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专题训练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 亦若是则已矣B. 是进亦忧,退亦忧C. 是谓大同D. 今夕是何年(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B.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 困于心,衡于虑D. 其人舍然大喜(3)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

【答案】(1)B(2)B(3)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解析】【分析】⑴ A 亦若是则已矣,B“是进亦忧,退亦忧,C 是谓大同,三句中的“ 是”的意思都是:代词,这,这样,这种情况。

D是:表判断,故选D。

⑵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

C 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D其人舍然大喜。

舍然:释然。

谓疑虑隔阂顿消。

舍,通" 释 "。

B 项没有通假字,故选B。

⑶来自于本文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意思是大鹏从北溟往南海迁徙,水击三千里,乘风上行达九万里。

后用以比喻前程远大。

故答案为:⑴B;⑵B;⑶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

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

⑵本题考查表现解释通假字。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下雪;勉强;尽力(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3)使用白描手法。

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拏:通“桡”,撑(船)。

毳衣:细毛皮衣。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 焉得,哪能。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

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③鲁公治国________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 汝心之固公善之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专题04++++文言文阅读(附答案)-2025年中考语文必考点“真题+模拟”暑期体验卷(广西专用)

专题04++++文言文阅读(附答案)-2025年中考语文必考点“真题+模拟”暑期体验卷(广西专用)

专题04文言文阅读(2024·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集校注》)【乙】游牛首山记癸卯三月,在金陵与客游牛首山。

先一日,宿山下僧舍.,凌晨相与摄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处。

客曰:“吾闻桂林之山名天下,其岩洞丘壑奇异,吾恨未及见,子盍为我言之?”余曰:“未暇也。

客且为吾言兹山之胜。

”客曰:“然。

兹山者,……或晴雨之殊观,朝暮之异态。

日月寒暑之不同其时,则莫不有其奇秀、明洁、峻邃之胜以应之。

……虽吾亦不能尽言之也。

”余曰:“观止乎?”客曰:“如是。

”余曰:“吾无以告子。

凡吾桂之山,其接于目者,皆如是.也。

……且是山幸而生于兹,使其不幸而生于粤①.,则虽欲独以名称②.,岂可得哉!”(选自谢良琦③《游牛首山记》,有删减)【注释】①粤:此指桂林。

①名称:此指名声显赫。

①谢良琦:明末清初广西全州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千丈见.底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B.负.势竞上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C.宿山下僧舍.屋舍.俨然(《桃花源记》)D.皆如是.也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描写富阳至桐庐的山水,与下文构成先分后总的结构。

B.甲文情景交融,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志向。

C.乙文作者与金陵客相约登牛首山,清晨已到达山顶,欣赏美景。

D.乙文作者认为牛首山幸好在金陵,如果在桂林,它就不会出名。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③连月不开________④春和景明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政绩显著的充分肯定。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 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

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

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

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附参考答案)(一)【浙江湖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韩魏公在相为“昼锦堂”①,欧公记之“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韩公得之爱赏。

后数日,欧复遣介②,别③以本至,曰:“前有未是,可换此本。

”韩再三玩之,无异前者,但于“仕宦”“富贵”后各添一“而”字,文义尤畅。

先子云:“前辈为文,不易如此。

”(选自范公偁《过庭录》)【注释】①韩魏公:韩琦,封魏国公。

相:相州。

欧阳修曾为他写《相州昼锦堂记》,首句就是“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②介:传宾主之言的人。

③别:另外。

◎材料二欧公晚年,尝自窜①定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

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选自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注释】①窜:改动。

1.给材料一中“韩再三玩.之”中的“玩”字选择合适的义项,并结合文意写出理由。

()A.玩弄,戏弄 B.观赏,欣赏 C.琢磨,研究2.某同学正想写一篇以“好文章是怎么来的”为论题的议论性文章。

你认为他可以从上面材料提炼出什么观点?为什么?3.请你结合下面链接材料,推断上面材料中欧阳修“别以本至”“用思甚苦”的深层原因。

【链接材料】唯有文章烂①日星,气凌②山岳常峥嵘。

贤愚自古皆共尽,突兀空留后世名。

(选自欧阳修《感二子》)【注释】①烂:灿烂,有光芒。

②凌:乘,凌驾。

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①,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②。

(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注释】①“修之于身”三句:加强自身修养,用来建立事功,进而体现在文章中。

②“是三者”句:指“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

(二)【四川甘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学一首示子侄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九年级上册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乙】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①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②,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③里中,以赡族人。

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④洛阳,树园圃,为逸老⑤地。

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及卒,谥文正。

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

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五十二,有删减)注:①矫厉:振奋。

②重肉:两种以上的肉。

③义庄:一种慈善救国机构,由范仲淹开创。

④治第:建府宅。

⑤逸老:安享晚年。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至若春和景明./晦明.变化者B.此乐何极./初极.狭,才通人C.把酒临.风/临.表涕零D.不患.退而无居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②其名为银________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骈死于槽枥之间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 何陋之有D. 甚矣,汝之不惠(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2)C(3)设问(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①虽:虽然。

俱:一起。

若:比。

句意是: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

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② 它的;③ 他;④ 难道。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宋)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面语句划线的词语。

①泉香而酒洌_______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③伛偻提携(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2段中,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色,是美丽的“风景画〃。

B.文中第三段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借酒解愁〃来排遣被贬后痛苦抑郁的思想感情。

C. “环滁皆山也〃总领全文山水自然环境描写,写景色顺序是由远及近。

D.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答案】(1)清;离开;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2)①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语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语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名之者谁(________)②觥筹交错(________)③山岳潜形(________)(2)下列划线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 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C.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D. 乃记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小石潭记》)【答案】(1)①取名;②酒杯;③潜藏(2)B【解析】【分析】(1)①名之者谁:命名它的人是谁?“名”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取名。

