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宗教现象研究综述3

合集下载

藏区宗教现状概况

藏区宗教现状概况

藏区宗教现状概况藏区宗教现状概况——藏区宗教现状考察报告之一曾传辉为了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和我的博士后工作报告,我于2002年7月至9月间,先后在青海、西藏、四川三省区对我国藏区宗教与社会现状进行了调研,走访了所到各地省、地(市)、县的民宗局、统战部及重要寺院20余座,采取参观、访谈、座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搜集到大量资料。

现据此写成几篇内容相关的考察报告,就教于方家。

一、综述在我国56个民族中,藏族是一个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

目前我国在藏族聚居区建立了1个自治区、8个自治州和2个自治县,并与蒙古族、哈萨克族、羌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根据2001年4月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数据推算,藏族人口约54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42%,主要聚居住西藏自治区以及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四省。

西藏藏族自治区有藏族人口241.11万;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雅安地区宝兴县尧碛藏族自治乡,共32个县1个乡,有藏族人口约120万;青海省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等5个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共有藏族人口91.19万;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武威地区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共有藏族人口36.68万;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大理、怒江等散居地,有藏族人口11.6万多。

藏民族大都信奉大乘佛教,因为经典和传播使用藏语,所以称藏语系佛教,通称藏传佛教,外界俗称喇嘛教。

除了语言系别不同以外,藏传佛教在仪式、制度和思想等方面都有诸多区别性的特质。

这些特质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政治和文化处境下的产物,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也发挥了塑造性的作用。

如果用寺院和教职人员的数量来衡量宗教氛围的话,城市宗教氛围比农牧区相对较为淡薄,农区又比牧区相对较为淡薄;富裕地区比贫困地区相对较为淡薄;接近内地的地区比远离内地的地区相对较为淡薄。

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族宗教研究综述

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族宗教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族宗教的社会学研究”(项目编号:NGY20151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维东(1979—),男,回族,宁夏海原人,宁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讲师,哲学硕士。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伊斯兰哲学。

惠庆(1983—),男,汉族,陕西延安人,中共固原市委党校讲师,哲学硕士。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伊斯兰哲学。

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族宗教研究综述王维东1袁惠庆2(1.宁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2.中共固原市委党校宁夏固原756000)摘要:西海固是宁夏南部陇东山区西吉、海原、固原三地简称,是黄土高原东南角回的代名词,还是苏菲派哲合忍耶、虎夫耶、嘎德忍耶等门宦的中心区之一,在我国回族林集中分布的西北地区十分典型。

文章主要从西海固地区回族宗教的研究现状、研究类论思考三个方面,试对民族地区的区域性宗教理论进行梳理研究。

关键词:西海固;区域性;宗教;理论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B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16)03-012-05西海固1〇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名称,还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人’是以回、汉族为主的西海固人民,‘地’是指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原州)、海原、西吉、同心、泾源、彭阳、隆德七县(区)。

”[1]由于各种历史因素,这一地区的伊斯兰教具有教派多样性、宗教制度完整性和信教人口相对集中等特征。

一、西海固地区回族宗教研究现状据一份实证调查表明,西海固地区信仰呈现出以伊斯兰教主导的多元化特征。

“在我们调查的459人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428人,占93.2%;信仰佛教的13人,占2.8%;信仰基督教的1人,占0.2%;信仰道教的13人,占2.8%;信仰天主教的1人,占0.2%;信仰其他宗教的3人,占0.7%。

”[2]由此可见,西海固地区文化的包容性和信仰的自由性,客观上为民族团结奠定了良好基础。

宗教文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小议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浅析社会控制视域下的宗教功能…

宗教文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小议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浅析社会控制视域下的宗教功能…

宗教文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小议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浅析社会控制视域下的宗教功能3、论佛教装饰艺术的现代转型4、佛教特色文化旅游的特性分析5、佛教对传统美学的影响全文总字数:18381 字篇一:小议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小议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多元和谐共生的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宗教蕴含着人类文明的基因,是一种重要社会文化现象,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宗教的存在。

梁漱溟先生指出:“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

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以至各种学术,亦无不导源于宗教。

”[2](P23)人们将自我与心灵、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集中表现为人与神的关系并曲折地反映在人类的宗教里,用以指导从日常生活直至社会生产的各种活动。

宗教是人类思维具有抽象概括能力、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出现的社会现象。

宗教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与过程,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学术界对于宗教形态的分类很多,如按人为因素的多少分为自发宗教、人为宗教或自然宗教、神学宗教;按演化顺序分为原始宗教、古典宗教、现代宗教;按影响范围分为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按制度因素的强弱分为制度性宗教、分散性宗教等。

多元性是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显著特征。

历史上,云南相对封闭但又地处连接中南半岛民族走廊的特殊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不仅带来了众多民族,也舶来了多元宗教文化。

相对独立但又在经济、文化、婚姻等方面交往密切的众多少数民族群众是云南多元宗教文化的信仰载体。

宗教之间的和谐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相互促进,形成云南独特的宗教文化生态,使云南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民族文化宝库”、“宗教博物馆”著称于世。

在这块美丽神奇的红土高原上,繁衍生息着55个少数民族。

云南宗教形态纷繁复杂,从原始宗教到世界宗教,种类齐全,内容丰富,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俱全,包括汉族在内的26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自己的传统宗教信仰。

