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交叉设计资料

合集下载

一级公路路线交叉说明

一级公路路线交叉说明

路线交叉说明
一、路线交叉概述
本项目路线交叉设计依据交通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要求,结合路线沿线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筑路材料等因素,本着因地制宜,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

二、路线交叉类型及设置位置
本项目平面交叉共计2处采用加铺转交和对老路顺接;与其他生土路交叉时进行土方顺接。

交叉口位置需设置标志牌,提示道路使用者安全行驶。

根据外业调查情况,沿线交叉现状较好,设计时除与主要道路相交时进行交叉口设计,其它交叉不再单独考虑交叉口设计,平交口以顺接为主。

交叉平面位置和工程数量详见平面交叉设计图及《平面交叉设置及数量表》。

三、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时应注意复核交叉位置、交角、标高和设计图各部分尺寸。

2、交叉应保证道路顺接,避免高程突变。

3、平面交叉范围内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应清除。

4、注意平交口标高控制,保证平交范围内的路面积水迅速排除。

5、平面交叉口处的路面结构层施工,应按路面施工的有关规定执行。

6、平面交叉口处的路基工程施工,应按路基施工的有关规定执行。

施工图说明-路线交叉设计

施工图说明-路线交叉设计

路线交叉说明书1 专业意见执行情况1.1交通咨询公司审核意见执行情况1.1.1关于沿河湾枢纽立交匝道优化的问题。

施工图设计优化了D 、F 匝道与E 匝道合流端设计满足L2值及匝道数平衡的要求。

适当降低A 匝道平面指标,调整线位提前跨越杏子河至南侧山岭,设一短隧道(448m )穿越至沿河湾镇新窑湾汇入包茂高速。

A 匝道合理避绕了王瑶-延安供水管道、靖西天然气管道及输油管道。

原设计调整后1.1.2 关于招安立交形式及位置优化的问题。

原设计施工图设计将招安立交按照A型单喇叭设计,位置向东移动46.934m。

调整后1.2西安立德公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咨询意见执行情况1.2.1关于沿河湾立交匝道优化的问题。

1)由于包茂线沿河湾半苜蓿叶立交服务于当地沿河湾镇及周边乡,镇特别是规划的工业园区可方便的由此上下包茂高速。

该立交距包茂高速延安北及安塞南立交距离较近且受地方上惜地如金的现实情况限制,无法在包茂线其他位置以及延志吴主线其他位置另选新址重建。

2)施工图设计优化调整了A匝道,使之降低了平面指标并较好的避绕了王瑶-延安送水管道、靖西天然气管道以及输油管道;优化调整了D、F匝道,使之与E匝道合流端间距(253.404m)满足规范的要求(L2≥200m);优化调整了半苜蓿叶YA匝道,车辆在主线上先分流进入D匝道在二次分流进入YA匝道,更利于行车安全。

1.2.2关于招安立交形式、位置等优化问题。

施工图设计将招安立交按照A型单喇叭设计,位置向东移动46.934m。

2. 路线交叉设计说明2.1 互通式立体交叉本合同段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2处。

一般互通式立交1处,为A型单喇叭;枢纽互通式立交1处,为混合型。

2.1.1沿河湾枢纽互通式立交2.1.1.1 概述沿河湾枢纽互通式立交位于安塞县以南约9公里处的沿河湾镇,为A型单喇叭叠加原包茂高速半苜蓿叶立交的混合型枢纽立交,该立交连接延志吴高速公路和包茂高速公路,并可沟通S206以及安志公路。

第六篇路线交叉设计说明

第六篇路线交叉设计说明

第六篇路线交叉长深公路遵化(承唐界)至南小营段高速公路是长深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纵3”,是联系东北、华北、京津地区与南方各省区之间的又一重要运输通道。

一、初步设计批复执行情况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本项目拟建4座互通式立交,互通平均间距10.91km一座,互通最小间距为7.83km,最大间距为17.89km。

