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一、名词解释(古书注解)1、类型①传:解说经文字词句并阐明经义。
②笺:有补充与订正传的意思,一方面对传中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③集解:將各家的解说汇集在一起或者兼采诸家之说对经传进行通释都叫做集解。
④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
疏即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稱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⑤正义:得名于“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与“疏”名异实同。
一般把官修的“疏”称作“正义”。
⑥章句:即离章辨句。
除解释字词句外,还要说明句意及全章大意,指出全篇的题旨,分析篇章结构等2、术语如字:它表示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犹:注解术语,该术语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解释本义。
相当于现代的“等于说、相当于”。
曰、为、谓之: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谓: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其后的话语往往用来说明前面的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
貌、之貌:注解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相当于现代“……的样子”。
之言、之为言:注解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
读为、读曰:注解术语,常用于以本字来解释假借字。
读若、读如:注解术语,主要用来作注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混言,析言;当作当为或作、或为:校勘术语,常用来说明不同版本的异文。
当作、当为:校勘术语,一般用来纠正古书中的误字。
衍文:也叫“衍、衍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脱文:也叫“脱、夺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文字。
二、字词解释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丑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存;成就;相生:互相依存3、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表现,显现;倾斜,等于说依靠4、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音:和声;声:单音和:和协5、处无为之事:行……之事;顺其自然,无为而治6、万物作焉而不辞:兴起;不干预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据为私有;依靠而获取8、三十辐共一毂:车的辐条;车轮中心有圆孔的圆木9、埏埴以为器:以土和泥,揉和;黏土;用水和黏土10、凿户牖以为室:房门;窗子1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利1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规律;把弦安在弓上13、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把弦压低;把弦升高14、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减少15、损不足以奉有馀:供养16、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有德的人17、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居功;表现出18、小国寡民:使动,使小,使寡19、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十倍;通“百”,百倍;21、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陈列22、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簡稱甲文,指近代以來發現的商周時期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叫貞卜文字、殷墟書契等。
2、金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青銅銘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
廣義的大篆還包括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統一六國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國文字而確立的秦國官方文字,也稱秦篆。
5、籀文:舊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在一般認為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學上主要指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各諸侯國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戰國時期六國古文的一種別體,可能是對戰國時流行于六國的文字加以變異而來的。
8、今文:文字學上特指漢代流行的隸書。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漢代隸書以後的文字,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11、隸變:指發生秦漢時期由秦國篆文、六國古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
這一過程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隸定:指用隸書(後來也包括楷書)轉寫戰國以前古文字的過程。
13、小學: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機構,後來又指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
14、六書:指中國古代分析漢字構造的六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一般認為后兩種是用字方法。
15、四體二用:四體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造字方法,二用指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學上指反映一個字造字本義的初始寫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採”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義的字,與“借字”相對。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來代替某種意義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歷史上先後產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義的字,先產生的叫“古字”,后產生的叫“今字”。
古代汉语 训诂 名词解释(二)
古代汉语训诂名词解释(二)古代汉语训诂名词解释1. 训诂•概念:训诂是对古代文献中文字的解释和研究,旨在恢复原义。
•例子:训诂学家对古代文献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字义、用法、句法结构等的分析,还原原始意义,解释古代文献中的文字。
2. 字义•概念:字义是指字的本义或字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
•例子:例如,古代汉语中的“朝”字,字义为“早晨”,在“朝阳”一词中表示“早上的阳光”。
3. 用法•概念:用法是指字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位置。
•例子:例如,古代汉语中的“曰”字,用法为动词,表示说、叙述的意思。
在句子中可以用来引述他人的话语,如“曰:天下大乱”。
4. 句法结构•概念:句法结构是指句子中词语之间的组合和排列方式。
•例子:例如,古代汉语中的“之”字,常用于表示宾语或对上文事物的指代。
如句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的“之”指代上文中的“学”。
5. 原始意义•概念:原始意义是指字词最早的意义,与后来引申的意义有所区别。
