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第4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1ae1fb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5.png)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是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12课。
这是一组描绘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诗歌,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和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
这些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古代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和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和朗读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代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节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包括诗人的生活背景和诗歌的主题思想。
4.分析: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学课件(统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学课件(统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a1f9f6a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10.png)
何当 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跑,实写何时自己能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被重用,报效国家
译文:何时将要给马套上
“金络脑”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飞 属贵重鞍 具,象征 快地奔驰着,踏遍这清爽 马受重用。 秋日时的原野。
合作探究
这首诗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
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重点词语意义
【等闲】 【浑】 【清白】
全,全然。 指高尚的节操。 平常。
重点词语意义
【咬】 【任】 【尔】
你。 这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任凭。
整体感知
《马诗》 ①这首古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以马自喻 ②从古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 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
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其 中古诗词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词 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 来还朗朗上口,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 古诗三首。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 与“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 “诗佛” 王维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诗鬼”之称。
品读释疑
1.读准这首诗的节奏。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品读释疑
2.赏析一二句诗。
把大漠里的沙子比作雪,不仅从视觉上写出了沙 的颜色,而且从触觉上写出了战场寒冷的感觉。
大漠 沙如雪 ,燕山 月似钩 。 “月似钩”,把弯弯的月亮比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2023-2023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2023-2023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deef15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0.png)
即吴钩,古代的 一种兵器,形似 月牙。
诗意理解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即吴钩,古代的 一种兵器,形似 月牙。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诗意理解
何日,何时
用黄金装饰的马 笼头。这里指戴 上金络脑。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跑
清秋之时,草黄
马肥,正好驰驱
金络脑是贵重 的鞍具,象征 马受重视、得 到重用。
理解主旨
文字塑人,你从诗中读到一位怎样的诗人?
我读出了李贺 渴望__为__国_建__功__立_业__,__但__怀_才__不__遇_、__壮__志__难_酬__的__感_叹_。
写法探究
诗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为何不直接抒情, 而要写“马”诗?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骏马 诗人
渴望驰骋沙场 渴望为国立功
托物言志
这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读准节奏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皑皑白雪,给人以悲凉肃杀之感。
体悟诗情
燕山月似钩
资料助读一 燕山,指燕然山。中国北部著名山脉之一, 战略要地。自古为南北交通孔道。在军事中也 很有地位,古代与近代战争中,常常是兵家必 争之地。
体悟诗情
燕山月似钩
资料助读二 诗人李贺生活于唐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 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的幽州蓟门一带 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 上又一位颂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理解诗意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理解诗意
视觉上:白色 触觉上:寒冷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江南春》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江南春》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ce3725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db.png)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江南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三首江南春》是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本课包括三首古诗:《江南春》、《乌衣巷》、《石头城》。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展现了江南春日的美景和古代城市的风貌。
其中,《江南春》描绘了江南春日的绚丽多彩,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乌衣巷》反映了古代城市的繁华与衰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石头城》以石头城为背景,描绘了城市的坚固与荒凉,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文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春日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文中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课堂练习:学生朗读、背诵古诗,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浪淘沙》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浪淘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6f9755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9.png)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浪淘沙》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的一首古代诗歌。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源头到入海口的雄浑景象,展现了黄河的伟大和祖国河山的壮美。
全诗九句,每句七字,采用了严格的平仄格律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敬畏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其雄浑的景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引导他们感受黄河的壮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浪淘沙》,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学会分析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浪淘沙》的诗意理解和诗歌韵律的把握。
2.教学难点:黄河相关文化背景的理解,诗歌意境的体会。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元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发现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浪淘沙》的文本、注释、翻译,黄河的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的概况,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同时,提示学生思考:黄河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诵《浪淘沙》,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接着,展示诗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021677dc561252d381eb6eb3.png)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翻译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 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 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围绕“春”写了江南哪些景色?
莺、绿树、红花、山水、 村郭、酒旗、寺庙楼台。
描写出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画面?
