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力学弹塑性分析

合集下载

岩土弹塑性力学

岩土弹塑性力学

. 20
q 洛德参数与受力状态
m (I1 )、q (J 2 )、 (J 3 )与 1 、 2 、
关系
2
主偏应力方程, S3J2SJ30
三角恒等式模拟,si3 n4 3sin1 4si3 n0
1 2 3
2 3
q
s s s
i i i
n n n
2
3
2
3
m m m
.
21
q 岩土本构模型建立
q 岩土塑性力学与传统塑性力学不同点
Ø球应力与偏应力之间存在交叉影响;
Ø考虑等向压缩屈服
Ø屈服准则要考虑剪切屈服与体积屈服,剪切屈服中要考虑平均 应力;
v
p Kp
q Ks
p
q
Gp Gs
Kp,Ks,Gp,Gs——弹塑性体积模量,剪缩模量,压硬模量,
弹塑性剪切模量
. 16
q 岩土塑性力学与传统塑性力学不同点
q 岩土塑性力学及其本构模型发展方向 q 岩土材料的试验结果
q 岩土材料的基本力学特点
q 岩土塑性力学与传统塑性力学不同点
q 岩土本构模型的建立
. 3
q 岩土塑性力学的提出
Ø材料受力三个阶段: 弹性 → 塑性 → 破坏
弹性力学 塑性力学 破坏力学 断裂力学等
. 4
q 岩土塑性力学的提出
Ø塑性力学与弹性力学的不同点: • 存在塑性变形 • 应力应变非线性 • 加载、卸载变形规律不同 • 受应力历史与应力路径的影响
. 9
q 岩土塑性力学及其本构模型发展方向
Ø 建立和发展适应岩土材料变形机制的、系统的、严 密的广义塑性力学体系
Ø 理论、试验及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试验确定屈服 条件及其参数,以提供客观与符合实际的力学参数

岩石脆性和塑性指标测试方法与分析

岩石脆性和塑性指标测试方法与分析

岩石脆性和塑性指标测试方法与分析岩石是地球上重要的构造材料之一,了解岩石的性质对工程建设和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岩石的脆性和塑性指标是评估岩石抗破坏性能的重要参数。

本文将介绍岩石脆性和塑性指标的测试方法和分析。

一、岩石脆性指标测试方法与分析脆性是岩石破裂的倾向,通常可以通过强度试验来表征。

最常用的方法是岩石压缩试验。

该试验会施加垂直于岩石样本的压力,通过测量压力和变形的关系,可以得到相应的脆性指标。

在岩石压缩试验中,常用的指标包括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和破裂韧度。

弹性模量可以反映岩石的刚度,抗压强度则是岩石在受到压力时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而破裂韧度则是岩石在破裂前能够吸收的能量。

除了岩石压缩试验,还可以利用冲击试验来评估岩石的脆性。

冲击试验中,会利用冲击能量使岩石样本受到冲击加载,从而观察岩石样本的破裂情况。

通过测量冲击力和冲击变形,可以得到脆性指标。

二、岩石塑性指标测试方法与分析塑性是岩石变形的倾向,可以通过剪切试验来评估。

剪切试验中,将岩石样本施加剪切力,通过测量强度和变形,可以得到相应的塑性指标。

在岩石的剪切试验中,常用的指标包括剪切强度和剪切模量。

剪切强度是岩石在受到剪切力时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剪切模量则是岩石变形的刚度。

除了剪切试验,还可以通过拉伸试验来评估岩石的塑性。

拉伸试验中,将岩石样本拉伸,通过测量拉伸力和变形,可以得到相应的塑性指标。

三、岩石脆性与塑性指标分析脆性指标和塑性指标主要描述了岩石在受力过程中的破裂和变形情况。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试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岩石的力学性质和破坏机理,为工程建设和地质研究提供依据。

脆性指标较高的岩石通常呈现出脆性破坏,即在受到较小的应力作用下迅速发生破坏。

塑性指标较高的岩石则表现出塑性变形,即在受到较大的应力作用下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

了解岩石脆性和塑性指标的测试方法和分析对于地质灾害评估和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地质灾害评估中,通过分析岩石的脆性和塑性指标,可以预测岩石在地震或其他外力作用下的破坏程度。

