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放大镜》优质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时放大镜一、学情分析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将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本堂课主要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不同的镜片,发现放大镜与其他两种镜片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总结放大镜的结构特征;第二个活动是研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思考;第三个拓展活动是利用不同材料自制放大镜,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放大镜镜片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2. 知道不同倍数放大镜镜片的区别。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的镜片,发现不同倍数放大镜镜片的不同。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放大镜镜片的特点,自制一个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入一:1.师:想仔细观察桃花的花蕊,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生:放大镜。
师:放大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细小的物体。
导入二:2.师:人们在哪些地方用到了放大镜?(学生自由回答)师:人们在看大比例的地图、读书看报、观察病虫害、鉴定珠宝、辅助焊接精密仪器、辅助案件侦查的过程中,都会用到放大镜。
设计意图:导入一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入放大镜,带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作用。
导入二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发现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方便后续课程的展开。
(二)新知初探1.教师展示放大镜的结构:放大镜由透明镜片、镜框和镜柄组成。
师:仔细观察,说说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2.教师展示从不同角度观察放大镜镜片:放大镜镜片边缘薄、中间厚。
师: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3.活动一: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问题1:它们都能够放大物体的图像吗?问题2:它们各自有怎样的特点?4.教师展示记录表:学生进行观察。
5.师: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都能够放大物体的图像吗?生:放大镜能够放大,玻璃片和近视眼镜不能放大。
《放大镜》教学设计
《放大镜》教学设计《放大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2. 帮助学生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引导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4.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和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微小的物体,如蚂蚁、细菌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如何才能看清这些微小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作用。
2. 讲授讲授:介绍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包括镜片、镜框、手柄等。
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即凸透镜成像原理。
强调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正确握持放大镜、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过度使用等。
3. 实验实验: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一些微小的物体,如蚂蚁、细菌、花粉等。
指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
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放大镜的作用和效果。
4. 讨论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5.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展示放大镜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播放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科学实验视频,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6. 总结总结:回顾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强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探索和发现。
7. 作业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使用放大镜观察一些微小的物体,并记录观察结果。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放大镜的科学小论文,表达自己对放大镜的理解和认识。
让学生收集其他关于放大镜的资料,如历史、文化、艺术等,与同学分享。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材简析】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相识微观世界,遵照人类视察工具开展的线索,引领学生阅历从肉眼视察,到放大镜视察,再到显微镜视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视察工具的开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究微观世界局部成果进展梳理,扩大视野,提高相识。
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探讨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局部。
第一局部: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视察。
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运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展: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运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
其次局部:放大镜下的新发觉。
学生通过比照用放大镜和肉眼视察原委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环节。
第三局部:放大镜的特点。
这局部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找寻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觉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
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学问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既稳固了所学学问,又熬炼了思维实力。
表达了探究思索沟通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学生对放大镜并不生疏,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独创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不必需很了解。
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晰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必需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
本课鼓舞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展视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觉。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洁光学学问。
【教学目标】科学学问目标1.知道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亮和中间较厚(凸起)。
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视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微小环节。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放大镜》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放大镜》【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作用及其构造原理。
2.能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得到较真实的图片,培养观察力。
3.提高幼儿的科学认知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放大镜的作用及其构造原理。
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得到较真实的图片。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认识到物体放大后不一定更好看。
【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导1.制定目标:老师可以在黑板上把放大镜和物体一起画出来,然后向学生提问:“大家看见这是什么?”2.激发兴趣:当学生听完教师的提问后,大部分的孩子可能会直接答“放大镜”,当这个环节结束时,让学生们知道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关于放大镜的知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教师讲解1.放大镜的简单介绍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描绘出放大镜,然后让学生来辨认。
