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合集下载

名老中医赵绍琴经验集【温病要论】

名老中医赵绍琴经验集【温病要论】

名老中医赵绍琴经验集【温病要论】(总1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名老中医赵绍琴经验集【温病要论】(一)论温病不可混同伤寒温病和伤寒虽同属外感热病,然其性质不同,故不可混为一谈。

从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温病和伤寒是混淆不清的。

《内经》中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之论,是把温病从属于伤寒。

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以六经为纲领的外感辨治体系的确立,后世医家沿用成习,不思创新,束缚了温病学的发展。

历代医家中不乏有识之士,对伤寒温病混同一论所造成的恶果痛心疾首,宋代庞安时就严厉批评当时的医家对天行温病“一例作伤寒,行汗下”,以致“天下枉死者过半”,元代王履更从病机、治法角度进行分析,指出“伤寒、温暑为病不同”。

直到明清之际,经过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等一大批温病学家的不懈努力,最终确立了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辨治纲领的温病辨治体系,使温病全然脱离伤寒而自成体系。

时至今日,温病学已发展成为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为战胜疾病,保障人类健康发挥着重大作用。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人在临床中仍然将伤寒温病混同而治,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应有的疗效和优势,甚至给病人增加了痛苦。

因此强调分辨温病与伤寒这两类不同性质的外感病是完全必要的。

再者,近时有专家学者提出寒温统一论,意欲把伤寒的六经辨证和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统一在一种辨证体系里,以发展为中医外感热病学。

这种愿望是无可非义的,却超越了现实情况。

当务之急是分而不是合,只有将伤寒温病分辨清楚,才能提高中医诊治外感热病的水平。

赵氏曾回忆本世纪20年代猩红热肆虐北京,作伤寒治者皆不免于死,足证分辨伤寒温病的重要。

那么,分辨伤寒和温病的要点有哪些呢其一,病原不同。

伤寒所受为寒邪,温病所感为温邪,寒温各异其性,即吴鞠通所谓“伤寒之原,原于水;温病之原,原于火”,由此而决定了二者性质大异。

伤寒与温病关系研究进展

伤寒与温病关系研究进展
75一J77.
【1l】唐照亮,宋小鸽。袁静,等.艾灸对寒凝血瘀证大鼠活血化疼作 用的实验研究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4):43—46. 【12】成秀梅,杜惠兰,李丹.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创建田.中国中
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8):604■黼. 【13】李平,王志强腰痛舒胶囊对寒凝血瘀模型血黏度的影响叨.安
【8】闰润红,王世民,闰志芳.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对“气虚 血瘀”家兔血黏度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1):7—9. 【9】王学江,丰平.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现察印.北京中医,
2000,(5):44-45.
【101郑小伟.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量化研究叨.浙江中医学院学 报,1999,23(2):43—45.
2010年4月
【31赵辉,亚健,李净,等.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脑缺/n.动物模 型体会叨.河南中医,2001,21(4):18--20. 【4】曹雪滨,李培建,黄河玲.兔气虚血瘀型心力衰竭模型的建立田.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1999,160):9—12. 【51王键,赵辉,李净,等.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动物模 型的实验研究田.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1。9(4):216-220. 【61李萍,黄启福,扬丽彩,等.气虚血瘀大鼠慢性伤口模型的研 究一阿霉素对大鼠伤口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9, (5)2:llo-113. 阴李萍,杨丽彩,徐宝娶,等.气虚血瘀大鼠慢性伤口模型的研 究一阿霉素对大鼠伤口的影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6:
【19】王殿俊,刘小浩,金辉,等.热毒血瘀征动物模型的研制叨.南京
中医学院学报,1992,8(1):18-21.
伤寒与温病关系研究进展
王玉凯’

《伤寒论》中的“伤寒”与“温病”

《伤寒论》中的“伤寒”与“温病”

67TCM HEALTHY LIFE -NURTURING 《伤寒论》中的“伤寒”与“温病”时至今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直是后世学习的经典之一,其中的理论与方药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但其所提出的“伤寒”与“温病”的概念,却让很多人迷惑。

书中的“伤寒”与现代医学的“伤寒”有何区别、“温病”与后世温病学概念是否相同?为何《伤寒论》又是一本关于传染病的书?文/吴文军 成都中医药大学 讲师指导老师/冯全生 成都中医药大学 教授中医对“伤寒”的论述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它把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统归于“伤寒”的范畴;《难经》把“伤寒”分为了五种,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至此,“伤寒”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说。

广义“伤寒”包括以上五种,狭义者指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一种疾病。

《伤寒论》(编者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医入门中的“伤寒”主要指的是其狭义的概念。

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伤寒”现代医学中的“伤寒”与上述不同,指因感染伤寒杆菌所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从中医的角度看,这种“伤寒”多属于湿热病的范畴。

《伤寒论》的“伤寒”则是因感受了风寒邪气所致,初期表现为发热、怕风、怕冷、周身酸痛、头痛等。

“温病”为广义“伤寒”的一种“温病”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

如前所述,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既包括风寒者,也包括温热者。

“温病”作为外感热病中性质属热的一类,归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

狭义“伤寒”与“温病”存在显著差异。

病因上,前者感受寒邪发病,后者则感受温邪发病。

病机上,寒邪多从皮毛而入,先犯足太阳膀胱经,易伤阳气;温热之邪多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经或中焦脾胃,易化燥伤阴。

治法上,伤寒初起多为表寒证,治宜辛温解表,中期或为阳明热盛、或太阴虚寒,治当清泄阳明或散寒温阳等,后期多为阳气虚损,治宜温阳补虚;温病初起多为表热证,治宜辛凉解表,中期易出现气分、营分、血分等的里热证(编者注:属于辨证方法中“卫气营血辨证”的内容,在下文有叙述),治宜清气、凉营、散血等,后期多损伤阴液,治宜滋养阴液。

