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93张PPT)
第三步:知内容
再读课文,选一选,填一填。 1.《示儿》的作者是___宋___朝的____陆__游____。“示儿”
的意思是_____给__儿__子__看___。这首诗是诗人临终前写 给儿子的,相当于诗人的遗嘱。
2.《题临安邸》中的“题”是_题__写__,__书__写____的意思, “临安”指南宋___都__城___,即今浙江__杭__州____, “邸”指__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旅__店___。这是___宋_____朝的_林__升_____ 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
《题临安邸》
走近作者
林升:字云友,平阳(今属浙 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 南宋孝宗朝(1123—1189)。
主要作品:《题临安邸》。
写作背景
靖康年间,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中原国土被金人攻占。然 而南宋统治者却不思收取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求和 ,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 纵情声乐,寻欢作乐。南宋绍兴二年。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到杭州, 他看中了杭州的水光山色,想在此安身终老,于是上至帝王将相下 至士子商人,大修楼堂馆所。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借以表达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只知享乐的愤恨,以及对国家 命运的担忧。
这是课后第2题哦!
死去元知万事空,
同“原”,本来。 一切事情。 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语序
应该是“元知死去万事空”。
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 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 国家统一
只,只是。
一个“悲”字,点出作者的遗憾。 奋斗一生,仍不见国家统一
诗意:只是痛心没能看见全国统一。
诗的前两句:元”和“原”都有“原来”、“本来” 的意思,可以通用。 “死去元知万事空”也可以写作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是,诗文用字应尽量避免重复, 该诗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中另有一个“原”字,所 以第一句还是以用“元”字为好。这一句中的“悲”字是 句眼。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最新】
学完了两首古诗,我们知道这两首古诗是在同 一时代背景下写的,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让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首古诗,思考两首古诗有什 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解诗题
交代了写诗的时间。是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写的一组诗,共315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品诗文
批判现实
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 改革。
书写指导
xūn
部首: 灬
结构: 上下结构
组词:熏陶 熏染 熏鸡 利欲熏心 造句: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书写指导: 平撇稍短,第二笔横宜长,中间“口”扁宽。
书写指导
háng
部首: 木
结构: 左右结构 组词:杭州 苏杭
造句: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书写指导: “木”捺变点;“木”与“亢”的两横基本持平。
万马齐喑究可哀
对现实的不满
不拘一格降人材
对未来的憧憬
爱国热情
层次梳理
己亥杂诗
恃风雷
社会现状
死气沉沉
究可哀
热烈期盼 重抖擞 不拘一格 降人材
改革现状 爱国热情
主旨概括
《己亥杂诗》通过揭露封建专制统 治的黑暗,表达了诗人期待杰出人物 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 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诗人强烈的 爱国热情。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
诗意:只是悲伤没能(亲眼)看见祖国统一。
宋朝的军队。 平定北方。 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的地区。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你的父亲。
祭祀家中先人。 不要。
“北定”,点出作者对 定能收复失地的信心。
诗意: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 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课堂作业新设计
填空。背诵《示儿》这首诗,并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示儿 死去_元__知__万__事__空______,但悲_不__见__九__州__同___________。 ___王__师__北__定__中__原__日_______,家祭_无__忘__告__乃__翁____________。 1.把诗歌补充完整。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爱国情感的诗句是
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朗读指导
读这首诗,要读 出对醉生梦死的 达官显贵的讽刺。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认真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意境,并试着想象诗人在 病榻上想些什么?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是怎样回答 的?想一想,说一说。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爱国情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
示儿:给儿子们看。
元:通“原”,本来,原 示 儿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2023-2023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即吴钩,古代的 一种兵器,形似 月牙。
诗意理解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即吴钩,古代的 一种兵器,形似 月牙。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诗意理解
何日,何时
用黄金装饰的马 笼头。这里指戴 上金络脑。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跑
清秋之时,草黄
马肥,正好驰驱
金络脑是贵重 的鞍具,象征 马受重视、得 到重用。
理解主旨
文字塑人,你从诗中读到一位怎样的诗人?