接着,我们开始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构造原理。
2.观察小实验教师把一个小的文字、水滴、反光片等等小物件放置在课桌上,然后在弱光照明下使用放大镜观察。
教师可以把观察效果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们看见被观察对象。
这个环节应该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搞清楚放大镜的特点。
可以让学生操作,了解白天或强烈光照下,放大镜效果不是很好。
三、活动实践1.看清楚被观察的物品让学生先将放大镜适当放置到物体附近,调整到最适合的角度,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观察到的物品。
切忌太过于追求放大效果,而忽略了观察。
看见之后,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发现一个记录一个。
2.多种视角观察同一物品两个学生成对,让他们各拿一个放大镜,然后观察同一物品,一前一后各试图用放大镜观察到的形象的不同之处。
可以了解到同一物品在不同角度下的区别。
四、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放大镜知识进行总结,并让学生明白收获是什么。
最后,教师向全班表示支持和鼓励,希望学生继续保持好的探究精神。
【教学资料】1.放大镜2.文字/水滴/反光片等观察物品3.黑板【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们介绍了放大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放大镜对物体的作用,并通过操作和实践使学生理解它的工作原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6.1.1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6.1.1 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6.1.1 放大镜》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放大镜的定义、放大镜的种类、放大镜的原理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放大镜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实验和观察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的定义、种类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及其应用。
2.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放大镜的种类和特点。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放大镜使用的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实验器材、幻灯片等。
2.学具:放大镜、实验记录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放大镜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种类、特点和原理,同时展示放大镜的实物和图片。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的作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放大镜的知识,学生回答,互相交流心得。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放大镜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道有关放大镜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放大镜》教学设计
《放大镜》教学设计《放大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掌握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以及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和作用。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放大镜的应用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展示一些微小的物体,如蚂蚁、细菌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提问学生:如何才能更清楚地观察这些微小的物体呢? (3)引出课题:放大镜。
讲授新课 (1)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它可以将物体放大,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观察物体的细节。
放大镜的作用是将光线聚焦在物体上,形成一个放大的虚像。
(2)讲解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 将放大镜靠近物体,使物体位于放大镜的焦点以内。
② 调整放大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直到看到清晰的放大图像。
③ 观察时,要保持放大镜与物体的相对位置不变,以免图像模糊。
(3)介绍放大镜的应用。
放大镜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观察昆虫、阅读小字、检查珠宝等。
它还在科学研究、医学、工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验探究 (1)实验目的:探究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2)实验器材:放大镜、蜡烛、光屏、白纸。
(3)实验步骤: ① 将蜡烛、光屏、白纸依次放在桌面上,使它们在同一条直线上。
② 将放大镜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调整放大镜与蜡烛之间的距离,直到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蜡烛火焰的像。
③ 观察光屏上的像,记录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等特征。
教科版六上《放大镜》教学设计
《放大镜》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发现放大镜的特点。
第二个活动是比较放大镜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指向凸度对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影响。
第三个活动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自制放大镜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放大镜特点的理解。
三个活动看似紧密联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容易将内容割裂教学,使得知识不连贯,不系统。
因此我将本课内容做了调整,如下图:重组后,将孩子熟悉的情境嵌入到对放大镜的学习与研究中,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研究,将活动一与活动二整合在一起,在鉴别放大镜活动中,学生有了持续对比观察的时间,并能在比较中自然地形成对放大镜的认识,让学习自然发生。
【学情分析】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他们的科学学习,他们知道放大镜的功能,但大多数学生没有主动观察过放大镜的结构,而且对使用放大镜也是很随意的,因此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及相互关系并不了解。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多种镜片知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发现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探究活动,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并使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放大镜,加深对放大镜镜片特点的理解态度责任感受到人类对微小世界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的动力,形成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和对放大镜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放大镜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难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活动发现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第一组材料:玻璃片、直径相同不同倍数的放大镜5个、玻璃试管、凹透镜2个第二组材料:白色塑料袋、保鲜膜、烧杯、水、铁丝、滴管【教学过程】一、聚焦:怎么使用放大镜1、情景引入最近学校的八角金盘的叶子似乎生了病,在页面上老师看到了一些小白点,我猜测可能是某类害虫在做怪,为了对症下药,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些小生物到底是什么,可是她们实在太小了,你们能给老师一点意见嘛?问题引导:1、我们应该怎么使用放大镜去观察八角金盘的叶子?2、在实际情况中哪种方法更适合观察虫害?理由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真实的情境引出放大镜的使用,很自然地引出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还通过研讨让学生知道不同的情境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本课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科学现象有所了解。
但针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放大镜实物和图片,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资料,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准备实践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放大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问题导入:“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回答问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形状和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的构造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观察放大镜的原理。