3第二章岩石力学弹塑性分析

3第二章岩石力学弹塑性分析

f f ( ij ) ( ) 0
(2) 随动强化模型: 随动强化模型是指屈服面的大小和形状不变, 它只是产生移动. 后继屈服面的一般方程为
p f f ( ij ij ) 0
α是材料参数,
(3) 混合强化模型: 其强化规律介于等向强化模型和随动强化模型 之间, 即既有扩大又有移动,后继屈服条件可写为
2 本构关系的复杂性: 在弹性阶段,弹性本构关系只用一组物理方程就可以描述,但在 塑性阶段,塑性本构关系通常要包含四组方程: (1) 屈服条件(初始屈服条件): 是用来判断是否从弹性状态到塑性 状态的条件或准则. 对于单向应力状态, 要判断它是否屈服, 只需判 断它的正应力是否达到屈服应力, 而对于复杂应力状态, 相应的应力 张量由六个应力分量决定,必须依据一定的准则判断, 这个准则就叫 做屈服条件或屈服准则. (2) 加(卸)载条件: 材料进入塑性状态以后继续塑性变形的过程, 叫做加载过程; 反之,推回到弹性状态的过程, 叫做卸载过程. 这两个 过程的本构关系是不一样的, 所以要进行判断. 判断加载的条件叫做 加载条件;判断卸载的条件叫做卸载条件; (3) 强化条件(后继屈服条件): 判断再次屈服的准则.材料屈服以后, 如果卸载后再加载,使其再次进入塑性状态, 这时候的屈服条件一般 不同与初始屈服条件, 称为强化条件(后继屈服条件).所以有些书把 (1)与(3)统称为屈服条件, 但分别称为初始屈服条件和后继屈服条件:
( 1 3 , 1 3 , 1 3 )
等倾线的方
1 2 3
(2) π平面 在应力空间中, 过坐标原点 并且以等倾线为法线的平面, 称 为π平面 . π平面 的方程为
σ2 L
1 2 3 0
4 屈服轨迹 π o σ1 屈服曲面与π平面的 交线称为屈服轨迹. 根据 研究,屈服轨迹具有如下 性质 σ3 (1) 对称性 (2) 外凸性:这是由Drucer公设得出的结论. Drucer公设:在加载和卸载的整个循环过程中,附加应力做功非 负.即

岩土工程中的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

岩土工程中的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

岩土工程中的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岩土工程中的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是研究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弹性和塑性变形特性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技术在岩土工程设计、施工和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弹塑性理论的基本概念、应用范围以及分析技术的具体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弹塑性理论是研究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弹性和塑性变形特性的理论。

弹性是指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能够恢复原状的能力,而塑性是指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形。

弹塑性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是具有弹塑性的,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其力学行为。

岩土工程中的弹塑性理论主要包括弹性理论、弹塑性理论和塑性理论。

弹性理论是最基本的弹塑性理论,它假设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只发生弹性变形,而不发生塑性变形。

弹塑性理论则是在弹性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塑性变形的概念,它假设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既可以发生弹性变形,也可以发生塑性变形。

塑性理论则是假设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只发生塑性变形,而不发生弹性变形。

在岩土工程中,弹塑性理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首先,弹塑性理论可以用于岩土工程设计中的荷载和变形计算。

通过建立合适的弹塑性模型,可以对岩土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进行合理预测,从而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

其次,弹塑性理论可以用于岩土体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

通过对岩土体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弹塑性行为进行试验研究,可以获取岩土材料的力学参数,为岩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此外,弹塑性理论还可以用于岩土体的动力响应分析、岩土体的稳定性分析等方面。

在岩土工程中,弹塑性分析技术是基于弹塑性理论的具体计算方法。

弹塑性分析技术主要包括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弹塑性强度折减法、弹塑性反分析等方法。

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是一种基于有限元法的弹塑性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合适的有限元模型和弹塑性本构关系,可以对岩土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进行数值模拟。

弹塑性强度折减法是一种基于强度折减原理的弹塑性分析方法,通过将岩土体的强度参数按照一定的折减系数进行计算,可以对岩土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进行估计。

岩石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岩石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 t s 空间表示
其中:
t 1 3, 2
s
1
3
2
用剪应力和平均应力来表示
• 常用三维: p q 空间表示
1
P
( 3
1
2
3)
q
1 2
(1
2 )2 ( 2
3 )2 ( 3
1 )2
3
3J2
2 oct
oct
2 3
J2
1 3
(1
2 )2 ( 2
3 )2 ( 3
1 )2
1 J2 6 ( 1
2 )2 ( 2
2)参数意义:
1 ,
(1 3 )u
1 a b
1 b
b 1
1
1
(1 3 )u
1 0
E0
1 3 1
1
a b1
1 a
1 a
E0
变化的规律为
Ti ijTj
•或
i 1,2,3
Ti jiTj
i 1,2,3
• 该3个元素组成的整体称为一阶张量,记作 T
Ti
i 1, 2,3
称为T 的分量,记作
T (Ti ) (T1,T2 ,T3 )
• 一阶张量=向量
4.二阶张量
• 有 32 9 个元素, Tij i, j 1,2,3
1.Cauchy假设: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内各点的 应力状态和应变状态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 系。因此,弹性介质的响应仅与当时的状态有 关而与应变路径或应力路径无关。
• 推论: ① 卸荷后,介质回到初始状态
② 应力、应变都是瞬时发生的,在时间上无先 后顺序
③ 在应力空间和应变空间的各点之间构成一 一对应的映射关系。

