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

合集下载

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任务

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任务

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任务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牵涉到多项任务,包括:
一、调查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学家可利用各种研究方法,如回顾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研究儿童在不同的生理阶段(如襁褓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十七岁以上期等)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育指导。

二、研究儿童人格及其发展规律:儿童人格的发展过程受到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分析和研究儿童的行为、情绪、思维、情绪等活动,深入探讨儿童人格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

三、研究儿童个体差异和社会发展:儿童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从社会背景、文化、家庭环境等方面来说,存在着诸多的个体差异。

可以通过分析研究,探究儿童不同个体特征如性别、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等如何影响儿童的发展及其发展的法则,从而为教育与社会工作提供有效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四、研究儿童发展的正常及异常:心理学家可以通过观察、测量、实验等研究方法,研究儿童发展的正常及异常特点,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儿童发展中的问题,为儿童的正常发展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

- 1 -。

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任务

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任务

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任务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描述:描述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其身体、智力、情感、行为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特点。

2. 解释:通过研究儿童的心理过程,探究儿童行为及情绪出现的原因,分析其内在心理机制和规律。

3. 预测:预测儿童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以及预测他们可能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4. 干预:基于对儿童发展心理的研究,为提高儿童发展水平和预防问题行为提供方法和干预策略。

5. 应用: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如教育、娱乐、医疗等领域。

综合来看,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既有纯理论性质,也有实践性质,并且与多个领域都有交叉,使得儿童发展心理学不仅仅是研究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学科,更是涉及到社会、教育、健康和福利的多学科交汇的领域。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性别认同、自我认知、道德发展等各个方面。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些方面的研究内容。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能力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在儿童早期,他们的认知能力主要表现为感知和运动能力,逐渐发展为符号运算能力,如语言和思维能力。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实验,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儿童的情感发展也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儿童的情感发展包括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等方面。

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发展与他们的生理、认知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研究儿童情感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也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包括与他人的互动、沟通和合作等方面。

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指导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儿童的性别认同和自我认知也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儿童的性别认同是指儿童对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的认知和意识。

研究表明,儿童的性别认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特点。

儿童的自我认知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研究表明,儿童的自我认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外在特征向内在特质和能力的认知转变。

通过研究儿童的性别认同和自我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和自我发展。

儿童的道德发展也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指儿童对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认知和理解。

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特点。

儿童的道德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儿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

本文将从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和性格等方面,探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儿童认知发展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是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有着显著的差异。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分为感知动作期、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等阶段。

在感知动作期,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探索世界,对事物的认知以直接感知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进入前运算期,开始形成一些概念,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分类。

到了具体运算期,儿童的思维逐渐具备了具体分析和操作的能力。

二、儿童情感发展儿童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在心理上对情绪的感知、表达和调节能力的发展过程。

儿童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儿童情感发展中,父母和亲近的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婴儿期,儿童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对主要照料者的依赖和信任。

到了幼儿期,世界观逐渐扩大,儿童开始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如快乐、悲伤和愤怒等。

同时,儿童也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儿童社会发展儿童社会发展是指儿童在社会环境中逐渐适应和融入的过程。

在社会发展中,儿童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合作和分享,同时也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儿童的社会发展主要包括幼儿园和学校生活中的社交互动。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儿童学会相互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同时,儿童也开始在社会中建立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四、儿童性格发展儿童性格是指儿童在个体差异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性格特点。

儿童的性格发展与基因、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儿童性格发展中,性格特点逐渐显现。

有些儿童天性活泼外向,善于表达和与人交往;而有些则内向、较为安静。

儿童的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在学习、社交和情感等方面的表现。

结语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为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任务

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任务

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任务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包括对儿童各种行为和心理发展的研究,主要任务是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影响关系,以及影响儿童发展的内部因素,如智力、情感、行为等。

具体研究任务包括:
一、研究儿童发展的实质,探讨儿童发展的本质,以及早期经验与其基本心理功能的关联;
二、研究儿童早期潜能发挥的规律,探讨影响儿童发育过程的变量,以及儿童发展的稳定性;
三、研究儿童发展的多元性,进一步了解儿童发展的多元特征、影响及复杂性;
四、研究儿童发展的动力机制,深入分析儿童发展的动机、影响及决定部分;
五、研究儿童发展的应用,分析如何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实施有效的教育和治疗策略,从而调整儿童的心理发展;
六、研究儿童发展的社会化,探讨如何通过社会环境,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健康。

