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高中《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学设计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学设计
一、年级高中一年级
二、教材版本花城《音乐鉴赏》
三、教学理念
总书记曾说过:“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同时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中指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强调音乐实践开发创造潜能”等教学理念应贯穿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因此我设计将我国传统曲艺中具有代表性的京韵大鼓带入音乐课堂。
京韵大鼓是我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种,同时在全国的曲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希望学生通过京韵大鼓的学习和艺术实践,了解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我通过采用问题驱动和情境创设,邀请同学们做啦啦队员加油助威,点燃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通过学科整合,借助语文学科“书空”手势体验京韵大鼓的唱腔特点,用微课前置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式教学检验基础鼓点的学习。
将多种音乐实践活动,贯穿全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得直接体验。
学习与京韵大鼓的相关知识,在提升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时,增强艺术表现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1、能听音乐的同时借助语文学科“书空”手势方法,用手划唱词声调等方式,感受京韵大鼓是用方言演唱,同时依字行腔说唱结合的唱腔特点。
2、通过对比三首不同的京韵大鼓曲目的前奏旋律,能发现固定旋律这一京韵大鼓的前奏特点。
3、通过观看视频琴书《长寿村》和京韵大鼓《剑阁闻铃》这两种类似的曲艺能根据伴奏乐器、固定前奏、传统鼓点等方面准确辨别出《剑阁闻铃》是京韵大鼓。
(二)艺术表现
1、能基本依字行腔地演唱《丑末寅初》第一句,体会唱腔特点。
2、左手拿直尺做的模拟书板,同时右手拿笔模拟鼓箭子,能双手配合演奏出京韵大鼓的基本鼓点“老七点”和“双七点”,并能用基本鼓点为《丑末寅初》的前奏音乐作前6小节的伴奏。
(三)文化理解
1、了解京韵大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住打击乐器书鼓、书板,伴奏乐器三弦、四胡、琵琶和京韵大鼓著名表演艺术家骆玉笙。
2、通过了解京韵大鼓的发展现状,懂得对京韵大鼓保护、传承与发展也是一名高中生的责任和义务,对曲艺艺术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进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五、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是花城高一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一节“多彩的华夏之音曲艺篇”中的重点容。
京韵大鼓又叫“京音大鼓”,由省、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以方言声调吐字发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丑末寅初》是京韵大鼓的经典曲目,唱段生动地描绘了,在清晨三四点钟之时,旅客、樵夫、渔翁、书生、年轻女子、牧童等人的种种活动,全曲共分九段,展现出一副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民俗风景图(由于篇幅太长,时间有限,本节课重点欣赏前两段)。
京韵大鼓著名表演艺术家骆玉笙艺名“小彩舞”,创立了以字正腔圆、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的“骆派”,《丑末寅初》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
曲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一节课根本无法全部讲完。
因此,本节课我着重选取京韵大鼓的经典曲目《丑末寅初》(第一、二段)做讲授,使学生了解曲艺,热爱京韵大鼓,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曲艺艺术。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思维敏捷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京韵大鼓这一艺术形式有着鲜明的地域风格,对于的学生来说非常陌生,由于受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学生大多热衷于流行音乐,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曲艺艺术缺乏兴趣,知之甚少。
但是京韵大鼓的基础鼓点,节奏特点强,简单易学,深受学生的喜爱。
因此设计了聆听、歌唱、体验鼓点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拉近学生与京韵大鼓之间学习的距离感。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京韵大鼓的艺术风格特点。
难点:左手拿直尺做的模拟书板,右手拿笔模拟鼓箭子敲击书的中间、边缘,学打京韵大鼓的基础鼓点“老七点”与“双七点”为《丑末寅初》的前奏音乐配伴奏。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准备书鼓、书板、鼓架、多媒体课件等
