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原文与赏析
七律长征诗词内涵
七律·长征近现代·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古诗简介】《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本诗写于1935年10月6日,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在六盘山前。
共8句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翻译】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平常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金沙江拍击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将士们心里暖暖的,大渡河上一桥横架,铁链晃动,摇摇欲坠,让人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登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在翻越雪山之后个个笑逐颜开。
【注释】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5.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7.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一、作品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注释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6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寻常;平常。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七律·长征》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七律·长征》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他们不怕长征途中的无数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承接“千山”,具体描写长征的艰难。
绵延不断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看来就像河里翻滚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这两句诗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描绘了两幅生动的画面:一是“金沙江畔暖”,描绘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二是“大渡桥横铁索寒”,描绘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场面。
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最后两句诗,是对整个长征的总结。
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他们的心情无比喜悦。
这两句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整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热情地歌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无比顽强和坚韧。
以下是《七律·长征》的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1. 七律: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是一种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每句七字,逢偶数句押韵。
2. 长征:1934 年 10 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3. 难:艰难险阻。
4. 等闲:平平常常。
5.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七律长征全诗和诗的意思
七律长征全诗和诗的意思
七律长征全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的意思:
这首诗是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而作的。
诗中表达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只要有信念和毅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形容了长征路上的险阻和艰苦。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绘了长征路上的自然风光和人类工程的壮丽。
最后,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达了长征胜利的喜悦和胜利后的欣喜之情。
长征七律的译文
长征七律的译文一、引言在中国革命史上,红军长征是一段充满艰辛与传奇的历程。
毛泽东创作的《长征七律》诗篇,以其雄浑的气魄和深刻的内涵,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
本文将围绕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其背后的历史意义,以期让读者更好地领略长征精神的伟大。
二、长征七律原文及译文解析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表达了红军战士面对艰难险阻时的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译文传达了这种精神,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红军长征中所展现出的顽强毅力。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人以五岭和乌蒙山脉为背景,描绘了长征途中自然环境的恶劣。
诗句通过对比“细浪”和“磅礴”的景象,展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英勇向前的精神风貌。
译文准确地传达了这种意境,使读者能够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艰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以金沙江和大渡河为背景,展示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
诗句通过对“暖”与“寒”的对比,强调了红军战士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
译文生动地传达了这种情感,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硝烟和红军的英勇。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句诗描绘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喜悦。
诗人以岷山为背景,表达了红军战士在长征过程中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喜悦心情。
译文很好地传达了这种情感,使读者感受到红军长征胜利的辉煌。
三、长征七律背后的历史意义《长征七律》不仅是一首描绘红军长征壮丽画卷的诗篇,更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革命史诗。
这首诗表达了红军战士在面对重重困难时,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敢向前,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信念。
它传递了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四、总结《长征七律》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以其雄浑的气魄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
通过对诗篇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红军战士在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英勇顽强,还能体会到他们取得胜利的喜悦。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命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是⽆忧考分享的⽑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七律·长征》 【原⽂】 红军不怕远征难,⾦沙⑶⽔拍云崖⑷暖⑸。
万⽔千⼭⑹只等闲⑺,⼤渡⑻桥横铁索⑼寒。
五岭⑽逶迤⑾滕细浪⑿,⒀更喜岷⼭⒁千⾥雪。
乌蒙⒂磅礴⒃⾛泥丸⒄,⒅三军⒆过后尽开颜⒇。
【题解】 ⼀九四九年四⽉⼆⼗⽇,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的千⾥长江上,分三路强⾏渡江。
⼆⼗三⽇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为了纪念这个伟⼤的⽇⼦,⽑泽东挥笔写成此篇。
【注释】 ⑴七律:七⾔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种,每篇⼀般为⼋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联、含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字押平声韵,⾸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⑵长征:⼀九三四年⼗⽉间,中央红军主⼒从中央⾰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转移,经过福建、江西、⼴东、湖南、⼴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肃、陕西等⼗⼀省,击溃了敌⼈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然界的⽆数艰险,⾏军⼆万五千⾥,终于在⼀九三五年⼗⽉到达陕北⾰命根据地。
⑶⾦沙:指⾦沙江,是长江上游的⼀段。
⑷云崖:⾼耸⼊云的⼭崖。
⑸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样。
⑹万⽔千⼭:这⾥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数,⽔⽆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⑺等闲:平常,不放在眼⾥。
⑻⼤渡:指⼤渡河。
⑼铁索:⼤渡河上泸定桥,它是⽤⼗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⑽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岭、⼤庚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东、⼴西四省边境。