庭院简洁干净,田园整洁美观, 环境清静幽雅。
体现出湖阴先生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
是朴实勤快,爱好整洁,热爱生 活,心性高雅的人
后两句赏析:此句运用拟人手法, 赋予了山水以人的生命感情,水 绕农田仿佛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 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 前来为主人庭院增添色彩,化静 为动,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地写 出了田园风光的生机勃勃,表达 出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
描写出黄莺林中欢啼,绿树掩 映红花,山水映照城郭,酒旗 迎风招展的明丽欢快、充满生 机的画面和烟雨楼台的朦胧迷
离画面。
思想:
通过夸张手法,有声有色,有静有 动地描绘出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表 达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喜欢
与向往之情。
课后第二题:
一、描写的景物不同,前者是众多景物, 后者是独写烟雨中的寺庙; 二、风格不同,前者鲜艳活泼,后者迷 离朦胧; 三、前者表现出春的生机勃勃,后者表 现出朦胧迷离的春意。
赞美、喜爱和向往之情。
• 浪淘沙·其一
•
唐代:刘禹锡
•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翻译
•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 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 • 请你带上我一起去寻访牛郎织
2020-2021学年六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_竹石_》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六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_竹石_》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d609c992b160b4e777fcf16.png)
《竹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首诗表现了竹子顽强、潇洒、执着、勇敢的品质。
既是赞美竹子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用“咬”、“立”、“任”等字词,把岩竹拟人化,传达出它的神韵,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自学古诗,理解诗句。
然后通过多音字“劲”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表达的精神品格。
可是,古诗词语言凝练,含蓄委婉,加上时代变迁,学生在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体会、理解,并将诗人的生平与本诗结合起来,学习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厚实起来。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理解诗意,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讨以及班级讨论的方式,理解古诗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拓展阅读其他运用托物言志的诗词,加深对托物言志这一写法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恶势力低头,坚忍不拔的品质。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顽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恶势力低头,坚忍不拔的品质。
五、课程设置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学领航1、上课前,刘老师给大家看个短片(播放视频)2、刚刚的短片中,主要描述的是哪种植物?(竹子)3、清朝有个诗人,特别喜欢竹子,他画了许多竹子的画,写了几首与竹子有关的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竹石》。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诗人不是想写竹子吗,为什么取名《竹石》呢?(诗人可能想写的就是石头中间长出来的竹子。
)2、我们就来一起读读这首诗。
之前我们学习过很多诗,谁来说说学诗的方法有哪些?(读,理解意思,看注解,体会情感。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部编五四制)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部编五四制)](https://img.taocdn.com/s3/m/fbc2c4d0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3e.png)
本课所选的这首《马诗》组诗中的第五首, 一直被广为传诵。
二、识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 昌谷人,后世称他李昌谷,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 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与李白、 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
诗的后两句,思考 1.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写出了石灰怎样 的特点? 2.如何理解“清白”二字?从中你能体会到石 灰怎样的品质?
碎成粉末
不怕牺牲 坚强不屈。
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 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的态度
石灰承受痛苦却”若等闲””浑不怕” 的原因,也是石灰内心的热切追求。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时,何日。说明遥遥无期,不知什么 时候,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但又不被赏识,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之情。
五、品诗情
结合背景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背景资料 李贺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
他不得志之时,也是藩镇极为猖獗的 时代,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 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理结构
千锤万凿
石
从开采到烧制 烈火焚烧
灰
状物
甘愿承受痛苦 以身报国
吟
情操 粉骨碎身浑不怕
言志
坚贞不屈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练习部分》第12课第1、2、3、6题。
竹石
郑燮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 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 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1263e78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3.png)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诗词基本信息1.《示儿》: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
南宋时期,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面临着金兵的入侵和国土的沦丧。
2.《题临安邸》:作者是南宋诗人林升。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在临安(今杭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3.《己亥杂诗》:作者是清代诗人龚自珍。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龚自珍主张改革变法。
二、诗词内容理解1.《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字面意思明确表达了诗人临终时的遗憾,隐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和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主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临终之际仍牵挂着国家的统一。
作者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2.《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描绘了临安城的繁华景象,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湖边歌舞升平,不知何时才能停止。
字面意思展现了临安的热闹繁华,隐含着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批判。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温暖的风把游人吹得如痴如醉,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这句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忘记了国仇家恨。
●主旨: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堕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3.《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字面意思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沉闷局面的不满,隐含着对变革的渴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c35536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4.png)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浪淘沙》是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中的一首古代诗歌。
这首诗由刘禹锡创作,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黄河浩渺的景象,同时融入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在教材中,这首诗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他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来理解诗文。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背景,他们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的伟大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浪淘沙》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联系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黄河的诗歌,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浪淘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交流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4.说文解字: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5.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领悟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情怀。
(部编五四制)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
![(部编五四制)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bbc8b2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4.png)
