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怎样保护京杭大运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维护相互交叉的江河与运河组成的水网体系,提高运河的质量,防止运河的溃散,国家上下可谓费时费力甚巨。同时,由于运河战略上的特殊位置,又受到了持续的经营维修,这促进了沿线商业城镇和农业灌溉的发展。因此,运河沿线大部分地区成为我国人口稠密、农业经济和工商业活跃发达的地区。
大运河在历史上也是最繁忙的文化交流路线,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历史上秦、隋、元的三次大统一都把建设大运河作为优先规划和实现 的大事,历代历朝都把维护运河通航作为朝中要务究其原因,则在于大运河被看作是维护中国封建时代大一统江山的生命线有了大运河的南北通航,就有了商路、邮路、文化、艺术等的交往,所以大运河可以被定义为中国文化的交融之路和统一之路
比如,具体的运河沿线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发现、发掘、研究、保护以及环境的观测、监视,有赖各地的有心人建立起一个广泛的保护网络。建立观察站是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为运河沿线的政府、民间人士和关注运河保护的专家学者们搭建起一个共同平台,同时试图解决运河遗产保护多年来存在的地域间隔问题,使保护运河遗产成为沿线城镇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纽带。
京杭大运河也叫漕河,是一条南北运输的通道。中国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离不开运河所建立起来的漕运制度,大运河的开凿使中国的自然和地理环境为之一变。我国的主要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淌,它们穿越崇山峻岭,一泻千里,然后进入东部平原,再注入海洋。运河弥补了自然河流的不足,营造了贯通南北内陆交通的大动脉。长江以南富庶的物产通过漕运输送到北京,运河成为统治者的一条生命线。
我们应当怎样保护京杭大运河
悠悠运河,漫漫历史,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液。京杭大运河线路之长,分布区域之广,修建时间之巨,在世界历史上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即使目前,我们仍然受惠于京杭大运河,它是“北煤南运”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的重要运输通道,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脉管所在。
作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文明的一座桥梁,大运河成为独特的文化遗产路线。同时,因为在经济高速发展中保护与破坏的博弈,大运河这一古老到接近垂暮的历史文化遗产正濒临着危境。它就那样默然无声地纵贯南北,无数人家平静地生活在运河两岸,千百年来演绎着一种活的文化景观。
这年夏季,基金会组织队伍,到运河沿线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运河之都”扬州、淮安、聊城、济宁及其所属的城镇,进行考察。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我们深入到运河的古镇古村,重点考察了大运河的现状、保护价值和保护措施。我们认为,大运河遗产保护有全局性的意义,譬如南水北调、水利灌溉、航运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等,都必须有中央政府作全局的部署和规划,不是任何一个城市,更不用说是任何个人能够完成得了的。但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城镇、每一个遗产地,又都与每一个人相关,许多具体的事情,要靠每一个人去做。
流向:文化运河的脉络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和浙江五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大运河的开凿目的有二:一是为统治者征集物资:一是为避免海上的干扰、从内陆建立运输体系,确保中国的统一。所以,这条水道成为国家兴盛的标志
京杭大运河发轫于春秋战国,鼎盛于元代,到明清早期继续发展。
考量:公众保护的平台
国家文物局宣布,绵延1794公里、跨越22个城市的京杭大运河,已被正式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这意味着,在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整整20年后、京杭大运河终于拿到了跨入世界遗产“门槛”的入场券大运河“申遗”工作已正式启动。
对于大运河,学界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2005年国家文物局牵头启动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2006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发了“大运河凭什么申报世界遗产”的专刊;此外,东南大学陈薇教授以《元明清时期运河沿线城市与建筑研究》为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另外,其他高等院校也相继开展调研工作,许多运河沿线的城市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有重要研究。
