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教案三
高二地理教案:《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教学设计(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语文资料、数学资料、英语资料、历史资料、地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物理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method!高二地理教案:《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教学设计第三节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第3课讲功能分区相互之间组合而成的结构特点,以及这些功能区形成的原因分析两部分内容。
高二地理教案: 2-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2~5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常见模式,理解各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2、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发展历程,理解各发展阶段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结合示意图和实际问题,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教学重点】: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常见模式。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结构的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
【教学手段】投影仪、示意图、版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这样的模式有很多,常见模式有三种,即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及多核心模式(如下图所示)。
它们主要是根据西方国家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概括出来的,与中国的实际存在很大差距。
讲授新课:一、三种常模式说明: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
1、同心圆模式(P41图2.18“同心圆模式”)(1)同心圆模式的形态和各功能区的大致分布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同心圆模式由5个同心圆组成。
(2)同心圆模式的主要特点①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商务区。
它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公共交通的集中点。
注意:中心商务区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地带,是同心圆模式的第一环。
②第二个环是过渡带。
带内初期是住宅区,后由于商业和轻工业的侵入,环境逐渐恶化。
最后成为新来移民的居住地区。
说明:过渡带是新来移民暂时居住的地带,这一带内的居民在有条件时,就会迁到工人住宅带,因而称为过渡带。
③第三个环是工人住宅带。
这里是产业工人集中的住宅区。
居民多数从过渡带迁来,因为不希望离工作地点太远而集居在此。
思考:工人住宅带从建筑质量有何特点?(属低级住宅区,面积狭小,拥挤密集。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的地域功能分区与合理规划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的地域功能分区与合理规划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城市功能区的概念,掌握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原则。
2. 能够分析城市功能区的特点,了解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城市功能区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划分原则及合理规划。
2. 教学难点: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及合理规划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不同城市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与规划。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示意图,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城市功能区的相关案例资料,如图片、图表等。
2. 准备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示意图,用于课堂展示。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城市功能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城市功能区的概念与划分原则:介绍城市功能区的定义,讲解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原则,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3. 分析城市功能区的特点:以具体城市为例,分析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如商业区的繁华、住宅区的安静、工业区的污染等。
4. 探讨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讲解城市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合理规划的方法,如优化城市交通、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城市功能区规划的实际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6.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活动:案例分析1. 活动内容:选取两个国内外的城市作为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识别出这些城市的功能分区,并讨论其规划的优缺点。
2. 活动步骤:a. 展示案例城市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规模、经济发展状况等。
b. 让学生观察城市地图,指出不同的功能分区。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03 不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 优缺点
集中式城市地域结构的优缺点
总结词:紧凑高效
优点:集中式城市地域结构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减少交通距离和通勤时间,提高城市 管理和服务效率。同时,这种结构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缺点:集中式城市地域结构可能会导致城市无序蔓延,过度依赖中心城区,导致交通拥堵、 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这种结构也可能限制城市的扩展空间,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目 录
• 引言 •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主要类型 • 不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优缺点 •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选择因素 •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发展趋势 • 案例分析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要点一
研究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目的是 为了更好地理解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关注 城市内部各功能区域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对于城市 规划、建设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05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发展 趋势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中的应用
01
02
03
绿色建筑
推广节能建筑,降低能源 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保护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加强 绿地、湿地等自然保护区 建设。
低碳交通
发展公共交通,鼓励低碳 出行方式,减少交通碳排 放。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影响
分散式城市地域结构案例:洛杉矶
总结词
低密度、蔓延发展
详细描述
洛杉矶采用分散式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呈低密度蔓延发展,各区域功能相对独立。这种模式有利于缓 解中心城区压力,但容易导致交通拥堵、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组团式城市地域结构案例:广州
高一地理2.3《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教案旧人教版
第二单元城市的地域结构2.3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某城市的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能正确描述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2.能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造成的影响。
3.根据所学相关知识,绘制自己熟知的城市的地域结构简图,并简单分析其特点。
【教学重点】1.怎样描述一个城市的地域功能分区结构特点。
2.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尤其是经济因素的影响。
【教学难点】1.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的地租水平随空间地理位置变化的规律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租水平随空间地理位置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城市的功能分区,知道了城市是人口十分密集的聚落形式,城市的土地利用形式有很多,城市中以某一种土地利用形式为主的区域构成城市的功能区,请问一般的城市有哪些功能区?学习回答:略。
