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管理心理学(第7章2.3节 态度,价值观)
管理心理学-价值观与态度

将价值观分为“行为方式”与“终极状态” 两大类,每一类由18项价值信念组成。
终极价值观(terminal values):个人一生中最想
达到的目标。
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个人为达目 的价值观的手段,即个人偏爱的行为表现方式。
罗克奇价值观调查(Rokeach Value Survey,RV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人、物、事
件,也可以是组织、群体或代表某种具体事物的
观念。
态度结构
态度有内在的心理结构,是由认知、情感与行 为倾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情感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 行为倾向: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工具价值观
雄心勃勃(辛勤工作、奋发向上) 心胸开阔(开放) 能干(有能力、有效率) 欢乐(轻松愉快) 清洁(卫生、整洁) 勇敢(坚持自己的信仰) 宽容(谅解他人) 助人为乐(为他人的福利工作) 正直(真挚、诚实) 富于想象(大胆、有创造性) 独立(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智慧(有知识、善思考) 符合逻辑(理性的) 博爱(温情的、温柔的) 顺从(有责任感、尊重的) 礼貌(有礼的、性情好) 负责(可靠的) 自我控制(自律的、约束的)
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
米尔顿·罗克奇(Milton Rokeach)于1973年编制
的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价值观问卷。
罗克奇的价值系统理论认为,各种价值观是按一
定的逻辑意义联结在一起的,它们按一定的结构
层次或价值系统而存在,价值系统是沿着价值观 的重要性程度的连续体而形成的层次序列。
第7章 《管理心理学》PPT课件

2.职业生涯开发的基本活动
职业生涯规划 个人为了了解 和控制自己的 职业生涯而进 行的一项活动。
职业生涯管理
组织为了促进 员工职业生涯 发展而采取的 辅助、督导与 监控员工职业 生涯规划和发 展的持续过程。
信
度
效
度
效
用
合法性
甄选方法需
要符合的标 准
三、培训
1.培训的定义
指组织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为了方便员工学习 和掌握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或者为了改 变员工的工作态度而采取的有计划的培养和训 练活动。
2.培训中的社会学习理论
3.培训的效果
认知性结果
资净收益
四、绩效管理
第七章 内容纲要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主要模块,即内容结构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的主要内容及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的运作程序 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的操作方法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六个模块
一、工作分析 1.工作分析的基本概念
工作分析
也叫岗位分 析,是指获 取与职位有 关的详细信 息的过程。
(4)评价中心技术
评价中心技术是通过情景模拟工作任务的方法来对应聘者做出 评价。
公文筐测试
无领导小组 讨论
管理竞赛
个人演讲
三、培训的步骤与方法
1.培训需求评价 组织分析人员分析;任务分析 2.确保员工做好接受培训的准备 态度与动机;基本技能 3.创造一个好的培训环境 确认学习目标以及培训结果;有意义的培训材料;反馈;观察他人;管理与 协调 培训计划
这两种方法运用的机会较少。一般不作为独立的方法,而 作为辅助性方法与别的方法结合使用
《管理心理学》教学教案—03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与难点
难点是态度形成理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授课时间
授课对象
教学内容提要
第三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态度及其结构
1.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的对象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人、事件、物、团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事物的观念等。
2.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3.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的。他认为,每种认知结构都是由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的,而认知结构的状态也就自然取决于这些基本的认知元素相互间的关系。
4.角色扮演
角色这个词来源于戏剧,它指的是那些处于特定社会位置的人被期望表现出的行为。当人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可能觉得很虚假,但很快就会适应,表现出符合“身份”的行为。
三、态度与价值观
1.价值观的概念及特性
价值观是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和总的看法。
价值观具有下列特性:
第一,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
第二,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
第三,价值观在特定的环境下又是可以改变的。
2.价值观的分类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划分
①经济价值观
②理论价值观
③审美价值观
④社会价值观
⑤政治价值观
5.得寸进尺现象
心理学实验表明,如果想让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帮一个小忙。这就是“得寸进尺”现象,即要想“进尺”,首先要“得寸”,“得了寸”,“进尺”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遭到反对,成功就在眼前了。
管理心理学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管理心理学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第26页
组织中,态度和大家行为亲密联络:
如认知成份是某职员对某领导思想、作风、能力、 品德、个性认知和评价是必定,情感成份对该领导 是融洽、尊敬、亲近、酷爱;意向成份是该职员在 行为上愿意靠近领导,接收其指导与帮助。
问题:态度影响行为,是否一定决定行为?