日积月累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写物: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经历磨练
喻人: 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 坚守节操
坚韧不屈 堂堂正正
课堂小结
《石灰吟》中,诗人通过吟咏石 灰,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 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 的决心。
竹 石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 桥先生”,兴化(今属江苏)人,清代书 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重要代表 人物,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 “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 其中画竹成绩最为突出。 主要作品:《竹石》《板桥全集》等。
指燕然山。这 里借指边塞。
何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古代的一种 兵器,形似 月牙。
用黄金装饰 的马笼头。
快走踏清秋。
诗歌解读 沙比雪
喻
展现出边 疆战场上的清
大 漠 沙 如 雪 , 冷悲凉。
燕山月似钩。
似
sì (好像) shì (似的)
月比钩
喻
广阔平坦的沙漠,在月光下,好似被 白雪覆盖。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 弯刀。
12 古诗三首
马 诗
作者简介
李贺(约790—约816),唐代诗 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 人。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 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 世称“诗鬼” 。
主要作品:《马诗》《雁门太守 行》《李凭箜篌引》等。
初读古诗
听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 歌,认读字词,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浪淘沙》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浪淘沙》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3cba409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44.png)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浪淘沙》是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的一首古代诗歌。
这首诗歌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黄河的雄浑壮美,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开阔,富有想象力,是六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经典篇目。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方面仍有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的雄浑壮美,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3.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浪淘沙》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图片等。
2.音乐:准备一首与诗歌情感相符的音乐,用于营造情境。
3.图片:准备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刘禹锡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件,展示诗歌全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五四制)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五四制)](https://img.taocdn.com/s3/m/d864020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64.png)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学习目标
古代诗歌三首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品味诗中“物”与“我”的相通之处,把握咏物诗的特点,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渴望愤懑
深入研读
古代诗歌三首
【释义】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详析】“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大漠”空旷荒凉,“燕山”高拔险峻。“沙如雪”,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既从视觉写出颜色,也从触觉写出寒冷的感觉。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月似钩”,不仅写出月亮的形状,更是写作者的向往。“钩”是一种弯刀,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向往为国战斗之意。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指人的高尚节操
粉骨碎身: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浑:全,全然。
古代诗歌三首
《石灰吟》第一二三句诗人写出了石灰怎样的特点?面对痛苦石灰表现出怎样的态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
《马诗》三、四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诗人借助马的形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何当”放在诗句开头,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何当”的意思是“何日、何时”三四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可以戴上黄金装饰的马笼头,什么时候可以骄傲的驰骋飞奔?这两句诗,写的是马的想象,也是诗人内心的愿望,即渴望能驰骋飞奔和被人器重。这愿望的背后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借此我们可以推想,当前的马,也许并未有黄金的马饰,并未被器重,也并未有疾驰飞奔的潇洒,而且尚不知自己能够实现愿望的确切年月。第一二句中写出的边塞战场,正是诗中第三、第四句中马所在的环境,暗示出这匹马内心的愿望是获得重用,驰骋疆场,以及能够作为一匹战马而得到赏识,得以佩戴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得以在沙场之上驰骋飞奔。骏马渴望驰骋沙场。渴望有自己能够驰骋的环境,暗示了诗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渴望一展所长,建功立业,诗人将寄寓着自己情感的马放在边塞战场的环境中,是为了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即能够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人知遇,一展所长。诗人又写出这样的理想暂时不能实现,由此而产生的悲凉、愤懑之情。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4219427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8.png)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是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部古代诗歌《浪淘沙·北戴河》、《浪淘沙·夜泊牛渚怀古》和《浪淘沙·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创作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教材通过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浪淘沙》来说,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古代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提高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浪淘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通过学习诗歌,学生能够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这三首《浪淘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发展背景,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浪淘沙》。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僻字词、古代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问题。
人教部编版(五四)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四)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e450cc7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6.png)
人教部编版(五四)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选择语文版第三册,作者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淳朴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会到的无穷乐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明白得诗句所描画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3、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的心境。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2、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预备:朗读带教学方法:诵读学习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白得诗题谈话: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明白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
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
诗题可明白得为?明确: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二、交流资料,简介诗人1、交流资料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师生活动、展现资料)2、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元日》《梅花》最闻名。
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本题共两首,那个地点选录第一首。
三、初读诗文、感知诗意1、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明白得词意,进而明白得每句诗的意思。
采纳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2、小组讨论、交流、连续研究。
3、交流反馈,重点引导:(1)词意: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共30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共30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822ec36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cc.png)
思考:为什么题目不是“竹”而是“竹石”?
