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讲经典诠释之学哲学思想
经典诠释学对哲学诠释学之扬弃
李清良张洪志I经典诠释学对哲学诠释学之扬弃哲学经典诠释学对哲学诠释学之扬弃文/李清良张洪志屮国经典诠释传统虽然源远流长,但现代意义的“屮国诠释学”迄今尚未形成,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建构,在有关“中M诠释学”的诸种构想中,“经典诠释学”方案 越来越为学界所接受。
“经典诠释学”的提出及其依据关于“经典诠释学”的基本内涵,学者们的说法虽不 尽相同.但在以下三个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其一,作为现代“中国诠释学”构想之一的“经典 诠释学”,是指一门有待建构的现代学而不是指历史上任何一种有关经典诠释的学N,训沽学或传统经学仅是 建构这N现代学M的传统资源黄俊杰早在20世纪9U年代 就指出,屮国乃至整个东亚的“诠释学””可以说是一种 “经典诠释学”,即“以经典注疏为中心所形成的诠释学 传统”,但他所希望建立的“屮国洤释学”是基于中国经 典诠释传统的现代“经典诠释学”。
余敦康也明确说,“中国的经典诠释学从先秦就有了”,但21世纪的中闻迫 切需要一种现代意义的“经典诠释学”,要兼重理论与实 践、打通传统和现实,通过经典诠释形成一套可以解决时 代问题的理论与思想:潘德荣认为,建构“经典诠释学”并不是要倒退至古典的特殊诠释学,而是一种加入了新元 素并指向未来的理论“返回”。
其二,“经典诠释学”是普遍的而不是特殊的诠释 学。
也就是说.它虽以经典诠释为核心关注对象,但H的却指向一切文本的诠释N题。
一种普遍困惑是,“经典诠 释学”应该只是一种与圣经诠释学类似的特殊诠释学,并不能成为一种普遍诠释学。
其实,“经典诠释学”究竟成 为特殊的还是普遍的诠释学,主要取决于研究的视野和目 的在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中,宋代理学家巳经建立了一种 古典形态的普遍的经典诠释学美国学者范佐仁在《诗歌 与人格:屮国传统经解与诠释学》一书中指出,“比起历 史上任何其他文明来,屮华文明也许更注重解释M题”,W此很早就有了各种特殊的经典诠释学,并且从11世纪 起,宋代理学家程颐及其N道便发展出一种“普遍的经 典诠释学”,经由朱熹及其后学的努力,这种普遍的经典 洤释学被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逐渐成为传统中_近千年来占主流的诠择学,以致文学、绘画和音乐作品的理解与 创作都深受其影响可见,只要具有自觉的普遍洤释学意 i只,建构一种普遍的经典诠释学就是完全可能的其三,“经典诠释学”是一种具有普适性、世界性 的现代诠释学新形态,而不是只适用于屮国的地方性知 识。
伽达默尔诠释学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伽达默尔看来,语言是理解得以进行的普遍媒介,语言具有本体论的地位和意义,它是存在和真理得以显现的场所。
他的诠释学也称之为“语言诠释学”,在《真理与方法》的第三部分,他引用了施莱尔马赫的话说:“诠释学的一切前提不过只是语言”。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主题是语言和理解,他的教学和著作也都在与听众的对话中展开的。
他主张,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没有语言的交流和对话是无法想象的,所有的理解也都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
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通过对话这个场景阐释了语言的这种意义。
他认为,诠释学的领域是包罗万象的,因为我们的整个经验世界都必须在语言中形成,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要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从根本上说是在我们的意识中去认识的,而理解和认识意识就需要用到语言。
我们通过语言将意识中呈现出的内容进行说明、解释、理解和认识。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相关网站。
2022年诠释学ppt 西方哲学概论
《圣经》诠释学
• 最早的诠释学理论是《圣经》诠释学。从理性 词源是希腊动词hermeneuein,词干是Hermes,即诸神的使者赫尔墨斯。 的角度看,《圣经》原本是历史形成的,其中 Schleiermacher
因此,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与他者的统一体,或是一种理解者与被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显示 出历史的实在性,也就是“效果历史”。
