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里有什么》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水里有什么教案
水里有什么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水中的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
2. 探索水中的生物和非生物事物。
3.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水的性质和特点。
2. 水中的生物和非生物事物。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水中的生物和非生物事物进行观察和归纳。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实验用水槽和容器。
2. 放大镜。
3. 水质检测工具(如pH试纸)。
4. 水中生物标本(如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
5. 图片或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水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水?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探索水的性质(15分钟):1. 学生观察和描述水的性质和特点(如透明、无色、可变形等)。
2. 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水的密度、表面张力等性质。
3. 学生进行简单的水质检测,了解水的酸碱性。
观察水中的生物(20分钟):1. 学生观察放大镜下的水中生物,描述其形态和特征。
2. 学生通过图片或视频素材,了解更多水中生物的种类和特点。
3. 学生归纳总结水中生物的分类和生活习性。
发现水中的非生物事物(15分钟):1. 学生观察水中的非生物事物(如石头、树叶、泡沫等),描述其形态和特点。
2. 学生思考这些非生物事物是如何进入水中的。
环境保护意识培养(10分钟):1. 学生讨论水的重要性和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
2. 学生提出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如减少用水、不乱扔垃圾等。
小结与延伸(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水资源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保护水资源的行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的表现。
2. 收集学生的观察和归纳总结。
3. 分析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的理解和提出的措施。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水资源的现状和保护情况。
2. 邀请水资源管理者或环保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里有什么》教案设计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里有什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水是由分子组成的。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4.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水是由分子组成的。
2.水的形态和性质。
三、教学准备1.水杯、眼镜蛙果冻、玻璃杯、吸管、纸巾、放大镜、小漏斗、蓝色食用色素、小容器等实验用具。
2.纸板、毛笔、颜料等可供幼儿绘画的材料。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介绍活动目的和内容(15分钟)首先,老师与幼儿们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解他们对水的认识和想法。
然后,向幼儿们介绍本次活动的目的和内容,引发他们的兴趣,并告诉他们将会进行一项有趣的实验。
步骤二:讨论和观察(20分钟)1.老师提问:“你们认为水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幼儿进行思考,并纪录他们提出的各种形状的想法。
2.让幼儿们分成小组,提供放大镜和玻璃杯,让他们观察并描述水的特征。
3.引导幼儿们用毛笔和纸板绘制水的形状和颜色。
步骤三:实验设计(20分钟)1.老师向幼儿们介绍分子的概念,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水是由分子组成的。
2.借助吸管和眼镜蛙果冻,给幼儿们展示分子在水中的活动。
3.分组进行实验:将水杯中的水加入少量蓝色食用色素,观察颜色分子在水中的扩散过程。
步骤四:分析实验结果(15分钟)1.让幼儿们观察和描述蓝色食用色素扩散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们思考,为什么蓝色分子会在水中扩散开来。
3.引导幼儿们总结出水是由小分子组成的结论,并进行简单的笔记。
步骤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让幼儿们展示他们绘制的水的形状和颜色图画,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然后,老师进行总结,巩固幼儿们对水是由分子组成的理解,并提醒他们水的形态和性质。
五、教学延伸1.组织幼儿们进行观察水的形态和性质的活动,如观察水的凝固与蒸发过程等。
2.引导幼儿们关注日常生活中水的应用,例如饮用水、洗手水、水果中的水分等。
水里有什么?——探究水中生物教案
水里有什么?——探究水中生物教案。
一、探究水中的生物1、观察水中的生物为了让学生了解水中的生物,可以进行一次生物观察实验。
在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时间水中的生物生活周期短暂,因此观察时间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2)观察距离观察的距离应该足够近,以便学生们清晰地观察到水中的生物。
(3)观察工具可以使用显微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来加深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2、水中生物分类水中生物可以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
如果将水分为淡水和咸水,则又可以分为淡水植物、淡水动物、咸水植物和咸水动物四大类。
(1)淡水植物:如绿藻、蓝藻等。
(2)淡水动物:如水蚤、水蜗牛、水螅等。
(3)咸水植物:如海带、海藻、海草等。
(4)咸水动物:如虾、螃蟹、鱼等。
3、了解淡水生物和咸水生物(1)淡水生物淡水生物又分为四大类:原生动物、线虫、甲壳动物和脊椎动物。
原生动物常见于浮游生物群中,它们的大小和形状各异,其中一些是人类肠道中的寄生虫。
线虫是一种类似于蛇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它们可以在水中游动。
甲壳动物是一种有壳的小型水生生物,其中最常见的是水蚤和水蜗牛。
脊椎动物则是鱼类,鱼类可以通过嚼齿和胃来消化食物,此外它们还有一些独有的特征,如鱼鳔、鳍、侧线和鳃。
(2)咸水生物与淡水生物相比,咸水生物的分类更加复杂。
但同样分为四大类。
海藻是最大的咸水植物群,它们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吸收阳光进行自我营养。
甲壳动物在咸水生物中也很常见,其中包括蟹、虾和龙虾等。
鱼类同样也是咸水生物中的代表,它们在恶劣的环境下可以通过鳃进行呼吸,并在寻找食物时使用侧线器官。
四、实验流程及注意事项1、实验所需材料显微镜、放大镜、镜片、载玻片、吸管、海水、或者自制的盐水。
2、实验步骤(1)准备样本:使用吸管吸取河、湖、海等地的水样,或者制备一定浓度的盐水。
(2)制作载玻片:将一滴水滴在载玻片上,用另一张载玻片压在上面,加压使两张载玻片之间的水平均分布。
