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伤寒与温病的异同_何志雄
伤寒与温病——精选推荐
![伤寒与温病——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c36a6459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5.png)
伤寒与温病伤寒与温病是两种病理相反的疾病。
所谓伤寒,是寒病,所谓温病,是热病。
在《伤寒论》之序中,张仲景这样说:余宗族素多,向余⼆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伤寒⼗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为伤寒卒病论。
可见东汉时疾病以伤寒为主,这是因为当时受⽣产⼒⽔平所限,御寒保暖的⼿段不⾜,故⽽导致伤寒病为患。
那时的⼈的主要御寒⾐物可能是丝⿇葛之类,或者是动物⽪⽑,棉花还没在中原地区出现。
凡是伤寒,严寒季节易得,这在《伤寒例》中说得很明⽩了:从霜降以后⾄春分以前,寒冽。
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不谦真⼈记得年幼时,冬天冻得哆嗦,冻得⼿指脚趾疼痛,那时也没什么⾐服穿,有棉⾐御寒就⾮常不错了,很多⼈还会得冻疮。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冬季御寒⾐物可选择的很多,⼀般⼈都不会冻着了,冻疮都绝迹了,严寒地区还有暖⽓。
伤寒少了,温病就会增多,⼀阴⼀阳之谓道。
不谦真⼈观察到,最近⼏年温病暴增。
凡是⾼⾎压,⾼⾎糖,⾼肌酐,⾼⾎脂,⾼尿酸,各种癌症,中风梗死等,皆为温病。
伤寒也有发热,但与温病之热不同。
伤寒之热,只要⽤药及时,可以很快治愈。
⽽温病之热,则⾮常难治,迁延不愈,病重者很快⾝故。
温病的形成与季节有关,《伤寒例》:中寒⽽即病者,名⽈伤寒。
中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春变为温病,⾄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故夏季病重者,⼤多是温病,若已经年⽼,恐怕难治了。
⾝热汗出消瘦者,病已重。
更若⾝重,多眠睡,⿐息鼾,语⾔难出者,熬不了多少天了。
清代的叶天⼠写有《温热论》:温邪上受,⾸先犯肺,逆传⼼包。
肺主⽓属卫,⼼主⾎属营。
辨营卫⽓⾎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异。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温邪则化热最速。
未传⼼包,邪尚在肺。
肺合⽪⽑⽽主⽓,故云在表。
初⽤⾟凉轻剂。
挟风加薄荷、⽜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
不与热相抟,势必孤矣。
圆运动的故中医学中伤寒、温病与感冒异同分析
![圆运动的故中医学中伤寒、温病与感冒异同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b1796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7.png)
圆运动的故中医学中伤寒、温病与感冒异同分析圆运动的故中医学中伤寒、温病与感冒异同分析伤寒、温病与感冒概念虽然不同,但是在生活中可能会被混淆。
所以,在此我专门就这三个概念的异同进行一下整理,做一下对比,帮助大家认清楚这三个概念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从病因方面去分析:伤寒指的是伤寒论里面的伤寒,也就是一切外感病。
外感病指六气运动失圆之病。
具体主要指外感风寒导致的疾病。
温病指的是木火偏于疏泄,金气不降,水气不能封藏,感受时令偏于疏泄之气,引动里气。
感冒:为时令病。
同气为感,异气为冒。
大气疏泄,人气也疏泄,大气收敛,人气也收敛,为感。
大气疏泄,人气收敛,大气收敛,人气疏泄,为冒。
同时又提到:感冒者,感冒风寒也。
所以,和伤寒外感同是受到风和寒的影响。
2.从病位来分析:伤寒的病位在荣卫脏腑。
分别在荣卫和三阴脏脾、肾、肝,三阳腑胃、膀胱、和胆。
温病的病位在荣卫气血以及肠胃。
分别为病在荣卫、病在气分、病在肠胃,病在血分,以及两感温病和冬温湿温等。
感冒的病位半在肺家,半在荣卫,里气不病。
现代社会的上呼吸道感染就是感冒。
3.从症状上来分析:伤寒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有汗或者无汗,全身痛,脉浮紧。
温病主要表现为初起恶寒,继而发热,神昏。
感冒的主要变现恶寒发热、以及肺家表现,比如喷嚏连连、鼻鸣流涕。
4.从治疗方面考虑:伤寒主要有古方十方,包括病在荣卫3方,病在脏腑5方,病在半表半里2方。
详见我前文整理的内容。
温病主要有温病七方,包括病在荣卫4方,病在气分1方,病在肠胃1方,病在血分1方。
详见前文整理内容。
感冒主要分有普通感冒、时行感冒、兼虐感冒、特别感冒、内虚感冒和热伤风,分别有对应治法,详见前文。
治感冒病,不可用桂枝。
桂枝温燥之性,只宜真伤寒中风之桂枝汤麻黄汤证。
此证无温燥的关系故也。
此外之感冒,常有温燥的关系,用之病必加重。
后文还有燥气感冒,归于燥气病篇。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到中医体系概念很多都互相联系,但是又互相混淆,导致鉴别方面存在困难,所以,一定要反复思考,认清其中的差别,才可以对疾病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治温病的异同(二
![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治温病的异同(二](https://img.taocdn.com/s3/m/f161d61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a.png)
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治温病的异同(二(4)通下法通下法,即一般所说的下法,温病中常用此法泄下郁热、通导积滞、通瘀破积,是温病的重要治法之一。
运用伤寒法者,治疗阳明温病,常用大、小调胃承气汤;治疗热结膀胱的蓄血证,用桃仁承气汤。
