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利尔的幽灵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利尔的幽灵》教学反思
夏国树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第2条对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这样规定的: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就是:我们天天都在讲解阅读,都在分析课文大意,为何学生一拿到一篇文章自己来阅读就不行了,这里读不懂,那里也读不懂,一到考试时,阅读主观答题得分就会相当的低。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是教师的思想观念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出现了问题,也就是满堂灌造成的。而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求教师要改变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就正如一个游泳的人,光听人家讲解游泳理论而不亲身实践的话,是永远也游不会的。学生光听老师讲解阅读的理论,而自己亲手动笔的少,这永远也难以提高阅读能力。为此,在教学《特利尔的幽灵》时,我特地改变了以往老师讲个不停的老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独立阅读,然后用笔答问题来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看学生到底把文章读懂了没有。因此,这篇文章的教案不再是以前的由作者简介到课文朗读到正音正形再到层次划分、中心归纳及写作手法分析等,只简化为这么几个问题了:
一、学生通读全文,梳理全文思路。(强调,学生对课文一篇读不懂就读两篇,两篇读不懂就读三篇,一定要自己有所得,有所悟)
1、全文段落层次
2、理清第六自然段的思路
然后明确:
全文段落层次:
一层(1段),开篇解释幽灵(何为“幽灵”。)
二层(2-3段),写作者在马克思故居所见,以及故居的历史。(参观故居)
三层(4-5段),写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特利尔的幽灵”的传播历史,以及在当代的影响。(“幽灵”影响)
四层(6-7段)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幽灵”在中国)
五层(8-9段),写特利尔小镇所见及遐想,结束全文。(注视特利尔小镇)
或:
一层(1-3):参观故居
二层(4-7):“幽灵”对欧洲及中国的影响。
三层(8-9):写特利尔小镇所见及遐想
理清第六自然段的思路:先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经历磨难的原因;然后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没能正确运用的两次大悲剧;最后写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后中国不再封闭,逐渐追上了发展着的世
界。
二、概括文章的要点及全文的观点情感。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无穷磨难的原因是什么?(第六段)
4、试归纳概括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时,犯了哪些错误?
5、作者在本文中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作者对待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情感是怎样的?
明确: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无穷磨难的原因是什么?(第六段)
长期的封建统治,使中国人习惯于崇拜神威,按照权威的意旨行事而不会思考。有些人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简单套用革命理论而不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必然带来悲剧。
4、试归纳概括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时,犯了哪些错误?
理论与实践脱离,生吞活剥;迷信而不能正确看待;急于求成;思考不深入,简单化;主观臆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唯心主义)
5、作者在本文中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作者对待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情感是怎样的?
要点:历史唯物主义观;发展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历史唯物主义观: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不能迷信,不能当作神灵崇拜,要科学的对待。
发展观:不能让马克思主义僵化,要让它随着时代而发展,要不断丰富其内含。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要把马克思主
义理论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如果理论与实践脱离,就会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带来巨大的灾害,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情感:崇敬、喜爱、赞美
三、语言含义揣摩,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境进行。要求学生揣摩下列语句:
1.毛泽东、邓小平摒弃了“洋本本”,使“幽灵”在中国“显灵”。“显灵”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第六段)
2.结合文意,谈谈如何理解第八段中“凡先驱者的思想,总是要留给我们一段长时间的理解和等待”这句话。
3、结尾段作者说:“思想家只管想,具体该怎么做,是我们这些后人的事。”讨论一下,如何理解这句话?
4、第五段写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欧洲的巨大影响时说:“他们就像一位输在对方剑下的武士,恭手垂剑,平心静气地讨教技艺。”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5.“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邓小平的“名言”脍炙人口,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6、“我仿佛是从大海里游上来,长途跋涉,溯流而上来到青藏高原,来到了长江、大河的源头,这里水流不多,一条条亮晶晶的水线划过亘古高原,清流漫淌,纯净透明,整修世界静悄悄的,头上是举手可得的蓝天白云。”这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7、“落日的余辉正为它洒上一层淡淡的金黄”,“夕阳从天井里折射进来,给室内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在文中有什么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