每组分配一个放大镜,让学生尝试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如课本上的文字、桌面上的物品等。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让学生思考: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它是如何工作的?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放大镜,加深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
《放大镜》教学设计
《放大镜》教学设计《放大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能够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细节。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
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放大镜的作用。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微小的物体,如蚂蚁、细菌等,让学生观察。
提问学生:这些物体太小了,我们用肉眼很难看清楚,怎么办呢?引出课题:放大镜。
讲授新课讲解放大镜的结构:放大镜由镜片、镜框和手柄组成。
讲解放大镜的功能:放大镜可以将物体放大,使我们能够看清楚物体的细节。
1. ◦ ◦ ◦ 2. ◦ ◦ 3. ◦ ◦ ◦ 1. ◦ ◦ 2. ◦ ◦ 1. 2. 3. 4. 5. 1. ◦ ◦ ◦ 2. ◦ ◦讲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将放大镜放在物体上方,调整距离,直到看清楚物体的细节。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实验,用放大镜观察一些微小的物体,如蚂蚁、细菌等。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包括观察到的物体的细节和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体会。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放大镜观察一些微小的物体,如蚂蚁、细菌等,并记录观察结果。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2024鲜版
18
数据记录表格设计
| --- | --- | --- | --|
| 李四 | 布料 | 纤维 结构明显 | 4倍 |
2024/3/28
| 幼儿姓名 | 观察物 体 | 观察到的细节 | 使用的放大倍数 |
| 张三 | 树叶 | 叶脉 清晰可见 | 2倍 |
| 王五 | 纸张 | 表面 纹理清晰 | 3倍 |
能力。
2024/3/28
25
06
课总结与延伸思考
2024/3/28
26
关键知识点回顾
01
02
03
放大镜的基本原理
学生应了解放大镜是凸透 镜的一种应用,能够通过 聚集光线形成放大的虚像 。
2024/3/28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学生应掌握正确使用放大 镜的方法,包括调整放大 镜与观察物之间的距离、 角度以及光线的方向等。
03
镜框用于固定凸透镜,保证光线 能够准确地通过凸透镜,同时起 到保护凸透镜的作用。
04
2024/3/28
9
不同类型放大镜的比较
手持式放大镜
轻便易携,适合随身携带进行户外观察,但 放大倍数相对较低。
台式放大镜
固定在桌面上使用,放大倍数较高,适合长 时间细致观察。
电子放大镜
通过摄像头捕捉图像并在显示屏上显示放大 后的图像,具有实时显示、可调整放大倍数 和亮度等优点,但价格相对较高。
02
放大镜广泛应用于阅读、观察、 科研等领域,帮助人们更清晰地 看到细节。
4
活动目标与意义
让幼儿了解放大镜的 基本概念和原理。
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 的兴趣和好奇心。
2024/3/28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和动手实践能力。
1.1《放大镜》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七、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
- 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如是否主动提问、参与讨论、完成实验等。
- 评估学生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 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如是否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结果。
- 关键词:观察、焦距、稳定、操作技巧
- 句描述:使用放大镜时,要调整焦距以获得清晰的图像,同时保持放大镜的稳定,避免图像模糊。
③ 放大镜的观察结果分析
- 知识点:观察技巧、记录方法、结果分析
- 关键词:观察技巧、记录、分析、详细描述
- 句描述: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时,要运用观察技巧,详细描述和记录观察结果,进行结果分析。
4. 作业完成情况
- 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如观察记录的详细程度、准确性等。
- 评价学生对作业中问题的思考和解答,通过作业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5. 教师评价与反馈
- 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随堂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 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如是否积极发言、提出观点等。
- 评价学生对放大镜应用案例的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的成果展示来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随堂测试
- 设计一些关于放大镜原理和观察技巧的测试题目,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来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 测试题目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 课中强化技能
- 教师活动:
《放大镜》教案(文本+表格式)2篇(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文本式+表格式(教学设计)2篇1.1 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知道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在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活动中发现放大镜的结构特点。
3.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体验放大镜的功能。
科学态度目标1.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2.表现出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人类对微小世界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的动力。
认识到从用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等许多方面。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建立放大镜镜片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难点:自制放大镜并检验其放大作用。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铁丝、保鲜膜、水。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聚焦1.活动:展示几个典型的学生课前调查表并汇总。
2.导入:放大微小物体的图像有助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如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修理精密仪器、考古研究等。
思考:大家知道哪些工具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帮助观察?(预设:放大镜、显微镜……)3.揭题:(教学提示:出示放大镜。
)放大镜为什么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这和它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放大镜”。
(板书:放大镜)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比较不同的镜片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图片和实物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
)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活动帮助卡。
3.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相同点?学生1:它们都是透明镜片,而且都是由玻璃制造的。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本章内容通过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包括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制作、放大镜的使用和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光学知识,对光学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和制作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掌握放大镜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运用放大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和制作方法。
2.放大镜的使用和在生活中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和制作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深入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2.材料:放大镜的制作材料。
3.课件: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显微镜下的细胞、昆虫等,引起学生对放大镜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如光的折射等。