宗教情况调研报告

宗教情况调研报告

宗教情况调研报告宗教情况调研报告引言: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我国宗教情况,分析宗教信仰对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选择了1000名受访者。

问卷涵盖了人口统计学信息、宗教信仰、宗教活动参与程度、对宗教的看法等方面的问题。

二、人口统计学信息:1. 年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25-45岁之间。

2. 性别:男性和女性的占比为50%。

3. 教育程度:大多数受访者都具有中等以上的教育程度。

三、宗教信仰情况:1. 无宗教信仰:3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没有宗教信仰。

2. 佛教:2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信仰佛教。

3. 基督教:1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信仰基督教。

4. 伊斯兰教:1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信仰伊斯兰教。

5. 其他宗教: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信仰其他宗教。

四、宗教活动参与程度:1. 经常参加宗教活动的人:2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参加宗教活动。

2. 偶尔参加宗教活动的人:3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偶尔参加宗教活动。

3. 从不参加宗教活动的人:3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从不参加宗教活动。

五、对宗教的看法:1. 宗教对个人的重要性:54%的受访者认为宗教对个人有重要性。

2. 宗教对社会的重要性:46%的受访者认为宗教对社会有重要性。

3. 宗教对文化的重要性:52%的受访者认为宗教对文化有重要性。

4. 宗教对政治的重要性:24%的受访者认为宗教对政治有重要性。

六、结论及建议:宗教多样性是我国社会的特点之一。

宗教信仰对于一些个人来说具有重要性,同时也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

基于此,建议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注重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加强宗教教育,提升公众对宗教的了解和尊重。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管理和监管,确保宗教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是积极向上的。

七、局限性:由于受访者的选择是随机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受访人群的情况。

但由于调查规模有限,不能完全代表整个国家的宗教情况,因此在推广此研究结果时需要谨慎。

陕北榆林地区民间宗教信仰历史变迁与现状研究

陕北榆林地区民间宗教信仰历史变迁与现状研究

尤其是 明 清 以来 , 这 里 的民 间宗教信 仰 有 了非 常大的发 展 , 一 方 面在 大 量兴 修 寺 院庙 宇, 一 方 面外 来 宗
教 如 天 主教 、 新教 等也得 到 了广泛 的传播 。文 革 以后 , 随着 国家 宗教 信 仰 政 策 的进 一 步 落 实, 这 里 的 民
间宗教 又有 了一 定 的复兴 与发展 , 并且在 人 民生 活 中间 日益发 挥 重要 的影响 。 关键 词 : 陕北榆 林 ;民间 宗教 ; 道 教 与佛教 ;西方 宗教
( 三) 吴堡 县 : 吴 堡 县 在 榆 林 地 区 的东 面 , 地 接
山西省 , 与清 涧县 毗 邻 。这 里 的 民 间宗 教 活 动 也 比
收稿 日期 : 2 0 l 3 一l O —l O
作者简介 : 李海龙( 1 9 8 9 一) , 男, 浙江丽水人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 0 1 2级研究生. 研究方 向: 中国哲学 , 道家与道教。
寺观自汉晋隋唐以来佛法道教流布中国久已浮屠梵刹紫府国度亦佳州之所有也择其名胜者志之9p64另外通过笔者的研究发现在这里还存有一座晋朝时修建的寺院金山寺在州西北六十里金山上晋永和年建10p64此观之榆林地区的民间宗教发展历史相当长修建寺院庙宇的时间也相当久远但是据各县县志的记载则多数寺院庙宇在明清时修建在明清之前寺院庙宇的数量已经很多但是多数都已破败不堪在明清之
中图分 类号 : D 6 3 5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l 0 0 8— 3 8 7 1 ( 2 0 1 4 ) 0 1— 0 0 4 7— 0 5
陕北榆林地区是一个多宗教信仰并存 的地 区,
同时 也是 一个 多 民族 杂居融 合 的地 区。据 史籍 记载

民族宗教调研报告

民族宗教调研报告

民族宗教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民族宗教信仰的复兴和发展,社会对于宗教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

为了深入了解民族宗教的实际情况,及时掌握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纷纷展开了民族宗教调研工作。

本篇文档就结合历次调研报告,对民族宗教从信仰、活动、传统、法律等角度进行综述和分析。

一、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宗教活动的根基,也是人们对宗教的最直接感受和认知。

在民族宗教信仰方面,调研报告显示,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是我国当前最为活跃的宗教信仰。

其中,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的扩张速度迅猛,伊斯兰教信仰人口比例逐渐提升,藏传佛教信仰持续增长。

而道教和儒教这两种传统宗教在我国民族宗教信仰中的比例不高,已经逐步淡出公众视野。

此外,调研报告还显示,不少民族宗教信仰者对于其宗教信仰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存在着教义理解不清、核心价值不明、信仰缺乏深度等情况。

这也需要加强民众的宗教教育和普及,提升宗教信仰者的理性认知和道德素质。

二、宗教活动宗教活动是民族宗教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于推动民族宗教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调研报告发现,当前我国民族宗教活动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不同宗教信仰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各自独特。

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者最普遍的宗教活动是礼拜、圣歌和祷告会,它们通常在教堂内举行。

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主要是穆斯林仪式和“尼克特”祷告会,藏传佛教的宗教活动则以寺庙朝拜、转经和善事为主要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民族宗教活动已经走出寺庙或教堂,参与人群也越来越多元化。

