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诗经_中的弃妇形象浅析_荆煜君

合集下载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卫风·氓》、《邶风·谷风》为例《诗经》中描写弃妇的诗歌有10首左右,数量上仅次于爱情诗。

其内容大多为弃妇的悲愤怨叹之辞。

本文将以其中的代表作《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为例,探讨弃妇诗中的弃妇形象特征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1.弃妇的形象特征《卫风·氓》和《邶风·谷风》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和抒发女主人公被弃的痛苦之情。

两位女主人公有很多共同点,她们集勤劳、善良、温柔、恪守妇道于一身,都是标准的贤妻。

《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婚前多情纯洁,婚后在夫家吃尽了苦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期矣”却无怨无悔。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叶而陨”。

时间总是那样的无情。

长年的劳作使昔日貌美的女子成了明日黄花,人老珠黄成了丈夫“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的理由。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在家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各项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与邻里之间更是“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能救人于危难之中,心地非常善良。

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同样由于人老珠黄而被丈夫遗弃,“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尽管同样遭弃,但是被弃后的态度还是很不相同的。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幽怨的弃妇,虽然对于丈夫的“不达伊还,薄送我穷”怨愤不已,但是仍然恪守“及尔同死”这句早就烟消云散的誓言,“行道迟迟,心中有违”,对家和丈夫仍依依不舍,充满留恋。

最后还说“不念昔者,伊余来塈”,依然对自己无情的丈夫抱有希望,希望丈夫不要考虑过去的事情,仍然能够爱自己,柔弱顺从至极。

王照圆评论说“《谷风》句句怨,句句缠绵,与薄幸人作情厚语,使人伉俪之意油然而生。

诗人温柔敦厚,善于感人如此。

”①像《邶风·谷风》中女主人公一样,虽然被弃,但是仍然默默承受,渴望与背信弃义的丈夫重修旧好的弃妇形象在《诗经》的弃妇诗中普遍存在,这与当时封建伦理道德已占据社会主流地位是分不开的。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形象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

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不少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

弃妇诗塑造了许多勤劳善良、温顺安命、哀婉怨怒的弃妇形象,这些弃妇的形象又各有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上古时代已婚妇女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十余篇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这些诗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弃妇们的生活状况及人生际遇,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

本文从弃妇诗中选取《卫风·氓》、《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蓷》三首为代表分析其塑造的弃妇形象。

一、《卫风·氓》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共六章,每章各十句。

它讲述了一个女子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蒙骗并与他结了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但男子却变了心,最后竟遗弃了女子,女子悔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以叙述为主,恰当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并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氓》中的女主人公既有柔性软弱的一面,又兼有理性刚强的一面。

少女时期的她涉世未深、天真单纯,沉浸在氓“抱布贸丝”、“来即我谋”的约会喜悦中,未能识破氓的假象,错误地把他的虚情假意当做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勇敢地许下“秋以为期”的诺言,从此对心上人一片痴心,天天遥望复关期待男子来迎娶自己。

婚前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淳朴热情的少女,对待爱情忠贞不渝、一往情深。

已为人妻的她恪守做妻子的本分,“自我祖尔,三岁食贫”,创家立业的艰难,并没有使她失去生活的信心;“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的辛勤劳作,她也毫无怨言。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从商代至春秋时期的民间歌谣。

其中,有很多描写女性的诗篇,其中不乏描写被弃妇的形象。

本文将针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进行探讨,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描写《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可以说是比较常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离骚》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一句。

除此之外,还有《小雅·车辖》中的“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孔瞻”、“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杻梏”等等。

这些诗篇中描写了被抛弃的女性,她们在孤独、无助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二、弃妇形象的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盛行,女性地位低下,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婚姻是女性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是常见的。

另外,弃妇这一形象也与宗法制度有关。

在宗法制度下,妇女的地位极低,婚姻制度也是由男性掌控的。

如果一个男子觉得自己的妻子不合适,他就可以随时抛弃她,而这个女人也就成了弃妇。

三、弃妇形象的文化内涵弃妇这一形象在《诗经》中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弃妇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柔弱、男性刚强”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女性被认为是柔弱的,需要男性来保护和依靠。

而弃妇这一形象,则是女性最柔弱的一面的集中体现,她们被抛弃后,生活无着无依,孤独无助,需要依靠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其次,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她们的命运所系。

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失去婚姻所带来的一切,包括社会地位、经济来源和个人尊严等等。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批判那些轻视婚姻、不重视家庭的人。

最后,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关注。

《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

《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

《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爱情诗数量众多,在《诗经》的爱情诗中,“弃妇诗”最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四种类型的“弃妇”,进一步挖掘古代女子的悲剧人生。

标签:《诗经》弃妇形象在弃妇诗中,不言而喻的是她们都无法摆脱宗法礼教的束缚,被薄情丈夫休弃的悲惨命运,她们共同演绎着相似的悲剧人生。

在这场悲剧的演绎中,弃妇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这些各异的形象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有无可奈何哀叹型、爱恨交织矛盾型、哀哀吿泣无能型、坚强自信决绝型。

