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伤寒和温病

合集下载

名老中医赵绍琴经验集【温病要论】

名老中医赵绍琴经验集【温病要论】

名老中医赵绍琴经验集【温病要论】(总1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名老中医赵绍琴经验集【温病要论】(一)论温病不可混同伤寒温病和伤寒虽同属外感热病,然其性质不同,故不可混为一谈。

从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温病和伤寒是混淆不清的。

《内经》中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之论,是把温病从属于伤寒。

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以六经为纲领的外感辨治体系的确立,后世医家沿用成习,不思创新,束缚了温病学的发展。

历代医家中不乏有识之士,对伤寒温病混同一论所造成的恶果痛心疾首,宋代庞安时就严厉批评当时的医家对天行温病“一例作伤寒,行汗下”,以致“天下枉死者过半”,元代王履更从病机、治法角度进行分析,指出“伤寒、温暑为病不同”。

直到明清之际,经过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等一大批温病学家的不懈努力,最终确立了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辨治纲领的温病辨治体系,使温病全然脱离伤寒而自成体系。

时至今日,温病学已发展成为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为战胜疾病,保障人类健康发挥着重大作用。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人在临床中仍然将伤寒温病混同而治,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应有的疗效和优势,甚至给病人增加了痛苦。

因此强调分辨温病与伤寒这两类不同性质的外感病是完全必要的。

再者,近时有专家学者提出寒温统一论,意欲把伤寒的六经辨证和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统一在一种辨证体系里,以发展为中医外感热病学。

这种愿望是无可非义的,却超越了现实情况。

当务之急是分而不是合,只有将伤寒温病分辨清楚,才能提高中医诊治外感热病的水平。

赵氏曾回忆本世纪20年代猩红热肆虐北京,作伤寒治者皆不免于死,足证分辨伤寒温病的重要。

那么,分辨伤寒和温病的要点有哪些呢其一,病原不同。

伤寒所受为寒邪,温病所感为温邪,寒温各异其性,即吴鞠通所谓“伤寒之原,原于水;温病之原,原于火”,由此而决定了二者性质大异。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刘景源是中国传统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尤其在温病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内部温热的变化,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在刘景源的讲稿中,他详细阐述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首先,刘景源介绍了温病学的起源和发展。

早在汉代,我国医家就开始探索温病学的理论框架。

温病学最早是以“伤寒论”为代表的医家经验总结,后来逐渐发展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刘景源指出,温病学的核心概念是“温热转化”,即通过调整人体的温度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然后,刘景源详细解释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

据他介绍,温病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温病的发病机制,即温热在人体内部的生成和转化过程;二是温病的分类与诊断方法,即通过判断不同类型的温病来确定治疗方案;三是温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即通过调整温度平衡来治疗疾病。

刘景源在讲稿中还提到了温病学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他举了一个例子,讲述了一个患者在感冒后出现发热症状,无法通过常规治疗缓解,但通过温病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患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恢复。

这个例子证明了温病学在一些疑难杂症中的疗效,同时也展示了中医学在综合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此外,刘景源还指出了温病学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他表示,目前温病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临床实践中缺乏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同时,温病学的研究还需要深入探索温热与其他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人体温度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方面。

刘景源鼓励更多研究者投身于温病学的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总之,刘景源的温病学讲稿涵盖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并对温病学的研究方向和挑战进行了探讨。

通过深入了解温病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中的温病理论,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方案。

刘景源在温病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将继续为中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中医的经典文献伤寒杂病论

中医的经典文献伤寒杂病论

中医的经典文献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文献之一,也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写,主要讲述了伤寒及其他杂病的病因、病理、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伤寒杂病论的历史背景、内容概述、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历史背景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当时社会动荡,瘟疫肆虐,中医学家急需有一本系统全面的著作来解决这一系列疾病。

张仲景以其卓越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填补了那个时期中医理论的空白。

二、内容概述伤寒杂病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伤寒篇、杂病篇和附录篇。

其中,伤寒篇讨论了伤寒病的病因、病理变化、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杂病篇则涵盖了其他多种疾病,如温病、湿病、气滞病等的病因、病理、病机与治疗方法。

附录篇则是对前两个部分中病名的解释和拼音。

伤寒篇是伤寒杂病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文中提到的伤寒并非指单一疾病,而是一类以发热、寒热往来、汗出、四肢关节疼痛等症状为特点的病症。

张仲景在论文中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对这类疾病进行了分类和治疗,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杂病篇则进一步拓宽了伤寒篇的范围,将其他常见疾病如痢疾、呕吐、黄疸、水肿等纳入讨论,并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些疾病与伤寒不同,但同样可以通过中医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