《岩土弹塑性力学》课件

《岩土弹塑性力学》课件

02
数值模拟的精度和稳 定性
数值模拟的精度和稳定性是评价数值 模拟技术的重要指标,需要不断改进 数值方法和模型参数,提高模拟结果 的可靠性和精度。
03
数值模拟的可视化和 后处理
可视化技术和后处理技术是数值模拟 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观地展示模 拟结果和进行结果分析,需要不断改 进和完善相关技术。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弹塑性力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弹塑性力学将进 一步发展并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新能源、环保、生物 医学等。
Part
02
岩土材料的弹塑性性质
岩土材料的弹性性质
弹性模量
表示岩土材料在弹性范围内抵抗变形的能力,是 材料刚度的度量。
泊松比
描述材料横向变形的量,表示材料在单向受拉或 受压时,横向变形的收缩量与纵向变形的关系。
各向同性假设
假设材料在各个方向上具 有相同的物理和力学性质 ,即材料性质不随方向变 化而变化。
弹塑性力学的历史与发展
弹塑性力学的起源
弹塑性力学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 不断发展,人们对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行为有了更深 入的认识。
弹塑性力学的发展
弹塑性力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 体系和研究方法,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支持。
《岩土弹塑性力学》 PPT课件
• 弹塑性力学基础 • 岩土材料的弹塑性性质 • 岩土弹塑性本构模型 • 岩土弹塑性力学的应用 • 岩土弹塑性力学的挑战与展望
目录
Part
01
弹塑性力学基础
弹塑性力学定义
弹塑性力学
是一门研究材料在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共同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的学科。

岩土工程中的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

岩土工程中的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

岩土工程中的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岩土工程是研究土体和岩石力学行为以及相关工程问题的学科。

在岩土工程中,土体和岩石常常会受到外力的作用,从而产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弹性变形是指在加载或卸载外力后,土体和岩石能够恢复到原始形状的能力。

而塑性变形是指土体和岩石在加载或卸载外力后,无法完全恢复原始形状的能力。

为了研究土体和岩石在弹性和塑性阶段的力学特性,人们提出了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

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是将弹性理论与塑性理论相结合,用于描述土体和岩石在受力过程中的力学行为。

弹塑性理论首先研究土体和岩石的弹性行为。

弹性是指土体和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能够恢复到原始形状的能力。

弹性理论利用应力和应变的关系来描述土体和岩石的弹性行为。

常见的弹性理论有胡克定律、泊松比理论等。

这些理论可以用来计算土体和岩石的弹性应力、应变和变形。

然而,在实际的工程中,土体和岩石常常会出现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是指土体和岩石在加载或卸载外力后,无法完全恢复原始形状的能力。

塑性行为涉及到土体和岩石内部颗粒的移动和变形,因此塑性变形的研究要比弹性变形复杂得多。

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的目的就是要研究土体和岩石的弹塑性行为,并提供相应的分析方法。

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1. 弹性塑性模型:弹塑性模型是描述土体和岩石在加载或卸载过程中的应力和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模型有Cam-Clay模型、Mohr-Coulomb模型、Drucker-Prager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用来计算土体和岩石的应力应变状态,从而得到土体和岩石的强度参数和变形特性。

2.弹塑性本构关系:弹塑性本构关系是描述土体和岩石在受力过程中力学行为的数学方程。

本构关系可以用来计算土体和岩石的应力、应变和变形。

常见的本构关系有弹性本构关系、弹塑性本构关系等。

这些本构关系可以用来计算土体和岩石的弹性和塑性变形。

3.弹塑性分析方法:弹塑性分析方法可以用来计算土体和岩石的应力、应变和变形。

第1章 岩土弹塑性力学

第1章 岩土弹塑性力学
应力球形张量 应力偏斜张量
1 平均正应力: m ( x y z ) 3
1 Kronecker 符号: ij 0
在弹性理论和经典塑性理论中:
i j i j
应力球张量只产生体应变,即受力体只发生体积变化而不发生 形状变化; 应力偏张量则产生剪变形,即只引起物体形状变化而不发生体 积大小的变化。
法则,即塑性应变增量方向沿着屈服 面的梯度或外法线方向
粘性本构关系
材料的应力或应变随时间而变化
常常和弹性或塑性性质同时发生,因此,材料的粘性本构 方程分为 粘弹性
粘塑性
粘弹塑性 在工程中,常称材料的粘性性质为流变 常称应力下变形随时间的不断变化为材料的蠕变 常称应变下应力随时坏 破坏力学
2 1 22
2 J 2 3 8
与应力偏张量有关
Lode 角及其参数:
Lode 角及其参数:
平面上应力在x、y轴上的投影为:
x OP cos 30 P P cos 30 ( 1 3 ) 1 2 2 3 3 2

1 2
( 1 3 )
斜面上的剪应力
2 2 2 v px p2 p y z N
2 主应力与应力主方向
斜面ABC为主微分面,面上只有正应力σ 投影到坐标轴上
p y m
p x l
p z n
p x xl yx m zx n p y xy l y m zy n p z xz l yz m z n
弹性
岩石力学性质 塑性 粘性
体力和面 力Fi,Ti
平衡
位移ui 相容性 (几何)
本构关系
应力ij 应变ij

岩土弹塑性力学剖析

岩土弹塑性力学剖析

岩土弹塑性力学1 塑性屈服准则在组合应力状态下,材料所服从的屈服准则一般用下式表示:()0=ij f σ (1)函数f 的特定形式是与材料有关的,其含有若干个材料常数。