–展示放大镜的制作过程,解释放大镜的制作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制作实验,亲身体验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放大镜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师总结放大镜的制作要点,强调注意事项。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使用实验,如观察微小物体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放大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科学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放大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科学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本章内容通过探究放大镜的特性,让学生了解凸透镜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制作、放大镜的使用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光学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也有一定的认知,但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让学生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放大镜解决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放大镜的原理和成像规律。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放大镜的使用心得。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放大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原理讲解PPT。
2.实验器材:放大镜、透明胶带、剪刀、镜片等。
3.放大镜使用场景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的相关知识。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器材,讲解放大镜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制作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作属于自己的放大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放大镜,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总结放大镜的制作方法。
5.拓展(10分钟)利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物体的成像情况,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设计一个使用放大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课后完成。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放大镜》教学设计
预设:透明的,很厚。
(一)观察比较放大镜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镜片
1.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三种不同的镜片,放大镜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镜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单中。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放大镜
玻璃片
近视眼镜镜片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镜片发现放大镜的结构与特点。
课前准备
为学生准备:1.放大镜、放大镜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镜片、同直径不同放大倍数的三个放大镜镜片、圆底烧瓶、水、烧杯;2.观察记录单。
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2.放大镜。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授、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聚焦:放大镜的使用和作用
1.出示放大镜,同时提问学生这是什么?
预设:放大镜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了解放大镜。板书放大镜
3.你们知道哪些地方会用到放大镜吗?
预设:观察小动物、观察岩石标本、 奶奶读书的时候。
4.除了刚才同学们讲到的地方,其实还有很多地方也用到放大镜。比如:用于金融、财税、集邮、电子行业观察钞票,票证、邮、币、卡的纸质和印刷网点;用于珠宝行业,可观察宝石的内部结构;用于印刷行业。用于纺织行业,可对布纤维及经纬密度的观察和分析;用于电子行业,可观察印刷线路板铜铂板的走线条纹和质量;用于农业、林业、粮食、等部门对病菌、虫的观察和研究;用于观察动、植物标本;也用于公安部门对证物的鉴定和分析。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用到放大镜。
课题名称
1-1放大镜
学科
教科版小学科学
授课班级
六年级
授课时数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在学生已经熟悉放大镜的使用之后,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发现改变工具的结构,其功能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为后续了解工具的演变奠定基础。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放大镜》教案(教案)科学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放大镜》教案(教案)科学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并探索放大镜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放大镜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得到提升。
此外,学生之间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关注这些差异,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掌握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发现放大镜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2.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实验。
3.发现放大镜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实验教学: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共同完成观察和实验任务。
4.案例分析:分析放大镜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实验器材、课件等。
2.学具:放大镜、实验记录表、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呈现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讲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展示放大镜的种类和用途。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放大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实验内容包括:放大镜观察物体、放大镜放大文字等。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材以放大镜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放大镜的成像原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还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放大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放大镜的原理。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实验材料。
2.学具:放大镜、实验材料、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为学生实验操作奠定基础。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放大镜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提交解决方案。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课后实验,观察放大镜在其他物体上的成像效果,并撰写实验报告。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5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观察和动手实验的兴趣较浓。
但在观察方法、合作交流等方面还需加强。
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可能接触过放大镜,但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了解不多。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乐于分享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样品:用于展示和讲解。
2.制作放大镜的材料:如玻璃、塑料等。
3.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显微镜片等。
4.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放大镜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
同时,展示制作放大镜的步骤,为学生接下来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相互展示制作的放大镜,交流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5.拓展(5分钟)利用显微镜和显微镜片,让学生观察微小的物体,体会放大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通过课堂内的学习,在课外自制放大镜是知识的延伸。
评议一单位:实验三小 姓名:钟秀蓉 日期:4.2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在人体的感觉器官中,眼睛从外界接受的信息最多。那么,请你猜一猜人的肉眼能看清的最小物体有多大呢?