三、学术价值作为中医经典之一,伤寒杂病论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家对伤寒及其他杂病的全面认识和掌握,而且提供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方案。

其划分疾病类别的方法以及论述的治疗原则,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伤寒杂病论的价值还在于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为中医学提供了一种系统的辨证论治方法,并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疾病分类体系,为后来的医家提供了研究和实践的基础。

此外,伤寒杂病论对于现代临床应用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尽管现代医学已发展出多种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治疗方法,但中医的理论和经验仍然可以为某些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新思路和方案。

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标题: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原文:
时值暑令,湿热相乘,人身之络脉,易于受邪,此温病之由也。

至于伤寒,则寒邪入络,胶滞于经络之间,而病痉。

温病痉者,比伤寒为甚,以其经络之邪,不肯随便解散也。

二者治法,自当不同。

注释:
时值暑令:指夏季。

暑令,指夏季的三个月,即农历六月、七月和八月。

湿热相乘:湿,指湿度大;热,指温度高。

湿热相乘,指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让人感到闷热,也是夏季常见的天气状况。

人身之络脉:人身,指人的身体;络脉,指遍布全身的血脉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易于受邪:容易受到外邪的入侵。

此温病之由也:这是温病产生的原因。

至于伤寒,则寒邪入络,胶滞于经络之间,而病痉:至于伤寒,是指冬季感受寒邪,寒邪入络,阻滞经络,导致痉病的发生。

温病痉者,比伤寒为甚,以其经络之邪,不肯随便解散也:温病引起的痉病,比伤寒更为严重,因为温邪经络之邪不容易解散。

二者治法,自当不同:温病和伤寒的治法应当不同。

拓展:
《温病条辨》是清代医学家吴瑭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被誉
为“吴门医派”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主要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瑭认为,温病是一类由于温热邪气侵袭人体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与天气关系密切,涉及春温、夏暑、秋燥及非时之冬温。

他根据温病的症状和病变部位,将温病分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 9 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吴瑭的《温病条辨》对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传承。

《医学纲目》四时伤寒不同

《医学纲目》四时伤寒不同

《医学纲目》四时伤寒不同四时伤寒不同冬为伤寒,春为温病,夏为暑病,秋为疟。

一岁长幼病相似,为温疫。

多眠、多汗、脉浮,为风温。

一身尽痛,为湿。

身反张,为。

阴阳大论曰∶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若能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惟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寒毒,藏于肌肤中,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

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

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病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者,要在辨其病原寒、热、温三者之异,则用药冷热之品味判然矣。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

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治亦不同。

(冬温应常纪者有三∶岁少阴司天之政,五之气;阳明司天之政,终之气;厥阴司天之政,终之气。

皆病冬温。

其不应常纪而反常者,则不可候之,而随时变易也。

)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者,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凡四时伤寒,通宜补散。

故丹溪治伤寒,多用补中益气汤。

气虚者,四君子汤加发散剂。

血虚者,四物汤加发散剂。

东垣治风湿,用补中益气加羌活、防风、升麻、本、苍术。

海藏治风湿无汗者,用神术汤,有汗者,用白术汤;治刚,用神术汤加羌活、麻黄,治柔用白术汤加桂心、、术;治风湿用白术汤随证加药;治中脉弦细芤迟者,用黄汤。

此皆与仲景所谓辛苦之人,触冒之病伤寒同意也。

□〔丹〕仲景论伤寒而未及乎中寒,先哲治冒大寒昏中者,用附子理中汤,其议药则得之矣。

《伤寒论》中的“伤寒”与“温病”

《伤寒论》中的“伤寒”与“温病”

67TCM HEALTHY LIFE -NURTURING 《伤寒论》中的“伤寒”与“温病”时至今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直是后世学习的经典之一,其中的理论与方药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但其所提出的“伤寒”与“温病”的概念,却让很多人迷惑。

书中的“伤寒”与现代医学的“伤寒”有何区别、“温病”与后世温病学概念是否相同?为何《伤寒论》又是一本关于传染病的书?文/吴文军 成都中医药大学 讲师指导老师/冯全生 成都中医药大学 教授中医对“伤寒”的论述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它把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统归于“伤寒”的范畴;《难经》把“伤寒”分为了五种,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至此,“伤寒”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说。

广义“伤寒”包括以上五种,狭义者指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一种疾病。

《伤寒论》(编者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医入门中的“伤寒”主要指的是其狭义的概念。

