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描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幼儿期的道德相对性到成人期的道德普遍性,逐渐形成了成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前道德阶段(0-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基于个人需求和外部奖惩。

他们无法理解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满足。

2. 具体操作阶段(6-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能够理解和遵守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

他们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和社会规则,并通过具体的行为来判断是否道德。

3. 道德情感阶段(11-1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开始基于内在的道德原则和情感。

他们更加关注公正、平等和道德责任,并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4. 道德思辨阶段(16岁及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道德推理。

他们能够理解和思考复杂的道德问题,并能够根据道德原则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决策。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在道德认知和行为上的逐步发展,从个人利益到社会责任的转变。

这一理论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们可以根据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提供适当的道德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前道德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儿童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如分享玩具和尊重他人。

在具体操作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案例讨论等方式,帮助儿童理解社会规则和他人的感受。

在道德情感阶段,教育者可以鼓励儿童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责任感。

在道德思辨阶段,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思考复杂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总之,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儿童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发展过程。

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儿童的道德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能力,以成为有责任感和正直品格的成年人。

品德发展理论

品德发展理论
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个体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他们 超越了具体的规则和权威,开始考虑更广泛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包括两个阶段:社 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品德发展的阶段模型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是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过程,这一 过程是连续的、统一的,但在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些固有的矛盾和冲突,只有通过不断的 教育和引导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促进个体品德的发展
品德发展的阶段模型
埃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模型
埃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模型将个体的心理社会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品德发展是其中的 一部分。这八个阶段分别是: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怀疑、主动与内疚、勤奋与自卑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亲密与孤独、创造成就与消极自我评价、完善与绝望
在品德发展方面,埃克森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会表现出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特 征 例如,在信任与不信任的阶段中,儿童会表现出对权威的信任或怀疑 在自主与怀疑的阶段中,儿童会表现出自我意识和自主性 在主动与内疚的阶段中,儿童会表现出探索行为和责任感 在勤奋与自卑的阶段中,儿童会表现出对成就的追求和自我价值感20XX品德来自展理论XXXX-
01
02
03
04
2
品德发展理论
品德发展理论是一种研究个体品德心理发展过程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品德发展是一个有序的、连续的过 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 教育和个体经验等
在此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和发展出稳定的道德观念、 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 个体的品德发展
4.品德发展理论 的应用
品德发展理论的应用
品德发展理论在教育、 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 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 用。以下是几个主要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描述了儿童在道德发展方面的不同阶段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五个部分,分别是道德现实观、道德判断、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一、道德现实观1.1 规则的认识:在幼儿期,孩子开始意识到存在一些规则和限制,但他们主要是为了避免惩罚而遵守规则。

1.2 客观性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理解规则的客观性,即规则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共同制定的。

1.3 道德意义的理解:在儿童期后期,孩子逐渐理解规则的道德意义,开始考虑行为的对错和公平性。

二、道德判断2.1 自我中心的道德判断:在早期,孩子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他们关注的是行为对自己的影响。

2.2 形式主义的道德判断: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孩子开始考虑规则的普遍适用性,即行为是否符合普遍的道德规范。

2.3 道义主义的道德判断:在青春期后期,孩子开始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公平性,他们开始以道义的标准来判断行为的对错。

三、道德意识3.1 道德责任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产生道德责任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3.2 道德冲突的认识:在青春期,孩子经常面临道德冲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之间的矛盾,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冲突。

3.3 道德选择的能力:随着发展,孩子逐渐具备做出道德选择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做出决策。

四、道德情感4.1 共情能力的发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共情能力,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4.2 道德情感的培养: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道德情感的培养至关重要,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道德情感。

4.3 道德情感的体验:随着道德发展的进一步,孩子开始体验到道德行为所带来的内心满足感和道德违背所带来的内疚感。

五、道德行为5.1 遵守规则的行为:在早期,孩子主要是为了避免惩罚而遵守规则,他们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外在的。

