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93张PPT)

第三步:知内容
再读课文,选一选,填一填。 1.《示儿》的作者是___宋___朝的____陆__游____。“示儿”
的意思是_____给__儿__子__看___。这首诗是诗人临终前写 给儿子的,相当于诗人的遗嘱。
2.《题临安邸》中的“题”是_题__写__,__书__写____的意思, “临安”指南宋___都__城___,即今浙江__杭__州____, “邸”指__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旅__店___。这是___宋_____朝的_林__升_____ 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
《题临安邸》
走近作者
林升:字云友,平阳(今属浙 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 南宋孝宗朝(1123—1189)。
主要作品:《题临安邸》。
写作背景
靖康年间,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中原国土被金人攻占。然 而南宋统治者却不思收取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求和 ,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 纵情声乐,寻欢作乐。南宋绍兴二年。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到杭州, 他看中了杭州的水光山色,想在此安身终老,于是上至帝王将相下 至士子商人,大修楼堂馆所。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借以表达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只知享乐的愤恨,以及对国家 命运的担忧。
这是课后第2题哦!
死去元知万事空,
同“原”,本来。 一切事情。 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语序
应该是“元知死去万事空”。
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 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 国家统一
只,只是。
一个“悲”字,点出作者的遗憾。 奋斗一生,仍不见国家统一
诗意:只是痛心没能看见全国统一。
诗的前两句:元”和“原”都有“原来”、“本来” 的意思,可以通用。 “死去元知万事空”也可以写作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是,诗文用字应尽量避免重复, 该诗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中另有一个“原”字,所 以第一句还是以用“元”字为好。这一句中的“悲”字是 句眼。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12课 古诗三首 教学课件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当时社会死气沉沉的 局面,以及改变这一局面的 有效途径。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 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 禁锢,人才被扼杀,官场上昏沉、死板、愚昧,社会状况则是 一片死寂、令人窒息。“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 锐猛烈的改革。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课件
五年级上册
12.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示 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 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排斥,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投身 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晚年蛰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 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 学庵笔记》等。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nǎi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但:只是。 同:统一。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这首诗跟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些陆游写给儿孙的诗有什么 不同的地方?
这是陆游的遗书,不是在 告诉儿孙要怎样作诗做人,而 是要儿孙将来把北定中原的消 息在家祭时告诉自己。
【句意】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 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要 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 你们的父亲!
赏析: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 念。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 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无奈自己看不到祖国统一的 那一天,只好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 的喜讯告诉他。表达了诗人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 老的陆游的爱国、报国之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生字讲解课件

组词:辛亥年 造句:辛亥年间发生了一场革命运动。
shì
恃
组词:仗恃 恃才傲物
造句:小明仗恃着自己身材高大,经常欺负别人。
i
哀
组词:哀思 喜怒哀乐
造句:那一束束白花,寄托着人们对烈士的哀思。
jū
拘
组词:拘束 不拘一格
造句:每次去亲戚家时都感觉很拘束。
部编版 语 文五年 级 上册
12 古诗三首
我会写
jì
祭
组词:祭祀 祭祖
造句:每年春节我们家都要祭祀祖先。
nǎi
乃
组词:乃父 乃是 造句:失败乃是成功的源泉。
xūn
熏
组词:熏黑 臭气熏天
造句:政府正在对臭气熏天的垃圾场进行整治。
hánɡ
杭
组词:苏杭 杭州 造句:杭州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城市。
hài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的12课《古诗三首》通常包含了三首经典的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由著名的古代诗人创作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第一首:《示儿》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诗。
他在诗中表达了他深深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的内容深沉而感人,充分展示了陆游作为一位伟大爱国诗人的精神风貌。
第二首:《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描绘山水景色为主,通过形象生动的笔触,表现出自然景色的优美。
同时,诗中蕴含了苏轼独特的人生哲学和审美观点。
第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黄鹤楼为背景,以李白的挚友孟浩然的离去为主题,表达了李白深深的怀念和惜别之情。
诗中描绘的景象开阔壮观,情感真挚深沉,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的韵味。
这些诗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
化素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
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
第1 页共8 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课件PPT