三、传统文化民族宗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调研报告显示,民族宗教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文化交流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

宗教文化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民间传说、乐器、绘画等文化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加强对民族宗教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承。

宗教价值观研究综述_孟海亮

宗教价值观研究综述_孟海亮
[关键词] 宗教 宗教价值观 价值观
宗教价值观是主体对宗教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对主体 交往的经验为基础,类似于神秘主义,并把那些经验和协调
的重要程度作出判断时所持有的内在尺度。它是影响主体对 人的生活的努力协调起来,有着一种强烈的宗教内涵。后者
宗教的态度,主体的宗教情感以及主体的宗教行为的重要心 是在他人的权威下接受下来的宗教价值,表现出对信仰宗教
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集中地反映了宗教对青年的意义, 同层次的价值。一般看来,与马斯洛所提出的前四个层次的
因此,可以把青年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动机,作为青年衡量 需要相联系的宗教价值观只能是阿尔波特所说的外在宗教
宗教的价值尺度加以考察。不言而喻,青年衡量宗教的价值 取向,而与自我实现需要所联系的宗教追求的则是内在宗教
四、值观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一)存在的问题 国外宗教价值观研究经历接近一个世纪, 并取得丰硕成 果,国内对宗教价值观的研究虽然比较迟,也已有不少的成果 问世。但总结国内外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关宗教价值 观研究方法多使用自陈测量法, 许多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不 佳;国内对宗教价值观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对象主要是对在 读中、大学生,对其他人群,如西南少数民族的研究比较少;在 研究类型上多是横向的现状特征研究,对宗教价值观的变迁、 宗教价值观的功能及宗教价值观与其他心理特征之间关系 研究比较少;缺乏必要的跨文化研究。 国内有关宗教价值观的研究比较单一,不同程度地存在 方法、取样及内容方面的问题。从研究方法看,这些研究大多 采用问卷调查法。其使用的问卷也能够反映青少年的宗教知 识、宗教行为、宗教情感。比如去宗教场所的频次,对宗教中 一些人或物的了解及喜好,信教的原因,信仰的坚定程度等。 针对信仰这一问题,问卷调查法固然有其优势,那就是取样 的广泛性和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因此,问卷调查法适合于对 问题的宏观了解和整体把握。但是,当我们想要较深入地分 析青少年的宗教信仰,分析他们的宗教经验以及宗教信仰的 变化发展过程时,单一的问卷调查法则不能理想地帮助我们 实现研究目的。因此,在有关信仰问题研究的不同阶段,我们 应结合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深度选择使用不同的 研究方法。 从研究内容和对象看,我国己有研究主要以汉族青年的 信教状况为主,也有关于少数民族青年与汉族青年信教的比 较研究。具体到每种宗教,有关基督教信仰情况的调查与分

《内蒙古东部地区萨满教现状研究》

《内蒙古东部地区萨满教现状研究》

《内蒙古东部地区萨满教现状研究》篇一一、引言萨满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宗教信仰,在内蒙古东部地区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使得萨满教在该地区得以传承并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东部地区萨满教的现状,分析其发展脉络、信仰体系、社会功能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萨满教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二、萨满教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脉络萨满教,作为北方民族的原始宗教,源于古老的原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流传于我国北方及东北亚等地。

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萨满教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发展。

历史上,内蒙古的各民族在其文化发展中逐渐融合了萨满教的元素,使其在信仰观念、宗教仪式、节日习俗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征。

三、信仰体系与宗教仪式萨满教的信仰体系以神灵崇拜为核心,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

在内蒙古东部地区,人们相信神灵能够保佑家庭平安、丰收等。

为了与神灵沟通,人们会进行各种宗教仪式,如祭祀、祈祷等。

这些仪式通常在萨满的指导下进行,体现了人与神灵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四、社会功能与文化传承萨满教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萨满教是当地居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纽带,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慰藉和心灵寄托。

其次,萨满教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了丰富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文化遗产。

此外,萨满教还具有社会整合功能,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

五、面临的挑战与保护措施尽管萨满教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近年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年轻人对传统宗教信仰的认同感逐渐减弱。

其次,传统宗教文化的传承面临人才断层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萨满教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其次,培养专业人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人才保障。

此外,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西北道教历史概论

西北道教历史概论

西北道教历史概论*导读:一、西北道教的人类地理学渊源西北地区拥有广袤的国土,分布多种地貌,崇山峻岭、大江大河、高原平陵、湖沼草原,是人类生殖繁衍*一、西北道教的人类地理学渊源西北地区拥有广袤的国土,分布多种地貌,崇山峻岭、大江大河、高原平陵、湖沼草原,是人类生殖繁衍的摇篮。

从蓝田猿人,到现代西北民族,其间经历了近百万年的进化历程,其中以宗教信仰为表征的人类心路历程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西北古代社会,华夏族和诸多少数民族互相角逐,西北的版图写满了民族融合的印记。

它反映在宗教领域,就是各民族宗教观念的相互吸收和整合。

西王母和黄帝,代表了上古西北人类神灵观念的集大成,《山海经》则作为上古历史、地理和神话的百科全书而流传至今,昆仑山和崆峒山作为上古仙山为世代求长生者景仰。

华夏族的敬天法祖和山川祭祀,与少数民族的英雄崇拜、萨满巫术相辅相成,成为道教产生的不竭资源。

西北道教的历史,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不仅早期道教正式形成于今西北境内,道教思想的主要成分、道教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知名人物亦发生或活动于西北大地,近世道教的主要宗派更是源于西北。

