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高中阅读)

合集下载

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是指中国文艺评论领域中所涉及的各种评论话语形式和体系的集合。

作为文艺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评论在传播文艺作品、引导文艺评价、推动文艺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特点、历史发展以及当前的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展望和建议。

通过对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艺评论的本质和特征。

在这个话语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包括文艺评论家、学者、作家和读者在内的各种参与者的声音。

他们通过不同的媒介和形式,对文艺作品进行评析、评价和批判。

中国文艺评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雅士们的文学批评和评论活动。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中国的文艺评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无论是古代的文人批评还是现代的学术性评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都经历了丰富的发展历程。

然而,当前中国文艺评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

一方面,文艺评论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倾向导致了评论话语的表面化和功利化。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评论充斥着低质量、无根据和情绪化的言论。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保持多元性和自由性的同时,提高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质量和水平。

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鼓励更多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评论家加入,促进学术性评论与大众文艺评论的互补与渗透。

总之,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紧密相连。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在不断总结和吸取国内外文艺评论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有望进一步完善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为中国文艺的繁荣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编写如下: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是对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定义与重要性以及历史发展等内容。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真题《考据、批评与欣赏》含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真题《考据、批评与欣赏》含答案

中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真题《考据、批评与欣赏》含答案(2016·上海卷·T1~6))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

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银川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银川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银川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其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

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

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

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

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

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

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

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

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其赏”的粗浅理解。

其实我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

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

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

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

可见“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

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第三单元 测试卷(含解析)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测试卷(含解析)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测试卷(含解析)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賦》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诗人将“木叶"这一意象作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来寄托情感。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

他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

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意象”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

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

京纪事二十首其五答案

京纪事二十首其五答案

京纪事二十首其五答案【篇一:语文模拟试题】class=txt>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

“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

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

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

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

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予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

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

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

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惑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四川省达州市石河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达州市石河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达州市石河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黑夜里移动陈思宏漆黑的夜里,找光。

柏林有一家餐厅,名为Nocti Vagus,此为拉丁文,Nocti为“黑夜”,Vagus为“移动”,意即“黑夜里移动”。

这是一家没有光的餐厅。

春夜微寒,我和T走进这家餐厅,室内明亮温暖,与一般餐厅无异。

服务生马上过来招呼,帮我们挂外套,问好,闲聊。

所有的服务生都是盲人。

我们坐在等候区看菜单,招呼我们的服务生是个年轻的女孩,她的脸一直朝向我们,笑容和煦。

她向我们推介海鲜,说自己是个爱吃鱼的人。

前菜、主菜、点心点妥,餐后还有咖啡跟甜点,服务生接着解说待会儿入座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首先,我们必须把身上所有的光源全部关掉,用餐时严禁拍照。

