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管理心理学(第7章2.3节 态度,价值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宣传对态度的转变是有影响的。这取决于以下 的因素:
• 1、宣传者的权威
• 宣传者本身有无权威对被宣传者态度转变关系
很大。
宣传者的威信是由两个因素构成,
即专业性与可信性。专业性指专家身份,如学 位、社会地位、职业、年龄等。可靠性是指宣 传者的人格特征、外表仪态以及讲话时的信心、 态度等。显然,讲话时结结巴巴,畏首畏尾,
第七章 个体态度、价值观与管理
第一节 态度概述
• 一、态度的定义 • 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
倾向。态度的对象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人、事 件、物、团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事物的观念 等。
二、态度的成分
• 态度的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及意向。 • 认知成分是指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叙述的内
容包括个人对某个对象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赞 成或反对。
• 史布兰ຫໍສະໝຸດ Baidu认为美国社会被重视的中心价 值有六种:即:
• (1)以知识真理为中心的理论性价值; • (2)以形式与调和为中心的美的价值;
• (3)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政治性价值;
• (4)以群体他人为中心的社会性价值; • (5)以有效实惠为中心的经济性价值; • (6)以信仰为中心的宗教性价值。
二、价值观的作用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来源
人的价值观决定于世界观,是从出生 起,在家庭和社会中积累形成的。 (三)价值观的分类

人们的生活和教育经历互不相同,因此价
值观也有多种多样。行为科学家格雷夫斯为了
把错综复杂的价值观进行归类,曾对企业组织
内各式人物作了大量调查,就他们的价值观和
生活作风进行分析,最后概括出以下七个等级。
形式,以符号“+”表示正的关系,以符号“-” 表示负的关系,那么,共有8种工,其中4种是
平衡的结构,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

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
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
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
乘为负。
• 例如《说明这种三角关系。今有认知主体P(女 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 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 第一级 反应型:这种类型的人并不意识自己 和周围的人是作为人类而存在的。
• 第二级 部落型:这种类型的人依赖成性,服
从于传统习惯和权势。
• 第三级 自我中心型:这种类型的人信仰冷酷 的个人主义。
• 第四级 坚持己见型:这种类型的人对模棱的 意见不能容忍, 难于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希 望别人接受他们的价值观。
•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 1、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 2、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 状态。
• 3、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 造成了 不平衡状态。
•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 1、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
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条件:
• 态度能否转变是依存于一些条件的,这些条件 有:
• (一)原先的态度与要求改变的态度之间距离 的大小
• (二)在积极参加活动中转变态度
• (三)团体规定与态度的转变
• 人们都处在一定的团体中,团体中的准则、规 范化的规则都可以有效地改变个人的态度。
• (四)宣传与态度转变
• 2、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 作的需要;
• 3、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
中的各种变化,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
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
第三节 个体价值观与管理
一、什么是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
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
• ③宣传时语调坚定与软弱,勇敢与胆小,主动 与被动,精力充沛与疲倦乏力,这些就是表达 方式因素。
• 伯洛指出,在这三个因素中,第一、二因素是 主要的,第三是较不重要的。
• 2、宣传内容及其组织 • 宣传内容如何组织?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如下:
• ①对于教育程度低的人来说,单方面宣传容易 转变他们的态度,而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 则听到正反两方面内容的宣传效果为最好。
• 有相关的认知因素之间存在两种情况 • (1)是关系很协调;(2)是关系很不协调。
前一种情况象“我喜欢学企业管理”,因为 “企业管理是办好企业的关键”。后一种情况 是“文化考试中数学占有重要位置”,但“我 一想到数学就头昏脑涨”。认知因素之间的矛 盾与失调会带来心理上的不快感,这时人们就 会想法去减轻或解除其不协调的关系。但是当 认知结构内各因素之间是协调的,他就想去保 持这种关系。
四、偏见——不正确的态度
• 偏见是个人对他人或其他事物持有缺乏充分事 实为根据的态度。
• 偏见有下述的特征: • (一)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
基础的。
• (二)偏见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
• (三)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 (四)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 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涵义
• 当我们宣传一个主题时,应该分阶段逐步提出 要求,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 ⑤宣传效果与被宣传者的个性特点有关。 • 人们在同一情境内接受宣传,有的容易转变态
度,有的难以改变,这些都与每个人的个性特 点有关,如智力、性格等。
• 一般说来,智力水平高的人比低水平的人不容 易接受宣传而转变态度。这是由于这种人的知 识经验丰富,善于分辨他人的宣传是否真有道 理。智力水平高的人对于不同性质内容的宣传, 其接受程度不同。
• 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强度愈大,人们想要减 轻或解除不协调的动机也愈强烈。一般说,解 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 1、改变认知因素中不协调的双方中任何一种 认知因素,使双方趋于协调。例如有的人可以 决定“自己今后戒烟”;也可以怀疑“抽烟会 生癌”的说法无根据,因为他们认为“不抽烟 的人也可能生癌”。用这种方法就能协调认知 因素的矛盾。
• 3、内化阶段

