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导论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学导论》笔记:电子版

《跨文化交际学导论》笔记:电子版

《跨文化交际学导论》笔记:电子版跨文化交际学导论笔记:电子版1. 引言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间如何交流和相互影响的学科。

本课程将介绍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研究方法。

2.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

这包括语言、非语言以及文化价值观的交流和传递。

3. 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时代变得越来越重要。

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性有助于构建互相理解、尊重和合作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一种竞争优势。

4.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很多障碍需要克服。

语言障碍、不同的非语言行为、文化偏见和误解都可能导致交际不畅或冲突。

理解这些障碍并学会应对是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5. 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一些常用的技巧可以帮助提高交际效果。

包括积极倾听、了解文化差异、避免偏见和刻板印象、以及学会尊重和包容他人的观点。

6.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方法跨文化交际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来探索和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际现象。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以及实地观察是常见的研究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际模式和影响因素。

7. 结论跨文化交际学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交际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研究跨文化交际,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环境,促进文化间的理解与合作。

以上是《跨文化交际学导论》的一些笔记。

希望对大家的研究有所帮助。

---。

跨文化研究报告范本:文化差异与跨界合作

跨文化研究报告范本:文化差异与跨界合作

跨文化研究报告范本:文化差异与跨界合作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跨文化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相似之处,以促进跨界合作的顺利进行。

本报告将以六个小标题为线索,详细论述文化差异对跨界合作的影响,并提出跨文化合作的策略建议。

一、历史与价值观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常常因为历史和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误解和冲突。

历史可以塑造一个民族的命运和习俗,而价值观则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

在跨界合作中,了解并尊重对方的历史和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深入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可以建立起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为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语言与沟通的挑战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媒介,而语言的差异则容易导致跨界合作中的沟通障碍。

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差异较大,容易引起误解和分歧。

因此,在跨界合作中,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点,合理运用翻译工具和沟通技巧,可以有效减少语言带来的障碍,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社会规范与行为习惯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规范和行为习惯差异较大,这也是跨界合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

例如,东方文化重视集体利益和面子,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实用主义。

在合作中,了解并尊重对方的社会规范和行为习惯,避免冲突和误解,是实现跨界合作的关键。

四、时间观念与工作方式的冲突时间观念和工作方式是不同文化间常见的冲突点。

一些文化注重准时和高效率的工作方式,而另一些文化则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灵活性。

了解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看法和工作方式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协调合作。

例如,可以通过平衡双方的时间观念和工作方式,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以满足双方的需求。

五、领导与权力的观念差异领导和权力观念的差异也常常成为跨界合作中的问题。

在一些文化中,具有较强权力的领导者往往会采取一言堂的决策模式,而在另一些文化中,注重民主和团队合作。

在合作中,了解并尊重对方的领导和权力观念,体现合作伙伴平等互利的原则,可以为合作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学习教案精品模板分享(带动画)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学习教案精品模板分享(带动画)
拓展跨文化传播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跨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与团队建设
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途径
团队建设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的重要性
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基本素质
汇报人:
感谢观看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实践操作建议:结合案例,提出针对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方法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总结反思:对跨文化传播案例的启示意义进行总结和反思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实践操作技巧与方法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其传播策略、效果及影响因素
实践操作:通过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传播的实际操作过程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案例三:好未来国际化拓展与教育文化传播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案例四:腾讯游戏在海外的文化传播策略 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案例选择标准: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有启示意义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案例分析角度:传播策略、文化差异、受众特点等
提升跨文化传播意识与素养
培养跨文化传播意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尊重文化差异,增强文化敏感度
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习跨文化沟通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进相互理解
拓展跨文化传播途径: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如社交媒体、国际交流等,扩大传播范围
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跨文化传播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传播效果
案例分析:对所选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功的关键因素、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等。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文化误读(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根源于文化差异,是基于己方的社会规范、观念体系、思维方式 等对另一种文化产生的偏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文化误读常常具有浓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背景。由于服务于解释 者的某种利益需要,这种误读通常比较稳定,也往往会形成误导,导致对所阐释的文化产生偏见和歧视。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传播学
全球
文化
特点
民族
文化
群体
传播学
社会
传播 体系
心理
导论
社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东亚
传播
理论
基础
建构
内容摘要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系统梳理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进程,积极纳入了国内外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最新成 果。主要特点在于:立足中国社会、文化的语境之中,以跨文化传播学的基础概念、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基本 命题为核心,全面呈现理解跨文化传播实践、开展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符号、文化、社会、心理、技术、能力和全 球社会等层面的认知视角和分析范式。跨文化传播学是一个阐释全球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活 动的知识系统,其学术旨趣不仅指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群体、组织、国家之间交往的特点和规律,不同文 化之间的意义阐释和理解,人类各个文化的创造、分野和变迁的进程,还涉及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差异、文化休克 与文化适应、技术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延续和变迁、传播的控制和管理、民族文化自立与发展等诸多议题。
读书笔记
本书材料翔实,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拓宽视野。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pdf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pdf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pdf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是一本关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教材,以生动、全面和有指导意义的方式呈现了这个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本书在扩大我们对不同文化间交流和理解的认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本书生动地介绍了跨文化传播的概念和背景。