(3)观察样本:将载玻片放到显微镜或放大镜下,观察样本中的生物结构,分别进行识别。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里有什么》教案设计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里有什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具体内容为《水里有什么》。
通过本章学习,让幼儿了解水的组成,认识水中的常见物质,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水的组成,知道水中有哪些常见物质。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水的组成,认识水中的常见物质。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践,发现水中的物质,并理解它们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盐、糖、小石子等)、实验器材(烧杯、搅拌棒、放大镜等)。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材料(盐、糖、水、小石子等)、放大镜、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装有水的透明杯子,引导幼儿观察水的外观,让幼儿猜测水里可能有什么。
2. 新课导入(1)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水的组成,让幼儿了解水中有哪些常见物质。
(2)教师出示实物,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在水中的变化。
3. 例题讲解教师以盐为例,讲解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引导幼儿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随堂练习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盐、糖、小石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六、板书设计1. 水的组成2. 水中的常见物质3. 实验结果记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自来水,记录下水中可能存在的物质。
答案:可能存在的物质有:氯、钙、镁等。
2. 作业题目:用自己的话描述盐、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答案:盐、糖在水中溶解,是因为水分子与盐、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水的组成,认识水中的常见物质。
课后可以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水资源,了解水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其他科学领域的内容,如: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等。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里有什么》教案设计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里有什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水里有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水的组成,认识水中的常见物质,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水的组成,了解水中常见的物质。
2.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水中的秘密。
3.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中常见物质的识别和了解。
教学重点:水的组成及简单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水样、滴管、白纸、放大镜、实验器材等。
学具:记录本、彩笔、实验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校园里的水池,让幼儿观察水中的景象,引发幼儿对水的兴趣。
2. 讲解水的组成(5分钟)教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水的组成,让幼儿初步了解水的来源。
3. 实验探究(10分钟)(1)教师演示显微镜观察水样的实验,让幼儿观看并识别水中的常见物质。
(2)分组实验:每组幼儿用滴管取水样,观察白纸上的水滴,用放大镜观察水滴中的物质。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幼儿认识水中的常见物质,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5.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根据实验观察,完成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水里有什么2. 板书内容:(1)水的组成(2)水中的常见物质(3)实验操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自来水,记录水中的物质。
2. 答案:(1)水中的物质:细菌、病毒、悬浮颗粒、矿物质等。
(2)作用:细菌、病毒会影响水质,悬浮颗粒会影响水的透明度,矿物质对人体有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水的组成和水中常见的物质,提高了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观察水的各种形态,了解水资源的珍贵,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水里有什么》优质课公开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善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知识与技能
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的物质;知道对不纯净的水进行净化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教学资源
1.山东青岛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
2相关.课件
教学重点
认识对不纯净的水进行净化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利用感官、借助仪器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2.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3.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靠的消毒方法。
(2)师生总结水的净化方法:沉淀、过滤、消毒。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里有什么》教案设计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里有什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为《水里有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水的组成,知道水中有哪些物质,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组成,知道水中有哪些物质。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组成和水中物质的了解。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电子白板、实验器材等。