我读出了李贺 渴望__为__国_建__功__立_业__,__但__怀_才__不__遇_、__壮__志__难_酬__的__感_叹_。
写法探究
诗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为何不直接抒情, 而要写“马”诗?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骏马 诗人
渴望驰骋沙场 渴望为国立功
托物言志
这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读准节奏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皑皑白雪,给人以悲凉肃杀之感。
体悟诗情
燕山月似钩
资料助读一 燕山,指燕然山。中国北部著名山脉之一, 战略要地。自古为南北交通孔道。在军事中也 很有地位,古代与近代战争中,常常是兵家必 争之地。
体悟诗情
燕山月似钩
资料助读二 诗人李贺生活于唐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 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的幽州蓟门一带 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 上又一位颂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理解诗意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理解诗意
视觉上:白色 触觉上:寒冷
第12课 《古诗三首》 -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件(统编版)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吗? 北定: 平定北方。 无: 不要。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当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你们举行 家祭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 的父亲。 ➢从“北定”你能感受到什么? 作者对收复失地的信心。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 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享乐,简直把杭 州当成了汴州。
诗人用“杭州”,很好地与 “汴州”对照,辛辣的讽刺中表 达了诗人的愤慨之情。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诗人抓住临安城重重叠叠的青山、鳞
次栉比的楼台和永无休止的轻歌曼舞,描 写了一幅繁荣奢华,达官贵人只贪图纵情 享乐、荒淫腐化的景象。
字词乐园
我会读
nǎi
乃是
减一减 奶-女=乃
我会写
祭乃
(祭祀)(乃翁)
趣识字——祭
本义: 祭祀。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右边表示滴血的肉, 规
左边是一只手,左
范
右放在一起表示手
化
持鲜肉,进行祭祀。
楷书
简 化
解词义
1.示儿:给儿子看。 2.元:本来。 3.九州:代指全国。 4.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5.定:收复、平定。 6.中原:泛被金军占领的失地。 7.家祭:家里祭拜祖先。 8.乃翁:你们的父亲。
12. 古诗三首
目 录
一 学习古诗《示儿》 二 学习《题临安邸》 三 学习《己亥杂诗》 四 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学习任务一
学习古诗《示儿》
课前导入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 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诗词基本信息1.《示儿》: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
南宋时期,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面临着金兵的入侵和国土的沦丧。
2.《题临安邸》:作者是南宋诗人林升。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在临安(今杭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3.《己亥杂诗》:作者是清代诗人龚自珍。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龚自珍主张改革变法。
二、诗词内容理解1.《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字面意思明确表达了诗人临终时的遗憾,隐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和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主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临终之际仍牵挂着国家的统一。
作者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2.《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描绘了临安城的繁华景象,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湖边歌舞升平,不知何时才能停止。
字面意思展现了临安的热闹繁华,隐含着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批判。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温暖的风把游人吹得如痴如醉,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这句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忘记了国仇家恨。
●主旨: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堕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3.《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字面意思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沉闷局面的不满,隐含着对变革的渴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部编五四制)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
日积月累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写物: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经历磨练
喻人: 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 坚守节操
坚韧不屈 堂堂正正
课堂小结
《石灰吟》中,诗人通过吟咏石 灰,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 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 的决心。
竹 石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 桥先生”,兴化(今属江苏)人,清代书 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重要代表 人物,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 “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 其中画竹成绩最为突出。 主要作品:《竹石》《板桥全集》等。
指燕然山。这 里借指边塞。
何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古代的一种 兵器,形似 月牙。
用黄金装饰 的马笼头。
快走踏清秋。
诗歌解读 沙比雪
喻
展现出边 疆战场上的清
大 漠 沙 如 雪 , 冷悲凉。
燕山月似钩。
似
sì (好像) shì (似的)
月比钩
喻
广阔平坦的沙漠,在月光下,好似被 白雪覆盖。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 弯刀。
12 古诗三首
马 诗
作者简介
李贺(约790—约816),唐代诗 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 人。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 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 世称“诗鬼” 。
主要作品:《马诗》《雁门太守 行》《李凭箜篌引》等。
初读古诗
听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 歌,认读字词,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赏析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白话译文】平沙覆盖着大漠,有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什么时候我能给它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诗意赏析】这首诗用比兴手法,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诗的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跨马奔驰,强烈传出企盼建功立业而不被赏识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如同运用赋的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匠心正同,“钩”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联系背景,即可知此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所以这两句写景,实际上是开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有兴起的意义。
三、四句,诗人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龙脊贴连钱》里说:“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其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
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这首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
但《南园十三首》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
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石灰吟》知识点梳理 语文六年级下册
13.这首诗在托物言志的同时,还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哲理:作为一个品格高尚而能有所成就的伟大人物,必然要经历一系列的磨难。
14.“要留清白在人间”运用了什么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15.有一个同学在默写《石灰吟》时,把第二句写成了“烈火焚烧若等嫌”,把第四句写成了“要留青白在人间”。这说明他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什么不足?