• 历史性是一种时间距离,但时间其实是根植于时间当 中的事件的根本基础,时间距离非但不是某种必须克 服的东西,而是理解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可能性。 因为它不是一个张着大口的鸿沟,而是由习俗和传统 的连续性所填满的,正是由于这种连续性,一切流传 的东西才向我们呈现了出来。
• 因此,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与 他者的统一体,或是一种理解者与被理解者之间的相 互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显示出历史的实在性,也就是 “效果历史”。
二者的进路和方法都不相同。 Wilhelm Dilthey
真理不能从静态方面、而必须从动态方面去加以思考。 哲学诠释学主张,一方面达到文本惟一的正确意义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某些解释要优于另外的解释,而这些另外的解释解释错的。
• 自近代以降,作为语文学方法论的诠释学开始 人文科学研究人的精神生活,在其中主客观是统一的。
• 这些看法引出了伽达默尔诠释学的两个核心概念:视 域融合和效果历史意识。
• 过去与现在的融合发生在任何一个理解行为当中,它 是由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构造起来的。如果理 解确实从未脱离先见,那么人类理解的正确理论必须 正视传统在我们的理解中所发挥的作用。理解者的人 物是扩大自己的视域,使它与其他的视域相交融。由 于视域是理解在时间中进行交流的场所,是流动的、 不断融合的,因此,一切理解最基本的特征是“历史 性”。
哲学诠释学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特征
摘
要 : 学诠释学是在传统诠释 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诠释 学理论。 哲 较之传统诠释学 , 学诠释 学具有如下 哲
特征 : 第一, 是本体论基础上的诠释学 , 学诠释 学不再是一种诠释 学方 法, 哲 而是主体经验世界 的一种方式 ; , 第二 具有 理解的历史性特征 , 时间距 离不再是理解 的障碍 , 而是理 解的积极 因素 ; 第三 , 了应用品质 , 用是理解过程的一 包含 应 部分 , 也是理解本 身的真正核心 ; 第四 , 言为诠释学经验的媒介 , 以语 一切理解都是基 于语言的对话 , 言获得 了完全 语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从而使作为 位信使的名字——赫尔墨斯 ( e e) 他的任务就 之间的差别并放弃教义 的独断论统一性 , H r s。 m 这 是 向人们传递诸神的信息 , 但是 由于神 的语言不同于 文字著作 的圣经遵从语法的解释和历史 的解释 , 传承物的特殊典范性就不再是诠释学任务 的首要 人间的语言 , 赫尔墨斯就需要将神的晦涩 的语言翻译 样 , 条件 。l 世纪 , 9 施莱尔马赫将诠释学的研究范围从圣 成人 间可以理解 的语言。 因此 , 诠释学就其起源来讲 , 经和法典扩大到解释人类所有流传下来的精神作品。 是有着强烈的神学意味的。
的本体论地位 。
关键词 : 学诠释学 ; 哲 本体论 ; 历史; 应用 ; 语言 中图分类号 :0 B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2 34 (0 1 1— 0 6 0 10 — 2 0 2 1 )0 0 2— 4
16 年 , 90 伽达默尔在《 真理与方法》 中提出了“ 哲学 此诠释学便从寓意解释转回到圣经的文字研究 , 相应 诠释学” 这一概念 , 从此 ,哲学诠释学” “ 作为一种新 的 的便 出现了一种新的方法学意识 , 客观 的、 即“ 受对象 思想迅速传播开来并产生了重大影响。哲学诠释学是 制约的、 摆脱一切主观意愿的方法。” - 【 诠释学在法 时代发展的产物, 也是哲学本身发展的产物, 它在传统 学 中的应 用就是 法学诠 释学 ,它立足 于对法律 文 诠释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又突破 了传统诠释学的局 本——罗马法的正确解释。 圣经和法律作为权威性的 限, 最终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征 的新的诠释学理论。 文本 , 对它们的理解和解释就在于重新探索和研究它 们的原始意义 , 以摒弃 由于曲解 、 变形和误用而造成 的对原意义的破坏。 这两种诠释学因立足于原始文本 哲学诠释学的起源 的原始意义而被称为独断论的诠释学。 到了 1 世纪 , 8 这种独断论 的诠释学受到怀疑 , 人 诠释学最初是作为一种技术技艺出现的。 从词源 要正确地理解圣经 , 就必须承认圣经作者 上讲 , 诠释学 ( e eets ̄词来源于希腊神话 中 们认识到 , H r nu c) m i
中国的经典诠释与“和合诠释学”的义理建构
