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古代诗歌三首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12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课件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12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b5e8a1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7.png)
佳句赏析: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写出溪水温顺多情
写出青山山势若奔,
曲折多姿
翠色欲滴。
回
诗意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 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 推开门,送来了青翠的山色。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本诗主要描写了主人家庭院的 清幽与干净,初夏的美丽风景, 以及湖阴先生对山水的深情。
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 的修辞方式。
2,“一水护田”中的“护”田,
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
3,“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 它既写出了山色深翠欲滴竟似扑向庭院而来! 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
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
前,所以好像伸手可及。
书湖阴先生壁
书湖阴先生壁
• “书”书写。“湖阴先生” 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 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 (今南京市)时的一位邻 里好友。
作者简介: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 1021年),卒于元祐元年5月 21日(公元1086年)。字介甫, 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 公,众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 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 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学习生字:
yán
qí
檐畦
rào
tà
绕闼
菜畦 畦田
佳 桂 挂
浇(浇水) 排闼 烧(燃烧) 门闼 绕(环绕) 达
学写生字:
畦闼
•熟读古诗,交流并 提出质疑问题。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1,茅檐是谁家的? 杨德逢的庭院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1ae1fb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5.png)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是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12课。
这是一组描绘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诗歌,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和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
这些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古代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和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和朗读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代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节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包括诗人的生活背景和诗歌的主题思想。
4.分析: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学课件(统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学课件(统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a1f9f6a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10.png)
何当 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跑,实写何时自己能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被重用,报效国家
译文:何时将要给马套上
“金络脑”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飞 属贵重鞍 具,象征 快地奔驰着,踏遍这清爽 马受重用。 秋日时的原野。
合作探究
这首诗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
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重点词语意义
【等闲】 【浑】 【清白】
全,全然。 指高尚的节操。 平常。
重点词语意义
【咬】 【任】 【尔】
你。 这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任凭。
整体感知
《马诗》 ①这首古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以马自喻 ②从古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 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
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其 中古诗词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词 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 来还朗朗上口,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 古诗三首。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 与“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 “诗佛” 王维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诗鬼”之称。
品读释疑
1.读准这首诗的节奏。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品读释疑
2.赏析一二句诗。
把大漠里的沙子比作雪,不仅从视觉上写出了沙 的颜色,而且从触觉上写出了战场寒冷的感觉。
大漠 沙如雪 ,燕山 月似钩 。 “月似钩”,把弯弯的月亮比
12课古诗三首诗意
![12课古诗三首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4275865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95.png)
12课古诗三首诗意《古诗三首》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包含了三首古代诗歌,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这三首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更是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感悟和表达。
首先,《观沧海》是曹操的一首四言诗。
这首诗描绘了曹操在海边看到的大海和天空的景象,表达了曹操的豪情壮志和胸怀天下的抱负。
诗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和视角,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则描绘了大海的壮阔和山岛的高耸,形象生动。
接下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绘了海边的景象,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则进一步展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最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敬畏和豪情壮志。
其次,《次北固山下》是王湾的一首五言诗。
这首诗描绘了王湾在北固山下看到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中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点明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和视角,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则描绘了江面的宽阔和船帆的高悬,形象生动。
接下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美。
最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的一首七言诗。
这首诗描绘了白居易在钱塘湖畔看到的春天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自由的心情。
诗中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点明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和视角,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则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接下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则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美景和自然的魅力。
最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这三首诗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感悟和表达。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同时,这些诗歌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生、感悟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启示和借鉴。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2023-2023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2023-2023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deef15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0.png)
即吴钩,古代的 一种兵器,形似 月牙。
诗意理解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即吴钩,古代的 一种兵器,形似 月牙。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诗意理解
何日,何时
用黄金装饰的马 笼头。这里指戴 上金络脑。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跑
清秋之时,草黄
马肥,正好驰驱
金络脑是贵重 的鞍具,象征 马受重视、得 到重用。
理解主旨
文字塑人,你从诗中读到一位怎样的诗人?