其中与一级公路交叉的互通3座,与二级公路交叉的互通1座。

互通式立交形式与初步设计(推荐方案)完全一致。

二、路线交叉设计1 互通式立交沿线设置互通式立交4座、服务区2个,详见下表2-1:互通式立交设置一览表表2-1名称交叉桩号互通区范围互通形式互通类型交叉方式被交路备注名称等级1 候家寨互通K2+340.95K1+880~K2+920单喇叭A型服务型匝道上跨长城旅游路二级长城旅游路接112国道2 遵化东互通K10+174.249K10+100~K11+160双喇叭A-B型服务型主线上跨邦宽公路一级邦宽路为新建道路3 遵化南服务区K20+080K19+450~K20+717服务区4 遵化南互通K21+860.661K21+780~K22+860双喇叭A-B型服务型主线上跨112国道一级5 四里庄互通K39+746.231K39+100~K40+300单喇叭A型服务型匝道上跨112国道一级6 丰润服务区(1)候家寨互通侯家寨互通位于遵化市侯家寨镇,为112国道沿线的侯家寨等乡镇上下高速公路服务,交叉桩号K2+340.95,交角82°。

原长城旅游路为地方村道,等级低,路面情况较差,互通设置将长城旅游路按二级公路标准拓建,路基宽12m,西侧以平交形式与112国道相接。

互通形式采用单喇叭A型,交叉方式为主线下穿匝道。

(2)遵化东互通本互通遵化市东出口,为邦宽公路上下承唐高速公路服务,交叉桩号K10+174.249,交叉角度130度。

互通主体布设于西南象限,本互通方案为双喇叭A-B型方案,A型喇叭位于承唐高速公路上,B型喇叭位于邦宽线上,承唐高速公路上跨邦宽公路,匝道上跨正线,邦宽公路与远期建设的东三环采用平交方式进行交通流转换。

-道路交叉设计课件 (二)

-道路交叉设计课件 (二)

-道路交叉设计课件 (二)- 道路交叉设计课件的重要性道路交叉设计是道路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道路的安全性、通行效率以及交通组织等方面。

因此,对于道路交叉设计的课件的学习和掌握,对于道路工程师和交通规划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 道路交叉设计课件的内容道路交叉设计课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道路交叉的类型和分类:包括十字路口、环形交叉口、立交桥等。

2. 道路交叉的设计原则:包括交通安全、通行效率、环境保护等。

3. 道路交叉的设计要素:包括道路宽度、车道数、车道宽度、人行道宽度、交通信号灯等。

4. 道路交叉的设计方法:包括交通流量分析、交通事故分析、交通组织设计等。

5. 道路交叉的施工和管理:包括施工安全、施工质量、交通管理等。

- 道路交叉设计课件的学习方法道路交叉设计课件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理论学习:通过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道路交叉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道路交叉设计的具体技能和方法。

3. 经验总结:通过总结经验,不断提高道路交叉设计的水平和质量。

- 道路交叉设计课件的应用道路交叉设计课件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道路工程设计:道路交叉设计课件可以为道路工程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2. 交通规划:道路交叉设计课件可以为交通规划提供重要的数据和分析结果。

3. 道路交通安全:道路交叉设计课件可以为道路交通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持。

4. 交通组织:道路交叉设计课件可以为交通组织提供重要的决策和指导。

总之,道路交叉设计课件的学习和应用对于道路工程师和交通规划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和应用道路交叉设计课件,可以提高道路交叉设计的水平和质量,为道路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持。

公路工程路线交叉设计方案

公路工程路线交叉设计方案

公路工程路线交叉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公路交通。

因为公路交通在通勤、出行、物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公路建设在城市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而在公路建设中,路线交叉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了公路交通的顺畅与安全。

二、路线交叉设计的重要性1. 交通安全:路线交叉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交通的安全性。

如果设计不合理,容易出现事故与拥堵,给驾驶员和行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与困扰。

2. 交通效率:一个合理的路线交叉设计,可以提高交通的运输效率,减少拥堵,缓解道路压力,为用户提供更畅通的通行体验。

3. 美观与环保:好的路线交叉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美观度,提高市容市貌,同时还要兼顾环保,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路线交叉设计方案1. 交叉路口种类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叉路口类型,包括T型交叉路口、十字交叉路口、环形交叉路口等等。

不同的交叉路口类型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和需求,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2. 路口布局的设计路口的布局设计应该遵循“安全、快速、顺畅、舒适”的原则,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城市规划进行设计。