三种道德发展理论

三种道德发展理论

一.三种道德发展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1.弗洛伊德2.埃里克森(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三)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2.科尔伯格二.三种道德发展理论的相同点。

三.三种道德发展理论对当今德育的启示。

浅析三种著名的德育理论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类2009146068 张鹏摘要:围绕着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新性善论”的确立,回答了道德是否可教。

关于道德的发展和怎样进行德育,中外各学者纷纷开始研究和考研,其中以西方的心理学家的理论更具有特色,影响力最大的有三大学派:情感方向发展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埃里克森)、行为方向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和认知方向发展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科尔伯格)。

本文将着重强调这三种理论的内涵、相似点和对当今德育的启示,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谈这三种理论的实用价值。

关键字: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三种德育理论一.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埃里克森)弗洛伊德(一)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层面:本我、自我、超我1.本我(新生儿只有本我):由无意识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组成,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其核心是即时性的个人满足。

2.自我:自我努力满足本我的需要,但是它与本我不同的是,他行事时会把周围环境的现实情况纳入考虑范围,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3.超我:大约发生在5岁时。

超我合并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标准,这些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标准通常由父母传给孩子。

超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二部分构成,它抑制本我的冲动,使自我采取较高的道德标准。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三个层面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结果。

道德是通过超我的发展而获得的,就是说通过老师、父母的辅助力量,通过“自居作用”“纳入”机制将社会伦理规范加以内化而形成的(二)弗洛伊德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力比多”投放的部位的不同,将人格发展分为不同阶段:口唇阶段(1岁前)、肛门阶段(2~3岁)、生殖器崇拜阶段(3~5岁)、潜伏阶段(6~12岁)、生殖阶段(成年期)。

.1.口唇阶段:力比多主要投放在口唇部分,口唇的刺激是愉快的来源,产生快感。

幼儿园品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幼儿园品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幼儿园品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幼儿园品德教育的理论基础1.1 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主要代表人物有Kohlberg 和Piaget。

他们认为品德教育应该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道德思维模式和道德行为。

因此,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分层次地教育,引导孩子向着正确的道德方向发展。

1.2 儿童行为发展理论儿童行为发展理论是在儿童行为动机和发展阶段上的理论,代表人物有Freud、Erikson等。

这些理论通过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进行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一些特征和规律。

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基础就是在充分了解儿童的行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大的关注和发展。

二、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方法和实践2.1 游戏教育游戏是幼儿本能的行为和表现,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可以蕴含品德教育元素。

不同的游戏设置有不同的元素,例如情感、责任、合作和礼貌等。

在学前教育阶段,游戏教育被视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教育手段。

幼儿园可以针对孩子们的年龄、兴趣和爱好,设计出各类游戏活动,从而可以让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体验品德教育。

2.2 故事书教育故事书是一个全球通用的儿童教育及娱乐形式。

幼儿园可以借助各类有关品德的故事书指导教育,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在读故事书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经常会同学们一起思考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并促进孩子们感受和思考这些情感。

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2.3 手工DIY制作幼儿在手工DIY制作中慢慢培养出自己实践操作、发掘美学、理解社会的良好能力。

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手工DIY制作课程引导孩子们学习和思考品德教育的内容。

例如,孩子们可以制作节日卡片或礼品,来充分感受和传递爱、友谊和感恩等品德元素。

三、幼儿园品德教育实施所需的条件3.1 教师思想素质品德教育是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深刻引导,需要幼儿园的教师在思想道德上有较高的修行素养。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道德认知和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的认知和行为变化,并提出了一系列与道德发展相关的概念和阶段。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1. 道德发展:指个体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2. 道德认知:指个体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判断和决策过程。

3. 道德行为: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4. 道德判断:指个体对于道德问题的评价和判断,包括对于行为的对错、公平与否等方面的判断。

二、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阶段皮亚杰将道德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 前道德阶段(0-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依赖于外部规则和成人的指导。

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行为主要受到惩罚和奖励的影响。

2. 预约道德阶段(5-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他们能够理解一些道德规范,并根据这些规范来判断和决策。