运用温病法者,除采用伤寒下法者外,又补充和发展了下法的内容。
如对于邪正俱实之证,出现阳明里结并见邪陷心包,补充了牛黄承气汤;兼见肺热咳喘,补充了宣白承气汤;对于邪盛正虚、津液枯竭,肠燥便秘者,补充了增液汤;正虚邪实,病情危笃,补充了新加黄龙汤;对于湿热积滞肠道,补充了枳实导滞丸。
(5)清营法清法是清热凉营、泄热养阴的治法。
运用于邪热入营、神昏谵语、舌质红绛等症,其中舌质红绛是邪入营分的主要依据,对于温病邪热入营,因伤寒学派医家未能掌握温病舌诊在辨证上的重要意义,故还没有认识到这类病变的本质。
他们把神昏谵语统统作为阳明实热论治。
犀角、玄参之类的清热凉营药,早载于《神农本草经》,本书的成书年代比《伤寒论》还早,但遗憾的是仲景未曾使用,以致后世伤寒学派的医家也基本不用这类药物治疗温病,这当然是其中不足。
温病学家认识到了邪入营分病变的本质,采取清热凉营治法,拟制了透营转气的清营汤,以及气营两清的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等。
清热凉营这种治法是伤寒学派所没有的,是温病学派的创造和发展,由于这种治法的运用,提高了中医治疗温病的效果。
(6)凉血法具有清解血分邪热、凉血散血的作用。
用于治疗温病邪入血分、热邪炽盛、耗血动血、出现斑疹吐衄等。
对于热盛耗血动血之证,仲景对其临床表现有细致观察,在《伤寒论》反复提到“阳盛则衄”、“到经不解,必清血”、“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阳明病,下血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者愈。
”仲景的这些描述,现在看来,属于热入血分引起的耗血动血、神昏谵语的证候。
温病与伤寒辩治的异同表
![温病与伤寒辩治的异同表](https://img.taocdn.com/s3/m/ab7cf204c281e53a5802ff43.png)
少腹急结或硬满,精神如狂或者发狂,小便自利,舌紫 暗 泄热逐瘀 桃核承气汤 脉沉涩。 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则昏狂谵妄, 血,便血、 加减复脉汤 血, 二甲复脉汤 滋阴养血,潜阳镇慑 非时经血,发癍,癍色紫黑成片,舌绛紫,脉数。 三甲腹脉汤 大定风珠
1、温病在表,用辛凉轻剂(银翘散)。⑴夹风(热):(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兼症见:头痛、咽喉红肿痛。加:薄荷、牛蒡子。 ⑵夹湿(热):兼症见:头身重痛,首如裹,舌苔白腻,脉濡。加:芦根、滑石。 2、伤寒----亡阳发展。温病--亡阴发展。 3、初起,湿热和伤寒的区别:⑴湿热:恶寒、身热不扬,头身重痛; ⑵伤寒:初起以头身疼痛为主,并无沉重感,其舌苔薄白,脉浮紧。
卫
发热,恶风,汗出,烦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外疏内利,化气行水 五灵散 清泻热邪 白虎汤
气
高热恶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利。 温热邪气入里,导致脏腑功能障碍。
血
太阳表邪化热入里,深入下焦,热 伤寒血分 入血络,耗损血中津液,致使血液 (太阳蓄血) 粘聚成淤,淤血与热邪博结于少腹 温病的邪热深入下焦,也可以导致 血虚症候,大致可以分为动血和耗 温病血分正 血两种类型,动血-是指热邪鼓动血 液而造成的出血症候,温源自与伤寒辩治的异同表阶段 病
营 温病营分证 太阳中风 温热邪气深入血脉,耗伤营阴。 风邪外袭,卫外不固,营阴外泄, 营卫不和。 风热邪气外袭,卫阳被郁,卫外失 温病卫分证 司肺,失宣降。 伤寒气分 太阳经证不解,风寒邪气循经入 (太阳蓄水) 腑,导致膀胱气化功能障碍。 温病气分证
名
病
因
临
床
表
现
治
法
代表方剂
太阳伤寒
寒邪束表,卫阳内闭,营阴凝滞。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而喘,头项强痛,周身疼痛, 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麻黄汤 色苔薄白,脉浮数。 身热夜深,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口反不甚渴或竞 清营养阴,透热转气 清营汤 不渴,舌红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发热,恶风,头痛,汗出,鼻鳴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汤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 疏风清热 舌 银翘散
温病论文
![温病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f808e176edb6f1aff001fb2.png)
浅谈对伤寒与温病的认识一、对伤寒的认识:1. 概念:伤寒广义是指一类发热的外感疾病,狭义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关于“伤寒”,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所提及,如《素问-热论》有云:“近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2. 伤寒的病因病机:《热论》中提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素问-水热穴论》也提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
”就是说明,风寒邪气是伤寒的主要病因,还有湿温邪气、热邪。
人体先是正气的不足,再由风寒邪气侵袭机体所致病。
3.分类:伤寒按病因分类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
其中之“伤寒”,有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按其表现分为阳证伤寒与阴证伤寒。
4.辩证:以六经辩证为主5.症状:伤寒发病过程中最常见、最突出的症状是恶寒和发热,尤其是“恶寒”这个症状,无论发热还是不发热;不论是大热还是无大热;不论其恶寒的程度严重或是不严重、其发生的时间是早还是迟、其持续的过程长或是短,而“恶寒”则是必有的症状。