学具:放大镜、水、盐、糖、色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些盐,让幼儿观察加入盐后的现象,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盐放入水中会消失?”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电子白板展示水的组成,讲解水中有哪些物质,让幼儿了解盐、糖等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原理。
3. 实验操作(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盐、糖、色素等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水中的变化。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水的组成:H2O2. 水中的物质:盐、糖、色素等3. 溶解原理:分子间作用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的饮料,看看它们在水中溶解的过程,记录下来。
2. 答案:饮料中的色素、糖分等物质会在水中溶解,使水变色、变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水的组成和水中物质,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易懂性;3.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指导;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际操作;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
《水里有什么》公开课教案一
水里有什么一、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P16-P17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的物质;指导对不纯净的水进行净化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利用感官和借助仪器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教学重难点:水的净化的步骤和方法四、教学准备:烧杯纱布玻璃棒托盘镊子明矾过滤装置滤网滤纸河水五、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你们都对我们周围的自然水域进行考察了吗?,那么在你们观察他们的时候,有什么发现?交流汇报考察报告。
二)提出问题学生汇报:水中有青苔,水草,垃圾、树叶、泥、沙、石子、微生物及矿物质。
从而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水里有什么。
(师板书:水里有什么)师讲:自然界里的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混入了各种各样的杂质,一般不能够直接喝。
要想喝需要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就是水的净化。
三)探究活动(一)自主尝试,除去水中杂质的方法师:同学们,你们想通过什么方法将不干净的河水变成干净的水呢?老师给大家已经准备好了材料,分别放在各个小组中。
请同学首先讨论一下净化的方法,然后再动手操作一下。
1、各个小组讨论净化的方法。
(师就开始给每个小组的杯子倒水)2.学生动手,老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师:时间已到。
我们比一比,各组净化后的水与原来相比怎么样了?并且把你们的净化水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哪个小组愿意先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做的,4.学生汇报:生:(1)先用镊子把大的杂草树叶夹出来。
(2)用一层纱布隔着由一杯水倒入另一杯水。
(3)用多层纱布隔着由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
(4)先等了一会,让泥和沙子沉底,等水变清的时候我们再由纱布隔着由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
师总结:从学生的汇报导出水的净化的两个方法----沉淀和过滤。
并且先沉淀在过滤。
(二)用科学的方法再来净化水。
1.沉淀实验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比较科学的净化水的方法是先沉淀再过滤。
中班科学教案水里有什么
中班科学教案水里有什么中班科学教案:水里有什么引言: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存在于地球的各个角落,也存在于我们的身体里。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科学探究意识,让他们了解水的特性和重要性。
本篇教案将帮助中班的孩子们探索水中的奥秘,引导他们进行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一、目标1. 让孩子了解水的特性和重要性。
2. 培养孩子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让孩子理解水里的一些物质。
二、准备工作1. 水壶或水杯。
2. 透明容器(如玻璃杯、塑料瓶等)。
3. 不同颜色的食用染料。
4. 盐、糖、沙子等不同颗粒大小的物质。
5. 面盆或水槽。
6. 湿巾或纸巾。
三、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在课堂开始时,可以放一段与水相关的动画视频,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教师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水的重要性,并与孩子分享一些水的有趣事实。
2. 水的特性观察(15分钟)(1)观察透明容器中的水,让孩子描述水的特性,如颜色、形状、状态等。
教师可以辅助孩子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2)教师可以加入一些问题进行提问:水可以变成固体和气体吗?为什么水会变成冰?在什么情况下水会蒸发?引导孩子思考和探究。
3. 混合物实验(30分钟)(1)给每个孩子发放一个小容器,让他们用盐、糖和沙子等不同颗粒大小的物质,尝试将它们与水混合。
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和结果,帮助他们记录实验的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
(2)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思考:为什么盐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沙子不可以?为什么糖和盐在水中溶解的速度不同?4. 水循环模拟(30分钟)(1)在面盆或水槽中倒入适量的水,让孩子用手或小杯子模拟风吹、太阳照射、雨水等自然现象。
(2)引导孩子观察水的变化,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水蒸发后会变成什么?为什么会下雨?帮助孩子思考和理解水的循环过程。
5. 检查和总结(15分钟)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回顾实验和观察的结果,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提出问题。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里有什么》教案设计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里有什么》教案设计一、活动背景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期的孩子对水的认识也是从日常生活开始。
《水里有什么》这个科学活动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帮助幼儿了解水的性质、用途和起源。