指大家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对客观事物认知、评价 和行为准备状态与心理倾向。
指对态度对象 必定是否定,
即信念。
指对态度 对象喜恶情 绪和要采取 行动。
是态度对象,包含 人和事物,也可是 抽象概念(如勤劳、 勇敢、社会制度 等)。
管理心理学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第23页
2、态 度组成 成份
1)认知成份 2)情感成份 3)行为意向成份
管理心理学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第16页
三种经营管理价值观比较
比较方面 最大利润 委托管理
生活——质量
普通目标
指导思想 政府作用
对职员看法 领导方式
管理心理学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投资人最大 投资人满意利 对企业,利润
利润
润水平和其它 只有第二位主
集团满意
要性
个人主义、竞 现有个人主义 合作 争、野心勃勃 ,又有合作
管理心理学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第18页
三、经营管理价值观培育
是企业微观价值观,支配着职员日常行为,所以,管理 主要职能要培育员工经营管理价值观。
1、人生观教育 2、领导以身作则 (示范作用) 3、保持职员正确假设 4、坚持价值观教育
管理心理学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第19页
❖ 1、人生观教育
者标准之一。考查他们价值观是否和企业价值观一致,
管理心理学第五讲(11):价值观、态度(课件)

管理心理学5:价值观、态度
8
第五讲:价值观、态度
一、工作价值观
■ 价值观:个体关于正确与错误、好与坏、可取
和不可取的看法与观念。
►所有人的价值观都具有层级性,构成其价值系统; ►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价值观从总体上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
以绩效作为报酬分配的依据VS以资历作为报酬分配的依据
管理心理学5:价值观、态度
■ 内在工作价值观与外在工作价值观
– 情感承诺: – 持续承诺:
管理心理学5:价值观、态度
6
■ 影响满意度的因素
人格 工作状态
工作特点 同事、上司、下属 物理性条件 报酬、工作时间、 安全性
工作满意度 社会性影响
同事、团队、文化
工作价值观
内在价值、外在价 值
管理心理学5:价值观、态度
7
■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表现
►满意度与工作绩效 ► 满意度与缺勤 ►满意度与跳槽 ►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 ►满意度与员工福祉(well-being)
管理心理学5:价值观、态度
4
二、态度
■ 态度:个体对人、客体和观念的积极或消极评价。
►态度的构成:
认知成分:看法; 情感成分:情绪或感受; 行为成分:行动意向。
上司在处理员工失误时…… 上司在处理员工失误时……
管理心理学5:价值观、态度
5
►常被关注的工作态度:
工作满意度:对目前工作的态度 组织承诺:对目前组织的态度
►内在工作价值观与工作特征有关,如兴趣性、挑战性、 贡献性、创造性、自主度、责任度、能否学到新的东西 等; ►外在工作价值观与因工作而获得的结果有关,如报酬、 福利、稳定性、社会接触、社会地位、与家人一起的时 间、满足嗜好的时间等。管理心理学5: Nhomakorabea值观、态度
管理心理学-态度与管理

态度与组织文化之间的关系
态度是个人对组织、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综合 表现。
组织文化对成员的态度有重要影响,积极的组织文化能够促使成员形成积 极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
消极的组织文化可能导致成员产生消极的工作态度,降低工作满意度和组 织承诺。
塑造积极态度的组织文化
态度对管理的影响
总结词
态度对管理的影响
详细描述
态度对管理具有重要影响。积极的工作态度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绩效,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 力。相反,消极的工作态度可能导致员工的工作倦怠和离职,降低组织的绩效和稳定性。因此,管理 者需要关注员工的工作态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励和引导员工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总结词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详细描述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受到家庭、学 校、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通过学习获得 对事物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从而形成特定的态 度。态度的改变可以通过认知失调、角色冲突和群体 压力等机制实现。管理者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反馈、 设置目标、奖励和惩罚等手段来引导员工态度的改变 ,以提高工作绩效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强化内部沟通
建立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让 员工参与决策,增强员工的归 属感和参与感,提高工作满意
度。
03 态度与领导力
领导力的定义与类型
领导力的定义
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和激励他人的能力 ,领导者通过自身的行为、决策和沟 通来影响团队成员,以达到共同的目 标。
领导力的类型
领导力可以分为民主型、权威型、变 革型、服务型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 的领导者在领导风格、决策方式、沟 通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管理心理学笔记完整版WORD版下载下来可以随意编辑