根据材料塑性准则是否与静水压力有关,可以将材米分为两类:与静水压力无关材料和与静水压力相关材料,这两类材料一般分别称为无摩阻材料和摩阻材料。

通常情况下金属材料属于静水压力无关材料,而土、岩石、混凝土等地质材料属于与静水压力相关材料。

与静水压力不相关的材料是由剪切力控制着它的屈服,在工程中一般采用Tresca 准则和von Mises 屈服准则,而与静水压力相关的材料一般采用最大拉应力准则、Mohr-Coulomb 准则和Drucker-Prager 准则。

下面就开始讨论这些塑性屈服准则。

1.1 Tresca 屈服准则Tresca 准则于1864年提出,该屈服准则假定,当一点的最大剪应力达到极限值则发生屈服。

以主应力表达这一准则,则在屈服时三个主应力两两之差值绝对值的一半中的最大值达到k ,这上准则的数学表达式为:k =⎪⎭⎫ ⎝⎛---13322121,21,21max σσσσσσ (2) 如果材料常数k 由单轴试验确定,则可以得下述关系20σ=k (3)其中,0σ为单轴加载屈服应力。

为了以图形表示二维空间中的屈服曲线形状,假定一双轴应力状态,其中仅1σ和2σ为非零,在1σ轴和第一区间两轴角平分线间的应力顺序为021>>σσ,所以,由式(2)可以导出k =21σ 或 01σσ= (4) 在21σσ-坐标系中绘出服从Tresca 准则的屈服轨迹(图1)。

利用主应力与应力不变量之间的关系,可将式(2)变换为02)31sin(2),(22=-+=k J J f πθθ ( 600≤≤θ) (5) 式中,式中θ成为相似角或Lode 角。

Tresca 准则与1I 无关,暗示不依赖于静水压力。

由于Tresca 准则与1I 无关,故可将屈服面演绎成主应力空间的规则平行六面棱柱体(图2),它就是Tresca 准则屈服图形。

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课件

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课件
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
考虑了应力和应变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适用于大应变情况。
塑性本构模型
理想塑性本构模型 弹塑性本构模型
岩石材料的变形特性
01
02
03
岩石的弹性变形
岩石的塑性变形
岩石的破裂
03
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的 建立
CHAPTER
基于物理基础的岩石本构模型
物质连续性假设
物理基础
弹性常数
经验本构模型
课程内容概述
包括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的物理基础、数学模型建立、模型参数确定方法、模型在岩石工程中的应用及局限性等。 其中,重点讲解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和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同时介绍模型在岩石工程中的应 用案例及局限性。
02
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的 基本概念
CHAPTER
弹性本构模型
线性弹性本构模型
04
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的 参数确定和验证
CHAPTER
参数确定的方法
实验测定
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测定材 料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
度等参数。
反演分析
利用已知的地质资料和工程数据, 采用反演分析方法确定模型参数。
数值模拟
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模型参数 的拟合和优化。
模型验证的方法和步骤
数据来源
基于实验数据
参数拟合 局限性
唯象本构模型
现象描述
材料常数
唯象本构模型主要基于实验现象的观 察和描述,对岩石的弹塑性行为进行 建模。
唯象本构模型的材料常数通常根据实 验测定,如剪切模量、体积模量等, 用于描述岩石的弹塑性行为。
屈服条件
唯象本构模型通常基于屈服条件,如 Mohr-Coulomb准则、DruckerPrager准则等,描述岩石的屈服行为。

矿山开挖力学与岩石塑性行为分析

矿山开挖力学与岩石塑性行为分析

矿山开挖力学与岩石塑性行为分析矿山开挖是矿山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岩土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矿山开挖力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规律,以及开挖对岩石围岩的影响,从而保证矿山的安全和高效开采。

在矿山开挖力学的研究中,岩石塑性行为是一个重要的分析内容。

岩石的塑性行为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出现的持续性变形,可以通过塑性应变和残余变形来描述。

岩石的塑性行为与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岩石的塑性行为主要表现为变形的持久性,即岩石在受到外力作用后,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变形。

这种持久性变形是由岩石内部的微观结构和晶粒之间的应力传递机制引起的。

在岩石内部,由于晶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外力作用下,晶粒之间会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使岩石发生塑性变形。

岩石的塑性行为与岩石的围压、温度、含水量等条件密切相关。

在较高的围压和温度下,岩石的塑性变形会更加显著。

此外,岩石的含水量也会对岩石的塑性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岩石中存在一定的含水量时,水分子可以填充岩石孔隙中的空隙,从而增加岩石的韧性和塑性。

岩石的塑性行为对矿山开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岩石的塑性变形会导致岩石的剥落、滑坡和塌陷等现象的发生,从而对矿山开挖的安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岩石的塑性变形还会影响矿山的稳定性和开采效果。

矿山开挖过程中,岩石发生塑性变形后,会导致岩体内应力分布的改变,给进一步的开挖带来困难。

因此,在矿山开挖过程中,需要对岩石的塑性行为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实地观测和试验研究,可以获取岩石的塑性参数和变形模式等重要参数,为矿山开挖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可以通过数值模拟和力学模型的建立,对矿山开挖过程中的岩石塑性行为进行预测和评估,从而避免潜在的危险和损失。

总之,矿山开挖力学与岩石塑性行为的分析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内容。

通过详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岩石的塑性行为及其对矿山开挖的影响,从而提高矿山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北京交通大学高等岩石力学2岩石的强度理论与弹塑性本构模型