以上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其研究范围涉及儿童心理发展的许多方面,旨在更好地指导儿童发展的实践。

- 1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包括儿童的感知、思维、语言、记忆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2. 儿童的情感发展:研究儿童情感的产生、表达和调节,包括儿童的情绪、情感交流、情绪认知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3.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发展过程,包括儿童的同伴关系、社会认知、合作与竞争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4. 儿童的性别角色和身份发展:研究儿童性别意识、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身份形成的过程,包括儿童对性别的认知、性别角色学习和性别角色取向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5. 儿童的游戏和创造力发展:研究儿童游戏和创造力的发展过程,包括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和自主游戏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6. 儿童的身体发展和运动能力:研究儿童身体运动的发展过程,包括儿童的协调性、精细动作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这些具体内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指导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_重点(江苏自考)

儿童发展心理学_重点(江苏自考)

一、名词解释1.发展心理学(狭义):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2.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3.关键期:最初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

在动物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在某个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于获得和形成,如果错过这一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

有学者认为,在某个特定的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即关键期。

也有学者称之为最佳学习期。

4.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

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

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6.跨文化研究:又称交叉文化研究。

同一个客体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里发展的影响。

7.蛋白质是生命的基本物质,有两方面功能:1它是细胞结构的基础;2细胞的一切生物化学过程都需要酶的参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8.等位基因:就是指在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控制相对性状发育的基因,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

9.显性基因:两个等位基因在决定它们所控制的性状表现时,其作用并不是平等的,其中一个基因力量较强,另一个基因力量较弱,在决定子代的性状表现时,力量较强的,在性状上能表现出来的基因叫显性基因。

力量较弱而没有表现出来的称为隐性基因。

10.基因突变: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化学成分、DNA链上某一小段由于某种原因所引起的分子结构的变化。

11.染色体异常是由于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减少或增加,染色体某一节段的短缺或易位造成的。

12.唐氏综合症:唐氏综合症又称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症,属常染色体畸变,是小儿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婴中发生率约1/600~1/800,母亲年龄愈大,本病的发病率愈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1. 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学科,旨在了解和促进儿童在学前期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方面的发展。

通过研究儿童的智力、语言、感知、运动、社会与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教育工作者和父母提供了指导儿童成长和教育的依据。

2. 为什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要?学前期是儿童最关键的发展时期之一,对于儿童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情绪健康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成长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和支持,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3.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视觉和听觉能力日益完善,可以感知和分辨物体形状、颜色和声音。

- 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形成,能够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

- 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断提升,开始形成基本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量。

- 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能够进行角色扮演和假设性思维。

4. 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有哪些特点?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明显表露情感,喜怒哀乐等情绪会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声音等方式展现出来。

- 对他人的情感有基本的体验和理解,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快乐和悲伤。

- 开始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表现出亲近、依恋和合作的行为。

- 情绪容易波动,需要父母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情绪管理。

5. 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有哪些特点?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逐渐建立起对他人的兴趣和关注,开始主动与他人接触和互动。

- 通过模仿和观察学习他人的行为,并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 开始意识到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具有一定的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

- 发展一定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意识,逐渐建立起自我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论述题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试题及答案1. 简述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1. 学前儿童生理、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及个体心理的发生
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学前儿童不是浓缩后的“小大人”,其来自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顺 序性和方向性。也就是说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会表现出该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这种 年龄特征带有客观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 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
(一) 生物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 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主观因素 等,现代心理学主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如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
1. 遗传素质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素质是指人 类从祖先那里遗传来的与生俱来的生物特性,如人体的形态、机体的构造、血型、头发和 神经系统等特征,其中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
1. 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包括 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
2.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
儿童心理活动的各种心理成分或因素之间既是不可分割的,又是对立统一的。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互相依存的。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 心理的实质
①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②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③ 心理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 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2) 心理的分类
① 心理过程。 ② 个性心理。
2. 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领域
(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0—6岁)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 科学。由于学前儿童处于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初期,其心理的变化和发展与生理、 动作、社会性活动等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其研究也不仅仅局限于心理过程和个 性心理两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主要包括: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从出生到青少年期的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探索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下面将从儿童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介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在思维、知觉、记忆和语言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根据许多研究,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1.感知和注意力:婴儿时期,儿童开始对外界事物做出反应,通过感知和注意力来获取信息。