路口的规划应充分考虑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和行人通道,提高安全性与便利性。

3. 过街设施的设置对于步行者和非机动车来说,过街设施的设置同样至关重要。

要根据交通流量和行人需求,合理设置斑马线、行人天桥、行人隧道等,确保他们的安全与便利。

4. 绿化与环保路线交叉设计要充分考虑环保和绿化,通过合理设置绿化带和防护带,使道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可以在路口交叉处设置花坛、草地等,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的美观度。

5. 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在路线交叉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智能信号灯、智能交通监控等,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事故率,提高交通安全性。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2)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2)
配路权。
公平原则
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的 通行权利,设置合理的 交叉口信号灯周期和相
位。
环保原则
降低交通噪音和空气污 染,合理设置绿化带和
隔音设施。
设计要素
01
02
03
04
道路等级与交通量
根据道路等级和交通量确定交 叉口形式和规模。
交通组织
合理组织各类交通流,提高交 叉口通行效率。
道路几何设计
根据道路等级和交通需求,确 定交叉口进出口车道数、车道
T型交叉
总结词
T型交叉是道路平面交叉的一种类型,其中一条道路与另一条道路垂直相交,形 状类似于英文字母“T”。
详细描述
在T型交叉路口,车辆通常直行或左转,右转车辆需在交叉点之后进行。这种交 叉类型适用于交通量较小的地区,可以减少交叉口冲突点,提高安全性。
Y型交叉
总结词
Y型交叉是道路平面交叉的一种类型,其中一条道路与另一条 道路分叉后垂直相交,形状类似于英文字母“Y”。
方案实施
按照最优方案进行交叉口设计 和施工,包括道路几何设计、 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信号灯安
装等。
02 道路平面交叉类型
十字交叉
总结词
十字交叉是最常见的道路平面交叉类型,由两条相交的道路形成,具有四个象 限。
详细描述
在十字交叉路口,车辆通过交叉点进行转向,通常设有交通信号灯或交通标志 来管理交通流。这种交叉类型在城市和乡村地区都很常见,易于设计和建造。
03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要点
交通流量分析
交通流量分析
在道路平面交叉设计过程中,需 要对各个方向的交通流量进行详 细分析,以确定交叉口的通行能
力和需求。
交通流量调查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了解各 个方向的车流量、人流量以及车流 组成等信息,为设计提供依据。

路线交叉设计说明

路线交叉设计说明

路线交叉设计说明1、互通式立交1.1技术标准互通设计标准依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执行,指标选取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CJTG D20-2017)和《公路立体交义设计细则》(CJTG/TD21-2014),当路线规范和立交细则对具体指标规定不一致时,则根据其具体指标,取两者中的偏安全的指标。

1)互通立交平、纵面设计互通平面设计是整个互通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互通的交通容量、行车是否安全、舒适、造型美观。

因此在平面设计中采用合理、均衡指标,并与交通流向相适应,使互通立交的整体效果达到造型美观、线形舒展、流畅、行车安全舒适。

(1)匣道设计速度互通阻道设讣速度选用情况如下:a.一般互通的回道设计速度采用30〜40km/h;b.枢纽互通直连、半直连匝道设计速度采用50km/h〜60km/h ,环形匝道、集散道设计速度采用40km/ho(2)平纵面指标的选用互通区主线主要技术指标根据主线设讣速度确定,互通范用内匝道主要技术指标根据匝道设讣速度选取。

(3)变速车道单车道出口减速车道一般采用直接式,入口加速车道一般釆用平行式;双车道岀入口变速车道一般采用直接式,变速车道长度一般取值如下表,对于主线大纵坡路段、匝道基本路段设计速度小于40km/h时、入口前为双车道匝道,至合流鼻前渐变为单车道匝道,釆用单车道加速车道等情况,根据立交设计细则对变速车道进行增长。

变速车道长度取值一览表2)横断面布置乳单向单车道匝道,路基宽度采用9. Om (断面:0. 75m 土路肩+1. 00m硬路肩+3. 50m行车道+3. 00m硬路肩+0. 75m 土路肩);b.单向双车道匝道,路基宽度釆用10. 5m (断面:0. 75m 土路肩+1. 0m硬路肩+3. 5m行车道十3. om行车道十1. 0m硬路肩+0. 75m 土路肩);3)匝道超髙值选择匝道圆曲线路段的超高值根据匣道设讣速度、圆曲线半径按最大超高值6%选择。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道路平面交叉设计是指在城市道路交叉口处,根据交通流量、交通需求以及道路空间等因素,设计合理的平面布局和交通信号设施,以保障交通安全和交通效率的一种工程设计。

