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可多靶点调节突触可塑及神经再生及多途径抗抑郁

合集下载

中药药物的抗抑郁与抗焦虑研究

中药药物的抗抑郁与抗焦虑研究

中药药物的抗抑郁与抗焦虑研究在当代社会中,抑郁症和焦虑症已成为极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许多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中药药物对抑郁和焦虑的疗效。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述,探讨中药药物在抗抑郁和抗焦虑方面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和焦虑症属于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烦躁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然而,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因此,寻求中药药物的疗效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方法。

研究表明,中药药物在抗抑郁和抗焦虑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首先,许多中药药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如黄芪、当归和川芎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神经元的功能和结构,减少炎症反应,从而缓解抑郁和焦虑的症状。

其次,一些中药药物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如丹参、柴胡和酸枣仁等。

这些药物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加血流量和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从而减轻抑郁和焦虑。

此外,中药药物还可以提高抵抗力,增强自身免疫力,减少患者感染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尽管中药药物在抗抑郁和抗焦虑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药药物的疗效和适应症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和确认,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实验验证。

其次,中药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最后,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心理状态有所不同,中药药物的疗效可能会有差异,因此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药药物在抗抑郁和抗焦虑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剂量,以推动中药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药物在心理健康领域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选择和希望。

中药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的作用机制

中药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的作用机制

中药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的作用机制一、中药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的概念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的作用机制。

这一概念源于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思维模式,即“以人为本、以病为重、以药为辅”的观念。

中药并非像西药一样单一地靶向某一特定的受体或酶,而是通过多种活性成分,影响多个生物通路和靶点,调节多个生理环节,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二、中药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的作用机制的意义中药的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的作用机制意味着其治疗作用更加全面、细致和温和。

相比于西药的单一靶点作用,中药的综合调节作用更能够满足人体复杂疾病的治疗需求。

而且,中药的多靶点作用也减少了药物耐药性的风险,使中药在长期治疗和对抗慢性疾病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中药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的作用机制的实例1. 以人参为例。

人参中的人参皂苷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作用,包括调节免疫系统、提高机体抗疲劳能力、改善心血管功能等。

其作用机制不仅限于某一种方式,而是多种方式共同作用,实现综合调节人体机能的效果。

2. 以黄芪为例。

黄芪中的黄芪甙能够调节免疫系统、抗氧化、抗炎等多种生理过程,从而发挥抗疲劳、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

四、中药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的作用机制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中药的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的作用机制正是其重要特征和优势所在。

这种作用机制使得中药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疾病时能够更加全面地发挥作用,减少了药物副作用和耐药性的风险。

虽然中药的作用机制一直未能完全被科学所解释,但其实际疗效和临床应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肯定,这也是中药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证明。

总结而言,中药的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的作用机制正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其在中医治疗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对于中药的治疗作用、药效、药理等方面的研究,更应该重视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的特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挖掘中药的疗效机制。

以上就是对中药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作用机制的深度和广度的探讨,希望本文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一、抑郁症现状与挑战1.1 抑郁症的全球流行趋势哎,说起抑郁症啊,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压力山大,抑郁症患者是越来越多了。

根据最新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64亿人受抑郁症困扰,约占全球人口的4%。

而且,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疾病负担之一。

你看,这多吓人!1.2 现有治疗方法的局限性现在的常规治疗方法呢,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但这些方法啊,副作用大不说,疗效还参差不齐。

有些人吃了抗抑郁药,效果不错,但更多的人呢,要么没效果,要么就是副作用明显,比如口干、失眠、性功能障碍啥的。

而且,心理治疗需要的时间又长,费用也不低,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的。

所以说,咱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治疗方法。

二、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独特优势2.1 整体调节与辨证论治说到中药啊,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不像西药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药啊,它是通过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来治病的。

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抑郁症的表现也不一样,中药呢,就能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症状来配药,做到“量身定制”。