仲景用“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首先就把伤寒分为两大类了,也即阳证伤寒、阴证伤寒。
阳证虽然都发热恶寒,但其表现形式和程度却有不同。
有的表现为发热、恶寒、脉浮等,这些症状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存在;有的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或寒热往来。
阳证以发热为特点,这是邪气盛,邪气盛则实。
阴证以不发热为特点,而突出了恶寒这个症状,且多见自利、呕吐。
有的表现为恶寒、倦怠、恶心、呕吐、自利而渴有的表现为恶寒、消渴、呕吐等。
阴证以无热恶寒为主要特征,常伴见下利呕吐,这是精气夺,精气夺则虚。
二、对温病的认识:1.概念:温病是指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
《伤寒论》第六条明确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2.温病的分类:按病变性质分为温热温病,湿热温病。
按发病类型分为新感温病,伏气温病。
3.辩证:以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为主4.温病的病因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温病的病因:“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后世伏气温病病因学说的最早理论依据。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ae334f0176eeaeaad0f330a5.png)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1、要明确伤寒与温病学的联系与不同: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
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2、要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
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
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
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
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3、明确温病学的任务以及意义。
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研讨防治方法。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
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二、学习温病学的几点疑惑1、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角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
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膈、少阳、阳明、肠腑、心包、三焦、膀胱、清窍、胆经、血室、少阴、膜原、阴分等特定部位,选择性地达到辩证用药的一线贯穿。
伤寒与温病
![伤寒与温病](https://img.taocdn.com/s3/m/04263fbaf78a6529657d538b.png)
伤寒与温病伤寒学派以《内经》、《难经》为源头,《伤寒论》、《金匮要略》为根本经典,医圣张仲景为创始人诞生于东汉,在温病学派没有形成之前,至少在金元四大家以前,是没有伤寒学派这个名称的,因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医家都是以《伤寒论》为根本经典,这一时期的中医学体系可称为古典中医学,所以彭子益著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也是这个意思,也就是后世医家所称的经方派。
温病学派形成后,产生了寒温之争,所以才产生了伤寒学派这一名词。
伤寒是阳被寒伤,阴不能化阳,阳郁不升而生湿,土湿则百病丛生,故有百病皆因土湿之说。
以土湿不能制水,则肾水必寒,寒水泛滥则必侮土而克火,火被水灭,土为水侮,且土湿水寒,则木气不能生发,不能生火而燥土,则火土俱败,火不能生土,则先天肾阳不能温后天脾胃,百病由是而作。
水寒土湿,木气必郁,则土为木贼,于是肝脾不升,而肺胃必不降矣,升降失常,百病于是而作也。
古人说风为百病之长,肝为五脏之贼,无他,以木克土耳,而木之所以克土者,以土湿木郁也。
故《伤寒论》必重中土之扶持,甘草之用比比皆是。
足太阴脾以湿土而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而化气,湿为本气,燥为化气,化气不敌本气,是以燥气不敌湿气之旺,且人之生理,阴邪易滋而阳气易衰,除阳明病外,一切内外杂病莫非土湿故也。
故伤寒之大略,以扶阳培土为要,扶持先天之火(火神派即以此立足),培育后天脾胃之土也。
前贤医家陈修园总结《伤寒论》的主要精要是“保胃气,存津液”,这一论点可以说只能概括阳明病的主要特点,不能代表整个《伤寒论》。
伤寒之阳明病,纯是土燥,病位则在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经为主,此以肺胃不降,肺金不敛,心火不潜,热燥伤津,故有白虎承气麻仁蜜煎导诸证,清金润燥、攻下导通之法也。
所涉及脏腑经络少,病情也少,方剂也不多。
温病学派以《叶香岩外感温热病》为基础,《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辩》为标志,由叶香岩、薛立白、吴鞠通等多位医家共同努力而形成于清代,所以温病学是个很年轻的学派。
浅谈伤寒和温病的关系
![浅谈伤寒和温病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dfc5e3e580216fc700afd87.png)
