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期末复习考点及答案
期末考试《中华传统文化》_20230802105226

期末考试《中华传统文化》一、单选题(共25题,50分)1、()的“保民思想”,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潮的先河(2.0)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战国2、对宋明理学地位及影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2.0)A、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B、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于一身的庞大的思想体系C、对中华民族性格和人的发展没有积极作用D、宋明理学的适应新时期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而形成的3、最早发现茶并且利用茶的国家是:()(2.0)A、日本B、韩国C、中国D、印度4、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2.0)A、启发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5、宗法制度的核心是()(2.0)A、嫡长子继承制B、封邦建国制C、宗庙祭祀制6、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2.0)A、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B、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C、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D、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7、下列哪项不属于四书?(2.0)A、周易B、中庸C、大学D、论语8、最早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家是()(2.0)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这句话出自哪位思想家?()(2.0)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10、孟子的儒学思想主张不包括()(2.0)A、施仁政于民B、人民比国君更重要C、提出“三纲五常”D、主张人性本善11、“主席”、“列席”、“席位”三个词出自:()(2.0)A、服饰B、饮食C、婚俗D、节日风俗12、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2.0)A、孔子B、王夫之C、孟子D、墨子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哪位先贤讲的?(2.0)A、孟子B、老子C、荀子D、孔子14、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思想体系的核心是()(2.0)A、克己复礼B、宽刑薄赋C、仁D、民贵君轻15、认为把握理需要通过“格物致知”,这里的“格物”指的是()(2.0)A、客观存在的事物B、普遍存在的原理C、对各种知识的体会D、先天的“理”16、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0)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17、今天我党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对此,我们可以继承发扬儒家学说中的(2.0)A、“和为贵”和“仁”的思想B、农本思想C、有教无类思想D、民为贵,君为轻思想18、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答案中国文化史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话题,涵盖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下面是一些针对中国文化史的复习题及其答案,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回顾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1. 中国古代的两种主要思想体系是什么?答案:中国古代的两种主要思想体系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2. “仁者爱人”的观念属于哪种思想?答案:这个观念属于儒家思想,代表了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核心理念。
3. “无为而治”是哪个思想的核心观点?答案: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主张顺应自然,不做过多干预,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4. 被誉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路连接了哪些国家?答案: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和西亚、中亚、印度、欧洲等国家。
5.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答案: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公元618年至907年。
6. 唐朝的艺术和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以下哪种艺术形式是唐代的代表?答案:唐代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艺术形式,被称为“唐诗”。
7.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中国的哪个省份?答案: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
8. 以下哪种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 紫禁城是哪个朝代的皇宫?答案: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
10. 以下哪种戏剧形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答案: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
11. 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是哪一天?答案: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每年的日期不同。