这样一来,治疗效果当然就更好啦。

2.2 天然成分与较少副作用还有啊,中药大多是天然药材,跟那些化学成分的西药比起来,副作用可就小多啦。

当然啦,中药也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但相对来说,它们更温和一些。

而且,中药的疗效啊,有时候是慢慢显现出来的,不会像西药那样“立竿见影”,但一旦起效,就比较稳定,不容易复发。

三、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理论研究进展3.1 中药复方的研究与应用在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中啊,复方的应用可是个热门话题。

科学家们发现,把几种中药组合在一起用,比单用一种中药效果更好。

这些复方啊,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抗抑郁的效果。

而且,中药复方还能减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副作用的风险。

3.2 活性成分的提取与作用机制探索除了复方研究外,科学家们还在努力提取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并探索它们的作用机制。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摘要:抑郁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持续情绪低落为主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其治疗方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主要以西药为主,但存在不良反应大、疗效差等问题。

而中药治疗抑郁症具有整体论治、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的优势,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多机制的作用特点在治疗抑郁症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本文主要从抑郁症的中医认识、机制、单味中药以及中药复方在治疗抑郁症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上治疗抑郁症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抑郁症;中药;研究进展1抑郁症的中医认识在中医方面,虽然没有准确有关抑郁症的病名,但与其相关类似的疾病却有很多,如“百合病”“癫病”“梅核气”“奔豚”等,大多是以心情低落,情绪起伏不定,郁郁寡欢、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兴趣感、食欲不振以及精神不佳等表现[1]。

《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了“郁”的概念。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录了很多有关治疗情志方面的抑郁症,如: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等[2]。

抑郁症根据中医证候可分为5个主要的证型:肝气郁结、痰热扰神、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和心肾阴虚,主要是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故常以理气解郁、调和肝脾、补益安神、滋阴清热等方面入手[3]。

中医亦有“郁不离肝”的说法,肝藏血,主要调畅气机和情志,肝血不足,导致营血亏虚,故出现精神抑郁的症状。

2抑郁症的中药治疗2.1单味中药治疗抑郁症现代研究发现,一些单味中药都具备抗抑郁功效,如柴胡、合欢花、钩藤、五味子、远志、黄芩、甘草等等。

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抑郁症,其有效成分为柴胡皂苷,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抑郁等多重药理作用。

柴胡皂角A主要通过抑制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活性从而起到抗抑郁的效果[4]。

合欢花具有疏肝理气、活络止痛、理气开胃的功效,其水提取物可以减少对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同时调控HPA轴的功能,可用于治疗抑郁症[5]。

亚精胺分子结构范文

亚精胺分子结构范文

亚精胺分子结构范文亚精胺(Agmatine)是一种天然存在于哺乳动物中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是肝脏通过精氨酸脱羧酶(Arginine decarboxylase, ADC)催化精氨酸脱羧所产生的产物。

亚精胺的分子式为C5H16N4,分子量为130.21 g/mol。

它在神经系统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作为神经递质、神经保护剂和抗抑郁剂等。

本文将从亚精胺的结构、生物合成、生物学功能以及药理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

亚精胺的结构特点如下:亚精胺是一种二元胺,由两个氨基(NH2)基团和一个环状多元环(imidazoline)相连而成。

它的结构式为H2N-C(-NH2)-NH-C(-NH2)-NH2亚精胺的生物合成:亚精胺是由精氨酸通过精氨酸脱羧酶催化反应生成的。

精氨酸在精氨酸脱羧酶的作用下,会发生脱羧反应,生成亚精胺和二氧化碳。

精氨酸脱羧酶主要存在于肝脏、脑部和胰腺等组织中。

亚精胺的生物学功能:亚精胺在生物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1.神经递质:亚精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着抑制神经传导的作用。

它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神经元兴奋性,调节与学习记忆、离子通道、突触可塑性等相关的封闭信号通路。

它还能与多种神经递质受体相互作用,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信号传递。

2.神经保护剂:亚精胺在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具有神经保护的作用。

研究发现,亚精胺能够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再生,减少神经元的凋亡。

它还能够减轻神经元发炎和细胞氧化应激。

3.抗抑郁剂:亚精胺还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

研究表明,亚精胺可以增强抗抑郁药物的疗效,减轻抑郁症状。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递质的水平有关。