九、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视频播放:师生问好后,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并播放琴书《长寿村》片段和京韵大鼓《剑阁闻铃》片段,学生初步感受两种相似的曲艺,带着疑惑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2、文字介绍:京韵大鼓简介。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能够点燃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一)京韵——唱
1、文字介绍:《丑末寅初》唱段的容(本节课学习前两段)。
2、京韵大鼓的唱腔特点
(1)音频欣赏:学唱《丑末寅初》第一句。
学生通过聆听音频和老师教唱找出第一句里的滑音、颤音字。
(2)音频欣赏:欣赏“丑末寅初,日转扶桑”慢速的这一句。
学生边听音乐边划唱词声调,感受京韵大鼓依字行腔的唱腔特点。
(3)视频欣赏:《丑末寅初》的第一、二段。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说”和“唱”的关系是说唱结合。
了解京韵大鼓的伴奏乐器。
3、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及代表人物骆玉笙
(1)视频欣赏:骆玉笙演唱的第一、二段,引导学生用八个字总结填空题“一人站唱,自击鼓板”即为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
(2)图片和文字介绍:京韵大鼓著名艺术家骆玉笙及其代表作。
设计意图:
1、感受京韵大鼓用方言演唱,依字行腔说唱结合的唱腔特点。
体会唱腔中滑音和颤音的特色,感受方言的语言魅力。
2、通过欣赏骆玉笙演唱的视频学生能够了解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和京韵大鼓的伴奏乐器,并且能直观的感受到京韵大鼓的表演特点是一人站唱自击鼓板。
(二)大鼓——奏
1、模拟鼓板的使用
熟悉书板和书鼓的使用,了解“上、下、鼓、梆、合”的含义,能用左手拿尺子模拟书板“上板”、“下板”的演奏,右手拿笔敲书的中间和旁边,模拟敲击书鼓“鼓心”和“鼓梆”的演奏。
2、京韵大鼓的基础鼓点——“老七点”
出示口诀、演奏鼓点
3、京韵大鼓的基础鼓点——“双七点”
出示口诀、演奏鼓点
4、基础鼓点综合运用
老七点1遍+双七点3遍=《丑末寅初》前奏的前半部分鼓点。
5、师生合作
根据谱例提示,师生合作完成“老七点”与“双七点”在《丑末寅初》前奏中的综合运用。
设计意图:
1、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微课先学后教两个基础鼓点。
2、学习基础鼓点这一环节能够让每一位学生从视觉、听觉全方位更直观、立体的感受京韵大鼓基础鼓点。
使学生对京韵大鼓这一说唱艺术产生更加准确而生动持久的记忆,学生更容易记住其艺术特征,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观看老师现场表演,一下子就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京韵大鼓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加直观、真切的感受。
第三环节,巩固与拓展
(一)巩固
1、比一比
音频欣赏:老师播放三段京韵大鼓唱段《百山图》、《红梅阁》、《将相和》,学生仔细听三段京韵大鼓的开唱前的前奏旋律后发现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即京韵大鼓前奏特点——固定前奏。
2、辨一辨
视频欣赏:情境重现,老师再次播放琴书《长寿村》和京韵大鼓《剑阁闻铃》的视频,提问:亲爱的啦啦队员们,现在你知道这两个节目哪一个是京韵大鼓吗?你是从哪些方面辨别出来的呢?他们又有哪些共同点呢?学生从固定前奏、器乐伴奏、鼓点、语言等方面对比这两种曲艺的异同。
3
(二)拓展
图片介绍:老师展示京韵大鼓现状文章图片及关键词,学生谈谈自己对保护、传承京韵大鼓的一些做法。
设计意图:
1、比一比环节通过三段不同的京韵大鼓曲目前奏和《丑末寅初》前奏相比,学生听出曲目中都出现了固定旋律。
2、辩一辩环节情境再现,再次将之前看过的两种容易混淆的曲艺让学生聆听、观看,检验学生对京韵大鼓艺术特点的掌握。
第四环节,小结本课。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希望我们一起来完成对它的保护、发扬和传承。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受到了广大高中生的喜爱,下课后很多同学们都还继续在唱“丑末寅初,日转扶桑”,无疑他们都沉浸在了学习的快乐中,基础鼓点的学习也是极有魅力的,在课堂中,同学们都积极参与体验京韵大鼓的唱腔特点,探究唱
腔中“说”和“唱”的关系,并且在基础鼓点的学习中,也非常积极的体验。
整节课教学环节清晰、紧凑、实践性强,已经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京韵大鼓是一门容丰富,表演艺术造诣很高的传统艺术,我通过采用问题驱动和情境创设,邀请同学们做啦啦队员加油助威,点燃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通过学科整合,借助语文学科“书空”手势体验京韵大鼓的唱腔特点,用微课前置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式教学检验基础鼓点的学习。
还采用探究、对比等方式,让学生对京韵大鼓艺术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增强对京韵大鼓的学习兴趣和探究京韵大鼓的热情,学生因此喜爱上京韵大鼓,由衷发出的叫好声。
由于本人也是在不断地学习中,这节课的唱、演绎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加强对曲艺艺术的学习和提升,为传播传统曲艺艺术贡献力量。
总书记曾说过:“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本节课在学生兴致勃勃的学习中,我看到传承和发扬曲艺艺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