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理论概述

合集下载

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理论概述

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理论概述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在他看来,实践 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 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 赫尔巴特的 伦理学和心理学是与其哲学紧密相联的。

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

他认为宇宙 是无数的独立存在的“实在”所构成。

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认识的。

但它们之间会发生 关系,并相互影响。

哲学思想“五道念”理论1. 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2. 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3. 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4. 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5. 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

心理学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赫 尔巴特依据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是脱离肉体而独 立存在的,最初是一无所有的,当其和肉体结合时,必然和各种各样有组织的物质发生关 系,开始获得感觉,进而形成表象或观念。

赫尔巴特把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归结为观念活 动, 观念有同化作用,这就是说,人们心灵中已有的旧观念可以同化、吸收新的观念,使 自己得到补充、丰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

他把这个过程称为“统觉”。

统觉 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统觉的过程。

教育理论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 “教育性教学 ”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 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 论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

选择的目的又称“可 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

他认为, 选择的目的固属重要,但仅居次位,最重要的是道德的目的(又称必要的目的)。

所谓道德 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浅析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浅析

浅析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课程:《中外教育思想史》浅析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摘要: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以哲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包含了丰富的课程论思想、教学论思想、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思想, 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赫尔巴特; 教育思想; 理论基础; 课程改革;赫尔巴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德国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德国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而且对其他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的影响。

赫尔巴特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思想时, 会发现其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仍有很大的启示。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一)哲学基础。

赫尔巴特把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

理论哲学指本体论和认识论等, 实践哲学指伦理学或道德学。

他试图从实践哲学出发引申出教育目的。

他指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5种道德观念的人。

这五种道德观念是:“内心自由的观念”, 即要求人从内心出发由衷地行善; “完善的观念”, 即要求人们追求身与心的健康, 从而促使人不断地去追求德行的自我完善; “仁慈的观念”, 即要求教育者使学生避开一切会导致恶意的刺激, 同时唤起学生对仁慈的尊重; “正义的观念”, 即要求学生放弃争吵, 从而巩固对正义的尊重; “公平的观念”, 即当学生故意作祟时, 要给予应有的惩罚, 但必须严格把握惩罚的尺度。

赫尔巴特认为, 如果一个人有了这5种道德观念, 那就是一个有美德、完善的人。

而如果每个人都具有这5种道德观念, 就会有“稳定的秩序以及调和而有秩序的生活”。

这样, 赫尔巴特就得出了他的教育目的论: 培养有道德、为维护当时德国封建制度服务的人。

(二)心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是观念心理学。

他认为, 人的心灵是由不变的“实在”所组成, 它通过神经系统和周围环境建立联系,从而获得各种表象, 产生各种观念。

观念又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而形成了概念、判断、推理等。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一、教育的目的分为两种,“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可能的目的”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各种潜力和谐发展。

“必要的目的”是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二、理论基础1.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他认为伦理学指明目的,心理学指出途径、手段和障碍。

2.伦理学(1)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

内心自由: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说对真善美具有明确的认识,就能够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的原则。

完善:人调节自己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仁慈:指绝对的善。

他要求人无私的位他人谋福利、与他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协调一致。

正义:它要求避免不同意志之间的冲突,并且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解决冲突。

公平:指当人“故意作祟”时予以应有的惩罚,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2)赫尔巴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知识或认识在德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心理学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赫尔巴特断定,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不过是观念的活动而已。

赫尔巴特赞同洛克的白板说“心灵在绝对意义上是一块白板,没有任何生活或表象的形式”:另一方面他认为,人借助于表象的力量,主动的与环境发生联系,从而获得观念和知识,使教育和教学成为可能与必要。

在上述原理基础上,赫尔巴特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心理问题。

三、方法(管理、教学、训育)管理: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所谓的“儿童管理”也是一种道德教育。

儿童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儿童管理的任务主要是为随后进行的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管理的意义在于对某些恶性的预防。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年)生于德国奥登堡。

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于1794年进耶拿大学。

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6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

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

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完全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

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

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

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1841年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是在两个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的。

