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及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不应该把眼睛看着儿童 发展的昨天,而就看着发展的明天。”
2.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认知 发展必须被看作是一个合作性的过程:一 方面,儿童向成人发出信号,告诉他们自 己能够完成任务的水平;另一方面,成人 需密切注意这些信号,从而更好地决定如 何进行指导。
因此在幼儿的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儿童已达 到的水平和所具有的潜能,真正成为幼儿科学学习活动的 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
广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和数学。 狭义:自然科学。
2.科学是过程。(核心在于研究) 3.科学是态度。(探究精神)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界定
1.科学教育(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
目的:实现人的科学化,包括使人掌握科学知识,培养人 的科学精神和形成人的科学价值观。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体现在四个方面: (1)教师引发、支持和引导学前儿童对周围的动物、植 物、自然现象等进行主动研究。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启迪儿童的心智, 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
(三)怎么样学习本课程?
1 .认真读书,勤于思考,深入专研学前儿 童科学教育的理论。 2.注意相关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相互渗透、 交叉补充。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一章 学前儿童科学 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科 学家
• 3、1932年10月,当时的国家教育 部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正式 规定有关科学教育课程——社会和 自然课程,并明确下列教育目标和 内容。
• (1)目标
• 引导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民活动的观 察和欣赏。
• 增进利用自然、满足生活、组织团 体等最初的经验。
• 2、1924年,我国幼教专家陈鹤琴先生在《现今 幼稚教育之弊病》
• “孩子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 ”。并指出:“我们的主张,幼稚园之课程可以 用自然、社会为中心。”据此,他的暂行课程中 设有儿歌、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餐点。从 此,“自然”就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课程出 现在我国学前儿童教育体系中。
一、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语言——语言智力 音乐——节奏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 自身——动觉智力 自知——自省智力 交往——交流智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根据受教育者的 智力特点因材施教。
1.确认每个儿童的兴趣与才能。2.发现和培养儿童的智力 强项。
多元智力理论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启 示: 1.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展示多元智力的 过程,教师应发现和培养儿童的智力强项 。
1.知识经验的获得
儿童自己具体和自我地参与各种活动——获得真实的知 识——形成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形成新的认 识结构。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就让学前儿童动手动 脑积极参与,在操作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
2.认识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
(1)智力不是从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开始,而是从最基本、
与生俱来的反射性动作模式开始;
1.自然科学教育的起源
原始社会:在成人从事捕鱼、狩猎、耕 作等日常劳作时,儿童跟随其后观察、模 仿,学习获取食物、制作工具、防御猛兽 的技能。
就是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成人 的示范与口授,儿童获得了一些对自然界 的感性了解,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经验,这 即是人类早期科学教育的起源 。
请思考? 人类早期科学教育的特点
三、朴素理论与儿童科学学习
朴素理论是指人们对某一组信息、事物、现象等的日常理 解。
1.朴素理论的基本特征 (1)儿童朴素理论是一种框架性理论,在具体内容和细 节上,儿童的朴素理论并不一定具有文化认同的科学性, 但在所采用的认知结构,在理论的总体构成等诸多方面确 实是相似的。
(2)儿童的朴素理论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 (3)儿童的朴素理论具有预测功能、解释功能。 2.根据朴素理论的介绍,我们应该: (1)尊重儿童的朴素理论。 (2)尽力唤醒儿童的朴素理论。 (3)挑战儿童的朴素理论。
四、脑科学研究 脑重量:出生时约350—400克
2岁时为1000克 3—4岁,脑细胞联系完成60% 6岁时已达1300克 为成人脑 重的90%
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幼儿存在着巨大的 学习潜能,增加早期经验能促进智能发展, 而剥夺早期经验对个体发展有终身消极影 响,早期教育能使脑组织改变。
第二节 教育学基础
(2)知识是通过儿童——环境相互作用而构建; (3)智力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对环境更精确和复杂的
2.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左右)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7、18岁)
运算:指的是一种“内化、可逆的动作
3.儿童科学概念的发展
★墨子的思想方法和近代实验科学 的精神非常接近
• (2)唐代的科学技术教育
在国子监隶属下,设有与大学 并立的学校“算学”(理科专门学 校)。唐代官立的科技学校专业设 置和课程计划相当周密。
算学设置两个专业,其中一个 专业设有“九章算术”、“孙子算 经”“五曹算经”等课程,并规定 了修业年限。唐朝还在科举制度中 相应地设置了“明算科”,以奖励 和找那算学的专门人才。
其中,科学态度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
(二)帮助幼儿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和发 展
现代社会充满变化,影响变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如何 引导孩子感受变化、适应变化、应对变化是学前儿童科学 教育的重要内容。
这样当幼儿以后面对陌生的环境时就能够尝试如何 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形成正确的态度,敢于面对和挑战。
(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蕴含了促进幼儿身体健 康发育的教育价值。
(2)发展学前儿童好奇心,是学前儿童养成科学情感和
科学态度这种有利于终身发展的素质。 (3)使学前儿童学会如何去获取知识、如何学习,使学 前儿童逐渐学会科学的方法。 (4)使学前儿童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科学 经验,发展智力。
3.与成人科学教育相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 特点
(1)学前儿童科学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 (2)学前儿童科学是一个理论建构过程 (3)学前儿童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独特理解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
(一)科学的界定
“科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例如:人们都在说牛顿与苹果的故事,苹果下落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 情,可是苹果为什么会下落而不是飘在空中?1.石头从空中下落 ; 2. 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3.雨滴从屋檐上落下来。
科学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 它包括不同层面的内涵。(三个基本要素:探索、理解、 验证) 1.科学是知识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 教师的指导下(包括直接引导和间接 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 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 、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 ,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二、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 义
(一)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所谓培养幼儿科学素养,这种科学素养只要包括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和能力以及科学行为和习惯等 诸多方面,而不仅限于科学知识。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主讲人:彭应刚
课程说明:
❖ 一、本门课程课堂要求规范 ❖ 严禁:迟到、早退、旷课 ❖ 考勤:迟到、早退及旷课达3次及以上者取消该门课考核资格.