中国的经典诠释与“和合诠释学”的义理建构
张立文;胡兆东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
【年(卷),期】2024()4
【摘要】中国的经典诠释之路漫长而丰富。
现当代中国学者尝试在西方诠释学研究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的、脱胎于传统的、融合现代诠释方法的诠释新路,然而都难以形成含摄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主体的哲学诠释架构。
“和合诠释学”是在“和合”思想基础上提出来的创造性诠释学说,它以“和合生生道体”为本体依据,以“三法”为思辨方法,以“三层次”“三结构”为层次结构,以“三界”“八维”为系统诠释框架,以“五大原理”为价值原则,形成了既有形上支撑亦有现实关怀的人文诠释体系。
“和合诠释学”的提出及其义理系统的建构承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国哲学研究、经典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诠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有益探索。
【总页数】8页(P122-129)
【作者】张立文;胡兆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1
【相关文献】
1.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
2.汤一介与"中国诠释学"——关于建构"中国诠释学"之我见
3.诠释学的经典与经典诠释学——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潘德荣先生访谈
4.中西学术文化交汇中的诠释学——论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建构
5.从历史通贯当下的比较诠释学之路——“中西诠释学与经典诠释传统”国际学术工作坊会议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
作者简介:陈居渊,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学术界》(双月刊) 总第92期,2002.1 ACADEMICS IN CHINANo.1Jan.2002论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陈居渊(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200433) 在中国思想史上,十六世纪是一个理学盛行的时代,学者的学术研究,或主程朱理学,或主陆王心学,经典诠释以体悟本心为范式。
然而每一个时代的思想领域,甚至每一种思想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和继承,往往会出现出对原有思想传统的反拨。
在明代师心蔑古的学术氛围中,以博学雄才著称的杨慎(用修,号升庵,1488-1559)独树一帜,力排空腹高心的理学,倡导汉唐经学,并以考据训诂之学相号召,首开经典诠释的考证学风,成为清代乾嘉汉学的先行者。
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具有时代的代表性意义。
一 走出理学,倡导汉学,是杨慎经典诠释学思想的主题。
自明初朱元璋明确诏示“一宗朱子之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后,明成祖朱棣延续了乃父的文化政策,罗织儒臣纂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并亲自作序,颁布天下,从而圈定了学术研究以阐发宋儒传注为主的单一模式。
但是,社会的发展往往也是学术思想嬗变的直接动因。
明代中期,随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加剧,程朱理学面临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却显得软弱无力而日趋僵化。
弘治、正德年间,陈献章、王阳明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而提倡“心学”,从而取代了程朱理学,成为明代中后期的主要思想学说。
杨慎正是生活在陆王心学风靡学界的时代,但以博洽著称的他,却没有成为崇奉程朱理学或陆王心学的忠实信徒,而是对二者都作了严厉的批评:予尝言:宋世儒者失之专,今世儒者失之陋。
失之专者,一聘意见,扫灭前贤,失之陋者,惟从宋人,不知有汉唐前说也。
宋人曰:是,今亦曰:是。
宋人曰:非,今人亦曰:非。
高谈性命,祖宋人语录,卑者习之,抄宋人之策论。
(《升庵集》卷五十二《文学之—421—衰》)从经典诠释学的立场看,程朱理学特重儒家经典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