教育方面的著作有: (1)《沦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1804年);这是用严格的演绎方式,从教育的目的开始,讨论到他的假设,由假设达到完成目的的手段,侧重于伦理学方面的发挥。

(2)《普通教育学》(1806年)分管理、教学,训练三部分,表现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侧重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

(3)《教育学讲义纲要》(1835),这是《普通教育学》的补充,对手前书中的心理学基本思想,有进一步的发挥。

其他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尚有《裴斯泰洛齐的直观初步的观念》(1802),《公众协作之下的教育》(1810),《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1831),《理想主义对于教育的关系》(1831)等。

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想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

兴趣教育思想发展的“三部曲卢梭 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兴趣说

兴趣教育思想发展的“三部曲卢梭 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兴趣说

总结:兴趣教育的三部曲
展和教育素养的提高,以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在教育领域,兴趣教育的重要 性不言而喻。本次演示将以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兴趣教育思想为基础,为大 家展现兴趣教育思想的“三部曲”。
第一部曲:兴趣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部曲:兴趣教育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
心,强调尊重和引导学生的兴趣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种以兴趣为主导 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兴趣说”,它构成了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部曲:卢梭的自然主义兴趣 说
第一部曲:卢梭的自然主义兴趣说
让-雅克·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 理论,认为教育应该回归自然,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爱弥儿》一书中, 他明确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就是他的兴趣说。
第一部曲:卢梭的自然主义兴趣说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而要做到这一 点,首先要和尊重儿童的兴趣。
第二部曲:赫尔巴特的心理学兴 趣说
第二部曲:赫尔巴特的心理学兴趣说
19世纪的德国教育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进一步发展了兴趣说的理 念。他将心理学原理引入教育领域,强调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 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 积极思考、主动学
第二部曲:如何培养兴趣
3、情感兴趣:杜威提出“在做中学”的理念,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 兴趣。学生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同理心、激发情感共鸣,从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为目标的的教育理念。在兴趣教 育领域,赫尔巴特和杜威各自提出了独特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次演示将 从背景、问题和目的入手,分别概述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兴趣教育思想,分析两者 的异同和,以期为当今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一、教育心理学化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学在逐步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上,与心理学建立了联系乃是重要的一步。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是由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 1827)率先提出来的。

1800年,他在《方法》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试图把教学与人的心智的本性、周围环境以及人与人的交往都协调起来。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经由赫尔巴特(1776-1841)得到发展。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和障碍。

"①在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发展中,福禄倍尔(1782-1852)也提出了相关理论,丰富了其内容,为教育走向科学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几位主要教育家的教育心理学化基本主张。

二、教育的基本主张1.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是瑞士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教育心理学家,他的教育心理学观点十分朴素,主要反映在他的教育论著中。

这些论著有:《葛笃德怎样教育他的子女》、《母亲读物》和《数的直观教学》等。

(1)要素教育论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学理论中。

裴斯泰洛克说:"我长期寻找一个所有这些教学手段的共同心理的根源。

因为我深信,只有这样,才可能发现通过自然法则本身决定人类发展的形式。

很显然,这种形式是建立在人的心理的一般组织之上的……教学的原则,必须从人类心智发展的永恒不变的原始形式得来。

"①他的要素教育理论就是这种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具体运用。

所谓要素指的是人的天赋能力最原始最简单的萌芽,是各种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

体育的最初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关节活动。

他认为自然赋予儿童关节活动的能力,这是体力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体育联系和各种体力活动的要素。

劳动是体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所以关节活动也是劳动教育的要素,从关节活动,逐步扩展到全身的复杂的体力活动。

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的感情,他认为这种爱是反映和表现得最早,并将逐步扩展到对家庭其他成员以至全人类的。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和《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

1、教学阶段论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

所谓"专心",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只专心研究某一个东西而不考虑其他东西。

没有专心,就不能正确和透彻地把握、领会"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

所谓"审思",是指把一个又一个"专心活动"统一起来。

赫尔巴特说,"我们所要求的专心活动不能同时发生,它们必须逐个产生。

首先是一种专心活动,接着再有另一种专心活动,然后它们才在审思中汇合起来!人必须有无数次这种从一种专心活动过渡到另一种专心活动去的变迁,然后才会有丰富的审思活动,才能随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种专心活动中去。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

