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课堂检测(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八下《23马说》课堂检测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奴隶.(lì)槽.枥(cáo)食.不饱(shí)
B.祗辱.于(rǔ)尽粟.(sù)一石.(shí)C.骈.死(pián)其真无马邪.(yé)不以千里称.也(chèn)D.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jiàn)策.之不以其道(cè)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骈死
..于槽枥之间(成批地死去)
B.一食
..或尽粟一石(吃一次)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
D.执策而临.之(面对)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公将鼓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千里
..也
..之能安求其能千里
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6~10题。
(16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乙】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
少孤,家窭狭。
嗜学,善《诗》《春秋》。
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物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
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
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
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
客,忠孝人也。
”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①。
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
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
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马周传》) [注释]①趣:通“促”,催促。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才/美不外见
B.不以千里/称也
C.周/为条二十余事
D.家客马周/教臣言之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策之不以其道.()(2)食.之不能尽其材()
(3)周为条.二十余事()(4)太宗怪.问何()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或.王命急宣
B.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既出,得.其船
C.①逆旅主人不之顾.②顾.野有麦场
D.①舍.中郎将常何家②便舍.船,从口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⑵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10.对比【甲】【乙】两文,你认为马周被重用的原因有哪些?(2分)
(二)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11~14题。
(16分)
【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12.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4 分)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14.《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A
【解析】B项,“一石”的“石”应读“dàn”;C项,“不以千里称也”的“称”应读“chēng”;D项,“才美不外见”的“见”应读“xiàn”。
2.C
【解析】C项,“且”的意思是“犹,尚且”。
3.B
【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的,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B项,和题干中的“之”都是音节助词,不译。
ACD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4.B
【解析】A项,“见”同“现”;C项,“食”同“饲”;D项,“与”同“举”。
5.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
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
A项,两个“千里”都是“日行千里”的意思。
B项,表示反问语气;它的。
C项,音节助词,不译;代词。
D项,结构助词,的;代词。
二、阅读理解
(一)
6.(3分)D(A.才美/不外见 B.不以/千里称也C.周为/条二十余事)
7.(4分)(1)正确的方法(2)同“饲”喂(3)条列、列举(4)感到奇怪
8.(3分)A(A.间或,有时;B.①能够,可以②得到,找到;C.①照顾②回头看,往旁边看;D.
①住②舍弃)
9.(4分)⑴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⑵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
10.(2分)(1)有识别人才的明君(2)自己有真才实学(3)善于等待,抓住时机
[译文]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
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
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
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
武德年间,他被补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
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
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
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
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
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
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
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
”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
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
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
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二)
11.(1)虽:即使(2)相:鉴别
12.《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大意如此即可)
13.(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
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14.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
《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
(大意如此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