12.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答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通过以上的复习题,大家可以回忆和巩固对中国文化史的了解。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无论是思想体系、艺术形式还是传统节日,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和了解,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试题答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试题答案1、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答案:【计分规则】:答出任何关于文化的定义即给10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答出主要为中国人自古流传至今的生活方式,体现变化的特点。
分值10分中国文化特点为:包容性、集体性、专制性、原始思维等。
分值10分。
--------------------------------2、秦晖先生在《传统十论》提出,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但制度有,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答案:--------------------------------3、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社会自秦王朝统一起,就进入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专制社会,历代实行郡县制,皇权至高无上,因而中国古代就是一个专制王权社会;也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历来有“国权不下县”的现象,王朝设置的官府只到县一级,再往下一般都是乡绅自治,因此不能算是专制王权社会。
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答案:--------------------------------4、什么是五谷?答案:麻、黍、稷、麦、豆。
--------------------------------5、肉食和蔬食分别是什么意思?答案:【计分规则】:普通民众一般很少吃到肉,以蔬菜为主要菜肴,故称蔬食。
上层统治或者说贵族才能经常吃到肉,故称肉食。
如《孟子》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要七十以上古来稀的老人才有肉吃。
《曹刿论战》则称:“肉食者鄙。
”此处的“肉食者”即指贵族或统治阶层。
--------------------------------6、“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7、请谈谈在士农工商四民社会中,士人阶层为什么会居于相对特殊的地位,士人阶层的这种相对特殊地位对中国传统社会有什么影响?答案:--------------------------------8、你了解孔子吗?请说说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在什么地方?答案:【计分规则】: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旨在引导学生去了解孔子这一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刻影响的重要人物。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答案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白居易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1、天人之辩的主要观点(ABCD);A、重人事,轻天道B、天道自然C、天人相分D、天;2、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ABC);A、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追求B、重言志,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白居易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
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
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1、天人之辩的主要观点(ABCD )A、重人事,轻天道B、天道自然C、天人相分D、天人交相胜,还相用2、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ABC )A、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追求B、重言志,追求美善合一的审美旨趣C、圆融贯通的表现手法D、较强的功利性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ABCD )A、以人为本B、强大的延续力C、以和为贵D、重道德4、造成中国文化近代转型迟滞的原因主要有(ABCD )A、腐败的专制制度和残酷的经济剥削B、腐败专制的官僚政治C、禁海锁国,画牢自封D、文化专制,扼杀异端5、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ABCD )A、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B、有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C、有助于祖国统一、振兴中华D、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6、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总体特征包括(ABD )A、实用功利性B、辨证整体性C、科学实践性D、经验直观性7、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ABCD )A、侧重于人生哲理的探讨B、哲学与政治、伦理含融不分C、整体把握、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D、注重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较少做细部论证;注重对道理的直觉体悟,而较少做逻辑分析8、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ABCD )A、天台宗B、唯识宗C、华严宗D、净土宗9、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主要包括(ABCD )A、造纸术约在唐朝中期传入西亚,再到欧洲B、火药13、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很快被应用于军事C、中国美术、绘画、陶瓷对欧洲人来说不仅实用,而且是有价值的艺术品D、在学术思想方面,儒家思想由传教士传播到欧洲10、中国优秀的史学文化传统包括(ABCD )A、求实精神B、惩恶扬善的批判精神C、以史为鉴的经邦致用精神D、融贯诸学,吸纳百家的会通精神1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仁爱孝悌、谦和好礼B、诚信知报、精忠爱国C、克己奉公、修己独慎D、见利思义、勤俭廉正12、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有哪些方面(ABC )A、人君受命于天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C、效法天道,德刑并用D、经世致用13、四谛包括(ABCD )A、苦B、集C、灭D、道14、中国古代书法的特点(ACD )A、通过书法的点、划结构和章法表现形式美B、通过字的力度来展现神采美C、通过字的形态来展现神采美D、通过字的形、神表现书法家的精神美和时代特征15、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ACD )A、史著数量大为增加B、史学发展成熟期C、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D、史著种类繁多16、属于明代小说的是(BCD )A、蒲松龄《聊斋志异》B、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C、吴承恩《西游记》D、施耐庵《水浒传》17、《阳关三叠》是(ABCD )A、是唐代歌曲,歌词取自唐代诗人五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B、因诗中有"阳关"一词,又称"阳关曲",又因"西出阳关无故人"句重复三次,故称《阳关三叠》C、《阳关三叠》使原诗中抒发的依依惜别之情更加深挚、强烈,富于感染力D、著名诗人白居易赋诗赞道:“最忆阳关道,珍珠一串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题型:1、标点题。
(共3题,每小题5分,共15分)(重点放在庄子的常见篇章,一般一篇论语两篇庄子,基本就是逗号句号问号以及可能有必要的分号,算是送分题。
)2、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3、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4、材料分析题(共1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5、论述题(共1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一、儒家:1、儒(2点)大致有以下三种界说:第一种,认为儒是种达名,是术士之称,通常指特定礼仪或仪式的文化人;第二种,认为是类名,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第三种,则认为是私名,指儒家、儒学。
三者关系首先,儒有达名、类名和私名之别,这三种既是种类的区别,同时也体现了儒的历史发民过程,即“儒”日益专名化,并且自孔子之后开始日益作为“儒学”、“儒生”、“儒教”等特定内涵的专有名词,而这一过程是自孔子开创的,即日益赋“儒”予孔门学说的精神内涵;其次,儒虽然日益专名化,但是“儒”的达名、类名仍然影响着作为私名“儒”的发展趋向,即“儒”并非总是向上的,也是向下的,即面向最为广泛的人间的,只是这种影响也是在私名的规范、场域之下进行的。
2、孔子(2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言论收录在《论语》中,其主要思想有“礼”、“仁”等。
3、《论语》(2点):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汉世共有三个版本,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主要通行本有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等。
4、孔子的正名学说(3点):“正名”思想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主张。
“名”以言“礼”,“礼”意味着规范、秩序本身,而规范、秩序却是需要通过“名”来加以具体表征和具体呈现,“名”确立起为全社会所认可的规范、秩序,确立起不同人的不同职权,也确立起不同人之不同职权的使用范围等。
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期末考试试题和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期末试题和参考答案一、九州和五服指什么?答:1,九州:世界由九个大州组成,每个州由瀛海环绕,九州又由九个小州组成,每个小州由稗海环绕,中国只是这九九八十一个州中的一个州,成为“赤县神州”。
2,五服的两个含义:a,《尚书》中记录的天下的概念之一:畿为中心,天下由内到外包括: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
b,丧服分为五等,称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二、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答:古代华夏族人将世界称为天下,认为“天圆地方”,自己处在方形天下之中,所以自称“中国”,这个观念延续了几千年才破除,而“中国”的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
古人的这种天下地理观助长了唯我独尊的天下政治观,并对我国历代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利玛窦《山海愈地图》向中国人传达了怎样的世界观?答:1,人类生活的世界不是平面,而是圆的。
2,世界很大,中国很小,中国只是亚洲的五分之一,亚洲只是世界的五分之一。
1,中国人观念中的天下四夷是不能成立的。
四,为什么古代中国人特别重视丧礼?丧礼中的五服是什么?答:丧礼包含了对家庭、家族亲疏差异的认识,亲疏和差异包含了同时也衍生出社会的等级秩序,等级和秩序规定了家庭甚至是国家的基本结构。
丧服分为五等,称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五、三亲指什么?答:宗亲:父系亲戚。
外亲:母系亲戚。
妻亲:妻子的直系亲属。
六,中国人关于亲族称谓的用途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答:用途:区分身份和关系。
原则:a,男女有别:父党与母党的差别。
b,长幼有序:兄弟、姐妹之间一定要分清排行。
七、中国古代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答:1,祠堂祭祀、乡约族规、家谱家法是中国社会法制的基础,这在中国古代法律不是很细的情况下,对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看到,党国家力量强大时,家族就要起到抵消国家对个人生活的直接干预的隔离层的作用;国家动乱时,家族成为民间社会,来维持社会稳定。
中国文化期末考试重点及答案

一、填空题1.宗教崇拜阶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远祖崇拜—后世圣贤崇拜的源头;近祖崇拜—后世宗法文化的先导。