亚精胺的药理学研究:基于亚精胺的生物学功能,亚精胺作为一种潜在的药物分子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很多研究表明,亚精胺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和肿瘤等领域具有潜在的治疗应用。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亚精胺能够通过抗炎、抗氧化和抗凝血等多种机制调节血管紧张性、血压和血流动力学,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 增殖的研究进展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 增殖的研究进展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增殖的研究进展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致死、致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其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针对能够刺激NSCs激活的各类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这一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标签:NSCs激活综述1 NSCs的激活、增殖正常机体内的神经干细胞存在于特定的位置,处于静息状态,在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的情况下,如脑缺血,可以受到刺激而被激活,并迁移到受损的区域发生增殖、分化,但是激活、增殖NSCs的数量有限,分化受到很大的限制,且分化后的神经组织通常会大量的凋亡,限制了修复受损组织的能力。

许多化学、物理等的因素能够促进NSCs的激活。

1.1 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具有增加神经出芽、突触发生、神经递质传递和促进神经递质释放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脑缺血坏死后,会有大量的吞噬细胞浸润在梗死及梗死周边区,并分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这些因子可使脑内多个部位的神经干细胞激活,促使其向损伤区迁移,并在多种因子、基因调控等的调节下在良好适合的微环境中发生增殖、迁移和分化等连续的变化,使受损神经组织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主要分布于海马和皮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对神经元的生存、分化、生长和维持神经元的正常的生理功能中起关键性的作用,近来研究证实其还有抗伤害性刺激,促使神经损伤后的再生等作用[1]。

白血病抑制因子[2]是一种能提升NSCs的激活、调控其朝向神经元及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神经营养因子,其不但促进NSCs的增殖,而且能够显著降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从而使发生分化的神经元继续存活。

许多其它的细胞因子,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能明显促进大鼠缺血周围脑组织神经细胞的增殖,及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发生分化;显著减少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增加缺血周围脑组织Bcl-2的表达、抑制Bax、Caspase-3的表达,促进神经细胞再生;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症状、减轻脑组织病理改变。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王旭东;乔明琦;张樟进;陈刚;陈家旭;图娅【摘要】目前主流治疗抑郁症的西药有其局限性,而中医药却表现出独特的治疗效果.简要评述了近年来中医药包括针灸治疗抑郁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包括中医药抗抑郁的快速性、抑郁症的中医证候分型、中医药抗抑郁的药理学基础、针灸抗抑郁的生物学机制等.提出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研究应使用系统生物学和多学科、多模块的系统集成方法,发现新靶点并研究其机理,并通过大样本研究与合适的模型,确立疗效(包括快速持久效应),解析抑郁症证候的实质,以改善临床疗效.【期刊名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2)001【总页数】4页(P93-96)【关键词】抑郁症;辨证论治;快速抗抑郁;针灸;方剂;阈下抑郁症;神经药理【作者】王旭东;乔明琦;张樟进;陈刚;陈家旭;图娅【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3;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济南250014;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香港999077;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脑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494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所带来的伤残损失已经排在所有疾病的第二位。

在西方,抑郁症的疾病负担预测到2030年将位列首位[1]。

我国抑郁症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势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但是,现有的主流抗抑郁症西药的治疗效果存在相当的局限性,如5-HT重摄取抑制剂(SSRIs)需要服用数周才能起效,部分患者易于复发,还有部分患者对各种药物没有反应[2]。

而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也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防治抑郁症具有一定的优势与潜力,如阈下抑郁人群不宜使用西药治疗,但可以进行中药、针灸等干预,逆转其向疾病方向发展的趋势。

