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数学折纸的教学应用

合集下载

数学折纸趣味多教案

数学折纸趣味多教案

数学折纸趣味多教案教案标题:数学折纸趣味多教案目标:1. 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积极态度。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折纸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数学概念与折纸的结合,如几何形状、比例关系、对称性等。

3. 利用折纸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索和解决。

教学准备:1. 折纸材料,如彩纸、剪刀等。

2. 折纸示范模型。

3. 数学问题的练习题和解答。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展示一些折纸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折纸与数学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思考。

探索与实践:1. 介绍折纸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折线、折痕、折叠等。

2. 示范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基本的折纸方法和步骤。

3. 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尝试折叠不同的折纸作品。

4. 引导学生观察折纸作品的几何形状、对称性等数学特征。

数学问题解决:1. 提供一些与折纸相关的数学问题,如给定一个折纸形状,求其面积或周长等。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鼓励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和折纸技巧。

3.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讨论和分享。

拓展与应用:1. 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折纸作品,并解释其中的数学原理和规律。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折纸的乐趣和数学的魅力。

3. 鼓励学生将折纸与其他学科进行关联,如折纸与艺术、折纸与科学等。

总结: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所获得的收获。

2. 强调数学与折纸的联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探索和应用。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检查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是否正确。

3. 评价学生设计的折纸作品和解释的准确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展览,展示自己的折纸作品和数学解题能力。

2. 推荐相关的数学折纸资源和书籍,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趣味折纸骰子教案小班数学

趣味折纸骰子教案小班数学

趣味折纸骰子教案小班数学教案标题:趣味折纸骰子教案(小班数学)教学目标:1. 通过折纸骰子的制作和游戏,培养小班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2. 帮助学生理解骰子的数字表示和数学概念。

3. 提高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准备:1. 纸张(可以是彩色纸或普通白纸)2. 剪刀3. 胶水或胶带4. 彩色笔或铅笔5. 模板(可提前准备好,以便学生可以直接使用)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折纸骰子的概念,向学生展示一些已经制作好的折纸骰子,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骰子是什么。

- 解释骰子的用途和数字表示,例如一个骰子有六个面,每个面上有一个数字(1-6)。

2. 制作折纸骰子(15分钟):- 向学生展示如何制作折纸骰子的步骤,并提供模板供学生使用。

- 指导学生使用剪刀和胶水将模板剪下并粘贴成骰子的形状。

- 鼓励学生在骰子的每个面上使用不同的颜色或图案进行装饰。

3. 游戏时间(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并给每个小组一个折纸骰子。

- 解释游戏规则:每个小组轮流掷骰子,根据骰子上的数字,小组成员需要回答相应的数学问题或完成相应的数学任务。

- 提供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例如加法或减法练习,或者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骰子上数字所代表的物体的数量。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并在游戏中加入一些奖励机制,如最快完成任务的小组获得奖励。

4. 总结(5分钟):- 回顾学生在游戏中所学到的数学概念和技能。

-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游戏中的体验和收获。

- 强调数学学习可以通过有趣的方式进行,同时提醒学生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折纸骰子模板,并与同学分享。

2. 将折纸骰子游戏与其他数学概念结合,如形状、大小比较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折纸骰子的几何特征,如面的数量、边的长度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制作折纸骰子过程中的专注度和技能。

2. 监控学生在游戏中的参与度和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回答能力。

折纸游戏教案模板数学小学

折纸游戏教案模板数学小学

课时:2课时年级:小学三年级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通过折纸游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1. 通过折纸游戏,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几何图形特征。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2. 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张彩纸,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彩纸可以折成什么形状吗?二、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各种折纸作品,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 引导学生思考:折纸过程中,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三、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折纸的基本步骤,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折纸。

2. 学生分组进行折纸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游戏环节1. 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的彩纸,让学生尝试折出正方形的四个角。

2. 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彩纸,让学生尝试折出长方形的对边。

五、总结与反馈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折纸过程中的数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折纸作品,互相欣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折纸游戏。

二、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各种折纸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是如何折成的?2. 引导学生发现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几何图形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

