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的關係
導言
• 企業部門在運作的過程中所消耗的有形與無形資本,以及 其所獲得的利潤,並非單單只是來自企業部門營運的結果, 也包括來自於社會大眾及企業部門所處的環境文化、社會 政治等因素的互動。是故,企業部門的發展與整體環境有 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另一方面,企業部門也是非營利組織主要的資源提供者。 對非營利組織而言,過去企業部門參與公益活動只是純粹 扮演金錢或物資的贊助角色,對於公益活動的實質內容鮮 少深入關切或參與討論。受到外在環境改變,以及企業理 念也以經濟利益為前提,逐漸轉變為必須擔負起社會責任, 以自身的力量或透過和政府部門、非營利組織的合作,積 極主動的參與公益活動。
企業部門之動機
• 學者Marx之看法 • 學者Burlingame & Frishkoff之看法
學者Marx之看法
• 關於企業部門願意參與慈善行為動機之研究,在美國,學 者Marx (1998)針對美國226家企業部門的管理階層進行 郵寄問卷調查中,針對企業部門從事公益行為之目標價值 進行重要性排序調查,如下表4-1所示:
非營பைடு நூலகம்組織之動機
• 資源的獲得:非營利組織在社會捐贈這塊財源收入而言, 不甚穩定,所以非營利組織試圖與企業部門合作,以獲取 資源。非營利組織除了可獲得有形的實質經濟贊助之外, 還可以從中學習企業部門的經營精神與技術。
• 組織理念與服務倡導:非營利組織藉由與企業部門之合作, 將自身的理念與服務宣傳出去,這有助於非營利組織對外 建立良好形象之功能,同時也可以宣導告知有服務需求者, 可以向非營利組織求助;或者是招攬有意願與熱忱來組織 服務的志工,提供非營利組織協助。
圖4-1 企業公益贊助的架構光譜
學者Burlingame &
Frishkoff之看法
• 事實上,企業部門參與公益慈善事業,並無法明 確歸類為其屬於完全自利或是完全他利之可能, 只是程度上之差異而已。此處之「程度上的差 異」,其實是受到許多因素集合之影響,如該企 業部門的財務狀況、企業部門的社會責任意識的 高低、企業部門的資源投入等等之因素。
第一節 非營利組織與企業部門互動的動機
• 非營利組織與企業部門相同之處在於,皆是人與資金的結 合以達成其目的。而由於非營利組織的資源絕大多數是取 決於社會大眾,且又享受稅法上之優惠,所以必須更加妥 善運用資源,以增進公共利益;企業部門則以自身利潤的 提升作為組織的最終目標;是故,二者的組織使命與目標 幾乎是背道而馳,且大相逕庭的。
• 事實上,由於國內外環境競爭日趨激烈,企業部門留給公 益慈善的經費是相當有限的,所以企業部門會以集中關心 少數社會議題的作法來作為公益贊助的思考。是故,對非 營利組織來說,其所提出的議題性質是否足以吸引企業部 門之關注,將是日後雙方是否能進一步共同合作的重要關 鍵;當然,此合作的前提是建立在不違背非營利組織既有 的使命之上。
表4-1 企業部門從事公益行為時,目標價值之排序
企業目標價值
n
%
協助社會、提高生活品質
187
96.4
企業形象的提升
186
95.9
提供社區服務
182
93.8
促進種族合諧
162
83.5
爭取正面的媒體曝光
155
79.9
提升員工的忠誠度
154
79.4
增加員工福利
142
73.2
吸引並保有高素質的員工
127
65.5
• 假若該企業的經營狀況不佳,怎會有多餘的心力 去從事慈善行為,所以,企業願意從事慈善行為, 應該是在其心有餘、並且力足之際,上述這些諸 多因素都應該被列入企業部門從事慈善行為的考 量。
• 感化企業之責:非營利組織希望透過彼此合作互動的機會, 讓企業部門感受到非營利組織的使命與理想,進而願意負 起社會責任,為社會整體貢獻出更大的心力。
非營利組織之動機
• 非營利組織與企業部門合作的動機,除了為獲得實質的經 濟支援之外,無形的技術與人力之輔佐,也是一項額外的 附加價值。更深層次地來說,非營利組織希冀透過與企業 部門的合作,將其理念宣導給企業部門與社會大眾知悉, 讓企業部門願意負起社會責任。
導言
• 基於上述,企業部門積極贊助、參與各項公益活 動,不僅是履行社會責任的主要途徑,同時也逐 漸成為企業組織行銷的新利器,進而強化了企業 組織的形象,也為其營運帶來更大的助益。
• 本章首先說明非營利組織與企業部門互動的動機; 並以企業部門的慈善行為模式為分析主軸;其次 說明企業部門之責任類型,以及企業部門的慈善 模式;接著說明非營利組織與企業部門相互支援 的具體作法。
• 近日,企業經營者有感於其在國內社會角色,甚 至對於國際事務之影響日趨重要,便逐漸發展成 以「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觀念來做一些公益 慈善的活動,以回饋社會。
學者Burlingame & Frishkoff之看法
• 由「企業贊助公益事業動機」的角度,提出「企 業公益贊助的架構光譜」,從中可以看到企業參 與公益活動的理念。在光譜中,最左邊的是「利 他主義」(altruism),係指一種完全以社會需求作 為公益參與的考量;最右邊則是「善盡管家職責」 (stewardship),完全是以商業取向作為依據。而 介於中間從左而右依序為「分享利潤」(hared benefits)、「長期利益」(enlightened selfinterest)、「慈善投資」(charitable investment),其意義與具體作法如下圖4-1所示:
擴充現存市場
98
50.5
進入新市場
93
47.9
增加產品或服務的銷售
75
38.7
降低政府管制
67
34.5
賦稅減免
52
26.8
降低法律成本
39
20.1
學者Marx之看法
• Marx (1998)將企業部門參與慈善行為之動機分 成十四類目的;由表4-1的統計數字與目標排序看 來,可以發現,在過去傳統社會中,企業的經營 者對於所謂的「社會責任」似乎並沒有很明確的 概念,大多還是以賺取公司利潤為首要目的。
• 然而,非營利組織究竟要如何與使命背道而馳的企業部門 互動,甚至,多數非營利組織在與企業部門互動時,可能 會產生自身「公益使命」與營利組織「市場取向」之間發 生衝突與矛盾之情事。是以,即使非營利組織採行企業化 的經營管理方式,也必須是建立在非營利組織的使命之上。 基於此,非營利組織與企業部門的互動動機為何,則將在 以下探討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