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精选教案 (9)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精选教案 (9)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2、体会诗人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3、背诵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2、体会诗人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三、教学方法PPT教学朗读法分析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人生总是会面临一些你无法改变的挫折,面对这些挫折,你会如何去选择,今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诗人,当他面临巨大的不公时,他有什么样的选择(二)作家作品1、关于鲍照鲍照(公元414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tan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浚jun的侍郎,在刘浚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mo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xu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浚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浚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mao之命所编10卷。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时间:2016年10月19日地点:多媒体教室课题:《拟行路难》(其四)授课人:庞蕊教学班级:高二(17)班【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理解诗歌大意;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2.过程与方法: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从“知人论世”分析诗人悲愤苦闷根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主旨,分析诗人形象(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教学难点】(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比兴手法的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牛顿语:“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大诗人李白也有这“巨人的肩膀”,他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影响非常之大。

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其中有两句这样评价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今天我们就来体味这位“巨人”诗歌《拟行路难》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读懂大意1.结合注释梳理大意,解决疑难(学生提问疑问,老师解答)2.自读诗歌,把握节奏明确:语速缓慢语调低沉三、鉴赏诗歌1.诗歌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诗歌中哪几句表达了这种情感?明确: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吞声踯躅不敢言总结:诗歌中情感一般通过意象组合营造意境或动作等来表现。

我们要整体分析,不能只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歌。

2.造成作者“愁”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命”补充: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作者内心悲怆情感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兴盛的时期。

在门阀制度下,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的高下,血统的贵贱。

因此,寒门庶士极少获得任职高官的机会。

于是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奇特现象。

门阀制度成为阻挡寒门庶士通向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一堵难以翻越的高墙。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拟行路难》(其四)》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拟行路难》(其四)》
朗读一遍
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体验
质疑:上课之前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在诗歌大意的理解上,有哪些地方不太清楚的?
(最后多媒体投影参考译文)
学生问学生答,学生解决不了的老师再补充。
此环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旨在引导。
四整体感知
1小组先展开讨论,写出结论。
2选学生代表进行发言。
此环节让学生相互讨论,写出结论。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活动二
质疑2:其实,诗人在第一、二句中就含蓄地说出了造成不幸命运的原因。现在一起来看诗的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成2:运用了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遇也是由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
如果把这首诗放到高考当中,你们觉得我们需要掌握什么?(内容、情感、手法等答题步骤)下面以表现手法为例,同学们说说诗歌表达技巧题型的答题步骤是什么?
生成:总结表达技巧题型的答题模式
1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诵读提示:1此诗为歌行体,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长短相间,交错、回环,注意读出时缓时急的节奏感,体会诗人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情感。
2最后两句连用七言,如滔滔洪水,奔涌而出,诵读时要注意音节中所体现出的感情高潮。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2021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

2020-2021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第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位作者:鲍照。

1.作家作品简介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著名作家,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尤其是乐府诗。

他的作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诗人。

他的骈文亦佳。

鲍照担任过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代表作有《鲍参军集》传世。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3.文化常识【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1.字音识记①酌.酒(zhuó)②踯躅..(zhí)(zhú)③鲍.照(Bào)④拟.行路难(nǐ)2.辨形组词3.词语解释(1)泻.水置平地:倾、倒(2)举杯断绝..歌路难:停止(3)吞声..踯躅不敢言:声将发又止(4)吞声踯躅..不敢言:徘徊不前4.名句默写(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4)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1.这首诗中,诗人开篇写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淌的自然现象,写出了怎样的哲理?提示: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出下文对命运、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门第决定人生。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教学重点】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教学难点】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一、知识储备A、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B、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3.《拟行路难其四》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先熟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中语言之美;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让他们乐于背诵和积累文学知识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含英咀华、质疑探究的阅读方法,2.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3.合作探究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作者情怀、写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欲说还休的痛苦,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分析鉴赏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抱怨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可见机会之难求!在现实生活中,机遇同样是稍纵即逝,难以追求。