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伤寒”现代医学中的“伤寒”与上述不同,指因感染伤寒杆菌所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从中医的角度看,这种“伤寒”多属于湿热病的范畴。

《伤寒论》的“伤寒”则是因感受了风寒邪气所致,初期表现为发热、怕风、怕冷、周身酸痛、头痛等。

“温病”为广义“伤寒”的一种“温病”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

如前所述,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既包括风寒者,也包括温热者。

“温病”作为外感热病中性质属热的一类,归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

狭义“伤寒”与“温病”存在显著差异。

病因上,前者感受寒邪发病,后者则感受温邪发病。

病机上,寒邪多从皮毛而入,先犯足太阳膀胱经,易伤阳气;温热之邪多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经或中焦脾胃,易化燥伤阴。

治法上,伤寒初起多为表寒证,治宜辛温解表,中期或为阳明热盛、或太阴虚寒,治当清泄阳明或散寒温阳等,后期多为阳气虚损,治宜温阳补虚;温病初起多为表热证,治宜辛凉解表,中期易出现气分、营分、血分等的里热证(编者注:属于辨证方法中“卫气营血辨证”的内容,在下文有叙述),治宜清气、凉营、散血等,后期多损伤阴液,治宜滋养阴液。

温病名解

温病名解

1.暑厥-暑热之邪闭塞清窍,出现神昏肢厥的病证2.疫喉痧-烂喉痧别名。

由温热时毒引起,具有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等证候,多发于冬春二季,因其能互相传染,引起流行,所以名为疫喉痧。

3.中燥增液-为秋燥病的治疗大法之一。

秋燥中期,病多在中焦胃,此时胃阴为燥热之邪所伤,治宜滋养胃津,以胃主津液而居中焦,故曰“中燥增液”。

4.轻法频下-湿热积滞,胶粘滞着肠道,非一次重剂猛攻即能使病邪排尽,须轻剂连续攻下,因势利导,方如枳实导滞汤。

5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组合,湿热蕴积而上蒸,轻清的阳气被阻遏,以致孔窍壅塞,出现神识昏蒙、耳聋、鼻塞等症状。

6.上燥治气-为秋燥病初期的治疗大法。

秋燥初起必先犯肺,治宜轻宣肺燥,以肺主气而居上焦,治肺即是治气,故曰“上燥治气”。

7.透热转气:邪入营分治以清营泄热法,在清营药中加入轻清之品,使营分热邪透出气分而解。

8.逆传:心包、肺卫之邪热直接内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证候,这种传变形式是与肺卫之邪顺传阳明的病机相比较而言。

9.心中憺憺:是形容心慌心跳,并伴有空虚之感。

多见于温热病后期,是肾阴亏虚,阴不恋阳,心阳浮动,虚风旋扰的表现10.伏邪温病: 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11.温疫: 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12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13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论温病学对《伤寒论》下法的传承与发展

论温病学对《伤寒论》下法的传承与发展

论温病学对《伤寒论》下法的传承与发展伤寒与温病同是指外感热病,伤寒伤于寒邪,温病伤于温邪,但《伤寒论》中却包括温病在内,温病又比《伤寒论》内容全面系统。

伤寒与温病均起源于《内经》,而后汉、唐、晋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对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认识皆有较大进展。

其中张伸景《伤寒论》系统地总结了一套理,法、方、药规律,从而奠定了祖国医学治疗热性病的基础。

温病学到了清代,叶、吴、薛、王等集其大成,反映出祖国医学外感病的长足发展。

二者病因不同,但病理变化及治法方面却异中有同,伤寒按六经辨证,温病按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虽然名义不同,但都是针对临床证候体征,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的,并以此说明病邪传变规律,提示病变部位、性质,提出治疗原则。

一、温病学为《伤寒论》的延续和发展伤寒是温病的基础,最早见于《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害之类也。

”《难经》也记载了温病包括在伤寒之中;从辨证体系来看,伤寒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六经学说在理论上又为温病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奠定了基础;若从方剂上看《伤寒论》中治疗温病者也不乏其例,如承气类、白虎辈、白头翁汤、黄连阿胶汤等等,根据这个学术渊源来推断伤寒实为温病的基础。

但是《伤寒论》论温不足,治方也少,它的治疗方剂仅113方,后世温病学家在治疗方剂方面则大为发展。

如对太阳温病,仲景没有设方,温病则补充辛凉解表之剂。

对阳明腑实仲景仅有三承气,对于邪实正虚者则曰“难治”、“死”,而温病却予以增补。

此外凉开三宝、复脉辈、大小定风珠,治疗湿温的三仁汤、甘露消毒丹和邪伏膜原的达原饮等方剂均弥补了治疗上的不足,已经远远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所以温病学实为《伤寒论》的延续和发展,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从《温病条辨》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下法应用的多样化,从而更深刻体会到温病对伤寒的发展。