下面我们共同来试分析一下各种类型的弃妇形象。

一、无可奈何哀叹型这种类型的弃妇主要表现在《诗经》中的《小雅·谷风》、《邶风·谷风》、《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华》等,这类弃妇诗抒发的都是因丈夫或富贵之后或见异思迁将其妻子抛弃而发出的无奈怨叹。

《小雅·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凄凉委婉地叙述曾经自己与丈夫一起饱经风雨,历经磨难的生活。

但如今生活的条件好转,过上了舒适安逸的生活,丈夫却将其抛弃,于是乎发出:“将恐将惧,维予与女。

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而后对其丈夫的薄情发出深深的哀怨:“忘我大德,恩我小怨。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也是踌躇哀怨,她对家庭生活饱含热忱,悉心操持着家事,与邻里和睦相处——“何有何无,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对自己的爱情忠贞不渝,对丈夫更是不离不弃,与丈夫共患难——“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

”但没想到生活有了好转,丈夫却另觅新欢,对她薄情虐待——“燕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洗有溃,既诒我肄。

”终究难以逃脱被抛弃的宿命。

这首诗流露出一种恋恋不舍但又无可奈何的感情基调,不禁使人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

《小雅·我行其野》中的女主人公孤苦伶仃的走在田野中。

她的丈夫因见新弃旧将其抛弃——“不思旧姻,求尔新特。

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然而女主人公只有“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浅析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浅析

第21卷 第1期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 .21 No .1 2009年3月 Journa l of Zhengzhou R ail w ay Vocationa l &T echnica l Colleg e Ma r .2009 收稿日期:2008-01-08 作者简介荆煜君(6—)女,河南郑州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浅析荆煜君(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郑州 450052)摘 要:《诗经》中的弃妇诗反映了三千年前一种令人深思的社会现实。

文章通过对这些弃妇诗的分析,揭示出弃妇们在相同的人生背景下不同的形象特征,可分为自尊自信决绝型、无可奈何哀怨型、爱恨交织矛盾型和哀哀泣告无能型,并探究了弃妇现象产生的多种原因。

关键词:《诗经》 弃妇诗 弃妇形象 产生原因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它全面体现了西周到春秋时期人民的社会生活。

其中,弃妇现象作为一种令人深思的社会现实也有所体现。

在《诗经》中,被学者公认的弃妇诗约有十首,它们是《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

这些诗歌或展现全貌或撷取一景,反映出被丈夫遗弃的妇女痛苦哀怨的情怀。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弃妇诗的分析,揭示出弃妇们在相同的人生背景下不同的形象特征,并探究弃妇现象产生的多种原因。

一、各种类型的弃妇形象1、自尊自信决绝型这种类型的代表是《召南江有汜》中的商人妇和《卫风氓》中的“氓”之妇。

《召南江有汜》中的女主人公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商人妇”。

这首诗可能是商人在客居之地娶了妻,当他返回家乡时,却不负责任地把这位妇女给抛弃了,于是弃妇唱出了这首歌聊以自慰:“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

不我与,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

不我过,其啸也歌!”诗中的丈夫是位薄情郎,他不声不响地走了,妻子以“不我以”(不带我一道回去)、“不我与”(行前不与我相聚)、“不我过”(行前不见我一面)来诉说丈夫的薄情。

浅析《诗经》弃妇诗中的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弃妇诗中的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弃妇诗中的弃妇形象作者:江莎莎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1期摘要:本文主要是具体分析《诗经》弃妇诗中的弃妇形象,并进一步探求其成弃妇的原因以及从中展现出《诗经》时代女性的社会处境。

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弃妇;原因;女性地位《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它总共收录了三百零五首诗。

据相关资料考证这些诗歌创作于西周早期到春秋中叶。

在三百零五首诗中,被古今人判定为弃妇诗的至少十四首以上,在《诗经》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且《诗经》作为弃妇诗的源头,我们以此作为切口探寻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状态。

一、《诗经》中的弃妇诗《诗经》中的弃妇诗篇历来就存有争议,笔者认为《诗经》中有十五首弃妇诗--《小雅·我行其野》、《小雅·黄鸟》、《小雅·谷风》、《小雅·白华》《小雅·何人斯》,《秦风·晨风》,《郑风·遵大路》,《卫风·氓》、《卫风·河广》,《王风·中谷有萑》,《召南·江有汜》,《邶风·绿衣》、《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

以上多采用《毛诗序》对《诗经》弃妇诗的界定,部分内容引后世学者之言加以论证。

二、弃妇形象分析(一)委曲求全《郑风·遵大路》,清人郝懿行对该诗的理解是:“民间夫妇反目,夫怒欲去,妇惧而挽之。

”(《诗问七卷》)诗中女主人公不断苦苦地哀求:“无我恶兮,不寁故也”,“无我魗兮,不寁好也”,乞盼丈夫回心转意。

《邶风·终风》的女主人公面对丈夫的抛弃也依旧还怀有侥幸心理希冀丈夫回心转意,思念之下辗转难眠,妄想着“愿言则嚏”,“愿言则怀”。

《邶风·谷风》也是如此,诗中女主人公被丈夫赶出家门,临行前她还念叨着“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希冀丈夫改变心意--“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现存最早最重要的诗歌集合之一。