13.阅读《石灰吟》,பைடு நூலகம்成后面的题目。
(1)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三、四句描写了的精神,表达了诗人的决心。
(2)诗人用哪些手法来描写赞美石灰?这样写有何好处?
修辞
这一句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高尚的节操。诗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自己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决不向世俗低头、决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
品析字词
赏析“磨”和“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了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但在“千磨万击”之下,竹“还坚劲”,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
六年级下册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①。
粉骨碎身浑②不怕,要留清白③在人间。
【课文注解】
①等闲:平常。②浑:全,全然。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内容解读】
文题解说:“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有赞扬、称颂的意思。这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诗意:(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常。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自己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第12课《古诗三首》
第12课《古诗三首》
第12课《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教授学生三首古代的优秀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悯农》和《静夜思》。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通过描绘高楼上的美景和豪饮之间的情感变化,表达了人生短暂,繁华不久的主题。
《悯农》是唐代文学家李绅的名篇,以农民的劳作生活为题材,写出了他们辛勤劳作、勇敢担当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贫困人民的关注。
《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诗中通过描绘寂静的夜晚和内心的思绪,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同时也能感悟诗人对生命和情感的深沉思考。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五四制)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学习目标
古代诗歌三首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品味诗中“物”与“我”的相通之处,把握咏物诗的特点,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渴望愤懑
深入研读
古代诗歌三首
【释义】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详析】“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大漠”空旷荒凉,“燕山”高拔险峻。“沙如雪”,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既从视觉写出颜色,也从触觉写出寒冷的感觉。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月似钩”,不仅写出月亮的形状,更是写作者的向往。“钩”是一种弯刀,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向往为国战斗之意。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指人的高尚节操
粉骨碎身: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浑:全,全然。
古代诗歌三首
《石灰吟》第一二三句诗人写出了石灰怎样的特点?面对痛苦石灰表现出怎样的态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
《马诗》三、四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诗人借助马的形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何当”放在诗句开头,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何当”的意思是“何日、何时”三四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可以戴上黄金装饰的马笼头,什么时候可以骄傲的驰骋飞奔?这两句诗,写的是马的想象,也是诗人内心的愿望,即渴望能驰骋飞奔和被人器重。这愿望的背后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借此我们可以推想,当前的马,也许并未有黄金的马饰,并未被器重,也并未有疾驰飞奔的潇洒,而且尚不知自己能够实现愿望的确切年月。第一二句中写出的边塞战场,正是诗中第三、第四句中马所在的环境,暗示出这匹马内心的愿望是获得重用,驰骋疆场,以及能够作为一匹战马而得到赏识,得以佩戴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得以在沙场之上驰骋飞奔。骏马渴望驰骋沙场。渴望有自己能够驰骋的环境,暗示了诗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渴望一展所长,建功立业,诗人将寄寓着自己情感的马放在边塞战场的环境中,是为了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即能够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人知遇,一展所长。诗人又写出这样的理想暂时不能实现,由此而产生的悲凉、愤懑之情。
六下语文12课古代诗歌三首笔记
六下语文12课古代诗歌三首笔记1. 原文。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2. 字词解释。
- “昔”:从前。
“往”:指当初去从军。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这里用杨柳的茂盛来反衬出征士兵离家时的不舍。
就像你要离开家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家门口那随风摆动的杨柳好像也在挽留你呢。
- “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雨雪”:这里的“雨”是动词,下的意思,“雨雪”就是下雪。
“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当初离家的时候是春天,杨柳依依,现在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冬天,大雪纷飞,这一对比,更能体现出时间的漫长和战士经历的沧桑。
- “行道迟迟”:道路泥泞难走,所以走得很慢。
“载渴载饥”:又渴又饿。
“载”是又的意思。
战士在归途中又饿又渴,还满心的悲伤,这种悲伤别人都不懂,多可怜呀。
3. 主题与赏析。
-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时的情景,表达了他久经征战的疲惫和对家乡的思念,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哀伤。