WORD版下载下来可以随意编辑《管理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管理的含义管理是协作劳动的产物。
狭义的管理主要指生产与经营活动中的经济管理或企业管理。
广义的管理即一般管理,泛指一切单位或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管理职能,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应重理轻管-----张新平1条理 2法理 3道理 4情理管理的最高境界----激发会鼓动别人,会服务别人,会成就别人,就是会管理.法国管理学家---赫尔茨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
(见教材P3)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着重是企业内部社会心理系统(即人际关系系统,主要指企业内环境因素中的个体、团体、组织与领导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主要强调人的个性特征、人的需要、动机、人际关系、领导水平、团体风气及组织结构与气氛等心理因素在管理上的作用。
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人性假设是对人的本性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它是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
人性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与经济人假设相对应的是X理论。
与社会人的假设相对应的是人际关系理论。
与自动人的假设相对应的是Y理论。
与复杂人的假设相对应的是超Y理论。
(二)个体心理和行为其核心内容为激励理论,即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
此外还涉及个体的知觉,需要、动机、态度和个性等问题。
(三)群体心理和行为。
主要研究群体的形成与作用、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与制约群体规范与冲突等问题。
(四)组织心理和行为。
主要研究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如组织结构与设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及特点,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考虑的心理因素,绩效考核过程及组织变革与发展过程表现出的心理现象。
管理心理学-态度理论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自动人假设
D、复杂人假设
5、社会知觉中,对他人认知的以偏概全或以点概面的 倾向,属于
A、首因效应 B、月晕效应 C、定势现象 D、投射作用
6、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的强、平衡、灵活型与气质类 型中的哪种对应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7、ERG理论是谁提出的 A、马斯洛 B、阿尔得夫 C、莱维特 D、麦克莱兰 8、根据因素理论,下面哪种是激励因素 A、工资 B、工作安全感C、工作富有成就感 D、工作环境、 9、态度是不是天生的,这是态度什么特征 A、社会性 B、间接性 C、针对性 D、协调性 10、管理方格理论中,任务型领导属于 A、1,1 B、9,1 C、9,9 D、1,9
二、意见沟通的方式(种类) 1、不同层次的沟通方式:个人与个人的沟通;团体与个
人的沟通;团体与团体的沟通。 2、单向与双向沟通: 3、上行、下行及平行沟通方式: 4、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三、意见沟通网络: 1、正式渠道沟通网络:
非正式渠道沟通(小道消息的传播途径): A、单线式: B、流言蜚语式: C、偶然式: D、聚焦式: 四、意见沟通的障碍及其解除: 障碍: 1、语言表达、交流和理解造成的障碍 2、团体成员的态度、思想、情感等不同造成的障碍 3、个性差异造成的障碍 4、距离、组织结构造成的障碍
四、是非判断题(共20分)
1、梅奥在霍桑实验基础上提出的管理理论被称为“Y理
论”。(
)
2、社会人假设的管理原则是提倡集体奖励制,而不主张 个人奖励制度。( )
3、麦克雷格提倡X理论,反对Y理论。( )
4、“用固定眼光看人”是社会知觉中的月晕效应。( )
5、智力是一种特殊能力。( )
管理心理学第七章

管理心理学第七章1. 引言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
本章将讨论管理心理学领域中的第七章内容。
本章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xxx、xxx、xxx。
2. 第一部分2.1 管理心理学概述管理心理学是指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在管理环境中如何运作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管理者的决策过程、领导力和组织行为等方面。
管理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组织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2.2 管理决策过程管理决策是指管理者在组织中进行决策时所采取的思考和行动过程。
管理决策需要考虑到组织的目标、资源和环境等因素。
在管理决策过程中,管理者需要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评估,并最终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2.3 领导力领导力是指管理者在组织中影响和激励员工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良好的领导力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力。
在管理心理学中,有许多不同的领导理论和模型,如特质理论、行为理论和情境理论等。
3. 第二部分3.1 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是指个体在组织内的行为和态度。