服务生开始给我们做心理建设,等会儿进入的用餐区是彻底黑暗的,但请不要惧怕,虽然餐厅里完全黑暗,但设有特殊的感应系统,安全逃生门也很齐全,让客人可安心用餐。

在服务生的带领下,我们和另外一组客人一起进入一个光线幽微的区域,这是一个过渡区,让我们从明亮走入幽暗,视觉慢慢习惯弱光源,准备迎接黑暗。

服务生请我抓住她的手臂,跟着她走。

我尾随着,连续掀开数个帘幕,终于走进了用餐区。

我身体突然静止,不敢迈出下一步,因为这里头,果真,完——全——没——有——光。

服务生轻声说:“跟我来,左转,来,放心,直走,您不会撞到任何东西,右转,对,就是这里,正前方就是您的椅子,请慢慢坐下。

”我坐下,没有光,就是没有光。

我把手放在面前,完全看不到我的手指。

T的声音从桌子的另一头传来,声音里有些许惊慌:“你在哪里?”和我们一起进来的那组客人,因为其中一位女士完全无法忍受黑暗,尖叫抗拒。

她的呼喊很快消失在帘幕后,应该是被服务生带向光明了。

我被黑暗钉在座椅上,身体僵硬,不安开始在皮肤上逼出汗滴。

服务生突然发声,我被她的声音吓了一跳,原来,她一直站在我身旁。

“我来跟你解说,您的右手边是刀,左手边有叉,杯子在正前方,请您开始用手去寻找,慢慢来,饮料随后上桌。

《文艺评论的“评”与“论”》阅读答案

《文艺评论的“评”与“论”》阅读答案

文艺评论的“评”与“论”景俊美文艺评论的理论缘起是对文学的评论。

但是随着人们对文化艺术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越来越丰富和理性,人们开始将对文学、戏剧、影视、书画、舞蹈、曲艺等艺术形式的“评”与“论”归为文艺评论。

当下文艺评论可分三类:一类是传统的“学院派”,以观照文学作品为主,较少兼备观照其他艺术形式的存在状态;另一类是直接观照现实存在的影视、戏剧等具体、动态而鲜活的艺术类型的评论,从业者多是艺术院校、科研机构或文联等系统的工作人员,他们以评论具体而微的艺术作品为主,而与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交叉不甚紧密,可称之为“专业派”;还有一类是文化艺术爱好者的评论,以观后感为主,类似于街谈巷议,其数量最大的,特别是随着新兴媒体、自媒体的大量涌现,其影响力更是不可小觑,可称之为“爱好派”。

当然,“学院派”“专业派”“爱好派”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学院派”的学科壁垒拘囿了评论者的评论广度,对艺术规律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文学规律的一重维度,不利于将艺术的理论体系放在“艺术学”大理念下进行研究。

因此,越来越学科化的学术框架造就了学科内部互难相通的话语体系,而那些跨学科的研究该怎样定位并获得承认,尚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服众的学理探讨。

“专业派”能较好观照现实存在的各种艺术形式,但又因为与具体的艺术作品相交过密,又容易陷入分析具体作品有余而规律性提炼不够的误区。

“爱好派”的主要问题首先是良莠不齐,其次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臆断和个人化色彩,且评论者又容易转化评论对象,有时候甚至不去聚焦艺术作品本身而转去评论艺术从业者的道德、修养等问题。

艺术的创作与发展需要评论的引导,那么评论者本身是否也需要一些必备的要求?着眼于当下文艺评论的现实语境,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应该上升到传承发展民族艺术、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去认知。

“文艺评论”的规训,至少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评”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理性问题。

所谓“评”,着重于价值判断,即“批评”或“评判”,所以“评”重在讲理。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戏曲辉煌的年代,看戏是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在给民众持续带来欢乐的过程中,戏曲也实现了自身的大众化。

秦华生认为,近几十年来,戏曲之所以逐渐萎缩,虽然跟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有关,但就戏曲自身而言,娱乐性减弱,跟观众的互动也越来越少,导致了戏曲越来越曲高和寡,脱离民众。

“观众花钱买票进戏园子,首先是找乐子的,而不是花钱去接受说教的。

”新媒体为丰富戏曲的娱乐性,提供了手段和路径。

比如,越来越多戏曲人开始在网上直播,用全新的方式表演传统戏曲。

像酷狗直播平台的主播庄妃,本是粤剧演员出身,擅长粤剧、京剧、川剧等传统艺术。

入驻酷狗直播后,庄妃将网络直播特效与戏曲结合在一起改编莲花手舞,并在戏曲表演中穿插粤语说唱,让传统戏曲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和追捧。

戏曲也开始跨界进入网游、手游,把戏曲的娱乐性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比如,武侠手游《楚留香》携手浙江昆剧团,将昆曲戏服“穿”到了游戏中人物的身上:成年女性款式色调温婉柔美,发饰点翠精美动人,上身后应了那句“如花美眷”;成年男性款式色调清雅宜人,剪裁潇洒飘逸,体现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气质。

除了服装,昆曲风格的宅邸家具等也被植入游戏中,很多从未接触过昆曲的青少年,却通过游戏认识了“木兰花·桌”“木兰花·椅”与木质雕花屏风“锁南枝·杂”。

(选自人民网韩业庭《新媒体为戏曲搭好传承舞台》)材料二:戏曲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根脉。

