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高度重视“传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高度重视“传神”,传统画论对此多有论述。在主题性创作中,要激发中国画的创造活力、时代活力,表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就要激活中国画“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
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有言:“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这是对“以形写神”的创作方式进行的精彩又高度概括的总结。这种“胸有成竹”的创作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艺术特色——捕捉物象的神韵;默记物象的音容特点;快速落笔,留住稍纵即逝的物象姿态和艺术感受。所画作品既能形似,亦复传神,对于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艺术表达,无疑具有显著优势。
能够传世的作品必传神。真正传神的作品,既是艺术写真,更是时代写照。只有在时代生活中“抓活鱼”,艺术才能拥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动与鲜活。从时代、人民对主题性艺术创作的要求,思考“以形写神”在中国画史中的重要性,可以获得更深刻的体会。
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要想将物象刻画得新鲜而富有活力,画家必须合理运用与主题精神相谐适的表现手法,这既是时代精品的创作要求,也是审美意境的重要评价标准。从中国画的特性和发展脉络来看,中国画的生动性主要并不来源于逼真的写实效果,更多来自画家对于现实生活、大自然及其内部规律的悉心观察与感悟,以及对外界形象的主观意泉化艺术处理与塑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下,画家更应当深入火热的社会实践,用心体验,对新时代涌现的新题材和与之相应的艺术语言进行反复锤炼。
在这个反复锤炼的过程中,素材的搜集,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艺术升华尤为重要。要想抓到“活鱼”,艺术家首先要以充盈的情感与澄澈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增强内心对表现对象的充分认识,并将这种真实的情感带入创作过程,对画面内容进行意象化的观察和剪裁:对艺术形象重要的特征进行必要的强化,对不需要表现的东西有意识弱化甚至不画,从而充分凸显艺术感受。从本质而言,中国画创作者对于形象的把握,是对绘画整体思考后的主观表达。如果画家在创作时无选择、无情感投入地照抄物象,即使能在技法上做到无比细腻,也会失去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堕入机械描摹与制作的泥潭。这种作品可能极为逼真,但必然少了鲜活和灵动的艺术气质,难以打动人,更不能带给人美的享受和思想启迪。因此,“逼真”并非中国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正如齐白石所言,绘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也是艺术精品与平庸之作的本质区别。
要想获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艺术效果,主题性创作还必须远离程式化。画家创作时若拘泥于成法的制作,则有程式化的嫌疑。程式化创作很容易让画家失去创造力——艺术独创的过程总是艰辛的,肯定不如以驾轻就熟的艺术形式完
成创作那么轻松,因此,在注重传承关系的中国书画领域,缺乏真切艺术感受的程式化创作容易成为一种惯性。在技法娴熟和已有的观念基础上,中国画创作者要勇于摒弃习惯性的创作图式,保持艺术敏感度,将生活中感动心灵的瞬间完整记录下来,让内容与形式妥帖融合,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契合、刻记属于这个时代的视觉印象和审美情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7日,有删改)8.下列最能体现中国画“以形写神”特点的一项是()
A.画画要快速落笔,否则物象音容特点稍纵即逝。
B.作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C.艺术家反复锤炼作品,多方搜集素材。
D.作品境界在“似与不似之间”,表达出物象的神韵。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形写神”在中国画史中有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画创作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艺术表达,有着显著优势。
B.技法无比细腻的画作,如果只是照抄物象,也不是优秀作品;同样,技法粗糙但有选择、有情感投入,也可以成就高水平的作品。
C.中国画创作者对于形象的把握,是对绘画整体思考后的主观表达,所以艺术家可以对不需要表现的东西有意识弱化甚至不画。
D.艺术独创的过程总是艰辛的——缺乏真切艺术感受的程序化创作容易成为一种惯性,而突破这种惯性需要付出努力。
10.在“主题性美术创作”背景下,激活中国画“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对当代艺术家提出了哪些要求?分点概括。
8.D
9.B
10.①深入生活(社会实践)②情感介入充分认识表现对象(用心体验生活)③创作过程对画面内容进行意象化的观察和剪裁④勇于摒弃习惯性的创作图式(远离程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