2. 学生分组进行折纸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游戏环节1. 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的彩纸,让学生尝试折出正方形的对角线。

2. 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彩纸,让学生尝试折出长方形的内角。

五、总结与反馈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纸》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纸》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纸》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纸》教学设计2,主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折纸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杂的折纸作品。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索折纸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折纸的基本手法、折纸作品的创作和展示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折纸基础,对折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折纸的基本手法,如折叠、剪切、粘贴等。

但是,学生的折纸技巧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于复杂的折纸作品还难以独立完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折纸的基本手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折纸的基本手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折纸作品。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折纸的基本手法和技巧。

2.示范法:展示折纸作品的制作过程。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创作折纸作品。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折纸作品。

5.评价法:对学生的折纸作品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折纸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2.准备折纸作品:教师和学生的优秀作品。

3.准备教学课件: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折纸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折纸的基本手法和技巧,让学生初步掌握折纸的基本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动手实践,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尝试制作简单的折纸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折纸作品。

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复杂的折纸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折纸作品。

初中数学折叠卡片教案

初中数学折叠卡片教案

初中数学折叠卡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折叠卡片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通过制作折叠卡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对平面几何知识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折叠卡片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方法。

2. 折叠卡片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如:几何图形的认识、面积计算等。

3. 折叠卡片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折叠卡片的基本概念、制作方法以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折叠卡片制作过程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了解折叠卡片的相关知识,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工具。

2. 学生准备:带齐数学学习用品,如直尺、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折叠卡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基本概念:教师讲解折叠卡片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折叠卡片、折叠卡片的种类等。

3. 教授制作方法:教师示范折叠卡片的制作方法,讲解制作过程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折叠卡片。

4. 应用与拓展:教师提出一些几何问题,让学生利用折叠卡片进行解答。

如:通过折叠卡片,认识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通过折叠卡片,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等。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制作折叠卡片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课后作业:1. 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折叠卡片,并写一篇关于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的短文。

2. 收集一些关于折叠卡片的资料,了解折叠卡片在数学教学以外的其他领域的应用。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制作折叠卡片的质量,如:折叠是否整齐、图形是否准确等。

2.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熟练掌握制作技巧等。

3. 学生对折叠卡片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是否能正确回答相关问题、是否能运用折叠卡片解决实际问题等。

小学数学趣味实验报告(3篇)

小学数学趣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探究“奇数和偶数的奇妙之旅”实验目的:通过趣味实验,让学生了解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时间: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小学一年级教室实验器材:数字卡片、彩笔、白纸、剪刀、胶水、透明胶带实验参与人员:一年级全体学生实验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说出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奇数和偶数的理解。

二、实验操作1.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用彩笔在纸上画出若干个数字,要求每个数字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

2. 学生用剪刀将画出的数字剪下来,形成数字卡片。

3. 学生将奇数卡片用红色标记,偶数卡片用蓝色标记。

4. 学生将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分别用透明胶带粘贴在黑板上。

5. 教师提问: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在黑板上排列后,有什么规律?6. 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奇数卡片之间相差2,偶数卡片之间相差2,且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交替排列。

三、实验验证1.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把黑板上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顺序打乱,还会出现这样的规律吗?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打乱顺序后,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是否依然交替排列。

3.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无论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顺序如何,它们都会交替排列。

四、实验拓展1.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奇数和偶数的例子吗?2. 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奇数和偶数例子,如:桌子、椅子、书本、水果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活中有这么多奇数和偶数?4.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奇数和偶数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实验总结:本次趣味实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培养了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实验拓展环节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有趣的折叠》数学好玩

