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创造社作家及其他浪漫派作家的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创造社作家及其他浪漫派作家的创作
一、关于创造社:五四运动活跃了当时的思想界,一大批知识分子以文学为手段倾诉
着自由、叛逆、骚动的时代心曲。据统计,自1921-1925年,志趣
相投的文学青年和已成名未成名的作家们组成了100多个文学社
团,创造社是其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社团之一。
创造社的演化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前期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有:
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何畏、徐祖正、成仿吾、郑伯奇、穆木
天、陶晶孙等。他们都是留日学生,虽然所学专业很少有是文学的,
但他们对文学有着共同的爱好与兴趣。初期创造社以郭沫若、郁达
夫、成仿吾为核心,开始了其有声有色的活动。郭沫若的《女神》、
郁达夫的《沉沦》于1921年8月、10月相继作为《创造社丛书》
出版。它们或以新颖的形式或以惊人的取材震惊了文坛,赢得了众
多男女的心。次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张资平著),
译著《少年维特的烦恼》、《王尔德童话集》等也风靡一时。同年
5月纯文学刊物《创造》季刊问世,主要发表同人作品,后也吸收
了一些社外友人的稿件。创造社同人以其颇具特色的小说、诗歌、
戏剧创作,大胆激烈的评论征服了无数读者。
1923年创办的《创造周报》、《创造日》同样受到读者的欢迎。
后因郁达夫北上担任北大统计学讲师,郭沫若东渡日本,成仿吾去
广东,创造社三足离散,其所办三种刊物于1924年全部终刊。
中期中期创造社增添了一些新成员:周全平、倪贻德、敬隐
渔、严良才,创办了《洪水》半月刊、《创造月刊》,继续出版创
造社丛书,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中期创造社打破了小集团、宗
派门户之见,广纳不同社团流派、不同思想倾向的作家的作品,思
想十分活跃。后郁达夫因外部压力以及朋友间的隔阂与误会,也为
了不致因个人原因而累及创造社,于1927年8月登报声明脱离创
造社,四个月之后《洪水》半月刊终刊。
后期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彭康加入创造社迎来了它最
后的短暂的一年。后期创造社创办出版了《文化批判》、《流沙》、
《思想》、《日出》等刊物。中期创造社就已着手倡导革命文学,
后期创造社则把主要精力用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大力倡导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并挑起了对鲁迅、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批评与反批评,同
时与太阳社又起纷争,一时形成了混战局面。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
是冯乃超等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受到当时第二国际左倾理论和日
本福本主义的误导,对鲁迅等“既成作家”根据“先分裂后联合”
的方针进行严厉的上纲上线的打棍子扣帽子式的批评,但他们充满
激情的真诚宣传与评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1929年2月创造社被查封,结束了它不到8年的不平凡
的历史。
二、自我抒情小说
(一)、自我抒情小说概说:
1. 界定:
通过塑造一个“自我式”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来着重抒发作家强烈的主观情
感,并以情感来打动读者的小说。其美学追求为“主情主义”(郭沫若)。
主要作家:郁达夫、郭沫若、倪贻德、陶晶孙、周全平、王以仁;
冯沅君、庐隐、丁玲;
废名等。
郭沫若:(《残春》、《落叶》、《喀尔美萝姑娘》、《漂流三部曲》)
倪贻德:(《玄武湖之春》
陶晶孙:(《木犀》、《音乐会小曲》)
周全平:(《烦恼的网》、《梦里的微笑》)
王以仁:(《孤雁》)
2. 产生背景:
五四新旧交替的时代造成了青春情绪的激荡;个人主义思想的传
播和作家个性意识的增强;
西方浪漫主义“主情文学”的影响
(二)、郁达夫生平及其创作简介:
1、郁达夫自传:
(1)悲剧的出生;(2.)我的梦,我的青春!
(3)书塾与学堂;(4)水样的春愁;
(5)远一程,再远一程!(6)孤独者;
(7)大风圈外;(8)海上。
2、作品:《沉沦》集(《银灰色的死》《南迁》《沉沦》)《茫茫夜》《采石矶》《茑
萝行》;《零余者》《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改编为著名电影《金秋桂花迟》)。
《沉沦》分析:
(1).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
(2).内容(略);
(3).反响。
“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
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
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
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想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得
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郭沫若《论郁达夫》
“郁达夫的作品又喜欢尽量地表现自身的丑恶,又给了颓废淫猥的中国
人一个初次在镜子里窥见自己容颜的惊喜。”
——苏雪林《郁达夫及其作品》
3、郁达夫小说中的苦闷:
(1). “生”的苦闷:
主人公大多或求学、或失业,流浪漂泊,生活困顿,处于饥寒交迫、穷
困潦倒的境地,靠卖文、卖书或典当度日。
《银灰色的死》典卖亡妻的戒指和旧书;
《茑萝行》经常失业、无力养家,害得妻子投河自杀;
《春风沉醉的晚上》到处搬家、靠稿费添置衣服;
《零余者》“袋里没钱,心头多恨”
(2). “性”的苦闷:
“性欲和死,是人生的两个根本问题,所以以这两者为题材的作品,其偏
爱价值比一般其他作品更大。”(郁达夫《敝帚集·文艺鉴赏上的偏爱
价值》)人的合理要求和本能欲望被压抑,而导致同性恋、性病
态、自戕自虐甚至是自杀。
人物在性的问题上所感受到的巨大压抑和苦闷具有相当的社会意义,性是小说人物走向沉沦、变态的核心线索。
性是郁达夫小说艺术价值的重要载体。没有了性,也就没有了性之美、性之雅或性之苦、性之痛。
性是郁达夫小说不可缺少的筋骨,小说通过性的沉沦,写出了人的沉沦、人性的沉沦。
郁达夫在作品中大胆的展示“性的苦闷”,抒写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满足
的痛苦,是在个性解放的意义上来肯定人的感性要求和本能欲望,是对
封建禁欲主义和虚伪的传统道德以及国人矫饰习气的强烈冲击,渴望人
的合理欲望、人的生命意识得到满足和实现。
(3). “社会”的苦闷:
表现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
《春风沉醉的晚上》的烟厂女工生活:
“早晨七点钟起,晚上六点钟止,中上休息一个钟头,每天一
共要作十个钟头,少作一点钟就要扣钱的。”
〈薄奠》中人力车夫的贫苦与早衰:“看他的样子,好象
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他说洋价
涨了一个铜子,而煤米油盐,都要涨一倍。洋车出租的东家特别
狡诈……
4、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
“在我的一辈子里面,我老是发觉我的位置给人家占去了”…“我就像轮
子里面的松鼠那样打转。”
——屠格涅夫《零余者日记》
“在许许多多的古今大小的外国作家里,我觉得最可爱,最熟悉,同他的
作品交往得最久而不会生厌的,便是屠格涅夫。”
——郁达夫《屠格涅夫的<罗亭>问世以前》(1). “零余者”的基本特性:
①具有某些现代意识和特异的个性以及过人的才华,而不被社会
所容,被抛出了原来社会的既定轨道;w ②性格较为软弱,
意志不坚定,对社会无力反抗,在社会上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③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与无所归依感。
(2). 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