•例子: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弓”字,原始意义为一种射击器械,后来引申为成语中的“弓虽千斤,犹能射日”。
6. 文献•概念:文献指古代书籍或记载,包括史书、经典等文学作品。
•例子:例如,《资治通鉴》是一部重要的史书文献,记录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
7. 字义研究•概念:字义研究是训诂学中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字义的深入分析,揭示字的内涵和用法。
•例子:例如,训诂学家通过研究《说文解字》,从多个角度解释了古代汉字的字义。
8. 用法分析•概念:用法分析是训诂学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字在句子中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解释。
•例子:例如,通过对古代诗词文献中字的用法进行分析,训诂学家可以揭示出古代汉语中特定字的用法规律。
9. 文字解释•概念:文字解释是指对古代文献中文字进行阐释和解读。
•例子:例如,训诂学家通过对史书文献中的文字进行解释,可以还原古代事件的真实情况和背景。
10. 古代文学•概念:古代文学是指古代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戏曲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言语:言语是把语言符号按照语言的规则排列起来表达具体的内容的。
是对语言的运用,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言语活动,也叫言语行为;一是指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也叫言语作品。
◎《说文解字》:《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東漢許慎撰,這是我國第一部通過分析字形探求本義的字書。
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說文》的“文”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獨體的稱“文”,合體的稱“字”。
◎《尔雅》:○《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
“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专门讲解虚词。
词诠是近人杨树达著,这是一部虚词词典。
◎《词诠》:近人楊樹達著,十卷,是一部專門解釋古漢語虛詞的詞典,共分四百八十六個條目,含各類虛詞五百四十五個,初版於一九二八年。
全書用注音字母編排,書前附有“部首目錄”,一九五四年中華書局用原版重印時在書後增附了中文拼音索引。
《詞詮》釋詞範圍包括古籍中常見的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以及部分代詞、內動詞和副詞的用法。
釋詞體例是先指出詞性,其次釋義,最後舉例。
其主要特點是釋義準確,引例得當,引例豐富,給每個詞都標明了詞性,便於初學,是一部很嚴謹的專著。
其缺點是只收單音虛詞,忽略了複音虛詞。
另外,比較缺乏歷史觀念和地區方言觀念,對於某種用法最初出現和消亡的時代以及用法的地區特點均無說明。
◎《康熙字典》:清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撰。
書成於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
今有一九五八年中華書局據同文書局原版影印本。
二〇〇二年,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了標點整理本,使用方便。
《康熙字典》是在明《字彙》和《正字通》兩部字書的基礎上增訂而成,收字四萬七千〇三十五個。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
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
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
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越二者。
2.《说苑》,西汉刘向撰。
本书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3.《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一部中国东汉许慎编著的文字工具书。
《说文》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说解共用133,441字,原书分为目录一篇和正文14篇。
原书现已失落,但其中大量内容被汉朝以后的其他书籍引用,并有北宋徐铉于雍熙三年(986年)校订完成的版本(称为“大徐本”)流传至今。
宋以后的说文研究著作多以此为蓝本,例如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
4. 段玉裁(1735年~1815年)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
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
曾师事戴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之学。
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对我国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诸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5. 助字辨略:解释古籍虚词的书。
古代汉语第二册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第二册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
古代汉语第二册作为古代汉语学习的进阶课程,探讨了更为深入的语法结构和复杂的名词解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汉语第二册的名词解释,从中发现古代汉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
古代汉语第二册涉及的名词解释非常广泛,包括人物、地名、朝代、礼仪、文化等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名词在古代汉语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它们的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文献和历史文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人物名词的解释。
在古代汉语中,人物名词往往带有一定的尊称和敬意。
比如,"陛下"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称皇帝,这个词体现了对帝王的尊敬和敬畏之情。
而"臣子"则用来称呼朝廷中的官员,体现了臣服于皇权的意义。
另外,"贤人"和"圣人"是用来称呼德才兼备、有高尚道德的人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汉语文化对人格修养和品德的重视。
其次,地名在古代汉语中常常带有特定的意义和象征。
比如,"洛阳"是指位于河南的古都,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长城"是指中国的国界防线,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这些地名在古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通过对其名词解释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语中地域意识和文化认同的特点。
古代汉语第二册中还包括了许多关于朝代的名词解释。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各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比如,"汉朝"是指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稳定的政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辉煌的一个时期,被誉为"盛世",这个名词解释揭示了古代汉语对历史阶段的界定和评价。
古代汉语第二册还涉及到许多与礼仪和文化相关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