2.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三宝:佛、法、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并称三法印。
3.先秦诸子:儒道法墨阴阳兵农纵横家杂家小说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4.先秦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西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东汉七经:五经加上《论语》《孝经》合称七经唐代十二经:“明经”科以“三礼”、“三传”合《易》《诗》《书》为九经;合《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宋十三经:合《孟子》为十三经。
南宋四书五经: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合《论语》《孟子》为四书;与汉代五经合称。
5.程颢说:“学也者,使人求之于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
”程颐说:“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天理,敬而已矣”“格物致知”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朱熹:理气论,“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存天理,灭人欲”。
6.陆九渊:“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7.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榜眼、探花。
二、大题1、如何理解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也”,中国“反向性”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反”)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
老子把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概括为“反者道之动”。
1)道动于!反!,是指!道"从!无"到!有"的生成运动&,!道"从!无"到!有"的生成运动,就是从无规定到有规定的否定运动&2)道动于!反",是指对立面的!互相依存"与!物极必反"&相互依存是!我"与!他"’!显"与!隐"’!阴"与!阳"’!虚"与!实",!动"与!静"的暂时平衡&如老子所言:!有无之相物极必反是对待双方的平衡被打破,当一方获得过度发展而导致向另一方的转化&!阴盛阳衰"!否极泰来老子的!反也者,道之动也"就可译为!道所启动的是反向转化"3)道动于!反",是指!道"的运动是使万物!回归"于道&回归是从有入无,是文明的归藏’归潜’归化,是与道俱化①在第一层次上,!反"的回归义是指死亡"&②!反"的回归义是指!人性自然"的回返因此,在人性回归主题上,反是归潜,是对有死速朽和归因空无的超越,是生存意义上的文明智慧通化&③反"的回归义是指!始卒若环"的大化& !反"的回环式的回归义,就不再是线性的生成’逆反’对反’反转’平衡,!反"不再是逻辑的单行道运作,而是大道圆通,是圆观宏照和化感通变老子’庄子的!反"道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反向性"思维方法的体现与运用& 美国学者郝大维指出:!中国文化传统是由反向性概念奠定的&"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先秦诸子是这种!反向性"文化的典型体现,秦汉以后的经学’玄学’佛学’理学’心学’朴学等同样是这种!反向性"文化的精神传承&然而,人们却大多将这种!反向性"文化简单片面地解释为!复古"’!倒退"’!回返",从而遮蔽了!反向性"文化的丰富意蕴,2、恒、常、庸①《庄子》的关键词“庸”和《老子》的概念“恒”“常”,都是指向和描述“道”之特性的重要线索。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试题及答案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A. 正确B. 错误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
AA. 正确B. 错误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
AA. 正确B. 错误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
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
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A. 以人为尊B. 以民为贵C. 以仁为本2.礼教的核心是:(ABCDE)A. 父子有亲B. 君臣有义C. 夫妇有别D. 长幼有序E. 朋友有信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A)A. 仁B. 义C. 礼D. 知2.颜渊问仁,子曰:(B)A. 仁者爱人B. 克己复礼为仁C. 仁者其言也讱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D)A. 博学B. 审问C. 明辨D. 自我修养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A. 共性B. 个性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D)A. 天人感应B. 形式逻辑C. 辩证逻辑D. 天人合一6.天的涵义包括:(D)A. 神性义B. 道德义C. 自然义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董仲舒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A. 人与自然的和谐B. 人与社会的和谐C. 人的身心和谐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A. 尽心B. 慎独C. 仁礼的统一D. 穷理10.荀子提出过:(B)A. 天人交相胜B. 制天命而用之C. 尽心、知性、知天D. 不以人灭天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A. 史官B. 祭司C. 司马D. 礼官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B)A. 和静清寂B. 清虚卑弱C. 仁义礼智D. 恭宽敏惠3.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C)A. 祭神如神在B. 未知生,焉知死C. 无神论D. 怀疑论4.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B )A. 善利万物而不争B. 推己及人C. 居善地D. 处众人之所恶5.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A)A. 治人事天莫若啬B. 圣人无常心C. 上善若水D. 物壮则老6.