西北境内有五岳、五镇中的西岳、西镇,四渎中的长江、黄河、汉水,自西周至唐代,长期在西北定都,历代朝廷的天地祭祀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活动带动了本土宗教的发展。

终南山古楼观、重阳宫等宫观,则是自隋唐至金元间近8个世纪的道教圣地。

即便是在整个道教趋于衰微的近现代,西北的道教活动仍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道教的创立时代及西北道教与佛教的关系研究西北道教历史,首先要面对中国道教何时创立这个大问题。

在北朝以前,史书以老子创立道教为成说,其代表为《魏书》释老志:道家之原,出于老子。

此处所言道家即今人所称道教,文中所说老子道家的种种特征,都是道教的神仙学说。

而到北周时,因佛道两教争论先后、优劣,有僧人道安将道教与老子相割裂,抹煞张陵五斗米道本为黄老道支派的事实,称今之道士,始自张陵,乃是鬼道,不关老子。

【民族宗教论文】各民族宗教的相互影响

【民族宗教论文】各民族宗教的相互影响

【民族宗教论文】各民族宗教的相互影响各种宗教共存于滇西北各民族中,随着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流动和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宗教信仰方面也逐渐形成了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格局。

如纳西族东巴教,是融合了古代苯教、唐代传入的雍仲苯教和纳西原始宗教(原生性宗教)以及藏传佛教、道教等因素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宗教形态[1]。

而摩梭人信仰的“达巴”则与东巴教同源异流,保持了以口诵为主的仪式和占卜传统,尽管也有几种象形文字的占卜书,但没有发展到如东巴教一样有庞大的仪式系统和大量图画象形文经卷的程度。

丽江纳西族,以及云南宁蒗县永宁乡,四川盐源、木里等地摩梭人形成了纳西本土宗教书写与口诵两大传统和仪式系统。

普米族的韩归教也是融苯教、藏传佛教和普米族原始宗教于一体的一种民间宗教。

在滇西北各民族中,“跨族宗教(教派)信仰”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自从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教派(白教)在明代传入滇西北以后,在整个明代都占据藏传佛教的统治地位。

直到清初,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清朝的支持下逐渐在迪庆藏区占据了支配地位,但噶举派在滇西北纳西等族地区依然影响深远,有著名的噶举派滇西十三寺。

丽江地区(今丽江市)和迪庆州维西县的纳西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而中甸(今香格里拉县)的不少原来信仰噶举派的纳西人因受改宗格鲁派的藏族的影响,也逐渐改信格鲁派。

丽江和维西一些地方的藏族因为和纳西族毗邻而居或混居,也有信仰东巴教的,比如笔者在丽江市玉龙县塔城乡调研时,就了解到不少这样的事例。

民国《中甸县志·大事记》中记曰:“东跋教(即东巴教)为摩些谬种民族之古教。

……凡第三区三坝乡七伙头所管之摩些民族,悉信奉之。

即良美、吾车、木笔三乡之摩些族人,虽与汉族同化已久,然对于东跋教,依然信仰。

甚至第二区小中甸乡之少数藏人,亦以其血统中有摩些关系,于绝对崇信喇嘛教外,仍不敢漠视东跋教,每逢年节,必延东跋念经祭天。

足见此教创始之久也。

”[2]由此可见,有些地方的藏人信仰东巴教的习俗由来已久。

关于宗教领域调研报告

关于宗教领域调研报告

关于宗教领域调研报告
一、简介
本报告基于对宗教领域的调研,并就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宗教的定义与特点、宗教的历史发展、不同宗教的特色与影响、宗教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宗教在当代世界的地位和挑战以及宗教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二、宗教的定义与特点
1. 各种学派对宗教的定义的不同观点:神学、社会学、哲学等。

2. 宗教的特点:信仰、崇拜、道德规范、仪式、传承等。

三、宗教的历史发展
1. 宗教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原始宗教、古代宗教。

2. 主要宗教的诞生与传播: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四、不同宗教的特色与影响
1. 印度教的教义与影响:波斯文化与种姓制度。

2. 佛教的教义与影响:禅宗的传播与影响。

3. 基督教的教义与影响:天主教与新教的分化与影响。

4. 伊斯兰教的教义与影响:伊斯兰教法与文化传统。

五、宗教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
1. 宗教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与建设的作用。

2. 宗教对个人信仰与道德观念的塑造与指导作用。

六、宗教在当代世界的地位和挑战
1. 宗教在当代社会的多元化与发展。

2. 宗教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七、宗教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1.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冲突与融合。

2. 宗教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关系:政教分离与宗教参与。

八、结论
通过对宗教领域的调研发现,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社会与个人都具有重要影响力。

尽管面临挑战和困境,但宗教在当代世界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合理解读和应对宗教现象,对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西北民族地区是中国境内民族众多、文化多样的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生活方式使得该地区存在一些独特的疾病与文化现象。

本文将围绕西北民族地区的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进行探讨。

一、地理环境与疾病西北民族地区常见的一些疾病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是气候因素。