温病与伤寒辩治的异同表

温病与伤寒辩治的异同表

少腹急结或硬满,精神如狂或者发狂,小便自利,舌紫 暗 泄热逐瘀 桃核承气汤 脉沉涩。 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则昏狂谵妄, 血,便血、 加减复脉汤 血, 二甲复脉汤 滋阴养血,潜阳镇慑 非时经血,发癍,癍色紫黑成片,舌绛紫,脉数。 三甲腹脉汤 大定风珠
1、温病在表,用辛凉轻剂(银翘散)。⑴夹风(热):(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兼症见:头痛、咽喉红肿痛。加:薄荷、牛蒡子。 ⑵夹湿(热):兼症见:头身重痛,首如裹,舌苔白腻,脉濡。加:芦根、滑石。 2、伤寒----亡阳发展。温病--亡阴发展。 3、初起,湿热和伤寒的区别:⑴湿热:恶寒、身热不扬,头身重痛; ⑵伤寒:初起以头身疼痛为主,并无沉重感,其舌苔薄白,脉浮紧。

发热,恶风,汗出,烦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外疏内利,化气行水 五灵散 清泻热邪 白虎汤

高热恶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利。 温热邪气入里,导致脏腑功能障碍。

太阳表邪化热入里,深入下焦,热 伤寒血分 入血络,耗损血中津液,致使血液 (太阳蓄血) 粘聚成淤,淤血与热邪博结于少腹 温病的邪热深入下焦,也可以导致 血虚症候,大致可以分为动血和耗 温病血分正 血两种类型,动血-是指热邪鼓动血 液而造成的出血症候,温源自与伤寒辩治的异同表阶段 病
营 温病营分证 太阳中风 温热邪气深入血脉,耗伤营阴。 风邪外袭,卫外不固,营阴外泄, 营卫不和。 风热邪气外袭,卫阳被郁,卫外失 温病卫分证 司肺,失宣降。 伤寒气分 太阳经证不解,风寒邪气循经入 (太阳蓄水) 腑,导致膀胱气化功能障碍。 温病气分证









代表方剂
太阳伤寒
寒邪束表,卫阳内闭,营阴凝滞。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而喘,头项强痛,周身疼痛, 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麻黄汤 色苔薄白,脉浮数。 身热夜深,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口反不甚渴或竞 清营养阴,透热转气 清营汤 不渴,舌红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发热,恶风,头痛,汗出,鼻鳴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汤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 疏风清热 舌 银翘散

浅谈《温病条辫》和《伤寒论》的关系

浅谈《温病条辫》和《伤寒论》的关系

浅谈《温病条辨》与《伤寒论》的关系摘要:伤寒与温病的名称都来源于《内径》,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伤寒和温病在唐宋以前基本是一致的,直到清末温病学派形成以后,就出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

争论的中心是:伤寒学派认为温病源于伤寒,伤寒可以概括温病;而温病学派认为伤寒与温病寒温异气,截然不同。

笔者认为,温病学派发展了伤寒论,温病学源于伤寒,并在其基础上丰富了伤寒。

关键词:温病;温病条辨;伤寒;伤寒论正文:1.病机和辩证方面三焦与六经相须为用《温病条辨》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创三焦辨证法, 对外感热病的病机及辨证有很大的发展和补充。

而三焦辨证与六经辨证又有相须互用之妙:一、病机方面:《伤寒论》六经病, 从三阳至三阴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温病条辨》三焦病由上焦至下焦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阳明病和中焦病均属里实热证, 《温病条辨》不仅完全囊括了阳明病的实热方证, 而且还补充了湿温病等内容。

《伤寒论》在三阴病重点论述了寒邪伤人阳气, 乃以救阳为急务,《温病条辨》在此基础上更加详细的对之进行论述并创制了鹿附汤等新方,为外感热病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极大贡献。

二、辩证方面:三焦辨证和六经辨证都是为了阐明外感热病的病理发展和指导辨证论治。

六经辨证是外感病辨证论治的基础,对寒邪发病的病变论述较详,而三焦辩证则对外感热病中常见症候如热如营血、热闭心包、热盛动风、伤阴、动血、湿热蕴阻脾胃等加以补充。

可见《条辨》确实在病因、病机、辨证方面补充和发展了《伤寒论》。

所以, 两者在外感热病的论治上,确有相须为用之妙。

2.善于使用仲景原方加减化裁赋新义笔者作过统计, 《温病条辨》共有206方,其中借用《伤寒论》原方的有36个,如在下焦篇中治“温病解后,脉迟,身凉如水,冷汗自出者”用桂枝汤;其它如中焦篇所用的三承气汤、白虎汤、桅豉汤、茵陈篙汤等等,并且《温病条辨》在运用原方时也赋于了新的意义, 如将白虎汤分别用于暑温和温病下后热炽津伤之证, 用小承气汤治阳明温病的下利澹语, 但又考虑温邪恶燥, 乃将原方大黄、积实、厚朴4﹕3﹕2的剂量比例改为5﹕1﹕2,以防积、朴之温燥伤阴。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五)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五)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B型题A、温邪犯表,肺卫失宣B、邪热壅肺,肺气闭郁C、邪入气分,热炽津伤D、热盛动血,心神被扰E、热灼营阴,心神被扰157、卫分证的主要病机是:A158、气分证的主要病机是:C159、营分证的主要病机是:EA、发病急骤B、性质属热C、感受外界致病之邪D、病位有别E、传变迅速160、温病有别于内伤杂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C161、温病有别于伤寒是其:BA、寒热往来B、身热不扬C、夜热早凉D、持续性低热E、日晡潮热162、热郁少阳,枢机不利的热型A163、余邪伏于阴分的热型是:CA、银翘散加藿香、郁金B、银翘散加天花粉、麦冬C、银翘教加马勃、玄参D、银翘散加杏仁E、银翘散加黄芩、石膏164、风温“邪袭肺卫”兼肺气闭郁,咳嗽较甚者,宜用:D165、风温“邪袭肺卫”兼热灼阴伤口渴较甚者,宜用:B166、风温“邪袭肺卫”兼及咽喉肿痛较重者,宜用:CA、藿朴夏苓汤B、王氏清暑益气汤C、新加香薷饮D、雷氏芳香化浊法E、银翘散加藿香、郁金167、身热息高,心烦尿黄,肢倦神疲;口渴汗多,脉虚无力。