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 《道德经》是一部讲战争用兵的书B. 《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C. 《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D. 《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7.在《道德经》中,对于“反”的理解正确的是(ABD )的是观当灭A. 玄奘B. 迦叶摩腾C. 鸠摩罗什D. 不空6.达摩初到中国,于建业城会见谁? DA. 神光B. 迦叶摩腾C. 法兰D. 梁武帝7.玄奘西行求法回到长安后,除了翻译佛经,还撰写了一部: BA. 《大菩提藏经》B. 《大唐西域记》C. 《大乘起信论》D. 《瑜伽师地论》8.“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传统文化与社会期末复习考点及答案1.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答:第一,自己所在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第二,天下的大地仿佛一个棋盘,或者像一个回字形,由中心向四周不断延伸;第三,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
2•什么是“ xX”五服”。
九州”就是在《尚书禹贡》中邹衍提出来的关于把天下分成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个州的说法。
“五服”即甸、侯、宾、要、荒,也是在《尚书禹贡》中提出来的。
具体是说除了王”所在的洛阳一带“中心”以外,围绕着中心的“王畿”的,是方方正正的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以及遥远的荒服,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一个类似于“回”字形的大地。
3 .为什么佛教的天下观没有对中国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第一,古代中国的“国家”是中心明确、边界模糊的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现代的国家的概念。
第二,中国的文明史非常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只有出现另一种高度发达、可以与华夏文明相对抗的“文明”,才可能对中国的传统产生根本的影响。
第三,佛教有三条理论与观念是中国文明不能兼容和接纳的,其中有一条就是“天下之中心在印度”。
第四,后来,佛教中国化了,变成了“三教合一”中的一教,甚至屈服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儒家学说。
4.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后,中国人的天下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答:明代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到中国,向万历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这幅地图告诉中国人——第一,在这幅地图中,人生活的世界不再是平面的(这针对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而是一个圆形的。
第二,世界非常大,而中国只居亚细亚十分之一,亚细亚又只居世界五分之一(这瓦解了“天下”的传统观念),中古并不是一个浩大无边的唯一大国,反而很小。
第三,古代中国的“天下”、“中国”、“四夷”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中国不一定是世界的中心,四夷则有可能是另一些文明国度,而在他们看来,中国可能是“四夷”。
第四,应该接受“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想法,承认世界各种文明是平等的、共通的,而且真的有一些超越民族、国家、疆域的普遍真理。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传统中华帝国作为天下中心,中国优于四夷的的预设就被渐渐打破。
到了18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人渐渐开始被迫接受一个痛苦的事实:xx 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5.为什么古代xx 人特别重视葬礼。
简单地说,就是为了通过对死者的追悼仪式,维护活着的家庭、家族的秩序。
在这个仪式中,它包含和传递的文化信息非常丰富,在古代中国它不仅仅是与死者告别,而是给生者以暗示和教育的一种象征性仪式。
从丧礼上的一些礼仪,就包含着构建中国古代社会伦理和政治的起点与基础,这里包含着:关于家、家族、宗族的亲疏与差异的认识;其次这些亲疏与差异里又包含着并衍生出社会的等级和秩序,通过这种对死者的祭祀仪式,也把亲族的秩序制度化了;最后,这里的等级和秩序甚至规定了家族共同体乃至国家的基本机构。
6.“三亲”指的是什么第一就是“宗亲”,就是自己同一祖先的亲人,以及他们的配偶,是最亲近的血缘关系。
第二是“外亲”,就是指母亲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是第二重要的亲族。
第三则是“妻亲”,就是妻子的直系亲属,亲缘关系最远。
7.中国人关于族亲称谓的用途是什么,这种称谓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答:用途:区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秩序,依靠这种观念、制度和仪式维持大家族内部的团结和延续。
原则:男女有别,长幼有序。
统一姓氏的夫党与不同形姓氏的母党之间,有明显的等级或价值差别,长幼要有秩序的分别。
8.家族在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在古代中国,家族的祠堂祭祀、乡约、族规、家法和家谱,是社会生活里非常重要的基础,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法律并不是很细致的情况下,会有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秩序,就是因为有这些东西在支撑它,组成一个的社会单元。
第二,从历史上我们还可以看出,当国家和政府的力量强大的时候,宗族、亲族相对抗和抵消国家控制力量的一个隔离层,防止着国家力量对于个人生活的直接控制。
而国家力量一旦削弱,它就会作为民间社会,补充国家队秩序的控制。
所以它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社会”,维持着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平衡与稳定。
第三,中国宗教与仪式的重大变化出现在近代,由于市场一体化、交通的便利和人口的流动,由于国家渐渐直接干预着个人生活,这种中国式的宗教形式在近代逐渐瓦解。