西北地区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气温剧烈波动,容易导致人们出现流感、咳嗽、感冒等疾病。

由于大气干燥,还容易引发皮肤病,如湿疹、干燥性皮炎等。

此外,高原地区的低氧环境容易导致高原反应,使人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生活方式与疾病西北民族地区的居民以农牧业为主,其特殊的生活方式也与一些疾病息息相关。

例如,牧区人群常年与牲畜接触,容易染上一些与牲畜有关的传染病,如炭疽病、牛羊痨等。

此外,由于农牧民生活在较为贫困的条件下,缺乏饮食均衡,容易引发一些营养不良性疾病,如佝偻病、维生素缺乏病等。

三、宗教与疾病西北民族地区的居民大多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宗教信仰也对该地区的医疗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宗教信仰会对人们的饮食习惯产生影响。

例如,藏传佛教要求素食,会导致人们摄入的蛋白质和一些微量元素不足,从而容易引发相应的疾病。

其次,信仰宗教的人们普遍有较强的心理抗压能力,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宗教方式来对待疾病,相信宗教信仰会起到治疗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医疗过程的态度和选择。

四、民族习俗与疾病西北民族地区的各个民族都有各种各样的习俗,这些习俗与一些疾病也有关系。

例如,某些民族在婚嫁时会进行血统配对,这样容易引发一些遗传性疾病,如血液病等。

此外,一些民族还有特殊的进食方式,如羊肉、猪肉等肉类食品的过量摄入,容易导致一些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疾病。

五、文化因素与医疗过程在西北民族地区的医疗过程中,文化因素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有一定影响。

首先,西北地区的一些民族存在着对疾病的不同认识。

宗教信仰与西北民族地区NGO的运作——基于服务甘肃少数民族NGO的实证研究

宗教信仰与西北民族地区NGO的运作——基于服务甘肃少数民族NGO的实证研究
2 1 年 第8 ( 01 期 总第 2 3 )1 7期 1
陆春 萍
蔡 斯敏 : 宗教 信仰 与 西北 民族地 区 N O的运作— — 基 于服 务甘 肃 少数 民族 N O的 实证 研 究 G G
文化圈 ; 以伊斯兰教 为核心的伊斯 兰文化圈 ; 以儒
家 文化 为核 心 的汉文 化 圈 。 三个 文化 圈几 乎将 西北

深入地 了解和服务该地 区 N O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G [ 关键词 ] 宗教信仰 组织运作 NO G


西 北少数 民族 地区社会发展 特征
我 国西北 地 区地 域辽 阔 ,包 括新 疆 、青 海 、 甘
十分 薄弱 。此 外 , 中国改革 开 放 的格 局是 由沿 海 向 内陆逐 步 推进 的 , 西北 民族地 区处 于 改革 开放 的末 梢 , 外 开放 水 平 不 高 , 一 切 又严 重 阻 碍 了 民族 对 这
此外 , 可 忽 视 , 不 民族 性 与 宗 教性 是 西 北 少 数 民族 地 区经 济社 会 发 展 过 程 中难 以 回避 的核 心 问
民族相互杂居 、 共同生存的社会格局 。不同少数民 族拥有着 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 , 伊斯兰教 、 藏传佛
教 、 督教 、 教等 几 大宗 教 影 响较 大 , 同宗教 内 基 道 不 部 派别 分 化 明显1 由于 少数 民族地 区所处 地理 环 2 1 。

二 二
二 二 _ _ _ 二 二 _ 二
宗教信仰与西北 民族地区 N O的运作术 G
— —
基于服务甘肃少数 民族 N O的实证研究 G
陆春萍
蔡 斯敏
( 西北 师 范大 学政 法 学院 , 肃 兰州 70 7 ) 甘 3 00

浅析西北农村宗教信仰多元化现象

浅析西北农村宗教信仰多元化现象

浅析西北农村宗教信仰多元化现象[摘要]文章以宗教信仰多元化现象为视角,以实地调查所获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据,对当前西北农村宗教信仰多元化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阐述了当地宗教多元并存的现状、特点等内容。

[关键词]西北农村;宗教信仰;多元化宁夏惠农区下营子村是个典型的宗教信仰多元化的村庄,佛教、天主教、民间宗教、道教和基督教五种宗教在当地流行,受到村民的信奉。

各宗教并行发展,和谐相处。

2008年春至2009年冬天,笔者对宁夏惠农区红果子镇下营子村宗教多元现象进行了调研,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了该村宗教信仰多元现象的基本状况、特点等,并尝试以它为例考察西北农村宗教多元化现象。

一、下营子村基本情况下营子村是宁夏北部的一个普通村庄,东靠惠农区红果子镇政府驻地马家湾,南与西永固乡相接,北与尾闸乡相连,西与红果子毗邻。

截至目前,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共有1928人,503户,均为汉族。

耕地面积6458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也有少数人种植油葵、脱水菜等经济作物。

经济上以劳务输出、奶牛养殖、粮食种植为主,也有少数人从事运输、零售业、脱水菜加工等行业。

近年来,下营子村民众的生产生活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近三年来亦不断提高。

二、宗教多元并存局面下营子村是一个典型的汉族社区,几乎没有少数民族。

目前村民宗教信仰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民间宗教等多种宗教信仰并列存在,和谐相处。