其中有一部分诗歌以弃妇为题材,描写了弃妇们的悲痛和不幸的命运。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的弃妇悲。

弃妇在《诗经》中的形象弃妇是一种历史上常见的社会现象,指被丈夫抛弃或被迫离婚的女性。

在《诗经》中,弃妇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题材,其形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因贫穷、丈夫去世等原因被迫离婚的弃妇,另一种是因夫妻感情矛盾、婚姻失败等原因被丈夫抛弃的弃妇。

在《诗经》中,弃妇的形象往往被描绘为悲苦、孤独、无助、无依。

例如《小雅·车辚辚》中的“彼日之永,不可预范。

彼其之后,悔及当年。

彼其之人,终身不变。

”描述了弃妇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无奈,而《小雅·采薇》中“采女采女,舒窈纠扬。

既见君子,又见君王。

兔罝如市,忽狄如党。

既见君子,念我弗将。

尔酒既旨,尔肴既香,曾我今夕,游戏在堂。

”则描绘了在弃妇遭遇困境之后,她终究要嫁人、辞别父母,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弃妇悲的表现在《诗经》中,弃妇的悲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弃妇们面临失去丈夫的打击,失去家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也面临着思想上的巨大压力。

她们的悲苦之情,在《诗经》中表现为哭泣、无助和孤独。

哭泣哭泣是弃妇悲情的主要表现形式。

《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弃妇哭泣的诗句,例如《小雅·十月之交》中的“妇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而殆无常止。

乐子之乱,乃殆其妻。

妇子有行,远父母在门。

乐子之忧,乃殆其身。

”就描述了弃妇远离家乡,与父母、兄弟分离的悲伤,而《小雅·采薇》中的“皎如飞仙,娟如走马。

妾御绮车,驾骑千乘。

骊姬彭彭,踧踖狂践。

赤芾独掌,roc羔羊省。

”则让人感受到弃妇的痛苦。

无助弃妇往往失去了丈夫的保护和支持,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

《小雅·十月之交》的“A子之车,凡百颓坏;长女之契,失之既已。

妇子有行,远泣长咳。

乐子之忧,无言以对。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是比较普遍的,可以说是诗经的一个重要主题
之一。

根据诗经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女子遭遇悲惨命运,被弃置于困境,无助哀怨的表达。

比如《蒹葭》中的女子“斯年二十有四,嫁娶之郎,错迕祸灾”。

她的命运之悲惨、遭
遇之惨烈史无前例的,碧草多嚼之,可以反映古代女子在尊严、权利、地
位等方面的丧失。

2.女子对于自己的感情和遭遇进行反抗,或者强烈表达自己的苦闷和
不满。

比如《桃夭》中的女子“无衣无裳,何以与君子同坐”,她以直抒
胸臆的形式表达了对自己境遇的不满和对世俗的质疑。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反映了古代女子的尊严丧失和不满。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女性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并感悟
到历史的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变化。

《诗经》弃妇诗形象论文

《诗经》弃妇诗形象论文

《诗经》弃妇诗形象论文摘要:《王风中谷有蓷》写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于荒年之时,天灾人祸相逼迫,走投无路。

反映了东周时代妇女悲惨生活的片段。

每节开头,都用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

综观《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大致具备三类性格标签:第一,痴心痴情;第二,贤淑善良;第三,坚强勇敢。

每一大类中又可细分成不同的小类。

下文将结合具体诗篇的内容,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加以分析。

1.痴心痴情《卫风氓》、《邶风终风》、《郑风遵大路》中的主人公都是痴心痴情的女子。

(1)敢爱敢恨,勇于追求《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与氓成婚前就是敢爱敢恨,勇于追求的形象。

全诗以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送子涉祺,至于顿丘”,送过这段路,再送一段路。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她把自己对氓的爱,毫不遮掩地表现出来——看见那个人了,她就高兴地边说边笑,迟迟不见那个人来,她就黯然神伤。

但是,我们知道,在周代社会男女成亲必须要有媒人,所谓“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1]210在诗经时代,无论谁结婚,都得通过媒人这一关,离开媒人的介绍,就失去了成婚所需要的重要依据。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很显然,女子与氓的恋爱中并没有媒人参与其中,但是这位固执的女子,私自与氓许下“秋以为期”的承诺。

为了爱情,勇敢地冲破世俗的束缚,这种追求爱情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

(2)全心全意,无私付出结婚之前,《氓》的主人公给我们留下“敢爱敢恨,勇于追求”的印象,在结婚之后,她又对自己的丈夫全心全意,无私付出。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为了自己的丈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受尽种种折磨而无怨无悔。