下法是八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伤寒论》中阳明病的治疗是以下法和清法为代表的,在其他篇中也有散在的属干下法的治疗方剂,总结起来主要有三承气、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大陷胸汤、大陷胸丸、麻子仁丸等,在八个方剂中大黄的使用率最高为8次,芒硝次之为6次,枳实为3次,厚朴、甘草、桃仁各为2次,其余为1次。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寒论原文及解释,欢迎来参考!【原文】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

《阴阳大论》①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②,此则四时正气③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④固密⑤,则不伤于寒,触冒⑥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⑦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注释】①《阴阳大论》: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今佚。

②冰列:“列”通“冽”,严寒的意思。

③正气:四时正常的气候。

④君子:能注意摄生的人。

⑤固密:保护周密的意思。

⑥触冒:感触冒犯之意。

⑦毒:危害的意思。

【译文】《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

冬季严寒,自然界万种生灵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们,顺应自然之规律而防护固密,所以寒邪不会伤害到他们。

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

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危害最烈。

【评析】本条指出外感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特举冬时伤寒为例,揭示预防的重要性。

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主生长,阴主收藏,随着四时的变化更替,万物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的成果和不足,通过写心得体会,我能够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和发展方向,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1. 关于其流派。

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 关于其论证的内容。

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

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

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 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

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

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

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

《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

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

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

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

伤寒论讲义绪论

伤寒论讲义绪论

病证 病 位
病性 病 势
太阳病 膀胱经 腑 体表 阳证 阳证初起
阳明病 胃肠 胃经
阳证 阳证极期
少阳病 胆经 胆腑 三焦 阳证 阳证
太阴病 脾经 脾脏 四肢 阴证 阴证初起
少阴病 心 肾 肾经
阴证 阴证危重
厥阴病 肝 肝经 心包 阴证 阴证终末期
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伤寒论》的注家与著作
唐宋八大家:
晋·王叔和(《脉经》),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宋·韩祗和(《伤寒微旨》)、 朱肱(《南阳活人书》)、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 郭雍(《伤寒补亡论》)、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二伤寒论的内容二伤寒论的篇章结构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中十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398条112方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辨发汗後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辨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三内容
二.《伤寒论》的作者生平
《伤寒论》原是《伤寒杂病论》组成部分 作者: 张机,字仲景(150~219)
曹操155~220;刘备161~223;华佗?~208 宋臣《伤寒论序》引唐甘伯宗《名医录》云: 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 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 精微,过其师。 籍贯:南阳郡涅阳人(古涅阳在今河南南阳地 区邓县稂东镇西北1.5公里的张寨村)

吴门医派的精髓——温病学说

吴门医派的精髓——温病学说

吴门医派的精髓——温病学说温病学说可以说是吴门医派的精髓中的精髓,正因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吴门医派一脉传承的灵与魂才得以完美统一。

温病学说明确提出温病不同于伤寒,从理论到治法上都拓出了一条新路,温病学说的创立是对中国医学发展的一项巨大贡献,是整个中国医学发展里程碑式的事件,是继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后中医又一大发展创新。

而今,运用温病学理论,雷允上药业的六神丸、香菊感冒颗粒等中成药,在对抗非典和预防禽流感等方面都起到独到疗效,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医传统医学在明清时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温病学的兴起与发展是清代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最耀眼的亮点。

可能正是因此,范行准说:“传染病在各历史时期,一向占重要地位,因它占各病中十之九……。

清代三百年来医家的聪明才智,几乎都尽于此。

所以清代医学上最重视传染病,也是中国医学历史上最突出的一个现象。

”而且,温病学是在江南或其周边区域发展起来,温病学的中心在江南。

温病学说作为吴门医派的精髓,是在吴地中医理论研究者与临床医学专家的思考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温病学派的诞生,促进了中国中医药史的巅峰。

自古以来,旱涝、风蝗、地震、海啸各种灾害往往都会增加疫病暴发或流行的机会,历史上继发于灾荒之后的疫病屡见不鲜,所谓“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大荒之后,必有大疫”。

据文献记载,汉唐以来,尤其是明清之际,苏州及邻近地区先后发生过数百次的疫病流行。

明代二百七十六年中有六十四次疫病流行,清代二百九十五年中大小疫病流行不下三百多次。

由于干旱、水涝、海啸等灾害摧毁了城镇村落,生活环境恶化,饮水被污染,淹溺、受伤、冻馁及病死的人畜众多,尸体浅埋处理或暴尸荒野道旁,形成污染源,造成了疫病流行的条件。