本文将详细介绍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的背景、设计原则、设计要素以及常用的交通信号设施。

一、背景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交通流的通行安全性和通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车辆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人们出行需求的不断增加,道路交叉口成为交通事故高发区域。

因此,通过合理设计道路平面交叉,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交通安全。

二、设计原则1.安全性原则:在交叉口设计中,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

应尽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包括车辆之间的碰撞、行人的闯入等。

因此,设计时要考虑车辆的转弯半径、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等。

2.通行效率原则:道路平面交叉设计应既能满足交通流量需求,又能保证交通的高效率。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交通流量的分配和高峰期的通行能力,合理设置车道数量和交通灯控制等装置,以提高交通流的通行效率。

3.秩序原则:为了保障交通秩序,设计时应考虑各方车辆和行人的流线,尽量减少交叉口内的冲突和混乱,提高交通的顺畅度。

这包括合理设置车辆的转弯区域、行人的过街设施以及车辆的黄标线等。

三、设计要素1.车道设置:根据交通流量的需要,设计合理的车道数量和宽度。

在交叉口的前方,根据道路转向需求,设置直行车道、左转车道、右转车道等。

2.交通灯控制:交通灯是交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引导交通流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设计时要根据交通流量的需要,设置合理的交通灯控制方式,包括绿灯时间的设定以及交通灯的安装位置等。

3.行人设施:为了保障行人的安全通行,交叉口设计中要考虑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包括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等。

4.车辆引导:为了减少交叉口内的交通混乱和冲突,设计时应设置车辆的引导标志和线路,包括转弯标志、直行标志、可变导向箭头等。

路线平面交叉设计

路线平面交叉设计

路线平面交叉设计路线平面交叉设计是现代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为安全、顺畅、快速地管理车辆和行人提供必要的条件。

设计一条高质量、安全、可靠、高效的道路交通网络是道路工程师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这里,我们将探讨一些关于路线平面交叉设计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的原则。

路线平面交叉设计:相关概念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一些路线平面交叉设计的相关概念。

平面交叉:在路线平面上,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路,在同一路口或交叉点相交所形成的部分。

交叉口:两条或多条道路在同一点或附近交汇所形成的区域。

交叉点:交叉口中的具体位置。

路肩:道路旁边不铺设机动车道或人行道的区域,可供车辆临时停靠或行驶。

过街天桥:设置在道路上空,用于人行道上的人员跨越车道或马路的桥梁。

交叉口通行能力:交路口在规定时段内单位时间内可通行的最大车辆数。

交叉口通行状况:指交叉口内交通流动的顺畅程度、安全状况和远距离可见性等方面的综合情况。

路线平面交叉设计的原则一般来说,路线平面交叉设计的原则可以通过一些关键因素来综述。

这些因素包括了设计速度、交叉口类型、车道数目、过街天桥、交通信号灯等等。

设计速度:设计速度将决定道路的各种参数,包括弯道半径、坡度、行车道宽度和交叉口半径等。

在城市内,交叉口减速带应保证车辆在进入下一条街道前安全减速,因此应首要考虑路肩的安全宽度和车道行驶方向的显然标记。

交叉口类型:十字路口、T字路口和环形交叉口分别适用于强大、中、小流量的道路。

在交叉口极少或车流量不大的区域,无交叉口设施的设计将越发凸显。

车道数目:车道的数目以交通量为主。

在短路段内,车道的数目不宜过多,因为车辆频繁变道会影响交通的流畅性。

另外,车道的条数应按照车道的方向、速度和流量来设置。

过街天桥:过街天桥的设计对于行人的出行安全非常的重要。

特别是在总路网中,沿路有人行穿梭的要点,应尽量设置过街天桥等有关的设施,以保障人行的安全出行。

交通信号灯:信号灯的设计需要考虑交叉口交通流线的长度、流向和流量状况等一些重要的因素。

04 第4章 路线交叉设计

04 第4章 路线交叉设计

交织型立体交叉
不完全立交型立体交叉
1
2014/4/30
4.1.1 立体交叉的基本类型
(3)按立体交叉的平面几何形状分类

(3)按立体交叉的平面几何形状分类
苜蓿叶形立体交叉 喇叭形立体交叉 环形立体交叉 叶式立体交叉 菱形立体交又 苜蓿叶形立体交叉
(3)按立体交叉的平面几何形状分类
(a)