我读出了李贺 渴望__为__国_建__功__立_业__,__但__怀_才__不__遇_、__壮__志__难_酬__的__感_叹_。
写法探究
诗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为何不直接抒情, 而要写“马”诗?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骏马 诗人
渴望驰骋沙场 渴望为国立功
托物言志
这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读准节奏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皑皑白雪,给人以悲凉肃杀之感。
体悟诗情
燕山月似钩
资料助读一 燕山,指燕然山。中国北部著名山脉之一, 战略要地。自古为南北交通孔道。在军事中也 很有地位,古代与近代战争中,常常是兵家必 争之地。
体悟诗情
燕山月似钩
资料助读二 诗人李贺生活于唐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 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的幽州蓟门一带 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 上又一位颂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理解诗意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理解诗意
视觉上:白色 触觉上:寒冷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江南春》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江南春》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ce3725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db.png)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江南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三首江南春》是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本课包括三首古诗:《江南春》、《乌衣巷》、《石头城》。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展现了江南春日的美景和古代城市的风貌。
其中,《江南春》描绘了江南春日的绚丽多彩,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乌衣巷》反映了古代城市的繁华与衰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石头城》以石头城为背景,描绘了城市的坚固与荒凉,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文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春日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文中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课堂练习:学生朗读、背诵古诗,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三首
![人教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73fd4b4e01f69e314232943f.png)
全诗前两句和后两句表现江 南的特点有何不同?试加以比较。
前两句:景物繁多,动静结合,色彩鲜明, 充满生机
后两句:景物单一,色调淡雅,清静朦胧
名句赏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 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 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 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 的色彩。
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 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 酒旗,一一在望。
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 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 的理由。
1、赞同前者: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 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 2、赞同后者: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 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2、赞成“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 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 言其近,更能体现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 间。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名句赏析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是诗人 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对宁静生活的一种 向往。
深入探究 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黄河?
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汹 涌澎湃的特点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 州司马。一度奉诏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 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 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021677dc561252d381eb6eb3.png)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翻译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 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 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围绕“春”写了江南哪些景色?
莺、绿树、红花、山水、 村郭、酒旗、寺庙楼台。
描写出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画面?
庭院简洁干净,田园整洁美观, 环境清静幽雅。
体现出湖阴先生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
是朴实勤快,爱好整洁,热爱生 活,心性高雅的人
后两句赏析:此句运用拟人手法, 赋予了山水以人的生命感情,水 绕农田仿佛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 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 前来为主人庭院增添色彩,化静 为动,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地写 出了田园风光的生机勃勃,表达 出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
描写出黄莺林中欢啼,绿树掩 映红花,山水映照城郭,酒旗 迎风招展的明丽欢快、充满生 机的画面和烟雨楼台的朦胧迷
离画面。
思想:
通过夸张手法,有声有色,有静有 动地描绘出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表 达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喜欢
与向往之情。
课后第二题:
一、描写的景物不同,前者是众多景物, 后者是独写烟雨中的寺庙; 二、风格不同,前者鲜艳活泼,后者迷 离朦胧; 三、前者表现出春的生机勃勃,后者表 现出朦胧迷离的春意。
赞美、喜爱和向往之情。
• 浪淘沙·其一
•
唐代:刘禹锡
•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翻译
•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 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 • 请你带上我一起去寻访牛郎织
12古代诗歌三首
![12古代诗歌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62f52666168884868662d60e.png)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写景——江南春天 景色的秀美绮丽。
抒情——慨叹南朝的 覆灭,流露出兴亡之 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江南春
目录
课文讲解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目录
课文总结
书湖阴先生壁
书湖阴先生壁
•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 • • • • • •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 ①书:书写,题诗。 • ②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 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 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 ③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 ④无苔:没有青苔。 • ⑤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 ⑥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⑦将:携带。 绿:指 水色。 • ⑧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译文:既然你是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 空,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 到牵牛织女家里做客吧。
想诗画,诵诗情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时牵牛织女家。” 主要写了什么?
作者大胆的想象。想到了牛郎织 女的神话传说。
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 能从诗中找出体现黄河雄伟壮观的词语吗?
