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高考专题复习: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课件
连续反复 间隔反复
1.连续反复 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 当中没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 2.间隔反复 反复的词语或句子,不是连续出 现的,其间有别的词语或句子使其间隔开来。
例:①她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喜欢。她 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 ,我喜欢。他们俩 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相互对待,我喜欢。
⑤西洋某些学者对儒学感兴趣,自有他们的道理与自 由,但想用孔夫子治爱滋病恐怕不能奏效。
修辞训练
1、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
答案示例:看着你归来,我的心一 阵高兴,高兴。
修辞分析之比喻
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类似点
例如: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 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 出是火把 还是星星。
例句中“火把排成的形状”和“之”字形,两者 的形状完全相同,而不是什么在某一方 面有类似点的 问题,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二个条件,也不是比喻。
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反复、设问、反问
修辞分析之对偶
1、定义
正对
2、种类 反对
窜对
从内容上分
从情势上看,对偶有严对和宽对之别。 (1)严对 又称工对,即工整严格的对偶。要求相 对称的两项字数相等,词类相同,句式的语法结构相 同,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反或符合格律,相对应的字不 用同一个字。
……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 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和 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
【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专题】《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详解
《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一、比喻1.定义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
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作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想象(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一、比喻1.定义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
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作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想象(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的判定和分析 课件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5.终岁不闻丝竹声。
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7.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四)夸张
2.分类 (1)短语排比 以短语形式组成的排比,充当句子的某一成分。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中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后的 甘霖。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 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暗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两者之间用“是”“就是”“成了”“变 成”等比喻词连接的一种比喻。 例如: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 综的大毡子。(茅盾《白杨礼赞》)
暗喻还有以下几种变体: (1)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 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正如)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2)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例如:我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把“思想感情”比作“潮水”。 (3)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2)宽对 与“严对”相对,在形式上不需像“严对”那样严格,语法结构大致 相同即可;不必讲究平仄和词性,字面上也可出现个别词的重复。 例如:权力使人昏迷了,叫人发狂了。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不同点一 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2)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雷锋”是一个人的名字,在上述语境中成了一类人的名称。
高考语文知识梳理:《考试大纲》规定的九种修辞方法例说
一、《考试大纲》规定的九种修辞方法例说(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
②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如下文“比喻的种类”所列举事例,其中明喻例句本体、喻体相似点为“形状”,暗喻的为“形态”,借喻的为“性情”,博喻的为“步骤”。
4.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①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
例如:人多主意好,柴多火焰高。
②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这里“我的思想感情”是本体,“潮水”是喻体。
)又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
(这里“事实”是本体,“镜子”是喻体。
)③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2020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2020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一、比喻1.定义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
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作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正确使用修辞手法
比拟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1、比喻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 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喻体一定要出现。 2、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做” 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本体一定要出现。
答题格式
比拟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把XX人格化(或: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 形象的描绘了……特点或情态; ③含蓄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特点: 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 ——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 相似之处,但一般来说,本体和喻体又必须是本 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比喻
分类: ①明喻。明喻是用“像、如、似、若、似的、 跟……似的、如同……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 和喻体的比喻,是较明显的打比方其连接本体、 喻体的比喻词就明确表示了两者的相似关系。
解析:“好像”不是比喻。
点对点练习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D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狂吟烂醉君无笑,十丈愁城要解围。 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解析:选D。A项,以“征蓬”“归雁”自比,使用了比喻的 手法;B项,以“浮云”喻“游子意”,以“落日”喻“故 人情”,使用了比喻的手法;C项,以“城”喻“愁”,使 用了比喻的手法;D项,没有使用比喻的手法。
解析:解析 “盘踞”是拟物。Fra bibliotek点对点练习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 C )
A.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B.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C.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D.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高考九种修辞手法解析
高考九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喻词:像、似乎、如、若、犹、好像、仿佛、似的、宛如、好比、犹如等。
例: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2、暗喻喻词:是、就是、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
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3、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例:(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附】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令人回味无穷;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2)“晨钟云外湿”。
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3)“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
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二、比拟:作用: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使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拟物:(1)把人比作物,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①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②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2)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用描写此物的词来描写彼物。
①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②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三、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本体),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借体)来代替。
