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上母书》教案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3课《狱中上母书》ppt课件
第7讲 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作者将个人的情感、生死乃至家族的荣辱皆系于国家、 民族的命运,血泪交融、悲壮苍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大 义。
四、文本分析
第三部分:
最后一个自然段,反复强调并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和英 雄之志,把自己死得其所的大无畏精神和死而不已的复仇 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慷慨激昂。
作者简介
夏完淳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 参加抗清活动。父亲牺牲后又随老师 继续与清兵作战,于1647年7月兵败 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
在狱中他写了三篇遗书:《狱中上母 书》、《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 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 国情感。
夏完淳父子墓
夏完淳智羞洪承畴
在南京受押的八十天,是十六岁英雄夏完淳人生旅途的 最后八十天。其间,他不仅智斗大汉奸洪承畴,巧妙羞辱 了这位满清鹰犬,并且自激自盛,赋诗写词多篇,表达了 他“今生已矣来世为期”的冲天豪情和“家国之仇未报” 的遗恨。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
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 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 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 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 意。
三、后世影响
现代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在青年时期读了夏完淳的诗歌 后,敬慕不已,写下“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 宗。我亦年华垂二九( 即十八岁——作者注),头颅如 许负英雄。”以自比自励,从完淳的诗中吸取成才的精 神力量和艺术营养。
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 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与复 社相应)。
复社和几社
复社:明末以张溥、张采为首的具有政治斗争色彩的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1课件 狱中上母书课件
一种回肠荡气、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今日读来,虽观念难免陈旧,
而情意却实在真切。
第一单元 · 第三课
狱中上母书
课文导入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民族英雄夏完淳的生平及作品 概况,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 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讨论法:通过广泛讨
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视死如归,全然不惧, 以身许国的英雄本色、爱国情怀。
走进作者
走进作者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 小隐,又号灵首。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 人,祖籍浙江会稽。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 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 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 上母书》等。 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夭折, 家绝嗣。夏允彝、夏完淳 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华夏公墓旁。
课文讲解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 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 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 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 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 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课文讲解
艺术欣赏
本文始终将民族恨与骨肉情两相依托、映照,以见“忠”、“孝”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1.3狱中上母书》教学课件
贵:重要;宝贵 言善:说话真诚不欺
痛:悲痛 孰:谁;哪个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 贵得死所耳。
语无伦次,而这都是将死之时的肺腑之言。悲痛, 太悲痛了!但是,人有哪个是不死的呢?贵在死得其所。
作者说自己写这封遗书是“语无伦次”,从内容上可以看 出来吗?这表明作者在写信时怎样的感情状态?
遗:遗留
然:这样,如此
负:辜负;对不起
干:形作名,干 燥舒服的地方
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 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 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 恩未酬,令人痛绝。
湿:湿润 的地方
酬:报答
嫡母:妾生子女称父之正妻
虽然如此,但是,就这样吧!我的身体是父亲遗给我的, 我的身体是为国君所用的,为父为君而死,又哪里是辜负两 位母亲,但尊贵的慈母对我爱惜备至,教我学礼习诗,十五 年来从未改变,嫡母如此慈爱恩惠,千百年来所少有。大恩 未曾报答,使我悲痛到了极点。
兵戈天地:遍地战乱
Hale Waihona Puke 念:想念举:举动善:好好地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 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 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 委之。
委:托付
慎:<副>表示警告,千万、一定
大器:比喻有很高的才能、 能干大事业的人。引申为 “能担当重任的人”
菽水:粗劣的食品
无奈上天不保佑我们国家,把灾祸集中于先朝,一支军队刚 一起来,就立刻被粉碎。去年的义举,我已自以为非死不可, 谁知当时不死,却死于今天,短短地延续了两年的生命,却没 有一天得以孝养母亲。
致:<动>导致; 使得
北师大版必修1高中语文《家国情怀 阅读与鉴赏 3 狱中上母书》优质课教学设计_2
第三课《战士守岛》词语学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记住本课生词的读音和字形,使用重点词语组词造句。
2.(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讲解,学生巩固练习的方法实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词语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所学词语实行简单会话。
学习战士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的含义,并组词造句。
教学难点:重点词语组词造句课型、课时:新课,一课时教学手段:ppt教学方法:讲解法、模仿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军人的职责是神圣的。