3. 自主道德阶段(10岁及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道德问题。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能够根据这些观念来行动。

三、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实证研究许多研究都支持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儿童在道德判断上的发展与他们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对于道德问题的判断也变得更加复杂和成熟。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儿童的道德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父母的道德教育方式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对于儿童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意义和应用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对于儿童教育和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从而采取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措施。

此外,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还对于培养儿童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的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变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以及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其核心是道德判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认知阶段,从简单的自我中心到逐渐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和权利,最终形成成人的道德判断能力。

根据皮亚杰的观察和研究,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运动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1. 前运动期(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自己的需要和欲望。

他们无法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偷别人的玩具,因为他想要它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2. 具体操作期(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和权利。

他们能够理解一些基本的道德规则,并开始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因为知道偷东西是不对的而不去做。

3. 形式操作期(11岁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逐渐成熟。

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量问题,理解抽象的道德原则,并能够用逻辑和推理来解决道德问题。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因为知道偷东西是不对的,违反了公平和正义的原则而不去做。

二、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对儿童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建议:1. 理解儿童的发展阶段:教育者和家长应该了解儿童在道德发展中的不同阶段,根据其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在前运动期,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基本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在具体操作期,应该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关注他人的能力;在形式操作期,应该培养儿童的批评思维和道德决策能力。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转变。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五个主要部分,包括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绝对主义、道德互动主义、道德社会化和道德自主性。

一、道德相对主义1.1 儿童的道德观念相对于个体在儿童的早期阶段,他们的道德观念主要是相对于个体的。

他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来判断是非,缺乏对他人的关注和理解。

1.2 缺乏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道德相对主义阶段的儿童缺乏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理解。

他们更容易受到外部奖惩的影响,而不是内化道德准则。

1.3 道德判断的简单性在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相对简单。

他们往往只看到事件的表面,缺乏对背后原因和动机的思考。

二、道德绝对主义2.1 遵守规则和权威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进入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重视遵守规则和权威的指导,他们认为道德是绝对的,不可违背。

2.2 善恶的二元对立道德绝对主义阶段的儿童往往将善和恶看作是二元对立的概念。

他们认为某些行为是绝对正确的,而另一些行为则是绝对错误的。

2.3 缺乏道德灰色地带的认识在道德绝对主义阶段,儿童往往缺乏对道德灰色地带的认识。

他们很难理解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道德互动主义3.1 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道德互动主义阶段的儿童开始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并尝试理解不同的道德观念。

他们逐渐认识到道德问题是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来解决的。

3.2 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道德互动主义阶段的儿童开始关注他人的权益和感受。

他们意识到道德决策应该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并尽量避免伤害他人。

3.3 探索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在道德互动主义阶段,儿童开始探索道德问题的复杂性。

他们学会考虑不同的因素和情境,并尝试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四、道德社会化4.1 内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道德社会化阶段的儿童逐渐内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品德概述及其发展理论

品德概述及其发展理论

•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 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状况相同的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道德发展 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他认为同伴之间冲突的解决使儿童对成人权威的依 赖有所减弱,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这种意识: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只有 彼此都赞成它才有存在的价值。
三、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 柯尔伯格认为,只有少部分人在20岁之后才能达到这一水平。儿童道德的发展阶 段顺序是固定的,但发展水平是不一致的,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可能处在不同的道德发 展阶段。事实上还有一部分人终身都不能达到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
知识点检测
• 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 A.华生 • B.加涅 • C.柯尔伯格 • D.皮亚杰 【答案】C 柯尔伯格
•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 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 道德发展水平。
一、品德的定义及结构
• 1.品德的定义 • 品德又称为德行或者品行,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
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 2.品德的结构 •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品德划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四种心理成分。
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 皮亚杰将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能意识到游戏规则,
但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动。规则还不具备约束力,只是一种单纯的规则而已。他们头 脑里没有道德观念,其行为也没有道德方面的意义。 •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6-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只要所有人都必须遵守规则,但 不理解规则是怎么来的。只知道绝对要按照规则办事,对行为的评价只看结果不管动机。 •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9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明白规则是怎么制定的,认为规 则是人们经过相互协商而创造的,可以根据行为的意图和后果来判断行为了。因此,这一 阶段也称为道德相对主义阶段。