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万马提到奔“腾万 马万”马你想齐到鸣的
是什么词?
这看里到龚这自个珍词说的只 是语大你清眼朝前的出马现呢的?他实 际是指怎的样又的是场什面么??从哪 里看出来的?
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 君、官、民……
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合课前搜集 到的资料说一说。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
西湖歌舞几时休
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总
结 诗
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
篇 时,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的场景,
一面是作为遗民代表的诗人临终前
还在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景,两幅截
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呈现在你的眼前,
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
当北方大片领土被匈奴践踏,百姓们在 匈奴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或被奴役,过着 悲惨的生活时,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 纸醉金迷的景象。齐读《题临安邸》,说说 你感受到了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板
书 设
题临安邸
计
虚假的繁 青山 荣景象 歌舞
楼外楼 几时休
荒淫腐化
极无 大尽
的的
淫靡的精 神状态在那里高谈阔论,却
什么也不去做;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 区的老百姓在说:“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 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直把杭州作汴州
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开封。 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
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不是他们 真正的家。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 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死去元知万事空
一个人临终前,一般会给儿女留下什么 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件

清朝在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中 国的传统社会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成就。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多遭 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 中国人民也进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 法等近代化改革。1912年2月12日清 帝溥仪退位,清朝结束。
2024/9/2
龚自珍(1792.8.22—1841.9.26)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 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全力支持禁除 鸦片。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著名诗作《己亥 杂诗》,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2024/9/2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作于 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 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 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 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 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陆游的情感:对祖国执着、深 沉、热烈、真挚的爱,对收复失 地,平定中原的殷切期望。
2024/9/2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林升的情感:
面对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 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们的 所作所为,林升触景生情,心 中充满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 及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偷安、对 外屈膝投降的愤怒。
2024/9/2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生平事迹亦不详。生活在南宋孝宗 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诗人。事见《东瓯诗存》卷 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2024/9/2
清明上河图——见证北宋繁华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中 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获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 构图法,生动记录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 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 经济情况的写照。
5年级上册语文书12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 12 课的古诗三首
1.《示儿》
1.作者及朝代:南宋诗人陆游。
2.原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
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释: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
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当南
宋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时,你们举行家
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首诗是陆游临
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表达了他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以
及深沉的爱国情怀。
2.《题临安邸》
1.作者及朝代:南宋诗人林升。
2.原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
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解释: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
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
汴州。
当时南宋的都城是临安(今杭州),诗中描绘了临安城虚假的繁荣景象,揭露了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整日纵情声色、苟且偷安的丑恶行径,表达了诗人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己亥杂诗》
1.作者及朝代:清代诗人龚自珍。
2.原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
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解释: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的痛心,希望社会变革迅速到来,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的古诗三首分别是《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
这三首古诗各有特色,以下是我的500字笔记。
首先,《泊船瓜洲》是王安石的杰作。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瓜洲泊船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瓜洲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孤独情怀。
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成为了千古名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色的留恋,又透露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接下来是《秋思》,这是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物,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尤其那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
最后一首是《长相思》,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远方情人的深深思念。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如“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这些生动的描绘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情人的绵长情感。
总结起来,这三首古诗都以独特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无论是对故乡的思念,还是对远方情人的长相思,都让人感受到古诗的韵味和情感的真挚。
这就是我从这三首
古诗中学到的一些感悟和笔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推荐】

诗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与我无关 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统 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
意 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 们的父亲!
赏析
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了无牵挂 了。写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 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这句话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 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 二字,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读一读,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jì
祭品
nǎi
乃至
xūn
háng
熏肉 杭州
hài
āi
shì
jū
亥时 悲哀 有恃无恐 不拘一格
xiáng (投降)(宁死不降)
降 jiàng (降落)(降低)
例:空降(jiàng)在山上的敌军很快被我军包围,最后不得 不向我军投降(xiáng)。
【示儿】 【元】 【万事空】 【但】 【九州】
——[唐]杜牧《泊秦淮》 ——[唐]王昌龄《从军行》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2.课后再搜集一些关于爱国的名言,摘抄在 作业本上。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朗读示例:《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书写指导
xūn
部首: 灬
结构: 上下结构
组词:熏陶 熏染 熏鸡 利欲熏心 造句: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书写指导:平撇稍短,第二笔横宜长,中间“口”扁宽。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是《古诗三首》。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诗意:
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俯瞰远方的壮丽景色。
通过抒发对美景的赞叹,诗意表达了人们对壮丽自然景观的向往和追求。
2. 《静夜思》(作者:李白):
这首诗描绘了李白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的家乡和亲朋好友。
诗中表达了对亲情、怀旧之情和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3.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
这首诗描绘了李白眺望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通过描写瀑布的奔腾、声势恢宏以及自然景观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英雄壮丽情景的向往之情。
这三首古诗都通过鲜明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家乡和亲情的深深思念和赞美之情。
它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对自然万物的感悟。
语文书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