❖ 二、考核办法及成绩构成 ❖ 考核方式:考试 ❖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课程内容:
❖ 绪论 ❖ 第一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学前科学教育的目标 ❖ 第三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 ❖ 第四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法 ❖ 第五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资源 ❖ 第六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指导 ❖ 第七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其他途径 ❖ 第八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评价
1、我国的儿童科学教育通过专门设 置的自然课程而进行是在清代同 治年间。当时“格致”一科的设 置,是我国设置自然科学教育课 程的开端。
•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布了 “癸卯学制”(也称《奏定学堂章 程》),其中规定了初小和高小都 有“格致”一科。“格致”的内容 包括动植物、矿物、理、化、卫生 等。这是我国小学设置自然科学课 程的开始。
第二阶段从4-6岁开始到8-9岁。这一阶段,暗示性的特征 逐渐消失,主客体开始区分,但是主观意向仍附着在客体 之上。魔幻和泛灵论仍然是构成该阶段的基本成分。
第三阶段,主客体开始分离,儿童开始认识到主体不必追 随与客体。魔幻和泛灵论的成分开始消失。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学 徒
1.社会文化论
2.提供多元化的操作材料,为幼儿创造探索 的空间。
3.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评价儿童。
二、主体活动理论
三、全面和谐发展观
完整儿童:主张发展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的自 信、主动力、关心,实施“全人教育”实现儿童“完 整学习”。
四、终身教育观
1956年,法国教育理论家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第三次 成人教育委员会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
我们认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指一切促进幼儿学习科学的教育活动。(包括家庭、 社会、幼儿园等各类施教者对幼儿进行的科学启蒙教育)
狭义:指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幼儿园课程密不可分的一 个部分,他和其他教育领域如语言、健康、社会、艺术等 共同构成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在各方面的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识来自主客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儿童早期不能够很好地区分主客体,他们的认识 常表现出“泛灵论”的特点。
即“万物有灵”把有生命的物体特征加到无生命的物 体上。
皮亚杰总结了儿童“泛灵论”思想的三个 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延续到4-5岁为止,它的显著特征是以整体性 的暗示表现万物有灵。在这个阶段中,主体和客体完全混 浠,相互渗透,现实常常被想象为魔幻般的活动。
“教育也是一种社会经历,儿童在这一经历中,可以 了解自己。丰富自己同他人的关系,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 这种经历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前,根据不同的情况以不 同的方式开始,自基础教育阶段起,教育的内容应培养学 习兴趣,求知的欲望与乐趣以及不久以后接受终身教育的 愿望与能力。
第三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 (一)我国学前科学展教育的沿革
我的观点: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统治者一般 利用宗教或者愚昧的信仰来进行统 治。例如西欧中世纪罗马教皇的统 治。在中国,统治中国几千年的主 要思想就是儒家的思想。
★科学的发展会逐渐揭开事物的客 观的本质,使人们的信仰发生改变 。
因此本质上来说,科学所揭示的客 观真理与统治者所构造的上层建筑
(二)近代的儿童科学教育
• 1903年,我国建立了第一所蒙养院 ,在《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 法章程》内,虽没有设立专门的学 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但在“手技 ”这一条目中写有
• “……蒙养院附近之庭院内,播草 木花卉之种于地,灌溉以水与肥料 ,使观察其自然发生以至开花、结 实等各种形象。诸如此类,要在引 导学前儿童手眼,使之习用于之处 ,为心之意兴开发之资”。
• (3)古儿蒙学读物
• 宋代方逢辰编写的蒙学读本《名物 蒙求》中,就专门介绍了自然和自 然界知识,包括天文、地理、鸟兽 、花木、日用品、耕种操作等。
• 《三字经》中有介绍数、日、四时 、五行、六谷、;六畜的自然知识 ,如“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 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shi三声 ),此六畜,人所饲……”,
? 有哪些呢
• 人类早期科学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
• 一,自然科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紧 密结合。
• 二,自然科学待遇愚昧的神灵色 彩。
由于在原始社会,科学还不 发达,人类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 解释,于是将自然现象神化,这 样的“误解”就阻碍了人类对于 自然法则的认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古代的自然科学教育(推荐百 家讲坛钱文忠教授讲授《三字经》 ,“潜艇”)
在古代社会里,统治阶级的盛衰 会大大影响科学教育的盛衰。
(1)我国古代墨子,讲学时很重视 生产知识的传授。
★墨子用实验的方法解释小孔成像 的原理,这是世界上对光的直线传 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比之与希腊 的欧几里得(前330-前274)要早 一个世纪。
★而且墨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这在世界科学教育史上也是一种 首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