2、正义(古书注语):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3、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属,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5、《說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东汉许慎,按部首编排540部,收字9353个,讲解文字本义,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
6、四库全书总目:书目,收录清代干隆以前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重要典籍并加以介绍,是了解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文献。
7、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8、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9、叶音: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10、衍文:也叫“衍字、衍”,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11、脱文:也叫“脱字、脱、夺”,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12、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13、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几个相关的意义。
笺:对毛传的补充和订正。
14、韵目: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15、传:注解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
“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
16、笺:注解术语,主要是补充或者订正前人的注解的方式,主要的注解内容也是古书中的字句。
17、疏:注解术语,也叫“正义”,这种注解方式不仅对古书的正文作注解,还对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
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最早见于《玉篇。
五音声论》。
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
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汉语言文字学基础2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
汉语言文字学基础2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共9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汉语言文字学基础2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省形:指汉字形声字的形符在形体结构上笔画有所省略。
如乔字“从夭从高省”。
省声:指汉字形声字的声符为某字的省略如:炊,从火,吹省声。
异文: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称异文。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东汉许慎。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
该书首创部首法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江苏金坛人《说文解字注》朱俊声江苏吴县人《说文通训定声》桂馥山东曲埠人《说文解字义证》王筠山东安丘人《说文句读》、《说文释例》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义相受,考老是也。
由于许慎定义模糊,对专注的理解分歧很大。
南唐徐锴、清代江声等人主以同部为转注,戴震、段玉裁等人主以互训为转注,朱俊声主以引申为转注。
四体二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能创造新字。
转注和假借是对已有汉字的运用,是用字之法。
古今字: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
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今字”。
异体字: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
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义。
通假字:就是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不用,而用与之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字代替其意义。
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现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宜,一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名词解语受到了古代文学的影响,使用了更多的文言文表达方式,较 为庄重和正式。
古代汉语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古代文献、经典和古代作品都 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研究古代汉语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指汉语在古代时期的形式和用法。它包括了从古汉语早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 元6世纪)到古汉语晚期(公元6世纪至14世纪)的语言变体。
古代汉语具有以下特点: 1. 音韵系统: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受到了 梵语、阿拉伯语等外来语言的影响,有更多的声母和韵母,并且有六声调。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2007-07-12 21:45:05)标签: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古代汉语2最新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最新名词解释1、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在韵文中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韵部:古韵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
3、叶音:也称叶韵。
南北朝以后的人读前人的韵文感到不押韵,就临时改变其中一些押韵的字的读音,使韵脚和谐。
这是由于不懂古今语音不同所致,是错误的。
4、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
如“蚤起”,“ 蚤” 通“ 早”。
5、三十六字母:音韵学术语。
字母是古代用来标记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按发音部位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五类,称为“五音”。
三十六字母是见溪群疑等。
6、连绵字: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
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就是“连绵词”。
连绵字可以分为三类:双声字、叠韵字、非双声叠韵字。
有人把“叠字”(或称重言)也列入连绵字之内。
7、传:训诂学术语。
指解释经义的一种体式。
8、注:训诂学术语。
是一种解释经书词句意义,兼及订正衍讹的训诂体式。
9、笺:训诂学术语。
补充、申发旧注原意,间抒己见的一种体式。
此名源自东汉郑玄所作的《毛诗笺》。
郑玄解《诗》依据毛传,从而引申生发,更下己意,故名之曰“笺” 后人注书,。
或宗主一家,并博引诸书以证之,亦称为“笺” 。
10、疏:训诂学术语。
指疏通旧注并加以引申发挥的一种体式。
“疏”之名源于南北朝时讲论佛家的经典,当时称为“义疏”。
唐时,“疏” 也称为“正义”,“正义”也就是厘正、阐发前人的义疏。
1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2222黄老学说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以道家为主并兼采阴阳、儒、法、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的全部内容。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2007—07—12 21:45:05)标签: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6古代汉语考研辅导++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 附答案