它主要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激励、满意度、社会化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了解和管理组织行为可以帮助管理者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3.2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中共享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组织文化对组织的运作和员工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在管理心理学中,有许多研究致力于研究组织文化的形成、变化和管理。
3.3 变革管理变革管理是指管理者在组织中实施变革时所采取的管理方法和策略。
变革是组织生命周期中的常态,管理者需要具备有效的变革管理能力来应对变革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4.本章内容主要讨论了管理心理学领域中的第七章内容。
我们了解到管理心理学对于理解和解决组织中的问题非常重要。
管理者需要了解和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以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参考文献•文献 1•文献 2•文献 3。
23管理心理学(第7章2.3节 态度,价值观)

• 态度的形成与态度的改变是有关联的。
• 态度转变是指人的态度由旧变新的过程。
• 态度形成之后比较持久,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新 的态度。
• 态度的转变有两个方向,一是方向的转变,另 一为强度的转变。
• 2、添加新的认知因素,以缓和双方的矛盾。 • 例如抽烟的人决定今后“改抽带过滤咀的香
烟”。这是一种用新的认知因素来解除或减轻 原有的认识因素之间的紧张关系。
• 费斯定克的这一理论,实际上就是如何使认知 矛盾达到统一,从而使得人们心情舒畅。这是 从心理学的观点提出的解决思想矛盾的方法。
(二)凯尔曼(Kelman)的态度变化阶段说
• 2、同化阶段
•
这一阶段表现为不是被迫而是自愿接受
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并使自己的
态度与他人的态度相接近。
• 例如:员工在组织和同志们的教育和帮助 下,真正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员工,应
该自觉地遵守纪律,因而他会同其他职工一样, 把遵守劳动纪律当作是一种信念和观点。显然,
同化这一阶段已不同于服从阶段,它不是在外 界压力下转变态度,而是自愿地进行的。
• 2、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 作的需要;
• 3、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
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
中的各种变化,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
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
第三节 个体价值观与管理
一、什么是价值观?
(一)价值、
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
• 宣传对态度的转变是有影响的。这取决于以下 的因素:
管理心理学 态度与管理

三种途径:
(1)改变行为,
使对行为的 认知符合态度
的认知。
(2)改变态度,
使其符合 (3)引进新的
行为。
认知元素,
改变不协调
例如:这个人 把拿起来的 烟放下。
例如:接受 吸烟有害的
想法。
状态。
例如:吸带 过滤嘴的烟, 说过滤嘴已经
将有害物质
去除了。
案例
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曾经聘用了一位年轻的小姐 当助手,替他拆阅、分类及回复他的大部分私人信件。 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听拿破仑·希尔口述,记录信的内容。
(二)态度的特性
社会性
针对性
核心成分是价值观
态度的 特性
内在的心理结构
持续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协调性和不一致性
(三)态度与偏见
偏见
1.偏见的定 义 偏见是一种不 正确的态度, 是指对人、对 己、对事、对 团体等所持有 的缺乏事实根 据的态度。
2.偏见产生 的原因及主要 特征。
1.往往以有限的或不 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
渐渐地,如果老板有事情脱不开身时,就让他代为处理。他还在 晚饭后回到办公室继续丁作,不计报酬地干一些并非自己份内的工 作,而且在超越自己的工作范围内也力求做得更好。
有一天,公司负责行政的经理因故辞职,老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 他。在没有得到这个职位之前已经身在其位了,这正是他获得这个 职位最重要的原因。当下班的铃声响起之后,他依然坐在自己的岗 位上,在没有任何报酬承诺的情况下,依然刻苦训练,最终使自己 有资格接受这个职位,并且使自己变得不可替代了。
二、态度的形成和转变
1
态度的形 成和转变
2
态度形成 和转变的 过程
3
影响态度 形成和转 变的因素
管理心理学 价值观与态度共41页PPT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管理心理学 价值观与态度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
管理心理学第七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5.人类意见沟通的最重要的形式是( A:肢体交流 B:言语交流 C:眼神交流 D:思想交流
B)
7.3.4四、意见沟通的障碍
7.3 团体的意见沟通
✅
四、意见沟通的障碍(简答)
1.语言表达、交流和理解造成的意见沟通障碍 2.态度、观点、信念和思想感情造成的意见沟通障碍 3.人的气质性格个性差异引起意见沟通的障碍 4.隐性心理冲突引起的意见沟通障碍 5.其他
的学说,小陈属于人际关系类型中的( C )
A.逊顺型 B.进取型 C.疏离型 D.竞争型
习题小站
3.X和Y供职于同一个公司,X总是用长者和权威的方式对待Y,而Y却并不在意