9.怎样看待古代xx 国与家的关系答:在古代中国,家是国的基础,家族的秩序和原则,放大了就是国家的秩序和原则,古代中国很多伦理观念和社会秩序,是从家庭、家族、宗族关系中引申出来的,认同的合理性基础建立在人们对于身边的家庭、家族和宗族的感情上,这种感情承认的秩序渐渐放大,就成为普遍的社会伦理和国家制度、法律。
10.为什么说儒家特别重视礼仪和服饰的象征意义。
儒家学说是关于秩序的学说,在儒者看来,仪式不仅是仪式,而是一种暗示,衣服不仅是衣服,而是一种象征,这种仪式和象征在社会是对秩序的确认,是个人对嗜欲的制约。
所以在儒家看来,服饰象征人的身份、修养甚至状态,而象征又反过来制约着人的身份、修养和状态,通过这种象征系统,儒者相信可以整顿秩序。
而礼仪的秩序,象征着一种社会秩序,象征包含着关于家庭、家族、宗族以及共同体的秩序知识。
11.怎样理解儒学是一门关于秩序的学说答:第一,儒学中,从家族仪礼之“礼”,到社会道德伦理之“礼”,发展到国家制度性的“礼法”,说明儒学是一门关于秩序的学说。
第二,儒学中,从仪式之“仪与“分”到社会等级之间的“正名”,再到国家各阶级的身份清理,说明儒学是一门关于秩序的学说。
第三,儒学中,从仪式中对神灵之“敬”,到社会上对他人的“仁”,到国家内部的和睦与稳定,说明儒学是一门关于秩序的学说。
12.佛教的三学、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的内涵是什么。
答:三学是指戒、定、慧。
戒,是用外在的纪律、规范对人的行为、语言、思想采取强制性的约束;定,是用自己心灵的力量对自己的欲望感情进行自觉的约束;慧,是以理性对人生因果关系和宇宙本质面目进行分析、反思,从而达到一种洞察宇宙与人生的智慧,因而在理智上得到解脱。
四谛是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是佛教持一种对人生的悲观态度,认为世俗生活就是苦难,人在时间中流转生存,必须忍受这种痛苦;集谛,指造成人世间苦难的原因,即由“无名”引出的“惑”或“业”;灭谛,指苦难的消灭;道谛,指超越苦难,达到“涅槃”的种种理论与方法。
八正道是指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正见,即远离邪恶的正确见解;正思,即远离世俗的思想意志;正语,即纯正的佛教语言和说话方式;正业,即按照佛教规定的正当行为;正命,即符合佛教要求的生活方式;正勤,即正确而努力的修行;正念,即专心一意观想佛教真谛;正定,即正确的禅定。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13.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观念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一,是中国人接受了身虽朽,神不灭的观念;第二,是中国人接受了地狱与六道的思想;第三,是中国人接受了善恶与报应的观念;第四,拓展了中国人的时间与空间观念。
14.禅宗神秀、惠能两首偈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神秀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象征意义:代表了佛教一直奉行的一种传统观念,就是说世界分裂成两个:一个是混浊的世俗世界;另外还有一个清净的超越世界,佛教告诉人们,你要回归到内心中去,但是你的心就像一个镜子,灰尘不断会落下来,要不断地擦拭。
反映了“渐悟”的修行方式。
惠能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
”象征意义:一切都是虚幻的,既没有智慧树一样的身体,也没有什么透彻如明镜的心灵。
外面的世界和心中的世界都一样,都是“空”,都是幻相,这样就把佛教大乘般若学的“空”这个概念推向了极端。
反映了“顿悟”的修行方式。
这两首偈语质疑了宗教组织存在的必要,预示着作为宗教的佛教的自我瓦解的开始。
15.惠能为代表的禅宗南派的教义是什么答:第一,性本自净。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第二,无念、无相和无往。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往为本。
第三,不立文字。
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
第四,顿悟。
16.为什么观音传入中国后会出现性别、道场、形象的认为变化。
答:因为在中国的信仰者这里,灵验是第一位的,并不分佛教、道教、天主教甚至其他民间宗教。
还有一种解释是,在中国,所有的宗教都在皇权的笼罩下,不像西方宗教那样,力量大到可以和世俗皇权对抗所以在中国,宗教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宗教间的排他性也不是很强烈。
17.老子的道和xx 的道有什么区别。
老子论“道”,既把“道”用于社会治理上,又把“道”用于保养个人生命上;而庄子论“道”,更偏重于人对社会的态度和人对自然的关系,更注重个人的精神自由。
在思想上探索的是一种宇宙与人共有的终极意义——道。
18.道家和道教有什么区别答:道家是一种学说,道教却是一种宗教,如果说思想学说关心的、讨论的是宇宙、社会和人的智慧,它的理解和解释是可以检验和反驳的,那么宗教关心的是人的灵魂与生命,它是一种信仰。
19.xx 和外丹指的是什么。
外丹,就是通常所说的炼丹术,它主要是依靠外在的特殊药物来保持生命的方法,所以叫做外丹。
内丹,其本质就是我们熟悉的“气功”、“养生术”,道教中的人把吐纳呼吸修炼精气的方法和吃丹药的内在方法相对比,所以才称它叫“内丹”。
20.什么是“三清答:三清即玉清、太清、上清。
这本是对应想象的天上三种境界,但是道教想象这三种境界都有主宰的神。
玉清是元始天尊,他象征着“道”,他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又是一切事物的主宰,还是众神之神,又象征着“无”;太清是灵宝天尊,仅次于元始天尊;上清则是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是老子本人的神话。
21.道教的神仙体系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南朝时的XX,由XX创立。
22.道教沟通人、鬼、神的仪式、法术主要有哪些。
答:仪式主要有“斋”和“醮”。
人要与神沟通,就要先干净自己的身心,身体要沐浴,心灵要纯净,这就叫“斋”。
“醮”则主要是指祭神仪式。
法术主要有祝咒、符箓(画符)和法器(如剑、镜、印)23.中国民众宗教信仰的基本观念是什么。
诸善奉行,诸恶莫作,因果报应,有求必应。
24.中国民众宗教观念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第一,固定的寺庙法会及临时性的民间故事。
第二,通俗性的善书、善歌及参透了佛教伦理思想的民间艺术形式。
第三,常备经文中的教义及其中的伦理思想。
25.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家族伦理本位。
作为古代中国社会的基础,家庭、家族或宗族的亲族关系,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拥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第二,天人合一,顺天应物。
“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古代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的理解,相当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