毋庸讳言,其传承发展遇到了困境,观众逐步流失、市场慢慢萎缩,令人担忧。

一些戏曲人士自恃正宗,不肯轻易改变,但相当多的观众觉得戏曲要与时俱进,否则看戏的观众会越来越少。

在文化市场多元丰富的今天,如何守正创新,让戏曲在文艺百花园中风采依旧,是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7题;共18分)1. (2分) (2020高一下·诸暨期中) 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①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②夫晋,何厌之有③设九宾于廷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⑥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⑦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⑧敛赀财以送其行⑨令将军与臣有郤A . ①②⑦⑧⑨B . ②③④⑧⑨C . ②③④⑤⑥D . ③④⑤⑥⑦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 . 就有道而正焉B . 见贤思齐焉C . 天下归仁矣D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3. (2分) (2019高三上·深圳开学考) 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⑴夫晋,何厌之有⑵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⑶吾属今为之虏矣⑷不吾知其亦已兮⑸师不必贤于弟子⑹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⑺月出于东山之上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⑼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⑽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⑾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⑿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 . (1)(4)/(2)(8)(9)/(3)/(11)(5)(7)(10)/(6)(12)B . (1)(4)(8)/(2)(9)(10)/(3)(11)/(5)(7)/(6)(12)C . (1)(4)(8)/(2)(9)/(3)(11)/(5)(7)(10)/(6)(12)D . (1)(4)(8)/(2)(9)(10)/(3)(11)/(5)/(7)(6)(12)4. (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①爱人若爱其身②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③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④视弟子与臣若其身⑤同郎君远去,囊篋萧条,曾无约束⑥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A . ①④⑤B . ②④⑥C . ①③⑤D . ②④⑥5. (2分) (2019高一上·长春月考) 下列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①再拜献大王足下(第二次)②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③失其所与(给予)④沛公起如厕(往)⑤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⑥秦王购之金千斤(购买)A . ①②⑥B . ②④⑤C . ②④⑥D . ①③⑤6. (2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 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或诗余。

文艺评论和随笔阅读(一)-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文艺评论和随笔阅读(一)-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1
高考频度:
★★☆☆☆ ┇ 难易程度:★★★★☆
文艺评论和随笔阅读(一)
一、文体特征通览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

现在也有些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这类文章感情充沛,讲求文采,可读性很强,但学理性相对稍弱。

二、知识要点梳理
《咬文嚼字》
1.有关常识:
朱光潜,著名现代美学家, 文艺理论家。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

2.识记字音字形:
锱铢(zī zhū) 镞(zú) 岑(cén )寂 尺牍(dú) 下乘(chéng )
蕴藉(yùn jiè) 付梓(zǐ) 憎恶(zēng wù) 烟榻(tà) 斟酌(zhēn zhuó)
3.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不领会精神实质的现象)。

锱铢必较:对极小的事情都计较。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很多,学问渊博。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版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当代中国的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指的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的评论。

这种评论比其他任何种类的文艺评论都更专业、更权威。

比如马克思对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的评论、恩格斯对大诗人歌德的评论、列宁对老托尔斯泰思想和作品的评论,就是杰出的典范。

这是近现代文艺思想史所证明了的。

前一段文艺评论工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的评论家少了,真正具有科学性、战斗力和说服力的评论作品也少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相当一批文艺评论被世俗的“人情”和“金钱”、错误的“观念”和“范式”捆绑与侵蚀,文艺评论成不了反映文艺创作的“镜子”与治病的“良药”,起不到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和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有的甚至成为恶劣作品的“吹鼓手”。

当年恩格斯批评德国批评家亚历山大·荣克时曾说过:“简直是没有一个人没有写过好作品,没有一个人没有杰出的创作,没有一个人没有某种文学成就。

这种永无止境的恭维奉承,这种调合主义的做法,以及扮演文学上的淫媒和掮客的癖好,真令人无法容忍。

”这是发人深省的警告。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是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最为根本、最为核心的东西。