宋明理学之经典诠释思想刍议_兼论与西方诠释学的异同
2011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Jan 2011第1期(总181期)JOU R NA 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 D EMY OF SOCI A L SCI ENCES N o 1宋明理学之经典诠释思想刍议*兼论与西方诠释学的异同蔡方鹿提 要 中国有两千多年注释儒家经典的传统,有丰富的关于诠释学的思想资料,并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若干诠释方法和理论。
然而有严密逻辑和完整体系的诠释学尚不多见。
从借鉴西方哲学诠释学的思维成果出发,在探讨理学家丰富的经学思想的基础上,以各派理学家对儒家经典所作大量诠释及其诠释方法论为依据,从中概括提炼出宋明理学的经典诠释思想,并将其与西方诠释学作一比较,以便为构建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诠释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宋明理学 经典诠释思想 西方诠释学中图分类号 B244、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952(2011)01-0031-08宋明理学经典诠释思想有自己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内在逻辑,通过各派理学家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诠释表现出来。
诠释学虽然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理论学说,在西方有较长的演变发展历史,并在当代发展成为较有影响的哲学思潮之一,但在中国却是一门正在建立过程中的学问。
把西方诠释学与中国经学史上长期形成的经典诠释思想结合起来,对宋明理学的经典诠释思想展开系统的研究探讨。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双方存在着相同相异之处。
其相同处体现了中西方诠释思想的共性,其相异处又是中西方各自特点的反映。
一、宋明理学的经典诠释思想中国经学发展到宋代,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不仅产生了宋代义理之学,更重要的是在义理之学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思辨哲学色彩的理学,理学家既吸取佛、道精致的思辨哲学又批评佛、道不讲儒家伦理的宗教教旨教义。
理学是对传统训诂注疏之学、笺注经学流弊及佛教冲击儒学的深刻反思和回应。
理学的兴起,促进了中国经学及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持续发展。
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真理与方法》解读
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真理与方法》解读一、引言1.1 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概念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又称为“诠释学”,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汉斯-乔治·加达默尔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该思想体系主要围绕着对真理、方法和理解的探讨展开,旨在揭示人类对世界的诠释与理解过程。
1.2 《真理与方法》的地位与影响《真理与方法》是加达默尔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哲学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
这部著作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影响,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
二、诠释学的基本理念2.1 诠释学的本质诠释学的本质在于强调对于人类诠释活动的重要性。
加达默尔认为,人类在面对世界时,已经被预设的理解方式和历史传统所塑造,因此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些预设的影响。
2.2 诠释学的核心观点诠释学的核心观点是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
