时期漆器艺术的代表,本文从立体造型特征、平面装饰之美等方面对楚漆器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审美解读.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洪樱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成都,6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326
【相关文献】
1.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法律思想与“法治”特色研究 [J], 赵文婧;
2.战国时期楚国漆器艺术发展背景探析 [J], 王汉蒙
3.战国时期楚国漆器艺术发展背景探析 [J], 王汉蒙;
4.浅谈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艺术 [J], 李晓腾
5.战国时期楚国漆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J], 刘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漆髹饰工艺在品茗器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大漆髹饰工艺在品茗器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大漆髹饰工艺在品茗器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安傲虹
【期刊名称】《天工》
【年(卷),期】2024()11
【摘要】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粗糙的工业产品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因此传统手工艺备受关注。

在品茗器具设计中,大漆髹饰工艺的使用,不仅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能有效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此外,还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大漆髹饰工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安傲虹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7
【相关文献】
1.武义大漆髹饰技艺中的“工匠精神”传承及实践
2.从中日漆艺的比较论中国大漆髹饰工艺的保护与发展——中国漆艺代表团访日所见所思所感
3.大漆文化的一本好书——《瓯漆髹饰工艺》修订本读后随笔
4.传统大漆工艺在银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5.工艺美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描金彩绘在大漆嫁妆髹饰技法中的应用”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漆艺文物保护技术

漆艺文物保护技术

漆艺文物保护技术
张志军
【期刊名称】《中国生漆》
【年(卷),期】2005()2
【总页数】4页(P17-20)
【关键词】木材细胞;水漆;饱水;渗透法;高分子化合物;非水溶性;木材防腐法;聚乙二醇;表面性质;表面张力;木器;漆艺
【作者】张志军
【作者单位】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63
【相关文献】
1.我国古代漆艺及丝织品的髹漆整理技术 [J], 王厉冰
2.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漆艺教育中“陶漆结合”课程初探 [J], 姜海明;潘垒
3.漆艺教学中3D打印技术的运用研究 [J], 王家荣
4.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浅议漆艺在日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J], 刘敏婧
5.中国漆艺走出低迷现状的必由之路——当代漆文化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J], 郭小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漆器工艺

传统漆器工艺

传统漆器工艺
乔十光
【期刊名称】《中国文化遗产》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漆艺是一门以漆器为主要媒体的艺术门类。

漆艺的胎骨用材多种多样,装饰材料也极为丰富。

漆艺概括起来说,包括漆器、漆画和漆雕。

漆器是漆艺的主体,因为漆的利用首先是从实用开始的,而漆画一直伴随着漆器而行。

漆雕,即漆艺立体造型,则是漆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总页数】1页(P49)
【作者】乔十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7
【相关文献】
1.漆器传统工艺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装饰运用 [J], 王旻旻;韩露
2.继承传统工艺弘扬漆器艺术——记中国工艺美市大师薛生金 [J],
3.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路径实践研究——以扬州漆器为例 [J], 刘晓宏;张慧
4.民族图案纹样在传统民间工艺中的应用——以凉山彝族漆器和海南黎族织锦为例[J], 刘传鹏;黄佳欢
5.漆器传统工艺的当代发展研究 [J], 王云琪;鲁微微;齐瑞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3969/j.issn.1000-7067.2013.02.008明代的漆工艺*潘垒(东方大学院大学校,韩国首尔)摘要:漆器在我国的历史悠久漫长,漆工艺也随之不断的发展进步。

在明朝,漆工艺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高潮和登峰,特别是《髹饰录》的出现,探究明代的漆工艺对漆艺的发展和继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明代;漆工艺;《髹饰录》Abstract:lacquer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long,paint process is continuous developing and progress-ing.In the Ming Dynasty,lacquer craft reached a climax and form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especially the"appear Xiushi Lu",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the Ming Dynasty lac-quer of lacquer.Keywords:the Ming Dynasty;Paint technology;“Xiushi Lu”对现代人来说漆文化是一部天书,它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却又很少有人能够懂它,我们一次次的感受到它的美,它的魅力,却又无以言说。

明代由于它独特的历史条件,漆工艺成为我国漆工艺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1明代漆艺的发展背景明代在政治上社会比较安定,没有大的战乱,政治基础稳定,重视发展手工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统治阶级对漆器的需求推动了漆器工艺的发展,明代统治阶级的中央集权措施及其极度奢靡的生活增加了对工艺美术品的需求,手工艺人进行了大量的高质量的艺术品创作,使明代的漆艺美术品中出现了大量的精品,成为了漆艺发展的动力。