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能把握住吗?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鲍照(412--466),字明远,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东海(今属江苏)人,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守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艺术形式上,鲍照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

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满。

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广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4、诗歌翻译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贵贱穷达也如水流方向一样是不一致的。
既然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听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朗诵,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
愁的原因:人生亦有命--门第决定人生
门阀制度不合理,虽抨击,却----认命
手法上:反问、互文 写出了愁之浓
1-4句教师课堂解说词(课件不展示)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人的“命”究竟是怎样的?鲍照在诗中并没有明说,需要我们从看似无用的起兴句中来玩味,因为这两句恰是对“命”的诗意诠释。
那还是一个充满内乱与谋杀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因而惨死,成为政治斗争下的牺牲者。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4句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翻译
既然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问题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作者认为这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沈德潜曾评论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可谓愁中有愤。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1课时,三维,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1课时,三维,

《拟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2)掌握诗歌的内容(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4)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过与李白的《行路难》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2)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带着兴趣走入诗歌课堂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

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

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2、全诗突出一个什么字?全市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愁”;低沉、悲愤三、品味诗歌,合作探究1、诗歌开头一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比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2、诗歌中的“命”指的是什么?作者对于“命”有什么看法?门第决定命运;表面上认命了,实际是对步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拟行路难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抒写了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gAsR6r8Y4H二、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gAsR6r8Y4H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三、知人论诗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三维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①了解鲍照的生平事迹。

②体会诗歌传达的情感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联系高考题型,学习左思《咏史》(其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结合背景,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

②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光。

重点难点1.熟读诗歌并背诵。

2.感知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所抒之情。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人大多都有多愁善感的一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是辛弃疾遥望半壁江山吟出的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煜幽囚异邦唱出的江山易改的亡国剧痛,那么南朝一介寒士鲍参军面对人世沧桑又会道出怎样的感慨呢?今天学习鲍照名作《拟行路难》其四。

二、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来感知诗歌。

(一)全班初读诗歌,重要提示:初读要准确,有印象;拟nǐ鲍bào泻xiè酌zhuó踯躅zhízhú(二)教师范读。

重要提示:学生注意停顿准确及语气。

(三)学生再读课文,读准停顿,读懂内容,读出感情。

方法指导方:回顾“以意逆志”的含义;以意逆志,就是读者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去探究作者作品的思想内涵。

问题:你觉得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学生回答讨论,教师补充。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三、“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一)介绍作者和背景1.生活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主要成就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抱怨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可见机会之难求!在现实生活中,机遇同样是稍纵即逝,难以追求。

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能把握住吗?二、知人:鲍照,字明远。

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在当时,门阀世族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虽较晋代有所削弱,但他们依然顽强地维护着本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权。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他出身寒素,自称“孤门贱生”(《解褐谢侍郎表》)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的小官。

尽管他的才华在当时已经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死后无传,可见其地位的卑微。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鲍照的拟作,多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抗争精神,代表了寒士的呼声。

《拟行路难》其四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论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对魏晋九品中正制下人品选拔机制的经典表述。

在那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血统论时代,能够支配天下士子官运的就是他有没有一个“好爹”——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纵然你酒囊饭袋;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即使你满腹锦绣。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精选教案 (2)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精选教案 (2)

《拟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1、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深层社会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鲍照的《拟行路难》一诗就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背景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

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团内乱时为乱兵所杀。

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本组作品成于群雄割据、社会动荡的南北朝时期。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是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助于诗歌创作来抒发其心中建功立业的愿望,倾吐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表达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流露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篇,抒写的是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十分切合乐府诗原题《行路难》。

三、解题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学习目的 1.理解鲍照及其诗文。

2.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王昭君鲍 照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