二、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不同的水体,辨认出其中的异同点;2.能够描述水的性质、用途和起源;3.能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未知水体中可能存在的生物;4.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简单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1.对水的性质和用途进行深入理解;2.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简单的测量技巧。
四、教学环节1. 导入环节(10分钟)活动描述:教师带领孩子们观察整个教室,询问孩子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在听到孩子们回答后,再追问仔细看,这些物品或者物质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引导幼儿开始关注事物的性质。
2. 学习环节(40分钟)活动1:水的性质(15分钟)教师拿出两个不同类型的水瓶,一个是装着白开水的,一个是装着矿泉水的。
教师带领孩子们先用观察的方式了解两个瓶子的异同点,然后让孩子们试着描述两种水的不同之处,并引导孩子们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白开水是透明的,而矿泉水是有颜色的”等等。
教师解答孩子们的问题,同时介绍水的性质,如透明、无味、无色、可变形、可溶解等等,让孩子们了解到水的许多特性。
活动2:水的用途(1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场景中使用水的情况,如洗手、喝水、浇花、洗衣服等。
让孩子们了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孩子们思考“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么样?”等问题。
活动3:水的起源(10分钟)教师利用图片或者实物,让孩子们了解水的起源,比如降雨、冰山融化、小溪流等等,并引导孩子们思考“地球上的水从哪里来?”等问题。
3. 拓展环节(40分钟)活动1:鱼缸内的科学尝试(20分钟)教师准备一个小型鱼缸,将其中的水分成两份,标记为“红”和“蓝”,并分别放置颜色相同的食物颗粒。
让孩子们比较两种不同颜色的食物变化的速度,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同样的食物会有不同的变化速度”等问题。
7《水里有什么》活动探究精品教案
水里有什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学会用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3.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的方法学会净化水的三种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沉淀、过滤、消毒的净水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湖或池塘里采集的水。
2.实验器材:烧杯、明矾、玻璃棒、滤纸、剪刀、漏斗、铁架台、滴管。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除了我们经常见到的能喝的自来水和矿泉水,你们平时还可以在什么地方看见水呢?(江、河、湖、海)那你们有没有注意过湖或者池塘中的水里有什么呢?(鱼、石头、水草)2.那这些地方的水可以直接饮用吗?为什么?(不能,因为不干净。
)教师引入:没错,就算是清澈的湖水或溪水也不能直接饮用,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水中有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水里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水里有什么1.教师出示从湖中取来的水,这是一瓶从公园的湖中取来的水,同学们观察一下这瓶水,谁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这瓶水,水里都有什么?(学生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对,这瓶水很浑浊,泥沙、水草、小虫子,除此之外水中还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细菌。
2.那么这样一瓶水能不能直接饮用呢?那要怎么做才能除去水中的杂质,使变得干净呢?同学们对于如何除去水中的杂质都有很多自己的见解,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如何除掉水中的杂质。
(三)除掉水中的杂质1.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需要除掉哪些杂质呢?(泥沙、水草、细菌)没错,泥沙、水草、细菌都分别用什么方法除去呢?(学生回答猜想)2.首先我们先除去最容易除掉的杂质,如泥沙,同学们可以自己尝试动手除去泥沙。
教师分发实验材料,学生按小组实验。
教师总结:同学们做得很好。
如同大家做的一样,我们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再轻轻把水倒入另一个容器里,这样就除去了水中大部分的泥沙,这种方法叫沉淀。
大班科学教案水里有什么
大班科学教案水里有什么大班科学教案:水里有什么导语:水是地球上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之一,也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在幼儿园教育中,科学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探索和认识水的特性和组成成为了一项有趣且富有挑战的任务。
本篇文章将从水的特性、成分以及重要性角度出发,为大班幼儿教师提供一份精心策划的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认识水的特性和形态变化,培养观察力和触觉感知能力;2. 掌握水的成分,并了解水在自然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3. 引导幼儿探索和思考水在不同环境中的存在和变化。
二、教学准备1. 教具:透明玻璃杯、自来水、冰块、热水等;2. 实验材料:盐、砂糖等溶解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观察与思考):教师将一杯透明的自来水放在桌上,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提问:“大家看到这杯水了吗?你们觉得水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鼓励幼儿观察,并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水的特性(实验与探究):步骤1:冰的形成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冰块,放进透明玻璃杯中。
引导幼儿思考冰是怎样形成的,是否可以将水变成冰?步骤2:水的沸腾教师将水加热至沸腾,让幼儿观察水的变化。
提问:“你们觉得水为什么会变成气体?”步骤3:水的颜色教师加入少量食品色素或墨水,观察水的颜色变化。
询问幼儿为什么会有颜色,是否可以改变颜色?3. 水的成分(实验与认识):步骤1:溶解实验教师拿出一些溶解剂,如盐、砂糖等。
让幼儿依次将它们放入透明玻璃杯中,观察它们是否能够溶解于水中。
引导幼儿思考溶解的原因。
步骤2:水的蒸发将透明玻璃杯中的水放在干燥的地方,观察水的变化。
询问幼儿水为什么会消失,去了哪里?4. 水的重要性(探究与讨论):步骤1:水对生命的重要性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探索水对植物、动物和人类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幼儿讨论水在种植、生长和健康方面的作用。
步骤2:水的节约与保护教师向幼儿介绍水的重要性和日常用水的场景,讨论如何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提倡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
《水里有什么》优质课课件
水 的 消 毒
漂 白 粉
把水烧开、加入漂白粉、氯气是常用的消毒方法。
如何除去水中的杂质?