2)明朝的漆艺逐渐走上了单一的发展道路,明朝建立了官方的漆器作坊———果园厂,专门制作“填漆”和“雕漆”两种类型的漆器,在这种宫廷风气的指引下,民间开始纷纷效仿,制造雕漆,其他的传统制漆工艺要么被摒弃,要么因为受到发展的抑制而慢慢衰落。

雕漆和填漆成了明代漆器的特色品种。

明代官营的漆器制作机构———果园厂的设立和民间漆艺作坊的繁荣进一步促进了漆艺的发展。

明代迁都北京后,在北京城内的果园厂建立的皇家专用的漆器生产作坊,聚集了大量的能工巧匠。

同时漆器的制作除了官方的果园厂外,在西南、闽浙皖等地区的民间漆艺作坊也很繁荣,生产的漆器达到了100多种类。

3)明代文人的闲适生活为漆艺的发展提供了精神追求。

明代的文化艺术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期,特别是绘画、小说及小品文方面,表现了新的成就。

明代文人的生活主要追求“闲赏”“风雅”的心灵风格,特别是对于晚期的明朝文人,对于物质生活中细节的关注,对物质生活出现了高标准的追求,成为明朝文人的独特特征。

文人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家具以朴素、淡雅为主,和文人本人的礼仪、闲赏、精神理念等融为一体,对艺术的追求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使用的家具成为了文人第32卷第2期2013年6月中国生漆Journal of Chinese LacquerVol.32No.2Jun.2013*收稿日期:2013-05-28作者简介:潘垒,男,生于1982年,籍贯:山东潍坊。

2006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同年出国留学韩国。

就读于韩国大田培材大学,漆工艺专攻,获得硕士学位。

后就读于韩国首尔东方大学院大学校,东方文化学科造型漆艺专业,博士课程。

现任职于江苏省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韩国造型漆艺家会员,山东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人进行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文人自身的特点,例如独特的气质、审美特点等,还有在绘画上的成就和思想都潜移默化的融入到了漆艺中,提高了漆艺的成就。

明代漆器是我国漆艺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官营和民用的艺术品可以不相上下,漆工巧匠层出不穷,官办果园厂的出现,进一步的促进了漆艺的发展和繁荣,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我国杰出的漆艺大师黄大成的《髹饰录》,他总结了我国漆艺的技术、经验和种类,以及各种官营的漆艺髹饰技术,为我们后人学习和继承留下了厚重的一笔文字资料。

2《髹饰录》的特点《髹饰录》是我国明代隆庆年间安徽新安平沙人黄成的著作,黄成号大成,是一名漆工。

他总结了我国装饰漆器高超的装饰工艺,在天启年间又有杨明为此书写了序言并且逐条作注,丰富了此书的内容,使内容更加翔实,也使此书更加易读。

《髹饰录》虽然是我国现在存世的唯一一本关于古代漆工艺的专著,但是作为已知世界上的唯一一本抄本却保存在日本,近代以来才有朱启钤先生刊印了200本在国内发行。

《髹饰录》中的内容分为《乾集》、《坤集》上下二集,一共一百八十六条,《乾集》主要包含漆器的制造方法,工具、原料、设备及漆工的禁忌;《坤集》主要包含漆器分类和各个品种的形态。

它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分类:质色门一色各种漆器纹门表面有不平细纹的各种漆器罩明门在各色漆地上罩透明漆及木纹罩漆、纹饰罩漆等漆器描饰门用漆或者油描绘花纹的各种漆器填嵌门包括嵌金银、嵌螺钿、填漆等各种漆器阳识门用漆堆出花纹的漆器堆起门用漆灰堆出花纹,再在上面描绘、雕琢的各种漆器雕镂门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雕螺钿、假雕漆、款彩等施加雕刻的漆器戗划门施加刻划花纹,纹内填银、填金或者填色漆器斒斓门有二种或者二种以上的纹饰相结合的漆器复饰门某种漆地与一种或者多种纹饰相结合的漆器纹间门填嵌门中的某种做法与戗划门中的某些做法相结合的漆器裹衣门在胎骨上裹贴皮革、纸、罗的漆器单素门一髹而成的简单做法的漆器《髹饰录》不仅是技术经验的总结,而且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反映出了明代漆器的技术水平,特别是在雕填、螺钿镶嵌、描金、戗划、堆漆等方面的发展,展现了明代漆艺的繁荣。