方用:B168、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欲吐,口渴不欲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方用:DA、邪入气分,热炽津伤B、阳明热盛,熏蒸于外C、热邪久留,肾阴耗损D、热邪壅肺,肺气闭郁E、湿热困脾,气机郁阻169、壮热、汗多,渴饮,脉洪大,苔黄燥,其病机是:B170、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脉虚神倦,其病机是:CA、银翘散加藿香、郁金B、银翘散加天花粉C、银翘散加马勃、玄参D、银翘散加杏仁E、银翘散加生地、麦冬171、风温“邪袭肺卫”兼热灼阴伤口渴较甚者,宜用:B172、风温“邪袭肺卫”兼营热心烦,舌质红赤者,宜用:AA、栀子豉汤B、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C、黄连阿胶汤D、导赤清心汤E、栀子豉汤加花粉173、身热心烦,口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B174、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CA、藿朴夏苓汤B、藿香正气散C、新加香薷饮D、雷氏芳香化浊法E、银翘散加藿香、郁金175、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脘闷心烦,舌苔薄腻,方用:C176、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欲吐,口渴不欲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方用:DA、燥热内结,腑实阴伤B、肺不布津,肠燥失润C、燥热灼伤肺胃阴液D、肺经燥热,化火伤阴E、燥热上干,清窍受扰177、咳嗽不爽,痰多难咯,胸腹胀满,便秘的主要病机是:B178、便秘腹胀,身热,口干唇燥,或时有昏谵,苔黑而干的主要病机是:AA.辛凉甘润宣肺B.清肺润燥、益气养阴C.清肺攻下泄热D、肃肺化痰,润肠通便E、益气养阴润肺179、五仁橘皮汤的主要功效是:D180、清燥救肺汤的主要功效是:EA、口大渴B、口干反不甚渴饮C、口微渴D、口苦而渴E、渴喜热饮或渴不欲饮181、温病兼挟痰饮或湿邪不化,气不布津的口渴表现是:E182、温病热入营分,营阴被灼的口渴表现是:BA、津亏肠燥B、热结津伤C、腑气不降D、阴血不足E、脾胃虚弱183、痰热结胸证见大便不下的病机是:C184、痰热喘秘证见大便秘结的病机是:BA、连翘、银花、竹叶B、黄连、竹叶、陈皮C、藿香、蔻仁、菖蒲D、藿香、半夏、茵陈E、厚朴、半夏,陈皮185、清营汤中透热转气的药物是:A186、甘露消毒丹中芳香化浊的药物是:CA、身热烦躁,消渴不已B、灼热烦渴,尿赤苔黄C、灼热躁扰,四肢抽搐D、灼热烦躁,夜寐不安E、灼热躁扰,斑疹吐衄187、暑伤心肾的主要见证是:A188、暑入血分的主要见证是:EA、疏利透达B、芳香宣化C、燥湿泄热D、透汗解表E、利湿通阳189、湿温邪遏卫气的治法是:B190、湿温邪在膜原的治法是:AA、牛黄承气汤B、宣白承气汤C、增液承气汤D、新加黄龙汤E、导赤承气汤191、身热,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宜选用:E192、身热,神昏,舌謇肢厥,便秘,腹部按之硬痛,舌绛苔黄燥,脉沉数实,宜选用:AA、银翘散加藿香、郁金B、银翘散加天花粉C、银翘教加马勃、玄参D、银翘散加杏仁E、银翘散加生地、麦冬193、风温“邪袭肺卫”兼热灼阴伤口渴较甚者,宜用:B194、风温“邪袭肺卫”兼营热心烦,舌质红赤者,宜用:A195、风温“邪袭肺卫”咽喉肿痛明显者,宜用:CA、加减复脉汤B、三甲复脉汤C、三甲散D、青蒿鳖甲汤E、连梅汤196、暑温,余邪未尽,痰瘀滞络的治疗处方是:C197、暑温后期,因暑热久留,波及心肾,而致水火不济的治疗处方是:EA.“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论伤寒与温病