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冲锋陷阵;和平建设年代,他们同样在默默奉献。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军人的文章,让我们去了解不同时代的军人生活。
二、讲授新课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教师领读词语,每次三遍。
3、板书重点词语的含义、组词、造句。
三、词语讲解:垒(动)垒院墙垒围墙他在同父母一起垒院墙。
授粉(动)受精经过授粉人工授粉自然授粉这种植物需要人工授粉才能结果。
节奏(名)节奏快慢音乐节奏他随着音乐节奏跳起了新疆舞。
捏(动)捏泥巴捏泥人拿捏美术课上,艾力正在捏泥人。
探亲(动)看望久别的亲人。
回家探亲探亲归来打算探亲探亲表 1哥哥在外地工作,这次回来是为了探亲。
2他去北京探亲了。
播种(动)种植(近)播种小麦春天播种需要播种春天的时候,我和家人一起在地里播种小麦。
扎根(动)安家落户。
生根(近)扎根边疆落户扎根为了祖国的建设,我在边疆扎根。
沉闷(形)使人感到沉重而烦闷。
同:烦闷这里的气氛,让人感到沉闷。
来历(名)人或事物的历史背景。
来历不明他的来历这个人来历不明,我们要小心。
前往(动)同:前去;反:停歇、停下我陪同妈妈前往北京。
打住(动)停止,停住(近)就此打住打住话题不要打住我们这节课就此打住。
人工(形)人为。
(反)天然、自然人工湖、人工形成、人工合成这种东西是经过人工合成的。
照看(动)照顾、看护(近)照看孩子照看一下照看房屋照看亲人妈妈不在家,我要照看弟弟。
狱 中 上 母 书
狱中上母书教学目的:1、体味作者写作绝命书时复杂丰富的感情;理解作者轻生命、重大义的英雄气概。
2理出文章的情感线索。
教学重点:体味作者写作绝命书时复杂丰富的感情;理解作者轻生命、重大义的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理出文章的情感线索。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节课疏通文章,了解文章中涉及到的文学文化常识。
)一、导入:诗词填空斐多非“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文天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英雄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通常的表现是什么样的?二、问题:夏完淳在狱中给自己的母亲写这样一封绝命书的时候,是不是和上述各位有着相同的表现?(不是,百感交集的。
)三、课文感知。
十七岁对夏完淳来说,意味的是家与国、聚与别乃至生与死的抉择。
面对这样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夏完淳用区区六百个字写下了这封绝命书。
心中的感情能不能用六百个字诉尽?肯定不行。
所以作者自称文章“语无伦次,将死言善。
”在六百个字背后究竟隐藏着作者多少难言的、未尽的话,需要我们去体味。
只有独处这六百个字背后夏完淳心中的千丝万缕、千头万绪、千言万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英雄的伟大。
齐读课文,前三个小组,结合文章中提到的“哀哀八口”,分别讨论一下夏完淳在告别自己的上辈(双慈)、同辈(新妇、姐妹)和下辈(子女、外甥)时的复杂心情。
第四组辨析一下作者在告别两位母亲(生母和嫡母)时的不同心情。
提示:对不能奉养母亲、不能照顾新妇、子女的愧疚,对自己死后家人何以为生的担心,对深爱自己的人的不舍,对将家事尽托于尚年幼的外甥的无奈……四、思考:夏完淳对自己的决定有没有一丝后悔或者犹豫、动摇呢?为什么?提示:没有。
1、他之所以不能奉养母亲,是为国事奔波。
他反复强调自己的行动是继承父亲的遗志,今日之举也是以身殉父,“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2、今日他正是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才把家人一一托付,如果心中有犹豫,就不会有此举。
北师大版高中一年级(高一)语文必修一PPT课件:狱中上母书_课件1
艺术赏析
本文始终将民族恨与骨肉情两相依托、映照, 以见“忠”、“孝”不能两全之憾。充沛的气势 (浩然正气)与复杂丰富的感情(沉痛、负疚、 慷慨、关切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苍凉悲壮 的风格,具有一种回肠荡气、撼动人心的艺术力 量。今日读来,虽观念难免陈旧,而情意却实在 真切。
思考与练习
一、 本文是夏完淳在什么背景下写就的?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背景简介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其父夏允彝 和老师陈子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在家 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 抗清活动。父亲牺牲后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 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在狱中 他写了三篇遗书:《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 《土室余论》,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国 情感。此文是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信中回顾了 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 死不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 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文章吞声泣血、悲壮淋漓,这就 义前的慷慨悲歌是一篇千古不朽的爱国主义杰作。
相关图片
上海松江夏完淳父子墓
相关图片
夏 完 淳 墓 一
角
扩展阅读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
故其忠肝义胆,发为文章,无非 点点碧血所化。(陈均《夏节愍全 集序》)
主要作品
夏完淳的作品曾编为《玉樊堂集》、 《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 等。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吴省兰合编 为《夏内史集》,颇有遗漏。嘉庆十二年 (1807),王昶、庄师洛编刻为较完整的 《夏节愍全集》,14卷。 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加校 订,编印为《夏完淳集》,为今日较完备 的通行版本。(鲍昌)
狱中上母书教案
狱中上母书教案教案标题:狱中上母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母书》的内容和意义2. 分析《母书》对人生和教育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1. 《母书》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2. 《母书》对教育的启示和指导3. 阅读和理解《母书》的方法和技巧4. 通过写作和讨论,深入思考《母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教学内容:1. 介绍《母书》的作者和背景2. 分析《母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 解读《母书》中的经典语录和教育观念4. 探讨《母书》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和价值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母书》2.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母书》的思考和表达3. 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教学过程:1. 介绍《母书》的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对《母书》的兴趣2. 分析《母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让学生了解其核心观点3. 解读《母书》中的经典语录和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4. 探讨《母书》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和价值,引发学生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评价学生对《母书》的理解和思考能力2. 通过写作作业和口头表达,评价学生对《母书》的表达能力和思想深度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教学反思:1. 总结学生对《母书》的理解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2. 鼓励学生多思考和多表达,促进学生对《母书》的深入理解和探索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母书》的内容和思想,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狱中上母书 教案