浅谈伤寒和温病的关系摘要:《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是书渊源于《内经》、《难经》。
仲景自序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自清代以来,随着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医界围绕着对温病学的评价及其与伤寒论的关系展开争论。
伤寒论学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
而温病学派则认为:温病讲温热性外感病而伤寒讲风寒性外感,把两者对立起来。
本文主要浅谈笔者对二者区别和联系的认识。
关键词:伤寒论、伤寒、温病、关系正文:《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医著。
而温病学的发展是在《伤寒论》对外感病的证治基础上建立的。
《伤寒论》所创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及其治疗外感病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以及扶正祛邪、治未病等治疗思想,对温病学治法理论及治疗方法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深远。
1.伤寒与温病的区别伤寒与温病发生争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混淆了伤寒广义与狭义的含义。
《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这里把所有的外感热病都归于伤寒,属广义伤寒,温病也不例外。
《难经》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这里把伤寒分为五类,五类中又有伤寒。
前者伤寒为广义伤寒、湿温、热病、温病都属其中。
后者伤寒为狭义伤寒,与湿温、热病、温病并列。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很明确地提出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可见仲景所论伤寒也是广义伤寒。
由此得出,广义伤寒包括温病,二者是隶属关系,狭义伤寒则不同于温病,二者是并列关系。
2.伤寒与温病的联系伤寒和温病尽管在诸多方面认识不同,但是两者并不是对立的,二者的联系也是千丝万缕的。
从历史渊源来看,二者的基本理论基础是以脏腑、经络为核心,均源于《内经》和《难经》,所以是同源异流。
从温病的发展和形成可以看出,伤寒是温病发展的基础,正如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其凡例第一条所说:“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
伤寒、温热病诊治的异同
![伤寒、温热病诊治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e8f66cc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a.png)
伤寒、温热病诊治的异同所谓的伤寒、热病各异。
区别在于对病的诊断不同,而表现的一些症状是相同的;二者的治法是有区别的,很多用药却是一样。
气盛而觉身寒的,多数为伤于寒;气虚而现身热的,多数是伤于暑,这是诊断上的不同。
然而伤寒传变过程中,也会出现身热的症状;伤暑发展到发狂的阶段,也有气盛的证侯,这不正是病虽有别而症却多有相同吗?学识浅薄的人造成误诊,正是由于见到相同的症状,却不能从病的整体不同而进行区别造成的。
伤寒病治法多为先汗后下;温热病治法有的却要先下后汗,这是不同疾病有不同治法。
不过需要发汗的时候同样可以用麻黄、葛根之类,需要攻下的时候也一样用芒硝、大黄之类;伤寒病的汗、下是用这些药,温热病的汗、下也是用这些药,这不就是用药上没区别吗?由此推论,伤寒虽因于寒,一旦化热,舍去黄连、石膏,还能用什么药去其热?温热虽为热病,如果过度治疗,阳气大衰,舍去干姜、附子,还能用什么药来回阳?人身疾患变化万端,能取用的药物却是有限,药物是可以通用的,有些方剂为何就不能通用?近世有些解读《伤寒论》的人,拿其中的白虎汤、黄芩汤之类的寒剂做证据,说《伤寒论》中也包括温热病治法。
他们的这种认识是说伤寒病就始终不能用寒药,温热病始终不能用温药吗?哎!做医生怎么能这么顽固不灵呢?出自《研经言》所以谓伤寒、热病有别者,别于诊不别于症,别于法不别于药。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诊之别也。
然而伤寒传变,则亦身热;伤暑发狂,则亦气盛,非症之无别者乎?浅人误认,职是故耳!伤寒皆先汗后下;温热或先下后汗,法之别也。
然而汗则麻、葛,下则硝、黄;伤寒之汗、下以是,温热之汗、下亦以是。
非药之无别者乎?由是推之,伤寒虽因于寒,一经化热,舍黄连、石膏,更用何药以凉之?温热虽已为热,倘或过治,舍干姜、附子,更用何药以温之?人生之患,纵有万端,本草之数,止此一定,药可通用,方何独不可通用?近之解《伤寒论》者,执其中之白虎、黄芩等汤,以证此书之兼出温热治法。
温病学: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温病学:温病与伤寒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d09a018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a4.png)
伤寒学派认为:阳明病证即温病,经证⽤⽩虎汤,腑证⽤承⽓汤。
温病学派认为:温病、伤寒在因、机、证、治有很⼤区别,⼆者是外感热性病两⼤类型。
《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性病的专书,但“详于寒,略于温”,表寒、⾥虚寒证治多,⽽表热、阴伤证治少。
《伤寒论》中⾟温解表治温病表证,则助热伤阴,发⽣变证。
⽽且《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
1.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
明清以前,伤寒义⼴⽽温病义狭,两者是⾪属关系;
明清时代,温病范围扩⼤,伤寒为狭,两者并列关系。
考试⼤站整理