其实,大运河不是个新话题。它的研究,至少已经持续了20多年,特别是对运河的发展历史,运河的水利工程,运河沿线的主要城市、园林、会馆、民居,江南运河段的产业建筑方面,早就进入了研究的视野,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006年6月10日,“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成立。基金会把首个历史街区调查项目锁定在大运河沿线的历史城镇。我们希望通过这项带有公益性质的工作,梳理出运河调查的一种研究思路和有效方法。
大运河全线贯通功在穿越“水脊”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在济宁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为穿越“水脊”,人们立堰建闸,“以六闸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楫”。为解决黄河决淤和水源不足,人们采取了“避黄保运”和增设“水柜”等多种措施,来保证水道的畅通。为克服水源不足,先后引“四水”济运,其中尤以建戴村坝而引汶水济运河被世人称颂。南旺水利枢纽工程最为出色,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水源,使之“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为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项目。有专家认为,该工程甚至可以与都江堰工程相媲美。
江苏段是京杭运河史上最古老的运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邗沟,Baidu Nhomakorabea大业三年(607年)扩展,从山阴(今淮安)经江都由扬子(今仪征东南)入长江。运河沟通了淮河和长江,全长190公里。
扬州是世界上最早、也是中国唯一一座与古运河同龄的城市,它曾因运河而繁盛一时,在商业发展、民俗文化,手工技艺、文学艺术、典籍收藏以至园林和建筑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勃兴。
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淤积和急流处的河水咆哮,最难治理,淮河历史上经常泛滥,行踪不定,“束水沙”、“借黄行运”、“避黄水运”等不同地段的不同措施,展现了中国人民与自然较量的成就和创造的奇迹。淮安清河口是整个京杭大运河中黄河、淮河相交的地区,扼守运河之要,唯一保存至今的明代淮安清口船闸和五百里堤防,是治黄淮方略的代表。
从元朝初年至元十九年(1282年)始凿,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于此凿通济州河和会通河,与三年后(1292年)凿通的通惠河相连接,京杭运河全线贯通。
大运河沿线留存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卓绝成就。大运河之长居世界运河之首,流经的地方地理特征有差异,山东段要通过最高点济宁南旺的“水脊”,而济宁以南穿越众多湖泊。扬州、淮安段同黄河、淮河交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难治理的一段运河。可以说,“一部运河工程史就是一部黄运关系史”(郑连第:《中国水利史》)。
大运河在历史上也是最繁忙的文化交流路线,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历史上秦、隋、元的三次大统一都把建设大运河作为优先规划和实现 的大事,历代历朝都把维护运河通航作为朝中要务究其原因,则在于大运河被看作是维护中国封建时代大一统江山的生命线有了大运河的南北通航,就有了商路、邮路、文化、艺术等的交往,所以大运河可以被定义为中国文化的交融之路和统一之路
比如,具体的运河沿线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发现、发掘、研究、保护以及环境的观测、监视,有赖各地的有心人建立起一个广泛的保护网络。建立观察站是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为运河沿线的政府、民间人士和关注运河保护的专家学者们搭建起一个共同平台,同时试图解决运河遗产保护多年来存在的地域间隔问题,使保护运河遗产成为沿线城镇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纽带。
京杭大运河也叫漕河,是一条南北运输的通道。中国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离不开运河所建立起来的漕运制度,大运河的开凿使中国的自然和地理环境为之一变。我国的主要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淌,它们穿越崇山峻岭,一泻千里,然后进入东部平原,再注入海洋。运河弥补了自然河流的不足,营造了贯通南北内陆交通的大动脉。长江以南富庶的物产通过漕运输送到北京,运河成为统治者的一条生命线。
我们应当怎样保护京杭大运河
悠悠运河,漫漫历史,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液。京杭大运河线路之长,分布区域之广,修建时间之巨,在世界历史上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即使目前,我们仍然受惠于京杭大运河,它是“北煤南运”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的重要运输通道,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脉管所在。
作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文明的一座桥梁,大运河成为独特的文化遗产路线。同时,因为在经济高速发展中保护与破坏的博弈,大运河这一古老到接近垂暮的历史文化遗产正濒临着危境。它就那样默然无声地纵贯南北,无数人家平静地生活在运河两岸,千百年来演绎着一种活的文化景观。