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一是明了。

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学生领悟和掌握。

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

教师适宜于"采用简短的、尽可能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而在讲解之后,立即让一些学生(而不是全部学生)确切地重复出来,这常常是适用的方法"。

二是联想。

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

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

这是统觉的初级阶段。

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人专心"。

"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作出偶然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而易举的,最不费力气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 rich 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他被人们誉为“教育科学之父”。

他的教育目的论对传统教育派产生过重要影响。

正因如此,有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家把他的教育目的论与传统教育派的教育目的论等同起来。

这种误解迄今仍然存在。

在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人们不免对教育目的进行反思。

在教育目的论上,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颇深。

因此,进一步研究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论教育的三重目的赫尔巴特在担任家庭教师期间就意识到明确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成功的重要性。

他说:“以我之见,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摆脱偶然的游戏,若出现为人所不容的无把握性,那么就根本不要去想对年轻人进行有意的教育;因为,偶然的事情比起父母和教师的极其细心的工作来所起的教育作用要强得多。

教育因其教育计划的可靠性才具有自身的价值;教育总是在无把握的时候就用高概率来预测自己的成功与否;在非常情况下,教育的成功与否若纯是些可能性而已,就会终止教育。

”为此,他对教育目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赫尔巴特看来,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相应地,统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产生的。

因此,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

但是,教育目的的这种多方面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归结出一个或几个主要的教育目的。

那么,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对此,史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

有的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旨在维护容克封建贵族的统治秩序,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

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培养适应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需要的人;也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双重的,即兴趣和道德。

笔者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似乎可以分为三重:教育的起点——个性;直接的目的——兴趣;间接的目的——品性。

1.教育的三重目的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者在制定教育目的时要着眼于儿童的未来。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

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目录人物简介主要著作教育理论英文介绍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人物介绍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他在教学的心理学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他作为―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他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

但他过于强调教师及书本的作用,教学方法也有形式化倾向。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他的教育理论已经完全不合时宜了。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有―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的称谓。

赫尔巴特约翰·菲力特力赫·赫尔巴特(1776-1841)——公元1776年出生在德国西北部奥登堡(Olderberg)。

祖父是医生,父亲先是律师,后来升为枢密院顾问官,母亲是一位美丽聪慧而且具有深厚文学修养的妇人。

赫尔巴特是独生子,家庭温暖,使他感到无比幸福;但不幸有一天他不慎跌进沸水桶中,遭到灼伤,使得一辈子身材瘦小,无法健壮。

赫尔巴特的求学和事业成就受他母亲的影响最深。

在他从小念书的时候,他的母亲每天陪伴着他,督促他念书,连上课都在他身边,甚至陪伴他一起研究希腊文。

教育经历赫尔巴特最早受教于尤金(Ulzen)牧师,获益甚多。

尤金的教育哲学认为: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思想的纯洁、果断和有恒,这种理论对他的教育思想,有深巨的影响。

赫尔巴特12岁到18岁进入一所德国中学读书,此时已显出其天才。

学校对他的评语是:表现优异,守秩序,品德优良,对自己天赋才能已懂得力求发展和改进。

他多才多艺,不但具有数学、语言和哲学的才能,而且是天才音乐家和文学家。

他的思想成熟很早,11岁就研究理则学,12岁研究形而上学,14岁写了一篇论文称为<<意志自由>>。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02
赫尔巴特的童年
伯尔尼——不莱梅时期(l797-1802年)1797-1799年,赫尔巴特三个孩(年龄分8岁、10和14岁)的家庭教师,在两年左右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这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的重要资源。
1
2
1800-1802年,赫尔巴特在不莱梅主要从事裴斯泰洛奇教育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最值得人称道的就是教育形式的四阶段理论,建立了一种明确规范的教学模式,至今仍然影响着课堂的教学。
赫尔巴特是继夸美纽斯之后教育学的又一分水岭似的人物,正是他使得教育脱离哲学的附庸,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
谢谢观看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他指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获得广阔视野的结果;而且又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思想群活动的结果。”
01
02
赫尔巴特心理学
赫尔巴特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心理学问题。
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学生在原有观念基础上把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领域,吸收、融合、同化新观念,并构成观念体系,即“统觉团”,这一过程就是“统觉”。
二、道德教育理论
“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的最为基本的目的。
赫尔巴特指出: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
必要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明了阶段: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碍清晰的表象,以作为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简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论