研究表明,婴儿对于声音、颜色和形状等刺激具有敏感性,他们会对新奇的刺激产生兴趣。

2.认知和思维:幼儿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开始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世界,逐渐形成概念和思维能力。

例如,儿童在3-4岁时开始使用语言进行思维,能够形成简单的概念和逻辑推理。

3.记忆和学习:儿童的记忆能力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增强。

他们通过不断重复和练习来巩固记忆,同时也能够通过模仿和观察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二、儿童的情感发展儿童的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在情绪、情感表达和情感认知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情感对儿童的行为和社交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儿童的情感发展对于理解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情绪表达:婴儿时期,儿童通过哭泣、笑和面部表情等方式来表达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学会通过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情绪调节: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通过学习和经验,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适应不同的情境和挑战。

3.情感认知:儿童的情感认知能力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

他们能够辨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逐渐形成对情感的认知和理解。

三、儿童的社会发展儿童的社会发展是指儿童在社交交往、人际关系和道德意识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发展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儿童的社会发展对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心理发展过程的科学。

本试题旨在考察学生对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实际应用的掌握程度。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A. 婴儿期B. 儿童期C. 青春期D. 所有年龄段2. 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A. 弗洛伊德B. 皮亚杰C. 埃里克森D. 马斯洛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儿童在7岁到11岁之间通常处于哪个阶段?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4.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儿童在1.5到3岁之间通常面临的发展危机是什么?A. 信任与不信任B. 自主与羞愧C. 主动与罪恶感D. 勤奋与自卑感5. 以下哪个概念与儿童的道德发展有关?A. 认知风格B. 道德判断C. 自我概念D. 社会化答案:1.D 2.B 3.C 4.B 5.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6. 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中的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概念。

答: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中,自我是意识层面的自我,负责现实检验和满足本我的需求;本我是潜意识层面的,包含原始冲动和欲望;超我是道德和规范的代表,对自我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

7. 描述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概念。

答:同化是指儿童将新的信息或经验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而顺应则是当新信息与现有认知结构不兼容时,儿童调整或改变其认知结构以适应新信息。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8. 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八个阶段,并说明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包括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危机。