《髹饰录》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比较全面的总结了我国古代的色彩斑斓的漆工艺,从原始社会开始我国就开始了用天然漆进行装饰的原始工艺,经过战国和西汉的发展,漆器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比较兴盛的时期,随着王朝的不断更迭和技术的积累和发展,漆艺在明代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旺盛期。

原书的作者在为书作序时说:今之工法,以唐为古格,以宋元为通法,又出国朝厂工之始,制者殊多,是为新式,于此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矣。

2)《髹饰录》对研究我国的漆工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于研究明朝之前的漆工史具有重要的作用,书中例举了历代大量的漆工艺实例,对漆工艺做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对于研究明朝的漆工艺,《髹饰录》更是无法替代的作用。

3)《髹饰录》在总结继承前人漆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并且留下了宝贵的文字材料。

《髹饰录》从漆的原料、制作工具和制作设备开始介绍,描述了漆器的制作过程和和漆器的种类,特别是提到了在制作漆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错误的制作方法,这对于现代的漆工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书中还记述了一些已经失传的技术和经验,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发现和继承。

4)《髹饰录》对漆工艺和髹饰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分类。

书中对漆器的分类有着比较系统的概念,虽然描述的漆器种类很多,但是并不给人混乱的感觉。

《髹饰录》是按照漆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如阳识门中都是用漆灰或者调漆堆成花纹的漆器;质色门中描述的是单一色的没有纹饰的漆器等。

每个门中不同的品种按照先后顺序排列,表现了一定的时间观念和逻辑特征,能够使人比较容易了解漆工艺发展的整个体系,可以逐渐的查找到各个品种。

5)《髹饰录》提供了比较可靠的命名根据。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漆器工作人员和考古工作者在制作和研究漆器的过程中,往往对漆器的种类不易分类,但是《髹饰录》在这方面提供了文献资料和参考。

6)《髹饰录》对漆工的职业态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强调在漆器制作中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反对粗制滥造和违反漆器的制作工艺,反对以制造假古董为名牟利,就是仿制古董也要在上面明确的标示。

(下转第46页)2013年第2期潘垒:明代的漆工艺表6不同生漆精制加工温度表干时间/h项目加工温度/ħ1020253040固含量/%93.5193.9993.4793.3193.71表干时间/h3.03.03.03.03.5注:搅拌速率30rpm,加工质量10kg2.4.4搅拌速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不同搅拌速率对精制生漆表干时间的影响,数据列于表6。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加工质量对精制生漆的表干时间基本没有影响。

表7不同生漆精制加工搅拌速率表干时间/h项目搅拌速率/rpm3060100150200250固含量/%93.5193.0993.1693.5393.0293.29表干时间/h4.0.4.54.03.54.04.0注:精制加工温度30ħ,加工质量10kg3结论(1)在生物学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漆酶酶促反应加快,精制时间缩短;生漆精制温度控制在30ħ 40ħ较合适。

(2)搅拌速率增加,生漆溶解O2增加、水分蒸发快,精制时间缩短;考虑到能源消耗,搅拌速率控制在60rpm 150rpm比较适宜。

(3)加工质量增加,单位面积水分蒸发总量增加、单位重量氧气接触面积减少,精制时间延长;通过增加生漆与空气的接触表面积,有利于提高精制加工效率,提高生产能力。

(4)生漆经过精制加工可以加快生漆干燥速率。

燥性差的生漆可通过生漆精制加工来提高干燥性能。

参考文献[1]张飞龙.生漆成膜聚合过程[J].涂料工业,1993,(4):40 46+4[2]张飞龙,石玉,张武桥等.生漆精制过程对漆液流变性的影响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8,28(4):81-85[3]李昕,石玉,张飞龙.生漆精制过程影响因子研究.中国生漆[J].2006,(02)8-12[4]RONG L,SA Y OKOH Development of a fast drying lacquer based on raw lacquer sap[J].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2004(51):238-243.[5]封孝华,杜予民,王勤.精制漆的组成、颜色、黏度与制法[J].涂料工业,1994,24(4):5-11[6]张飞龙,田顺利.生漆成膜过程影响因素的研究[J].涂料工业,2002,32(5):10 12[7]张飞龙.中国髹漆工艺与漆器保护[M].科学出版社,2010: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300 328(上接第34页)3结语漆工艺的发展经历了从朴拙到精美的过程,古老的漆文化在历史的文字记录中虽然不起眼,但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却落下了重重的一笔,特别是明代《髹饰录》的出现,说明了漆工艺在明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和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