2.温病与狭义伤寒区别
相同点:同属外感病,基本传变规律由表⼊⾥、由浅⼊深、由实致虚。
联系点:伤寒阳明经腑证,相当于温病⽓分证,都⽤⽩虎、承⽓,但温病扩⼤了承⽓范围。
温病滋阴法也是在伤寒复脉汤基础上发展⽽来,如三甲复脉汤、⼤定风珠。
不同点:
温病 伤寒
病因 温邪,主要从⼝⿐⽽⼊ 寒邪,主要从⽪⽑⽽⼊
分类 新感、伏⽓ 新感
辨证 四分辨证,三焦辨证 六经辨证
病机 易伤津耗液——亡阴,动风、动⾎、窍闭、痉厥 易伤阳——亡阳,浮肿、畏寒
诊断 脉、证、⾆、齿 重脉证略⾆
⽅法 斑疹、⽩
初起 ⾟凉 ⾟温
治疗 下不厌早,下郁热 下不嫌迟,下燥结
后期 滋阴潜阳 回阳救逆 。
《伤寒论》与温病学派治疗温病的异同伤寒温病仲景治法伤寒论
![《伤寒论》与温病学派治疗温病的异同伤寒温病仲景治法伤寒论](https://img.taocdn.com/s3/m/962d739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0.png)
《伤寒论》与温病学派治疗温病的异同伤寒温病仲景治法伤寒论《伤寒论》与温病学派治疗温病的异同徐小丽LittleLily1632190699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的温病学说问世,标志着温病学派的体系形成。
温病学派形成之前,基本上延用仲景《伤寒论》体系的法则治疗温病。
温病学派形成之后,在温病的治疗上,提出了一个有争论的原则问题,即仲景伤寒是否包括温病?温病与伤寒的治法各不相同,如叶天士主张伤寒治法大异,吴鞠通说:“若真能识得伤寒,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以用;若真能识得温病,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
而用仲景伤寒治疗温病的医家,则持论相反,认为仲景伤寒是广义伤寒,包括温病在内。
伤寒治疗法则,可以用于治疗温病,如陆九芝等认为,“温热之病,本来于伤寒之中,而温病之方,并不在伤寒之外”。
陆渊雷认为,“近世医家,辄谓伤寒与温热相对,乃误也”。
说明在临床实践中对温病治疗的学术争鸣上,存在两大派别。
一、《伤寒论》治疗温病的分析: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包括温病在内,《素问·热论》和《难经·五十八难》所论的伤寒,均指广义伤寒,包括湿温、热病、温病在内。
仲景《伤寒论》,是继承《内经》、《难经》关于伤寒的含义而写成的。
因此,仲景《伤寒论》是指广义伤寒而言,仲景在太阳篇中将表证分为三类,分别论述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其本身也说明了《伤寒论》为广义伤寒。
既然仲景伤寒包括温病,那么如何运用伤寒治疗温病?根据陆九芝、曹颖甫、张锡纯等许多医家和临床实践和经验体会,大体上可概括如下:太阳病,证见发热重、恶寒轻、发热口渴、脉浮等,里热轻者用葛根连汤、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里热偏重者,用麻杏石甘汤、葛根芩连汤。
少阳病症见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脉弦等,用小柴胡汤;兼阳明里结者,用大胡柴汤阳明病。
阳明实热内盛,证见大热、大渴、大出汗、脉洪大者,用白虎汤;兼伤气伤津者用白虎加人参汤;胸中郁热者用栀子豉汤;热结肠中,证见便闭不通,或腹满胀痛或神昏谵语,或抽风痉厥者,酌用三承气汤。
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伤寒与温病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57d2546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4.png)
伤寒与温病的区别2022-04-07通常“感冒”会有两种感觉:一种先是身上冷,全身难受,自己感觉可能感冒了,这多是伤寒;一开始觉得先嗓子干,然后嗓子疼,然后鼻子难受,好像全身症状是后起的,这多是温病。
这是临床上初步判断伤寒、温病最简便的方法,即看患者刚起病,是以皮毛还是口鼻的症状为先。
这就是经典,每一句话都值得琢磨。
“首先犯肺”。
伤寒先犯皮毛,表证为主,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温病先犯肺系,除了常见的鼻子、咽喉的症状,可能先见咳嗽。
咳嗽一症,在温病里较伤寒里多见且早见。
“逆传心包”。
那正传传到哪了?叶天士是按卫、气、营、血传的,吴鞠通是按上焦、中焦、下焦传的。
逆传到心包,神志出现问题了。
温病里变证会来得特别快,而在伤寒里出现神昏谵语需要邪入阳明,往往需要过程。
“肺主气属卫”。
体表都属肺系,这也是为什么起病犯肺但是都会出现表证,因为是“属卫”的。
心是“主血属营”的。
这些理论对与错,从哪来的,我们没必要深究,临床医生读经典的目的就是为临床服务。
我们知道温邪上受可以犯肺、可以传心,犯肺是在卫气分,传心是在营血分,这就是叶天士卫气营血四个字的来源。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
”这句话说辨营卫气血并没有和伤寒不一样。
明明营卫气血和伤寒六经不一样啊,伤寒是从太阳到厥阴,是六经,你说的是营卫气血,是四不是六啊。
但他说这和伤寒是一样。
为啥一样?伤寒六经传是由表到里的,卫气营血传也是由表到里的,只是用的字眼不一样,思维结构完全一样,都是把人分为几层,只是受的邪不一样、入口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始终坚信伤寒和温病都属于外感学派,温病是伤寒的发展,是羽翼伤寒的,并没有叛逆伤寒。
不同的在治法,不但是异而且是大异。
不要拿伤寒的理法方药去治温病,经常会治错。
历代有很多大家拿伤寒方药去治温病,典型的如近代盐山张锡纯,谁能说张锡纯的疗效差?但我们可以这样认识,温病本来就属于伤寒,拿伤寒的理法方药去治温病没错,叶天士都说是同的,但是医学总是要发展的,好不容易叶、吴把伤寒学说大大地往前发展了一步,我们是需要传承的。
浅谈《温疫论》与《伤寒论》应用下法之不同
![浅谈《温疫论》与《伤寒论》应用下法之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ae86d901f78a6529647d538d.png)
浅谈《 温疫论》 伤寒论》 与《 应用下法之不 同
.