(摘编自董学文《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材料二: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须把稳正确导向。

文艺作品往往以审美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现实和人生的看法。

站在什么立场,主张什么价值,秉持什么态度,都有意识形态属性。

有的作品歌颂英雄、高扬正义、倡导平等,应予肯定和鼓励;有的作品虚无历史、宣扬拜金、渲染暴力,须予严肃批评;有的作品本着求真向善的态度,探讨变革时代的人生、社会、未来,进行艺术探索创新,应予关心包容和深入讨论。

2020-2021学年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卷带讲解

2020-2021学年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卷带讲解

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学考2021.2.26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呢?这需要在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以及方式等方面用心用力。

首先,在理念上,告别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理念。

无论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一厢情愿地认为受众会无条件地接受传播的内容,是不现实的。

为此,需要尊重受众的接受期待,平等地与受众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灌输。

盛气凌人的说教没有人愿意听,受众只会背你而去。

所以,宣传工作就不能以“传者”为中心,而应充分尊重受者的权利和感受,提升传播的质量和水平,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所要传播的价值理念植入到目标受众心中去。

其次,在传播框架上亟需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框架问题。

如今,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需要修正。

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已经成为传播现实,这就需要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

二是主流价值观、非主流价值观、中国文化之间的秩序问题。

三者完全重合显然是不现实的,如何寻求三者之间的最大“交集”,这是文化整合需要破解的课题。

将三者有效地整合起来,获得“共识”之后,构建一个立体的传播框架,将三个维度的价值理念有效地运转起来。

主流价值观传播应该处于金字塔的顶端,非主流价值观传播处在中间层,文化传播应该是金字塔的基座。

三个层面的传播是上下贯通的尤其是主流价值观不是孤悬在金字塔的顶部,它应从非主流价值观和中国的文化基座中汲取最大共识,获得丰厚的民意支持和文化地气,这样才能实现主流价值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其三,创新传播方式。

习近平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的内容演绎,就是成功的文化传播案例之一。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测评部编版必修下册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测评部编版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红楼梦》的价值,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

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说,《红楼梦》对于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

也就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

《红楼梦》问世,既是对帝王将相的历史之颠覆,又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认为,《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曹雪芹是“惊人的天才,他是古今罕见的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1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这端的是一个奇才、绝才。

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

著名作家王蒙说: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

《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

读一遍《红楼梦》,等于多活了一次,至少是多活了二十年。

材料二《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红楼女儿结海棠诗社,写下海棠诗,其中以宝钗黛玉二人的诗作最为突出。

曹雪芹的天才之处在于,他既要写出二人出类拔萃的才华,又要通过她们不同的诗作出色地表现出她们各自的性格特质。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薛宝钗诗)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错误,原文“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精品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精品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精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苏轼的意义李泽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

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2021年高考语文11月模拟评估卷(三)(新高考版)-解析版

2021年高考语文11月模拟评估卷(三)(新高考版)-解析版

2021年高考语文11月模拟评估卷(三)(新高考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一门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于是,关于书法的论著也日趋丰富。

可以说。

在中国古代,有关各类艺术形式的论著中,书法论著是最为丰富的。

在众多的论著中,有关书法活动中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论述也多有出现,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诸如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

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

东汉的蔡邑在《笔论》中最早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

”东晋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也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明代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亦说:“志专神应、心平手随。

”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蒜《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

与此相对,炽情态是情燃如炽、激情奔放、欲罢不能、一吐为快的创作心态。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写道:“昔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怀素在《自序帖》中也说;“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

忽然叫绝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苏轼在《送参寥师》中也说:“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这是一种酒神式的浪漫主义的创作心态。

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

其次,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

2023年高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年高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代文论思维方式的整体浓缩性具体表现在文体论、作家作品论和时序论等方面。

曹丕《典论·论文》首开文体论,用“雅、理、实、丽”四个字分别概括“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八类文体的艺术特质。

陆机《文赋》直承《典论·论文》的言说方式,用并列词组形式描述十种文体的特质。

刘勰的文体论,多一言以蔽之。

如《文心雕龙·定势》“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

作家作品论虽为只言片语,却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精妙传神地把握住了作家作品的艺术神髓。