这年夏季,基金会组织队伍,到运河沿线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运河之都”扬州、淮安、聊城、济宁及其所属的城镇,进行考察。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我们深入到运河的古镇古村,重点考察了大运河的现状、保护价值和保护措施。我们认为,大运河遗产保护有全局性的意义,譬如南水北调、水利灌溉、航运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等,都必须有中央政府作全局的部署和规划,不是任何一个城市,更不用说是任何个人能够完成得了的。但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城镇、每一个遗产地,又都与每一个人相关,许多具体的事情,要靠每一个人去做。
流向:文化运河的脉络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和浙江五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大运河的开凿目的有二:一是为统治者征集物资:一是为避免海上的干扰、从内陆建立运输体系,确保中国的统一。所以,这条水道成为国家兴盛的标志
京杭大运河发轫于春秋战国,鼎盛于元代,到明清早期继续发展。
考量:公众保护的平台
国家文物局宣布,绵延1794公里、跨越22个城市的京杭大运河,已被正式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这意味着,在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整整20年后、京杭大运河终于拿到了跨入世界遗产“门槛”的入场券大运河“申遗”工作已正式启动。
对于大运河,学界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2005年国家文物局牵头启动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2006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发了“大运河凭什么申报世界遗产”的专刊;此外,东南大学陈薇教授以《元明清时期运河沿线城市与建筑研究》为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另外,其他高等院校也相继开展调研工作,许多运河沿线的城市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有重要研究。
其实,大运河不是个新话题。它的研究,至少已经持续了20多年,特别是对运河的发展历史,运河的水利工程,运河沿线的主要城市、园林、会馆、民居,江南运河段的产业建筑方面,早就进入了研究的视野,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006年6月10日,“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成立。基金会把首个历史街区调查项目锁定在大运河沿线的历史城镇。我们希望通过这项带有公益性质的工作,梳理出运河调查的一种研究思路和有效方法。
大运河全线贯通功在穿越“水脊”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在济宁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为穿越“水脊”,人们立堰建闸,“以六闸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楫”。为解决黄河决淤和水源不足,人们采取了“避黄保运”和增设“水柜”等多种措施,来保证水道的畅通。为克服水源不足,先后引“四水”济运,其中尤以建戴村坝而引汶水济运河被世人称颂。南旺水利枢纽工程最为出色,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水源,使之“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为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项目。有专家认为,该工程甚至可以与都江堰工程相媲美。
江苏段是京杭运河史上最古老的运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邗沟,Baidu Nhomakorabea大业三年(607年)扩展,从山阴(今淮安)经江都由扬子(今仪征东南)入长江。运河沟通了淮河和长江,全长190公里。
扬州是世界上最早、也是中国唯一一座与古运河同龄的城市,它曾因运河而繁盛一时,在商业发展、民俗文化,手工技艺、文学艺术、典籍收藏以至园林和建筑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勃兴。
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淤积和急流处的河水咆哮,最难治理,淮河历史上经常泛滥,行踪不定,“束水沙”、“借黄行运”、“避黄水运”等不同地段的不同措施,展现了中国人民与自然较量的成就和创造的奇迹。淮安清河口是整个京杭大运河中黄河、淮河相交的地区,扼守运河之要,唯一保存至今的明代淮安清口船闸和五百里堤防,是治黄淮方略的代表。
从元朝初年至元十九年(1282年)始凿,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于此凿通济州河和会通河,与三年后(1292年)凿通的通惠河相连接,京杭运河全线贯通。
大运河沿线留存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卓绝成就。大运河之长居世界运河之首,流经的地方地理特征有差异,山东段要通过最高点济宁南旺的“水脊”,而济宁以南穿越众多湖泊。扬州、淮安段同黄河、淮河交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难治理的一段运河。可以说,“一部运河工程史就是一部黄运关系史”(郑连第:《中国水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