再如《邶风终风》,写出了一位妇女对丈夫既恨又恋的心理过程。

首章伤心丈夫对自己的轻薄狂暴;二章却又思念起这个掉首不顾的夫君来;三章更是想得睡不着觉,希望丈夫知其思念而打喷嚏;末章则由己及彼希望丈夫反过来也能思念她。

每一章语气都有一层转折,层层递进,将一种既怨恨又思恋,既知无望又割舍不下的矛盾心理表达得委婉尽致。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有着卓越的文学价值,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诗经中,弃妇形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女性形象。

弃妇指的是被男性抛弃的女性,她们常常被社会所唾弃,被视为道德败坏的代表。

然而,在诗经中,弃妇形象却展现出了多样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弃妇形象的多样性在《诗经》中,弃妇形象呈现出多种形态。

有的弃妇是因为男性的背叛而被迫离开家庭,如《小雅·车辚辚》中的“妇人有行,远送于野,曾氏贻我,季子之忧。

”;有的弃妇是因为身世低微而被男性所弃,如《小雅·鹤鸣》中的“女曰归止,言迈其母,弃于其室,牵衣涉溱。

”;还有的弃妇是因为自身的过错而被世人所唾弃,如《小雅·鹤鸣》中的“女曰归止,言迈其母,弃于其室,牵衣涉溱。

”。

不同类型的弃妇形象,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

二、弃妇形象的内涵弃妇形象的内涵丰富多彩。

首先,弃妇形象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男权文化。

在古代社会,男性拥有绝对的权力,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因此,男性可以随意抛弃女性,而女性却没有任何权力和保障。

其次,弃妇形象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古代社会,道德观念非常重要,人们对于道德败坏的行为十分排斥。

因此,被男性抛弃的女性,往往被视为道德败坏的代表,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唾弃。

最后,弃妇形象还反映了人性的弱点。

男性和女性都有自己的欲望和弱点,当这些欲望和弱点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出现抛弃他人的行为。

三、弃妇形象的意义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它是对古代社会男权文化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通过弃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待遇,对于男性的道德败坏和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了谴责。

其次,弃妇形象也是对于古代伦理道德观念的一种反思。

它告诉我们,道德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而不断变化和演变。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有很多著名的篇章。

其中,弃妇诗被广为传诵。

这些弃妇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妇女处境。

下面就来浅析一下《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一、弃妇的悲剧我们常常可以从《诗经》弃妇诗里看到弃妇们的悲惨命运。

她们被抛弃,流离失所,情感上遭受严重的伤害。

她们种种的遭遇,明显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公正和男女地位不平等。

例如,第一篇《陌上桑》中,女子从春天到秋天不断地跑去看守她的男人,却终究没有收到任何回应。

最后她被迫成为了孤独得不到爱的人,变成了弃妇,在孤寂中不断地思念与悲叹。

二、弃妇的反抗其实,弃妇们在受到抛弃之后,并不是一味地忍受。

她们有时候也会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或是寻求复仇。

例如《木瓜》一诗中的女子,被男人抛弃后,感到非常愤怒,竟然用木瓜枝来刺穿他的车轮,表示反抗。

《硕鼠》一诗中的女子,虽然被抛弃了,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反而采取探究真相的手段。

她利用老鼠趟田的机会,去了男人家里,发现男人有新的伴侣。

这时,她才恍然大悟,看清了男人的真面目。

三、缘何弃妇多为贵族值得一提的是,在《诗经》中,被抛弃的弃妇多为贵族。

这说明了当时社会阶级差距极大,弱势阶层地位低下,更容易被利用和抛弃。

同时,也说明了贵族社会的道德败坏和以男子为尊的男女观念。

四、弃妇诗体现的道德观《诗经》弃妇诗反映出我国古代传统的道德观,强调了爱情和忠贞、宽容和包容等美德。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转型,我们需要对这种道德进行更新和重新审视。

总之,《诗经》弃妇诗中的弃妇悲剧,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男女不平等,以及贵族社会的道德败坏,而弃妇们的反抗和探究,更是展示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气。

这些诗作具有一定的历史现实意义和情感共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众多著名的篇章,其中就有弃妇诗。

这些诗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妇女处境,反映出古代社会的男女不平等和贵族社会的道德败坏。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引言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宝之一,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
化等多方面,其中弃妇题材是其中一类广泛出现的主题之一。

弃妇诗
表现了古代社会中男女地位的差异,反映了男女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
风俗中的弊端。

本文将分析《诗经》中弃妇诗的悲剧性质以及其所反
映的古代社会中的男女关系。

弃妇诗的悲剧性质
定义
弃妇诗是指描述一个女子被抛弃、不能得到男性宠爱的诗歌,这种
情况可能是男子变心导致的,也可能是男子去世或被贬谪后导致的。

弃妇诗中通常展现了主人公的悲哀、痛苦和无助。

悲剧性质
弃妇诗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悲剧性质,这种悲剧性质从多个角度体现:
•悲剧的结局:弃妇的境遇通常是悲惨的。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通常较低,被抛弃的女子往往失去了依靠,无
法在社会上谋求生计,因此面临困境。

•悲剧的主题:弃妇诗的主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男女地位差异的问题。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男性的地位通常高于女性,
这种性别歧视现象也体现在弃妇诗中。