例如,第一阶段是信任与不信任(0-1岁),婴儿需要感到被照顾和满足,以建立信任感;第二阶段是自主与羞愧(1-3岁),儿童开始探索环境,学习自主性,同时避免羞愧感;依此类推,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危机。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第一章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 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 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时间长、耗资多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二章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第三章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 描述:P70第四章一、相互作用论:皮亚杰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把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二、格式: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位;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三、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也可以说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四、顺应: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也可以说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五、思维即为认知;六、感知运动期0—2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在儿童认识上的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和因果关系联系形成五、前运算时期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前运算时期分①前概念或象征思维这种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不是抽象的、图式的;②直觉思维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实物的显着特征所左右六、自我中心: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七、具体运算阶段7、8—11、12两个特点:①获得了守恒性②群集结构的形成运算:①运算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②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动作,它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又能向相反方向运转;③运算具有一种守恒性,当一个运算在变换时,体系中总有几个保持不变的特点八、形式运算阶段:它最大的特点是把儿童思维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他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第六章一、语言: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分来说,包括语音、语法、语义三个方面;二、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的特点:①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发展到事件情境的描述;②从单一特征到复杂特征;③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言;④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三、句子的理解: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四、环境论:①模仿说;②强化说五、先天决定论:①先天语言能力说;②自然成熟说第七章一、对智力的一般理解:①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里能力;②智力是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二、智力测量编制的基本原则:①测验项目的选择;②标准化;③常模的制定;④测验的信度;⑤测验的效度三、维克斯勒对智力的分类:①130以上极优秀;②120—129 优秀;③110—119 中上聪颖④90—109 中等一般;⑤80—89 中下迟钝⑥70—79 低能边缘;⑦69以下智力缺陷四、我国最权威的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五、影响婴儿怯生:①父母是否在场;如果婴儿坐在母亲膝盖上,或由母亲抱着,那么陌生人进来几乎不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母亲与婴儿有一定距离,就更可能产生害怕;②环境的熟悉性;③陌生人的特点;婴儿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感到害怕,实验显示陌生人在场不一定引起婴幼儿的怕,这要看儿童与陌生人的距离;④抚养者的多少;婴儿熟悉成人的多少的影响其怯生程度,如果一个婴儿由少数几个成人抚养,他所怯生程度可能比由许多人抚养的婴儿来得高;⑤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婴儿与照顾者的关系越密切,见到生人就越易产生害怕;⑥婴儿接受的刺激;婴儿获得的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越多;怯生程度越小,因为这样的儿童已习惯于接受各种新奇的刺激;六、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①对抗性条件作用;②系统脱敏法;③模特塑造法;④认识疗法——实践题七、克服害怕的心理方法:①对抗性条件作用;所谓对抗性条件作用,是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②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是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③模特塑造法;模特或榜样不仅能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还能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情绪;向儿童显示同伴能成功堀对付自己所害怕的对象,可以有效的帮助儿童广泛而持久的减少害怕的程度;④认知疗法;我们的行为和情绪都有一定的思想作指导,要改变不合理的行为和情绪,首先要找出不合理的思想基础第九章一、弗洛伊德把人格分成三方面:①伊底;②自我;③超我二、伊底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 它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代表直接追求和绝对满足生物性本能的人格方面;三、自我:有意识的、理智的,它遵循“现实原则”行动四、超我: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代表着一个力求完善的维护者五、埃里克森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①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伊底的力量,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里性欲向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②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埃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③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埃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④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埃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六、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①口腔的——感知的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任务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②肌肉的——肛门的基本自主感对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任务是发展自主自主性;;③运动的——生殖的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任务是①发展良心;②获得性别角色;④潜伏期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任务是这个阶段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⑤发育期青春期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感,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⑥年轻的成年期;⑦成年期;⑧成熟七、自我同一感: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么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串感觉;八、青少年在探求、实现自我同一感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失败的情况;一是同一性拒斥,二是同一性混乱;九、同一性拒斥:这是个体过早的将自我意象固定化,或者说是过早地停止了对同一性的探求;十、同一性混乱:这类青少年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形成清晰的牢固的自我同一感;十一、父母管教类型的纬度:①控制;②爱类型分为:①权威型父母——控制+爱;②专职型父母——控制+不爱;③娇宠型父母——不控制+不完全的爱;④冷漠型父母——不控制+不爱十二、性别角色: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十三、男女两性在认识方面的差异可从男女两性认知差异变化的年龄倾向、认知差异的具体表现两个方面来看:①男女性别差异的年龄倾向和具体表现;②男女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域——语言、感知、记忆、思维第十一章一、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二、依恋发展过程:①第一阶段出生到3个月,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段;②第二阶段3到6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③第三阶段6个月——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三、依恋类型:①回避的;②安全的;③反抗的四、母亲的教养行为:①反应性——对婴儿的哭、叫唤、语言等的反应比例;②积极的情绪表达——充满感情的接触,加上微笑、表扬、说话等;③社会性的刺激——母亲接近婴儿、对婴儿微笑、谈话或模仿婴儿的频率五、塞尔曼的角色采择:①自我中心的观点;②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③自我反省;④相互角色采择;⑤社会和传统体系的角色采择六、游戏的种类: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5表演性游戏6娱乐性游戏7智慧游戏七、按智力发展水平分类:1感官接受新奇的、愉快的刺激引起的游戏;2简单动作模仿的游戏;3象征性游戏;4创造性游戏;八、按社会化程度分类:1无所用心的行为;2旁观者行为3单独一人的游戏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性游戏;九、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①前道德判断阶段—7岁:a. 集中于自我时期 b. 集中于客体永久性时期;②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到10岁:a.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不理解这些规则是由人们自己创造的 b.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是好的,否则便是坏的,还以为别人也这么看c.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后果的大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d儿童把惩罚看做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e.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③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9到11岁以后:a.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b.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冬季c.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能较高的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别人d.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e.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十、柯尔伯格主张采用类似皮亚杰的平衡发展模式的教学法——认知冲突法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成年的整个儿童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心理特征和变化,并考察外部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儿童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研究任务包括描述、解释和预测儿童的心理行为变化。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关系、性别认同、道德发展等方面。