论伤寒与温病

仲景之《金匮·痉湿喝篇》论湿,只有 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证等寥寥数方, 温病学则有一系列湿证的阐发,包括内 湿、外湿、湿热、寒湿等,内容极为丰 富。
如用三仁汤、薏苡竹叶散淡渗利湿,宣 展气机;
湿邪伤表,阳为湿困用辛开温散、芳香 化湿之三物香薷饮;
湿热阻于膜原用疏利辛开化湿之达原饮 等;
湿阻中焦,证见身热不扬、汗出不解、 渴不欲饮、胸闷泛恶、苔白腻等,治用 辛开苦降、芳香利湿法,如吴鞠通氏之 五加减正气散,王孟英氏之甘露消毒丹 等。
杨栗山认为属于杂气为害,戾气、杂气 非六淫之气,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
吴氏、杨氏突出的贡献是对疫毒致病的 认识,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法方 药的治疗规律。
明清时期可谓温病学鼎盛时期。
以叶桂、薛生白、吴瑭、王孟英等为 代表的温病学家,提出了卫气营血辨 证和三焦辨证等,创造了许多行之有 效的方药,大大丰富了外感温热病的 辨证论治内容,从而形成了温病学派, 与《伤寒论》学派相媲美,构成了祖 国医学外感热病的诊疗体系。
刘河间创立了“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 明确主张“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 医”创立了双解散、凉膈散等表里双解 法。
成无己对《伤寒论》详加注解,著有 《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
明清时期,温病有了飞跃的发展。
吴又可创立了戾气自口鼻而入的病因学 说,提出“非风、非寒,非暑、非温, 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 温……”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晋王叔和《脉经》论述了伤寒与温病 的不同脉象。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伤寒、时 气、温病,斑毒症病诸候,从证候学 进行了系统阐发。

论温病学对《伤寒论》下法的传承与发展

论温病学对《伤寒论》下法的传承与发展

论温病学对《伤寒论》下法的传承与发展伤寒与温病同是指外感热病,伤寒伤于寒邪,温病伤于温邪,但《伤寒论》中却包括温病在内,温病又比《伤寒论》内容全面系统。

伤寒与温病均起源于《内经》,而后汉、唐、晋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对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认识皆有较大进展。

其中张伸景《伤寒论》系统地总结了一套理,法、方、药规律,从而奠定了祖国医学治疗热性病的基础。

温病学到了清代,叶、吴、薛、王等集其大成,反映出祖国医学外感病的长足发展。

二者病因不同,但病理变化及治法方面却异中有同,伤寒按六经辨证,温病按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虽然名义不同,但都是针对临床证候体征,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的,并以此说明病邪传变规律,提示病变部位、性质,提出治疗原则。

一、温病学为《伤寒论》的延续和发展伤寒是温病的基础,最早见于《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害之类也。

”《难经》也记载了温病包括在伤寒之中;从辨证体系来看,伤寒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六经学说在理论上又为温病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奠定了基础;若从方剂上看《伤寒论》中治疗温病者也不乏其例,如承气类、白虎辈、白头翁汤、黄连阿胶汤等等,根据这个学术渊源来推断伤寒实为温病的基础。

但是《伤寒论》论温不足,治方也少,它的治疗方剂仅113方,后世温病学家在治疗方剂方面则大为发展。

如对太阳温病,仲景没有设方,温病则补充辛凉解表之剂。

对阳明腑实仲景仅有三承气,对于邪实正虚者则曰“难治”、“死”,而温病却予以增补。

此外凉开三宝、复脉辈、大小定风珠,治疗湿温的三仁汤、甘露消毒丹和邪伏膜原的达原饮等方剂均弥补了治疗上的不足,已经远远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所以温病学实为《伤寒论》的延续和发展,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从《温病条辨》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下法应用的多样化,从而更深刻体会到温病对伤寒的发展。

下法是八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伤寒论》中阳明病的治疗是以下法和清法为代表的,在其他篇中也有散在的属干下法的治疗方剂,总结起来主要有三承气、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大陷胸汤、大陷胸丸、麻子仁丸等,在八个方剂中大黄的使用率最高为8次,芒硝次之为6次,枳实为3次,厚朴、甘草、桃仁各为2次,其余为1次。

试论伤寒和温病的关系

试论伤寒和温病的关系

· 百病始生》日:“风雨寒热 ,不得虚 ,邪不能 独伤 证 比 比皆是 。仲 景特 别 强调 一 些禁 汗 的病证 ,如 85
人 。卒 然逢疾风 暴雨 而不病 者 ,盖 无 虚 ,故邪 不能 独 条 “咽 喉 干燥 者 ,不 可 发 汗 ”,以及 亡 血 家 、淋 家 、衄
伤人。”说明正气 的强弱是人体发病与否 的关键 ,在 家 、疮 家等均 不 可发 汗 ,指 出这 些 证 素本 阴津亏损 所

维普资讯
第 14卷第 2期
Vol_14 No.2
中 医 药 导 报
Guiding Journal of TCM
2008年 2月
February.2008
致 ,不 能用汗法 治疗 。从 方 剂 的组 成 方 面 来 看 同样 3 伤 寒与温 病 的联 系
温病讲温热性外感病 ,而伤寒讲风寒性外感 ,二者毫 看 ,伤寒理论认为正气的不同导致疾病不同的传变。
无 瓜葛 。如何 正确 认 识 二 者 的关 系 ,对 完善 中 医外 如《伤寒论》149条柴胡证 ,同属误下,变证却不 同,
感病 学 ,对继 承和发扬 祖 国医学 ,都 有着 重要 的现实 一 是 虽误下 ,正 气 尚能抗 邪 外 出 ,柴 胡 证 仍在 ,小 柴
也体 现出重正 气 思 想 。如 麻 黄 汤 中用 甘 草 ;大青 龙
伤寒 和温病尽 管 在诸 多方 面认 识 不 同 ,但是 两
汤 中伍 甘草 、大 枣 ;桂 枝 汤 中桂 枝 和芍 药 配伍 、生 姜 者 并不是 对立 的 ,二 者 的联 系也 是 千 丝万 缕 的 。从
和大枣 的配伍 ;白虎 汤 中伍 甘 草 、粳 米 ;白虎 汤 中加 历史 渊源 来看 ,二者 的基本 理 论基 础是 以脏 腑 、经 络