李 娜
中图分 类号 : 2 2 R 2 文献标识 码 : B 文章编 号 :0 6 0 7 (0 0 1 — 1 0 0 10 — 9 9 2 1 )0 0 2 — 2
关 医家 吴又 可著 有 《 温疫 论 》 书 , 疫 病 的治疗 原则 一 对 和方法 提 出了不少 新 的主 张 , 诸 治法 中尤 其 重视 攻下 法对 温疫 在 的治 疗 , 在 运用 下 法方 面 , 承 了 《 其 继 伤寒 论 》 法 的理 法 方 药 的 下 基 本精 神 , 者 均 以三 承气 为下 法 的代表 方 剂 , 两 以大黄 为攻 下 的 主要药 物 , 伤寒 论》 但《 中下 法 为诸 治 法之 一 , 温疫 论 》 而《 中下 法 为主要 治法 , 又可 在 下法 的具体 运 用上 有 其 独 到之 处 , 对 仲 吴 是 景运用 下法 的补充 和发展 , 二者 有 以下 不同 之处 。 1 下 法的作 用不 同
10 2
人生天 禀 以情 , 常 的神 志活 动是 在 思维 的统 辖与 指 导下进 正 行 的。如 《 素问 ・ 上古 天真 论》 所言 :上 古 之人 , 道 理 , “ 知其 法与 阴 阳……不妄劳作 , 故能神与形具 ” 但是 , 如若 “ 以妄为常……不时 御神 , 多快其心, 逆于生乐” 的任性、 妄想 、 妄为等以致神志失常而 发病。对此 ,素问・ 《 通评虚实论》 有论 , 癫疾 、 如“ 厥狂久逆之所生 也 ” 素 问 ・ 》 说 :阳气 盛 于上 , 下气 重上 , 邪气 逆 , 。《 厥论 也 “ 则 而 逆 则 阳气乱 , 知人 也” 则不 。又生 命 不息 则人 有所 思 亦有 情 , 皆 是人 共有 的正 常情 志活 动 ,也 不会 致 病 ,如清 ・ 费伯雄 所说 :盖七 伤 “ 者, 七情偏 盛之伤 也 。夫 喜 、 、 、 、 、 、 , 怒 忧 思 悲 恐 惊 人人 共有 之境 。 若 当喜 而喜 , 当怒而怒 , 当忧 而忧 , 即是 喜 、 、 、 , 怒 哀 乐 发而 皆 中节 也 , 天下之至 和 , 此 尚何 伤 之有 ” 。可 谓深 悉人 生情 志之论 。 3 脏腑 问的 生克传 变是神 志 病发 展变 化 之机 在人 体神 志受病 之后 , 称 之为 “ 常 心病 ”此说 《 问 ・ , 素 调经论 》 即有 :心藏神 ……神 有余 , 不休 ; 足 , ” 而 实际是 心 “ 则笑 神不 则悲 。 先受病 , 之于肝 。如 “ 又传 五脏 受 气 于其 所生 , 之 于所 胜 ……肝 传 受气于心, 传之于脾”《 (素问・ 至真要大论》 。 ) 王冰对 “ 受气于其所 生” 的解释是 :谓受 病 于己 之所 生 者也 ” “ 。此外 , ・ 园也 说 : 清 陈修 “ 三症 本 , 阴惩” 三症 指神 志病 癫 、 、 ) 时肝 又反 过来 加 厥 ( 狂 痫 。有 重心病 ; 所以《 素问・ 气厥论》 即有“ 肝移热于心狂” 论之。 且肝在五 行 中属木 , 肾属水 而涵木 , 又能 生火 。 木 可见肝 是 位于 肾水与 心火 之间, 这就形 成 了肝 的性 能在 神 志病 变 化 中 , 转 阴 为主 , 是 不是 就
伤寒和温病区别
![伤寒和温病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8f19c87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a.png)
伤寒和温病区别
伤寒和温病的共同点,均为外感热病。
伤寒和温病的不同点,归纳综合如下:
病因学:
伤寒主要感受寒邪、风邪。
温病主要感受温热和湿热病邪。
病机学:
伤寒始于足太阳经,寒邪由肌肤毛孔而入,按六经传变,伤寒易伤阳。
温病始于手太阴经,温热病邪由口鼻而入,按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温病易耗阴。
症状学:
伤寒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尿清长,脉浮紧,舌质淡,舌苔薄白。
温病临床表现为发热重,微恶寒或者不恶寒,心烦,口渴,有汗或者无汗,尿微黄,脉数,舌尖赤,苔薄黄。
两者早期鉴别要点,根据本人临床经验有三:咽喉部充血、扁桃体炎症;舌尖赤;尿微黄者为温病。
咽喉无充血、扁桃体不肿大,舌质淡,尿清长者为伤寒。
可供临床参考。
治疗学:
伤寒汗不厌早,下不嫌迟,重在误下,伤寒下法必须待表症全无,一下即可,不可常用,伤寒晚期多亡阳,用回阳救逆法,伤寒有救逆汤。
治疗步步护其阳。
温病汗不嫌迟,下不厌早,重在误汗,温病下法不必待表症全无,兼里症即可用下法,直至病退方止,温病易陷心包,有芳香开窍之法,温病有开窍三宝;耗津伤阴有滋阴生津保液法。
治疗时时护其阴。
总之,要“认证无差”,吴鞠通云:“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叶天士云:“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伤寒和温病属性不同,治疗迥然有别。
温病与伤寒的联系
![温病与伤寒的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830610aa336c1eb91b375d5b.png)
论温病与伤寒的联系与区别摘要:《温病学》和《伤寒论》作为中医医学四大经典之二,不仅在学术思想上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更是在临床辩证用药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清代以来,随着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医界围绕着对温病学的评价及其与伤寒论的关系展开争论。
伤寒论学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
而温病学派则认为:温病讲温热性外感病而伤寒讲风寒性外感,把两者对立起来。
关键词:伤寒、温病、联系、区别正文: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不同,它形成的年代较晚。