弃妇所经历的不幸与其性别地位密切相关。

《诗经》中的弃妇诗
弃妇诗例
以下为《诗经》中的弃妇诗例:
•竹竿。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言简洁而深具艺术感染力。

其中,弃妇诗篇作为一类特殊诗歌,描绘了古代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在遭遇感情困境时的心境和遭遇。

本文将对《诗经》中的弃妇诗篇进行浅析,探讨其中的弃妇悲。

一、弃妇诗篇的背景《诗经》的弃妇诗篇源于古代妇女在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仅仅是男性的附属品的社会环境。

由于当时的父权制度和重男轻女的社会观念,很多妇女在被嫁于异地前,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的配偶,而是被迫嫁到陌生的家庭中。

如果在婚姻中遭遇了困境,则一般只能无助地承受,因为她们在当时的社会地位相当低下,缺少法律保护。

二、弃妇诗篇的悲剧《诗经》中的弃妇诗篇围绕着汉族古代妇女在婚姻和家庭中的遭遇展开,情感极为真挚、深刻。

它们所表达的悲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没有自主权。

古代的妇女在婚姻问题上往往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权利。

在《小雅·小宛》中,女子被迫嫁到异地,她说道:“我被迫嫁到一个偏远的地方,被将就得不能再将就了。

”2. 面临无情的伤害。

古代妇女在遇到配偶背叛或者出轨时,往往面对着毫无怜悯之心的指责和对待。

在《南华》中,女子在守寡之后面对诸多指责,她说:“人说我出轨了,其实是我保持了清新的心态。

”3. 孤苦伶仃。

在遭遇婚姻危机之后,古代妇女往往需要单独面对众人指责和射击。

在《卫风·少麦》中,女子离开了家庭,孤身一人到了竹林,她说:“我已经离开了那个没有爱情的房间,单独驻扎在竹林里,看到了美丽的自然。

”三、弃妇诗篇的悲痛表达在《诗经》的弃妇诗篇中,词藻感性而鲜活,表达出浓郁的悲痛情感。

其表达形式可以是哀叹、吟诵、抒发、流泪或者是低吟娇声。

下面是一些例子:1. 《小雅·小宛》:“我被迫嫁到陌生的地方,每天都要跟那个陌生人小心翼翼地相处。

而现在,我走得尽可能地悄哼,无声无息。

”2. 《东篱》:“我在婚姻中受尽苦难,但是我仍旧保持爱的心态。

浅析《诗经·国风》中的弃妇形象与思妇形象

浅析《诗经·国风》中的弃妇形象与思妇形象

浅析《诗经·国风》中的弃妇形象与思妇形象摘要:《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形象和弃妇形象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这两种形象的产生有着共同的原因。

她们有着悲伤忧愁且没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都得不到夫妻团圆,是孤独者的形象。

都是以丈夫为中心,也正是因为她们以丈夫为中心,造成了她们的人生悲剧。

她们之所以以丈夫为中心,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婚姻制度相联系的。

弃妇形象和思妇形象在周代和现代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国风;弃妇形象;思妇形象一、《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形象《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形象主要在这些诗中:《卷耳》(周南)、《汝坟》(周南)、《草虫》(召南)、《殷其雷》(召南)、《雄雉》(邶风)、《匏有苦叶》(邶风)、《伯兮》(卫风)、《有狐》(卫风)、《君子于役》(王风)、《采葛》(王风)、《子衿》(郑风)、《葛生》(唐风)、《小戎》(秦风)。

这些女子对丈夫有无尽的思念,但只能苦苦等待。

她们的思念有时会化作诗中痛苦的呼号,《殷其雷》说“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其中是一位呼喊丈夫归来的女子形象。

《雄雉》也是思念远役在外的丈夫,《匏有苦叶》则是女子思念情人,在渡口等待,久久不愿意离开。

《君子于役》是一个女子在黄昏思念远役在外的丈夫。

《子衿》中的女子思念情人,埋怨情人为何还不来。

《小戎》中这位女子的丈夫远征西戎,她十分思念。

有些女子因思念丈夫都没有时间顾及自己。

比如《卷耳》中讲述了一位在家中思念远行丈夫的女子,诗中并没有描述这位女子因为思念丈夫而如何憔悴,而是重在描写被思念的丈夫的劳苦之状。

整首诗都是虚写这位女子想象中的丈夫在外的情状,但是透露出的情感却是真实而深刻的。

因为她把全部的思想都投注在丈夫身上,没有时间去想自己的状态,反而更加突出了她思夫的情感之深。

《伯兮》中的女子则是因为丈夫不在家就懒得梳妆打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有狐》中是一个担心在外的丈夫是否有衣穿的女子。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诗经》中的弃妇诗,刻画了一批善良、勤劳、温顺、软弱的悲剧女性形象,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男性喜新厌旧的本性暴露。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仅供参考!《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诗经》的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体系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诗经》中弃妇诗就是当时这种普遍社会问题的证据。