当地大多数村民信仰佛教和天主教以及民间宗教、道教,基督教虽未在本村建立活动场所,但已对当地产生了一定辐射和影响。

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结果,结合相关文献材料,现将该村主要宗教的历史、活动、信仰情况分述如下:(一)佛教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即传入宁夏,在宁夏各地长期流传发展,佛教信仰在银北地区一直都很普遍,下营子村也是受佛教影响较深的地区,据《惠农县志》等相关资料记载,在民国之前,村中就有佛寺。

目前村民中信佛的人很多,佛教活动较为活跃,最明显的例子是最近几年村里恢复、兴建佛教寺庙—圆通寺的活动。

回族文化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回族文化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回族文化调研报告范文大全回族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回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回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状况,以及其对回族群众的影响。

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式进行,共计收集了100份问卷和进行了2次实地观察。

二、回族的历史背景回族是中国的一支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华北和西北地区。

回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他们是由西亚和中亚地区的穆斯林移民和汉族人的后裔组成的。

回族的祖先信仰伊斯兰教,这也是他们的主要宗教信仰。

三、回族文化传承的特点1.宗教信仰:伊斯兰教是回族的主要宗教信仰,他们每天进行五次礼拜,信仰教规较为严格。

宗教对回族影响深远,许多回族人还会在饮食、服饰等方面体现出宗教色彩。

2.语言文字:回族通常使用汉语进行交流,但在宗教仪式和文化节庆等场合,他们会使用维吾尔语或阿拉伯语。

此外,回族也有一种特殊的文字——回文,这种文字顺序可从左往右读,也可从右往左读,非常有趣。

3.节日庆典:回族拥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在这些节日里,他们会穿上盛装,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唱歌、跳舞、赛马等,活动热闹非凡,吸引了大量参与者和观众。

四、回族文化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1.文化保护:回族文化的传承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现代化浪潮和跨文化融合。

一些传统的习俗、手艺和故事正在逐渐失传,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2.教育问题:由于回族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有限。

一些回族孩子接受的教育质量较低,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在这方面,需要加强教育改革和资源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3.文化认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回族人面临着文化认同的问题。

一些年轻一代的回族人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

需要加强回族文化的宣传和培养,提高回族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五、对回族文化发展的建议1.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重视回族传统习俗、手艺和故事的保存和传播。

中国西北文化的介绍

中国西北文化的介绍

中国西北文化的介绍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区域,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西北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宗教、风俗习惯和艺术等方面介绍中国西北文化。

西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省份。

这片广袤的土地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在古代,西北地区是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交汇的重要地带,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这里曾经是多个古代王朝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北地区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秦始皇陵、莫高窟、敦煌莫高窟、葫芦岛兵马俑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在西北地区的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和伊斯兰教是两大主要宗教。

敦煌莫高窟是佛教艺术的瑰宝,保存着丰富的佛教壁画和雕塑。

而新疆地区则是中国伊斯兰教的重要传播地之一,拥有众多回族和维吾尔族等穆斯林民族。

西北地区的宗教信仰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北地区的风俗习惯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在宴请客人方面,西北人注重热情好客,通常会准备丰盛的酒席和美食,以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关爱。

而在节日庆典方面,西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

例如,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甘肃地区的人们会举行盛大的花灯游园会,人们手持花灯,观赏灯展,品尝元宵,共度节日。

这些风俗习惯体现了西北人民的乐观豪爽和热爱生活的精神。

艺术是西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北地区有着独特的音乐、舞蹈、戏剧和绘画等艺术形式。

其中,陕北梆子、甘肃秧歌、新疆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都是西北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节奏和表现形式吸引着广大观众,展示了西北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文化遗产和独特风俗习惯的地方。

这里的文化深受历史、地理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精彩的西北文化。

通过了解和传承西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宗教相关调研报告

宗教相关调研报告

宗教相关调研报告宗教调研报告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对于社会生活和个体信仰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人们对宗教的认知、信仰和态度。

调研对象为50名年龄在18岁至60岁之间的城市居民。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需要回答关于宗教的基本概念、信仰习惯和对宗教的态度等问题。

调查结果如下:首先,有64%的被调查者对宗教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其中,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认知率较高,均超过60%;而对于印度教和犹太教等宗教的了解相对较少。

其次,信仰宗教的比例达到68%。

这些信仰者更多地选择佛教(28%)和基督教(25%)作为自己的信仰,其次是伊斯兰教(10%)和印度教(5%)。

选择宗教信仰的原因主要有信仰教义(40%)、寻求精神宁静(30%)以及家族传统(20%)。

此外,关于宗教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50%的被调查者对于宗教持支持态度,认为宗教是人类道德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来源。

然而,也有30%的被调查者对宗教持中立态度,他们认为宗教是个人信仰的问题,不应过度干涉社会事务。

仅有20%的被调查者持反对态度,认为宗教是滥用的借口和一种束缚。

最后,调查还发现,受教育水平对宗教信仰和态度有影响。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对宗教有相对较低的信仰度,更多地持中立或反对态度,而低教育水平的人群更多地持支持态度。

综上所述,本次调研显示宗教对于社会生活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尽管不同宗教的认知和信仰度存在差异,但整体上,人们对宗教持有积极态度。

然而,在世俗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个人教育水平与宗教信仰和态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权威与秩序_西北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政治参与的人类学研究(1871-1994)

权威与秩序_西北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政治参与的人类学研究(1871-1994)