(1) 超高设置的一般要求
当圆曲线半径大于下表所列数值时,可不设超高, 保持正常路拱形式。
保持正常路拱的圆曲线半径(m)
7~8 6~7 5~6
圆曲线 半 径 (m)
匝道设计速度(km/h)
80 2500 3500
60 1500 2000
50 1000 1300
40 600 800
35 500 650

没有缓和曲线时,可将所需过渡段长度的1/3~1/2 插人圆曲线,其余设置在直线上。

右转弯匝道宜采用规定值的上限或中间值; 内环匝道宜采用下限; 定向连接匝道宜采用上限或接近上限值; 接近收费站或一般公路的匝道末段,设计速度可酌情降低; 驶出匝道分流端的设计速度不得小于主线设计速度的50%~60 %; 驶入匝道与加速车道连接处的设计速度应保证车辆驶至加速车 道末端的速度能达到主线设计速度的70%。
匝道及其端部凡曲率变化较大处均应设置缓和曲线, 其形式采用回旋线,参数一般以A<1.5R为宜。 反向曲线间的两个回旋线,其参数宜相等,不相等 时,其比值应小于1.5。 回旋线的长度应同时满足超高过渡的需要。
匝道回旋线参数


匝道设计速度(km/h) 回旋线参数 A(m)
80 140
60 70
50 50

路线交叉工程方案

路线交叉工程方案

路线交叉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流量逐渐增大,路线之间的交叉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路线交叉工程进行规划和设计,以确保交通流畅、安全和便利。

二、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路线交叉工程方案设计2. 项目地点:某市中心城区3. 项目内容:对路线交叉进行规划设计,包括交通信号灯、快速交通通道等4. 项目目标:优化交通流线,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提升城市交通环境三、项目需求1. 提供交通调查数据,包括路口车流量、交通事故情况、行人通行状况等2. 针对不同路口的交通流量和通行状况,设计不同的交通方案3. 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和建设需求,确保改造后的路线交叉工程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和未来交通需求四、项目步骤1. 调查研究(1)收集交通调查数据,包括路口车流量、交通事故情况、行人通行状况等(2)分析交通调查数据,明确路口交通瓶颈和安全隐患(3)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确定改造重点和优先改造区域2. 规划设计(1)制定交通规划设计方案,包括交通信号灯的设置、快速交通通道的规划等(2)进行交通仿真模拟,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制定细化的设计方案,包括交通设施的布局、交通标志的设置等3. 施工实施(1)编制施工图纸,明确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2)组织招标,选择合适的施工单位进行路线交叉工程改造(3)监督施工过程,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4. 验收验收(1)进行改造后的路线交叉工程验收,检查工程质量和交通设施运行情况(2)收集市民和车辆驾驶员关于交通方案改造后的意见和建议(3)根据验收结果和市民反馈,进行改进和优化五、项目特点1. 科学合理: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和仿真模拟,确保设计方案科学合理、可行有效2. 综合考虑:在规划设计阶段,会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和建设需求,确保改造后的路线交叉工程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和未来交通需求3. 信息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交通仿真模拟、数字化施工图纸等手段,提高工程设计和施工效率4. 安全可靠:在施工实施阶段,严格监督施工过程,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5. 民意参与:在验收阶段,会主动收集市民和车辆驾驶员关于交通方案改造后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反馈市民诉求6. 持续改进:根据验收结果和市民反馈,进行改进和优化,确保改造后的路线交叉工程能够持续改进和提高交通效率六、项目效益1. 改善交通状况:通过路线交叉工程改造,能够有效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改善城市交通环境2. 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交通状况,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3. 安全有序:通过交通设施的改造和优化,提高交通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4. 市民便利:优化交通流线,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条件七、总结路线交叉工程方案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项目,需要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规划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匝道端点
按照车流是从主线驶出还是驶入正线,匝道端部 可分出口和入口两种。 但相对匝道而言,出口却是供车流进入匝道的, 而入口则是供车流从匝道驶出并驶入主线的。

(1) 出入口设计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出、入口,一般情况下应设在主线行车 道的右侧,出口位置应明显易于识别。