简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论

简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论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论简述赫尔巴特(Jerome Bruner)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四段教学论。

这个理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会经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教学方法。

下面将对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论进行简述。

第一段,具体操作阶段。

这个阶段是指学习者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和感知物体,通过观察、摸索、实践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模仿和重复,通过实际操作来认识和掌握事物。

教师在这个阶段应该提供具体而丰富的材料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施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第二段,象征性操作阶段。

这个阶段是指学习者通过符号和符号系统来表达和处理信息。

学习者开始能够通过语言、图像、符号等符号系统来进行思考和表达,从而使得学习更加抽象和理论化。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符号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符号系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段,抽象概念阶段。

这个阶段是指学习者通过抽象思维和概念形成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学习者在这个阶段能够通过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来进行推理和分析,从而形成概念和理论。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建构和运用,培养他们的推理和分析能力。

第四段,元认知阶段。

这个阶段是指学习者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控。

学习者在这个阶段能够自觉地设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评估学习效果等,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改进。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元认知能力,帮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调控。

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论对于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强调了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经验出发,通过逐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得教学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

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赫尔巴特教育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理论,它的心理学基础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感知心理学感知是人们获取信息和认识世界的最基本方式,而感知心理学研究的就是人类感知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在赫尔巴特教育学中,感知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过程中。

通过了解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育活动,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各个阶段的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在赫尔巴特教育学中,发展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儿童教育领域。

通过了解儿童不同阶段的认知和情感需求,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针对性强、有效果显著的教育活动。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产生影响,并认为人类行为是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赫尔巴特教育学中,行为主义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过程中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通过给予学生积极的奖励,可以增强他们对某种行为的重视和认同;而通过给予消极的惩罚,则可以减少学生对某种行为的倾向。

四、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记忆、语言等方面的信息处理过程。

在赫尔巴特教育学中,认知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过程中的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

通过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思维能力和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活动,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五、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

在赫尔巴特教育学中,社会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班级管理和团队建设等方面。

通过了解班级或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制定班级管理和团队建设策略,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社会需求。

总之,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是多方面、广泛的,它们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这些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创造出更加有效、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教育活动。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该书所论述的教学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该书所论述的教学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

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

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1)赫尔巴特试图将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将现实社会的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召唤统一起来,从而培养既能立足现实,又能面向未来的人才。

(2)赫尔巴特将其管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但是,即使在赫尔巴特的最专制的管理论之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人们只能理智地把这种服从同儿童本人的意志结合起来,并只能把这种服从作为一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真正的教育的结果来期待得到","一个外行的教育家如果擅自行使支配权,而这种权力既不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又不是被学生承认的,那么他将完全自毁于此。

"(3)《教育学》的不朽生命在于它的教学论。

第一,赫尔巴特从其观念,兴趣,统觉等心理学思想中寻找其教学论的理论依据,试图将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

这是赫尔巴特的一个极为重大的理论贡献。

第二,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正确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四段教学法"的提出。

"四段教学法"对于教学的四个阶段划分得很清楚,且比较细致地考虑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注意到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不同兴趣,特别考虑到不同的教学阶段所应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

这对于知识的系统授受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4)在训育论中,赫尔巴特试图将道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统一起来,从而使人归于"内心自由"。

赫尔巴特和他的观念心理学

赫尔巴特和他的观念心理学

赫尔巴特和他的观念心理学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他明确提出了把教育建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设想,并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

主要的代表著作是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

巧记——实践基础加三大理论传播实践=教育实践活动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到瑞士的一个贵族家里当家庭教师,从此开始了他的教育活动。