水 中 的 杂 质
沉入水底的泥沙 沉 淀
不能溶解在水中的杂质 过 滤
细菌、病毒
消 毒
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 净 化
下一项
奇思妙想,大胆设计 我来设计净水厂 综合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 净化水装置,可以画图,可以文字叙述 有创意,达到净化水的目的。
老师准备的材料: 烧杯4个,镊子1个,药匙1个, 玻璃棒1根,明矾,滤网,滤布, 铁架台 漏斗,滤纸 检查实验器材够吗 用这些实验器材使这一杯水变干净 看哪一组的水最干净
净化水实验记录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水 的 过 滤
玻璃棒 漏斗
滤纸
烧杯 铁架台
过滤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
青岛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7 、水 里 有 什 么?
水域考察记录表
考察地点 水域周围环境
水里有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些杂质 你打算怎么除去杂质
取水样了吗
漂浮在水面的树叶垃圾等
水 中 的 杂 质
沉积在水底的泥沙石块等 水中的灰尘等细小杂质
肉眼看不到的细菌、病毒
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 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 才能饮用。除去水中不溶解的 杂质和细菌的过程叫做水的净 化。
水 是 生 命 之 源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里有什么》教案设计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里有什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活动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水里有什么》。
通过活动,让幼儿探索发现水中的物质,了解水的组成,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了解水中有哪些可溶性物质。
2.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方法,发现水中的物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培养幼儿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水分子和可溶性物质的概念。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水中的物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水样、食盐、糖、色素、滴管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水样,食盐、糖、色素、滴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杯清水,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里有什么吗?”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显微镜展示水中的水分子,讲解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同时,讲解可溶性物质的概念。
3. 实验操作(10分钟)(1)将食盐、糖、色素分别加入水样中,观察其溶解情况。
(2)用滴管吸取溶液,观察滴管中的颜色和味道。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分发实验材料,幼儿自主操作,发现水中的物质。
六、板书设计1. 水分子:两个氢原子 + 一个氧原子2. 可溶性物质:食盐、糖、色素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水中是否有可溶性物质,记录下来。
答案:可能发现的物质有食盐、糖、色素等。
2. 作业题目: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答案:实验方法见课堂例题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对实验操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对水分子和可溶性物质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为什么糖水是甜的?为什么盐可以腌制食物?等。
小学科学【优质课、示范课、研标课、公开课】水里有什么【教学设计】.doc(说课、试讲、教案集)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的物质。
知道对不纯净的水进行净化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2 技能目标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与假设。
能够利用感官和借助仪器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的物质。
教学难点:不纯净的水要进行净化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及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教学具准备: 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铁架台、滴管、河水、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教师出示一瓶浑浊的河水水样和另一瓶纯净水样。
1、提出问题:一瓶从河里取来的水能直接饮用吗?为什么?2、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教师小结:不能直接饮用,因为水里有很多的东西,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
揭示课题 7、水里有什么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一)观察水里有什么1、仔细观察从池塘或小河里取来的水,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2、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
4、教师小结 出示插图PPT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杂草、灰尘等脏东西,有溶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
而我们从科学的角度一般分为两大类,即能溶解于水的物质和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
我们所讲的简单净化是指要对不能溶解于的物质进行净化,使水更干净。
(二)水的净化方法1、提出问题:怎样除掉水中的杂质2、学生猜想。
让学生猜一猜可以通过什么方法除掉水中的杂质。
3、引导学生制定净化方案。
4、引导学生确定实验方案。
并利用微视频展示过滤实验的准备情况和演示实验。
5、探究实验。
学生开始进行实验。
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水的净化过滤实验班级:姓名:组号:、展示交流,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各组的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
证明过滤实验的有效性。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资料拓展延伸相关内容。
1、通过《生命离不开水》对学生进行生命与水重要性的情感教育。
水里有什么
教学设计:马志勇课题:水里有什么1课时探究课课程要求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利用感官、借助仪器进行简单的科学的科学探究。
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教学目标(重难点)1、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利用感官、借助仪器进行简单的科学的科学探究。