,能够平静理智地回应X。根据PAC模型,他们的行为属于( A )
A:PC对AA B:AA对CP C:CP对AA D:CP对PC
7.5.1一、团体决策及其过程
采取“问责”制与 “决策失误赔偿制”是有效的方法
习题小站
1.智能框架理论认为,决策框架的黄金法则是“一个问题一个框架”,该理论认为
决策的最关键因素是( A )
A.决策者 B.利润最大化 C.信息充足 D.完全理性
2.西蒙的行为决策理论认为,合理的决策原则是( C )
A.利润最大化原则 B.完全理性原则
甲
乙
7.4.2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7.4 团体的人际关系
✅
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选择 简答)
空间距离 和交往频率
相似性
互补性
能力与专长
仪表
习题小站
1.人际关系的心理结构与成分不包括( B )
A.认知
B.意志
C.情感
D.行为意向
管理心理学价值观与态度讲义

态度的性质。 ①习得性。 ②针对性。③持久性。④内隐性。⑤间接性。 ⑥价值性 。3.态度的机能
1)适应功能。2) 自我防御功能。3) 价值表现功能。4)认识或理解功能。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1、态度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它是个体特征的一部分,可以被看作是内在的,但它却不 像特质那样稳定,它的可变性较大。这说明,态度虽然是内在的,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 产生于人们生活的情境。
2)根据不同对象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 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
3)根据不同行为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格雷夫斯) 反应型,忠诚型,自我中心型,顺从型,权术型,社会交往型,现实主义型
4) 根据洛克奇价值观测量问卷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洛克奇) 目的的价值观和工具的价值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4、态度是具体,任何态度都必有其明确的对象。在这一点上,它与价值观有明显的区 别。
❖ 5、价值观对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人们对于某对象的态度,往往取决于该事物所 具有的价值(包括实用价值、理论价值、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的大小。同样一个事 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想一想
❖ 某服装厂总经理周女士毕业于著名大学,获得MBA学位,近来感觉非常 苦恼,碰到了很多问题。如自己手下的一些管理人员越过自己直接向股 东(有三位股东)汇报工作,而老板又直接授权给他们,她感到自己这 个总经理被架空了,无实权。更可气的是自己的好多想法跟股东不一致, 如员工经常加夜班,很辛苦,但车间并没有开水供应,如果要饮水则要 到很远的食堂去取,她提议在车间设立开水供应点,方便员工饮水,但 却未得到股东的认同,股东认为员工上班期间就是工作,赶任务,至于 喝水,他们应该在下班后自行解决。周女士感觉自己离开工厂是迟早的 事。
管理心理学(第七版)第七章员工心理健康

7.1 心理健康的一般概念
7.1.1员工心理健康与职业健康心理学
由于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对员工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因而在心理学领域中诞生 了一门新的学科,我们称之为职业健康心理学(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这门学科的重点是关注员工在工作中的健康、安全和幸福感。研究的领域包括影响健康 的物理条件、职业压力、职业事故以及工作和家庭的矛盾与压力的负面影响和表现—— 倦怠。
工作压力又称职业紧张、职业压力或工作紧张,是指由于工作 或与工作有关的因素所引起的压力。
7.3 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
7.3.2员工对工作压力源的三种消极反应
工作压力源(Job Stressor)是指一种要求员工进行适应性反应的工作条件或工作情 境,如员工被领导训斥或被解雇等。在这种情境下员工会产生消极性的生理、心理与行 为反应,具体参见表7-1。
7.5 工作压力的个人调适
工作压力的个人调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问题解决法与情绪调节法。 问题解决法指直接改变压力源的方法,如离开一个工作岗位,寻找新的职业 情绪调节法是指改变自己,使压力的意义产生变化,从而减轻或消除压力源
表7-3 问题解决法与情绪调节法的利弊
调适方法 问题解决法
有利的方面
1.你的行为可能适宜地消除压力源 2.可以消除你的情绪 3.可以弥补未发现的损失 4.可以提高自尊心 5.可以提高控制感
7.1 心理健康的一般概念
7.1.2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知之明 1 乐于工作 6 行为适度 5
2 要自尊自制 3 善于与人相处
4 情绪正常
7.2 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人有本能的需求、欲 望、冲动,当这种原始驱动力与现 行社会规范、社会现实相矛盾时, 就会产生心理冲突,影响心理健康, 从而产生焦虑与抑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来源
人的价值观决定于世界观,是从出生 起,在家庭和社会中积累形成的。 (三)价值观的分类
•
人们的生活和教育经历互不相同,因此价
值观也有多种多样。行为科学家格雷夫斯为了
把错综复杂的价值观进行归类,曾对企业组织
内各式人物作了大量调查,就他们的价值观和
生活作风进行分析,最后概括出以下七个等级。
• 第五级 玩弄权术型:这种类型的人通过 摆弄别人,篡改事实,以达到个人目的, 积极争取地位和社会影响。
• 第六级 社交中心型:这种类型的人把被人喜 爱和与人善处看作重于自己的发展,受现实主 义、权力主义和坚持己见者的排斥。