认知是指儿童的知觉、思维和思考能力,儿童从生理上发展一个未成年的大脑,并逐渐形成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是指儿童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儿童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环境和情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社会关系是指儿童与他人的互动和关系,儿童逐渐学习形成与他人合作、竞争和交流的能力。

性别认同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形成。

道德发展是指儿童对于对错、善恶的认知和评价,对于规则和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遵守。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描述、解释和预测儿童的心理行为变化。

描述儿童的心理行为变化是指观察和记录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表现,例如婴儿的运动发展、幼儿的语言发展和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解释儿童的心理行为变化是指探究儿童心理行为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例如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幼儿游戏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如何发展的。

预测儿童的心理行为变化是指根据儿童的特征和环境因素,预测儿童未来的心理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发展问题,例如儿童早期行为问题的预测和干预。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还包括探索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水平。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关注儿童心理问题的预测和干预,帮助儿童在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获得帮助和支持。

总之,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研究任务主要包括描述、解释和预测儿童的心理行为变化。

通过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特点,为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个听起来有点儿复杂的名字,实际上就是研究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学问。

哎,想想我们小时候,那真是个奇妙的阶段,从咿呀学语到叽叽喳喳,孩子们的世界充满了探索和惊奇。

那么,儿童发展心理学到底研究些什么呢?咱们一起来聊聊吧。

1. 生理发展与心理变化1.1 生理发展首先,生理发展是个大头。

其实,孩子的身体变化和心理变化是紧密相连的。

比如说,宝宝从坐起来到学走路,身体每一步的成长都伴随着心理上的变化。

想想看,刚学会走的那一刻,宝宝的脸上那种得意洋洋的表情,简直像是赢得了奥运会金牌!这时候,他们的自信心也在悄悄滋长。

1.2 心理发展再说心理发展,孩子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以及社交能力,都是这部分研究的重点。

你会发现,三四岁的孩子会开始问“为什么”,这可是他们好奇心爆棚的表现哦!而这种好奇心其实是他们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龄前的孩子,像小海绵一样,啥都想吸收,真是个不停嘴的小家伙。

2. 认知发展2.1 语言能力接下来,咱们来聊聊认知发展。

说到认知,语言能力绝对是个关键因素。

孩子们从最开始的咿呀学语,到后来的完整句子,简直是如鱼得水,语不成句的日子可真让人捧腹!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在学习语言,还在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比如,哭哭啼啼的要糖果,或者一脸无辜的说“我不是故意的”,这些都是他们在语言表达上不断进步的表现。

2.2 逻辑思维而在逻辑思维方面,孩子们的脑袋瓜也是奇奇怪怪的。

比如,拿个玩具放进盒子里,结果想了半天怎么才能把盒子打开,心里那个纠结啊,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他们在探索因果关系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建立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再比如,玩拼图的孩子,越拼越熟练,心里其实是在锻炼空间思维能力,真是让人惊讶!3. 社会情感发展3.1 社交能力好了,再说说社会情感发展。

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建立社交能力,从一起玩游戏、分享玩具,到后来的小伙伴关系,都是在不断地学习如何与人相处。

发展心理学范文

发展心理学范文

发展心理学范文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个体差异、发展过程和发展机制。

个体差异研究着重于解释为什么不同个体在同一年龄段会有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是因为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发展过程研究则关注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路径和特征。

发展机制研究探究为什么和如何发展,即心理发展的触发和推动因素。

发展心理学在婴幼儿期的研究中,主要关注感官和运动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

婴幼儿的感官和运动发展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技能的发展,这些感官和运动的发展为后续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创造了基础。