通过丰富的
案例和具体的实践经验,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跨文化传播的重要
性和影响。

例如,作者引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成功和失败的
案例,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市场开拓的重要影响。

其次,本书全面地介绍了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框架。

从文化差
异的理解、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传媒的角色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跨
文化传播的本质。

作者对于文化差异的分析和理解更是具有启发性的,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对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本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作者在书中提供了许多实用的
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在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更加成功。

例如,作者
提出了跨文化沟通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以及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方法,
都为读者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总的来说,《跨文化传播学导论》是一本内容生动、全面且有指
导意义的教材。

它对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和冲突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作为跨文化传播领域的学者、教育者
还是从业者,读者都会通过本书获得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同时,本书也对于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九讲 文化的传统与未来:中国东亚与世界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九讲 文化的传统与未来:中国东亚与世界

陈序经:“全盘西化”(wholesale 陈序经:“全盘西化”(wholesale westernization)和“走出东方”; westernization)和“走出东方”; 胡适:“充分现代化”(wholehearted 胡适:“充分现代化”(wholehearted modernization) modernization)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传统与现代化
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在层次 上递进的实践的、认识的过程,现代化模式也绝不 止一种,各国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的现代化方式—— 止一种,各国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的现代化方式—— 这已是当今全球主流思想界达成的基本共识。 现代性本身是由植根于各种传统中的文化形态所规 定的,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非西方,传统在现代性 中的存在几乎成了一个定律,各民族、文化都能从 其传统中找到某些贡献于全球社会的资源。 爱德华 爱德华希尔斯指出,尽管现代社会充满了变化, 但“现代生活的大部分仍处在与那些从过去继承而 来的法规相一致的、持久的制度之中;那些用来评 判世界的信仰也是世代相传的遗产的一部分”。 即使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传统也应被理解为一种 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
“文化自觉”的三个要求:
要自觉到自身文化的优势和弱点,懂得发 扬优势、克服弱点; 要自觉到旧文化,即传统文化是在过去的 条件下形成的,要使它有益于今天,就必 须进行新的现代诠释,使其得到更新和发 展; 要自觉到我们今天是作为全球的一员而存 在,已不可能是封闭孤立的个体,因此要 审时度势,了解世界文化语境,参与世界 文化的重组,使自己的文化为世界所用, 成为世界文化新秩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部分。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魏源:
“岂天地气运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 欤!” 首先要告别愚昧,不能盲目自大、过高估 计中国传统文化,“广谷大川自风气,岂 能八表之外皆六经”; 其次要了解西方。当务之急是设立翻译馆 ,不能在国际交往中因为无知闹出令人痛 心的笑话; 其三要学习西方,即“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魏源之后,严复倡导的汉译西方名著 ,梁启超倡导的“新民说”以及史界革命 、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诗歌革命等, 推动了中国文化传统转型的历史车轮。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一讲 定义与诞生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一讲 定义与诞生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与之关联的传播类型:
跨种族传播(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跨族群传播(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跨群体传播(intergroup communication);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印刷时代
印刷术的发明,给整个人类文化带来了新 的曙光,亦使跨文化传播步入了一个崭新 的时代。 就欧洲而言,随着印刷品的大量出现,激 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文化的普及、科学的启蒙和社会的进步, 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 诞生。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基本认识:
跨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促 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历史中 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折射出人类社会信息 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过程。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二、跨文化传播学的诞生