《有趣的折叠》数学好玩

02 03
展开可靠性
在航空航天领域,折叠结构的展开可靠性至关重要。因此,需要精确设 计和严格控制折叠结构的展开过程,确保其在太空中能够正常展开并发 挥作用。
多功能性
折叠技术有助于实现航空航天器的多功能性。例如,一些可折叠的无人 机在飞行时可以展开机翼以提高飞行稳定性,而在降落时则可以折叠机 翼以减小占地面积。
几何变换原理
刚体变换
折叠过程中,纸张被视为刚体, 通过旋转、平移等刚体变换方式
实现不同形态。
相似变换
相似变换是指保持形状不变而大 小可变的变换,折叠过程中可以 通过相似变换得到不同尺寸的相
同形状。
拓扑变换
折叠还涉及到拓扑变换,即允许 物体发生形变但保持连通性不变
的变换。
折纸中的数学原理
折纸几何
折纸艺术中运用到的几何学原理,包括角度、边长、面积等概念 ,通过精确计算可以实现复杂的折纸作品。
02
折叠的数学原理
对称性原理
01
02
03
对称性定义
对称性原理指的是物体关 于某一点或某一线对称的 性质,折叠可以使得物体 呈现出对称性。
对称性种类
在折叠中,存在多种对称 性,如轴对称、点对称等 ,这些对称性在折纸艺术 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称性与美学
对称性被认为是美学的基 本原则之一,通过折叠实 现的对称性在设计中具有 很高的价值。
基于折叠的数学游戏设计
游戏目标
通过折叠纸张的形态变化,培养玩家的空间思维 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游戏规则
玩家需在规定的折叠次数内,通过不同的折叠方 式,使得纸张呈现特定的形态或图案。
难度等级
游戏设置多个难度等级,从简单的几何形态到复 杂的创意设计,挑战玩家的思维极限。

初中数学报纸手工教案

初中数学报纸手工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数学报纸手工制作教学年级:八年级学科:数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学报纸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1. 数学报纸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数学报纸手工制作的应用实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数学报纸手工制作的概念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报纸手工制作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二、基本技巧和方法的学习(15分钟)1. 教师讲解数学报纸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折叠、剪切、拼接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实践,掌握基本技巧和方法。

三、应用实例的展示(2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数学报纸手工制作的应用实例,如几何模型、数学题解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实例进行制作。

四、学生制作(20分钟)1. 学生根据选择的实例,进行数学报纸手工制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二课时:一、学生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数学报纸手工作品。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创意、技巧和实用性。

二、总结和拓展(1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学报纸手工制作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学生思考如何将数学报纸手工制作运用到日常学习中。

三、课后作业(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数学报纸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数学报纸手工制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3. 学生将数学报纸手工制作应用到日常学习中的实际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数学报纸手工制作的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数学报纸手工制作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制作水平。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章 轴对称图形 数学活动 折纸与证明》公开课教案_1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章 轴对称图形  数学活动 折纸与证明》公开课教案_1

从折纸中感受数学之美【活动目标】1、通过折纸活动,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感受证明的必要性,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的关系;3、进一步发展合乎逻辑的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探究研究问题的方法,如猜想、操作、验证等。

【活动难点】说明操作活动合理性的证明过程。

【活动准备】长方形纸片、剪刀。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对过程性目标有明确的定位:“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即首先必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的大小、位置关系变换等过程;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及自我评价的过程;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

而折纸问题具有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可帮助学生建构三角形、四边形、全等形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学生经历了操作、证明的过程,会进一步激发其对数学证明的兴趣,感受证明的必要性,感知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经历了克服困难和取得成功的过程,更能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逻辑推理的学习,具备了演绎推理的能力,但是依然不能完全脱离直观学习,也就是说还处于直观到抽象转变的过渡阶段。

解决几何问题时,还需要借助直观的演示或工具去理解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所以这节课恰好切合学生的学习生长点。

在连续学习了全等图形、轴对称两章内容之后,安排这节活动课,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也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活动中体会数学的有趣、有用。

【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观看视频:折千纸鹤二、引言(师1)观看完视频,我们看到的是一件美丽的艺术品,但其实在折纸过程中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

我们不仅需要一双欣赏美的眼睛,更重要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折纸体会数学之美。

三、探索之旅1、(师2)视频开头使用了一张正方形纸片,可现在你只有一张长方形纸片。

趣味数学——用折纸法画双曲线

趣味数学——用折纸法画双曲线

趣味数学——用折纸法画双曲线前面我们用了两篇文章的篇幅,分别介绍了用折纸法画抛物线,与用折纸法画椭圆,我们自然就会想到,能不能用折纸法画双曲线?这也是有可能的,前面两篇文章的内容是摘自中学生数学文库,今天这篇文章是我依据前面的内容而得。