加达默尔认为,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是相对于自身背景和历史传统的,不可能做到对世界的绝对客观认识。
真理并非可以做到绝对确定,而应当理解为与历史和文化条件相适应的。
三、《真理与方法》的主要内容3.1 诠释学的理性基础在《真理与方法》中,加达默尔首先讨论了诠释学的理性基础。
他认为,诠释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不能简单地套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应当以历史-文化的背景为其理性基础。
诠释学的理性来自于对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的理解,人们对世界的诠释必须是历史地和文化地特定的。
3.2 诠释学的方法问题加达默尔进一步讨论了诠释学的方法问题。
他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诠释往往伴随着对文本、语言和历史的理解,这些理解都是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的。
诠释学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可能简化为一种单一的方法。
3.3 语言与理解《真理与方法》中,加达默尔还对语言和理解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语言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诠释的基本工具,而人们的理解也受限于语言的结构和语境。
理解不仅仅是从语言中获得意义,更是通过语言与世界不断地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离经”未必“叛道”——儒家“经典诠释”略说
“离经”未必“叛道”——儒家“经典诠释”略说
黄玉顺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58)4
【摘要】在“经”和“道”的关系、或“经→言→意→道”的关系中,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不仅经典、文本是一个诠释学问题,而且圣人之言、圣人之意也是一个诠
释学问题。
所以,尽管有一个成语叫“离经叛道”,但其实“离经”不一定就是“叛道”;反过来讲,“尊经”“守经”也不一定就能“得道”。
因为不仅“经”或“书”不能穷尽圣人之“言”、圣人之“言”不能穷尽圣人之“意”,而且即便圣人之“意”也不能穷尽“道”本身。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需要言说,需要“意”“言”与“经”。
【总页数】7页(P131-137)
【作者】黄玉顺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1;K204
【相关文献】
1.战国法家、儒家的经典诠释与诠释的经典
2.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兼从西方诠释学的角度看
3.儒家经典现代诠释的典范——姜广
辉先生中国思想史与儒家经学研究述论4.马一浮的"六艺心统说"与儒家经学的哲学
意涵:从"经典诠释"到"本体诠释"5.康有为儒家经典文本研究的新创展——评《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诠释的哲学思想
西安交通大学
陆建猷
二0一0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2018/8/9
西安交通大学陆建猷
1
经典诠释的哲学思想
经学:历代训解和阐发儒家经典意旨的诠释之学。
中国经典成书于夏商周三代的《易》、《书》、《诗》、 《礼》、《乐》、《春秋》即《六经》。 《六经》成书于三代,时移世变而去今甚远,其话语对于后世 人们的阅读,呈现为简古难懂的理解之感。
今文经学正是从经典原文的精微语言中发明那隐含 着的深远意义,此种方法有如今天阅读理解中捕捉 精神旨趣的形式。
倘若我们阅读《周易 · 系辞传》和《春秋》三传,就能知道解释经典的学问形 态——经典诠释学,从春秋时期业已发轫。 《系辞传》是系属于《周易》经文(原文)之下的诠释性文字话语;《左传》、 《公羊传》和《穀梁传》三家是对鲁国史书《春秋》的诠释。
由此史实可以得知:中国经典诠释之学,发轫于春秋时期,普遍化于 汉唐时期,创新于宋明时期,余晖于清代民国时期,是中国语言运用 与语义认识的思辨哲学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之策,定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官方意识形态的统一基调,学者兼御史官职的児宽在觐见汉 武帝时,“见上,语经学。上説之,从问《尚书》一篇。” 释经典的经学,从此获得了学科名称。