文化人类学家是跨文化传播学的开拓者。 从20世纪初期开始,以英国和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为先导, 对人类不同文化的差异及跨文化传播活动的学术努力日益 深入。在“二战”进入后期阶段之后,美国面临着一个现 实的问题:如何确保美军能在新近占领的岛屿上与土著居 民沟通与合作? 由于美军对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和文化一无所知,美国政 府就邀请了一些优秀的文化人类学家,专门研究这些地区 的文化。在这一时期,研究者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性 产生了全新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这样的认识:作为一门 学科的跨文化传播学,应致力于考察那些对不同文化成员 之间的人际传播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因素。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08年年跨文化传播学本土化的动力跨文化传播学本土化的动力今天的中国已经走上了伟大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与外部今天的中国已经走上了伟大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经济快速起世界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经济快速起飞和社会加速转型的现实更是对跨文化传播研究形成强烈飞和社会加速转型的现实更是对跨文化传播研究形成强烈的刺激为跨文化传播学在中国的本土化拓展提供了历史的刺激为跨文化传播学在中国的本土化拓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和理论诉求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六讲 文化的规范体系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六讲 文化的规范体系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第六讲
文化的规范体系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主要内容:
一、规范与文化模式 二、习俗与禁忌 三、礼仪与道德 四、作为规范的宗教 五、法律与制度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引子之一:
社会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人的真正的共同 体”,规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和有效合作的 先决条件,也是社会系统的秩序和均衡得到维系 的前提。不同社会的规范体系确立了不同群体及 其成员对社会行为的不同预期,也建构了不同的 文化模式。 传播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任何系统化的传播实践 都要受制于特定的规范,参与传播的各方对于规 范的共享是有效传播的必要保证。就跨文化传播 的实践而言,必然要以了解和遵循不同文化的规 范为前提。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西方语境中的禁忌:
英文中的“Taboo\Tabu”原是南太平洋汤加岛的土语,具 有“神圣的”(sacred)、“不可侵犯”(inviolable) 的含义。 关于禁忌的定义,学界多援用弗洛伊德的概括:禁忌代表 了两种不同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神圣的”、“祭献 的”,另一方面则是“神秘的”、“危险的”、“禁止 的”、“不洁的”。 人们习惯把禁忌的对象划分为“事物”、“事情”两个方 面:一方面指在宗教或者生活习俗中所禁止的,不能接触、 不能谈及的某些事物;另一方面指人们不愿提及、不愿去 做的某些事情。但无论禁忌为何,它都是神圣的、重要的、 有价值的、有力量的、危险的、不可触犯的。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礼”对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影响:
他们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 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中国统治者就是 因为严格遵守了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中国人 把整个青年时代用在学习这种礼教上,并把整个 一生用在实践这种礼教上。文人用之以施教,官 吏用之以宣传,生活上的一切细微的行动都包罗 在这些礼教之内,所以当人们找到使它们获得严 格遵守的方法的时候,中国便治理得很好 了。 ——孟德斯鸠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十五讲传播能力与有效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十五讲传播能力与有效传播

传播能力的五个构成:
• 解释能力(interpretive competence)。人能对互动时所处的情境或条 件,给以命名,进行组织和解释,选择出重要的信息;
• 目标能力(goal competence)。一个没有计划的传播者是盲目的,所以 必须设置目标,提早或预期可能发生的结果;
• 角色能力(role competence)。角色是社会的产物,人可通过社会角色 实现或保持自己的社会身份。无论在任何传播情境中,人既要学会保持 独特的自我,也要学会尊重他人。如果人不能辩认和控制角色及其互动 、合作等传播行为,将直接影响人对信息的选择;
“约哈里窗口”的启示
• 缩小盲区和未知区。传播者要深入、系统地了 解本文化的各个要素、对方文化的各要素以及 双方文化的异同,特别是充分了解可能引起冲 突的因素;
• 要通过缩小封闭区来扩大开放区。在不同文化 中的人们,由于彼此的相对隔绝,很容易形成 未知区膨胀的状况,这就需要适当地进行自我 展示(self-disclosure),即通过提供背景 知识、解释性翻译等手段来展示自己,提升传 播的效果。
关于跨文化传播能力
• 作为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跨 文化传播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而是经过后天努 力培养而成的,涉及到认知、情感、行为、语用等诸 多方面,展现了个体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下恰当、有效 而有创意地运用认知、情感、行为、语用等资源的资 质与能力。
• 由于研究者的理论取向与具体样本的不同,跨文化传 播能力常常表述为跨文化调整(cross-cultural adjustment)、跨文化理解(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跨文化适应(cross-cultural adaptation)、跨文化效果(cross-cultural effectiveness)等。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四讲 语言与非语言符号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四讲 语言与非语言符号