个体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
而彻底地转变了自己的态度。在这一阶段中真正使一
个人相信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从而把这些新的思
想和观点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
体系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又例如,一个革命者接受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思想和信仰,这时就真正达到了内化阶段。无数革
总不如理直气壮、信心十足那样使人感到可信。
• 心理学家伯洛(Bello)在研究了宣传者本身 的威信与态度改变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其中有 三个因素是很主要的:
• ①宣传态度的公正与不公正,友好与不友好, 诚恳与不诚恳,这些就是可靠性因素;
• ②宣传者的有训练与无训练,有经验与无经验, 有技术与无技术,知识丰富与不丰富,这些就 是专业性因素;
• 第五级 玩弄权术型:这种类型的人通过 摆弄别人,篡改事实,以达到个人目的, 积极争取地位和社会影响。
• 第六级 社交中心型:这种类型的人把被人喜 爱和与人善处看作重于自己的发展,受现实主 义、权力主义和坚持己见者的排斥。
• 第七级 存在主义型:这种类型的人能高度容 忍模糊不清的意见和不同观点的人,对制度和 方针的僵化、空挂的职位、权力的强制使用, 敢于直言。
• 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 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对两对象 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例如,喜欢 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不平衡的结 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消除不平衡状态 的办法将是,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 人,这就产生了态度转变的问题。
• 现将上述的P——O——X的关系列成图解
• 2、添加新的认知因素,以缓和双方的矛盾。 • 例如抽烟的人决定今后“改抽带过滤咀的香
烟”。这是一种用新的认知因素来解除或减轻 原有的认识因素之间的紧张关系。
• 费斯定克的这一理论,实际上就是如何使认知 矛盾达到统一,从而使得人们心情舒畅。这是 从心理学的观点提出的解决思想矛盾的方法。
(二)凯尔曼(Kelman)的态度变化阶段说
命先烈的思想成长的历程都可以充分说明这点。
(三)平衡理论

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于1958年提出了
态度转变的平衡理论。

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
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 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
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 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 情感成分是指个人对于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如尊敬与轻视、同情与挑剔、喜欢与厌恶等。
• 意向成分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 定势作用。又称为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态 度对象作出某种反应。
三、态度的性质(特性) 态度具有以下这些性质: (一)态度的后天性。 (二)态度的对象性。 (三)态度的持久性。(四)态度的内在结构性 (五)态度的价值性。
• 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
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例如,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 的主体,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O与X称
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二个对象。认知主体P对构成 一体的两对象O与X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恶、
赞成与反对。
• 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 向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 赏;不喜欢某人,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
• 态度的形成的过程是指从没有某种态度到具有 某种态度,从简单的态度到复杂多样态度,从 不稳定的态度到稳定态度的过程。
• 态度的形成与态度的改变是有关联的。
• 态度转变是指人的态度由旧变新的过程。
• 态度形成之后比较持久,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新 的态度。
• 态度的转变有两个方向,一是方向的转变,另 一为强度的转变。

1961年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
段说。这三个阶段是:服从、同化和内化。现
分述如下:
• 1、服从阶段

这是从表面上转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
时期。这也是态度转变的第一阶段。一般说来,
这时人们会表现出一些顺从的行为,但这仅仅
是受迫被动的。这就比如刚进工厂的青工因为
考虑到奖励和惩罚的利益关系,才在行为上表 现出服从的样子
• ②人们最初的态度与宣传者所强调的方向一致 时,单方面宣传有效,假若最初态度与宣传者 的意图相对抗时,那么两方面宣传更为有效。
• ③引起恐惧的宣传。 • 宣传内容要使对方具有不安全感,有一定的压
力,产生一定的焦虑,这样就能使人被迫改变 态度。 • 例如 宣传抽烟会引起癌症。
• ④逐步提高要求与一时提出高要求的影响。
利润获取的多少,最大限度追求剩余价值
和利润。
• 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和行为都 必须服从最大利润,以此作为评价企业经
•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评价,如对自由、幸福、 自尊、诚实、服从、平等、功名利禄、政治态 度(制度的看法)、社会风气、教育程度等, 在心目中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主次的排列, 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和价值体 系是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 在同一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 产生不同的行为。
• 价值观影响个人行为; • 价值观影响影响群体行为; • 价值观影响整个组织行为; • 价值观影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
(一)最大利润价值观

这是一种最古老的最简单的局限性最
大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利润代表了
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的增加就是企业
财富的增加。企业经营管理好坏的标准是
• 2、同化阶段

这一阶段表现为不是被迫而是自愿接受
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并使自己的
态度与他人的态度相接近。
• 例如:员工在组织和同志们的教育和帮助 下,真正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员工,应
该自觉地遵守纪律,因而他会同其他职工一样, 把遵守劳动纪律当作是一种信念和观点。显然,
同化这一阶段已不同于服从阶段,它不是在外 界压力下转变态度,而是自愿地进行的。
三、西方关于态度转变的主要理论: • (一)费斯定克(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

• 1957年费斯定克提出,认识因素是相对于个体 的整个认知结构而言。人们的认知结构是由知 识、观念、观点、信念等组成。每一个具体的 知识、观念、观点都是一个认知因素的单元。
• 例如:“我要为四化建设作出贡献”,“我对 某企业的领导很满意”,这些都是独立的认知 因素单元。个体内的许多认知因素,这些因素 之间有的相关,有的没有相关,是彼此独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