因此,对瘟病的关注和研究,向来是医家们关注的焦点。

相传先秦时的《黄帝内经》,曾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可见华夏先民们已注意到这种对人类危害极大的疫病。

东汉时河南张仲景亦曾痛感建安以来疫病的流行,他的家族原有二百多人,然而未满十年,却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病的就有七十人。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研究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 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医学课件
6
二、《伤寒论》作者与成书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荆 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 伟大的医学家。被 后人称为“医圣”。
成书约200-209年间。 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
医学课件
7
三、《伤寒论》的沿革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医学课件
4
构成要素
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 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 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 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 证论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理论 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 证论治基础。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伤寒解惑论(李克绍)

伤寒解惑论(李克绍)

伤寒解惑论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为已故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李克绍先生所著。

先生深得《伤寒》三味,愿此书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负先生拳拳之心。

李克绍(1910~1996)字君复,原籍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原牟平县)。

先生自幼家境清贫,7岁读书,读完7年制小学之后,又继续读了5年经学。

19岁开始作小学教员,工作之余,自学中医,通过刻苦努力,于1935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当时的烟台专署中医资格地方考试,从此迈入歧黄之路。

1954年~1958年在原籍、大连、威海等地行医,1959年奉调山东中医学院,从事《伤寒论》教学与研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重新走上振兴之路,1978年国家恢复已废止10数年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是年先生被授于副教授职称,1981年晋升为教授。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先生被国务院主管研究生教育部门批准为首批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曾任伤寒论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4年参加九三学社,198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数十年来,先生悉心于中医学的研究,学识渊博,医理精深,出版和发表近百万字学术论著,尤其在《伤寒论》研究方面,极有建树,1978年出版《伤寒解惑论》,书中的许多独到见解在国内内地、香港和日本、新加坡等中医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收到读者来信百余封,认为《伤寒解惑论》确实解决了《伤寒论》研究中存在的许多疑难问题。

1983年在河南省南阳市全国张仲景学说研讨会上,先生宣读了题为《六经病欲解时的机理及其临床价值》的研究力作,该文结合十二支的时空内涵及《汉书》律历志对"六经病欲解时"的机理进行了全面、深刻地阐释,可以认为,这是自《伤寒论》问世及流传以来,迄今所见到的最完善、最准确的理解。

此文被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收入《伤寒论医学の继承と发展》一书(1983年5月出版,见115页)作为《伤寒解惑论》的姊姝篇,先生于1982年主编出版了《伤寒论语释》,本书是先生在1962年自编《伤寒论讲义》(笔者1962年读大学本科时即用此本)的基础上,又总结了近20年来的研究心得完成的。

《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

《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
《温病条辨》叙
江廷珍
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余五气,概末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亦知其术之疏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至陶氏之书出,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又有吴又可者,著《瘟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而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而治法则终未离乎伤寒之中。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书》,分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庶几幽室一灯,中流一柱。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疏。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方且怪而訾之。于是其学不明,其说不行。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盲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
我们这个朝代政治和洽、学术昌明,高明的医家一批批地涌现,都知道从《灵枢》和《素问》中探求医学的本源,从张仲景的书中学习医道。自从吴县人叶天士先生写的《温病论》和《温病绪论》问世以后,然后才确定了温病的名称、辨明了温病的内涵。好学的人们,也都知道了学习的方向。然而贪恋常规、沿用旧法之流的医生,仍还各自认为自己师傅的学说是正确的,厌恶听取这一高明的理论。至于那些技术粗疏的医生又只是大概知道温病的粗浅内容,没有通晓其精髓要旨,把它应用到实践当中后,很少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着救助世人的心愿,具有高超的智慧,酷爱学问,不知满足,研究医理,务求精深,坚持高尚的志向并仰慕古人,虚心地以百家为师。担忧这个世上的人们对温病蒙昧不明,阐述了前代名医的精辟言论,发抒了他自己平生的心得体会,深入研究了温病的源流,写成了《温病条辨》这部书。但是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水平,把它藏在书箱很久。我认为学者的心中,本来就没有相信自己水平的时候。但是对着天下最多的疾病,却竟然没有对付疾病的方法,幸运地得到了对付的方法,应该赶快拿出来使它公开。打个比方,就如同救助溺水的人、抢救被火烧着的东西,哪里能等到戴好帽子、梳好头发呢!何况人的心理没有不同,高明的医理不会孤立,这部书一经问世,扬子云那样的学者一定会迟早遇到它,而且将会出现阐明其中的意义、弥补其中的疏漏、使患了温病可能早死的百姓都达到长寿境地的人士。这是天下之人和后世之人的幸运,也是吴先生的希望啊!就好比《折杨皇苓》这样的通俗乐曲,一般的人们听后都会张着口发出会心的笑声,而《阳春白雪》这样的高雅乐曲,能够跟着唱的只有数人而已,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理解自己还是怪罪自己,完全听凭当今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好吗!吴先生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我说的对,于是就与我一起对书作了评定然后把它付印了。嘉庆十七年八月十六,同乡愚弟汪廷珍敬序。