用折纸法画双曲线的方法1:首先准备一张纸,在纸上画一个圆O,并在圆外取一点F。

2:采用和很类似画椭圆很类似的方法,开始折纸,将圆周折起一角,使得圆周过F点。

技术不行,图片画得有点歪,还请见谅,将就着看啦,哈哈。

我们显然知道,这样的折叠有很多方法,每一次折纸都有一条折痕,将这些折痕标记出来,反复进行不同的折纸,只要每一次让圆周过F点就行。

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一系列折痕,你会发现,这些折痕会呈现出一个双曲线的轮廓,可能会有朋友误认为是抛物线,因为这里得到的只有双曲线的一个分支。

接下来的事情就和前面一样,你只要画一条曲线,只要这条曲线与每一条折痕相切就OK啦!同样的,我们应该来证明,为何得到的曲线就是双曲线?折纸法画双曲线原理的证明下面的图就是我们的证明图,相信读过前面两篇文章的朋友已经很熟悉。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若以点F和点O为焦点,则可以做双曲线,这个双曲线当然不止一条。

做F点关于折痕对称的点M,根据对称性,M点一定在圆O上,连接MO并延长,交于折痕于P,这个P点就是焦点。

因为PF-PO=PM-PO=OM=r。

也就是说,P点到O点和到F点的距离之差是一个常数!而这正是双曲线的定义,所以P点在一条双曲线C上,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证明,折痕上除了P点,不会有其他的点满足这个条件,所以说折痕就是双曲线的切线,众多的切线将双曲线包围起来,就衬托出了双曲线的轮廓。

这正是我们折纸法画双曲线的原理所在。

和我们折纸法画椭圆不同,看我们图就知道,因为视野只是局限于圆内,所以有些折痕没能和我们的双曲线相切,事实上他们是相切与圆外的,所以各位在做实验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通过折纸法画椭圆和画双曲线,大家是否感觉两者的过程异常类似?两个唯一的不一样就是,椭圆的点F在圆内,而双曲线的点F在圆外,这正是二者不同之处。

初中数学折叠图形教案

初中数学折叠图形教案

初中数学折叠图形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折叠图形的概念和性质;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折叠图形的概念和性质;2. 折叠图形的分类和特点;3. 折叠图形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折叠现象,如折纸、折衣服等,引导学生关注折叠图形;2. 提问:你们对这些折叠现象有什么观察和发现?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介绍折叠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如折痕、对折线等;2. 讲解折叠图形的分类和特点,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3. 通过实物演示或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折叠图形的特点。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折叠图形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和思路,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3.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析。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折叠图形的知识进行解决;2. 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 各组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折叠图形的概念、性质和应用;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折叠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折叠图形的分类和特点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运用折叠图形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折叠图形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折叠图形问题,但在解决较复杂问题时,仍需加强思考和交流。

在拓展与应用环节,学生能够将折叠图形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折纸中的几何数学

折纸中的几何数学

折纸中的几何数学折纸,作为一种古老而有趣的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几何形状和构造方式而闻名于世。

在探索折纸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奥的几何数学知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折纸中的几何数学。

一、平面几何与折纸形状折纸起源于平面几何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折纸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和运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如点、线、面、角等。

折纸的形状通常可以由直线、折线和曲线构成,而这些基本几何元素的运用决定了折纸形状的特征和性质。

例如,当我们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叠成一个正方体时,就涉及到平面几何中正方形、正方体和立方体的关系。

通过折纸,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正方形纸张的每一边和对应的面如何变换成正方体的一条边和一个面。