认知发展研究着重探究婴幼儿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知觉和记忆等方面的发展。

情感发展研究则关注婴幼儿的情绪识别、感情表达和情绪调节等能力的发展。

社会性发展研究主要探究婴幼儿的社会交往、亲社会行为和认知社会发展等。

在儿童和青少年期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主要关注了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身心健康和性格发展等方面。

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研究探究了他们的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学习和记忆能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

社会性发展研究则关注他们的社交技能、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的发展等。

身心健康研究则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健康等方面探究儿童和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性格发展研究则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特征的形成。

在成人期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主要关注成人的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等方面。

认知发展研究探究成人的智力、思维方式、学习和记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社会性发展研究关注他们的社交技能、人际关系、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职业发展研究则关注成人的职业选择、职业满意度和职业发展等方面。

身心健康研究则关注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健康等方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四大基本主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四大基本主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四大基本主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学科。

以下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四大基本主题:
1. 婴儿期 (0-1 岁):这个时期的主题是婴儿的学习和发展。


儿的发展涉及到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

婴儿的发展对于后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幼儿期 (1-3 岁):这个时期的主题是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幼儿需要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发展认知和情感能力,如语言能力、自我概念、社会交往能力等。

3. 学龄前期 (3-6 岁):这个时期的主题是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这个时期是儿童开始学习阅读、写作和数学等学科的重要时期。

此外,儿童的情感发展也至关重要,如自我控制、社交技能和情感稳定性等。

4. 学龄期 (6-12 岁):这个时期的主题是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学龄期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开始接受正式的教育。

这个时期的发展涉及到学业表现、社交技能、自我概念和自尊等方面。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主题和关键因素,这些主题和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概述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在身体、心理、情感和认
知方面随着年龄增长所经历的变化的学科。

通过研究儿童的发展过程,心理学家们希望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内在世界,引导其健康成长。

儿童认知发展
感知
儿童在早期主要通过感知来认识世界,他们通过五官获得
的感觉信息来探索周围的环境。

认知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也不断发展。

他们逐渐
学会利用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来解决问题,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

儿童情感发展
情绪表达
儿童通常会通过情绪表达来与他人交流和表达内心的感受。

在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并理解他人的情感。

社会情感
儿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会了解社会规范和情感表达的适
宜方式,这对他们日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儿童发展的特殊阶段
婴儿期
在婴儿期,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情感来认识世界,他们对
生活中的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同时也依赖于主要照料者的情感支持。

幼儿期
在幼儿期,儿童逐渐学会独立行为和自主思考,他们开始
建立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并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探索社会生活。

学龄期
学龄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学习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同时也开始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总结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希望未来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能够为儿童的幸福和健康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婴幼儿对世界的看法与成年人是否相同?他们是微型的“成人”还是独特的“小精灵”?为什么同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长大后个性和成就都如此不同?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这些正是儿童发展心理学所关心的问题。

顾名思义,它研究的是儿童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个时期的心理年龄特征。

但有一点和我们平时理解不大一样,儿童期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当然它还可以细分为更小的阶段,比如常用的婴幼儿期(出生到2岁)、儿童早期(2岁到6岁)、儿童中期(6岁到11岁)和青少年期(11岁到20岁)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基本的理论问题:1、遗传重要还是环境重要?2、是遗传还是环境是决定发展的更重要因素?如果是两者同时起着主要的作用,那么它们如何共同影响个体?3、发展是连续性的还是阶段性的?儿童发展是技能和行为不断积累的产物,还是包含着质的飞跃和阶段性变化的过程?4、儿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大人安排好了就能很好的成长吗?儿童是积极探索的还是被动接受的?5、个体的成长是稳定的还是开放式的变化?在什么程度上,遗传和早年经历建立起终身的行为模式?是不是有“关键期”?以后的经历能否抵消早年的消极影响?6、发展在各个阶段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不同情境下儿童的表现是否一致?有人类社会就有儿童,历史上洛克、卢梭、达尔文这些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先驱者们都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影响深远。

而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诞生之后,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的学术流派,他们的学说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也各具特点,且互相碰撞,构成了一幅多彩的画卷。

成熟势力学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他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