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本专论温病的医书。

本书以“伤寒”为核心,系统地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于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伤寒杂病论》,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伤寒杂病论》教会我病机辨证的重要性。

在中医理论中,病机辨证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只有正确地辨别病机,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全面详细的病机辨证方法,使我明确了不同疾病病因、病理和病机的特点和差异。

举个例子,对于伤寒病的分类和辨证,书中指出了不同的发病原因和体征表现,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让我认识到,只有深入研究疾病的特点和病机,才能更好地应对不同的疾病。

其次,《伤寒杂病论》让我了解了中医治疗的思维方式。

相比于现代医学的“一病一药”治疗模式,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综合判断,强调对疾病的辨证分型和个体差异的重视。

在学习《伤寒杂病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张仲景对于疾病的治疗,始终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

他善于从病人的脉象、舌苔、面色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信息,以辅助诊断和辨证,从而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这让我深信,对于中医治疗来说,观察综合和个体化非常重要,治疗应该因人而异,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再次,《伤寒杂病论》启发了我对于疾病预防的思考。

在古代社会,传染病、流行病等是人们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而《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很多预防病症的方法和建议。

其中,张仲景提出了“先发制人”的观点,主张在疾病刚刚发生或初期阶段进行干预和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这让我明白,疾病预防不仅仅是控制疫情的手段,更是保护个体健康的重要方式。

只有通过及时的观察和预防,才能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最后,《伤寒杂病论》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医德医风。

在《伤寒杂病论》中,不仅仅只有理论知识和治疗方法,更有张仲景对于医生职业素养和医德伦理的强调。

他强调医生应该以患者的需要为中心,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隐私,同时坚持“救死扶伤”的原则。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浅谈《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之宇文皓月创作摘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有机体系,辨病论治体现治疗的全局性,辨证论治体现治疗的阶段性,辨症论治体现治疗的即时性。

太阳病的实质为邪袭太阳,经气晦气,营卫失和,正气分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表;阳明病病位在中焦的胃肠,性质属实,其有寒、热两大类;少阳病属于热证、实证的范畴,反映了邪犯少阳,枢机晦气,胆火上炎,灼伤津液的实质,相对于太阳病而言,其病位再里,热邪初化,但未至阳明病燥热程度;太阴病的性质,尽管其多属脾阳缺乏证,但亦有脾阴缺乏证;少阴病的提纲,是寒化、热化的共同提纲,其脉象应为“脉微、细”,从中断句,脉微而见单欲寐,则是寒化证的初期表示,脉细而见但欲寐,则是热化证;厥阴病为两阴交尽,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辨证;结业论文;实习期间我把《伤寒论》细读了一遍,现将自己读《伤寒论》的体会,简述如下:1《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辨病、辨脉、辨证、论治一线贯通的有机体系关于《伤寒论》的六经实质,历代医家争议较多,提出了许多观点,计有经络说、六经分证说、气化说、经界划域辖病说、阴阳说、六经形层说、阶段说、三焦说、证候群说、正邪消长说、八纲说、时空说、六病分证说、用控制论模糊识别概念分析六经说等等,可谓见仁见智,尽管观点纷歧,但都认为其属于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对临床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伤寒论》中早已建立了相关尺度,构筑了祖国医学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临床体系,直至今日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如《伤寒论》的主要辨治体系,即今日所谓的“六经辨证”,实则即是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有机体系,此从各篇名称即可昭示。

除少数理论论述及具体操纵方法论述者采取“辨脉法”、“评脉法”、“伤寒例”等外,凡涉及治疗者,多采取“辨xx病脉证并治”名之,其包含了辨病、辨脉、辨证、论治4个方面内容,其有关诊断的辨病、辨脉、辨证3个方面,辨病、辨证自不待言,而辨脉之“脉”,实即指“症”而言,泛指疾病过程中患者所表示的单个症状或体征,初步建立“病”、“证”、“症”的诊断尺度。