日本语言学家早川一荣的符号观:
无论朝那边看,都能发现符号过程在运行。帽子上的羽毛、
衣袖上的花纹代表军阶,贝壳、铜、纸币是财富的象征。 十字架代表宗教信仰,纽扣、麋鹿的牙齿、绶带、特殊的 发型、文身,代表社会关系。符号过程贯穿于人类生活最 原始的层次到最开放的层次。军人、医生、警察、门卫、 护士、牧师、帝王,都穿着标有他们职务记号的服装。美 国印第安人收集颅骨,大学生收集有入会限制的俱乐部会 员用的钥匙,并把这些当作各自领域的胜利记号。凡大家 做或想做的事、拥有或想拥有的东西,几乎都兼有物质价 值和符号价值。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符号学大家:
在贯穿20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对符号学影
响较大的学者有索绪尔、查尔斯· 皮尔斯、 罗兰· 巴特等,他们的理论贡献已构成符号 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索绪尔和皮尔斯几乎在同一时期提出了 “符号的科学”的概念,被视为现代符号 学的奠基人。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第二讲之三 传播中的语言符号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
“包围人的是符号的世界”,“从作为
文化的前提的语言开始,到他与同伴 的符号的关系、社会地位、法律、科 学、艺术、道德、宗教与无数其他事 物,人的行为除了饥饿与性的生物需 要等基本方面之外,都由符号的实体 支配”。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abstraction),让人不能具体经验
的、笼统的、空洞的特点。由于符号必须 是从个人的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所以“任 何一套符号都不能把一个人的全部感觉和 内部的所有活动表达出来”。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符号的语境依赖性
符号作为表意的工具,必须是在语义明确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四讲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五讲 文化差异、文化冲突与观念体系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五讲 文化差异、文化冲突与观念体系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一、针对文化差异的学术论争
文化差异植根于情感之中,也植根于 不同民族对个人和社会关系本质的思考之 中。
——人类学家乔治〃马尔库斯(George Marcus)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如何看待文化差异: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历史背景、地缘环境 以及人种和民族特质等诸多方面既有的差异 和多样性,决定了文化之间无法消弭的差异。 文化差异是相对的,世界各个文化之间不同 程度的差异,可以看做是一个连续体 (continuum),从一端(无差异)的到另一 端(完全不同),中间有无数的过渡阶段, 由量变的逐渐累积而出现“质变”。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一项调查:


2002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一项调查发现, 美国青年的地理评分只能是“D”。在调查问 及的56个地理和时事问题中,平均只能答出 23个,近1/3的人不知道太平洋的位置,只有 近30%的人知道新泽西州在美国地图上的位 置,还有超过10%的人竟不知道美国在何处。 研究结论:由于缺乏地理和时事常识,美国 的年轻人很难了解他们面对的世界文化、经 济和自然资源,这将严重影响美国人对世界 乃至常理的判断。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案例1:

20世纪80年代末,印度裔英国作家拉什 迪(Salman Rushdie)发表了小说《撒 旦诗篇》(The Satanic Verses),由 于其中言论伤害了穆斯林世界的宗教感 情,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发出了对拉什 迪的追杀令,并导致英国和伊朗断绝外 交关系。“9·11”事件发生后,为了安 全考虑,包括加拿大航空公司在内的一 些西方航空公司拒绝让拉什迪登机。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重要提示:
文化冲突往往“并非存在于现实中 而是存在于感觉之中” ,而文化差异 与冲突乃至暴力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呈 现正相关关系。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一讲 民族性格:文化群体的“平均人格”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一讲  民族性格:文化群体的“平均人格”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平均人格”
民族性格(national character)是一种文化的大 民族性格(national character)是一种文化的大 多数成员身上都会出现的性格结构的核心。作为 激发民族群体共同行为和共有观念的重要驱动力, 民族性格就像是强有力的磁石,以固有的磁力方 向把民族成员的性格吸引成一定的“ 向把民族成员的性格吸引成一定的“型”,人们 都按照这个“ 都按照这个“型”来塑造自己。 借用人格的概念,民族性格可算是特定民族群体 中多数人具备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的总和,或 者说,是特定民族群体的“平均人格”——在许 者说,是特定民族群体的“平均人格”——在许 多心理学家那里,人格与“性格” character) 多心理学家那里,人格与“性格”(character) 往往是混同使用的。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一讲
民族性格: 文化群体的“平均人格”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布克哈特(Jakob Burckhardt) 布克哈特(Jakob Burckhardt)
关于一个民族的性格、良心与罪孽的终 极真相,始终是一个秘密。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于“人格”
英语中的人格(personality)源于古希腊语 英语中的人格(personality)源于古希腊语 “persona”,原意是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 persona” 随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 性格,同时也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某些因种种原 因而不愿披露的隐私。 现代心理学沿用了“面具”的含义,转意为“ 现代心理学沿用了“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 格”,其含义是:构成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的独特模式,包含了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独 特的心理品质,其内涵涉及气质 (temperamen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格(character)、自我认 temperament)、性格(character)、自我认 知(self-cognition)、自我调控(self-regulation) 知(self-cognition)、自我调控(self-regulation) 等。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二讲 技术、文化与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二讲  技术、文化与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技术的社会影响与文化本质
技术从未独立于它所赖以发展的文化。 今天,它构成了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 ——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技术与文化:
文化不仅是技术产生的源泉,同时也是技 术活动的过程及结果。 作为社会文化积累的重要结果之一,技术 在塑造人类社会文化的同时,也始终是人 类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观点: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观点:
人类一直致力于改进对于周围信息的接受能力,同时也在 设法提高自身传播信息的能力、速度和便利性,这就使技 术特别是传播技术成为文化模式的决定性因素。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任何一种技术,只要它 是人类身体、存在、思想的任何延伸,它就是“媒介”。 “媒介”的延伸影响了人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新的文化 经验,最终必然会对历史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从蔡伦造纸到古登堡的印刷机,从莫尔斯电码(Morse 从蔡伦造纸到古登堡的印刷机,从莫尔斯电码(Morse Code)到微软视窗(windows),技术不通地沟通和扩散 Code)到微软视窗(windows),技术不通地沟通和扩散 各类信息,技术构成的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和人类 存在的“神经系统”,必然对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 产生着持续的影响。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于“数字鸿沟”:
信息技术不仅是衡量社会贫富的工具,也是决定 社会变化能力的主要因素。人类掌握的信息技术 实力的差异,也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不同群体、民 族和文化的机遇差别。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由于地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由于地 域、教育、经济和种族差异,不同群体在掌握和 运用电脑、网络等数字化技术及分享信息资源方 面存在的差异,其实质就是一种因信息落差引起 的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亦可称为“信息富有者 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三讲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基础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三讲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
社会学是跨文化传播研究重要的学科基石。 社会因素是传播语境的重要组成,只有把跨文化传播置于一定的 社会过程之中,即置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活动的相互作 用中去分析、研究,才能从现实中把握它的发展、变化。 社会过程主要见诸人们互动的活动,涉及到传播过程、冲突过程、 社会群体形成过程、变迁过程等等。在社会过程中,人们一方面 通过文化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相互发生作用并形成社会结构,另 一方面又对各种文化现象给予认知、理解和界定。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关于角色和角色关系、社会化、符号互动、 社会组织、社会冲突、社会分层的理论,都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理 论的根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社会学“向文化开放”(opening to culture)的运动,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变化不仅将为传统的 社会学研究增加质性化的思考,亦为跨文化传播研究开启了新的 思想资源。
20世纪60年代,人类学研究发生了一个引入注目的变化, 将学术诉求从制度、仪式、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起源转移到 解读“观念文化”上来,努力寻求对不同地域和族群人们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 进入20世纪70、80年代之后,人类学研究越来越迈向敏 锐的政治和历史感,这种敏感性正在持续地改造全球知识界描 绘文化多样性的方式。马尔库斯(George Marcus)指出: “描写异文化的传统惯例在现代经历的变化,是人类学之当代 策略性功能与运作效用之所在。” 在这些潮流的驱动下,跨文化传播研究也在持续关注各个 文化的观念体系,孕育着自身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使命感,努力 与人类学同步展现着对世界文化的逐步深入的认识,并为不同 文化的平等交往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促进作用。
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的本质及其运作规律的科学。 对于跨文化传播这个广阔的领域而言,与符号学的结 合不但是必要,也是必然的。这是因为,作为一种基 本的人类现象,符号现象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变 化直接相关,表明了人的活动所产生的与世界融为一 体的统一图像,体现了文化的本质——一种由象征符 号构成的共享系统。 符号学方法的立足点也在于,通过符号强调人与世界 的关系,关注的基本问题如符号的性质、符号的功能、 意义理论、人类思维的符号化特征、符号与思维的关 系、符号与人本身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与跨文化传 播研究有着直接关联的重要命题。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四讲 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四讲 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文化休克与“返回本文化休克”