BDNFTrkB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BDNFTrkB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挥重要作用ꎬ其方式主要包括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
郁药通过增加脑内 BDNF 表达ꎬ促进神经元存活和
细胞的分化和迁移 [5 - 7] ꎮ 近年来ꎬ神经元再生与抑
酸激酶受体 B( trk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ꎬTrkB) 作
可 预 知 性 温 和 应 激 ( 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NFꎬpro - BDNF) ꎬ在弗林蛋白酶( furin) 、PC 酶( pro ̄
蛋白酶 - 3( MMP - 3) 、基质金属蛋白酶 - 7( MMP -
7) 等细胞内外裂解酶的酶切催化作用下裂解为成
熟 BDNF( mature BDNFꎬmBDNF) ꎬ以活性依赖方式
[ 通信作者] 钟正ꎬE - mail:falleaves@ 163. com
囊泡向树突棘转运ꎬ和 Rab11Q70L( Rab11 的持续激
突触相关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16]
azole - 4 - propionic acidꎬAMPA) 受体含量增高
Bus 等
[18]
、师佳等
[19]
[17]

研究表明ꎬBDNF 可能是通过
对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可塑性的调节在抑郁症的发生
活形式) 共同调节 TrkB - FL 与突触后致密蛋白 95
条单跨膜肽链组成ꎬ包括细胞外糖基化多肽、跨膜区
和胞质内酪氨酸激酶区 3 个结构域ꎬ主要在大脑中
表达ꎬ以全长型 TrkB( full - length TrkBꎬTrkB - FL)
和截短型 TrkB( truncated TrkBꎬTrkB - TI) 两种形式
存在于神经元膜上ꎬ通过运载体驱动蛋白 - 1( kine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可多靶点调节突触可塑及神经再生及多途径抗抑郁
来自中国解放军总医院的胡园和刘屏团队最新研究发现,治疗中医情志病的经典中药复方开心散,可通过调节抑郁大鼠海马区神经发生发育及突触可塑性信号网络,多途径多靶点发挥抗抑郁作用。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是全球主要疾病负担之一。

目前,抑郁症影响了全世界3亿多人,是致残的主要原因。

尽管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已被广泛研究,但抗抑郁药物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

目前临床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大多数都以单胺类系统为治疗靶点,然而,这些药物的起效延迟,缓解率较低,甚至耐药。

因此,在中药复方中探索多靶点的快速起效的抗抑郁药物,可以克服迟发性临床症状及耐药的影响。

此次,胡园和刘屏等公布一项令人欣喜的发现,开心散可通过调节海马区神经发生发育及突触可塑性信号网络,多途径多靶点发挥抗抑郁作用。

首先发现开心散治疗2周能显著改善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

紧接着,他们发现抑郁大鼠海马区多个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变化,而开心散对其中33个与神经再生和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的蛋白的异常表达有显著的逆转作用;且通过生物信息学和文献分析,证实开心散中多个活性成分对神经突触信号网络中关键节点有重要调控作用,并得出开心散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新靶点。

文章发表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0年2期。

文章摘要:开心散是一种由由人参、远志、茯苓和石菖蒲按3:3:2:2制备传统复方中药制剂,在中国被用于治疗情绪方面的疾病,但对其治疗机制中关键蛋白尚不可知。

此次实验通过28d以不同应激
方法建立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大鼠模型,在在应激刺激14d后每天灌胃600mg/kg开心散。

以蔗糖偏好测试检测大鼠抑郁样行为,以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蛋白组学分析海马组织中蛋白的变化。

结果发现,开心散治疗2周能显著改善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且海马组织中有7种蛋白表达下调,26种蛋白表达上调。

经蛋白组学功能分析见,这些蛋白可参与突触
可塑性、神经发育和神经发生。

实验结果显示,中药开心散对神经突触信号网络中关键节点蛋白有重要调控作用,这有助于了解中药开心散抗抑郁作用的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的理论支持。

文章关键词: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蛋白组学分析;开心散;神经发生;突触可塑性;蛋白网络;抑郁中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信号通路;神经再生
文章来源:Dong XZ, Wang DX, Zhang TY, Liu X, Liu P, Hu Y (2020) 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 targets for the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Kai-Xin-San in Chinese medicine using 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Neural Regen Res 15(2):302-310. doi:10.4103/1673-5374.2655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