- 赏析:诗里通过描写出征和归来时不同的景象,像“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这是很巧妙的对比。
就像拍电影一样,前面是春天美好的画面,后面是冬天寒冷凄惨的画面,这种反差让我们特别能感受到战士内心的变化。
他出去的时候还是年轻力壮,可能满怀壮志,现在回来又老又疲惫,而且可能很多亲人朋友都不在了,他的悲伤也就更加深沉了。
1. 原文。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字词解释。
- “渭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湿润。
早晨的雨把地上的尘土都打湿了,空气很清新呢。
- “客舍”:旅店。
“柳色新”:柳树被雨水洗刷后显得格外清新。
这里的“柳”和“留”谐音,古人送别时常常折柳相送,表示挽留的意思。
你看,在这个旅店里,周围的柳树绿油油的,好像也在为朋友的离去而不舍呢。
-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五上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及练习题
12.《古诗三首》知识点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简介陆游(1125 - 1210),南宋诗人。
汉族。
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
唯独放不下,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思想感情《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鉴赏1.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2.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简介林升,字云友,平阳(今属浙江)人。
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23 - 1189)。
主要作品:《题临安邸》。
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
②邸:旅店。
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④直:简直。
⑤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
译文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思想感情《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描写了诗人对苟且偏安、一味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们的讽刺和愤慨,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王之涣的《凉州词》、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们描绘了战争的残酷、边疆的荒凉、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们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古诗的语言、意境、历史背景等方面对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品味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乐等。
2.教案:提前编写好教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3.课本:准备足够的课本供学生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争、边疆、人民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与今天的课文有什么联系?从而引出课题《古诗三首》。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组词祭:jì(家祭、祭祀、吊祭)乃:nǎi(乃父、乃兄、乃至)熏:xūn(熏陶、熏人、臭气熏天)杭:háng(杭州、苏杭、杭绢)亥:hài(丁亥、亥时、辛亥革命)恃:shì(仗恃、恃才傲物、自恃清高)哀:āi(哀痛、哀家、悲哀)拘jū(拘束、拘谨、不拘一格)二、我会认组词擞:sǒu(精神抖擞)三、多音字空:kōng(天空)kòng(空地)重:chóng(重新)zhòng(重量)降:jiàng(降落)xiáng(投降)几:jǐ(几个)jī(茶几)四、理解诗意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
唯独放不下,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
②邸:旅店。
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④直:简直。
⑤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诗意: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种体裁,⼜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名今体诗)相对的⼀种诗歌体裁。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五年级上册语⽂第12课《古诗三⾸》课⽂原⽂ ⽰⼉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 家祭⽆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外青⼭楼外楼, 西湖歌舞⼏时休? 暖风熏得游⼈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 [清]龚⾃珍 九州⽣⽓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格降⼈材。
【篇⼆】部编版⼩学五年级上册语⽂第12课《古诗三⾸》教案:⽰⼉ 教学⽬标 1.会写“祭、乃”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诗中诗⼈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揭⽰诗题 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
他写过很多⾸爱国诗篇,其中《⽰⼉》就是最的⼀篇。
板书:陆游 ⽰⼉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爱国诗⼈。
乾道⼆年,因主张抗⾦⽽免职。
四⼗六岁⼊蜀,六⼗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阴达⼆⼗年。
②了解背景,宋⾼宗赵构建⽴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到被元朝所灭,⼤好河⼭落于⾦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的遗嘱,也是诗⼈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五岁的陆游⼀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表达了诗⼈的⽆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诗题 ①“⽰⼉”是什么意思:“⽰”告诉,告之,“⽰⼉”是写给⼉⼦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提出哪些问题?诗⼈想告诉⼉⼦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说诗的⼤意。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课件)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要
你们的父亲
诗人临终前的愿望是什么?从中我们可
以感受到他怎样的情怀?