本诗描写的主体是“竹”,但“竹“之所以能“坚劲”, 除了因为自身的柔韧之外,还得益于能“咬定青山”, 尤其是“立根破岩”。离开“破岩”。”竹”恐怕早已 在东西南北风的“磨”“击”中荡然无存了。“石”的 坚定成就了“竹”的坚韧,二者缺一不可。
思考:诗中“风”代表着什么?
知人论世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中了进士后,任地方官几 十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 很高的威望。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蒙古瓦剌(là)军 作战。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此后,瓦剌军攻打京城,于谦临危受命, 率京师群众打败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 英宗也得以回国。
《竹石》这一首诗,作者托物言志,借竹坚韧坚贞的傲气,表 现自己的是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托物言志
求其“神似”
马
( 唐
)诗
李 贺
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想象 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 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 鬼”,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 上又一位颂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马诗
(唐) 李 贺
咏物诗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自况。结合搜集的资料,
思考:李贺与其笔下之“马”有什么相似之处?
马
李贺
轻捷矫健,无限期盼驰骋疆场。7岁能辞章,15岁工乐府,渴 望通过科举来施展自己的人生 抱负
不被重视,驰骋疆场遥遥无期,在应举的时候,与李贺一同竞争的
悲凉无奈。
人称他的父亲名晋肃,“晋”“进” 同音,因此,李贺应该避父讳不举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daebfb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9.png)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是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三首古代诗歌来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体会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三首诗歌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绝句》,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和理解诗歌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然而,对于一些古代诗歌的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学生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古代诗歌的基本认识,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的理解,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的表达,诗歌背景知识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朗读法: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增强对诗歌语音和节奏的感知。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阅读并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基础知识+课文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5a610635daef5ef7bb0d3c3d.png)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组词祭:jì(家祭、祭祀、吊祭)乃:nǎi(乃父、乃兄、乃至)熏:xūn(熏陶、熏人、臭气熏天)杭:háng(杭州、苏杭、杭绢)亥:hài(丁亥、亥时、辛亥革命)恃:shì(仗恃、恃才傲物、自恃清高)哀:āi(哀痛、哀家、悲哀)拘jū(拘束、拘谨、不拘一格)二、我会认组词擞:sǒu(精神抖擞)三、多音字空:kōng(天空)kòng(空地)重:chóng(重新)zhòng(重量)降:jiàng(降落)xiáng(投降)几:jǐ(几个)jī(茶几)四、理解诗意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
唯独放不下,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
②邸:旅店。
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④直:简直。
⑤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诗意: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9dd7e87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3.png)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是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本节课选入了杨万里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