伤寒解惑论(李克绍)

伤寒解惑论(李克绍)

伤寒解惑论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为已故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李克绍先生所著。

先生深得《伤寒》三味,愿此书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负先生拳拳之心。

李克绍(1910~1996)字君复,原籍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原牟平县)。

先生自幼家境清贫,7岁读书,读完7年制小学之后,又继续读了5年经学。

19岁开始作小学教员,工作之余,自学中医,通过刻苦努力,于1935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当时的烟台专署中医资格地方考试,从此迈入歧黄之路。

1954年~1958年在原籍、大连、威海等地行医,1959年奉调山东中医学院,从事《伤寒论》教学与研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重新走上振兴之路,1978年国家恢复已废止10数年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是年先生被授于副教授职称,1981年晋升为教授。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先生被国务院主管研究生教育部门批准为首批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曾任伤寒论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4年参加九三学社,198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数十年来,先生悉心于中医学的研究,学识渊博,医理精深,出版和发表近百万字学术论著,尤其在《伤寒论》研究方面,极有建树,1978年出版《伤寒解惑论》,书中的许多独到见解在国内内地、香港和日本、新加坡等中医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收到读者来信百余封,认为《伤寒解惑论》确实解决了《伤寒论》研究中存在的许多疑难问题。

1983年在河南省南阳市全国张仲景学说研讨会上,先生宣读了题为《六经病欲解时的机理及其临床价值》的研究力作,该文结合十二支的时空内涵及《汉书》律历志对"六经病欲解时"的机理进行了全面、深刻地阐释,可以认为,这是自《伤寒论》问世及流传以来,迄今所见到的最完善、最准确的理解。

此文被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收入《伤寒论医学の继承と发展》一书(1983年5月出版,见115页)作为《伤寒解惑论》的姊姝篇,先生于1982年主编出版了《伤寒论语释》,本书是先生在1962年自编《伤寒论讲义》(笔者1962年读大学本科时即用此本)的基础上,又总结了近20年来的研究心得完成的。

寒温统一

寒温统一

伤寒与温病,同时外感,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相似的地方,那么,这两大疾病是否能够以某种理论统一起来,以使本来水火不容的中医两大派别来个“大同”呢?答案是肯定的。

而联系二者之间的理论,就是经络。

首先,寒邪是属于阴性的,它比较容易伤害人体“阳”的部分,而经络与脏腑相比,经络偏于阳而脏腑偏于阴。

而腑与脏相比,腑于阳而脏偏于阴,于是,六腑的经络就可以说是阳中之阳,而五脏的经络就属于阴中之阳。

如此一来,寒邪最容易伤害的首先就是六腑的经络。

伤害人体六腑的经络的时候,寒邪也很严格地按照次序,由表及里(从阳至阴)地逐个排列。

先太阳,再阳明,再少阳,然后才是各阴经。

都说“伤寒传足不传手”,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手不是属于阳而足属于阴的吗?寒邪为什么不是“传手不传足”呢?刘力红说:“在人的十二经脉当中,我们看一看哪些经能够真正地贯穿南北,连接上下?是足经还是手经?很显然是足经。

手经它只走到一半,它没有贯穿整个南北,它没有贯穿人的整个‘经',所以,手经它并不能完全的代表人的特性,惟有足经能够做到这一点。

它从头到足,从天到地,走完人的整个‘经'线,所以,足经才能真正地代表这个‘经'。

《内经》也好,《伤寒》也好,在谈到很重要的问题时都是举出足经为代表,道理就在这里。

实际上,这是以足赅手,以足统手,言足经手在其中矣。

并不是言足不言手,更不是传足不传手,这个问题大家应该这样来理解。

”但是知霖我并不同意这种说法。

个人认为,“伤寒传足不传手”是由于温邪类于火而寒邪类于水,水性是往下走的,所以它在伤害人体的时候也会表现出这个特性来,并非什么“以足统手”。

否则,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温病却传手不传足,“以足统手”统哪里去了?对应地,由于温邪类于火而性善上扬,所以温邪就比较善于伤害人体的手经。

所以,吴鞠通的“温病起手太阴论”还是比较有见地的。

但需要更正的是,温病虽起手太阴,其实温邪很少伤害肺经,而它主要侵袭的却是肺脏,这一点我们看《温病条辨》的条文就会清楚,在本文下篇的时候我还会跟大家逐条分析。

温病学心得体会

温病学心得体会

温病学心得体会《温病学》学习体会1、要明确伤寒与温病学的联系与不同: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

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2、要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

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

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

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

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3、明确温病学的任务以及意义: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研讨防治方法。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

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二、学习温病学的几点疑惑1、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角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膈、少阳、阳明、肠腑、心包、三焦、膀胱、清窍、胆经、血室、少阴、膜原、阴分等特定部位,选择性地达到辩证用药的一线贯穿。

谈伤寒和温病的关系(李致重等)

谈伤寒和温病的关系(李致重等)

谈伤寒和温病的关系(李致重等)谈伤寒和温病的关系/forum.php?mod=viewthread&ti d=50881楼发表于2007-7-1 01:56 | 只看该作者| 倒序看帖| 打印李致重等/香港清代以来,随著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医界围绕著对温病学的评价及其与《伤寒论》的关系展开争论。

伤寒论学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

而温病学派则认为:温病讲温热性外感病而伤寒讲风寒性外感,把两者对立起来。

20世纪70年代国内曾有人立倡“寒温统一论”,但至今并未形成学术界的共识。

对於伤寒和温病的关系,下面讲三点看法。

一、关於“古方今病”金元时期,刘河间针对热病初起不可纯用辛温解表之法,不宜投麻、桂辛温大热之剂,设立了双解散、凉膈散等表里双解之剂。

据此他提出了“古方今病不相能也”之说。

这个说法,成为后世“伤寒与温病病因病机截然不同,治疗上必须严格区别”的理论依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1. 病变了吗整个人类进化的历史,是以亿年为单位来计的,从《内经》、《伤寒论》到现在也不过两千年左右。