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不同的理论派别都是从儿童品德发展的某一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并以此解释儿童品德的整体性发展。

重要代表理论包括: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吉列根的关怀道德理论、莱士特的道德发展理论、埃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品德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价值观澄清学派的道德理论,以及尤尼斯的道德发展实践活动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研究儿童在道德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发展过程,探讨儿童如何逐渐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的问题。

以下是对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详细解析。

一、理论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早期的自利阶段到后来的合作与公正阶段。

儿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是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受到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影响。

1. 自利阶段(前运算阶段)在儿童的早期发展阶段,他们主要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们的道德行为主要基于自身的欲望和直接的后果。

例如,一个儿童可能只会考虑到做某件事是否会得到奖励或受到惩罚。

2. 相对道德阶段(运算阶段)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能够考虑到其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他们会考虑到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并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

例如,一个儿童可能会认为不应该做对他人有害的事情。

3. 合作与公正阶段(后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更加抽象和复杂的道德原则。

他们能够考虑到不同的观点和利益,并尝试通过合作和公正来解决冲突。

例如,一个儿童可能会认为应该平等对待所有人,并遵守公平的规则。

二、理论支持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得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

研究表明,儿童在道德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并且这些阶段的发展顺序是普遍存在的。

此外,研究还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与他们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道德原则。

三、教育应用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和教学策略,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1. 自利阶段的教育在儿童的自利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儿童的道德行为。

例如,给予儿童奖励以鼓励他们的积极行为,同时对不当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指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了儿童在道德领域的发展过程和特征。

下面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基本概念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是“道德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是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与其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二、发展阶段1. 前运算阶段(2-7岁)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是以惩罚和奖励为导向。

他们会根据成人的命令和规则来判断某个行为是好是坏,并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决定是否采取类似的行为。

儿童在这个阶段还缺乏对于道德规则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2.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开始逐渐理解道德规则的存在和意义。

他们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和道德规则来判断某个行为是否正确,并开始形成对于公平、正义等价值观的认识。

儿童在这个阶段还会注重行为的结果和社会评价。

3.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运用抽象的道德原则来判断和解决道德问题。

他们开始关注道德规则的普遍性和合理性,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推理。

儿童在这个阶段具备了独立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三、对教育实践的启示1. 个别差异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上存在个别差异。

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和需求,采取差异化的教育策略,促进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2. 情境教学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的情境和经验来积累和构建道德知识。

因此,教育者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情境教学活动,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道德规则和价值观。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强调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并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受到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四个部分,分别是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绝对主义、互惠主义和道德理解的发展。

一、道德相对主义1.1 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早期阶段,他们对道德问题的理解是相对的。

他们主要关注个人利益和遵守规则的后果。

1.2 行为表现:儿童在这个阶段往往会依据成人的指导或者规则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他们认为规则的制定者是绝对权威,无法被质疑。

1.3 道德观念:儿童在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对于道德问题的看法是非常绝对的,他们认为道德是由外部规则和权威决定的,而不是基于内在的价值观。

二、道德绝对主义2.1 认知发展阶段: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逐渐进入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理解道德规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2.2 行为表现:儿童在道德绝对主义阶段,会更加注重道德规则的遵守,不再依赖于外部的指导和规则。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且认为道德是普遍适用的。

2.3 道德观念:在道德绝对主义阶段,儿童会更加关注道德规则的公正性和普遍性。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则的重要性,并且会因为有违规则的行为而感到内疚。

三、互惠主义3.1 认知发展阶段:互惠主义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理解互惠关系和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3.2 行为表现:儿童在互惠主义阶段,会更加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