⑾逶迤:绵延曲折的样⼦。
⑿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浪花。
⒀五岭逶迤腾细浪:⼤庾、骑⽥、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东、⼴西四省之间。
《七律长征》赏析范文
《七律长征》赏析范文《七律·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律诗,其中最经典的一句是“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经典赏析范文:《七律·长征》,欢迎大家阅读!▼▼目录▼▼●《七律·长征》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⑶,万水千山只等闲⑷。
五岭⑸逶迤⑹腾细浪⑺,乌蒙⑻磅礴走泥丸⑼。
金沙⑽水拍云崖暖⑾,大渡桥⑿横铁索⒀寒⒁。
更喜岷山⒂千里雪,三军⒃过后尽开颜⒄。
●《七律·长征》词句注释⑴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⑵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⑶难:艰难险阻。
⑷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⑸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⑹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⑺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⑻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⑼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⑽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⑾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七律长征古诗诗意简易
七律长征古诗诗意简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诗意解析。
1. 首联。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红军战士根本就不害怕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在他们眼里,无数的山山水水,那些漫长的路程都算不了什么,就像是很平常的事情一样。
你想啊,长征那可是非常艰苦的,要走很远的路,还会遇到敌人的围追堵截,要翻山越岭,渡河过江。
但是红军战士就像一群超级英雄,根本没把这些困难当回事儿。
就好比我们平时觉得爬山很累,但是红军战士面对的是好多好多山,还能这么淡定,真是太厉害了。
2. 颔联。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五岭”山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就像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这就像是把超级大的东西看小了,用一种很夸张又很有趣的写法。
就好像我们看电影里的巨人,在更强大的主角面前也变得像小蚂蚁一样。
红军战士的这种感觉是因为他们有着无比强大的革命意志,那些大山大河在他们坚定的信念面前都变得渺小了。
3. 颈联。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在金沙江畔,江水汹涌地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这时候红军战士心里是暖的。
为什么暖呢?因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一次胜利,大家心里高兴啊,就像在寒冷的冬天喝了一碗热汤。
而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呢,桥板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寒光闪闪的铁索横在那里,红军战士要从铁索上爬过去,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感觉“寒”。
这一暖一寒,把红军战士在不同战斗场景中的感受写得特别生动。
4. 尾联。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红军战士更加欢喜地越过了岷山那千里积雪的山脉,当红军的三个方面军都成功越过这些艰难险阻之后,大家全都笑逐颜开。
就像我们经过了一场超级难的考试,最后都考得很好,那种高兴劲儿,全都写在脸上了。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的诗意: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古诗词原文
《七律长征》古诗词原文
以下是《七律长征》的古诗词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的作者是毛泽东,属于现代诗词。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
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七律长征注释,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原文注释及译文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1.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2.难:艰难险阻。
3.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4.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5.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6.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7.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9.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11.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12.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14.岷山:中国西部大山。
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
西北-东南走向。
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
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15.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16.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七律 长征》注释+译文+背景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①只等闲②。
五岭③逶迤④腾细浪⑤,乌蒙⑥磅礴⑦走泥丸⑧。
金沙⑨水拍云崖⑩暖,大渡⑪桥横⑫铁索⑬寒。
更喜岷山⑭千里雪,三军⑮过后尽开颜⑯。
【注释】①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无数的山,无数的水,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②只等闲:平平常常的。
只,语气词,用于句中或句末。
等闲,平常,随便。
③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④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⑤腾细浪:水翻腾出的小浪花。
腾,水翻腾⑥乌蒙:指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⑦磅礴:广大的样子,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气势磅礴。
⑧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⑨金沙:指金沙江,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将追兵远远甩在身后。
⑩云崖:高耸人云的山崖。
⑪大渡:指大渡河。
⑫横:横跨⑬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⑭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
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⑮三军:在古代,大国军队都设中军、上军、下军等三军。
后来通常用“三军”来泛指全军。
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⑯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译文】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险峻,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指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桥上只剩下十几根铁索,让人心惊胆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是现代毛泽东的诗作。
全诗内容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
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的古诗意思
七律长征的古诗意思
《七律·长征》的全文意思: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作者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赏析: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
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
出此语。
《七律长征》解释
《七律·长征》解释《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作品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七律·长征》解释: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词句注释: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
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而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愁4。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