• 第七级 存在主义型:这种类型的人能高度容 忍模糊不清的意见和不同观点的人,对制度和 方针的僵化、空挂的职位、权力的强制使用, 敢于直言。
• 价值观影响个人行为; • 价值观影响影响群体行为; • 价值观影响整个组织行为; • 价值观影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
(一)最大利润价值观
•
这是一种最古老的最简单的局限性最
大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利润代表了
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的增加就是企业
财富的增加。企业经营管理好坏的标准是
• 2、同化阶段
•
这一阶段表现为不是被迫而是自愿接受
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并使自己的
态度与他人的态度相接近。
• 例如:员工在组织和同志们的教育和帮助 下,真正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员工,应
该自觉地遵守纪律,因而他会同其他职工一样, 把遵守劳动纪律当作是一种信念和观点。显然,
同化这一阶段已不同于服从阶段,它不是在外 界压力下转变态度,而是自愿地进行的。
• 2、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 作的需要;
• 3、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
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
中的各种变化,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
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
第三节 个体价值观与管理
一、什么是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含义
•
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
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
• 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 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对两对象 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例如,喜欢 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不平衡的结 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消除不平衡状态 的办法将是,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 人,这就产生了态度转变的问题。
• 现将上述的P——O——X的关系列成图解
• ③宣传时语调坚定与软弱,勇敢与胆小,主动 与被动,精力充沛与疲倦乏力,这些就是表达 方式因素。
• 伯洛指出,在这三个因素中,第一、二因素是 主要的,第三是较不重要的。
• 2、宣传内容及其组织 • 宣传内容如何组织?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如下:
• ①对于教育程度低的人来说,单方面宣传容易 转变他们的态度,而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 则听到正反两方面内容的宣传效果为最好。
• ②人们最初的态度与宣传者所强调的方向一致 时,单方面宣传有效,假若最初态度与宣传者 的意图相对抗时,那么两方面宣传更为有效。
• ③引起恐惧的宣传。 • 宣传内容要使对方具有不安全感,有一定的压
力,产生一定的焦虑,这样就能使人被迫改变 态度。 • 例如 宣传抽烟会引起癌症。
• ④逐步提高要求与一时提出高要求的影响。
• 宣传对态度的转变是有影响的。这取决于以下 的因素:
• 1、宣传者的权威
• 宣传者本身有无权威对被宣传者态度转变关系
很大。
宣传者的威信是由两个因素构成,
即专业性与可信性。专业性指专家身份,如学 位、社会地位、职业、年龄等。可靠性是指宣 传者的人格特征、外表仪态以及讲话时的信心、 态度等。显然,讲话时结结巴巴,畏首畏尾,
总不如理直气壮、信心十足那样使人感到可信。
• 心理学家伯洛(Bello)在研究了宣传者本身 的威信与态度改变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其中有 三个因素是很主要的:
• ①宣传态度的公正与不公正,友好与不友好, 诚恳与不诚恳,这些就是可靠性因素;
• ②宣传者的有训练与无训练,有经验与无经验, 有技术与无技术,知识丰富与不丰富,这些就 是专业性因素;
• 史布兰格认为美国社会被重视的中心价 值有六种:即:
• (1)以知识真理为中心的理论性价值; • (2)以形式与调和为中心的美的价值;
• (3)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政治性价值;
• (4)以群体他人为中心的社会性价值; • (5)以有效实惠为中心的经济性价值; • (6)以信仰为中心的宗教性价值。
二、价值观的作用
• 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
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例如,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 的主体,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O与X称
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二个对象。认知主体P对构成 一体的两对象O与X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恶、
赞成与反对。
• 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 向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 赏;不喜欢某人,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
• 态度的形成的过程是指从没有某种态度到具有 某种态度,从简单的态度到复杂多样态度,从 不稳定的态度到稳定态度的过程。