北定中原
告乃翁
与前面两句相比,后两句情感有何变化?
前两句: 后两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朝廷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 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记把这个胜 利的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朝廷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 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记把这个胜利的消息告 诉你们的父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坚定 的信心、悲壮的心愿,体现了年迈衰老的诗人 的爱国、报国之情。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意:暖洋洋的风吹得人昏沉沉、晕乎乎
nǎi
家祭 乃翁
祭
上下结构
乃
独体字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示儿
[宋]陆 游
死 去/元 知//万 事/空, 但 悲/不 见//九 州/同。 王 师/北 定//中 原/日, 家 祭/无 忘//告/乃 翁。
给……看 交代了写作对象
示儿
◎
同“原”,本来
死去元知万事空
什么都没有了
表现了诗人面对死亡的_释__然___与__豁__达__。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2 古诗三首
示儿
[宋]陆 游
陆游 (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其诗抒发政治抱负, 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 屈辱求和……,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 统一的强烈感情。有《剑南诗稿》《渭 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 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 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 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 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翻译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 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 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围绕“春”写了江南哪些景色?
莺、绿树、红花、山水、 村郭、酒旗、寺庙楼台。
描写出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画面?
庭院简洁干净,田园整洁美观, 环境清静幽雅。
体现出湖阴先生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
是朴实勤快,爱好整洁,热爱生 活,心性高雅的人
后两句赏析:此句运用拟人手法, 赋予了山水以人的生命感情,水 绕农田仿佛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 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 前来为主人庭院增添色彩,化静 为动,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地写 出了田园风光的生机勃勃,表达 出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
描写出黄莺林中欢啼,绿树掩 映红花,山水映照城郭,酒旗 迎风招展的明丽欢快、充满生 机的画面和烟雨楼台的朦胧迷
离画面。
思想:
通过夸张手法,有声有色,有静有 动地描绘出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表 达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喜欢
与向往之情。
课后第二题:
一、描写的景物不同,前者是众多景物, 后者是独写烟雨中的寺庙; 二、风格不同,前者鲜艳活泼,后者迷 离朦胧; 三、前者表现出春的生机勃勃,后者表 现出朦胧迷离的春意。
赞美、喜爱和向往之情。
• 浪淘沙·其一
•
唐代:刘禹锡
•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翻译
•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 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 • 请你带上我一起去寻访牛郎织
女的家。
赏析
• 前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黄河 之水天上来,经历九曲十八弯, 奔腾而下的曲折蜿蜒、气势磅 礴、浩瀚绵长的雄伟壮阔的气 势。
书湖阴先生壁 宋代: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茅舍庭院由于经常打扫,洁净 得没有一丝青苔,花木规整成 行成垄都是主人亲自栽种的。
庭院外一条小河环绕着大片碧 绿的禾苗,两座山峰仿佛要推 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
写出湖阴先生的居住环境是 什么样的?
古代诗歌三首
•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其先为 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
•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 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 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 枝词》《秋词》《乌衣巷》等名篇。
• 《竹枝词》 •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秋词》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乌衣巷 》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赏析
• 后两句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 法,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借用 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寻找水源河 源与牛郎织女相遇的典故,表 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气概和浪 漫的情怀。
主旨思想
• 此诗运用夸张、用典的修辞。 写出黄河的曲折蜿蜒、浩瀚绵 长的雄伟壮阔气势,表达作者 豪迈乐观的气概和浪漫情怀。
课后第一题
• 写出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 浩瀚绵长的雄伟壮阔的气势。 后两句表现出充满理想色彩第 男耕女织、宁静祥和的浪漫情 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