这三首诗都是杨万里的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了解杨万里的诗歌风格,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文,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是,对于杨万里的诗歌作品,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杨万里的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诗,了解作者杨万里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诗歌、理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杨万里的诗歌,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欣赏杨万里的诗歌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简介杨万里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三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意境、哲理,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上第12课古诗三首批注
![五上第12课古诗三首批注](https://img.taocdn.com/s3/m/1250de4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3.png)
五上第12课古诗三首批注一、背景介绍本课所学习的古诗三首分别是《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山行》,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李白和杜牧的代表作之一。
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自然之美,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诗详解1. 《登鹳雀楼》(1)登:攀登。
(2)雀:雀即麻雀,雀鸟中的一种。
(3)楼:指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市。
(4)白日依山尽:夕阳依靠着连绵起伏的山峦。
这里的“白日”并非指具体的某一天,而是指一天中的夕阳时刻。
诗人通过描绘夕阳与山峦的景象,表达了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5)欲穷千里目: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
这句诗体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6)更上一层楼:继续登高,从而能够看到更远的景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不断努力、积极进取的精神,也暗示了人生需要不断追求、不断进步的道理。
注:诗人王之涣以登高望远为主题,通过描绘夕阳、山峦和远方的景象,表达了对未来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 《望庐山瀑布》(1)望:远看。
(2)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座名山,以风景秀丽著称。
诗人李白通过对庐山瀑布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才华和观察力。
(3)挂前川:像从峭壁上的长河挂在空中一般,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壮观景象。
诗人通过运用“挂”这个动词,将瀑布比作悬挂在天空的河流,生动地表现了瀑布的雄伟气势。
注: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观察力,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 《山行》(1)行:行走。
(2)石径:石头小路,形象地描绘了山间的小路。
诗人杜牧通过对山间小路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之情。
(3)白云深处:白云缭绕的山谷,表达了诗人对于深山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4)人家:指山间的小屋,在深山中显得格外显眼。
这句诗与深山的宁静形成对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类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闵行区莘松中学(春申校区)李倩云【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2.把握诗歌所咏事物的特点,结合三位诗人的生平事迹,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志向3.品味诗中“物”与“我”的相通之处,把握咏物诗的特点。
4.借助《马诗》的学习,初步总结咏物诗的学习方法,并尝试迁移到《石灰吟》《竹石》的学习中。
说明,本课预习要求摘录:1.课外搜集三位诗人的生平资料,初步了解这三首诗与诗人品格、志向、气质之间的联系。
2.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反复诵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所咏事物的特点教学难点:把握咏物诗的特点:品味“物”与“我”的相似之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核心问题链设计:核心问题:咏物诗中,诗人借助“物”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志向?《马诗》核心问题:《马诗》中,诗人借助“马”这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志向?指向核心问题的“问题链”设计如下——问题及预设学习内容问题指向1.问题:从诗歌中来看,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预设: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进行解读学习诗歌中“马”的形象1.了解诗歌中“马”的基本形象:渴望驰骋沙场2.问题:诗歌中“马”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预设:对“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进行解读学习诗歌中“马”所处的自然环境。