在《黄帝内经》虽然也提到了温病,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又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这两篇都指出了冬天感受寒邪,春天必然要发生温病,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这两篇里都没讲,但是已经把问题提出来了,这就给后世对伏气温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温病学说形成的时期应该说是清代的中期,到现在也就200多年,是经过无数医学家的不断努力才逐步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
相反,人们对伤寒病的认识比较早,自东汉末年《伤寒论》成书,伤寒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世对它的研究也比较深入。
《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医著。
而温病学的发展是在《伤寒论》对外感病的证治基础上建立的。
但温病从始至终都不能等同于伤寒,二者的病因、病机、治法上虽有相交之处,但伤寒并不能涵括温病。
一、温病与伤寒的联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一条是太阳病辨证的总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二条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一条讲的是太阳中风的具体症状;第三条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一条讲的是太阳伤寒的具体症状;第六条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一条讲的太阳温病的具体症状。
一文读懂伤寒和温病的本质区别,终结千年寒温之争的燮理焦腠境
![一文读懂伤寒和温病的本质区别,终结千年寒温之争的燮理焦腠境](https://img.taocdn.com/s3/m/16a0cad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8c.png)
一文读懂伤寒和温病的本质区别,终结千年寒温之争的燮理焦腠境经方六重境中的燮理焦腠境,焦腠指的是三焦腠理,三焦虽然遍布人体,大而无外,细而无内,但三焦本身是属于手经的范畴。
伤寒与足经的关系最为密切,而手经与温病的关系最为密切。
《温病条辨》将所有温病按上、中、下三焦分类,《温热论》则将温病按卫气营血辨证,但二者均认为温病以侵犯手经为主,而伤寒以侵犯足经为主。
上焦温病最典型者为风温,风温之邪从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而肺和心包都属于手经。
中焦温病,主要还是针对脾胃的治疗,重点还是阳明和太阴的问题,属燥热的借用《伤寒论》的白虎和承气类方,属湿热和寒湿的从太阴论治,但中焦温病和伤寒阳明太阴病的治疗同中有异,细节之处,不可不注意。
下焦温病,多及于肝肾,它其实更多出现的是一些伤寒足厥阴足少阴病病的热化证。
另一方面《黄帝内经》里的六经热病,与《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不同,里面有好多描述是现代温病的表现。
但现代温病,特别是初起阶段,重在从手经立论,《黄帝内经》中的六经热病,则从足经立论,这是二者的区别。
那么温病和伤寒在治疗上有什么区别呢?很明显,如果是肺系温病,相当于病邪从口鼻而入,直接侵犯的是肺和肺系,这和伤寒从太阳之表而入完全不同。
内经、伤寒、温热论温病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伤寒太阳病,从提纲“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能看出伤寒的病邪主要是从表而入,症状以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项背和体表为主。
而根据《温病条辨》,上焦温病的提纲是“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可见,上焦温病,外邪并非通过体表入侵,更不不经过太阳经发为太阳病,而是从口鼻而入,直接侵犯肺系和肺。
其表现都是温热之邪犯肺以后影响肺的宣发肃降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即使有轻微的表卫不和的表现如微恶风寒,也是因为外邪袭肺以后,因肺主皮毛而产生的连带反应,和伤寒病位就在太阳体表有本质的区别。
四、温病与伤寒
![四、温病与伤寒](https://img.taocdn.com/s3/m/0fc0d3a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a3.png)
四、温病与伤寒温病与伤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面分两方面讲解。
第一方面,先分析伤寒与温病的联系。
《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在这段话里“伤寒”这个词出现了两次,一是“伤寒有五”,一是“有伤寒”“伤寒有五”是指广义伤寒,它是外感病的统称,泛指所有外感病,既包括外感寒邪所致的伤寒病,也包括外感热邪所致的温病。
湿温、热病、温病,都属于温病的范畴.五种伤寒里包括温病,因此可以说温病与广义伤寒是隶属关系,也就是说,温病包括在厂义伤寒里。
“有伤寒”这个伤.寒的范围很具体,是指太阳伤寒,所以它是狭义伤寒。
“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帮,这五个病种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是平等的,是平列关系。
所以说,温病与广义伤寒是隶属关系,与狭义伤寒是平列关系。