古代汉语考研辅导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班级姓名学号(一)名词解释省形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析形声字是使用的术语。
指形声字省略形符某一部分的现象。
省声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析形声字是使用的术语。
指形声字的声符有所省略的现象。
如《说文》:“融,……从鬲,蟲省声。
”异文异文指不同的书或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在记载同一事物时使用不同的字词。
如《春秋•隐公十二年》“公会郑伯于时来”,《公羊传》“时来”写作“祁黎”。
又如“伏羲氏”在古书中也写作“庖牺氏”“包羲氏”等。
这样的异文对於研究上古汉语的声母和韵母系统都非常有价值。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这部书是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也是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另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分析小篆字形,说明了汉字的结构和发展情况。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都对我们查检《说文解字》提供了帮助。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四大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转注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转注:说法不一。
四体二用对于“六书”是否都是造字方法,后代学者的看法与汉朝学者不完全相同。
后代多数学者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可以造出新字,而转注和假借不能造出新字,所以“六书”不能认为都是造字方法。
於是有学者提出“四体二用”说,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是造字的方法,而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的方法。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书写符号上有所差异,先出现的叫古字,后出现的叫今字。
产生方式有二:一是词义引申分化,二是汉字假借。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四体二用: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2.古汉语:从时间上看,凡五·四运动前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称为古汉语。
3.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4.《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比较系统完备的字典,是研究古代汉语和古文学极为重要的资料。
书中所收录的字都是先列小篆,后进行解说,先说字义,后释形体。
5.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6.同源词:本是同一语源,后来分化成若干意义相关而不完全相同的词。
7.《词诠》:近人杨树达编,出版于1928年。
全书收古汉语虚词五百多个,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附有部首目录。
对每个虚词的解释,都先标明词类,然后解释意义,再列举大量例句,例句都注明出处,比较通俗。
眉目清楚,系统性强。
但语法用语比较陈旧,分类过于琐细。
8.古书注解: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毛传的“传”和郑笺的“笺”在当时都有特定的意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
9.粘对:近体诗每两句组成一“联”,一联中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所谓“对”,就是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相反;所谓“粘”,就是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10.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1 / 1。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音韵学1、发展历史:①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②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2、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较为科学的注音方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构成反切的两个汉字,第一个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
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如“攀,普班切”、“张,照帮切”。
3、双声、叠韵: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仿佛”“蜘蛛”;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苍茫”“蹉跎”“彷徨”。
古代连绵词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
反切,就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
如“渴,苦曷切”,反切上字“苦”与被切字“渴”双声,反切下字“曷”与被切字“渴”叠韵。
4、字母: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纽”、“声纽”。
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
每一类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代表,作该声母的标目字。
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
如《广韵》,表示[t]的声母反切上字有“端”、“德”、“冬”等,从中选取“端”字作代表。
这样,[t]声母就成为“端”母了。
字母又称“母”。
唐末和尚守温首先提出三十字母。
到了宋代,音韵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增补成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霞、来日)5、五音、七音:是早期音韵学著作队声纽进行归纳分析时所用的术语。
第二册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15个部分,合称15国风;雅: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
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3.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4.阴声韵:从母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从鼻音收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辅音[-p],[-t],[-k]等为韵尾的韵母。
叶韵:有些韵字如读古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使攻读其他音以协调声韵。
5.三十六字母: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表示中古声母系统的36个代表字,唐末守温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6个而成36字母。
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共同标准的音声母系统。
※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