评阮籍、嵇康文学风格的异同,刘勰有“嵇志清峻,阮旨遥深”。

李、杜才学风格迥异,严羽着“飘逸”与“沉郁”而风神足俱。

郊岛并称,同为苦吟,苏轼有“郊寒岛瘦”,堪称妙评。

在对一个朝代的文风的把握上,古代文论也时常运用整体浓缩性的表述。

古代批评家往往有俯瞰宇宙、弥纶百代的眼光和胸襟。

他们以这种眼光和胸襟“统百代而论诗”(叶燮《原诗·内篇下》),雄视上下几千年,往往会有许多独到的体会和领悟。

如“建安风骨”“盛唐气象”,非常允当地抓住了一个时代的风神气貌。

古代文论整体浓缩性特征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从文化传承来说,中国文化善于以简治繁,举重若轻。

世间万象,千变万化,其运转之规则理应纷繁复杂,中国的哲人却一言以蔽之“一阴一阳”。

这一思维方式直接启示了后代的文论表达。

姚鼐《复鲁絜非书》提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受《周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文论浓缩性特征还受文化经典的启示。

道家的整个思想可以用一个“道”字来概括。

儒家的经典《春秋》,内容上“微言大义”,语言上“一字褒贬”。

《文心雕龙·宗经》说:“《春秋》辨理,一字见义。

”儒道文化是古代文论思想智慧的基石,其思维方式是中国文论浓缩性特征的滥觞,促使文论家们用最精要的语言去把握文学的真谛。

【名师讲题】文艺批评是一把“利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文艺批评是一把“利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段时间以来,文艺批评不怎么受大众待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言说方式: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缺少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艺批评出现这样的问题,的确值得文艺评论界认真思考。

如果评论者老在一个小语境里兜圈子,说话弯弯绕,尽用些别人看不懂的文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拒人于千里之外,显然难以与作家、读者、其他批评者平等交流。

长此以往,文艺批评又如何起到介入和推动文艺发展的作用呢?改变文艺批评风气,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内容要“活”。

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积极作用于内容。

文艺批评的对象是文艺作品或文艺思潮,评论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批评,告诉大家批评对象的可能性究竟有多丰富,而这种可能性往往不止一种。

因此,评论者必须综合应用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对文艺作品或文艺思潮的具体评析,挖掘和揭示出审美现象“能指”与“所指”所包孕的多重意蕴。

换句话说,文艺批评“活”不“活”,取决于评论者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

形式要“活”。

文艺批评原本可以不拘一格、多种多样,除各种专题性、综合性的长篇论文外,还可以有随笔式、评点式、对话式、赏析式等多种文体的评论文章。

古今中外许多真知灼见,不仅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而且传之后世的文论、诗论,并非都出自“大块论文”,而是出自各种样式。

如中国古代众多诗话、小说评点,现代鲁迅、陈望道、朱光潜等的文艺批评,都是以杂文、对话体、随感样式写成的。

有的虽然每篇只有几百字,但言精意赅,提出新的观点,切中文学要害,读者每看一篇,都能受到一点有益启示。

语言要“活”。

文艺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样式,有其自身严肃性、逻辑性和抽象性,我们不能要求它完全具有小说、诗歌那样的艺术魅力,但实践表明,文艺评论文章完全可以做到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上述我国古代文论便渗透着审美情趣、形象感。

许多文章读起来如同欣赏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一首首隽永的诗歌、一则则生动的故事,读者既得到理论启示,又能获得艺术享受,大大缩短了评论与读者的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

“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

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

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
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

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
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

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

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

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

喜的是“弹幕”
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
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
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
大的影响。

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
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
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
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
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

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
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
结缘。

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

“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

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
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
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
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C.“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D.“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
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D.“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得到复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答案解析
1.B;依据原文“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可知,“评点”不分主与辅,选项说“通过……来辅助……”违背文意
2.C原文“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即低劣的评论会影响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3.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