折纸还可以通过平面几何中的相似性原理来构造各种形状。

相似性是指两个图形的形状与大小相似。

当我们折纸时,可以利用相似性原理来确定折纸纸张的长度比例和角度关系,从而实现将平面图形转化为立体形状。

二、尺规作图与折纸构造折纸不仅与平面几何有紧密的联系,还可以扩展到尺规作图。

尺规作图是指利用直尺和圆规进行的几何作图方法。

折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尺规作图的一种延伸。

在折纸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需要特定角度的折叠操作。

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圆规辅助完成特定角度的折叠,实现折纸纸张的角度精确控制。

同时,折纸中的构造也可以通过尺规作图的思想进行,即将给定的图形通过折叠的方式实现。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折纸构造出正五边形、正十二边形等多边形,并且可以利用尺规作图的原理验证这些构造的正确性。

三、拓扑与折纸变形拓扑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空间形状在连续变形下的不变性质。

折纸中的变形实际上是一种拓扑变换。

通过折叠、压缩、展开等操作,我们可以改变折纸形状,实现面的拼接、剖开和重组。

在折纸变形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当我们将一张平面纸张折叠成一个多面体时,这些面在变形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互相邻接,不会出现穿越的情况。

这便是由折纸中的拓扑性质所决定的,每次的变形都会保持面的连通性。

数学教学应加入趣味性资源——折纸得到圆锥曲线的教学案例

数学教学应加入趣味性资源——折纸得到圆锥曲线的教学案例

数学教学应加入趣味性资源——折纸得到圆锥曲线的教学案

杨吉辉
【期刊名称】《计算机教与学.现代教学》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圆锥曲线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学生总是把圆锥曲线的学习看成是纯
粹的数学研究,而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显得枯燥难懂。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上,适当增加趣味性,增加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或许可以改变一下这种学习的状况。

我们作了一些尝试,其中一个课例是圆锥曲线的折纸。

椭圆通常利用一段绳子的两端固定画出来,双曲线可以用一个拉链的两端固定画出来,我们在课堂上尝试用折纸的方法去得到圆锥曲线,教学效果较好。

【总页数】2页(P86-87)
【作者】杨吉辉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5
【相关文献】
1.探究与发现:数学教学的应然回归——《圆锥曲线问题探究》教学实录与体悟 [J], 刘新春
2.适性教育下的数学教学——从日本“一次函数应用”教学案例得到的启示 [J],
刘曌;朱哲;
3.让学生都得到发展——数学教学案例三题 [J], 陈忠梅;
4.让学生都得到发展——数学教学案例三题 [J], 陈忠梅
5.数学教学应凸显逻辑连贯性——以"圆锥曲线"教学为例 [J], 蒋寿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纸的数学活动中班

关于纸的数学活动中班

关于纸的数学活动中班
关于纸的数学活动可以在幼儿园中班中进行,既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以下是几个适合中班幼儿的纸张数学活动建议:
1. 纸带测量:给每个幼儿一条长纸带,引导他们用纸带测量教室中各种物品的长度,如桌子、椅子、黑板等。

鼓励幼儿用数字或图形记录测量结果,并比较不同物品的长度。

2. 切割纸片:给每个幼儿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让他们自由切割成不同形状的小纸片,如三角形、矩形、半圆等。

引导他们观察和描述不同形状的特点,并可以组织比赛,看谁能切割出更多种类的形状。

3. 纸折叠:指导幼儿通过纸的折叠来探索几何形状。

可以给他们一张正方形的纸,教他们折叠成三角形、长方形、菱形等形状,并观察折叠前后的变化。

还可以引导幼儿自己设计一些折纸作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4. 纸板游戏: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纸板,如正方形、圆形、五边形等,让幼儿根据指示将纸板摆放在特定位置上,如上面、下面、旁边等。

通过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空间感知和位置概念。

5. 纸张分类:给幼儿准备一些不同颜色、不同纹理的纸张,让他们按照颜色或纹理等特征进行分类。

可以让幼儿自己思考分类的标准,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这些纸张数学活动可以通过游戏、实践和观察等方式进行,既能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又能增加他们对纸张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可以适当加入团体合作和竞争元素,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小学数学趣味活动方案(三篇)

小学数学趣味活动方案(三篇)

小学数学趣味活动方案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科,而趣味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有效方式。

因此,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趣味活动方案,既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又能巩固知识点的掌握。