②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互交错。

觥,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这里翻译成酒杯。

③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潜”是一词多义:隐藏;隐居;专心。

(2)A. 好像/好像。

B. 因为/用来。

C. 归家/归家。

D. 离开/离开。

故选B。

故答案为:⑴①取名;②酒杯;③潜藏;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2.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司马迁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

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

至,留邸一月,见罢④。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

②瘳(chōu):(伤、病)痊愈。

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

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

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B. 欲/以为御史大夫C. 上默/然惭D. 故/特召君耳(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②贤________③恐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2)这;才能;担心,害怕(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乙】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

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

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

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

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

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

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

(选自《书学集成·汉宋卷》,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②宴酣之乐________③字法中绝将五十年________④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________(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至于负者歌于途/其节见于艰危B. 醒能述以文/属予作文以记之C. 禽鸟知山林之乐/食之末必不佳D. 泉香而酒洌/而追踪前贤未有三四人(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②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

(4)欧阳修的“为人”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练习(附答案)文言文训练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谢太傳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俄而雪骤.:(2)撒盐空中差可拟.: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25.“公大笑乐”意味深长,你是怎样理解的?26.因为“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咏雪名句,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后世称女子的文采为“咏絮才”。

请你对这一咏雪名句做简要赏析。

【答案】23.(1)急(2)相比24.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或: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或:不如比作柳絮凭着风满天飞舞)。

25.示例:谢太傅听了侄儿侄女关于下雪的比喻后非常高兴,他更赞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文学才华)。

(意思对即可)26.示例:把纷纷扬扬的雪花比作飞舞的柳絮,既写出了雪花轻盈的姿态、飞舞的神韵,还给人暖意融融、春天将至的感觉,有着丰富的意蕴和优美的意象。

(意思对即可)【解析】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

骤:急。

(2)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拟:相比。

2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

25.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

“公大笑乐”表达的是谢太傅高兴的情感。

可以作多种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结合文本内容可知,孩子们积极踊跃发言,谢太傅的大笑说明他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内心欣慰无比: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笑乐”也是对谢道媪这种比喻的认可和对她才情的欣赏;同时他为家庭聚会的欢迎气氛而乐,为谢家后辈爱学上进而“大笑乐”,等。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

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

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魏王闻之闻:听说B. 寡人愿子之行也愿:愿望C. 燕王尚未许也许:答应D. 王且何利利:好处(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

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③弃市:死刑。

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

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答案】(1)B(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

B原来;原因。

C好像。

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时时:不时。

间或:偶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16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①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②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注:①肱:(gōng)胳膊。

②义:遵守道义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C.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3分)①古来共.谈共:②夕日欲颓.颓: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⑵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4.请说说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4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18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昔周人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

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王充《仕数不遇》)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标一处)(2分)(1)食之不能尽其材(2)用老主亡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4分)(1)才美不外见.()(2)策.之不以其道()(3)泣涕.于途者()(4)是以未尝.一遇()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一食或.尽粟一石人或.问之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吾年少之.时学为文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武节始就.D. 其.真不知马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分)(2)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3分)5.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

(5分)(1)甲文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乙文中“周人仕数不遇”的遭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3分)(三)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

(18分)【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1.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2分)(1)至于夏水襄陵(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3)既而.渐近()(4)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3.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沿溯阻绝.往来而不绝.者B.其间.千二百里又何间.焉C.方.其远出海门今齐地方.千里D.素.湍绿潭吴广素.爱人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____5.填空。

(6分)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的特点,以“素湍”、“回清”、“”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

乙段从、色、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四)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1-4题。

(17分)【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

②颠踬:被东西绊倒。

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寝:停止。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4分)(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3)无地置土置:(4)公遂止遂: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分)(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3分)3.理解填空。

(3分)甲文中①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4分)(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18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

翼日②,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③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④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

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⑤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翼日:第二天。

“翼”同“翌”。

③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

④主事:官职名,茹太素是人名。

⑤恶(wū):疑问代词,加强反问语气。

类似于“怎么、哪里”。

1.解释下列举重加点词语。

(4分)(1)走.送之走:(2)俟.其欣悦俟:(3)濂具.以实对具:(4)微.景濂微:2.翻译下面句子。

(4分)(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译文:(2)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译文:3.填空。

(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甲文中,很多人愿意把书借给宋濂的原因是“,,。

”乙文中,宋濂只列举好的大臣的原因是“,;,。

4.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按语意划分一处,2分)门人弟子填其室5.结合甲乙两文,联系生活实际,从读书和做人两个方面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4分)(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18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乙】及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①。

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②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③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郦生因言六国从横④时。

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夫陈留,天下之冲⑤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

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⑥足下。

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减)[注释]①郦生:郦食(yì)其,本为监门吏,后来成为刘邦的谋士。

沛公:即汉高祖刘邦。

②倨:通“踞”,叉开双腿坐着。

③且:还是。

④从横:从,同“纵”,合纵、连横。

⑤冲:要塞。

⑥下:投降、归降的意思。

1.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臣之妾∕畏臣B.今齐地方∕千里C.使人∕召郦生D.何谓∕助秦攻诸侯乎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4分)(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2)时时而间.进()(3)于是沛公辍.洗()(4)延.郦生上坐()3.把甲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下面对乙文画线句子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如果您一定要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诛杀暴虐无道的秦王,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来拜见长者。

B.如果您一定要带领徒弟们,召集义兵来诛杀暴虐无道的秦王,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

C.如果您一定要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

5.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

(6分)(1)齐威王发布的命令中“三赏评选标准”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2)在攻打陈留一役中,郦生给刘邦出了怎样的计策?(3分)(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