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

格塞尔收集整理了数以万计儿童的发展行为模式,推出了格塞尔行为发育诊断量表,在临床中使用至今,惠及无数家庭。

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来说,弗洛伊德和他的后继者埃里克森影响最大。

弗洛伊德第一次强调了早年经历对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性,并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奠定了精神分析的基础。

但他过于强调了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而广受批评。

埃里克森接受并扩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他把人的一生发展分为8个心理社会阶段,第一次全景式地勾勒出了毕生发展的图景。

他认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主要任务和矛盾,每一阶段任务完成和任务的解决有助于更好地进入下一阶段。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受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启发,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强调刺激和反应的连结。

他认为儿童从遗传得来的是数量很少的简单反射,对日后的心理发展没什么作用,环境和教育才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他的下述“名言”生动地表达了他的观点:“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的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得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禀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1930)”斯金纳是后期的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与华生不同的是,他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从而扩展了行为主义的解释性。

什么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呢,简单的说,就是个体偶尔发出的动作如果得到强化,则建立起了某种连结,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

行为是一点一点塑造的。

斯金纳的行为发展观对行为矫正和教学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学习。

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最明显的例子是儿童看完电视节目后出现的模仿行为。

班杜拉还重视学习之间的复杂认知过程和强调人、环境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拓展了行为主义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解释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若要评出各学派对儿童心理学的影响和启示最大的人,估计大多数的儿童心理学家都会毫不犹豫地把票投给皮亚杰。

瑞士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的细致观察和访谈,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描述了各个阶段不同的思维方式的特征。

他认为认识或者说思维既不是单纯来自于客体,也不是单纯来自于主体,而是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的遇到外来刺激,通过同化与顺应机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认知结构。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者,而是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和积极的学习者。

这一观点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儿童发展心理学者们。

异彩纷呈的当代理论观点除了上述经典的心理学理论,当代出现了许多研究儿童发展的新方法,这些方法或以早期理论的发现为基础,或对其进行质疑和拓展。

今天,包括信息加工、生态学、社会文化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动态系统观在内的一大批新方法和研究重点,拓展了我们对儿童发展的认识。

我们取其中的生态系统理论来感受一下当代儿童发展学家的闪烁的智慧之光。

生态系统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芬布瑞纳提出。

他认为传统研究者眼中的环境过于狭窄——只局限于儿童周围随时发生的事件和情况,他把环境视为一系列相近结构,从家庭一直扩展到学校以及儿童每天生活在其中的街道、社区环境。

环境每一个层次都被认为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有力的影响。

环境最内部的层次是微观系统,指的是儿童在即时环境中的活动和相互作用。

往外的第二个层次是中间系统,包括与儿童成长的家庭、学校、邻里和幼儿园。

更外的一层是外在系统,指的是虽然不直接但是影响着儿童经历的社会环境,既包括正式的组织如父母的工作场所或社区的健康福利服务机构,也包括非正式的组织如父母亲的社会关系网——朋友和大家庭成员,他们可以给出建议、提供陪伴甚至经济上的支持。

最外层是宏观系统,它包括价值观、法律、习俗和特定的社会文化来源。

宏观系统影响着儿童在低层次环境中得到的支持。

从上面介绍的这个理论可以看出,当代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试图更加全面、更动态的把握儿童的发展过程,他们的研究和思考正不断地把深化我们对儿童心理的理解。

二、儿童大脑的发展大脑的发展是从胚胎顶尖上的几个细胞开始,在数个月内经过一个急剧繁殖的过程,发展出2000亿个脑神经细胞。

它们彼此竞争以争取与发育中的身体各部分建立联系。

未能成功建立联系的脑神经细胞会得不到所需的化学成分,因缺乏营养而导致死亡。

受孕后20周,一半的脑神经细胞被淘汰,只剩下1000亿个伴随这个人面对世界。

这次庞大的过量生产是必需的:确保有足够的脑神经细胞去发展出新的技能,如同我们的祖先发展出直立行走和语言。

脑神经细胞的学术名称是神经元。

大脑的运作,依赖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就如一座现代都市的运作依赖于大厦房屋之间的道路网络。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在出世之前便已开始建立。