他们开始理解互相尊重和互相帮助的道德价值,愿意为了集体的利益而放弃个人的利益。

3.3 道德观念:在互惠主义阶段,儿童会更加关注公平和合作的道德原则。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决策需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并且会因为违背互惠原则而感到内疚。

四、道德理解的发展4.1 认知发展阶段:道德理解的发展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最后一个阶段。

品德发展的理论

品德发展的理论

品德发展的理论品德发展的理论(一)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品德学习中。

班杜拉等人采取实验的方法对品德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表明:榜样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

当榜样和说理教育一致时,品德教育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重视言传身带,这是成功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遵守的原则。

(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是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柯尔伯格试图把皮亚杰的理论精炼、发展。

他用所谓的“道德两难论法”(即让儿童对道德价值上相互冲突的两难情境故事作出判断)让被试做出道德判断,并解释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然后确定被试道德认识发展的水平。

柯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

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六个阶段。

第一个水平:前世俗水平。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是行为的后果。

这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

1.服从与避免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时的学生服从父母、教师等权威人物,认为凡是不会受到惩罚的行为就是好的。

他们说海因茨偷药合理,因为不偷药,妻子会病死,他要受到谴责的。

也有的说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被抓住会坐牢、受罚的。

2.朴素的利己主义道德定向阶段:这时的学生判断是否是以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依据的。

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好的,不能满足需要的就是不好的。

赞成偷药的行为者认为妻子过去替海因茨做饭,洗衣,现在病了,该去偷。

也有的认为,药店老板发明药就是为了赚钱,所以老板是对的。

第二个水平:世俗水平。

这个水平道德的判断及其标准是一般普通成人所具有的,因而称为世俗水平。

它又分为两个阶段。

3.谋求允许的道德定向阶段:凡是得到别人允许的行为就是好的,而遭到别人反对的就是不好的。

品德的结构及品德发展理论

品德的结构及品德发展理论

第二讲品德的结构及发展一、道德与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等。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二者的区别是:第一、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在或个人行为的好坏为转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除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外,还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是一种个体的现象。

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个部分。

第二、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第三、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者的联系是: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当一个人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他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中时,就形成了品德,因此,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可言。

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

许多个人的品德就构成或影响着社会道德面貌或风气,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的组成单位。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培养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一)道德认识1、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包括对道德概念、原则、观点等道德知识的了解或掌握,以及运用这些道德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作出是非、善恶等道德判断和评价。

道德认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形成道德信念。

2、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发展道德判断能力)(1)道德知识的掌握(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能力是依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的能力。

品德发展理论ppt课件

品德发展理论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27
前习俗水平特点
在第二阶段,个体持“对我有何益处” 的立场,将正确的行为定义为对自己最 有利的行为。第二阶段的道德推理,显 示对其他人的需要兴趣有限,而只关注 自己是否得到更多的利益,例如“你抓 了我的背,我也要抓你的”。
精选ppt课件
28
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是青春期和成人的 典型状态。用习俗推理的人对行为进行 道德判断时,会将这些行为与社会崇尚 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习俗水平包括第 三和第四个道德发展阶段。
精选ppt课件
40
5.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行为有一定的关 系:即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 为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精选ppt课件
41
柯尔伯格理论在学校教育上应用
1.加一法
所谓“加一法”是指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时, 使每个学生都能面对比自己当前的道德认知发 展阶段高出一个阶段的观点,以引起认知矛盾, 激起学生进一步思索有关的信息,理解具有更 高一级的道德发展水平的学生的立场,从而提 升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
22
柯尔伯格理论
1958年,柯尔伯格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 理学时,受到皮亚杰著作的启发,对儿 童面对伦理困境所作的反应产生了强烈 的兴趣,在写作的博士论文中,创立了 这一理论,概述了道德发展的阶段。
精选ppt课件
23
二 柯尔伯格的研究
➢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 道德发展6阶段的划分
➢ 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
16
自律阶段特点( 7~12)
第三,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 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 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精选ppt课件
17
自律阶段特点( 7~12)