这对於人类的遗传、变异来说,是很有限的一瞬间。

在这期间,尽管人类疾病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就外感温热病的发病原因、病情特点、病理机制以及人的体质因素来说,不可能有本质的改变。

这里,从中医外感病的学术发展来说。

《素问.热论篇》里提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这里的伤寒,就是全部的外感热病,与《伤寒论》所讨论的完全是一回事。

《素问.热论》六经辨证的内容虽然与《伤寒论》不尽一致,这是学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而不是理论原则的差异。

应当看到,就温热病来说,在《内经》时期已经有明确的论述了。

再看《难经》。

伤寒与温病之辨析

伤寒与温病之辨析

当殊 - - . …・ 直 致判 若泾 渭 , 悬 隔霄 壤 。此 委实 无稽 之谈 , 大 可不 必 环 无端 , 刻 刻不 停 , 若稍 有 壅 闭 , 则 所 司失 调 , 腠 闭 身热 。正如 刘 也 。读 者 只需 将 伤寒 , 温病 辈病证 稍聚 类 , 略 探原委 辄 昭然矣 。 完素日: “ 寒 主 闭藏 而 腠 理 闭密 , 阳 气拂 郁 不 能 通 , 拂然内作, 故 近时 , 许 多 医家 纷纷 提 出 “ 伤 寒 温病 应 为一 体 ” 之论 , 剖 今追 身热燥而无汗。” 此即风寒伤人而发热之因。 其实《 内经》 早有论
。所 不 同者 , 一 为伤 于 风 、 寒, 一为 伤 于温 热戾 气 , 俱致 发 热 , 回溯上古 , 伤寒本为热病 , 热病便归温病 , 温病即是伤寒。 一 同” 原因何在?吴又可 日: “ 阳气通行 , 温养百骸 , 阳气壅闭 , 郁而为 细研内、 难、 伤 寒 诸经 自晓其 义 。 然而, 数 百年 来 , 寒 温之 争 聚讼 纷纭 , 相互 抨击 , 各 鸣 门户 , 神 热 。 ” ( 《 温 疫论 》 ) 。 《 内经 》 云: “ J 弱者 , 卫外 而 为 固也 ” , “ 卫气 者 , 所 充皮 肤 , 肥腠 理 , 司 开合 者 也 ” 。 卫 阳之气 循 行周 身 , 如 乎其 神 , 玄而 又 玄 。 或日: 寒温 冰炭各 自有 别 ; 或曰: 古 今 时异辨 治 以温分 肉 ,
1 厚 衣而 热 。 火迫 而 热 。 主证 相 同
外, 蒸腾 而 热 , 此 即“ 阳胜则 热 ” , “ 阳浮 者 , 热 自发 ” 之 谓 。有 如 人
之 着厚 衣 而 体 热 , 用 火烘 体 亦 热 一样 , 引 发 原 因虽 然 有 异 , 但 终 《 内经 ・ 热论 》 日“ 今夫 热 病者 皆伤寒 之类 也 ” 。 而今 我等 亦 云 “ 今 夫温 病 者 皆热病 之类 也 。 谅 非 无一 定 道理 。 ” 有 的 医家 认为 ,

中医伤寒与温病的鉴别要点

中医伤寒与温病的鉴别要点

中医伤寒与温病的鉴别要点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其中的伤寒和温病被认为是医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经典之作。

伤寒和温病都是极其严重的疾病,临床症状相似,因此有时可能会混淆两者。

这篇文章将介绍中医伤寒与温病的鉴别要点。

一、伤寒和温病的定义伤寒和温病都是传染性疾病,是由中医学的开山之祖张仲景所叙述的疾病。

伤寒是由外邪入侵人体引起的疾病,具有高热、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温病是由内因外因多种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具有热毒壅盛、虚实夹杂、气血失调等症状。

二、伤寒和温病的症状伤寒和温病具有许多相同的症状,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伤寒的症状包括高热、恶寒、头痛、口苦、口干、口舌生疮等;温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口渴、身体虚弱、腹泻、热病等。

虽然两种疾病有许多相同的症状,但伤寒的症状主要是寒邪所致,而温病的症状则主要是热邪所致。

三、伤寒和温病的诊断方法1、脉象伤寒和温病的脉象有时很相似,但也有一些不同。

伤寒的脉象具有比较明显的寒邪脉象,如细弱、沉滑等;温病的脉象则比较强有力,如弦钢、迟缓等。

2、舌苔伤寒和温病的舌苔也有一些区别。

伤寒的舌苔为白苔或黄苔;温病的舌苔则为黄燥、腻滑或者是部分剥落的岛状舌苔。

3、病程伤寒和温病的病程也有所不同。

伤寒病程较短,常在半个月至一个月左右痊愈;温病的病程较长,常需要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治疗才能够痊愈。

四、伤寒和温病的治疗方法伤寒和温病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伤寒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祛风透表的治疗方法来进行治疗;而温病则需要透骨通脉、扶正祛邪的治疗方法。

总体来说,伤寒和温病是两个不同的疾病,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鉴别和治疗。

医生需要对伤寒和温病的病程、症状、舌苔、脉象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以确保准确诊断和科学治疗。