狱中上母书教案教案标题:狱中上母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狱中上母书》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 分析文本的结构和主题;3. 掌握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狱中上母书》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步骤二:文本分析(15分钟)1. 分析文本的结构:介绍文本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2. 分析文本的主题:引导学生讨论文本的主题是什么,以及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表达主题。
步骤三:词汇学习(15分钟)1. 教授文本中的关键词汇: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和难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思;2. 练习使用关键词汇:设计词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词汇。
步骤四:句式分析(15分钟)1. 分析文本中的典型句式:找出文本中的复杂句、并列句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句式的用法和效果;2. 练习运用句式:设计句式转换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不同句式的转换方法。
步骤五:阅读理解(20分钟)设计阅读理解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步骤六:写作任务(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写一篇关于《狱中上母书》的读后感或评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步骤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反馈意见。
教案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2. 词汇和句式练习成绩:检查学生在课后练习中对所学词汇和句式的掌握程度;3. 阅读理解和写作成绩: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案延伸:1. 继续研究《狱中上母书》的文学价值和影响;2.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文学视野;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注意事项: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案的难易程度;2. 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3. 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4.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狱中上母书教案
狱中上母书教案
教案标题:狱中上母书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狱中上母书》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读者在狱中的心境和情感。
3.分析文中所描绘的母子之间的感情并进行讨论。
4.通过阅读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问答方式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狱中上母书》这本书,并了解他们对此书的知识和理解程度。
2.学习背景:
介绍《狱中上母书》的背景和作者柳亚子,让学生了解到该书是柳亚子在牢狱之中给其母亲写的一封信,内容充满了对母爱和对家的思念之情。
3.读文理解:
分段引导学生逐段阅读《狱中上母书》,并在读完每一段后进行简要解读和讨论。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引导他们对文中的细节进行分析和归纳。
4.感情的表达:
让学生思考:如果你被困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思念家人,想要向他们传达自己的情感,你会如何表达?帮助学生了解柳亚子通过信件表达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并引导学生用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情感。
5.写作实践:
要求学生仿照《狱中上母书》的写作风格,以写信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鼓励学生描述具体的细节和感受,让他们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6.作品分享: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和点评。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读文理解和写作实践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狱中上母书》的理解程度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情况。
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作品分享和点评来评价学生对母爱和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狱中上母书教案
狱中上母书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江苏华亭即今松口人,聪明早慧,五岁知书史,九岁能创作诗文辞赋)。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其父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抗清活动。
父亲牺牲后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
在狱中他写了三篇遗书:《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国情感。
此文是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
信中回顾了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死不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文章吞声泣血、悲壮淋漓,这就义前的慷慨悲歌是一篇千古不朽的爱国主义杰作。
1、课文分析:文章第一小段,开头便点出自己即将赴义,以身殉父而不得报母。
文笔干净简洁,语气干脆肯定,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再现了临刑前时间上的紧迫感;同时“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又为这封绝笔书定了一个基调,确定了一个前提: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家与国的矛盾,一个人应该怎样行动。
