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不在多,而在精。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检测反馈:
在我们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物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剪枝的学问》。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一共几次进桃园?各在什么季节?
二、了解“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1.快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并把整个句子好好读读。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大概内容。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活动方案
导学策略
个性调整
活动一: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1.自由练习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汇报交流.
三、探究“我”心理变化的原因
1.第一次:“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1)“我”进桃园为什么好奇呢?理解“远近闻名”。还能从哪里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
(2)“我”满怀好奇地进入桃园,为什么转眼间“一脸疑惑”了呢?
(3)对于“我”的一脸疑惑,着急发问,王大伯是怎么做的?
2.讨论交流文章的层次。
四、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让学生读准字音,自主识记字形。
2.小组讨论识记方法。
3.全班交流展示。
五、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
主备人:汤云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
PPT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活动方案
导学策略
个性调整
活动一:了解心理变化过程
1.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三次进桃园,心情各有不同,请找出课文中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并把整个句子好好读读。
2.组内交流。
(3)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春天的美丽:你们好象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第三次:“又惊又喜”
(1)当“我”第三次走进桃园时,看到了什么?借此理解“又惊又喜”:“惊”什么?“喜”什么?
(2)小组讨论:这时我对王大伯剪掉疯长的枝条的做法还将信将疑吗?
4.小结:现在你知道“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吗?
2.小组讨论识记方法。
3.交流展示。
检测反馈:
完成《习字册》。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见过种果树的人要给果树剪枝吗?知道为什么要剪枝吗?
2.其实,剪枝有很多的学问。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6课《剪枝的学问》,来看看剪枝有哪些学问。(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在我们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物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
2.积累:
(1)兵不在多,而在精。
(2)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不理解的词语下作个记号,并尝试上下文联系理解它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2)交流词语理解情况。
(3)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三次进园看到的景象不同;初步了解剪枝的学问。)
2.读好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意,记住生字的字形。
3.全班展示。
活动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根据提示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活动三:分析生字,指导书写
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4)出示王大伯的话:他剪掉了什么样的枝条?为什么剪掉它?体会“疯长”的意思。思考:枝条疯长了会有什么后果?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
(5)再读王大伯的话,体会我的“将信将疑”。
2.第二次:“热切盼望”
(1)第二次进桃园,“我”的怀疑还存在吗?是什么消除了“我”的怀疑?
(2)小组朗读,其余想象:听了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什么?
3.汇报。
活动二:探究心理变化原因
1.小作者对什么“满怀好奇”,又是什么令他“一脸疑惑”,他起初是“将信将疑”,可最终却“又惊又喜”,为什么?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展示。
活动三: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你能举一些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例子吗?
2.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