•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 • • • • • •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在组类熟读古诗, 交流并提出质疑问 题。
问题: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9dd7e87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3.png)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是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本节课选入了杨万里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
这三首诗都是杨万里的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了解杨万里的诗歌风格,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文,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是,对于杨万里的诗歌作品,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杨万里的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诗,了解作者杨万里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诗歌、理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杨万里的诗歌,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欣赏杨万里的诗歌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简介杨万里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三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意境、哲理,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上)第十二课《古代诗歌三首》全解(含题目和答案)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上)第十二课《古代诗歌三首》全解(含题目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a4e6d4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3.png)
浪淘沙(其一)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浪淘沙(其一)》选自《》,这个题目下共有首诗,的作者是代家, 字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①浪淘沙:②九曲:。
因其河道曲折,故称。
九:。
③万里沙:④簸:⑤自:⑥天涯:⑦如今:⑧同:第三部分:诗歌中心归纳这首诗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中描写, 表现了。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呼应,形象地写出的特点。
2.一个"九"字、一个"万"字是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
"浪淘风簸"写。
"自天涯"形容黄河3.两个画面,一动一静,地描绘出。
4."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并通过借用的典故,表现了的气概.5. " , 。
”这两句为全诗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表现了诗人浪淘沙(其一)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浪淘沙(其一)》选自《刘禹锡集》,这个题目下共有九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字梦得。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①浪淘沙:唐代教坊曲②九曲:指黄河。
因其河道曲折,故称。
九:虚指,极言其多。
③万里沙:形容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泥沙之多④簸:吹荡⑤自:来自⑥天涯: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⑦如今:现在⑧同:一起第三部分:诗歌中心归纳这首诗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中描写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瀚绵长的特点。
2.一个"九"字、一个"万"字是极大极广极多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
(部编五四制)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
![(部编五四制)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bbc8b2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4.png)
日积月累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写物: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经历磨练
喻人: 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 坚守节操
坚韧不屈 堂堂正正
课堂小结
《石灰吟》中,诗人通过吟咏石 灰,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 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 的决心。
竹 石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 桥先生”,兴化(今属江苏)人,清代书 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重要代表 人物,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 “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 其中画竹成绩最为突出。 主要作品:《竹石》《板桥全集》等。
指燕然山。这 里借指边塞。
何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古代的一种 兵器,形似 月牙。
用黄金装饰 的马笼头。
快走踏清秋。
诗歌解读 沙比雪
喻
展现出边 疆战场上的清
大 漠 沙 如 雪 , 冷悲凉。
燕山月似钩。
似
sì (好像) shì (似的)
月比钩
喻
广阔平坦的沙漠,在月光下,好似被 白雪覆盖。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 弯刀。
12 古诗三首
马 诗
作者简介
李贺(约790—约816),唐代诗 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 人。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 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 世称“诗鬼” 。
主要作品:《马诗》《雁门太守 行》《李凭箜篌引》等。
初读古诗
听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 歌,认读字词,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赏析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cbcb5748d7c1c708a145e5.png)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白话译文】平沙覆盖着大漠,有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什么时候我能给它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诗意赏析】这首诗用比兴手法,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诗的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跨马奔驰,强烈传出企盼建功立业而不被赏识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如同运用赋的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匠心正同,“钩”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联系背景,即可知此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所以这两句写景,实际上是开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有兴起的意义。
三、四句,诗人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龙脊贴连钱》里说:“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其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
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这首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
但《南园十三首》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
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石灰吟》知识点梳理 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石灰吟》知识点梳理 语文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46ad2bc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63.png)
13.这首诗在托物言志的同时,还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哲理:作为一个品格高尚而能有所成就的伟大人物,必然要经历一系列的磨难。
14.“要留清白在人间”运用了什么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15.有一个同学在默写《石灰吟》时,把第二句写成了“烈火焚烧若等嫌”,把第四句写成了“要留青白在人间”。这说明他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什么不足?
13.阅读《石灰吟》,பைடு நூலகம்成后面的题目。
(1)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三、四句描写了的精神,表达了诗人的决心。
(2)诗人用哪些手法来描写赞美石灰?这样写有何好处?