1954年,人类学家奥伯格(Kalvero Oberg)首次在人 类学研究使用了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有许多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交往信 号或符号,它们决定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握手、 如何交谈、如何给消费、如何购物、如何拒绝邀请,等等。 一旦文化语境发生改变,由于对于新的社会交往符号不熟 悉,需要去面对许多新的感性刺激,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 种深度焦虑,这就是文化休克。 奥伯格使用的“休克”(shock)一词,来自于对植物休 克状态的生物学研究:当植物被移植后,一开始往往会萎 蔫不振,直到在新的土壤里完全扎根后,才会慢慢恢复活 力。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齐格蒙特· 鲍曼(Zygmout Bauman)的解释:
由于进入陌生的文化或遭遇陌生人的 闯入,“我们已有的生活方式,曾经给我 们安全感和使我们感到舒适的生活方式, 现在被挑战了,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我们被 要求的,关于它要进行辩论、要求解释和 证明的东西,它不是自证的,所以,它看 起来不再是安全的”。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化休克的生理表现
洁癖、饮食上过分小心谨慎、 对小病小痛反应强烈,以及恶心、 头痛、心跳过速、腹泻、失眠、 胃痛等。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化休克的心理表现


由于竭力做出心理调整而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常常认为 自己吃亏上当; 由于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产生孤独和沮丧的情绪,对异文 化的语言学习感到厌恶; 产生失去朋友、社会地位、职业等一切所有物的感觉; 拒绝东道文化,或有一种被东道文化疏远的感觉; 自我角色与自我认同的迷茫与混乱; 对文化差异的存在感到惊讶、焦虑、厌恶或愤怒,甚至导 致“轻微的偏执狂”,认为当地人是故意给自己制造麻烦。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三讲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基础38页PPT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三讲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基础38页PPT

谢谢!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三讲 跨文化传播 研究的理论基础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四讲 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共26页文档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四讲 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共26页文档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四讲 文化休克和 文化适应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பைடு நூலகம்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精选全文完整版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跨文化传播学导论随着新一轮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个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变得不可避免,而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青睐。

它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为许多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那么,跨文化传播学究竟是什么?它的内容又是什么?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些问题。

首先,什么是跨文化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是以文化为核心,重点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传播活动,以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学科。

它将世界各种文化背景的传播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使传播学有效运用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当中。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范围涉及传播者的角色、受众的特点和行为、传播媒质的选择及其使用、传播环境及其特点、以及信息传播中社会文化伦理与法律法规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跨文化传播学的内容是什么?跨文化传播学内容涉及比较传播学、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数据分析、传播实践、多媒体传播技术等。

研究者在探究跨文化传播学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如何有效的实现跨文化传播、如何理解各个文化的信息传播习惯及其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增进跨文化的信息传播等。

最后,跨文化传播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随着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跨文化传播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及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使全球化进程更加有效顺利。

它可以帮助政府及企业们更加有效的实现文化外交,促进文化融合,推动不同国家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共性,发展全新的文化融合的模式,对抗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