2、善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的物质;指导对不纯净的水进行净化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教材分析本课以学生对水的生活体验为基础,按照“问题——观察——交流——探究”的科学任职程序,探究“水里有什么”、“水的净化方式”等内容,认识水净化的基本步骤极其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科学思维方法能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一些水净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理解水净化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科学思维方法能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利用感官、借助仪器进行简单的科学的科学探究。
评价设计实验设计:净化水的方法教学准备水净化的有关仪器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设计意图评价点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播放图片:池塘、湖面观察,发现水中有许多杂质观察水里有什么杂质分组汇报观察结果提出问题:怎样除去这些杂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口头表达能力有发现有问题二、活动推进1、初步认识水里有什么?2、想办法除掉水里的杂质。
展示学生的净化水3、指导学生清除水里的杂质(过滤和沉淀)自主探究学生分组活动讨论除掉水里的杂质的方法分组清除水里的杂质汇报清除方法和清除情况展示自己的净化水学习用净化仪器净化水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掌握使用漏斗的技能指导学生认识水的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设计能力想出可行的试试方案三、我们的自来水厂出示挂图观察学习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作业展评学生观察讨论生产自来水的过程每一部的作用学生设计自己自来水厂的设计图展示学生作四、联系生活查阅资料,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五、资源连接拓展应用了解当地的水处理情况教学反思: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
(2)学生汇报。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
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
2相关.课件
教学重点
认识对不纯净的水进行净化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利用感官、借助仪器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方法解读
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
教学准备
1、烧杯、明矾、玻璃棒、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取自池塘或小河里的一瓶水等。
3.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靠的消毒方法。
(2)师生总结水的净化方法:沉淀、过滤、消毒。
水的净化活动是在明确水里含有杂质的情况下开展的,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怎样除掉水中的杂质?”作为引发学生交流的话题,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学生的探究计划,然后,让学生根据设想进行“除掉水中杂质”的探究活动,最后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净化水的成效。在交流时,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从中获得启示,开拓自己的思路。使学生认识到使水变清的途径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使学生意识到:清除水中杂质有一定的规律,即从大到小、从不溶解到溶解的过程。
三、自由活动
1.了解自来水厂水的生产过程,并进行饮水卫生教育。
(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归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
(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
(1)教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水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课题
水里有什么
学情分析
学生经常接触水,但在玩耍的同时并没有细心观察水,也没有深入思考。因此,可以说他们对水又是陌生的。但是学生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就能激起他们对水的探究兴趣。
教材分析
内容标准
本课以学生对水的生活体验为基础,按照“问題——观察——交流——探究”的科学认知程序,探究“水里有什么”“水的净化方式”等内容,认识水的净化的基本步骤及其重要意义,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实验能力、科学思维等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得到加强。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2.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2、.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水资源的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提取池塘里的水时,有没有发现水里面有什么?(板书课题:水里有什么)
2.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进行讨论并汇报。
小组合作、实验操作、探究学习
活动一:水里有什么?
1.如果从河里取一瓶水给你,你喝吗?为什么?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拓展延伸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海水的淡化成了重要的研究课题。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海水淡化的过程。
教师寄语
总结提升Biblioteka 板书设计水里有什么水里有各种杂质和细菌等。
水的净化方法:沉淀、过滤、消毒。
教学效果预测
在认识水里有什么时,教师可以依据教科书的思路展开教学。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从池塘或小河里取来的水,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回顾在取水的过程中观察到的自然水域里面有些什么?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为使活动的开展具有探究性,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表格,引导学生分别把从水里观察到的杂质记录下来,以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如果学生取来的水或观察的水域受到了污染,教师可做适当的说明。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学生回答:水太脏了;水被污染了……
2.那么水里到底都有什么东西呢?
学生讨论:水里有垃圾;水里有杂物;水里有腐烂的动植物残体;水里有泥沙;水里有很多有害物质……
3.教师小结: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等,有溶解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等,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我们应该怎样净化水呢?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利用感官和借助仪器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行为与习惯
善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知识与技能
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的物质;知道对不纯净的水进行净化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教学资源
1.山东青岛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