全文就是围绕这一点来抒发烈士自己为国忘家、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和英雄之志的。
第二自然段,回顾起兵以来的坎坷经历,叙述国与家的种种不幸,抒发大仇未报,大恩未酬的满腔遗恨。
作者满怀酸痛地回顾了两年来父子为国奔波的坎坷经历。
据《明史》记载,1645年6月,夏氏父子起兵松江,以吴志葵的水军为骨干,联络各处义军攻打苏州,以图切断清军在南京与杭州间的联系,阻其南侵,但陈兵城下四十五天,围城失败,清军大举反攻,8月攻陷松江,吴志葵遇害。
9月17日,夏允彝投水自杀以身殉国,这就是文中所说“严君见背,两易春秋”的背景。
1646年春,夏完淳继续父亲遗志,与老师陈子龙、岳父钱梅再次起兵,不久又为清浙闽总督张存仁击溃,陈子龙投水自杀,夏完淳与岳父被俘。
这就是作者文中所说的“一旅才兴,便成齑粉”,作者把这种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清经历概括为八个字“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狱中上母书-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教案
狱中上母书-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教案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观、思想观,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2.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认识和理解;3.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分析本节课为必修1的语文教案,适用于初中1年级的学生。
该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 善于模仿和模拟; - 具有工作记忆容量较低的限制; - 对多样化表达形式和多样化教学方式有所接受和欣赏。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观和思想观;•理解《狱中上母书》中传递的精神内涵;•掌握文艺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电子设备:投影仪、电脑;•文本材料:《狱中上母书》;•教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课前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古代士人的头像,询问学生认识多少名士人,了解多少关于他们的故事和思想。
讲解课文(30分钟)1.第一遍阅读:请学生带着问题读完全文,带着问题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文章的情节和中心思想是什么?2.第二遍阅读: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推论出古代士人的人生观和思想观,并理解文本的精神内涵。
3.第三遍阅读:讲解文本中的意境、节奏、语言和形象。
小组讨论和总结(15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文章的主旨和精神内涵,总结古代士人的人生观和思想观。
课堂测评与反馈(10分钟)通过黑板测试回顾课堂内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建议。
课后作业1.课外阅读古代士人的书信或谈话录,理解更多古代士人的思想和价值观。
2.用600字左右的篇幅述说文本中传递的精神内涵以及对古代士人的人生观和思想观的理解。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多次阅读和分组讨论,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狱中上母书》的中心思想和精神内涵,并对古代士人的人生观和思想观有了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对学生正确认识文艺作品的方法和技巧也非常重要。
狱中上母书-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教案
狱中上母书-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教案课程背景本节课程是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以小说《沉默的羔羊》中的一段内容为蓝本,通过解析小说中的形象语言和描写手法,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沉默的羔羊》的背景及主要内容;2.学习小说中的形象语言和描写手法;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形象语言;2.理解小说中的描写手法;3.掌握相关词汇。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小说的背景及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2.合作探究法:分小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检验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Step1 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小说《沉默的羔羊》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让学生对小说有个初步认识。
Step2 学习形象语言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小说中的形象语言,如“我看见了你的眼睛,还看见了它们在等待着某种东西”、“安东尼星期天下午三点钟被发现死在床上,他没来得及睁开眼睛就死了”等,并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笔者通过形象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Step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结合小说中的形象语言,共同探究笔者表现形象的手法及技巧,并共同分享自己的观点。
Step4 学习描写手法教师介绍小说中的描写手法,如对比描写法、象征描写法等,并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例子。
Step5 实践操作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形象语言和描写手法,分析小说中的特殊描写方式,并将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展示。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小说《沉默的羔羊》中的形象语言和描写手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也掌握了相关词汇,如比喻、夸张、拟人、对称等。
《狱中上母书》教案
《狱中上母书》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2、体会本文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1、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2、体会本文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分析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江苏华亭人,聪明早慧,五岁知书史,八岁能创作诗文辞赋,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夏完淳是明末着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其父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抗清活动,兵败后父亲投水自殉。
夏完淳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
在狱中他写了三篇遗书:《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国情感。
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着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