外界经感觉器官传入的任何刺激都导致新的连接网络的产生。

连接网络是由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接触而产生的。

一个神经元与1000-200000个其他神经元接触(接触点称为“触突”)。

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其脑中新增加的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速度,可以高至每秒钟30亿个接触点。

出生后8个月,一个婴儿的脑里会有约1000万亿个接触点,之后这个数字会减少。

未能与外面世界建立联系的网络会消失。

在0~12岁时,这个孩子脑里的连接网络会下降至500 亿个接触点。

在多刺激因素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这个时候脑神经连接网络数,比一个在缺少刺激因素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的脑神经连接网络数会多出25%,这就是两个孩子智商差异的原因。

由此可见,孩子出生后最初3年对孩子大脑发育至为重要,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的儿童在这3年里没有得到这方面的适当照顾。

神经元之间接触点的产生及消失,也可以由思考上的刺激来决定,这也是大脑能力提升的来源。

大脑能力的增长,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8个字来形容最贴切不过:用得越多,能力越强。

人从出生到12岁,大脑就像一块吸水力特强的海绵。

这12年是每个人最重要的学习阶段,期间触突会大量地产生和消失。

这12年,尤其是最早的3年,奠定了一个人思考、语言、视力、态度、技巧等能力的基础。

12岁前特别方便各种能力的学习网络全部出现,大脑的基本结构亦定了型。

外界的刺激能永久性地改变脑神经细胞中遗传基因的功能。

应激反(一般称为压力)和可卡因一样,能产生生物化学上的改变,直接影响一些主要脑神经细胞里的遗传基因,因而形成了永久的、不良的行为模式。

以下脑神经网络数据显示一个婴儿大脑的发展是如何的迅速。

数字是同样大小的大及样本在不同时期的触突(接触点)的数目:在母体里28周 124(百万个)出生时 253(百万个)8个月大 572(百万个)]9个月大 354(百万个)一对蜾赢有10万个神经元,一对老鼠有500万个神经元,人的近亲猴子有100亿个神经元,人有1000亿个神经元,超过所有动物。

因此人有自觉性、语言,能够联想和把现今的事处理得更好。

其他的动物,因为脑都没有这么发达,只能依靠本能反应。

引导神经细胞学会做它的工作,感官经验是十分重要的,若在一段关键时间里没有适当的感官经验,神经细胞便失去学会做有关工作的能力。

即使一个完美的大脑,假如在出生后的两年内没有处理过视觉经验,这个人一生都会看不到东西;又假如一个人在10岁之前没有听过某种语言,这个人将学不好这种语言。

三、儿童动作能力的发展刚出生的幼儿是没有什么运动能力的,只有一些基本的反射动作,之后在这些反射动作的基础上,开始发展起来更为高级的大肌肉动作。

幼儿的第一个大的动作能力是爬,在爬行中,幼儿掌握了自己与外部空间的关系,最初形成的是平衡觉。

然后是走,能站立后,就开始走了,走路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了人的更多的平衡能力,走路过程中,幼儿要不断地调节自身与地球引力的关系。

接下来就是跑,跑步比走路在速度上和灵活性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要求儿童具备一定的力量。

跑之后的动作就是跳,跳跃要求儿童具备一定的爆发力,双脚要同时用力。

再往后就是单足跳。

当这些躯体的大肌肉动作发展起来之后,儿童的一些精细的动作能力就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视知觉引导下的活动。

最重要是眼-手协调活动,在视觉的控制下,儿童用手来解决各种复杂的任务。

此外是双手的协调活动,在双眼的控制下,儿童用两只手来完成各种手工任务,如剪纸或折纸等。

儿童不仅用手来解决任务,而且还用手-脚的协调来完成任务,如走路就是用手-脚的协调来完成的。

做操和跳舞等活动也离不开和脚的协调。

更高级的动作则是对表情的控制和对声音的控制,人的眼神与手势,对声音的大小和升降的控制都是精细肌肉发展的结果。

所以,动作不灵活的人,往往也就是不善于交往的人,至少在儿童时期是如此。

在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学习活动直接有关的一种运动形式,即眼球的运动。

眼睛是接受信息的主要通道,70%的学习信息要经过眼睛来达到大脑,以后的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及写作业的能力都有赖于眼睛的运动能力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