伤寒论解说

伤寒论解说

伤寒论解说
【实用版】
目录
1.伤寒论概述
2.伤寒论的历史背景
3.伤寒论的理论体系
4.伤寒论的临床应用
5.伤寒论的现代研究
正文
【伤寒论概述】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

他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己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学巨著。

【伤寒论的历史背景】
伤寒论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疫病流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医疗条件恶劣。

张仲景在这个时期,广泛收集和整理民间治疗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撰写了伤寒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

【伤寒论的理论体系】
伤寒论的理论体系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基础,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详细论述了伤寒、温病、疫病等多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核心内容,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伤寒论的临床应用】
伤寒论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伤寒、温病、疫病等传染病,还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伤寒论所创立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承气汤等,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伤寒论的现代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伤寒论的现代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现代研究表明,伤寒论中的许多治疗方法和方剂具有显著的疗效,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伤寒论的理论体系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总之,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它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温病学的知识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温病学的知识

一、《伤寒杂病论》概述《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临床经验和治疗原则。

其中,温病学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了解传统中医治疗发热病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温病学的概念1. 温病的定义温病是指因外感暑热或内伤邪热而引起的发热病。

在《伤寒杂病论》中,温病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疾病类型,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2. 温病的分类在《伤寒杂病论》中,温病被分为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两大类。

外感温病是指由暑热外邪引起的发热病,内伤温病是指由内伤邪热引起的发热病。

三、温病学的病因病机1. 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在《伤寒杂病论》中,外感温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暑热外邪直接入侵人体,导致正气受损,致使发热、头痛、恶心、腹痛等症状。

外感温病的病机则主要是由于邪热侵袭,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

2. 内伤温病的病因病机内伤温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内伤邪热,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调等因素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致使热邪内生;内伤温病的病机则表现为热邪内生,热毒内盛,病势急剧。

四、温病学的临床表现1. 外感温病的临床表现《伤寒杂病论》中对外感温病的临床表现做了详细描述,主要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多饮等症状。

2. 内伤温病的临床表现内伤温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高热不退、口干口渴、烦躁不安、大便干燥、尿赤等症状,表现出病情急剧、病证明显的特点。

五、温病学的治疗原则1. 外感温病的治疗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外感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疏风宣表。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适当的清热解毒中药,及时扶正祛邪,达到疏风宣表的效果。