一、弃妇诗的判别弃妇是指结了婚或定了婚约,又被丈夫遗弃的妇女,所谓弃妇诗是叙写被弃妇女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以及心理活动的诗,这些弃妇诗向人们诉说了她们的不幸婚姻,表达了她们追求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她们所处时代婚恋方面的时代风貌。

在《诗经》中,被专家学者判定为弃妇或涉及弃妇意象的作品有十多篇。

其中大部分存于“国风”中,有《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推》、《卫风·氓》、《郑风·遵大路》等,还有一部分存于“小雅”中,有《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黄鸟》《小雅·白华》等。

当代文学均判定为弃妇诗,这些弃妇诗大都采用叙述或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弃妇被弃的无奈和痛苦,或痛斥被遗弃的不分,或埋怨男子的喜新厌旧,或描述痴心女子负心汉,或悔恨自己择偶的轻率,或埋怨父母兄弟的冷漠无情,这些普通痛苦感受是通过一个个弃妇的悲剧表现出来的,从弃妇的角度出发,她们也没有接受教育,但是她们有青春的美貌,勤劳的双手,还有一颗真诚的心,她们真心实意接受对方的爱,为对方无怨无悔的付出,但是婚姻的稳固需要双方的努力,女子的真心未必能挽回对方的真心,于是就有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

浅析《诗经》中的弃妇悲情

浅析《诗经》中的弃妇悲情

浅析《诗经》中的弃妇悲情摘要:如果把一部中国文学史比作滔滔不绝的长江之水的话,那么《诗经》就是唐古拉山上那最清澈、甘美地源头;如果将《诗经》中博采众长的行文内容比作一汪清醇泉水的话,那么众多交织的情感无疑就是那提供不竭泉水的泉眼。

今天我们拮取泉眼一角——弃妇悲情,谈谈根植于现实的女性悲剧。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剧正文:作文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曾是古代孩子们拿在手中的教科书,儒家学者们心中的神圣经典,还一度是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

历经两千五百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了华夏文明的血液。

《诗经》内容丰富,堪称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收录了从西周建国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共305篇诗,以朴素的言情民歌昭著于世。

《诗经》所言的‘情’包括的范围很广,既有亲情、友情、也有亘古不变的爱情等待…弃妇主题是《诗经》婚恋诗的重要内容之一。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美好的祝愿,可现实有时候却是“自古多情空遗恨”或者“糟糠之妻谴下堂”亦或是“只闻新人笑,哪闻旧人哭”…一,“自古多情空遗恨”——读《卫风·氓》《诗经》里最有名的一篇弃妇诗,是《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宴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集传》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浅析《诗经·氓》中的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氓》中的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氓》中的弃妇形象作者:董慧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2期【摘要】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

诗中的女子,爱得坦荡热烈,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婚后却受到丈夫的虐待。

“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

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

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关键词】《诗经·氓》爱情弃妇坚强【中图分类号】G4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16-01《氓》可谓是一首英勇的悲歌。

说它英勇是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大胆、不屈服命运的精神;说它是一首悲歌是因为这是一个弃妇的心声。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又自信自强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爱情至上的。

诗中的女主人公“我”在道貌岸然的“抱布贸丝”的伪君子小商人的追求下,接受并轻信了对方的爱情,而且冲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和后来的负心郎建立了恋爱关系并定下了终身,表现出了“我”对爱情的自由追求。

这在那样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女主人公是温顺痴情的。

首先表现在婚前对心上人的一片痴情。

女子因为没有良媒而拒绝结婚,这引起男子不满和愤怒,于是女子送男子返乡,送了很远很远,路上女子最后还是同意结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此后女子天天盼望心上人来迎娶(“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一直没有见到心上人出现不禁忧伤哭泣(“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 第1期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 o.l 21 N o .1 2009年3月 Journa l o f Zhengzhou R a il way V ocati ona l&T echn ical Co llege M ar .2009收稿日期:2008-01-08作者简介:荆煜君(1969))女,河南郑州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

5诗经6中的弃妇形象浅析荆煜君(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郑州 450052)摘 要:5诗经6中的弃妇诗反映了三千年前一种令人深思的社会现实。

文章通过对这些弃妇诗的分析,揭示出弃妇们在相同的人生背景下不同的形象特征,可分为自尊自信决绝型、无可奈何哀怨型、爱恨交织矛盾型和哀哀泣告无能型,并探究了弃妇现象产生的多种原因。

关键词:5诗经6 弃妇诗 弃妇形象 产生原因 5诗经6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它全面体现了西周到春秋时期人民的社会生活。

其中,弃妇现象作为一种令人深思的社会现实也有所体现。

在5诗经6中,被学者公认的弃妇诗约有十首,它们是5召南#江有汜6、5邶风#日月6、5邶风#终风6、5邶风#谷风6、5卫风#氓6、5王风#中谷有蓷6、5郑风#遵大路6、5小雅#我行其野6、5小雅#谷风6、5小雅#白华6。