修辞
这一句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高尚的节操。诗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自己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决不向世俗低头、决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
品析字词
赏析“磨”和“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了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但在“千磨万击”之下,竹“还坚劲”,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
六年级下册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①。
粉骨碎身浑②不怕,要留清白③在人间。
【课文注解】
①等闲:平常。②浑:全,全然。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内容解读】
文题解说:“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有赞扬、称颂的意思。这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诗意:(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常。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自己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六下语文12课古代诗歌三首笔记
![六下语文12课古代诗歌三首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8d8294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9.png)
六下语文12课古代诗歌三首笔记1. 原文。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2. 字词解释。
- “昔”:从前。
“往”:指当初去从军。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这里用杨柳的茂盛来反衬出征士兵离家时的不舍。
就像你要离开家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家门口那随风摆动的杨柳好像也在挽留你呢。
- “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雨雪”:这里的“雨”是动词,下的意思,“雨雪”就是下雪。
“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当初离家的时候是春天,杨柳依依,现在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冬天,大雪纷飞,这一对比,更能体现出时间的漫长和战士经历的沧桑。
- “行道迟迟”:道路泥泞难走,所以走得很慢。
“载渴载饥”:又渴又饿。
“载”是又的意思。
战士在归途中又饿又渴,还满心的悲伤,这种悲伤别人都不懂,多可怜呀。
3. 主题与赏析。
-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时的情景,表达了他久经征战的疲惫和对家乡的思念,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哀伤。
- 赏析:诗里通过描写出征和归来时不同的景象,像“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这是很巧妙的对比。
就像拍电影一样,前面是春天美好的画面,后面是冬天寒冷凄惨的画面,这种反差让我们特别能感受到战士内心的变化。
他出去的时候还是年轻力壮,可能满怀壮志,现在回来又老又疲惫,而且可能很多亲人朋友都不在了,他的悲伤也就更加深沉了。
1. 原文。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字词解释。
- “渭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湿润。
早晨的雨把地上的尘土都打湿了,空气很清新呢。
- “客舍”:旅店。
“柳色新”:柳树被雨水洗刷后显得格外清新。
这里的“柳”和“留”谐音,古人送别时常常折柳相送,表示挽留的意思。
你看,在这个旅店里,周围的柳树绿油油的,好像也在为朋友的离去而不舍呢。
-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共30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共30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822ec36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cc.png)
思考:为什么题目不是“竹”而是“竹石”?
本诗描写的主体是“竹”,但“竹“之所以能“坚劲”, 除了因为自身的柔韧之外,还得益于能“咬定青山”, 尤其是“立根破岩”。离开“破岩”。”竹”恐怕早已 在东西南北风的“磨”“击”中荡然无存了。“石”的 坚定成就了“竹”的坚韧,二者缺一不可。
思考:诗中“风”代表着什么?
知人论世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中了进士后,任地方官几 十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 很高的威望。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蒙古瓦剌(là)军 作战。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此后,瓦剌军攻打京城,于谦临危受命, 率京师群众打败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 英宗也得以回国。
《竹石》这一首诗,作者托物言志,借竹坚韧坚贞的傲气,表 现自己的是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托物言志
求其“神似”
马
( 唐
)诗
李 贺
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想象 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 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 鬼”,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 上又一位颂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马诗
(唐) 李 贺
咏物诗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自况。结合搜集的资料,
思考:李贺与其笔下之“马”有什么相似之处?