2. 内伤温病的治疗原则内伤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凉血,和解毒瘀。

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轻重,选取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瘀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六、温病学的临床应用1. 温病学在传统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温病学的知识,为传统中医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六经、温病三焦、卫气营血辨 证并不矛盾,而是一脉相承。而温病 学又在许多方面补充了伤寒之不足, 伤寒详于寒略于温,温病详于温略于 寒,六经与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各有 所长,有一致性也各有不足之处,两 者不可偏废。
三、对寒温统一的看法
伤寒与温病既然同是外感病,后者 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无疑二者是可以 统一的。伤寒与温病既然同是外感病, 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无疑二者是 可以统一的。但是温病本身也存在各种 流派,内容非常丰富。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 温……”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晋王叔和《脉经》论述了伤寒与温病 的不同脉象。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伤寒、时 气、温病,斑毒症病诸候,从证候学 进行了系统阐发。
如伤寒少阴病从热化之黄连阿胶汤证与 温病传入下焦灼伤阴液相类似,伤寒少 阴阳虚用真武汤、四逆汤等,温病下焦 阳虚、舌白身痛、足跗浮肿,用鹿附汤、 安肾汤等,病位相同,方义亦无异。
《伤寒论》厥阴病中乌梅丸、白头翁汤 等皆为温病下焦所采用,又《温病条辨》 “久痢伤及厥阴,上犯阳明,气上撞心, 饥不欲食,干呕腹痛,乌梅丸主之”。 “噤口痢,热气上冲,肠中逆阻似闭, 腹痛在下尤甚者,白头翁汤主之。”
杨栗山认为属于杂气为害,戾气、杂气 非六淫之气,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
吴氏、杨氏突出的贡献是对疫毒致病的 认识,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法方 药的治疗规律。
明清时期可谓温病学鼎盛时期。
以叶桂、薛生白、吴瑭、王孟英等为 代表的温病学家,提出了卫气营血辨 证和三焦辨证等,创造了许多行之有 效的方药,大大丰富了外感温热病的 辨证论治内容,从而形成了温病学派, 与《伤寒论》学派相媲美,构成了祖 国医学外感热病的诊疗体系。
四、寒温纵横与展望
外感六淫性质不同,在表或侵犯上焦 应针对其外邪性质不同论治,如伤寒温 病在表,有辛温、辛凉解表之不同,辛 温解表宜桂枝汤、麻黄汤,辛凉解表宜 桑菊饮、银翘散。
外邪性质不同,发病初期治疗有别, 及其传变以后随证候施治,则无甚差别。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 其中囊括温病在内。
《千金方》,《外台秘要》二书中载 有较多防治温病的方剂。
由此可见,伤寒与温病起源于《内 经》,而后汉、唐、晋历代医家在 《内经》基础上,对病因学、证候学、 治疗学等认识皆有较大进展。其中张 仲景《伤寒论》系统地总结了一套理、 法、方、药规律,从而奠定了祖国医 学治疗热性病的基础。
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新局面,促进了伤寒、温病学突飞猛 进的发展。
刘河间创立了“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 明确主张“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 医”创立了双解散、凉膈散等表里双解 法。
成无己对《伤寒论》详加注解,著有 《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
明清时期,温病有了飞跃的发展。
吴又可创立了戾气自口鼻而入的病因学 说,提出“非风、非寒,非暑、非温, 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如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吴鞠通《温 病条辨》,王孟英的《温热经纬》,薛 生白《温热论》,余师愚《疫疹一得》, 雷丰《时病论》。
吴又可《温疫论》,阐发外感戾气而致 病、邪伏膜原证有九传之论。
戴麟郊著《广温热论》,倡五兼十夹学 说。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更明于辨疫, 力倡杂气为病,列以升降散为主的十五 方,以苦寒泻热解毒为法。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寒 气行,雨乃降,民病பைடு நூலகம்交热中……”, “气大凉交至,寒气行,因而民病寒”。
——此属寒邪,即狭义的伤寒。
“……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 温病乃作……”,“……寒乃去,候乃 太温……温病乃起……”。
——此外邪性质为温,因而民病温厉, 为热性传染病最早记载。
《伤寒论》有不少条文,系温病用 辛温解表而致误。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都反映了 外感病证治规律,有些是相同的,有些 则是相互补充的。
伤寒太阳表证与温病卫分证,虽有表寒、 表热的不同,但皆属表证,在病位上并 无差异。
伤寒阳明病为里热实证,与温病中焦气 分实热证又是一致的。
伤寒少阳半表半里与温病邪入膜原气分 证又相同。 温病中焦寒证与伤寒太阴病亦相符。 温病传入下焦与伤寒少阴厥阴二经证多 有近似。
柳宝诒《温热逢源》,突出了邪伏少阴, 伏气为病,论多精湛。
张风逵《伤暑全书》、王孟英《霍乱论》 等各家学说林立,反映了各自的特点, 形成了温病学说,存在着各种流派绝非 一家所能替代。
如果能撰写一部外感病专著,能熔 各家学派之特长于一炉,将是对中医治 疗急性热病一大贡献。不然只将《温病 条辨》或《外感温热论》与《伤寒论》 某些内容合二而一,称之为寒温统一, 势必挂一漏万,因叶、吴只能是代表一 家之言,上述温病学家见仁见智,各有 千秋,对其不同的学术观点,应兼容并 蓄,使之共存并发扬光大,不能强求统 一而遗弃精华。
二、六经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伤寒六经辨证是以经络脏腑定位和 八纲定性为基础,外邪由表入里,由经 络入脏腑,由三阳入三阴,反映了外邪 传变层次与治疗规律。温病的卫、气、 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同样是阐发外 感病邪由表及里,由上焦、中焦至下焦 的浅深层次和治疗规律。伏气温病则由 里达外,由血→营→气→卫,与外感温 病正好相反。
论伤寒和温病
伤寒与温病为祖国医学论治 外感病两大流派,二者的关系是 中医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 之一。一则认为伤寒与温病有别, 不能强求统一;一则认为温病是 伤寒的延续,寒温应该统一。
一、伤寒与温病的形成和发展
伤寒与温病均溯源于《内经》、 《难经》,当时的温病概括在伤寒之 内。张仲景《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 而在太阳篇中分别列举了伤寒、中风、 温病的证候可见该书中所称之伤寒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两者之分在于外 邪性质的不同,即寒与温的不同。
温病的辨证、方剂治疗大大地丰富 了外感热病的内容,较《伤寒论》有了 大的发展。
如热病出现神昏谵语,《伤寒论》有经 证、府证,分别用白虎汤、承气汤治疗; 温病增补了热闭心包、神昏谵语,舌红 绛,脉细数,用清心开窍法,安宫牛黄 丸、局方至宝丹或紫雪丹类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