综上所述,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内容涉及比较传播学、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数据分析、传播实践、多媒体传播技术等,它可以帮助政府及企业们更加有效的实现文化外交,促进文化融合,推动不同国家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对抗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对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研究导论
课程介绍
夏纪梅教授主持 课程目的: 1 加强外语专业研究生的文化底蕴
2 了解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教学的意义、课题与方法 3 接触东西/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已有的成果 4 探讨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教学研究问题
课程内容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 1 跨文化交际定义(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跨文化 交际学、跨文化交际意识、知识和能力、跨文化交际研究、 跨文化交际教学、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跨文化领域研究)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Cultural Associations Culture-loaded words, culture lacked words, loan words Customs and Courtesy,Pragmatics,
5 交际文化差异对比研究(礼貌文化、价值取向、行为 态度等)
6 域差异对比研究(教育、商务、文学、语用、性别、 哲学、宗教、文艺、娱乐等)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 8 课程设计(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方法设计、教案设
计、课件设计、试题设计、评价设计等) 9 教学方法/测试方法研究 10 教材建设研究
专用词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Culture, culture, high culture, low culture, Culture C, dominant culture, co-culture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cross-cul com. Competence, etc. Cultural Conflicts: Culture shock, bump, bias, break down, miscommunication, etc. Beliefs : Concepts of values: privacy, equality, freedom, time, space, human right, etc.
教学活动
文选阅读,文献综述、案例分析,话语分析,语用分析,错 误分析,讨论研究,差异对比、观点评论或争辩等
领域研究:
中西教育:普教、高教、家教、社教、目标、方法、内容、教 育价值观、师生关系、规章体制、校园文化等; 中西商务:管理、经营、贸易、谈判、广告等; 中西语用:礼貌用语、语用原则、话语行为、言外之意、话轮 、话量、委婉、禁忌、恭维、批评、拒绝等 中外体语:手势、姿势、眼语、沉默、体距等 中西文学:体裁、题材、幽默、描写、评论等 中西文艺:影视、戏剧、小品、绘画、音乐、舞蹈等 中西医药:诊断、开方、医疗、保健、医患关系等 体育/娱乐:目的、方式、倾向等 中西宗教:信仰、戒律、教旨、仪式、影响、意义等 社会性别:性别差异、角色期望、性别语言、性别行为等 其他领域:
• 跨文化交际教学活动集 • 跨文化交际语用策略集
课程考试
形式:课程论文 供选择的研究方向或题目分类: 1 跨文化交际研究理论学习与应用(依据课程内容第一部 分) 2 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依据课程内容第三部分) 3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应用课程内容自选相关案例) 4 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综述(依据课程内容第一部分) 5 东西/中西/汉英差异对比(依据课程内容第二部分) 6 本课程总结(概括内容,畅谈收获,应用前景)
11 特邀专题讲座:
12 1
印度宗教文化介绍(肖平教授,日语)
13 2
语用学中的话语隐意研究(蒲志鸿教授,法语)
14 3
中国的礼俗文化现象(潘小洛副教授,汉语)
15 4 中德交际文化比较(程晓昆副教授,德语)
16
教学方法
东西方经典文论解读、现有的研究成果综述、主题讨论法、 案例分析法、讲座、工作坊等
成绩评定: 课堂讨论10%,课程贡献20%(指以上有待师生共同收集 的部分),课程论文70%
主干教材和参考文献(国内、国外、中文、英文)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Samovar, 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Thomson Learning Asia1998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夏纪梅:“跨文化与跨性别交际言语行为中的隐含意义” 中山大学教学资源库讲座录像2004 夏纪梅:“中西学习文化对比分析” 中山大学教学资源库讲 座录像2004 夏纪梅: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探讨“丙文化模式”《语言研 究群言集》(黄国文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收集
• 引言集(引自专著、教材、辞典、报刊杂志等) • 讨论题集(宏观、微观、学术性/理论性、知识性/经验 性、宽泛性、深入性、趣味性)
• 案例集(书籍杂志报刊剪辑) • 科研课题集(前人已做的、后人可作的、值得做的) • 交际与文化比喻集(别人的、自己的) • 多媒体课件集(绘图、照片、录像片/电影剪辑、动画、 网络资源等)
2 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学科(传播学、文化人类学、社 会学、心理学、社会语言学、交际学、行为学、民俗学、 宗教学、性别学、语用学、哲学等)
3 跨文化交际研究对象与方法(现象、原因、理论、调 查、访问、观察、案例分析、语料采集等)
二、东西/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4 语言差异对比研究(语音、语法、修辞、语篇、翻译、 比喻、谚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