1802年他在哥廷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这个学校任教,讲授教育学和心理学。

1809年他应柯尼斯堡大学的聘请,担任柯尼斯堡大学哲学教授,在这里他不仅讲课。

而且积极参与教育改革。

他创办了教学论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和师范研究班、附属实验学校,并亲自在研究所附设的实验学校教数学课,为培养优秀教师作出了贡献。

基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伦理和心理)1. 伦理学的主要内容关于伦理学的基本内容,赫尔巴特提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

(1)内心自由。

指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什真善美具有明确的认识,就能够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的原则。

内心自由观念只能使人决定行为的方向,还不能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

(2)完善。

指人调节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

(3)仁慈。

指“绝对的善”,它要求人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与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协调一致。

(4)正义。

即“守法”,要求避免不同意志之间的冲突,并且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或法律解决冲突。

(5)公平或报偿。

是指当人“故意作祟”时予以应有的惩罚,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关于伦理学的重要的特征,赫尔巴特强调知识和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他指五种道德是一个不可偏废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构成,任何一种观念不能缺少也不能过多或过少,追求各个要素之间的平衡。

前两种是调节个人道德行为的,后三种是调节社会道德行为的。

2. 心理学的主要内容赫尔巴特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教育家。

赫尔巴特主要教育思想 主张内容

赫尔巴特主要教育思想 主张内容

1.赫尔巴特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将心理学中的统觉观念用于教学。

2.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3.根据兴趣概念的分析,赫尔巴特区分了相互区别的阶段:注意、期望、要求和行动。

正是根据兴趣的四个阶段,赫尔巴特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明了”是教学的第一步,该阶段处于静止的“专心”阶段,其心理状态表现为“注意”,在该阶段教师应该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学生清晰而明了地感知新教材。

“联想”是教学的第二步,该阶段处于动态的“专心”阶段,其心理状态表现为“期待”,在该阶段教师应该采用分析教学。

本阶段中,学生已经能够将以往的观念正确地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

“系统”是教学的第三步,该阶段处于静止的“审思”状态,其对应的心理状态是“要求”,在该阶段教师应该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

“方法”是教学的第四步,该阶段处于动态的“审思”阶段,其心理状态为“行动”,在该阶段学生需要对已经系统化的观念体系进行不断的练习,以使获得的系统观念付诸应用,使之更加牢固和熟练。

4.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在西方教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来“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5.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完善道德,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赫尔巴特提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也可以称为“多方面的兴趣”,即教师必须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的目的,即道德。

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一原则、两基础、三中心、四阶段、五公民、六兴趣”,下面我们逐一进行介绍:①一原则即指教育性教学原则,强调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应教学规律中的教育性规律;②两基础指的是赫尔巴特将心理学和伦理学引入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统觉”概念,考试中主要以识记型单选题为主,需要大家掌握把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第一人是赫尔巴特;③三中心指的“旧三中心”,即教师、课堂、教材(书本)中心,④四阶段即将教学过程概括为明了(清楚)、联想(联合)、系统、方法⑤五公民主要指赫尔巴特第五个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因此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理论就属于典型的社会本位论,大家能够理解,做单选题备考;于此同时,赫尔巴特又把教育目的分为必要的目的和可能的目的,必要的目的就是将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的五种品质:内心自由、仁慈、完善、公平、正义;而可能的目的就是将来可能从事何种职业就教以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关于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⑥六兴趣主要指赫尔巴特提出六种兴趣课程,他提出兴趣主要包括对自然的兴趣和对社会的兴趣,而自然的兴趣主要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辩的兴趣、审美的兴趣;而社会的兴趣主要包括社会的兴趣、同情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

评析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

评析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

评析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赫尔巴特1776年5月诞生于德国北部的奥尔登堡,1841年8月逝世于大学城格廷根。

他是中外历史上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著名教育家,也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他不仅对教育和教学实践的革新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给教育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以“科学教育学之父”闻名于世。

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其丰富的教育和教学实践所创立的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曾在欧美流行过一个很长的时期。

二十世纪初期,对我国的教育界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赫尔巴特的祖父曾担任奥尔登堡文科中学校长达34年之久,在教育界颇有声望。