这些诗歌或展现全貌或撷取一景,反映出被丈夫遗弃的妇女痛苦哀怨的情怀。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弃妇诗的分析,揭示出弃妇们在相同的人生背景下不同的形象特征,并探究弃妇现象产生的多种原因。

一、各种类型的弃妇形象1、自尊自信决绝型这种类型的代表是5召南#江有汜6中的商人妇和5卫风#氓6中的/氓0之妇。

5召南#江有汜6中的女主人公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商人妇0。

这首诗可能是商人在客居之地娶了妻,当他返回家乡时,却不负责任地把这位妇女给抛弃了,于是弃妇唱出了这首歌聊以自慰:/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

不我与,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

不我过,其啸也歌!0诗中的丈夫是位薄情郎,他不声不响地走了,妻子以/不我以0(不带我一道回去)、/不我与0(行前不与我相聚)、/不我过0(行前不见我一面)来诉说丈夫的薄情。

可贵的是,这位弃妇是个自尊自信的女子,她相信自己在丈夫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因而预言丈夫今日对自己的背弃,必将在日后受到感情上的惩罚,这就是各章结句所说的/其后也悔0、/其后也处0、/其啸也歌0。

这位妇女虽身处不幸境遇,但她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令后人激赏。

5卫风#氓6是5诗经6中最著名的弃妇诗。

诗歌以顺叙的形式追忆了女主人公从热恋到结婚再到被抛弃的人生经历。

她和/氓0大概从小相识,/总角之宴,言笑晏晏0,也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二人真正的恋情却始于/抱布贸丝0的集市,属于/来即我谋0的自由恋爱。

她是个痴情的女子,品味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0的相思之苦和相会之乐;她又是个遵守礼法的女子,面对心上人责备她/愆期0的言辞,她坚持要有/良媒0才可成婚。

婚后的她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0多年操劳,使她的容颜如桑叶老去,也使家境逐渐好转,但曾经相爱的丈夫却对她露出了嫌弃暴虐的面目,/言既遂矣,至于暴矣0,最终把她逐回了娘家。

她反复思量这一结局,觉得自己没有半点差错,而是由于丈夫/士贰其行0、/二三其德0。

对于自己这桩失败的婚姻,她总结出了沉痛的教训并告诫天下女子:/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0对于那位薄情丈夫,她表现出了一刀两断的决绝态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0/氓0之妇是位颇具个性魅力的女子,恋爱中单纯痴情,家庭里勤劳能干,被弃后坚强果决。

2、无可奈何哀怨型这种类型的弃妇数量最多,表现在5诗经6的五首弃妇诗中。

5邶风#谷风6和5小雅#谷风6是同题诗歌,虽收录在不同类别中,但其主题和风格是一致的,抒发的都是女子遭遇丈夫富贵易妻的打击后发出的无奈怨叹。

5小雅#谷风6中的女子无限凄婉地叙述自己当年与丈夫一起担惊受怕,饱经风雨,而今生活安逸舒适,丈夫却抛弃了自己的事实:/将恐将惧,维予与女。

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0责备丈夫/忘我大德,思我小怨0。

5邶风#谷风6中的女子却是满腹幽怨,娓娓倾诉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为家庭的付出和所受到的不公待遇。

她认为婚姻双方应当/黾勉同心,不宜有怒0、/德音莫违,及尔同死0,她悉心操持着家事,与邻里和睦相处,/何有何无,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0,她与丈夫共度患难,/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0,没想到生活改善了,丈夫却另觅新欢,对她恣意虐待,/燕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有溃,既诒我肄0。

5邶风#谷风6中的女子贤淑能干却性格懦弱,对丈夫的薄情一再隐忍,却终不免被赶出家门的命运。

整首诗萦绕着一种对往昔恋恋不舍、对现状无可奈何的情绪,表现出温柔敦厚、/怨而不怒0的基调。

5小雅#我行其野6和5小雅#白华6中的丈夫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没有什么变化,而是因为见新弃旧、见异思迁的卑劣本性,便抛弃了妻子。

5小雅#我行其野6中的女子孤独地行走在原野上,她的丈夫/不思旧姻,求尔新特。

成不以富,亦祗以异0,她只有/尔不我畜,复我邦家0、/尔不我畜,言归斯复0,强自宽解的话语难掩心中的酸楚。

5小雅#白华6的女主人公据说是被周幽王废弃的申后,她将满腔怨愤指向丈夫/之子0和丈夫的新宠/硕人0。

/天步艰难,之子不犹0、/之子无良,二三其德0,斥责的是无德的幽王;/啸歌伤怀,念彼硕人0、/维彼硕人,实劳我心0,让她劳心的是幽王新宠褒姒。

诗的结尾,她无奈地怨叹:/之子之远,俾我兮。

0丈夫的远离,带给她无尽的心病。

无论是民妇还是贵妇,这类弃妇的情怀可以拿5王风#中谷有蓷6中的女子形象做代表。

那个女子自哀自悼地唱道:/有女仳离,嘅其叹矣0、/有女仳离,啜其泣矣0,泪水长流中她悲凉的叹息是/遇人之艰难矣!0、/遇人之不淑矣!03、爱恨交织矛盾型这种类型的弃妇表现在5邶风#日月6和5邶风#终风6中。