一、数学游戏活动1. 数字竞猜游戏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1到100中,每个小组依次猜一个数字,猜中的小组获胜。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既能培养数字的敏感性,又能加深对数值大小的理解。

2. 数组拼图游戏提前准备一些由数字组成的拼图,将拼图分成若干块,并混合。

让学生根据数字大小关系来拼图,比赛谁先拼好。

这个游戏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字排序能力和空间观念。

3. 数学足球射门将足球射门游戏与数学结合,在运动场上设置不同距离的目标,每个目标都标有不同的分数。

要求学生计算目标的得分,然后进行投篮比赛。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锻炼运动能力。

二、数学实践活动1. 数学物品折纸让学生学习如何利用纸折纸,通过折纸来进行数学计算和问题解决。

例如,给学生一张纸,让他们折叠成一个正方形,然后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等。

这种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创造力。

2. 数学手工制作让学生利用纸板、剪刀、胶水等制作一些数学模型,如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等。

通过制作过程中的量度、剪裁等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中的度量和几何概念。

3. 数学测量实验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实际测量的问题,例如测量教室的面积、测量同学的身高等。

让学生利用测量工具进行实地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这样的实验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测量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数学竞赛活动1. 数学智力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一些逻辑推理、解题能力强的数学智力竞赛,如数独比赛、数学问题解答等。

这样的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数学团队挑战赛设置一些团队合作的数学挑战赛,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合作解决一些数学难题。

在竞赛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还能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折纸的基础知识分享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折纸的基础知识分享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折纸的基础知识分享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折纸越来越受到小学生的喜爱,不仅可以增加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小朋友的耐心、专注力和创造力。

在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折纸二这一章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折纸的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折纸?折纸,是指利用单张平面纸片进行的各种折、翻、卷等变形操作,从而使其成为立体图形的一种手工工艺品。

折纸,又称纸艺,是一种充满创意和趣味的手工活动。

二、折纸的基础知识1.折痕:折痕是指通过将纸张沿着某条线段或某个点进行折叠后形成的痕迹。

折痕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它可以固定住在纸张中的折痕可以使纸张更加的稳定,避免折痕的散开。

2.对称性:对称性是指物体的镜像与物体本身能够完全重合的性质。

在折纸中,我们常用对称轴和镜像,来呈现物体的对称性。

3.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绝对位置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而相对位置则是指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这在折纸中也很重要,可以通过物体的相对位置来变换物体的形态。

4.精确度和对称度:在折纸中,精确度和对称度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体现出折纸的美感和完整度。

5.安全性和卫生性:在折纸中,我们除了重视美好和创意之外,还要注意安全和卫,保证手工和使用的工具都是干净卫生的。

三、折纸的基本步骤对于小学生而言,要想学好折纸,必须要掌握折纸的基本步骤。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折纸的基本步骤:1.把纸张对折,注意它的对称轴应该居中。

2.将纸张分成几个部分,如三等份,四等份等。

3.折痕要坚持垂直或平行于纸张边缘的原则。

4.每次折叠之前,要给纸张一个平整的基础,避免出现不对称的情况。

5.完成折纸后,要把折叠的线条仔细拍平,使其更加平整美观。

四、折纸的好处折纸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出很多好习惯和好处,还可以开发他们的视觉、思维和感官,让他们在趣味中自然地学习到很多知识。

1.增强动手能力:折纸可以锻炼小学生的手眼协调和手指灵活度。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有趣的折叠》备课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有趣的折叠》备课说课稿

抱歉,您的字数要求超出了我一次能处理的范围,但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个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折叠》备课说课稿的大纲,您可以根据这个大纲来扩展您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有趣的折叠》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单元中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进行有趣的折叠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空间想象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学生能发现平面展开图和立体图形的对应关系,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2.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折叠与展开的过程,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对应关系的表象,培养观察、操作、想象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现平面展开图和立体图形的对应关系。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对应关系的表象,发展空间想象力。

四、说教法与学法1. 教法:情境教学法、观察法、操作活动法、启发式教学法。

2. 学法: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观察想象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折纸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有趣的折叠。