至于上古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32个,拿36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6.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设有“知、徹、澄”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从舌头音“端[t],透[t],定[d]”这组声母中分化出平韵。
7.古无轻舌音:指上古时期只有重唇音“帮”母,“谤”母,“并”母和“明”母,不存在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
8.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
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9.古今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10.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
《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11.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1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13.章句:离章析句,变曲支派。
14.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一、古代汉语常识
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叶音说:
人们把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时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
三十六字母:
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三十六字: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
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七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
二、被动句
意念被动句:
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义的被动句,也叫做“无标志的被动句”。
三、古书读音
(1)破读: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
“破读”也叫“读破”。
(2)特读:在古代汉语中,一些特殊的用字场合,一些字并不读它的现代标准音,而是要读它的特殊读音,这些特殊的读音,又十有八九是一个字的古音,或者是接近它古音的音。
这种读特殊读音,就是“特读”。
(3)如字: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训诂上把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字”。
四、诗律
格律诗/近体诗:在“永明体”诗的基础上形成的,讲究平仄、字句固定、对仗的诗,是在隋末唐初形成,为我国诗体的正宗。
(1)对:近体诗中,每两句为一联,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相反。
(2)失对:近体诗中,每两句为一联,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不符合“对”的规则叫“失对”(3)粘: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4)失粘:不符合“粘”的规则叫“失粘”。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同名4247)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同名4247)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仅供参考)肖庆峰整理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
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14、义的有系统的字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15、《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个和1163个重文。
对后代的语言文字研究影响十分深远。
16、《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著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17、说文学:指以《说文解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因为包括古代文字学的主要内容,也成为文字学的代名词。
18、文字学:广义的文字学包括对古代汉字形、音、义的研究,义近于古代的“小学”。
狭义的文字学指对汉字形体结构、形义关系等的研究。
一般所说的文字学即指狭义的文字学。
19、三仓:又作三苍,是秦代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的合称,是用小篆作为规范文字书写的字书,也是当时儿童识字的课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
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着《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於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於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後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後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後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後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21、异体字:完全同音同义,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重文:即现在所说的“异体字”。
《说文解字》中指与小篆相对的“古文”、“籀文”等异体字。
23、许慎:东汉时期着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主要着作有《五经异议》、《说文解字》等。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据形说义的有系统的字书,对後世影响深远。
24、《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着,是中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个和1163个重文。
对百度文库用户有奖调查1/10後代的语言文字研究影响十分深远。
25、《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着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26、说文学:指以《说文解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因为包括古代文字学的主要内容,也成为文字学的代名词。
27、文字学:广义的文字学包括对古代汉字形、音、义的研究,义近於古代的“小学”。
狭义的文字学指对汉字形体结构、形义关系等的研究。
一般所说的文字学即指狭义的文字学。
28、三仓:又作三苍,是秦代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的合称,是用小篆作为规范文字书写的字书,也是当时儿童识字的课本。
29、《史籀篇》:相传是周宣王太史史籀所着,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字书。
原书已佚,《说文解字》中有引用,与秦国的大篆近似,後世称《史籀篇》的字体为“籀文”,即大篆。
30、石鼓文:唐代初年在陕西出土的先秦时期十块鼓形石上用大篆所刻的文字,称为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31、三书说:现代学者唐兰主张将汉字的结构归纳为象形、象意、形声三种,称为三书说。
後来文字学家裘锡圭主张将汉字结构归纳为表意、形声、假借三种,也称为三书说。
32、右文说:宋代学着王子韶首倡从声符推求字义的一种文字学见解,即声符相同的字,其意义也相同。
如从“戋”得声的字都有“小”义,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等。