父亲是律师和议员,母亲也很有教养,教子严而有方。

赫尔巴特的初等教育是在母亲和家庭教师的协同教导下完成的。

他学习勤奋,成绩优秀。

1794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德国哲学中心的耶拿大学哲学系。

1797年大学毕业后,到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里担当三个孩子的家庭教师,从此他开始了他的教育活动。

赫尔巴特在承担各种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不间断地从事教育理论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和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

其中,《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是赫尔巴特的两部最主要的著作。

《普通教育学》全称《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是中外历史上第一本系统的普通教育学专著。

赫尔巴特对教育理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认为教育必须形成学生一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还是教学。

要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进行教学;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就无从实施道德品格的教育。

他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强调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须依赖于教学。

他不承认有“无教学的教育”,同样也反对“无教育的教学”,他说:“决不是所有教学都是有教育性的。

例如,为了得到收益而学习,为了谋求生计,为了娱乐,不管学习的人由此是好是坏,这里都和教育性的问题无关。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评述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评述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评述(人文学院中文101 周克盈)【摘要】: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一生以哲学、心理学为基础致力于建立科学教育学,为教育科学事业的建设,整整奋斗了44年,为教育学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以为教育家能与之比肩。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时乃至百年后的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及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心理学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有着“教育学之父”的称谓,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他是近代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曾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体系,但都没形成科学的规律形式。

他以伦理学阐述目的、心理学论证方法、实验学校为实践基础,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的经验教育学体系,成为科学教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在科学教育学上,他认为伦理学和心理学应该是教育学的基础,而教育学也应该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才能称之为一门科学。

他以其哲学思想为依据,建立了他的伦理学和心理学体系。

在心理学上,赫尔巴特认为哲学的全部问题就是观念,观念是心的基本构成单位,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全部是观念活动,由观念的交互作用形成意识(与经验主义提倡的观念联想不同),达到个人的觉知状态,构成心之内容。

另外,他在继承康德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感觉是唯一我们所能把握的本源事件。

”在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统觉团”这一新概念,即众多观念的组合体,也是指由很多已理解的观念所组成的综合性意识,即当时的经验与知识。

而这“统觉理论”也是赫尔巴特心理学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与前人的不同之处就是吸收了英国联想主义的思想和当时力学关于引力与斥力的概念来说明观念之间的关系。

赫尔巴特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支撑教育学体系的科学论据。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

在他看来:“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普通教育学》反映了他的主要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管理、教学和德育。

在管理部分,他提出了纪律问题。

他认为纪律的本质就是约束儿童的意志,管理本身并不是教育,而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

他提出了威吓、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等管理的方法,对待学生采取严酷的态度,很少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赫尔巴特的德育论主要是论述五种道德观念的培养问题。

他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永恒不变的观念,即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和正义;观念是最根本的要素,人的一切心理过程--情绪、意志、思维、想象等,都不过是观念的变形。

人们用这些观念来调节个人意志和社会冲突,就能使自己成为服从既定法制的、有美德的人。

根据这个理论,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在教育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他阐明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要求以心理学作为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赫尔巴特曾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等人的影响,他把莱布尼茨的统觉观念应用到他的教育学上来,认为统觉作用就是利用已有的观念吸收新的观念并构成统觉团。

教育学之“赫尔巴特”

教育学之“赫尔巴特”

教育学之“赫尔巴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育学之“赫尔巴特”随着教师招聘的长时间的展开,越来越多的考生加入到考试大军中,而教师招聘的考试深度逐渐深入,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师招聘的相关知识有着更深入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 赫尔巴特的伦理学和心理学是与其哲学紧密相联的。

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

他认为宇宙是无数的独立存在的“实在”所构成。

“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认识的。

但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并相互影响。

哲学思想“五道念”理论1.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2.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3.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4.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5.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

心理学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赫尔巴特依据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是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最初是一无所有的,当其和肉体结合时,必然和各种各样有组织的物质发生关系,开始获得感觉,进而形成表象或观念。

赫尔巴特把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归结为观念活动, 观念有同化作用,这就是说,人们心灵中已有的旧观念可以同化、吸收新的观念,使自己得到补充、丰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

他把这个过程称为“统觉”。

统觉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统觉的过程。

教育理论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教育性教学”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论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