生: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单元导读里面有介绍)
教师:因此人们往往会借助工具来观察身边的事物,而放大镜就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
二、观察事物,掌握方法:
1.我们曾经用放大镜观察过很多物体,现在让大家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中的一幅图,怎样使用放大镜?请两三个同学来演示一下。
2.结合课本,讨论演示的同学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
3.边示范边讲解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正确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4.学生操作练习。
三、进入微小世界,比较中发现细节: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 级
六年级
教学形式
实验
教 师
黄丰
单 位
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
课题名称
放大镜
学情分析
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多少
年来,发明一种能看到更小物体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发明
了放大镜。今天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交流讨论。
(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板书:“凸”、“透”)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它的凸度)
2.教师出示盛满水的烧瓶、烧杯、透明水杯,塑料薄膜。
这些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
3.小结: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
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
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
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5.小结:看来,放大镜的确拓展了我们的视觉能力,不仅让我们看清了细小物体,还发现了平时不太注意的细节。(板书:细节)
四、分析特点,探究实践:
1. 观察探究放大镜的特征。
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板书:放大)
观察:放大镜与普通的玻璃、平面镜片有哪什么不同?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2.“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的活动,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学生所了解的各领域放大镜的作用是极其丰富的,有钟表匠、集邮爱好者、文物考察、古董鉴定、老人看报等等,交流之后,再让学生填写完成教材中的图表,以加深印象,积累资料。
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1.“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要通过多种领域、职业的讨论来激发学生认识: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科学词汇:凸透镜、透明、细节。
(二)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科学方法:正确观察、比较区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板书课题:放大镜)
生:根据回忆汇报。
2.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师引导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五、结课,拓展延伸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机动)课外制作各种各样的放大镜(根据学生材料制作)
(课内时间不够就用简图展示各种自制放大镜)。
板书设计
放大镜
用途:……
“放大”物像、细节
“凸透”镜
作业或预习
1.运用不同材料,自制放大镜。(例如,水滴滴在玻璃板上)
2.查阅资料:放大镜相关的知识。
自我评价
1.本课活动的重要工具——放大镜,通过对这两组有结构材料的研究,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放大镜不是越大放大倍数就越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它的凸度”这些科学概念。利用两把同直径相同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的对比观察报纸上的文字,学生更是印象深刻,同时还发现“放大倍数大,视野缩小”的特点。
1.现在大家先用眼睛看下自己的手背,再用放大镜来观察,放大图像后,你看到了什么?与肉眼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
2.交流,比较:用眼睛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有什么不同?
观察手背记录表
用肉眼看到的
用放大镜看
到的新发现
3.比较两个直径相同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观察:哪个放大镜放得更大,放得更大的放大镜与另一个放大镜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观察报纸中的比较微小的字体和图片。
(可选择广告栏等字体非常小的部分,再次体会工具作用)
4. 教师用教学录象出示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课件演示放大镜下屏幕图,直接用放大看课文的插图效果不好)
教师简单解释放大镜下看到的细节,说明放大了物体的图像。
(有条件,可欣赏幻灯片:“放大镜下的物体”,板书:放大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