• 态度的形成与态度的改变是有关联的。
• 态度转变是指人的态度由旧变新的过程。
• 态度形成之后比较持久,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新 的态度。
• 态度的转变有两个方向,一是方向的转变,另 一为强度的转变。
第七章 个体态度、价值观与管理
第一节 态度概述
• 一、态度的定义 • 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
倾向。态度的对象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人、事 件、物、团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事物的观念 等。
二、态度的成分
• 态度的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及意向。 • 认知成分是指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叙述的内
容包括个人对某个对象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赞 成或反对。
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条件:
• 态度能否转变是依存于一些条件的,这些条件 有:
• (一)原先的态度与要求改变的态度之间距离 的大小
• (二)在积极参加活动中转变态度
• (三)团体规定与态度的转变
• 人们都处在一定的团体中,团体中的准则、规 范化的规则都可以有效地改变个人的态度。
• (四)宣传与态度转变
命先烈的思想成长的历程都可以充分说明这点。
(三)平衡理论
•
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于1958年提出了
态度转变的平衡理论。
•
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
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 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
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 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利润获取的多少,最大限度追求剩余价值
和利润。
• 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和行为都 必须服从最大利润,以此作为评价企业经
•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 1、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 2、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 状态。
• 3、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 造成了 不平衡状态。
•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 1、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
• 情感成分是指个人对于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如尊敬与轻视、同情与挑剔、喜欢与厌恶等。
• 意向成分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 定势作用。又称为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态 度对象作出某种反应。
三、态度的性质(特性) 态度具有以下这些性质: (一)态度的后天性。 (二)态度的对象性。 (三)态度的持久性。(四)态度的内在结构性 (五)态度的价值性。
三、西方关于态度转变的主要理论: • (一)费斯定克(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
论
• 1957年费斯定克提出,认识因素是相对于个体 的整个认知结构而言。人们的认知结构是由知 识、观念、观点、信念等组成。每一个具体的 知识、观念、观点都是一个认知因素的单元。
• 例如:“我要为四化建设作出贡献”,“我对 某企业的领导很满意”,这些都是独立的认知 因素单元。个体内的许多认知因素,这些因素 之间有的相关,有的没有相关,是彼此独立的。
• 有相关的认知因素之间存在两种情况 • (1)是关系很协调;(2)是关系很不协调。
前一种情况象“我喜欢学企业管理”,因为 “企业管理是办好企业的关键”。后一种情况 是“文化考试中数学占有重要位置”,但“我 一想到数学就头昏脑涨”。认知因素之间的矛 盾与失调会带来心理上的不快感,这时人们就 会想法去减轻或解除其不协调的关系。但是当 认知结构内各因素之间是协调的,他就想去保 持这种关系。
• 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强度愈大,人们想要减 轻或解除不协调的动机也愈强烈。一般说,解 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 1、改变认知因素中不协调的双方中任何一种 认知因素,使双方趋于协调。例如有的人可以 决定“自己今后戒烟”;也可以怀疑“抽烟会 生癌”的说法无根据,因为他们认为“不抽烟 的人也可能生癌”。用这种方法就能协调认知 因素的矛盾。
• 3、内化阶段
•
个体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
而彻底地转变了自己的态度。在这一阶段中真正使一
个人相信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从而把这些新的思
想和观点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
体系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
又例如,一个革命者接受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思想和信仰,这时就真正达到了内化阶段。无数革
• 第一级 反应型:这种类型的人并不意识自己 和周围的人是作为人类而存在的。
• 第二级 部落型:这种类型的人依赖成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