语文书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1. 原文及翻译。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2. 赏析。
- 你看啊,陆游这老爷子可真是爱国爱到骨子里了。
都快死了,心里想的还是国家没有统一呢。
他说“死去元知万事空”,就好像在说,我都知道死了就啥都没了,可他后面话锋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这个“但”字用得特别妙,就像我们平时说话,前面铺垫了一下,然后重点来了,他悲伤的是看不到国家统一。
- 然后他又充满希望地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对国家的军队充满了信心呢,觉得总有一天大宋的军队能把中原收复回来。
还叮嘱自己的家人,到时候祭祀的时候可别忘了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这就像一个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紧紧地抓着一个心愿不放,这个心愿就是国家统一,这种爱国情怀真的很让人感动。
1. 原文及翻译。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2. 赏析。
- 这首诗啊,就像是作者林升在西湖边看到那些达官贵人醉生梦死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
“山外青山楼外楼”,你看这描写的景色多好啊,青山接着青山,楼阁挨着楼阁,就像一幅特别美的画。
可是呢,下一句“西湖歌舞几时休”,他就忍不住吐槽了,这么个歌舞升平的样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再看“暖风熏得游人醉”,这个“暖风”可不光是说天气暖和的风,还指那种纸醉金迷的氛围,就像一阵风把那些游人都吹得晕乎乎的。
最后“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可太讽刺了。
汴州是北宋的都城,被金兵占领了,这些人在杭州不好好想着收复失地,还在这儿玩乐,就好像把杭州当成了原来的汴州一样,一点都没有亡国的危机感,作者这是在狠狠地批判那些只知道享乐的权贵们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王之涣的《凉州词》、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们描绘了战争的残酷、边疆的荒凉、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们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古诗的语言、意境、历史背景等方面对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品味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乐等。
2.教案:提前编写好教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3.课本:准备足够的课本供学生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争、边疆、人民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与今天的课文有什么联系?从而引出课题《古诗三首》。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12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12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12课《古诗三首》包括《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
这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情感和景色的经典作品。
《泊船瓜洲》是王之涣的名篇,其内容是描述诗人泊船瓜洲,怀念家乡的感受。
诗中描绘了江水、风、月等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的感情与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感人至深。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代表作,描述了秋天的景色和诗人的心情。
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长相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描述了诗人离开家乡后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这三首古诗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要注意古诗的韵律和用词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可以增强同学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古诗三首
知识点
生字组词:
祭:祭拜祭祀祭奠祭天祭坛祭文乃:乃父乃至乃至于有容乃大
熏:熏风熏陶熏肉熏染臭气熏人
杭:杭州苏杭杭绸
亥:亥时
恃:自恃有恃无恐恃强凌弱恃才傲物哀:哀伤悲哀哀悼哀怜哀兵必胜
拘:拘束拘谨拘禁拘管不拘一格
多音字:
几:jǐ几个jī茶几
降:jiàng降落xián g投降
xūn:熏(熏陶)薰(薰衣草)
shì:恃(有恃无恐)侍(侍候)
形近字:
祭:(祭拜)察(观察)
杭:(杭州)抗(抗争)
恃:(自恃)待(等待)
《示儿》知识点
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介绍
陆游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诗歌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
主题:
《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
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
父亲。
鉴赏:
① 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
的心境。
② 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
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题临安邸》知识点
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介绍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
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人,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事见《东瓯诗存》卷四。
主题:
《题临安邸》描写了诗人对苟且偏安、一味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们的讽刺和愤慨,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注解]
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
②邸:旅店。
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④直:简直。
汴州:北
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
鉴赏:
① 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山河如此美好。
但这样美好的山河,却被金人占有。
“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的这一质问,表现了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
② 日揭露“游人”不顾国计民生整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卑劣行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
深切忧虑。
《己亥杂诗》知识点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介绍
龚自珍号定庵。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愤然辞官南归。
有《龚定庵全集》。
主题:
《己亥杂诗》写了诗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感痛心,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
[注解]
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
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
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鉴赏:
①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国家形势的看法。
“风雷”比喻社会变革,“万马齐喑”比喻当时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
局面。
②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热切的希望,他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期待着改革大势催生新的生机。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补全诗句,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 无,。
王师,
乃翁。
无:
王师:
乃翁:2.山外,
休?
,
直把。
休:
直:
3.生气恃,
万马齐喑。
,。
生气:
恃:
万马齐喑:
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绝笔。
B. 《题临安邸》歌颂了京城汴梁的繁华热闹。
C. 《已亥杂诗》是唐代诗人龚自珍的作品。
第二课时
一、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3.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二、下列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死去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同“原”,本来。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你们的父亲。
2. 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
停止。
简直。
3. 九州风雷究可哀
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依靠。
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二、A
第二课时
一、1.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2.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3.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二、1.表达了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2. 表达了诗人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3. 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