2. 展开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想象,发现平面展开图和立体图形的对应关系。

3.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进行折叠活动,进一步感受平面展开图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4. 总结提升:通过学生总结、教师点评,使学生明确平面展开图和立体图形的对应关系。

5. 拓展延伸:设计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感受数学的乐趣。

六、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希望这个大纲能对您撰写说课稿有所帮助。

九年级数学上册《有关正多边形的折纸》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有关正多边形的折纸》教案、教学设计
1.学生对正多边形概念的认知差异,有的学生可能对定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操作来加强理解。
2.学生在尺规作图和折叠技巧上存在能力差异,有的学生可能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而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实践机会来提高。
3.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能缺乏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经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从生活中寻找一个正多边形的实例,如建筑图案、艺术作品等,并描述其特点,测量相关数据,计算其面积和周长。
-总结正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的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些规律的原因。
2.选做作业:
-设计一个以正多边形为主题的折纸作品,可以是平面图案也可以是立体结构,要求至少包含三种不同的正多边形。
-探索正多边形与平面几何的其他知识点的联系,例如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正多边形在三角形或四边形中的镶嵌问题等,并撰写一篇小报告。
2.计算给定正多边形的面积和周长。
3.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正多边形地板的总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我巡回辅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对于典型错误,我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纠正。
(五)总结归纳
在本节课的尾声,我结归纳:
1.正多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应掌握正多边形各边相等、各角相等的特点,以及内角和、外角和等性质。
2.学会使用尺规作图折叠正多边形,并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进行表达。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将正多边形从平面纸张折叠成立体图形的技巧,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证明的思路,用尺规作图验证正多边形的性质,如等边等角。
3.掌握正多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正多边形面积和周长的公式推导和应用。
2.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正多边形的折叠技巧和数学性质。

《数学活动——折纸做60°,30°,15°的角》

《数学活动——折纸做60°,30°,15°的角》
【设计意图】首先从折60°的角入手,学生联想曾经学过的与60°有关的内容,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突出所学知识的联系性。
问题3:根据等腰三角形和矩形的对称性,你能利用矩形纸片ABCD折出以AB为底的等腰三角形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尝试通过动手操作,利用图形的轴对称性,折出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直接折出等边三角形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个难点,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先动手尝试折叠等腰三角形,再折叠等边三角形,降低难度。
问题4:你能折出等边三角形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说明理由.
师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针对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说明操作过程,板书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在折纸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变换的性质,为学生更容易构造腰和底相等的等边三角形打下基础,分散难点。
师生活动:学生推理论证三个角都相等并且都等于30°。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折纸可以得到角的倍分关系。
问题6:通过折纸,构造等边三角形,我们已经能够折出60°和30°的角,你还有其它的折法吗?
师生活动:不同学生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实验度量、大胆猜想、推理论证后最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观念,同时通过一个问题多种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复习巩固知识链接
1.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这个图形就叫做.
2.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矩形都是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
4.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
【设计意图】复习是一座架设在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加强了对旧知识的巩固,也为接下来的内容做好铺垫。

初中趣味数学教案折纸

初中趣味数学教案折纸

初中趣味数学教案折纸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折纸技巧,提高动手能力。

2.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内容:1. 折纸的基本技巧:折、叠、剪、翻等。

2. 折纸中的数学原理:对称、比例、几何图形等。

3. 折纸创作:根据给定的几何图形,学生自行设计折纸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精美的折纸作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折纸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二、基本折纸技巧学习(10分钟)1. 教师演示基本的折纸技巧,如折、叠、剪、翻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操作,掌握基本的折纸方法。

3. 教师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基本技巧。

三、折纸中的数学原理(10分钟)1. 教师讲解折纸中的数学原理,如对称、比例、几何图形等。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数学原理在折纸中的应用。

3.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折纸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折纸创作(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

2. 学生根据给定的几何图形,自行设计折纸作品。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大家共同欣赏、交流、学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折纸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将数学原理应用于实际操作。

3.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

2. 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3.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课堂参与度的提升。