同时,人们也应该注意日常保健,加强身体免疫能力,预防伤寒和温病的发生。

论伤寒与温病的内在联系

论伤寒与温病的内在联系

论伤寒与温病的内在联系
伤寒与温病都是中医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两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1. 发病原因:伤寒和温病都可以由外邪入侵人体而引起。

伤寒多由风寒外邪入侵导致,而温病则是由于暑热外邪入侵所致。

2. 发病过程:伤寒和温病在发病过程上也有相似之处。

伤寒初起症状多为发热、恶寒、头痛等,随后症状逐渐加重,出现汗出或不出、脉浮等。

温病初起则多表现为高热、烦渴、口渴等,随后热势继续升高,出现口渴不欲饮、尿少、舌红等症状。

3. 病机变化:伤寒和温病都会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病机的变化。

伤寒会引起阳明经的疾病,进而导致津液亏损、胃肠功能紊乱等。

温病则会导致脾胃受损、气血亏虚等。

4. 治疗方法:伤寒和温病的治疗方法也有相似之处。

两者都需根据病情应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既有清热解毒的药物,也有调和气血的药物。

同时,伤寒和温病的治疗也都强调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伤寒与温病在发病原因、发病过程、病机变化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内在联系,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因此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温病温疫与伤寒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温病温疫与伤寒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温病温疫与伤寒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唠唠这温病、温疫和伤寒这三位医学领域里的“小伙伴”,看看它们之间到底有着啥千丝万缕的关系。

先来说说这伤寒吧。

伤寒就像是一个有点“顽固”的家伙,它主要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

得伤寒的人,往往会出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表现。

感觉就像是身体里住进了一个不速之客,把整个身体的秩序都给打乱了。

伤寒这个病啊,在历史上也没少折腾人,以前医疗条件没那么好的时候,它可是让人头疼不已呢。

再瞧瞧这温病。

温病啊,就像是个多变的“小精灵”。

它大多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

温病的范围可广啦,包括了很多不同的病症。

比如说,有的温病可能一开始就是发热、咽喉肿痛,就像身体里点了一把小火,让人觉得不舒服。

温病的特点就是变化快,可能一开始症状还不严重,但是转眼间就可能变得比较棘手了。

它的发病和季节、气候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有时候天气一变化,温病就容易找上门来。

而温疫呢,这可就像是一个来势汹汹的“大魔头”。

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能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开来。

一旦温疫爆发,那场面可就有点吓人了,就像一阵狂风席卷而过,很多人都可能被波及。

历史上那些大规模的瘟疫事件,很多都和温疫有关。

它和温病有点相似,但又更凶猛,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影响那是相当大的。

那它们三者之间又有啥关系呢?首先啊,伤寒和温病、温疫在发病原因上就有所不同。

伤寒主要是特定病菌感染,而温病和温疫更多是和外界的温热邪气等有关。

不过呢,在症状上有时候会有一些混淆的地方。

比如都可能有发热的表现,这就需要医生仔细辨别啦,就像侦探破案一样,要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找到真正的病因。

温病和温疫之间的关系就更亲密一些啦。

可以说温疫是温病中比较严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那一类。

就好比一个大家族里,温疫是那个特别调皮捣蛋、破坏力超强的“熊孩子”,而温病里其他的病症相对来说就温和一些。

当温疫爆发的时候,往往会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家都得齐心协力来对付它。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温病学的知识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温病学的知识

一、《伤寒杂病论》概述《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临床经验和治疗原则。

其中,温病学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了解传统中医治疗发热病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温病学的概念1. 温病的定义温病是指因外感暑热或内伤邪热而引起的发热病。

在《伤寒杂病论》中,温病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疾病类型,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2. 温病的分类在《伤寒杂病论》中,温病被分为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两大类。

外感温病是指由暑热外邪引起的发热病,内伤温病是指由内伤邪热引起的发热病。

三、温病学的病因病机1. 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在《伤寒杂病论》中,外感温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暑热外邪直接入侵人体,导致正气受损,致使发热、头痛、恶心、腹痛等症状。

外感温病的病机则主要是由于邪热侵袭,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

2. 内伤温病的病因病机内伤温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内伤邪热,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调等因素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致使热邪内生;内伤温病的病机则表现为热邪内生,热毒内盛,病势急剧。

四、温病学的临床表现1. 外感温病的临床表现《伤寒杂病论》中对外感温病的临床表现做了详细描述,主要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多饮等症状。

2. 内伤温病的临床表现内伤温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高热不退、口干口渴、烦躁不安、大便干燥、尿赤等症状,表现出病情急剧、病证明显的特点。

五、温病学的治疗原则1. 外感温病的治疗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外感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疏风宣表。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适当的清热解毒中药,及时扶正祛邪,达到疏风宣表的效果。

2. 内伤温病的治疗原则内伤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凉血,和解毒瘀。

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轻重,选取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瘀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六、温病学的临床应用1. 温病学在传统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温病学的知识,为传统中医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温病学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并列为四大经典。

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丰富充实于《伤寒论》,又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与发展,最终成熟于明清时期,成为经典。

其源自于经典,本身亦是经典学科,从其临床发展过程中,足以看出其价值所在。

温病,指感受温邪,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主要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根据温病的定义,凡是临床上以热为特征的疾患,都可以归属于温病范畴,不仅仅限于外感热病和温疫,临床内科中常见疾患,如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老年科的多种疾患,都可以归属于温病的范畴,亦可以采用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理论来指导临床辨治。

温病与伤寒的关系《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前者伤寒为广义伤寒,泛指一切外感病,而后者伤寒为狭义伤寒,即《伤寒论》中太阳伤寒证。

从“伤寒有五”的论述来看,古人将外感分为五大类,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即温病是外感的一种。