北京交通大学高等岩石力学2岩石的强度理论与弹塑性本构模型
2 岩石的弹塑性本构模型与强度理论
主要内容: 岩石的非线性弹性本构 岩石的弹塑性本构 岩石的弹塑性耦合现象 岩石的强度理论
2.1 岩石的非线性弹性本构
弹性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在外力 卸除后,变形可以完全恢复的特性,具有这种特性 的物体称为弹性体。
按着Cauchy方法定义:弹性体内各点的应力状 态和应变状态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
d ij

1 t
Et
d ij

t
Et
d kk ij

d ij


K
t

2 3
Gt
d

kk
ij

2Gtd ij
在岩土工程计算中使用比较多是Duncan-Zhang模型
1

3

a
1 b1
1 3
(1 3)u
Ei
1
(1 3 ) 1
1 0
deij

deiej

deipj

1 2G
dSij

dSij
③ 基于Pramdtl-Reuss流动法则的增量本构
d ij

1 2
E
d
m ij

1 2G
dSij

dSij
塑性应变增量用塑性势函数表示
d
p ij

deipj

d
g
ij
若屈服函数为f,则 f=g 时为相关流动法则; f≠g 为非相关流动法则
若岩石的破坏符合M-C准则,则
(1 3 ) f

2c cos 2 3 sin 1 sin

岩土材料弹塑性损伤模型及变形局部化分析

岩土材料弹塑性损伤模型及变形局部化分析

第23卷第21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3(21):3577~3583 2004年11月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Nov.,2004岩土材料弹塑性损伤模型及变形局部化分析*杨强陈新周维垣(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北京 100084)摘要常规的弹塑性模型由于没有考虑到损伤和塑性的耦合作用,难以模拟破坏时由于内部损伤的累积导致的变形局部化剪切带的形成过程,因而,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结构的细观破坏机理。

作者采用一种宏细观结合的思路,基于细观损伤力学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岩土材料弹塑性损伤模型,研究均质材料在外部环境作用下由于损伤和塑性的耦合导致的局部化剪切带的形成过程。

对基体材料服从Drucker-Prager准则的球形孔洞体胞单元提出了一个塑性损伤屈服面,为了反映岩土材料在拉应力和压应力作用下不同的孔洞形成机理,分别采用了球形拉应力和塑性应变的成核机制来建立孔隙率的演化方程,根据塑性损伤屈服面和孔隙率的演化方程,导出了关联流动法则下的岩土材料塑性损伤本构方程。

将笔者提出的岩土材料弹塑性损伤模型,通过用户子程序嵌入到大型商业有限元软件MRAC中。

为了研究塑性和损伤的耦合作用,分别采用Gurson弹塑性损伤模型和Mises弹塑性模型,对Tvergaard 关于自由表面有周期性分布微小形状缺陷的半无限大板在平面应变拉伸作用下剪切带的形成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在模拟变形局部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采用作者提出的岩土材料弹塑性损伤模型,对平面应力条件下有一个缺陷单元的均质岩土材料单轴受压试件的局部化剪切破坏进行了数值模拟。

关键词岩土力学,岩土材料,体积孔隙率,Drucker-Prager准则,成核机制分类号 TU 4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6915(2004)21-3577-07ELASTO-PLASTIC DAMAGE MODEL FOR GEOMATERIALSAND STRAIN LOCALIZAION ANALYSESYang Qiang,Chen Xin,Zhou Weiyuan(Department of Hydraulic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Abstract Elasto-plastic models can not explain the micro mechanism of shear band formation caused by damage evolution in ductile material due to the neglecting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amage and plastic flow. An elasto-plastic damage model for geo-materials based on micromechanics is proposed and the micro mechanism of shear band formation in homogeneous geo-material is studied. A macroscopic yield criterion for porous geo-materials with matrices of Drucker-Prager yield criterion is given,and a plastic strain-controlled void nucleation model as well as a tensile volumetric stress-controlled nucleation model are proposed for the compressive and tensile stresses,respectively. Moreover,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of the elasto-plastic damage model with plastic normality flow rule is deduced. This elasto-plastic damage model for geo-materials is embeded into the commercial FEM software MARC as a user’s subroutine. A tensile plane strain specimen with initial shape imperfection on its upper bound which was first analyzed by Tvergaard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elasto-plastic damage model and Mises elasto-plastic model,respectively. It is shown that the shear band development is only found in Gurson elasto-plastic damage model. Shear band formation due to void nucleation and growth in a plane stress specimen of homogeneous geo-material with one defect element subjected to uniaxial compression is 2003年12月8日收到初稿,2004年2月8日收到修改稿。