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赏析 昭君死后,消息传开。

“怜其远嫁〞竟成为后代多数诗人咏唱昭君出塞的主题思想。

该诗就流露出这种伤感之情。

诗中描绘了昭君在边塞的悲凄生活:“绝〞“惊〞“咽〞形象逼真地描写出冷霜之中、月光之下昭君思亲盼归的孤独寂寞形象。

读后令人嘘叹不已。

一、作者简介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南朝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当过几任小官。

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其诗风雄健奔放,在当年就颇负盛名,特别是对唐代的作家李白产生过重大影响。

除?拟行路难?外,?梅花落?也是鲍照乐府诗的一首名作。

鲍照的辞赋以?芜城赋?最为传诵,它历来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

但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当首推?登大雷岸与妹书?。

二、背景简介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场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①酌.酒(zhuó) ②踯躅..(zhí zhú) ③鲍.照(Bào) ④拟.行路难(nǐ) 2.辨形组词。

①⎩⎪⎨⎪⎧ 泻倾泻泄泄漏 ②⎩⎪⎨⎪⎧ 踯踯躅掷投掷 ③⎩⎪⎨⎪⎧ 酌酌酒灼灼热3.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倾、倒②举杯断绝..:停顿③吞声踯躅..:彷徨不前4.文学文化知识。

鲍照,南朝文学家。

他的?拟行路难?是一首乐府诗。

一、整体把握1.划分以下诗句的停顿(用“/〞线)。

(1)泻水置平地(2)各自东西南北流(3)举杯断绝歌路难(4)心非木石岂无感(5)吞声踯躅不敢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泻水/置/平地(2)各自/东西南北/流(3)举杯/断绝/歌/路难(4)心非/木石/岂/无感(5)吞声/踯躅/不敢言2.名句默写。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所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无法尘封的诗人——“俊逸鲍参军”鲍照生前的遭遇让人扼腕叹息,过人才华给他带来的却是苦难,他只有在诗里和血呐喊。

鲍照死后的冷寂更让人不胜感慨,他的诗文当时已与谢灵运齐名,正史中却无记载,仅在《宋书》《南史》中附带几句。

想想,世人谁不知李白?当时就名满天下,被誉为“谪仙人”,后世更奉为“诗仙”。

他的诗老少传诵,千古不衰。

杜甫虽一生困顿,但也被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

但是对后代的诗歌繁荣做出极大贡献的鲍照却籍籍无名。

或者也有名,只是我孤陋寡闻吧!但除去李、杜不说,上到屈原,下到龚自珍,说出一两首他们的诗,应该不算难为人吧,但是鲍照呢,不一定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吧!细细读他的诗,即使是他生活在李白之后,他的诗也绝不逊色,更何况他是李白的前人啊!他本该有更高的地位才对。

不过反过来想想,悠悠千载,多少帝王将相,多少才子佳人早被时光遗忘,鲍照一介寒士,而没有被历史尘封,留下200多首诗给后人,也足以显示他诗歌的魅力。

尚礼1.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赏读:礼所崇尚的是有施有报。

只讲施而不讲报,这不合乎礼的要求;相反,只讲报而不讲施,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2.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赏读: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赏读:别人送我个桃子,我报答他个李子,对方给我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

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鲍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气,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之类的官。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 学习目标1.了解鲍照及其作品,了解乐府诗歌常见的特点。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学习比兴手法的运用。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1.走近作者鲍照,南朝文学家,字明远。

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濬的侍郎,在刘濬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十八首。

这十八首诗,不是同时所作,所咏的内容亦非一事,但在艺术风格上比较一致,具有“文甚遒丽”(《宋书·鲍照传》)的特点,即感情强烈,很有气势,辞藻华美,在锻炼字句上很见功夫。

其中如第四首(“泻水置平地”)抒发了寒门出身的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备遭压抑的痛苦。