权威与秩序_西北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政治参与的人类学研究(1871-1994)伊斯兰教在中国的领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政治参与在中国的伊斯兰教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篇文章旨在通过人类学研究,探讨西北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政治参与在中国社会中的权威与秩序,研究历史时间跨度为1871年至1994年。

哲合忍耶门是中国伊斯兰教一个重要的宗派,该门源自蒙古,由著名的伊斯兰学者撒哈阿巴德(Sahahabad)创立。

其学说融合了传统的伊斯兰教教义与本土文化特色,具有一定的宗教独特性。

门中的官僚体系被称为宦政治。

伊斯兰教作为宗教组织,具有权威性。

它以神权为核心,通过宗教仪式和讲解传播伊斯兰教义。

而在哲合忍耶门的宦政治中,担任宦政的宦官则成为权威的代表。

这些宦官往往具备深厚的宗教知识和领导能力,他们管理着各项教务并制定教规。

这些宦官充当了门中的精神和政治领导者,其地位不可替代。

他们通过坚守伊斯兰教义,保护门中的权威并在社会中推广其教义。

门中的宦官主要通过赞助与派发考试文凭来增强门派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他们出资设立宗教学校,并选拔优秀的门徒进行系统的宗教教育。

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维护门中的教义纯洁性,同时也提高了门派的声望和地位。

具备宗教知识背景的优秀学子被认为有资格参与门派的政治活动。

哲合忍耶门的宦政治参与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特殊的秩序。

门中的宦官被视为清廷的亲信,因此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权力。

他们通过这种特殊的关系网络,维护了门派的利益和传统。

而在社会中,门中人士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并对当地事务发挥着影响力。

然而,历史的变迁对宦政的影响不可忽视。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而伊斯兰教受到了冲击。

新思潮和政治观念的激进化使得哲合忍耶门在政治上面临了巨大的压力。

新中国成立后,伊斯兰教被迫与国家体制接轨,门派的宦政力量逐渐削弱。

到20世纪90年代,哲合忍耶门的宦政参与已经基本消失。

西北边疆民族地区抵御宗教向学校渗透的相关思考

西北边疆民族地区抵御宗教向学校渗透的相关思考
新 疆 教 育 出 版 社 . 0 7 20.
『 中共 新 疆 维吾 尔 自治 区 委 员会 宣传 部 . 设 有 中 国特 色社 3 1 建 会 主 义 民族 宗教 理 论 学 .纲 要 [ 】 鲁 木 齐 : 疆 人 民 出 - j M . 乌 新
版 社 . 0 0 20.
成分都 已具有 高一层 次 的民族认 同意识 ,即共休 戚、 共存亡 、 共荣辱 、 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多元一
家制定 了宗教信 仰 自由;依 法管 理宗教 事务 , 坚
持 独 立 自主 自办 ;积 极 引 导 宗 教 与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相 适 应 的 宗 教 政 策 , 通 过 国家 宪 法 、 律 、 规 并 法 法 的形 式 对 宗 教 事 务 做 了规 定 。境 内外 敌 对 势 力 从 没 有 放 弃 利 用 宗 教 向 学 校 进 行 渗 透 , 以达 到其 与
西北边疆民族地 区抵御宗教向学校 渗透的相关思考
宋 新 伟
( 疆 师 范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 疆 乌 鲁 木 齐 80 5 ) 新 新 3 0 4
社 会 是 个 大课 堂 , 校 是 个 小 社 会 。 会 中 的 学 社 许 多 现 象 都 会 在 学 校 找 到 踪 影 。宗 教 是 一 种 复 杂 的社 会 现 象 ,它 不 仅 是一 种 思 想 信 仰 ,还 是 一 种
的共 同 职 责 和 神 圣 使 命 。近 年 来 ,敌 对 势 力 利 用
宗 教 向 西 北 边疆 民族 地 区学 校 的渗 透 出 现 了新 情
2 1
一 一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一 一 潘}华新定笔 鬻 志申等疆工谈 l建/稳作一 暑 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地区宗教现象研究综述
丁瑞明[1]
摘要:
宗教文化是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西部地区的宗教现象从各个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将西北地区宗教现象研究分为宗教生活变迁研究、宗教本身作用和地位研究和各个民族宗教互相影响研究三个方面对当前有关研究进行梳理,以便于在此领域的其他人进行拓展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且对正确看待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识。

关键词:西北地区宗教现象民族
宗教是一个由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行为和宗教制度等要素构成的社会体系。

西北少数民族的宗教具有多元性、多重性、民族性的基本特点。

西北少数民族宗教主要为伊斯兰教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两大宗教文化体系,且表现出单一宗教与多重信仰并存的状态。

随着国家维稳形势的发展,少数民族众多且关系复杂的西北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试图对西北地区宗教现象研究的状况做一个粗略的文献综述, 以明了我国西北地区宗教现象研究的现状。

目前学者们对有关于西北地区宗教现象的研究主要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关于西北地区宗教生活变迁的研究;第二类:关于宗教作用和地位的研究;第三类:西北各民族宗教间的互相影响。

对于西北地区宗教生活变迁研究,总体来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战略的开始实施,西北地区民众的宗教生活变化具体可以表现为佛教信仰重新复苏,基督教信仰开始趋向于于兴盛,伊斯兰教活动与时俱进,道教信仰逐渐衰落并且留存,民间诸神信仰共同存在。