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

他认为,选择的目的固属重要,但仅居次位,最重要的是道德的目的(又称必要的目的)。

所谓道德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

(二)儿童管理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

他认为,“只教不管”,会使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

在赫尔巴特看来,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

(三)教学在赫尔巴特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学是中心。

他对教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1.多方面兴趣和课程设置2. 教学的形式阶段3.教育性教学(四)道德训练赫尔巴特认为,训练是培养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过程,因而置其于教育学体系的第三部分。

训练是赫尔巴特实现其教育目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他希望通过训练来培养学生所谓友善他人的感情,自我克制的意志,遵守并服从既定法制的道德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

具体方法:(1)陶冶。

所谓陶冶,即逐渐地对儿童的心灵和感情施加影响,而不是采取压制手段(2)赞许和谴责。

当儿童遵守行为规则时,教育者给予他应得的赞许,使之产生快乐的情感。

(3)良好的健康状况,能使训练产生充分的效果,健康生活是进行完善训练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赫尔巴特教育学的理论结构图示可表述为目的——过程(方法和内容)——目的,方法、内容与贯穿其中的目的构成过程中的三维立体结构。

教育目的研究培养什么人,是超验的、形而上的东西,代表人文一极;教育过程研究怎样培养,是经验的、形而下的东西,代表科学一极。

方法和内容构成过程中实现目的的具体手段与载体。

因此,我们将从教育的目的、过程、方法和内容四个方面来探讨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内容。

1.教育目的心理学化赫尔巴特把教育的所有目的和最高目的指陈为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多方面的兴趣立足于社会,是可能的目的或选择性目的,也是间接目的或意向目的,道德培养是最高目的和必要目的,二者具有统一性。

在教育起点上,他尊重人的个性,“即使对人类作最纯粹、最成功的描述,这种描述却同时也始终是对特殊的个人的说明”,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尽可能避免侵犯个性,而使个性所具有的鲜明轮廓呈现出来。

从观念心理学出发,赫尔巴特论证了道德目的受五种力量支配,心灵只有具备五种力量才能引向至善的方向,即:内心自由(innerfreedom)、完善(perfection)、仁慈(goodwill)、法权(justice)、公平(equity)。

他所倡导的五种道德观念着眼于人的内心世界,关注改造儿童内部的心理结构,发展儿童明辨的见识及相应意志,促进心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五种观念基于人性的现实基础之上,是“一种生活本身的原则”,体现了理性、自由与完善的品质,并逐渐扩展为相应的社会规则及秩序。

在道德养成上,赫尔巴特详细论述了性格形成的自然程序,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了智育与道德形成的关系,强调人之为个体的身心统一。

我们熟知,赫尔巴特在教育目的的论述中把伦理学作为重要的基础之一,但他没有因强调伦理学的社会需求而不顾人的个性发展,因心理本身也具有社会属性,他努力追求着二者的和谐统一,在教育目的中兼顾了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

从教育的一般目的或间接目的即多方面兴趣的培养来看,多方面兴趣的平衡发展是实现道德的手段。

兴趣是内心活动的积极状态,当对事物产生兴趣时观念运动异常活跃,增强了心灵的同化能力,从而控制统觉过程。

因此多方面的兴趣可加速观念的贮存与积累,促进性格形成与心灵完善,由观念形成意志,由意志养成性格,达到培养美德的最终目的。

多方面兴趣理论体现了赫尔巴特对完整人格的尊重,这些平衡和谐的兴趣本身是符合学生天性的。

不管是其最高目的还是一般目的,在规定教育目的出发点及具体内容上,尤其以儿童个性与多方面兴趣及其未来生活为教育的出发点,明显体现了他对个性的尊重与心理知识的运用。

赫尔巴特关于道德的论述虽带有德国哲学的思辨色彩,是当时德国阶级妥协的产物,但必须承认“赫尔巴特不是凭借单纯的政治和道德说教,而是力图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适应学生的心性,讲究教育工作的艺术,谋求深入肤里的教育效果,使道德教育理论化。