2.了解诗歌中“马”所处的恶劣的自然环境特点:空旷荒凉、险峻、寒冷3.问题:“何当”与“快走”之间有着怎样的矛盾?结合李贺生平,想想诗人借助“马”表达了怎样的志向?预设:李贺借助“马”来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品味“物”与“我”的相似之处。
3.理解诗歌中“马”驰骋沙场的愿望,理解“诗人”满腹才华,渴望建功立业。
环节一:朗读诗歌,初步品读“马”的形象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马诗》,然后我们将借助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另外两首古诗。
我们先齐读一遍《马诗》,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问题: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那诗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是在写“马”?明确:这是一首写马的诗,从诗中“金络脑”可以看出来。
【PPT】呈现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问题:这是一匹怎样的马?(1)“金络脑”和普通的笼头有什么区别?戴上它又有什么意义?“金络脑”,也就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金络脑象征着一种荣誉和权力,非常受重视。
这匹马并不甘心做一匹普通的马,而是希望能够戴上象征着荣誉和权力的“金络脑”。
(2)如何理解“快走”?什么是“清秋”?“快走”是“快跑”的意思;“清秋”是“明净爽朗的秋天”,在清秋之时,草黄马肥,正好驱驰,再加上“快走”二字,写出了骏马的矫健。
在沙场上,马飞快地跑,又被成为“驰骋沙场”。
(3)戴上“金络脑”,在“快走”的马,这匹马可能在想什么?驰骋在沙场上,金黄色的马具在闪闪发光。
作为这匹战马,可能正在想:1.我终于能够发挥出我自己的作用了!2.这无限的风景都是我的了!3.我要努力为国争光,打败更多的敌人!总结:我们从这些内心独白中感受到这匹马此时是意气风发的,驰骋沙场,得意洋洋的。
【朗读】为了读出这匹马的意气风发、矫健风姿,我们要重读哪些词语?男生一起来试一试【朗读方式】全体男生来朗读,注意读出这匹马的意气风发、这匹马的矫健【朗读指导】在“快走”和“踏”上要注意重读,在清秋时,读音稍微延长,语气相对和缓。
【方法小结】:刚才我们从题目入手,找到这首所描写的物——“马”,分析了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马的特点”。
环节二:品读诗歌,深入理解“马”的形象问题:这匹渴望建功立业的马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1)我们接着看,诗歌前两句在写什么?【朗读方式】全班齐读明确:解读“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在写景。
(2)这两句诗是在描写什么?“大漠”给人怎样的感受?你如何理解“沙如雪”?明确:“大漠”——无边无际的、给人感觉非常空旷、荒凉。
不仅从视觉上写出颜色(雪的白),而且从触觉上写出了寒冷的感觉(雪的冷)。
(3)“燕山”是指哪里?你是怎样理解“月如钩”的?“燕山”指燕然山,即今天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
李贺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是边关军镇作乱极为猖獗的时代,此处的“燕山”代指的是军镇作乱最多的幽州蓟门一带。
古往今来,多少将相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在此抛头颅、洒热血。
燕山是古代边塞诗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地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古典诗词里边塞、边疆的代名词。
“月如钩”,“钩”是“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钩”已经超越兵器本身,成为驰骋沙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上升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比如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诗句。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人将自己所见之景都与自己的情感联系起来,在一个渴望上战场的人眼中,连“月亮”也有了战争的色彩。
【小结】在这一小段的学习中,我们分析了诗句中写“马”的环境特点(景物描写)。
【朗读方式】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朗读指导】这匹马所在的环境是空旷的沙漠、身处在高拔险峻的燕然山,为了读出这种空旷,我们语气可以缓慢一些,为了读出燕山的险峻,我们在朗读时语气可以加快加重。
(4)这种战争场景,一般人也许觉得悲凉肃杀,但是对于渴望驰骋沙场的战马来说却有异常的吸引力,因此发出“快走踏清秋”的感慨。
那么,这匹马真的受到了重用了吗?从诗歌中哪里可以看出来?没有,我们从“何当”中可以看出。
“何当”即“何时”,冠以“何时”,即说明遥遥无期,不知什么时候,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朗读方式】个人读,读出这种不知道什么时候的无奈。
【朗读指导】为了读出这种无奈,在读“何当”时语气要重读、声调要上扬!环节三:品读诗歌,深入理解“马”的形象问题:作者为什么不让“快走踏清秋”这种豪迈贯穿整个诗句,却偏偏要发出“何当”这种悲叹呢?你能够结合李贺的生平来解释一下为何作者要用这个饱含“无奈”的“何当”呢?明确:(1)基本文学常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2)基本文学常识: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有“诗鬼”之称。
【李贺才华横溢和仕途坎坷之间的矛盾】(3)锦囊成诗,才华横溢:李贺是个天才诗人,7岁能词章,15岁工乐府。
李贺在作诗的时候,常常就骑着毛驴,出游在荒山古墓之间,寻找创作诗歌的灵感。