马
李贺
轻捷矫健,无限期盼驰骋疆场。7岁能辞章,15岁工乐府,渴 望通过科举来施展自己的人生 抱负
不被重视,驰骋疆场遥遥无期,在应举的时候,与李贺一同竞争的
悲凉无奈。
人称他的父亲名晋肃,“晋”“进” 同音,因此,李贺应该避父讳不举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daebfb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9.png)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是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三首古代诗歌来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体会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三首诗歌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绝句》,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和理解诗歌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然而,对于一些古代诗歌的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学生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古代诗歌的基本认识,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的理解,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的表达,诗歌背景知识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朗读法: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增强对诗歌语音和节奏的感知。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阅读并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古代诗歌三首
![古代诗歌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6c1c26224a7302768f99391f.png)
⑤析诗句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庭院内环境洁净、清幽
花木成畦手自栽。 整齐、多 生活情趣高雅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庭院外景
品质高洁
拟人 对偶 用典
⑥悟诗情
写出了湖阴先生生活情趣的_高__雅____, 也赞美了其品质的__高__洁___。
总结归纳(背)
篇名 (朝代)作者
字介甫,号半山 世称“王荆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
描写了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写出了湖阴先生 生活情趣的高雅,也赞美了其品质的高洁。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
③知作者
刘禹锡, 字梦得, 被称为“诗豪”。
④明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
《浪淘沙》(其一) 着泥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波涛滚滚如巨风吹着从 天涯而来。 到今天我们可以沿着黄 河径直到银河,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
女的家。
⑤析诗句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主旨情感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字梦得 “诗豪”
“黄河”
描写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 概和浪漫的情怀。
《江南春》
(唐)杜牧
“江南春”
字牧之 世称杜樊川
描写了明朗绚丽、神秘迷离的江南春景,表达出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对江南春色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
(宋)王安石
“湖阴先生”
《书湖阴先生 壁》
九曲黄河万里沙, 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 浪淘风簸自天涯。 风浪之大 绵长,一望无际
如今直上银河去, 夸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素养专项练
13. (综合性学习•文化传承素养)《中国诗词大会》是 央视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 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 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 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 涵养心灵。请你也来参加!
语文素养专项练
(1)请在诗句横线处填入一个恰当的选项,将其补充 完整。 备选字:A.情 B.信 C.痕 D.声 ①人似秋鸿来有_______B_________, ②事如春梦了无_______C_________。
语文素养专项练
(3)请从表格中识别出一句七言律诗,并写在横线上。 相 马 纸草 浅 上 才 逢 蹄能 没 花
____浅__草__才___能__没__马__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素养专项练
14. (综合性学习•语言建构素养)【中考•广东】阅读下面材 料,按要求作答。 《诗经》包括:“风”,地方乐调,《风》诗是民 间歌谣,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雅”, 周王朝所在地的乐调,《雅》诗是宫廷诗歌;“颂”, 祭祀时用的歌舞曲,《颂》诗是庙堂祭祀诗歌。《雅》 诗和《颂》诗大多数反映统治阶级的生活。国风和部 分小雅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最有价值,开创了古代 诗歌的光辉传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外阅读拓展练
【点拨】本题运用古诗词炼字品析法。答题时要把 这个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 和情感来分析。先指出这个词所用的修辞手法,再 想象所描述的景象,最后点出作用,即该词描绘出 怎样的情态。
课外阅读拓展练
10. 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 表达效果。 ______溪__水__声__声__不__停___,__像__在__热__情__地__挽__留__诗___人__;__梅__花___ _朵__朵__争__艳__,__像___是__急__切__呼__唤__诗__人__。__两__个__叠__词__的__使__用__,___ _既__突__出__殷__切__之___情__,__又__富__有__音__韵__之__美__。__在__诗__人__笔__下__,___ _溪__水__、__梅__花__都__有__了__人__的__情__感__,__别__有__趣__味__。____________
A.同到牵牛织女家
B.南朝四百八十四
C.茅檐长扫静无苔
D.千里鹰啼绿映红
【点拨】B项“南朝四百八十四”中的第二个“四”