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温病学说不能从伤寒学说中独立出来,就是因为忽略了温病与狭义伤寒的平列关系而过分地强调了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认为温病就包括在伤寒里,所以温病学说发展得非常缓慢。
第二方面,关于温病与伤寒的区别,应当首先从病因上进行分析。
伤寒的病因是寒邪;温病的病因是温热邪气。
邪气的性质不同,就决定了它们导致的病变以及一系列发展变化都不同。
《伤寒论》中讲到,寒邪侵袭入体,首先侵犯足太阳膀胱经,称为太阳伤寒证,因为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所以其病变是表寒证。
而温热邪气侵袭入体,首先侵犯肺系,也就是叶天士所说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对这句话要全面理解,叶天士所说的“首先犯肺,是指肺系,而不是单纯指肺脏。
中医学所说的“肺”不单纯是一个解剖脏器,而是一个整个的系统,这个系统既包括肺脏,又包括手太阴肺经,还包括肺在体表的组织、器宫。
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肺脏主里,通过手太阴肺经与体表的组织——皮毛、器宫——鼻相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就是“肺系”叶天士所说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指温热邪气第一步先从皮毛、鼻侵入入体,第二步再通过手太阴肺经进入肺脏。
伤寒与温病下法的区别
![伤寒与温病下法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5b38d372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7e.png)
伤寒与温病下法的区别
王巧萍;黄学阳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2004(020)003
【摘要】泻下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由于泻下药性多峻猛。
用之不当可导致不良后果。
《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均记载了泻下法,且为临床广泛使用。
在此,对两者的不同略作讨论,与同道共同探讨。
【总页数】1页(P64-64)
【作者】王巧萍;黄学阳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州,510405;广东省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
【相关文献】
1.从病因病理、脉证、治法上说明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J],
2.试论伤寒与温病的联系和区别 [J], 宿清和
3.试论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J], 周丽娜
4.《伤寒论》中的"伤寒"与"温病" [J], 吴文军
5.温病专题讲座——第二讲伤寒与温病 [J], 邓铁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病简答问答完全
![温病简答问答完全](https://img.taocdn.com/s3/m/d228b7e3ba1aa8114531d9e8.png)
.-1.温病的主要特色是什么?①有特异的致病要素。
------ 由外界温邪惹起。
②有必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区性。
③病程发展有阶段性。
大多循卫气营血规律传变发展。
④临床表现拥有特别性:起病急,传变快,发热为主症,易出现邪恶证候,易耗伤阴津。
2.风温病与伤寒(狭义伤寒)有何不一样?风温病与狭义伤寒均属外感热病。
但因感邪性质不一样,其证治亦有显然差别。
风温病感觉是风热病邪,邪从口鼻而入,先受于手太阴肺经,初起常有发热恶寒、口微渴、咳嗽、无汗或少汗、头痛、舌尖边红苔薄白、脉浮数。
传变较速,有卫气营血演变过程,病变过程中易化燥伤阴,初起治宜辛凉解表。
狭义伤寒,感觉的是风寒病邪,邪从皮毛而入,先受于足太阳膀胱经。
初起常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传变稍慢,一般寒邪化热,才传入于里,病程中有六经传变次序,病变中易伤阳气。
初起治宜辛温解表。
3.试述温热病邪的致病特色。
①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②病变过程中里热内迫特征明显。
③易耗伤人体阴液。
3.简述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的差别。
①感邪发病的方式不一样。
新感温病,感邪即发,病发于表;伏气温病,感觉外邪,不即发病,过时而发,病发于里。
②初起临床表现不一样。
新感温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等肺卫表热证为主;伏邪温病,初起即见高热、烦渴、尿赤,舌红苔黄,或昏谵,舌绛无苔等气、营分里热证为主。
③治疗不一样。
新感温病,初起治疗以解表透邪为主;伏邪温病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
④其余:病程,病情,预后亦不一样。
新感温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治疗得法易愈;伏邪温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伏邪透尽方愈。
4.风热病邪与燥热病邪致病有何异同?同样点:①以肺胃为中心;②初起都有肺卫见症。
不一样点:①发病季节不一样;风热病邪多发生于冬、春天节;燥热病邪多发生于秋天。
②初起症状,燥伤肺卫证必伴有津液耗费见症;③风热病邪每易出现“逆传心包”的病理变化,燥热病邪病势轻浅,以肺为病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