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在国外品德发展的研究中,皮亚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理论,前者侧重于道德认知发展规律的探索,后者侧重于道德行为方面的研究。

这两种理论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都很富有启发性。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在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关于儿童及青少年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为品德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

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中来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平观念发展的水平。

下面就是皮亚杰在研究中所用的一个对偶故事。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

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

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

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

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满以帮助他父亲。

这样,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他将发现墨水瓶灌满了。

但在打开墨水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

皮亚杰对每一个对偶故事都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皮亚杰发现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其认识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互相对应、平衡发展的关系,这种认识能力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之中得到发展的。

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阶段和核心观点。

一、基本概念1. 道德发展:指个体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方面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从简单的道德观念到更加复杂的道德思维。

2. 道德认知:指个体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

道德认知是道德发展的基础,它包括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和决策能力等。

3. 道德判断:指个体在道德问题上做出的判断和决策。

道德判断是个体根据自身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价值观,对道德问题进行评估和决策的过程。

二、发展阶段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和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1. 前道德阶段(0-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基于外部的规则和惩罚。

他们对道德问题的认知较为简单,往往只关注结果和后果,缺乏对动机和意图的理解。

2. 道德相对主义阶段(5-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理解道德规范的存在和重要性。

他们开始关注他人的意图和动机,并在道德问题上表现出相对主义的思维,即道德标准可以根据个人或群体的观点而变化。

3. 道德绝对主义阶段(10岁及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并坚持认为道德标准是普遍适用的、不可变的。

他们开始关注公正和正义,并在道德问题上表现出绝对主义的思维。

三、核心观点1. 儿童是道德发展的积极主体:皮亚杰强调儿童在道德发展中的积极主动性,他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观。

2. 社会交往对道德发展的重要性: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

在社会交往中,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和合作,逐渐掌握和运用道德规范。

3. 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皮亚杰强调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儿童从简单的道德观念逐渐发展到复杂的道德思维。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他通过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关于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理论。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一、道德发展的起点1.1 儿童的道德观念形成1.2 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1.3 道德发展的个体差异二、道德判断的发展2.1 道德判断的形成过程2.2 道德判断的层次2.3 道德判断与认知发展的关系三、道德发展的动力3.1 自我中心到社会中心的转变3.2 互惠关系的理解3.3 道德发展的社会因素四、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4.1 家庭环境对道德发展的影响4.2 学校教育对道德发展的作用4.3 社会文化对道德发展的影响五、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意义5.1 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5.2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5.3 对社会建设的借鉴意义正文内容:一、道德发展的起点1.1 儿童的道德观念形成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观念在早期主要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他通过观察发现,儿童在与父母和同伴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对善恶的基本认知。

1.2 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皮亚杰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两个关键阶段:前运算阶段和后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主要以自我为中心,道德判断较为简单。

后运算阶段(7-12岁)儿童开始能够从多个角度思量问题,形成更为复杂的道德判断。

1.3 道德发展的个体差异皮亚杰指出,每一个儿童在道德发展上存在个体差异。

有些儿童在某一阶段发展较快,而有些则相对较慢。

这种差异可能与遗传、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二、道德判断的发展2.1 道德判断的形成过程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的形成是通过对道德问题的思量和解决而逐渐发展的。

儿童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摹仿他人的行为,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

2.2 道德判断的层次皮亚杰提出了三个道德判断的层次:前道德判断、道义相对主义和道义绝对主义。

前道德判断阶段儿童主要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道德判断较为简单。

总结品德发展的基本原理

总结品德发展的基本原理

总结品德发展的基本原理
1. 道德行为具有可塑性:人的品德可以通过自我意识和行为改变。

2. 道德行为具有连续性:人的品德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才逐渐建立的。

3. 道德行为具有可逆性:即使一个人经历了不道德的行为,他/她仍有机会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恢复自己的品德。

4. 道德行为具有可持续性:一个人的道德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需要时间和努力。

