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简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张爱玲的小说》迅雨
选自《中国现代文论选》402--410页
上海教育出版社陈思和主编 2010年12月版
迅雨是傅雷先生的笔名。傅雷完全凭借艺术感觉谈论张爱玲的小说,他把《金锁记》视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以“情欲”来分析曹七巧的个性和悲剧,并认为张爱玲在这一维度上填补了以往作家的缺陷,十分独到。
他认为,在《金锁记》中,作者的心理分析并不采用独白或解剖,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打成一片。电影节略手法的运用,使空间与时间巧妙转折。新旧文字的柔和,新旧意境的交错,恰到好处。这些形成了作者风格的完整。
《倾城之恋》中,他认为人物性格的刻画没有深度,也没有进行彻底的反省。病态的文明培植了他们的轻佻,残酷的毁灭使他们感到虚无、幻灭,同样没有深刻的反应。作品的重心偏向俏皮而风雅的调情,减少了人物的现实性。总而言之,华彩胜过了骨干。对《连环套》的批评是毫不留情的,尖锐的斥其内容贫乏,人物缺少真实性,用于错乱并且俗气。
一、傅雷先生非常欣赏张爱玲的艺术天分,但也指出了张爱玲的创作的两个危机,技巧的诱惑和记忆的清晰。技巧过分展示会把艺术变成文字游戏,俗套滥调在任何文字里都是毒素,聪明机智成了习气,也是一块绊脚石。张爱玲的写作题材只限于男女问题,形成一种淡漠的贫血的感伤情调。我认为,以上评价都是十分准确的。不过他指出,张爱玲的小说能把人生热情的荒谬与无聊做一种深刻悲哀的表达,很有见地。
二、《路遥的诗意》郭小聪
选自《文学的个性》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1
路遥的作品对今天的青年人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路遥也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
我们都知道路遥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在极度贫困中成长,不仅有着令人敬佩的知识面、思考和创造能力,而且他的作品在困境中展现出的诗意,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是否因为生活过于悲哀,美就会消失,没有位置。
是否因为被生活扭曲了,心灵就容易变得支离破碎。
我们在路遥笔下,看到了他所经历的那种困苦的生活,同时又看到了高居其上的诗意。
贫穷和心灵并不是被动的,贫穷只能围绕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状态来发生作用,同样的处境它使一个人沉沦,却让另一个人奋起,而路遥就是这样在贫穷中奋起的这样的作家。
这篇文章结合据路遥自身的成长经历去解读《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运用“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走进路遥的内心世界,解读作他贫穷的诗意态度,进而深入理解路遥的作品。这篇用诗意的语言去解读路遥的诗意,也充满了哲理,发人深思,也给了在困境中奋发的年轻人深刻的启迪。生活可以贫困,但诗意的生命却如此高贵。
坚持高尚的思想和道德感会不会削弱生存能力,影响个人的幸福?还是康德说得好,道德本来就不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幸福,而是使自己如何无愧于幸福。正是如此,只有人认识自身并试图超越自身,才能真正为自己的生存状态定义。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纯粹的幸福的体验,它与人的寿命无关,却关系到人的生命质量。
三、《困顿中的挣扎—贾平凹论》洪治纲
选自《2005-2006中国文学评论双年选》
作者:郜元宝编选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1-1
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文学评论这种学术文章的独特魅力,我第一次看到,文学评论还可以写得富有才情,这么痛快淋漓,这么直言不讳,而又不影响它的客性评价和理论深度,我一下子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作者从贾平凹的人生心态去考察其悲苦背后的精神特质,作者认为作家内心的懦弱和矛盾决定了他在自我超越上极为艰难的精神地质,也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在精神境界上的本质性飞跃。
然后,作者从贾平凹的创作实践揭示出其农民意识中的现在愿景。一方面,他试图容纳一些现代意识和审美观念;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挣脱沉重的乡土羁绊。在主观上,他渴望回到民间,回到自我独立自治的精神空间,但是,落实到具体的艺术实践中,他又显得顾虑重重而巧取中庸。作者批判了贾平凹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片面的理性思考和简单的二元对立式的价值判断。在他的逃避姿态中,指出他的现代意识只是一种“现代愿景”,而没有深入到现代精神的内部。然而作者指责贾平凹没有在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一种积极的救赎意愿,我认为是对作家过高期望。
最后,作者批判了贾平凹卑琐人生中的绝望本质。贾平凹不仅对现实的一切充满了绝望,对历史,对人性,甚至对人类充满缅想的爱情,贾平凹也同样充满了绝望。在他的笔下,爱情也是病态的。他认为“城不如乡,今不如昔,人不如兽。”他的后期作品与他早期的唯美性叙事构成了一种巨大的反差,也降低了其作品的审美格调,削减了作者对人性恶的揭示效果和批判的力量。
四、《曹禺名剧的误解、曲解与理解》王卫平
选自《文学的个性》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1
由于接受主体的不同,对于伟大作品产生不同的解读也是在所难免的,误解和曲解也是不可避免的。如对鲁迅的小说和曹禺的戏剧的误解和曲解就是现代文学中的典型。
怎样理解《雷雨》的主题?从过去到现代多少年,我们往往强调《雷雨》的主题思想是,它展现了家庭的悲剧,而这个家庭又是具有封建性的资本家的家庭,因此说《雷雨》的主题是反封建。还有的时候我们说《雷雨》的主题是说揭露周朴园这个资本家的罪恶。它揭示了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不会有好命运,它必然要灭亡,因此这个剧本它所代表的是社会问题,阶级斗争。
王卫平认为曹禺写《雷雨》的时候只是一个23岁的年轻人,外在的环境也没有给他造成什么压力,他的世界观不是那样的。当时的曹禺曾经在《写作》这封信中说,他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述诗,而绝非是社会问题剧。在写于1936年的《雷雨》序中说,它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作者的本意是要表现宇宙的残忍,人世间的冷酷。然后作者结合剧中的具体人物论述了这一主题。《雷雨》斩头截尾的演出使得观众的解读与作者的本意分道扬镳了。
《日出》从题材上说剧作家从家庭转向了都市的社会,全面展示了都市的生活图景。对《日出》的误读主要体现在对第三幕的看法。导演和评论家认为这一幕在结构上有所游离,演出的时候被删除了。曹禺认为这是挖心,任它惨亡。
在思想探索和人物塑造上,曹禺的戏剧超越了中国传统戏,体现了人性的深度;其次,他超越了阶级性,他的作品具有哲学的内涵;再从精神内涵上说,越是优秀的作品就越有潜在性。这些是读者对曹禺戏剧误解和曲解的主要原因。
五、《真正的文学与优秀的作家—论几种文学偏见以及路遥的经验》李建军
选自《南方文坛》
2007年3月
李建军是我敬佩的文学评论家之一,他的语言深刻而富有力道,论文写得富有才气,先锋的思想也给人很大的启迪。我最初看到的是他批评莫言的文章,然后看到了他对《白鹿原》热情洋溢的赞美以及对《废都》无情的抨击。因为学术界的风气问题,他的直言不讳,不畏权威,都显得难能可贵,也给我很大的震撼。
什么样的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什么样的作家,才是真正的作家?这是这篇文章论述的核心问题。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却遭遇了认知的困难。
在谈到路遥之前,作者论述了相对主义者的取消主义态度,唯美主义者饮风餐露的观念,“身体写作”者的停留于“原始群”时代的观点以及功利主义者的市场观。批判了上述观点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针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作者指出,文学的发展并非如科学的发展一样呈现出“线性”的延伸状态,而是“面性”的共存状态,而且,旧文学完全可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