合流、分流点及其附近的竖曲线,除应满足停车视距的
要求外,还应能看见前方道路的路况。
(2) 匝道竖曲线设计

一般匝道的纵断面呈S形,上端有—个凸形竖曲线, 下端有一凹形竖曲线,中间是一段切线坡道。 竖曲线应满足行车缓冲舒适和视距的需要,凹形竖 曲线应考虑前灯照射距离。 当相邻两个纵坡的代数差较小时,应增大竖曲线半 径以满足竖曲线最小长度的要求。 当同向竖曲线间有短直线时,应加大竖曲线半径, 合并成一个竖曲线或组成复合竖曲线,尤其在凹型 竖曲线情况下。
30 350 500
(2) 超高过渡段

有缓和曲线时,超高过渡在回旋线的全长或部分 范围内进行。

没有缓和曲线时,可将所需过渡段长度的1/3~1/2
插人圆曲线,其余设置在直线上。

两圆曲线径相连接时,可将过渡段的各半分别布
置于两圆曲线。
4.2.6 匝道端部设计

匝道端部是以下三部分的总称: 渐变段 变速车道
⑤ 停车视距

匝道全长范围内均应满足大于下表所列停车视距数 值,积雪地区应大于括号内的值。
匝道停车视距
匝道设计速度(km/h) 视 距(m)
80 110(135)
60 75(100)
50 65(70)
40 45(45)
35 35
30 30
⑤ 停车视距

分流点之前主线上的视距应大于1.25倍主线停车视距,有 条件时,宜满足下表所列识别视距的要求。
识别视距
主线设计速度(km/h) 识 别 视 距(m)
120 350~460
100 290~380
80 230~300
60 170~240
40 130~180
4.2.2 匝道纵断面线形设计
(1) 基本要求

匝道及其同主线相连接的部位,其纵断面线形应尽可能 地连续,避免线形的突变。
匝道应尽可能采用较缓纵坡以保证行驶的舒适与安全。 匝道及其端部纵坡变化处应采用较大半径的竖曲线以保 证足够的停车视距。
4.2.5 匝道的超高设计
(1) 超高设置的一般要求


匝道上的圆曲线应根据规定要求设置必要的超高。
收费站附近的超高值应小于匝道设计速度所对应 的值; 相反,接近分流、合流处就应大一些。

匝道圆曲线超高
匝道设计速度 (km/h) 80 280 以下 280 330 330 380 380 450 450 540 540 670 670 870 870 1240 1240 以上 60 140 以下 140 180 180 220 220 270 270 330 330 420 420 560 560 800 800 以上 50 90 以下 90 120 120 160 160 200 200 240 240 310 310 410 410 590 590 以上 40 50 以下 50 70 70 90 90 130 130 160 160 210 210 280 280 400 400 以上 35 40 以下 40 50 50 60 60 90 90 110 110 140 140 220 220 280 280 以上 30 - 30 以下 30 40 40 60 60 80 80 110 110 150 150 220 220 以上 超高 (%) 9~10 8~9 7~8 6~7 5~6 4~5 4 3 2
② 平曲线最小半径
公路匝道圆曲线最小半径
匝道设计速度(km/h) 圆曲线最小半径 (m)

80 280 230
60 150 120
50 100 80
40 60 45
35 40 35
30 30 25
一般值 极限值
选用匝道平曲线最小半径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应根据匝道设计速度选用标准中所规定的一般值 ;
2.50(1.50) 0.75 (0.50) 0.50
2.50(1.50) 0.50 0.75 (0.50)
4.3.4 匝道横断面设计
硬路肩的宽度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单车道匝道右侧应设硬路肩,其宽度包括路缘带在内为2.5m,特殊困难 处可减小为1.5m;左侧硬路肩的宽度为1.0m。
1.00
7.00+ a(6.00+ a) 2.50(1.50) 3.50+ a 0.50 0.50 0.75 (0.50)
超高 iy=6%的最小半径(m) 120 超高 iy=4%的最小半径(m) 130 超高 iy=2%的最小半径(m) 145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m) 平曲线最小半径(m) 180 100
③ 回旋线参数