这些都从某一方面反映了当时西北地区各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西北地区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刘俊凤,李云峰,2006:4)。

在逐渐的变迁中西北地区各种宗教组织的时代意识、国家民族意识和社会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中国的传统宗教和民间诸神信仰依然普遍存在,且比较驳杂。

与此同时道教的纯正性和儒教的正统性在西北遭到削
[1]丁瑞明哲学社会学院2011级社会学班
弱。

随着外来宗教的中国化或民族化速度的加快,西北各个民族民众开始以理性的态度对宗教重新进行审视、认识甚至是接纳,使得基督教和天主教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与模仿。

对于单个民族的研究,以撒拉族为例;文章认为撒拉族民众的宗教信仰变迁的总体的趋势是世俗化和去世俗化并行不悖(马生福,2012:95)。

由于撒拉族世袭的重商观念以及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受到现代化和理性化的影响,使撒拉族的宗教信仰生活显示出世俗化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因为撒拉族自身传统文化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和社会、民族与自我认同的需要和人类本性对宗教的需要导致了撒拉族宗教文化的去世俗化趋势。

西北地区宗教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宗教的变迁显示了不同宗教文明之间由交往、冲突走向融合的历史趋势。

宗教随着时代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的表现和特征,但无论宗教如何变迁,都紧紧地和它所相处的时代与地区特点紧密地联系起来。

研究西北地区宗教作用和地位的学者大致认为在西北地区宗教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识,而宗教最主要的功能是凝聚功能(吕建福,2007:9)。

回族的拱北,成为缺乏足够宗教基本知识的普遍教民确立信仰的根源和理由,同时也成为民俗文化发展和演变的因素之一;它而的职能是服务于回族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孙俊萍,杨学林,2006:8)。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宗教自身的发展显示出不同的变化,撒拉族的宗教生活中教派观念淡化、清真寺的功能和寺坊管理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婚丧嫁娶的过程和仪式有所变迁,经堂教育衰落。

但不论面临何种变化和挑战,宗教仍有保持社区稳定的作用。

在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起着社会整合作用和控制作用,同时宗教也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虽然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结构形态、文化背景和宗教民族化的过程存在差异,但宗教在本民族内部可以保持社区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关于各民族宗教间的互相影响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区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宗教和习俗互相影响甚至渗透的现象。

青海回族的文化除了自身的主流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外,同时吸收了周围各民族的文化因子。

在回族日程生活中的生活禁忌和在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投射出对萨满文化吸收和应用过程中不断与自身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

对萨满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后的青海回族文化,作为历史逐渐积淀而来的的民族文化对青海回族群众,特别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回族群众,提供了一定的精神意义上的支撑、安慰(杨军,2012:160)。

文昌帝君从元朝开始在贵德地区开始,并且随着历史的演进完全的本土化和藏族化。

文昌帝君这一外来神,由于文昌帝君自身所具备的功能和藏族高僧活佛对文昌帝君发生崇拜关系,使得文昌帝君信仰在安多地区广泛传播(旦正加,2013:6)。

在文昌信仰本土化过程中,
由于贵德地区一直是一种藏族文化为主导,虽有外来人口迁入但社会结构一直是以藏族为主题,所以藏文化不易被外来文化所取代,使得文昌信仰完全本土化、藏族化。

通过比较汉藏两个民族在文昌俊祭祀文化中的相同和不同,可以看出文昌帝君在藏族山神观念的影响下无论形象还是功能都与汉族有很大差异,文昌帝君的塑像都以藏传佛教世间神的装藏要求进行,并且在藏区文昌君有着和汉式信仰完全不同的迎神仪式。

西北地区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不断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各民族不仅保存了自身民族的主体性还不断吸收周围民族的宗教文化,使自身文化适应历史和时代的变化,并且对周围民族的文化因子进行吸收和改进,这种不断融合和改进而来的民族文化对调节民族心理、缓解生活压力以及消融民族文化隔阂等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对我国西北宗教现象研究现状的介绍和评述, 可以看出目前西北宗教现象具有如下大致的特点:西北少数民族的宗教具有多元性、多重性,西北少数民族宗教表现出单一宗教与多重信仰并存的状态;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西北宗教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都与其所处时代和地区特点紧紧联系;宗教具有重要的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作用,对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的作用;西北地区各宗教互相吸收、包容和融合,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和加强民族团结有很深刻的意义。

本文虽然粗略的进行了有关西北宗教现象的概述,但是文章思路和逻辑结构还不够清晰和严谨,需要改进。

文献的代表性还不够。

参考文献:
[1]旦正加.文昌帝君信仰藏族化研究 [C].中央民族大学,2013.
[2]吕建福. 西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地位和作用[J].西北民族论丛,2007年00期.143-159.
[3]刘俊凤,李云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北地区宗教生活的变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马生福.现代化背景下农村撒拉族的宗教生活[C].陕西师范大学,2012.
[5]石德生.世俗化与去世俗化的二元趋势——撒拉族民众的宗教信仰及其变迁研究[J].攀登,2013年01期.
[6]孙俊萍,杨学林.关于西北回族拱北研究的几个问题[J]. 宗教与民族(第四辑),2006年00期.
[7]杨军.青海回族文化对萨满文化遗俗的融摄及途径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0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