5. 道德行为具有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背景、经历和性格都不同,因此每个人的道德发展路径也会不同。

6. 道德行为具有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都会影响人的道德行为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儿童对规则的态度
临 结果
床 5岁以前儿童——无规则
描 述 技 术
6岁~10岁——强制性规 则 11~12岁——合理的规则 结论
他律——自律
儿 童 对 过 断失 的 道 德 判
故事内容
故事A:妈妈喊约翰吃饭,约翰想开门到饭厅,他不
知道门后面有一个盘子,盘内放有15个杯子,推门时, 门碰到盘子,结果盘子内的15个杯子全部摔破了。
品 德 基发 本展 理的 论
一、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理论
二、柯尔伯格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 论
三、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小学生 品德教育的启示
八卦心理学
Jean Piaget
(L.Kohlberg) (1927-1987)





童 道




道德著作—儿童的道德判断 观点—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 研究方法 临床描述技术 对偶故事法(过失、说谎) 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 对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的评价
条狗,非常害怕。他跑回家告诉妈

妈,他碰到了一只像牛一样大的狗。

故事B:乙儿童放学回家,告诉妈妈

老师既没有给他高分数,也没 有给他低分数。可是他这么一说, 妈妈很高兴,表扬了他。
判 结果

低龄——甲更坏;(客观真实相差
程度);
年龄大——乙甲更坏(有意说谎)
因 一半的药费。他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
兹 卖给他或允许赊帐。但药剂师说:
偷 药
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橇开商店的门,为妻 子偷药。
问:这个丈夫应该还是不应该这样做,
为什么?
柯 尔 伯 展格 阶儿 段童 道 德 发
习俗前水平(4~10岁)
以服从与惩罚为定向(偷药要受惩罚) 利己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换(他需要和妻子
5)道德发展与不同社会环境 的刺激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 关。
对三
第一,道德认识的
小 、 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
学 道 受儿童思维发展水平制
启 示
生 品 德
德 发 展
约的。 第二,道德判断水
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
教 阶 选择有重要制约作用,
育 段 因此必须加强道德认识
的 论 的教育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
16岁
20 44 35%
%%
道柯 德尔 发伯 展格 点具认 有为 五, 个儿 特童
1)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 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不同。
2)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 和不变的顺序,不能跨任何一个发 展阶段。
3)道德发展与逻辑思有关, 即道德推理发展阶段不能超越逻辑 思维发展阶段。
4)道德发展与道德行为有一 定的关系。



的 阶 段
德 判 断 发

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
道德认知不守恒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5~10岁)
认为规则是不变的、 道德判断注重结果、他律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9~11岁)
认为规则是协商而定、 道德判断考虑动机、自律
二 、 认柯 知尔 发伯 展格 理儿 论童 道 德
美国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 代表作——道德发展哲学、
故事B:一天,亨利妈妈外出,亨利想从碗柜偷吃东
西,便爬上椅子去拿。因为柜台太高,结果碰倒了旁边 的一个 杯子,把杯子打碎了
结果
5岁以下——无法比较 6、7岁——约翰过失大于亨利; 10~12岁—亨利过失大于约翰
结论
儿童道德判断: 行为结果——行为动机
儿 童
故事内容:
故事A:甲儿童在回家路上碰到了一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发展与 道德教育 主要观点——学校教育与道德判断 德育最主要目的——道德认知水平 研究方法
两难故事法 德育方法论
课堂讨论法、公正团体法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他,就是
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
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好要
海 高过成本的10倍。妇人的丈夫只借到
一起生活,所以应该偷药)
习俗水平(10~13岁)
以“好孩子”为定向(他做了好丈夫应该做的 事情) 法律和秩序为定向(救妻子是应该的,但不能
偷药)
习俗后水平(13岁~)
社会契约定向(法律没有考虑的这种情况) 普遍道德原则(尊重生命,生命高于一切)
阶一二三

四 五六
10岁前 94
%
10岁左右 66 32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