匝道及其端部凡曲率变化较大处均应设置缓和曲线, 其形式采用回旋线,参数一般以A<1.5R为宜。 反向曲线间的两个回旋线,其参数宜相等,不相等 时,其比值应小于1.5。 回旋线的长度应同时满足超高过渡的需要。
相交道路的设计速度 道路的设计 速度(km/h) 80 60 50 40 60~40 50~40 - - 50~40 45~35 40~30 - - 40~30 35~25 30~20 - - 30~20 30~20 - - - 25~20 (km/h) 120 80 60 50 40
① 设计速度
4.1.1 立体交叉的基本类型
(3)按立体交叉的平面几何形状分类

苜蓿叶形立体交叉


喇叭形立体交叉
环形立体交叉


叶式立体交叉
菱形立体交又
(3)按立体交叉的平面几何形状分类
苜蓿叶形立体交叉
(3)按立体交叉的平面几何形状分类
(a)
(b)
喇叭形立体交叉
(3)按立体交叉的平面几何形状分类
环形立体交叉
0.75 (0.50)
2.50(1.50) 0.75 (0.50) 0.50
14.00+a+b(11.50+ a+b) 2.00(1.50) 3.50+b 3.50+a 0.50 1.00 (0.50) 0.50
2.50(1.50) 0.50 0.75 (0.50)
4.3.4 匝道横断面设计
硬路肩的宽度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3)按立体交叉的平面几何形状分类
叶式立体交叉
(3)按立体交叉的平面几何形状分类
(a)
(b)
菱形立体交叉
4.2 立体交叉设置条件
(1) 公路

高等级公路间相互交叉,以及高等级公路同交通繁 忙的一般公路相交处。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同通往大城市,重要政治、经 济中心,重点工矿区的公路相交处;同通往重要港 口、机场、车站和游览胜地的公路相交处;同通往 重要交通源的支线起点相交处。
竖曲线最小长度
4.2.3 匝道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匝道线形应具有均匀性和连续性,能自然地诱导驾
驶员的视线。

在陡坡段或变坡点处不宜设置小半径平曲线。


小半径平曲线与小半径竖曲线不宜相互重叠。
缓和曲线不宜与小半径竖曲线重叠。

凹形竖曲线底部也不宜设置平曲线起点或反向曲线
的拐点。
4.2.4 匝道横断面设计
当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方可采用极限 值。
② 平曲线最小半径
城市道路匝道圆曲线最小半径
匝道设计速度(km/h) 60 50 80 90 100 125 85 45 65 75 80 100 75 40 50 60 65 80 65 35 40 45 50 60 60 30 30 35 40 45 50 25 20 25 30 35 40 20 15 20 20 30 35
(2) 按交通流线相互关系分类

完全立交型立体交叉 交织型立体交叉 不完全立交型立体交叉
(2) 按交通流线相互关系分类
4
4 4
A
2 2
A
2
A
(a) D
(b) D
(c) D
完全立交型立体交叉
(2) 按交通流线相互关系分类
交织型立体交叉
(2) 按交通流线相互关系分类
(a)
(b)
不完全立交型立体交叉

双车道匝道上,当交通量较小时,可不设硬路肩而保留路缘带。 匝道的车道、硬路肩宽度与主线不同时,应在匝道范围内设置渐变率为 1/20~1/30的过渡段,在与主线合流或分流处其宽度应同主线的车道和硬 路肩宽度一致。
0.75 0.75 (0.50) 0.50
8.50+a 7.00+a 0.50
0.75 0.75 (0.50)
匝道回旋线参数


匝道设计速度(km/h) 回旋线参数 A(m)
80 140
60 70
50 50
40 35
35 30
30 20
④ 加宽
单向单车道匝道 圆曲线半径(m) 加宽值(m) 15~<21 2.75 21~<23 2.50 23~<25 2.25 25~<27 2.00 27~<29 1.75 29~<32 1.50 32~<36 1.25 36~<42 1.00 42~<48 0.75 48~<58 0.50 58~<72 0.25 ≥72 0 单向双车道或对向双车道匝道 圆曲线半径(m) 加宽值(m) 15~<21 3.75 21~<22 3.25 22~<23 3.00 23~<24 2.75 24~<25 2.50 25~<26 2.25 26~<27 2.00 27~<29 1.75 29~<31 1.50 31~<33 1.25 33~<36 1.00 36~<39 0.75 39~<43 0.50 43~<47 0.25 ≥47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