第四首比较偏于哀怨,“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沈德潜《古诗源》)。

2.了解背景泻水流淌照人生,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兴盛的时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导学案(史瑞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导学案(史瑞娇)

高考总复习示例:全视角解析《拟行路难》(其四)导学案任教老师:史瑞姣【学习目标】1、了解创作背景,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综合运用诗歌鉴赏的手法,全视角解析诗歌。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全视角解析诗歌的方法。

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鉴赏准备】一、抓俩头1、题目与作者:鲍照,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2、写作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实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

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二、品诗歌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初读问题一:诗歌如何翻译?示例: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初读问题二:“行路难”难从何而来?表面:道路难行。

深层:人生之路(仕途)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志难酬。

【全视角鉴赏任务】1、前两句作者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想一想: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还学过哪些比兴的例子?比兴手法的作用:作用分解:1、开头引出下文,起铺垫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所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无法尘封的诗人——“俊逸鲍参军”
鲍照生前的遭遇让人扼腕叹息,过人才华给他带来的却是苦难,他只有在诗里和血呐喊。

鲍照死后的冷寂更让人不胜感慨,他的诗文当时已与谢灵运齐名,正史中却无记载,仅在《宋书》《南史》中附带几句。

想想,世人谁不知李白?当时就名满天下,被誉为“谪仙人”,后世更奉为“诗仙”。

他的诗老少传诵,千古不衰。

杜甫虽一生困顿,但也被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

但是对后代的诗歌繁荣做出极大贡献的鲍照却籍籍无名。

或者也有名,只是我孤陋寡闻吧!但除去李、杜不说,上到屈原,下到龚自珍,说出一两首他们的诗,应该不算难为人吧,但是鲍照呢,不一定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吧!
细细读他的诗,即使是他生活在李白之后,他的诗也绝不逊色,更何况他是李白的前人啊!他本该有更高的地位才对。

不过反过来想想,悠悠千载,多少帝王将相,多少才子佳人早被时光遗忘,鲍照一介寒士,而没有被历史尘封,留下200多首诗给后人,也足以显示他诗歌的魅力。

尚礼
1.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赏读:礼所崇尚的是有施有报。

只讲施而不讲报,这不合乎礼的要求;相反,只讲报而不讲施,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2.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
赏读: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
赏读:别人送我个桃子,我报答他个李子,对方给我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

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东
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鲍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
气,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
(439),鲍照20多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之类的官。

孝武帝即位后,为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魏陵(今××市)令,转永嘉(今××市)令,后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

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③吞声踯躅不敢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吞声踯躅不敢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倾、倒②停止③声将发又止④徘徊不前
4.名句默写
①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拟行路难》(其四)中安慰自己要认命,不要忧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②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③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④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一、“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提示比兴手法。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这一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比兴手法
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1)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地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古典诗歌之炼字
解读: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在古典诗歌中,这些“诗眼”一般是动词、修饰语(形容词、副词、颜色词)、特殊词(叠词、数量词)等。

指津:炼字题的一般呈现形式及解答要领。

(1)常见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③某字与其他某字比较,孰优孰劣?
(2)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一般答题步骤
①字不离词,解释该字在词、句中的含义。

②词不离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句不离篇,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可概括为:含义+手法+表达作用,或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自测自评]中的第14题。

三、“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提示“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吞声踯躅不敢言”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的大转折。

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

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

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达到高潮。

一、阅读延伸
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生存意识:积极入世一切有生命的生物都有生存意识,生存意识简而言之就是想要存在的意愿。

人的生存意识是其中最为强烈和鲜明的。

人类的生存意识除了基本的物质满足,更重要的是力求在世界上实现自身的存在感,也就是实现自身理想。

对于鲍照来说,生存意识即是想要建功立业的汲汲心态,故而他选择了积极入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人生亦有命,如何不拼搏!
被誉为“中国的保尔”的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

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

张海迪15岁时随父母下放到聊城××县的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

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年,张海迪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