高中语文专题九修辞
高中语文专题九修辞一、考纲阐释最新《考试大纲》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属于语言的表达应用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述包含两点重要的信息:1.“常见的修辞方法”,重在“常见”。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九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而对其他的修辞方法,如反语、双关、通感、顶针、移用等,则不作要求。
因此复习时要紧扣《考试大纲》,不要超出范围,浪费精力。
2.“正确运用”表明高考对考生的要求是“正确运用”的能力即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而不是辨识修辞方法,解释其作用。
二、考点透析修辞是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研究语言的,要做到“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首先应了解《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格的概念和种类,能区分不同的修辞方法,能领会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暗喻不用比喻词,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以喻体当本体。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为比喻。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例如:下列句子修辞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地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B.村前的小路紧贴着蜿蜒的小溪,路的两旁长着鲜嫩的小草,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野花。
这美丽的小路,就像铺展在原野上的一条白练。
C. 这篇散文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首尾呼应,结构像神经节和神经网那样结合得非常严密。
D.重庆之夜,微波荡漾的江面倒映着万家灯火,那好像是江上的渔火。
剖析:该题四个选项中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B项中以“白练”来比喻“两旁长着鲜嫩的小草,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野花”的“路”不妥,两者缺乏相似点;C项中以繁喻简,以读者不熟悉的科学知识来比喻读者熟悉的浅近的散文结构,有违比喻的原则;D项中“万家灯火”言其多,而“江上的渔火”则是零星的,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没抓住。
《考纲》及高考涉及的9种修辞格共29页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考纲》及高考涉及的9种修辞格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九种修辞手法详解
九种修辞手法详解懂语文2022-11-02 18:05发表于天津高考的修辞手法,主要考查九种,分别是: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和借代。
现在虽然没有大纲,但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准进行备考。
为了方便记忆,不妨用点特殊的方法,如用一个能押韵的句子来表示,“三比二问反复考;夸对借代少不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三比”中,并不包括“对比”,“二问”中,也不包括“疑问”(疑问不是修辞手法)。
01比喻比喻的概念: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比喻的表达效果:(1)对事物特征进行生动的描绘或渲染;(2)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形象说明。
这里其实有两个方向,在描述性语段中,比喻主要是对描写对象进行修饰,使之更形象,更生动,特点更鲜明;而在议论性语段中,使用比喻,则可以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比喻的一般分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用两个或以上的比喻共同说明同一本体,如朱自清的《春》中写春雨:“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使用比喻应该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3)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还要注意思想感情的倾向性正确。
难以区分的比喻句——暗喻与借喻。
能进入高考中的比喻,当不至于停留在“像……一样”的形式,肯定有一定的迷惑性,所以,暗喻与借喻,就成了比喻进入高考试题的不二法门。
暗喻的几种形式:(1)本体和喻体并列。
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就像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一样);(2)本体和喻体修饰。
如:这里是花的海洋;(3)本体和喻体注释。
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4)本体和喻体复指。
如:让我们对土地倾注更强烈的感情吧!因为大地母亲的镣铐解除了。
适当掌握暗喻的这几种形式,有助于大家准确判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的题型。
修辞手法—比喻
如:
生活可不象你做衣服,做一件不合适,扔掉重做。 (蒋子龙《祝你们幸福》)
博喻。“甲像乙,像丙,又像丁”同一本体 ,几个喻体 梁雁翎《像雾像雨又像风》:“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 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 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引喻。喻体引出本体。喻体与本体之间构成复句。 例如:羊肚子手巾包冰糖,虽然人穷好心肠。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马氏五常,白眉(马谡)最良。 ——《三国志· 蜀书· 马良传》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大动干戈 本体 关系 借体 马谡 整体——特征 白眉 富贵之家 整体——局部 朱门 帆船 整体——局部 孤帆 战争 抽象——具体 干戈 相关 借喻可还原成明喻,但借代不能。
反喻。“甲不像乙”
19、联系全文,分析标题“流浪的扁担”的表达 效果。(4分) 扁担是借喻还是借代? 参考答案:标题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扁担” 代“农民工”,以物代人,构思新颖,形象生动, 耐人寻味。(2分)“流浪”一词突出了农民工没有 固定职业没有固定居所的生存状态,引发人们对农 民工的屿,对他们生存状态的忧思。(2分)
2、《梯度训练》明确考查比喻修辞的题目
第45页的第6、7题 第47-48页的第1、2、6、10、12、13题。
高考回放——
(2010年山东卷)五、17.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 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4分) 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 提示:1、用暗喻手法,“书是……”; 2、结构、字数要与例句一致; 3、立意格调要高,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 参考:
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知识清单考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知识清单考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一、比喻1.定义又叫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做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王八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二、比拟1.定义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形容),这种修辞方法叫比拟。
2020《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2)缩小夸张
把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或作用等,用夸张的语言尽量往低、少、弱、小等方面说。
例如:天是那样蓝,几乎是透明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
( 3)超前夸张 把在时间上后发生的事物或行为说成先发生, 或者说成同另一先发生
的事物或行为同时发生。
例如:他酒没沾唇,心早就醉了。
了一类人的名称。)
( 3)处所代本体
包括以人的处所,人的出生地、任职地,物品的产地等代替人或事物。
例如:“两杯龙井”,景先吩咐完,随即付了钞。(“龙井”代“龙井茶”,“龙井”
是这种茶的产地。)
( 4)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眉”代“头”。)
( 5)具体代抽象
例如: 尽管战争近在咫尺, 然这儿却没有一点火药味, 倒是夜夜艳歌, 日日浪舞。 (“火
(二)借代
借代指在一定的语境中, 借用与所指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所指事物的一种
修辞方式。
1.特点
结构上的“本体”(所指事物)和“借体”(借用事物),一般只出现借体,不出现本
体。
2.具体分类
( 1)特征代本体
包括用事物的特征、 标识、 牌号、 商标以及有象征意义的东西 (如服装、 饰品、 嗜好等)
②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
(以物拟物)
(四)夸张
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故意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形
象、数量、特征、作用等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
夸张的基础是真实性,被夸张的事物不是真如此,而是经过作者丰富想象的主观感受。
2.具体分类
( 1)扩大夸张
把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或作用等,用夸张的语言尽量往高、多、强、大等方面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
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词的比喻义
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
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
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
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
即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
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
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
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
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
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
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
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
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
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
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
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
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
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