此文是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
信中回顾了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死不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二、字句疏通及翻译见背恤死荣生钟虐先朝自分斤斤菽水之养门祚衰薄三、分析文章内容(一)(1、2段):回顾坎坷经历,叙述国与家的种种不幸,抒发大仇未报,大恩未酬的满腔遗恨。
“不孝完淳……不得以身报母矣”开头便点出自己即将赴义,以身殉父而不得报母。
开门见山,文笔干净简洁,同时“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又为这封绝笔书定了一个基调: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家与国的矛盾,一个人应该怎样行动。
全文就是围绕这一点来抒发自己为国忘家、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和英雄之志的。
作者满怀悲愤地回顾了两年来父子为国奔波的坎坷经历。
作者把这种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清经历概括为八个字“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文中特别强调“自分必死”,说明这位少年英雄的确视死如归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狱中上母书》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体会本文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体会本文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分析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江苏华亭人,聪明早慧,五岁知书史,八岁能创作诗文辞赋,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夏完淳是明末着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其父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抗清活动,兵败后父亲投水自殉。
夏完淳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
在狱中他写了三篇遗书:《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国情感。
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着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
此文是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
信中回顾了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死不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二、字句疏通及翻译
见背恤死荣生钟虐先朝自分斤斤菽水之养门祚衰薄
三、分析文章内容
(一)(1、2段):回顾坎坷经历,叙述国与家的种种不幸,抒发大仇未报,大恩未酬的满腔遗恨。
“不孝完淳……不得以身报母矣”开头便点出自己即将赴义,以身殉父而不得报母。
开门见山,文笔干净简洁,同时“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又为这封绝笔书定了一个基调: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家与国的矛盾,一个人应该怎样行动。
全文就是围绕这一点来抒发自己为国忘家、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和英雄之志的。
作者满怀悲愤地回顾了两年来父子为国奔波的坎坷经历。
作者把这种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清经历概括为八个字“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文中特别强调“自分必死”,说明这位少年英雄的确视死如归了。
在写了为国之后,接着,作者写了自己的忘家,他满怀负疚之情叙述了自己家门的不幸,“一门飘泊”,死生不能相聚相依,这种情况皆由自己无暇顾家所致,因此他深深地自责:“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作者不顾家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国家。
作者在自责之后,便集中抒发了自己为国忘家、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他先表现了自己对家门不幸的沉痛感慨,为亲人生活无着的焦虑;然后,说明了家国一体的关系,表现了为国献身的壮志;最后回忆十五年来母亲的教养之恩,再次表示对双慈的惦念和感激。
作者对母亲的深情,说明了他并未忘家,从而便衬托出他一心为国之不易,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
讨论1:作者处在怎样的境地?他选择怎样的方式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忠孝难以两全、即将身赴国难的境地。
以继承父亲的报国之志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淳之身父之所遗,……死亦何负于双慈?”
讨论2:本段抒发了什么情感?陈说了什么道理?这两者之间是否截然分明?
抒发念母之情,陈说“死不负于双慈”的理由;但作者并非一味明理或单纯抒发情感,而是寓理于真诚、炽烈的念母之情。
这里对不能“报母”的原因作了情理交融的陈述。
作者将“报国”、“殉父”与“报母”的关系串通起来加以阐述,指出:“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
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这就把能否真正“报母”,放在了抗清复明的民族斗争大背景下来考察。
只要“天日”尚未“复见”,杀父之“大仇”一日未报,作者就不能心安理得地承欢于双慈的膝下。
换句话说,夏完淳不想做厮守在母亲身边的碌碌无为的家雀,而要到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风云中一展宏图,这才是真正的“报母”。
(二)(3、4段):作者交代后事,再次抒发对母亲的深情,并表达自己以国为先、以气节为重的志向。
讨论3:在第2、3自然段里作者都谈到了“立后”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坚决反对立后?
对“立后”问题的安排,如生男孩,“家门有幸”,这幸一方面是香火有续,家门有幸;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父志有人继承,值得庆幸。
坚决反对立后,原因有二:一是在当时沧海横流的情况下,象作者父子那样坚持民族气节的人极少,如立后之人气节有亏,反而会辱没夏氏父子。
第二,从国家与夏家利害一致性上考察,把家族命运与国家命运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时从民族前途考察。
在立后问题上,作者明确表现出以气节为重、以国事为先的立场。
(三)(5、6段):表明作者对生死的态度,面对死亡,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大仇未报的遗恨。
讨论4:作者说自己写这封遗书是“语无伦次”,从内容上可以看出来吗?这表明作者在写信时怎样的感情状态?
内容各段之间有反复:表达对慈母的愧疚、牵挂;交代同一后事也重复提及。
表达出作者激动、强烈的情感。
四、艺术特点
1、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
(参看讨论1)
民族恨与骨肉情两相依托映照。
2、充沛的气势(浩然正气)与复杂丰富的感情(沉痛、负疚、慷慨、关切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苍凉悲壮的风格,具有一种回肠荡气、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五、课外链接
课外自读林觉民的《与妻书》,比较两者在内容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