3 岩石粘弹塑性理论

3 岩石粘弹塑性理论

图4-1-6 经历10天蠕变及瞬时压缩破坏的应力应变曲线
表4-1-1 蠕变后压缩破坏试验的抗压强度
蠕变不同时间后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压 应力0.88倍抗压强度)
单轴抗压强度
R) (MPa
c
2天 99.6 95.3 101
4天 105 106
10天 98.1 98.8
高孔隙水压条件下岩石的蠕变特性
围压对于岩石流变的影响
影响岩石蠕变的因素
岩性(内部微结构、矿物) 应力水平和应力状态
含水量情况及孔隙水压力
温度
节理面蠕变试验
分为三个阶段:第Ⅰ阶段蠕变速率逐渐减缓; 第Ⅱ阶段蠕变速率保持为常数值不变;第Ⅲ阶 段蠕变速率急剧增大,直至试样节理面呈明显 滑移破坏。
灌浆节理面剪切蠕变曲线
1 岩石和结构面蠕变试验
试验设备
蠕变加载方式
(1)单级加载
蠕变加载方式
(2)分级加载
蠕变加载方式
(3) 循环加载
陈氏加载法 陈氏加载法
Boltzmann 叠加原理 过去某时刻加上的荷载到任一时
刻t引起的变形等于各个互不相干 的荷载到时刻t引起的变形总和。
岩石蠕变变化过程
式中, J (t ) 为蠕变柔量。
当 t 时
E1 E2 ( ) 0 E1 E2
回复:
首先产生

0
E
的瞬时变形,然后随时间回复,
1
其方程与Kelvin 体的回复过程一样。
(t ) e E
0
( t t1) E 2 /
e
tE 2 /

松弛方程:
t 0 时,施加常应变 0 ,本构方程为:

弹塑性理论

弹塑性理论

岩石力学弹塑性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0 岩石力学本构模型与经典理论岩石在工作荷载的作用下,各点处于空间应力状态,且在不同部位因其应力大小的不同会处于线弹性、弹塑性、损伤、开裂等状态。

根据岩石所处应力-应变状态和时间范围,建立岩石力学本构模型是解决实际岩石力学问题和深入认识岩石本身性质的关键所在。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专家、学者在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材料宏观的应力-应变曲线关系的途径来确定岩石的本构关系,如线弹性模型(如虎克定律)、弹塑性模型(如剑桥模型)、粘弹塑性模型(如修正的索费尔德-斯科特-布内尔模型)等。

这些模型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石的力学性质。

支撑上述模型的理论大体上可分为两支。

1 弹塑性理论它是最早引入岩石材料的力学理论,也是发展比较完善、实际应用最广的一支。

它根据岩石内部的应力-应变关系建立本构模型,然后采取与材料相适应的屈服条件来求解,屈服函数的主要作用是作为进行应力迁移的判断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工程实践表明,岩石材料是一种内磨擦材料[1],且各向异性;在复杂应力作用下,会发生主应变方向与主应力轴偏转的问题,这时不但主应力和偏应力都会引起体应变,而且会产生剪切屈服和体积屈服[2]。

沈珠江在1988年提出的多向滑动模型,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的,事实它是宏观多重屈服面的细观解释[3],这实际上就抛弃了塑性应变增量{Δεp}的方向与应力增量{Δσ}方向无关的假设,而是利用非相关流动规则考虑了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所以此模型对不同的应力路径有较好的适应性。

2 流变理论流变理论是在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中考虑时间因素,与弹塑性理论处理问题思想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流变过程是一个不平衡的过程。

根据目前的研究,岩石力学的流变模型大体上可以分为3类:经验公式、组合模型、积分形式模型等[4]。

经验公式多数描述的是初始蠕变(Ⅰ)和等速蠕变(Ⅱ),较少反映加速蠕变(Ⅲ)。

目前,关于材料介质蠕变的经验公式主要有3种类型:幂函数型,其基本形式为ε(t)=Atn,此处A,n 都是试验常数,n 取值一般在0.3~0.5之间,多用来反映初始蠕变(Ⅰ)阶段的性质;对数型,形式为ε(t)=εe+Blgt+Dt,此处B,D 为试验常数,常反映加速蠕变(Ⅲ)阶段的性质。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的弹塑性分析方法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的弹塑性分析方法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的弹塑性分析方法弹塑性分析方法是一般力学和力学基础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将介绍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以及常用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

一、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弹塑性分析方法是一种综合运用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理论的方法,用于描述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过程。

在弹塑性分析中,材料会先发生弹性变形,当应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开始发生塑性变形。

弹塑性分析方法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材料的变形和破坏行为。

二、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应用领域弹塑性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土力学、岩石力学等领域。

例如,在工程结构的设计中,使用弹塑性分析方法可以预测结构在外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行为,从而确定结构的合理尺寸和材料强度要求。

在土力学和岩石力学中,弹塑性分析方法可以用于预测土体和岩石的变形和破坏特性,为工程施工和地质灾害的预测提供依据。

三、弹塑性分析的数学模型弹塑性分析方法使用了多种数学模型来描述材料的力学行为。

其中常用的模型包括线性弹性模型、单一参数塑性模型和本构模型等。

1. 线性弹性模型:线性弹性模型假设材料的应力与应变之间呈线性关系,常用于描述小应变范围内的材料行为。

2. 单一参数塑性模型:单一参数塑性模型假设材料的塑性行为由一个参数来描述,常用于描述中等应变范围内的材料行为。

3. 本构模型:本构模型是更为复杂的数学模型,可用于描述广泛的材料行为。

常见的本构模型包括弹塑性本构模型、弹塑性本构模型、弹粘塑性本构模型等。

四、弹塑性分析的计算方法弹塑性分析方法使用了多种计算方法来求解材料的变形和应力分布。

其中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有限元法、边界元法和等。

这些方法可以将实际结构离散成有限个子区域,通过求解子区域的变形和应力,得到整个结构的变形和应力分布。

这些计算方法具有高精度和较强的通用性,广泛应用于工程和科学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弹塑性分析方法是一般力学和力学基础中重要的研究领域,用于描述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过程。