启发提问:“结构”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
比如人口结构(什么是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什么是产业结构?)今天我们要深入探讨城市的地域结构(也可以称为城市功能分区结构),那么根据你对上面几个类似概念的理解,请问:什么是城市的地域结构呢?【板书】一、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提问:请大家看成都市的功能区分布图,描述一下成都市的功能区分布有何特点?提问:请大家再看看沈阳市的功能区分布图,她的功能分区有什么特点?提问并总结:对于某个城市的功能区分布图,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描述她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过渡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城市常有的功能分区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有些大城市还有中心商务区、文化区等,那么这些功能区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讨论:以自己所在城市或者熟悉的城市为例,说出城市的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分析这些功能区的形成原因。
【板书】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教师总结:一般来说,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可以归结为这样几点:(1)历史因素城市早期设立的活动可以吸引相同的活动;例如:上海外滩是传统的商务中心,使浦东开发建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时也对外滩进行了改造,将两者通过便捷的交通联系起来,形成上海现代化的中心商务区。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功能分区及结构和成因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功能分区及结构和成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功能分区,掌握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2. 使学生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能够分析实际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城市的功能分区及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2. 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成因。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城市的功能分区示意图,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城市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城市的功能分区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城市的功能分区及空间结构的定义和分类。
3. 案例分析:分析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功能分区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在城市,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5. 总结提升:归纳城市功能分区及空间结构的成因,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绘制自己所在城市的功能分区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其成因。
3. 思考城市功能分区及空间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掌握城市功能分区的划分原则和标准。
2. 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描述城市功能分区的基本特征,解释不同类型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
七、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类型。
2. 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类型,分析不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八、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探讨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
2. 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不同城市功能分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城市社会学第三章 城市地域结构
请同学 们分析 大、中、 小城市 的城市 土地利 用分布 各有什 么特点? 城市土 地利用 的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特征是 什么?
第三节 城市空间理论分析
一、传统城市定位理论 1、货运中转理论——库利强调不同交通运输系统 交汇与货物转运导致相应的商业、金融、人口、 服务的发展,特别是所有权转让的商业(贸易) 中转影响城市定位。 2、中心场理论——具有中心集散点性质和服务功 能的城市就是中心场,以金字塔式的等级序列向 周围地域提供专业服务的辐射,从而形成大中小 城市格局。 3、工业布局理论——工业城市的分布与定位或在 资源地、或是市场中心、或交通枢纽(线);所 选地点的吸引力应大于所有其他可选地点吸引力 的总和。
(2)评价
优点 第一,基本上反映了20世纪初西方城市的带状现象。 特别是过渡带,今天仍可以在某些地方看到其以某 种方式存在着。 第二,动态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元 结构城市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提出新的办 法。 缺点 同心圆模型过于理想及对其它因素考虑较少(例 如没有考虑街区、地形、交通等)
2、哈威: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
城市是人造环境,包括生产的人造环境(工作场 所)与消费的人造环境(居住场所)。城市化的 空间转移是由工作场所向居住场所的资本转移造 成,是以追逐利润为动力的资本转移过程。 资本初级环程:资本向生产过程(产业和消费性 生产投入);经济增长和资本闲置——生产过剩 的经济危机。资本向房地产消费领域转移。 资本次级环程:资本向人造环境(城市基础设施 和物质结构)的投入;郊区化和信用系统以及政 府担保;城市化的主要决定因素——城市危机以 及金融危机。资本向外领域转移。 资本第三级环程:资本向科教文卫和社会福利业 的投入;科技与人力资源增长——社会财政开支 危机、房贷危机和科技风险。中心国家向边缘国 家输出资本—全球化及其城市重构。
高中地理 2.1.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2.1.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地域结构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扇形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对城市来讲——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
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金)又不同。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I.交通便捷程度。
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如下面表格及相应的坐标图示)占地多,要求方便上下区商:在性。
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请大家结合你的认识、图2.9和案例1: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谈谈你的看法。
(2)其他因素I.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
II.知名度——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
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
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
IV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引起三、城市的合理规划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1、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3、卫生防护带课堂总结:教学后记:。
城市地域结构学案
年级高三 学科_地理_课型_复习_执笔人_秦基亮 审核人 祝国民、王晓伟_时间 20180926城市的空间结构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自主温习】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 用地、政府机关用地、 用地、休憩及 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同一种经济活动对城市区位的需求是相同的→ 在同一空间集聚→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休憩区、行政区、文化区等等)3、功能区的特点(1)无明确的________(2)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功能分区的特点 功能区 商业区工业区 住宅区形态占地面积小,呈 状或 状积聚成片占地面积最大,呈片状 特征①经济活动繁忙;②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内部有明显的分异。
不断向 移动,并趋向于沿 分布①建筑质量上出现 与 住宅区之分; ②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 发展。
位置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 和 构成了城市 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 、 、 三种模式。
3.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土地的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付出 高低。
影响地租的因素有 和 。
(2)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 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的影响。
(3)社会因素:收入、 、种族、 等对住宅影响大。