古代因医疗条件的限制,消毒灭菌观念不强、生活条件差、劳动易造成外伤、寒温失宜、饮食不节等原因,容易造成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故临床上热病、温病更常见。

如“伤寒有五”的划分中,湿温、热病、
温病都具有“温”、“热”的特征,因此对外感疾患“伤寒有五”的分类中,三种都属于温病范畴,就充分说明了古人认识到了温病发病率之高。

故从“伤寒有五”的分类可看出,古人认为外感病中,更常见的是温病范畴的外感疾病。

《内经》中,古人对温病已有论述,可惜未能成系统。

《伤寒论》中以六经辨证体系确立了外感治疗体系,主要包含了“伤寒有五”中的中风和伤寒。

但在《伤寒论》太阳篇中亦有关温病、风温的论述,如《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其中,仲景也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温病、风温不可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治疗。

《伤寒论》的阳明病,按八纲来看为里实热证,如清里热的白虎汤、攻下腑实的承气汤等,在温病学中亦广泛应用。

在某种角度来看,阳明病与温病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

但并不能认为温病等同于伤寒的阳明病。

从卫气营血辨证角度来看,温病中邪气初袭人体的卫分表证,病位在表,而温邪入里后,又有在气、在营、在血不同的浅深病位,同时还包含着邪热、湿邪、津气、阴阳的盛衰变化等,而《伤寒论》中阳明病只是病位在里的实热证。

因此温病包含阳明病,而不同于阳明病。

所以
温病的概念大于阳明病,阳明病可以归属于温病范畴。

温病学发展源于临床实践受《难经》“伤寒有五”的影响,且加之《伤寒论》中确立了六经辨治体系,用以指导外感热病的治疗,同时鉴于《伤寒论》与仲景的地位,后世医家多遵循《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诊治外感热病,把《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作为诊治一切外感热病的依据,所以古人多用诊治“伤寒”的思路来诊治温病。

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家意识到在临床上采用《伤寒论》辨治体系治疗温病的缺陷与不足。

很多医家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自己与以往不同的见解,对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等也多有新论,温病治疗开始突破了“法不离伤寒、方必遵仲景”的局面。

如宋代医家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针对温病的治疗,虽然曰仍遵循仲景法,但已经提出古方化裁,要因人、因地、因时加减,而不是盲目遵循仲景法,其实已经提出了要重视温热邪气,虽然仍以仲景方为底方,但加入了清解里热的药物,其实已经成为表里双解的法,即以仲景方化裁治疗温病。

而宋代医家王履则进一步指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他指出温病的病机是“火郁自内而达于外”,故治疗上应清里为主,兼以解表,或“里热清,表自解”。

从病机与治法上将伤寒与温病判为两途,使温病从伤寒的体系中分离出来,为温病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金元四大家的刘河间认为“六气皆从火热化”,火热贯穿外感热病始
终,强调病理上的“阳热怫郁”。

张子和从攻邪角度出发,都对温病学说进行了发挥等。

上述观点的产生,都是基于历代医家在临床中已经认识到了温病的特殊性,以及盲目错误地采用伤寒方、伤寒法辛温发汗治疗温病的弊端,故而反思并提出新的观点与理论解释。

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医疗水平的提高,不仅使中医理论发展到一个高峰,同时越来越多的医家认识到了温病学说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意识到用伤寒法治疗温病的弊端,故潜心研究、临床总结验证等,最终由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确立了温病学说。

叶天士总结了温病发病规律,指出温邪侵袭人体,存在一个由表入里、由浅到深、由轻到重、由实到虚、由功能到脏腑的过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卫分、气分、营血、血分,也称之为卫气营血辨证。

同时将温病辨证与脏腑结合起来,薛生白、吴鞠通等确立了三焦辨治的思路,进而完善、确立了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治的思路。

可见,温病学说源于经典,其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临床实践的推动。

温病学是兼具临床与基础的学科
温病学说萌芽于战国时期,发展于金元,成熟于明清,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是历代诸多医家对其深入思考、临床体会而总结得来的临床经验,并将其凝炼、升华为理论,即为温病学说。

可以说,温病的病因病机、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都是根源于临床,是古人对热病长期的临床经
验中凝练而成的,是宝贵临床经验的总结。

同时这些理论反过来,也有效的指导并提高了温热类、湿热类疾患的临床疗效。

温病学说源于临床,指导临床,并且经受住临床的不断验证,是一门极具价值的临床学科。

正是鉴于其临床价值,故被誉为四大经典之一。

温病学说是古人与温热类、湿热类疾患临床斗争的经验总结,因此其卫气营血、三焦辨治理论具有极高的临床指导价值,也广泛指导于临床各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

温病学说不仅颇具临床价值,而且因为探讨了温热、湿热类疾患的病因病机、诊断、辨治、传变规律等,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极大丰富了中医四诊内容。

现代临床内科疾患,虽然不见得有明显的外感温邪的存在,但若符合温病临床特点的,皆可以采用温病辨治理论治疗。

温病的三焦辨治理论,更是突出了治疗中照顾到脏腑功能的重要性,如吴鞠通提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观点,对内科杂病的治疗也颇具指导意义。

同时温病中湿热疾患的辨治更是精深,辨湿热孰重孰轻,分三焦论治,同时还有芳香化湿、苦温燥湿、上下分消、行气祛湿、淡渗利湿等不同。

突出了温病辨治理论对临床内科疾患的指导意义所在。

总之,温病学说由临床而来,历经临床验证,其理论属于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并且能
够有效指导温病范畴疾患的诊治。

其源自经典,亦成为经典,温病学说无愧于经典学科的称号,值得当代中医界研究、学习和临床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