岩石力学弹塑性分析

岩石力学弹塑性分析

1. 平衡微分方程
x xy Fx 0 x y yx y F y 0 x y
2. 几何方程
u x , x
v y y
xy
v u x y
3. 物理方程 (1)平面应力
1 x [ x y ] E 1 y [ y x ] E 1 xy xy G
当边界与坐标轴垂直时, the stress boundary conditions 可以简化: 若边界垂直于 x axis, 这时 l 1, m 0, 则 boundary conditions (2.15) 可 简化为:
( x ) s f x ( y ) , ( xy ) s f y ( y ) ( when l 1) ( x ) s f x ( y ) , ( xy ) s f y ( y ) ( when l 1)
第二章 岩石力学弹塑性分析
2.1 线弹性分析 一、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一)空间问题 1. 平衡微分方程(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Equilibrium)
x xy xz Fx 0 x y z yx y yz F y 0 x y z zx zy z Fz 0 x y z
这就是按位移求解平面问题的基本方程.. 而位移表示的应力边界条件:
(1 ) E u v 1 2 u v l( )m ( ) fx (1 )(!2 ) x 1 y 2(1 ) y x (1 ) E u 1 2 v u v m ( ) l ( ) f y (1 )(!2 ) y 1 x 2 ( 1 ) x y

6.5.1 弹塑性理论

6.5.1 弹塑性理论
围岩深部逐渐扩展,直到重分布后围岩应力未超过屈服强度(弹性状态)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弹塑性力学:洞室周边围岩中发生应力集中现象,超过岩体屈服强度,岩体发生塑性变
形,变形范围向围岩深部逐渐扩展,从而在洞室周围形成塑性变形的圈,称为塑性松动圈。
在靠近洞壁处,切向应力σθ 大大减小,而在岩体深处出现应力增高区。在应力增高区外,
岩石处于弹性状态。
应力降低区Ⅰ
塑性松动区
应力增高区Ⅱ
天然应力区Ⅲ
近似计算。
2.当洞形特殊和地质条件复杂时,可采用有限单
元法、离散元等数值分析方法。
圆形洞室
当视围岩为弹性介质时,洞室边界上的应力分量为:
K0 பைடு நூலகம்0
K0 1
1.洞室围岩中,对洞壁稳定性起着决定性影响的是切向应力;
当洞壁切向应力大于岩石抗压强度或抗拉强度时,洞周开始断裂。
K0 0
大主应力σθ=3p0
1.弹性体岩石,应力小于岩石的强度,不产生山岩
压力。
2.散粒体岩石,运用普氏压力拱理论或太沙基理论,
计算山岩压力。
3.弹塑性岩石,用弹塑性理论研究围岩应力和山岩
压力。
地下洞室
1.对地形地质条件简单的圆形洞室,在特定的条
件下是应力轴对称的,当遇到矩形或直墙拱顶、
马蹄形等洞室,将它们看作简化的圆形硐室进行
小主应力σθ=-p0
K0 1
大主应σθ=2p0
小主应力σθ=0
2.当切向与径向应力差(−)超过一定数值后(岩体强度准则);
洞壁岩石进入塑性屈服状态,产生塑性变形,围岩向洞内塑性松胀(弹塑性观点);
该部位应力下降,应力转移到邻近岩体,使得围岩应力升高(应力转移和重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n su )
(2) 应力边界条件(stress boundary conditions) 在下图(b) 中的AB表面取 point P . 这样 px and py 变成在P 点 f x and f y 的surface force components . 而σx,σy,τxy,τyx 变成在P 的 stress components 的boundary values, 则 Eqs.(2.3)
(b) (c )
若边界垂直于 y axis, 这时 l 0, m 1,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2.15) 简化为:
( y ) s f y ( x) , ( xy ) s f x ( x) ( when m 1) ( y ) s f y ( x) , ( xy ) s f x ( x) ( when m 1)
1. 平衡微分方程
x xy Fx 0 x y yx y F y 0 x y
2. 几何方程
u x , x
v y y
xy
v u x yຫໍສະໝຸດ 3. 物理方程 (1)平面应力
1 x [ x y ] E 1 y [ y x ] E 1 xy xy G
x s x
Fig. 2.7
可见平面问题有八个方程, 八个变量, 其中应力分量有三个: x , y , xy 应变分量有三个 x , y , xy , 位移分量有两各 u, v 再加上边界条件,理论上也是可解的. 在岩石力学中, 大部分是平面应变问题, 所以下面以平面应变问 题为例, 说明弹性力学的分析方法. 二 弹性平面问题的解法
E 1 2
,将 μ换为
1 ,