(4)我国许多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看作是行政干预的结果。
三、环境因素对工业区布局的影响 1、无污染或轻度污染的工业(1)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布局在居民区内 (2)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布局在近郊 2、污染水源的工业如印染厂、电镀厂等应位于河流的_____地区 3、污染大气的工业如水泥厂、火电厂等应位于(1)居民区最小风频的 地带;(2)盛行风的___ ___向或与季风风向 郊外四、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地理《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的教案
《高三地理<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3.学习城市规划和规划原则,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城市规划的原则。
难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际操作。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城市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自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城市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这些特点与城市的地域结构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解1.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1)定义: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域的空间分布和组合。
(2)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历史文化、政策导向等。
2.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类型(1)同心圆模式:以城市中心为核心,向外逐渐扩展,形成不同功能区域。
(2)扇形模式:以城市中心为起点,向外呈扇形分布,形成不同功能区域。
(3)多核心模式:城市内部存在多个核心,每个核心周围形成不同功能区域。
3.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1)多样性:不同城市的地域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
(2)动态性:城市地域结构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3)层次性:城市地域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城市规划(1)定义: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设计和规划。
(2)原则: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功能分区、环境优先等。
5.城市规划实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分析其地域结构、规划原则及规划措施。
(三)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分析其优缺点。
2.小组分享: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和评价。
(四)课堂小结2.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整理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2.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品质。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新课讲解、课堂互动、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城市规划的原则。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案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目的: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图2.1)。
3、类型划分:成都城市形态图兰州城市形态图重庆城市形态图过渡: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图2.2)(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的地域功能分区与合理规划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的地域功能分区与合理规划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城市功能区的概念,掌握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和特点。
2. 掌握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规划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城市规划中。
3. 提高学生对城市功能分区的认知和规划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功能区的概念与划分2. 城市功能区的特点3. 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规划方法4. 城市功能分区规划的实际应用案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划分和特点,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规划方法。
2. 教学难点: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规划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划分和特点,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规划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城市功能分区规划的实际应用案例。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性。
2. 讲解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划分和特点:讲解城市功能区的定义,介绍城市功能区的划分方法和特点。
3. 讲解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规划方法:介绍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原则和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城市功能分区规划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城市功能分区规划的看法和经验。
6.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在实际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学生对城市功能分区与合理规划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估方法包括: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城市功能分区规划的案例分析。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功能分区及结构和成因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功能分区及结构和成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功能分区,掌握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2. 使学生理解城市结构的组成,了解不同类型的城市结构及其特点。
3. 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结构的成因,掌握影响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结构的主要因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城市的功能分区、城市结构的组成及特点、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结构的成因。
2. 教学难点: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结构的成因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不同城市为例,分析其功能分区和城市结构的特点及成因。
2.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结构的异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结构的成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城市的地图和图片,用于展示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城市结构。
2. 准备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结构的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结构的成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城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城市的功能分区:介绍城市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3. 分析城市结构的组成:讲解城市核心、城市骨架、城市内脏等城市结构的组成要素。
4. 讲解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结构的成因: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结构的主要因素,如历史、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
5. 案例分析:以我国不同城市为例,分析其功能分区和城市结构的特点及成因。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思考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结构的成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7.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结构的重要性,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择一个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和城市结构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其对城市规划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的地域功能分区与合理规划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的地域功能分区与合理规划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概念及意义。