这比之中世纪教会的盲目教条和封建教育的专制灌输要‘高明’多了。

”2.教育过程心理学化教育过程主要包括教学与管理两个方面。

教学过程是其教学论的主体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是连续的开放过程,其中蕴涵着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赫尔巴特以其兴趣培养学说为心理依据,把多方面兴趣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活动,认为教学论的基础是多方面的兴趣,兴趣是专心所随、审思所聚的对象,兴趣能激起爱好并过渡到欲望或意愿,激发学生主动追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是接受新知识形成新观念的基本条件。

他把多方面兴趣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结合起来,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学阶段理论,教师应运用心理学理论探讨传授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教学程序符合心理规律。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

所谓专心(德文varticfung,英译文是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著作concentration)是指心智集中于某一对象而排斥其他思想活动;所谓审思(德文是besinnung,英译文是reflection)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心智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活动中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联合成统一的整体。

专心与审思是学与思的关系,如同精神的呼吸交互进行,各有其静止与运动状态。

基于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赫尔巴特依据统觉理论提出教学应当是一个直观、连续、令人振奋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对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方法的应用,都要考虑学生原有观念的性质,把握统觉的状态与趋势,激发兴趣的内在动力。

他的四段教学法使教学过程走上了有章可循的道路,深化了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

显然,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训练,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怪英国学者柯尔认为他“注重的是心理内容,而不是形式上的训练。

”赫尔巴特还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原则,把教育和教学融为一体,统一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认为智育是培养道德的基础,因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源于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应以掌握一定知识为基础,“无知即无欲!”。

虽然他仅把教学看成德育手段有失片面,但其教育性教学理论对教学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反映了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

在教育过程中,赫尔巴特重视对儿童的管理,尤其强调管理与教育工作的密切关系。

他说:“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教育乃是对心智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的行为的教育,连儿童本身也不认为它是教育。

”管理和教学共同为培养伟大品格服务,良好的管理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应牢牢抓住管理的缰绳。

管理过程本质上也是师生交往过程,教师应根据儿童心性引导儿童活动,培养儿童守秩序的习惯,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以培养良好品行,使师生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和谐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儿童心理因素的辩证统一,把握好各种管理措施的度,因此他提出的很多管理方法都具有开放性,虽带有与德育割裂和形式主义倾向,但应看到:“赫尔巴特在管理的问题上,也曾试图依据学生的心性,谋求绕过管理上的所谓‘暗礁’寻求阻力最小的管理途径,讲究教育效果,这比之中世纪的独断主义和戕身主义还是进了一步,体现了教育工作心理学化的倾向。

”赫尔巴特依据心理学知识揭示教育过程的规律,从理论到实践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尤其运用统觉原理和兴趣培养学说解释教学过程,揭示了教学过程与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一致性,为组织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教学理论的发展。

3.教育内容心理学化人不是一种纯粹的有机体,人的发展不仅是一种进化,且是一种后成。

“因为人的力量只能发展其所接受的一切,所以关键就在于我们给予其什么。

”园丁只能促进植物的预定进化,而教育通过向人灌输思想、感情与志向可深入到萌芽的内部。

赫尔巴特在其道德目的指导下,依据其观念心理学论述了教育的内容,提出了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是其统觉理论的进一步延伸。

赫尔巴特把观念来源归纳为两种:“一种是经验一一来自人与自然的接触,一种是社会交往——来自人与人的交往,各种心理现象的产生来自二者的融汇。

”相应地他把多方面兴趣划分为两大类:知识的(又分为体验的兴趣、沉思的兴趣和鉴赏的兴趣)与同情的(又分为对人的兴趣、对社会的兴趣和对宗教的兴趣),因此学校教学科目就必须有“科学的”(自然)和“历史的”(社会)两大类。

多方面兴趣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感受性,从而具有多方面的教养,达到道德完善。

在兴趣的分类上,赫尔巴特注重心理因素,他说:“不要忘记兴趣在于有趣的事物之中,不要把事物分类,只要把心理状态分类。

”他的分类虽有些牵强附会,“但是,重要的是他根据这个分类而提出的课程体系,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各个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受到比较全面的教养,以适应当时工业发展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