这一学说对探讨同源词和文字的音义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後世学者也指出其具有牵强附会之弊。
33、孳乳:文字学上指源词派生出新词后,便要造一个记录新词的新字,这种现象叫孳乳。
由孳乳派生而产生的新字叫孳乳字。
34、省形:文字学上指作为形声字形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现象。
如《说文》“耊,从老省,至声。
”35、省声:文字学上指作为形声字声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现象。
如《说文》“炊,从火,吹省声。
”36、亦声:文字学上指合体字的一个偏旁作义符,另一个偏旁也作义符同时兼作声符的现象。
如《说文》“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
”二、训诂、词汇、修辞部分1、训诂: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
2、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
因为《尔雅》是训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训诂学称作“雅学”。
3、训诂的基本方法:(1)形训(据形索义):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也叫据形索义。
这种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可用于形训的解释。
(2)声训(因声求义):又叫音训,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也叫因声求义。
其作用在于明假借、溯语源、探词义、寻词族。
(3)义训:用定义、归纳等解释字词内涵和外延的训诂方法。
4、义训的具体方法:2/10(1)同训: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的方法。
如“初、哉、首、基、徂、落、权舆,始也。
”(2)互训:用同义词相互训释的方法。
如《说文》:“吹,嘘也”、“嘘,吹也”。
(3)递训: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层递而下的训释方法。
如《说文》:“讥,诽也”、“诽,谤也”、“谤,毁也”。
(4)反训:也叫反义为训、相反为训,用反义词来作训释的方法。
训诂学上也叫“美恶不嫌同名”、“美恶同辞”。
如《说文》:“乱,治也”,《尔雅》:“故,今也”。
(5)直训:用已知或常用的词揭示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方法,即直接以词解词。
(6)转训:即甲字有某义项,则可与该义项意近的乙字辗转相训。
如:“许”有“可”义,“容”有“许”义,故“容”可训“可”。
5、训诂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被解释的词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作用是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2)谓: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3)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解释被释词。
(4)之言、之为言:用于声训,训释词和被释词有音同或音近关系。
(5)读曰、读为:一般用于以本字训释通假字,即所谓“破读”。
(6)读若、读如:一般用于注音,“读如”往往同时兼带释义。
(7)貌:一般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用来说明被训释词所表示的某种状态,相当于“??的样子”。
6、对文与散文:训诂学术语。
(1)对文则异(对文则别):“对文”指“相对为文”。
即在同一文句中对举的同义词,在句中显示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2)散文则通(散文则不别):“散文”指“单个为文”。
即单独使用同义词中的一个,上下文中没有与之比较对举的其它同义词,该词在文句中显示的是一组同义词的类义。
7、统言与析言:训诂学术语,即“统言不别,析言则别”。
(1)统言:也叫浑言,就是笼统地说,即只就一组同义词的共同点而言,它们的意义没有区别。
(2)析言:就是分开来说,即就着一组同义词各自的特点而言,它们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8、本义与引申义:(1)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即由汉字形体结构显示的和文献语言所能证明的词的最初意义。
(2)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如“引”的本义是开弓,开弓就要把弓弦拉长,故引申为“延长”。
9、单音词和复音词:(1)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叫单音词。
(2)复音词:具有两个音节以上的词叫复音词。
(3)偏义复词:双音节复音词的两个词素中,只由一个来表达词义,另一个只起陪衬或占音节的作用,叫偏义复词。
如《墨子》:“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的“园圃”指果园,“圃”字无义。
(4)联(连)绵词:也叫连(联)绵字、联(连)语、连文、连言等,是单纯3/10复音词的一种,指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
组成联绵词的两个语素之间一般都有语音上的联系,主要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5)重言:也叫重言词、叠音词、叠字,是单纯复音词的一种,由两个形体、读音都相同的字组成一个表示新意义的词。
如《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中的“夭夭”、“灼灼”。
10、词类活用:某个实词经常用作甲类词,但有时也临时活用为乙类词,就叫词类活用。
11、同源词:也叫同根词,指语言中由同一语源所派生出来的词,这些词在语音上有同音、双声或叠韵等关联,在语义上有同义、近义或反义等关联。
如“不”和“弗”,“阴”和“暗”,“柔”和“弱”等12、重要的训诂专着:(1)《尔雅》:共十九篇,战国秦汉之际陆续编成,以解释先秦的经典词义为主,是中国最早的同义词汇编性质的词典,也是最早的一部训诂专着,对后世影响深远。
后代产生了大量模仿《尔雅》的训诂专着,如《小尔雅》、《广雅》、《埤雅》、《别雅》等,合称为“群雅”,后世也因此把训诂学称为“雅学”。
(2)《方言》:共十三卷,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末扬雄所着,是我国最早训释方言的词典,也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专着,对方言学和训诂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3)《释名》:共二十七篇,东汉刘熙所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采取声训的方法解释研究词义的词典,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专着,对于探求词源有重要的参考价(3)字母:音韵学上指声母的代表字。
(4)三十六字母:宋代人总结的三十六个声母的代表字。
(5)守温字母:唐末和尚守温创立的三十个声母的代表字。
(6)五音:音韵学上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喉、牙、舌、齿、唇五类,即五音。
(7)七音:音韵学上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喉、牙、舌、齿、唇、半舌、半齿七类,即七音。
(8)清浊:即清音和浊音,是传统音韵学分析发音方法的术语。
清音指声带不颤动的辅音,浊音指声带颤动的辅音。
7、有关“韵”的几个概念:(1)韵母:不论声调是否相同,韵头、韵腹、韵尾相同即为一个韵母。
(2)韵: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的叫一个韵。
(3)韵类:对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即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的为一个韵类。
(4)韵部: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一个韵部。
(5)韵摄: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为一个韵摄。
(6)韵目:即韵书里韵的标目,也就是韵的代表字。
8、四呼:清代学者根据发音时唇部的状态和韵头的不同,将韵母分为开、合、齐、撮四呼。
9、开口呼:指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的韵母。
10、合口呼:凡韵头是或者是以作主要元音的,就叫合口呼。
11、齐齿呼:凡韵头是或者是以作主要元音的,就叫齐齿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