应为“寺”;C项“茅檐长扫静无苔”中的“静”
应为“净”;D项“千里鹰啼绿映红”中的“鹰”
应为“莺”。
课内知识优化练
2. 解释加点字词的含义。
(1)水村山• 郭• 酒旗风
(2)花木成畦手自栽
课内知识优化练
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一诗歌咏了九曲黄河 中的万里黄沙,赞扬了它们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 B.“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两句 诗寓情于景,寄托着诗人的抱负和情怀。
课内知识优化练
C.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一诗赞美了庭院 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 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 无奈和苦痛。
课外阅读拓展练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课外阅读拓展练
11. 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 到“__绿__杨__阴__里__白__沙__堤____” 终。以 “__最__爱__湖__东__行__不__足____” 说明自然景色美不胜收和 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 诗中的原句作答)
•
(3)浪淘风簸自天涯
•
(4)两山排闼• 送青来
山郭 ___山__城_____ 手 ___亲__手_____ 簸 ___吹__荡_____ 闼 ___小__门_____
课内知识优化练
3.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 ) A.九曲\黄河\万\里沙 B.多少\楼台\烟雨中 C.两山\排闼\送青来 D.水村\山郭\酒旗风
课内知识优化练
7. 诗中写景从 ___院__内_____ 写到____院__外____,既是对主 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课内知识优化练
8. 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自然景物。 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把__山__水__写__成__富__有__生__命__情__感__的__亲__切__的__形__象__:__水__绕_____ __农__田__,__好__像__母__亲__用__双__手__护__着__孩__子__一__样__;__青__山__排__闼__,__仿___ __佛__是__争__相__前__来__为__主__人__的__庭__院__增__添__色__彩__。__(意__思__对__即__可__)___
课外阅读拓展练
12. 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 颔 联 中 两 个 用 得 极 妙 的 动 词 : ______争______ 、 _____啄_______。
课外阅读拓展练
(2)赏析:_一__个__“__争___”__字__,__运__用__了__拟__人__的__修__辞__手___法__,__让__ __人__感__到__春__光__的__难__得__与__宝__贵__。__一__个__“__啄___”__字__生__动__地__描__ __绘__出__燕__子__那__忙__碌__而__兴__奋__的__神__情__,__似__乎___把__小__燕__子__也__写__ __活__了__。__这__两__句__诗__着__意__描__绘__出__莺__莺__燕__燕__的___动__态__,__从__而__ __使__得__全__诗__洋__溢__着__春__的__活__力__与__生__机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正确的划分应是“九曲\黄河\万里沙”。
课内知识优化练
4. 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夸张 ) (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对偶 拟人 借代(写出两个即可) )
课内知识优化练
5. 默写。 (1)如今直上银河去,__同__到__牵__牛__织__女__家____。 (2)《江南春》一诗中“_千__里__莺__啼__绿__映___红__, _水__村__山__郭__酒__旗__风___” 描绘了江南春景。 (3)_南__朝__四__百__八__十__寺___,多少楼台烟雨中。
语文素养专项练
(2)请阐释下列经典诗句所蕴含的中华美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______诗__句__蕴__含__着__一__股__自__强__不__息__的__豪__迈___气__概__,__深__刻___ __表__达__了__诗__人__老__当__益__壮__、__锐__意__进__取__的__精__神__,___抒__发__了___ __诗__人__不__甘__年__迈__,__生__命__不__息__、__奋__斗__不__止__的__壮__志___豪__情__。_
人教版六年级·上
12 古代诗歌三首
人教版六年级·上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1A 5
课内知识优化练
2
3A
4
6C
院内
7 院外
8
人教版六年级·上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课外阅读拓展练
9
10
11
12
人教版六年级·上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语文素养专项练
13
14
课内知识优化练
1. 下列句子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 )
语文素养专项练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______示__例__一__:__《__诗__经__》__包__括__风__、__雅__、__颂__,__国__风__和____ __部__分__小__雅__最__有__价__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示__例__二__:__《__诗__经__》__分__为__风__、__雅__、__颂__,__国__风__和___ __部__分__小__雅__对__后__世__诗__歌__影__响__深__远__。__________________
D.杜牧的《江南春》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不仅描绘 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 楼台景色。
课内知识优化练
【点拨】C项中“无奈和苦痛”的感情不准确,抒 发了诗人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课内知识优化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选自《给孩子的古诗词》)
课外阅读拓展练
9. 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 “过”字的妙处。 _____“__过__”__字__写__出__了__梅__花__茂__盛__的__特__点__。__诗__人__富__有____ _想__象__力__,__赋__予__梅__花__人__的__情__感__。__表__现__梅__花__急__切__过__溪____ _唤__“__我__”__回__去__的__情__态__,__生__动__活__泼__,__富__有__趣__味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