每次得到一两句诗句之后就投入自己的锦囊之中,归家之后再续成篇,故其母常说是“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4)避父讳不举进士,仕途坎坷: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渴望通过科举来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
然而在应举的时候,与李贺一同竞争的人以他的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就说他应该避父讳不举进士。
尽管韩愈作《诡辩》鼓励李贺应试,但是李贺最终也没有登第。
李贺后来也只是当了一些小官。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格局里,文官的道路走不通,诗人就渴望能够通过武官,通过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可怜我们的诗人李贺,虽然从未到过边塞,但他凭借超凡的想象力来描绘了这样的疆场月夜图。
诗人所描绘的景物都打上了诗人的主观印记,是他渴望参加战争的流露。
【朗读方式】全班齐读【朗读指导】这一次朗读中,我们要化身为诗人李贺,将自己的怀才不遇、愤愤不平都融入进来。
《马诗》——环节四:课堂小结,如何学习咏物诗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马”来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叹。
像这种诗人借助咏叹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人生选择的诗,我们称之为“咏物诗”。
问题:现在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马诗》的。
明确:第一步,从诗歌题目入手找到《马诗》中所写的“物”——马第二步,分析诗歌中直接描写“马”的诗句,初步了解到“马”的特征。
第三步,分析马所处的环境,加深对“马”这一形象的理解。
第四步,找到情感矛盾点,结合作者李贺的生平,理解诗人借助“马”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志向?【作业设计】:课前预习:完成预习作业布置任务:请你用学习《马诗》的方法来学习《石灰吟》、《竹石》这两首诗,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马诗》“马”“诗人”空旷荒凉、高拔险峻朝廷腐败、小人当道渴望驰骋沙场又遥遥无期渴望建功立业却不被常识咏物诗物物物的特征相通之处联系诗人背景诗人【教学反思】【教案设计】经过这个学期的教研培训,首先,我初步具备了在设计教案时需要有一个核心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个核心问题来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在带领学生解决这些问题链的过程中,完成对核心问题的探索。
本次教学设计中,在《马诗》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诗人李贺借助‘马’来表达自己怎样的志向?”这是符合咏物诗教学的要求的。
第二,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
本次教学旨在通过《马诗》这一首诗歌的教学,带领学生探寻解读咏物诗的一般路径和方法。
通过找到诗歌中所咏的物,到物的特征解读,再到联系作者生平资料和背景,解读诗人境遇和物的特征之间的共通之处,进而理解诗人借助物来表达自己何种志向的问题。
这种方法训练将会借助学生自学《石灰吟》、《竹石》这两首咏物诗来继续巩固。
【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这节课,我基本完成了自己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借助注释,能够基本理解《马诗》的意思;学生基本能够通过抓住诗句关键词的方法来把握咏物诗的特点,结合诗人背景,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志向;学生能够初步总结咏物诗的学习方法。
【师生互动情况】一方面因为准备不够十分充分,一方面又是换了一个新的授课环境,师生在课上的表现都不够松弛,整个课堂气氛显得比较紧张和拘谨。
我自己的紧张状态也影响到了学生。
在这节课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那么流畅,很多时候要依靠老师一再提醒,学生才敢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理解。
整个课堂互动显得比较生硬。
在这方面,以后我要特别注意。
可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小组互动的环节,使得学生在小组互动之中放松下来,然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诗歌文本的解读上。
【教学语言的表达】第一,过渡语言很模糊。
在教学环节的过渡中,语言显得比较生硬。
以后需要在设计时,关注环节和环节之间的密切关系,然后设计好相应的过渡语言。
在课前可以多预设一些可能的过渡语言。
第二,对学生的反馈不够准确。
比如学生在谈到“沙如雪”时谈到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是战马驰骋在沙场上,踏起的沙粒就像纷纷扬扬的雪花,这是学生结合自己的生平体验而得出的,并且具有一种动态的美,但是我在点评的时候只是简单说了一句“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我的反馈不够准确,后面还要在学生回答方面多多预设,在文本理解上不断加强。
附录:《古代诗歌三首》预习作业《马诗》一、理解诗歌大意1.燕山:2.月似钩:3.金络脑:4. 清秋: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翻译):6.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翻译):二、查找作者李贺的生平资料(一)基本文学常识(二)在诗歌创作上(三)在政治仕途上《石灰吟》一、理解诗歌大意1.等闲:2.浑:3.千锤万凿:4.烈火焚烧若等闲:5.粉身碎骨浑不怕:二、查找作者资料(一)基本文学常识(二)在诗歌创作上(三)在政治仕途上《竹石》一、理解诗歌大意1.破岩:2.坚劲:3.任尔:4.立根原在破岩中:5.千磨万击还坚劲:二、查找作者资料(一)基本文学常识(二)在诗歌创作上(三)在政治仕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