2. 掌握城市功能分区的类型及特点。
3. 学会分析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特点及合理性分析。
2. 难点:城市合理规划的方法与实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城市为例,分析其功能分区及规划。
2. 运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城市功能分区及规划的实例,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城市功能分区及规划的案例资料。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城市功能分区及规划的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城市功能分区及规划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功能分区与规划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概念及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城市的功能分区及规划,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城市的特点。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及规划的方法。
5. 实践操作: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城市,分析其功能分区及规划的合理性,并提出改进意见。
6.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价。
六、教学内容1. 分析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经济、社会、文化、行政等。
2. 掌握城市功能分区的类型: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化区、行政中心等。
3. 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性评价标准: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资源配置优化等。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理论讲解:讲解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口向。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城市的功能分区,让学生了解不同城市的功能分区特点。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评价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5. 实践操作: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城市,分析其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并提出改进意见。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地域结构讲课文档
• 位于城市外缘
降低用地成本,减轻对市区环境的污染
成沈都阳
21页活动
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 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第三页,共25页。
快速阅读课本21~24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_同__心__圆__模式、__扇__形_模式、___多__核__模心式
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工业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易对位于城市中心的 居住区产生影响和污染等。 方案二:分散了居住用地,降低了居住密度,居住条件较好,且分散居住可以缓解
交通压力等。
改进措施:一是将工业区布局在与城市盛行风向垂直的远郊区,即东北方向和西南 方向;二是在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建立卫生防护带,减轻工业对 居住区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二十二页,共25页。
D.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A、B、C 是三种不同的功能区。该城市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读图完 成6~7题。
7.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功能区C区位优势的是 ( )D
A.滨江临海,水运条件好,交通便利 B.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C.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城市的污染较小 D.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4) 图中C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区是____工_区业,这样布局所考虑的主 要因素有_距__离___市__中__心__较__远__,__地___价__便__宜__,__且__对__市___中__心__环___境__影__响___少_
第二十一页,_共2_5页_。_______(__或__降___低__地__价__,__保__护__环___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的:
了解并能区别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城市地域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二、教学重点:
1.三种常见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区别。
2.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及形成因素。
三、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因素。
四、素质要求:
通过对城市地域结构形成历史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2.5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板书)
一、三种常见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板书)
1.同心圆模式
(1)同心圆模式的形态和各功能区的大致分布
【学生活动】读课文图2.18和地图册P19同心圆模式图,观察同心圆模式的形态和各功能区的大致分布。
(2)同心圆模式的主要特点
【学生活动】①阅读课文图2.18下的文字说明,了解同心圆模式的主要特点。
②从课文图2.18中可看出,在不同的地带出现了哪些不同类型的住宅区?这主要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呢?(按照据市中心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出现的是:较为低级的产业工人住宅带、中产阶层住宅带、上层和中上层人员的住宅带,这主要与人们收入的高低和交通条件有很大关系。
第三个环是产业工人的住宅区,多数工人从过渡带迁来,收入较低,缺乏先进的交通工具(如小汽车),不希望距工
作地太远,所以便集聚在过渡带的外围。
中产阶层的住宅带位于工人住宅带和通勤带之间。
因为他们的收入较高,所以住房条件较好,其中有许多政府公务人员。
最外面一环是通勤带,这里是上层和中上层人们的住宅区,它们是沿着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
因为他们有很高的收入,拥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因而可以远离城市中心,选择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住房宽敞的地带。
)
2.扇形模式
当小汽车这种先进的交通工具在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租金很高的高级住宅区将沿着方便的交通线向外发展,中等租金的住宅区便在高租金已占据的地区旁边发展起来,而在中、高级住宅区的相反方向上形成低级住宅区和批发、轻工业区。
这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就是扇形模式。
(1)扇形模式的形态和各功能区的大致分布
【学生活动】读课文图2.19,地图册P19扇形模式图,观察扇形模式的形态和各功能区的大致分布。
(2)扇形模式的主要特点
【学生活动】①阅读课文图2.19的文字说明,了解扇形模式的主要特点。
②为什么低级住宅区分布在中、高级住宅区的相反方向上呢?(受社会因素中收人的影响。
收人的差异会促使社会阶层的产生,而高收人社会阶层的人不愿意与低收人阶层的住宅区相邻。
所以,在位置上就出现了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状况。
)
3.多核心模式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来市中心区由于地价上涨、交通、住房拥挤等原因,使得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点(如卫星城)。
这些新的核心点,在不断的加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类似于同心圆模式的中心区,这就是多核心模式。
(1)多核心模式的形态和各功能区的大致分布
【学生活动】读课文图2.20册P19多核心模式图,观察多核心模式的形态和各
功能区的大致分布。
(2)多核心模式的主要特点
【学生活动】①阅读课文图2.20文字说明,了解多核心模式的主要特点。
②在多核心模式中。
中心商务区的最关键的区位因素是什么?(交通,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交通的焦点)③多核心模式中的中心商务区位置与同心圆模式中的中心商务区的位置有何同?(多核心模式的中心商务区常常不在城市的几何中心,有时根据交通条件的变化而偏向一方。
)④在多核心模式中,低级、中级和高级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的位置关系有没有明显改变?(没有明显改变。
低级住宅区仍旧多在中心商务区和中级住宅区附近布置,而中高级住宅区为了寻求好的居住环境向城市另一侧发展。
)⑤三种常见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共同点是什么?(都以中心商务区作为模式的核心,高级住宅区趋向于分布在距城市中心较远的城市边缘,而低级住宅区则集聚在市中心附近,两侧之间隔着中级住宅区。
)
二、城市地域结构的发展
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下,城市地域结构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