5邶风#日月6中的女子一方面清醒地认识到丈夫/德音无良0、/报我不述0,痛恨他/宁不我顾0, /宁不我报0,品行不善,抛弃了自己;一方面又对丈夫充满幻想,希望他/胡能有定0,回心转意,能够顾念自己,搭理自己。

诗中爱与恨的情绪紧相依随,反映出这位女子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

5邶风#终风6中女子的身份可能不是被丈夫遗弃的妻子,而是遭始乱终弃的情人。

诗歌开头写男女相处的情景,男子/顾我则笑,谑浪笑敖0,纵情享受着欢聚的幸福;女子却/中心是悼0,忐忑不安于未来的结局。

事情的发展似乎印证了女子心中不祥的预感,女子/惠然肯来0的期盼,得到的是男子/莫往莫来0的冷落。

女子的心中痛苦万分,如狂风疾吹,阴云笼罩,但痴心的她不愿斩断/悠悠我思0,在难耐的/寤言不寐0中,希望恋人能想着自己(/愿言则怀0),甚至有心灵感应打个喷嚏(/愿言则嚏0)。

这种既恨又恋,无望又难舍的心理挥之不去地煎熬着她。

4、哀哀泣告无能型这种类型的弃妇典型体现在小诗5郑风#遵大路6中。

诗歌无首无尾,只是撷取了男子绝情而去,女子顺着大路紧追不舍,拽着男子衣袖,拉紧他的手,苦苦哀求他留下的小镜头。

那女子哀哀泣告: /无我恶兮,不寁故也!/(莫要厌恶我啊,不念旧情轻分手!)、0无我兮,不寁好也!/(莫要嫌我丑啊,抛却恩爱不肯留!)这位弃妇痛苦无助的遭际固然令人同情,但懦弱无能的情态实在让人悲哀,不禁使人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0之感。

二、弃妇现象产生的原因1、妇女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人类学家研究认为,原始社会早期是以女权为核心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妇女处于氏族中的祖先地位,婚姻家庭中的主体地位,生产劳动中的主导地位,生育中的神秘威望,决定了妇女不仅与男子处于平等地位,而且还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受到特别的尊重,享有高度的尊敬和崇高的礼遇。

0到了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农牧业的发展,男性在体能上的优势愈发明显,他们在谋取生活资料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终导致了男女两性在生产、生活领域地位的逆转,母系氏族让位于父系氏族。

从此之后,妇女被局限在家庭,她们在家庭中的劳动不被社会看重,因此,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近代(下转第82页)培养学生在素描阶段的创意能力。

这里的重构性素描指的是由外至内,由内至外,剖析物象的微观结构,分解和拆卸物象的构造,感悟认识自然物象诸多形式元素的生成变化规律,训练对自然物象空间状态的把握,超越自然物象在不同空间中的重组构成,把不同的物象在打破常态的视觉比例后,重新整合画面,形成极大的视觉反差,获得奇异的视觉效果,从而在强化素描视觉语言冲击力的训练中,丰富学生的创意思路,扩散思维,激发创造力。

意象性素描是由对物象的观察、分析、体悟而产生联想,逐渐超越具体物象,最后创造出与写生物象相联系的另一种意象图形。

通过对设计素描教学与传统素描教学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设计艺术院校的素描基础教学必须密切结合设计学科的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加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包括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创意形态造型的构想训练,使学生从各种创造性思维方法中演化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创造法则,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的素描教学作为一门设计的基础课,要以设计观念为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要大胆改革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通过设计素描的学习,更新观念,充分发掘自身的个性潜能,提前掌握作为一名设计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成为将来高素质、创新型的设计类人才。

参考文献[1]魏诗国.素描[M].高等教育出版社.[2]王珉.素描[M].高等教育出版社.[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4]张永年.对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的研究[J].美术与设计,2003,(3):75-77.[5]梁少兴.设计素描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J].美术研究,2004,(3):97-99.[6]沈志明.从现代设计看设计素描[J].南平师专学报,2001,(1):96-98.[责任编辑:方艳](上接第76页)文明社会才略有好转。

5诗经6时代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妇女已经丧失了经济和人格上的独立地位,必须依附于男子而生活。

因此,婚姻中的女子如果/遇人不淑0,就会遭到虐待甚或休弃,而且,被休回娘家的女子因为要依附于兄弟生活,容易被兄弟当成包袱而厌弃。

这就是/氓0之妇所感受到的/兄弟不知,咥其笑矣0的孤立处境,这也是诗中那么多弃妇面对薄情丈夫还如怨如慕、恋恋不舍甚至哀哀泣告的原因。

男尊女卑的时代,妇女普遍缺乏/奋飞的翅膀0,即独立的经济地位,因此,她们常常生活在无奈之中。

2、妇女受到礼法的重重束缚5诗经6时代的中国已经进入形制完备的以男权为中心的宗法社会,妇女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价值已经被限定在家庭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