就得到plane strain problems 的
physical equations (2.13). 其中第三式也不例外,因为
2 1 1 2(1 ) E E 1 2
4 边界条件(Boundary Conditions)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表 示 位 移 与 约 束 (displacements and constrains), 应力与面力(stresses and surface forces)之间的关系式. 它 分为 (1) 位移边界条件(displacement boundary conditions) In a displacement boundary problem, 物体部分su表面位移是给定 的, 即有
位移解法 解析法应力解法 混合解法 弹性问题的解法 有限元法 数值法边界元法 块体元法
(1) 位移法(Displacement Method): 将 displacement components 作为 基本的unknown functions, 从方程和边界条件中消去应力分量和形变 分量, 导出只包含位移分量的方程和边界条件, 解这些方程得位移分 量, 然后再解应力分量和形变分量, 这样的办法就称为位移法. (2) 应力法(Stress Method) :将stress components as作为基本的 unknown functions,从方程和边界条件中消去位移分量和形变分量, 导出只包含应力分量的方程和边界条件, 解这些方程得应力分量, 然 后再解形变分量和位移分量, 这样的办法就称为应力法. (3) 混合法(Mixed Method): 将一些displacement components and 一 些stress components作为unknown functions,导出只包含这些分量的方 程和边界条件,解这些方程得这些 unknown functions, 然后再求其它 的unknown functions.这样的办法就称为混合法.
这就是按位移求解平面问题的基本方程.. 而位移表示的应力边界条件:
(1 ) E u v 1 2 u v l( )m ( ) fx (1 )(!2 ) x 1 y 2(1 ) y x (1 ) E u 1 2 v u v m ( ) l ( ) f y (1 )(!2 ) y 1 x 2 ( 1 ) x y
v ) y u ) x
将上式代入平衡方程:
x yx f x 0 x y y xy f y 0 y x
得出
2 2 2 (1 ) E 1 2 u u 1 v f x 0 2 2 (1 )(1 2 ) 2(1 ) y 2(1 ) xy x 2 2 2 (1 ) E 1 u v 1 2 v f y 0 2 2 (1 )(1 2 ) 2 ( 1 ) 2 ( 1 ) x y y x
这里有十五个方程, 十五个变量 六个应力分量
x , y , z , xy , yz , zx
六个应变分量
x , y , z , xy , yz , zx
三个位移分量 u, v, w 再加上边界条件,理论上是可解的. (二)平面问题
平面应力问题 平面问题 平面应变问题
u x , x
v y , y
xy
v u x y
得到
(1 ) E u x ( (1 )(1 2 ) x 1 (1 ) E v y ( (1 )(1 2 ) y 1 E v u xy ( ) 2(1 ) x y
(2)平面应变
1 2 x [ x y ] E 1 1 2 y [ y x ] E 1 1 xy xy G
由此可见, 这两个平面问题的 physical equations 是不一样的. 假如 我们将plane stress problems 的physical equations (2.12) 中的 E 换为
第二章 岩石力学弹塑性分析
2.1 线弹性分析 一、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一)空间问题 1. 平衡微分方程(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Equilibrium)
x xy xz Fx 0 x y z yx y yz F y 0 x y z zx zy z Fz 0 x y z
(u) s u (s), (v) s v (s) (on su )
where (u)s and (v)s 是su surface上位移的边界值, u (s) and v (s) 是坐标
的已知函数. 对于完全固定边界 u ( s) v ( s) 0 有
(u) s 0,
(v) s 0
位移边界条件还用Eqs.(2.14):
(u) s u (s),
(v) s v (s)
(on su )
(二) 按应力求解平面问题, 相容方程(Solution of Plane Problem in Terms of Stresses. Compatibility Equation) 平面问题的geometrical equations 如Eqs.2.8
(一) 位移法: 从 physical equations
解出stress components, 得
1 2 x [ x y ] E 1 1 2 y [ y x ] E 1 1 xy xy G
2. 几何方程
u x , x
v w y , z y z
xy
v u v w w u , yz , zx x y z y x z
3. 物理方程(广义虎克定理)
1 x [ x ( y z )] E 1 y [ y ( z x )] E 1 z [ z ( x y )] E 1 1 1 yz yz , zx zx , xy xy G G G
当边界与坐标轴垂直时, the stress boundary conditions 可以简化: 若边界垂直于 x axis, 这时 l 1, m 0, 则 boundary conditions (2.15) 可 简化为:
( x ) s f x ( y ) , ( xy ) s f y ( y ) ( when l 1) ( x ) s f x ( y ) , ( xy ) s f y ( y ) ( when l 1)
(d ) ( e)
(3) 混合边界条件( mixed boundary conditions) 若物体的一部分边界具有已知位移, 因而具有位移边界条件, 如 式(2.14)所示; 另一部分具有已知表面力,因而具有应力边界条件,如 式(2.15)所示, 则叫混合边界条件. 此外, 在同一部分边界上还可能出现混合边界条件, 即两个边 界条件中, 一个是位移边界条件, 另一个是应力边界条件. 如图2.7(a), 在 x direction 有displacement boundary condition (u) s u 0 , 在y direction 有 stress boundary condition ( xy ) s f y 0 . 在 Fig. 2.7b, 我 们有 stress boundary condition ( ) f 0 而在 y 方向, 有displacement boundary condition (v) s v 0
p x l x m xy , p y m y l x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