教学资源:1. 折纸材料:彩纸、剪刀等。

2. 教学课件:折纸作品、折纸技巧演示等。

教学建议:1. 教师在示范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要领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

2.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要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谢聆 THANKS FORALL 听
图形排列组合 等差数列 平面镶嵌
平面图形认知 认识四面体 无限翻转
平面图形, 图形分割, 图形建构
初识五面体,
多面体 立体组合
五面体再认知
拓扑学
十二面体
空间镶嵌, 镜像对称, “1”的认知
趣味数学折纸的拓展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的运用,就是为能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 兴趣而设置。内容都是以动手制作为主, 特别强调了“趣味”二字,每一件作品都 有一个故事,学生们是在玩的过程中体验 数学,真正实现了“做中学,玩中学”。
折纸的教学现 状
基于教学课改中对于创新型课程的需求, 我们将折纸与数学学科联系到了一起, 我们注意到,传统的折纸只停留在折个 花、鸟、虫等艺术表现形式上,具体的 折纸也只是把它归类到美学这一科。
求, 我们将折纸与数学学科联系到了一起。 折纸的过程与数学学科联系是非常的紧 密。当我们拿到一张纸时,不管是什么 形状,习惯地把它对折、平分,而这一 折它的折痕在数学的表达上就有了意义, 内容已经是非常丰富了。
教学理念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教学目标
趣味数学折纸拓展课程的设计和实 施,着重提升了孩子在学习方面的 各种能力,培养学习的专注度、情 绪控制、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创 造力及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实施
动手 观察 思考 解决
“数学好玩”
著名数学家陈省声
二维平面 到三维立体, 拓扑学
内容内容内容内容内容内容
基于数学折纸 的STEM课程
趣味数学折纸拓展课程的设立,就是要 让孩子们动手体验、感悟!我们相信孩 子们的学习热情会被积极地调动起来。 通常在现行数学教学过程中,这一动手 环节是很少的,学生们都被抽象的数学 概念所引导,所以孩子们的学习是被动 的、晦涩的、枯燥的。而趣味数学折纸 拓展课程就是实现了让孩子们从动手感 知,建构实像到理论抽象的过程,这个 过程孩子们是快乐的,因为他们是在动 手过程中实现的。
趣味数学折纸的教学应用
折纸,历久而弥新。
自我们祖先有造纸发明以来,折纸这一 古老的技法就伴随着其历史的岁月而成 长,不断创新。最初人们发现纸除了可 以记录生活、表达艺术之外,还可以用 来剪纸。伴随着剪纸过程中,折纸也应 运而生。而折纸在运用中不仅仅停留在 聚象这一艺术形式的表达上。同时,折 纸在数学当中也开始运用,我国古代数 学家赵爽画的“弦图” ,就可以通过 折纸把它表达出来。
教学运用
例如在小学阶段,当讲到线的概念时, 可以引导孩子这一折痕是直线、平行线、 垂线等,而当讲到分数时,这一折痕又 是等分的概念,同时又涉及到了图形的 分割。进而延伸到中学阶段,给孩子们 讲到2的N次方的时候,孩子们只要动动 手就不难理解了!正所谓知行合一就是 这个道理!
教学的困顿
我们的学科老师特别是数学老师,往往 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定理、数学概念时, 我们的学生通常表现出来的是,开始都 是一头雾水,似懂非懂,老师要反复讲 好多次,有些孩子还是不懂,最终导致 的结果是学生痛苦、老师痛苦,家长更 痛苦!随着日积月累,有一些小孩子对 学习数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都会感觉 到数学很难,没意思,因而心理上就产 生了恐惧感!这对于中小学阶段培养孩 子创新型思维、特别是培养数学思维是 不利的。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数理化的基础学科,而整个学习过程又是 非常晦涩难懂的一个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寻求到一个好 的方法引导孩子提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老师都注意到, 西方国家关于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学习探究课程是非常丰富 的。学科的知识点也都是在活动当中体现,着重培养孩子的 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的学习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 惯。这种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不也正是我们学校和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积极倡导的 吗?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是非常的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