2018/8/9
西安交通大学陆建猷
7
3、经学中的“今文经学”流派:
“今文经学”是以汉代流行的文字隶书“著于竹帛”而成。今 文经与古文经书写的字体不同,字句、篇章、解释也有差异, 对古代的制度与人物评价也存出入。 今文学家认为,孔子删定《六经》,是为托古改制寻绎理 论根据,为万世奠立不易之法,故为经学的正宗,董仲舒开其 先锋而何休集其大成,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设置《五 经》博士。
2018/8/9
西安交通大学陆建猷
9
三、经典诠释之学的语义探究与求取方法
1、今文经学探究“微言大义”的方法:
“今文经学”是以秦汉时期通行的隶书体写成的文本原文为 诠释对象的。 “微言大义”语出《汉书· 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 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微言”即精微的言辞,指表经典文本话语短少而凝练; “大义”即深奥的义理,指表《易》《书》《诗》《礼》《乐》 《春秋》诸经的要义。
2018/8/9
西安交通大学陆建猷
4
3、诠释是经典原理焕时代发新机的通途
经典是古典文明发达的民族国家的典范性书籍文本
中国的《易》、《书》、《诗》、《礼》、《乐》、《春 秋》即《六经》 印度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和佛教的佛经 希腊的《荷马史诗》和先哲诸典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都是在后续时代的诠释下,焕 发其原理新机与后世理解价值的。
今文经学以《公羊传》为主,探究微言大义:
清代学者皮锡瑞《经学通论》卷四)“所谓大义者,诛讨 乱贼以戒后世是也;所谓微言者,改立法制以致太平是也。”
今文经学尊奉孔子,以孔子为“受命”的“素王”,以为
《六经》系孔子所作,视孔子为政治家,指斥古文经传为刘歆 伪造。
2018/8/9 西安交通大学陆建猷 8
4、经学中的“古文经学”流派 “古文经学”是以小篆(籀书)书写而成
“古文经学”之意,是秦始皇焚书时为民间秘藏的一批经典,西汉前 期开始陆续出现,如鲁恭王从孔子宅壁得到古本《尚书》、《礼记》、 《论语》、《孝经》,北平侯张苍献《左氏传》、河间献王发掘的《周 礼》和《礼经》等,刘歆建议汉哀帝将《左传》、《毛诗》、《古文尚 书》和《逸礼》列于学宫,从此始有“古文经”之称,与今文经学分道 扬镳。
后世诠释是经典所载原理学说与现时观念文化需求的天 堑通途,诠释使古典原理永葆现实精神价值,也使古典文 化与现代文化深度地联系。
2018/8/9
西安交通大学陆建猷
5
二、经典诠释之学的主要学术质素 1、经典诠释之学的观念文化意义:
诠释即是解释。诠释之为解释性的文本义理认识,要解决
何种概念问题呢?
汉代训诂学家高诱注释《淮南子 · 诠言训》时说: “诠,就也。就万物之指,以言其征事之所谓,道之 所依也,故曰诠言。”
《淮南子》作者刘安,主张对既有的知识概念作出新时代
的诠解与训释,即要对既有知识进行诠言与训释。
高诱诠释刘安的“诠言训”是:诠释是将解释性言语 附就在经典原文之下,对原文话语的概念意向所指, 征引史实而以诠释性的话语,证实其所说之事的实在 性,道明其所论之理的依据性,这就是诠释之为“诠 言训释”的意义真谛。 2018/8/9 6 西安交通大学陆建猷
中国经学的生成:
有感动于文化使命之识,一些乐作训诂解释的学者,立足于 语义思维的哲学视野,对于这些经典文本及其语义进行字词音 义与篇章义理的训释,由此生成了中国经学。
2018/8/9
西安交通大学陆建猷
2
一、经典诠释之学的基本概念介说
1、经学的语义运动方式是诠释 经学何时发端?传统思想史观念以为“经学”发生于汉代
2、经学是诠释与阐发经典的学术:
经典诠释之学的经学肇端于春秋时期,《周易· 系辞传》、 《春秋》三家传、《尔雅》的诠释学,都是中国经学在春秋 时期发轫的明证。 但是,经学的普遍化开展是在汉代,它是在董仲舒《贤 良对策》提议下产生的: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 知所从矣。”
刘歆(刘向之子)是古文经学的创始人
刘歆在《移让太 常博士书》中,指斥今文经学“党同妒真”,引起两派激烈争斗,由文 字之异演变至学统、宗派、学说之异。
古文经学以《周礼》为主,主张从文字训诂入手而阐
明经义,尊奉周公而以孔子为先师,认为《六经》是 古代史学材料,视孔子为史学家,抵斥今文经传为秦 火残缺之余。古文经在汉平帝时设立五经博士。
2018/8/9
西安交通大学陆建猷
Hale Waihona Puke 32、诠释是支持后世理解经典义理的语义训释
“诠释”是“诠解”与“训释”的双音节词的合
意。 “诠解”即具说书中事理,《说文· 言部》释 “诠”:“诠,具也。”清代段玉裁注释说“许意 谓 诠解”。 “训释”即解说经典中的实虚之词,魏晋学者阮 元在《经传释词序》中说:“经传中实词易训,虚 词难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