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第二课时)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市中心 商业区 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市场最优 和交通最优) 住宅区 位于商业区和工 业区之间,既方 便生活,又便于 上下班 市区外缘,沿干线 (河流、铁路、公 路)两侧分布
工业区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土 地 集聚 利 效应 用 类 型
功 能 分 区
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其他如 行政区、 文化区
风向
风向玫瑰图
N
W
钢铁厂
E
最小风频
S
环境因素—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一)合理安排工业区的位置,减少对住宅区的污染 1、布置在城内或居民区内(如小型食品、轻纺、服装、 印刷、精密仪表等 ) 2、布置在城市近、远郊(如钢铁联合企业、石化企 业、煤气、木材加工和砖瓦石灰等 ) 3、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要考虑: 对水污染的工业:布置在河流的下游
(2)某个功能区通常包含其它一些功能.
特点
占地面积最大; 有高级与低级住宅分化,且背向发展
住 宅 区
城市外缘,与景区(如依山伴 中高级 住宅区: 水之地)、文化区联系
分布 低级住 宅区: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特点: 呈点状或带状
商 业 分布: ②交通干线(高速公 区 路、市环路)两侧或 街角路口处
第一讲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学习目标
1、城市的土地利用形式有哪些?
2、城市功能区是如何形成的?类型有哪些?各功能区的分布特点? 3、城市地域结构的含义?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5、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6、住宅区与工业区的分布关系? 7、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划分标准(特大、大、中等、小城市的 人口规模)? 8、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服务范围、服务种类的关系。 9、城市服务范围的六边形理论。 10、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能够分析城市内部不同空间的功能和联系。
教学重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城市内部不同空间的功能和联系。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2:讲解(20分钟)1.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特点,如高密度的城市中心、低密度的居住区、交通枢纽等。
2. 解释城市内部不同空间的功能和联系,如商业中心和居住区的联系、交通枢纽与不同区域的连接等。
Step 3: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所在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特点,以及不同空间之间的功能和联系。
2. 展示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对其做出补充和提问。
Step 4:总结(10分钟)总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不同空间的功能和联系,激发学生对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思考。
Step 5:拓展练习(1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观察自己周围的城市空间结构,并写一篇短文描述所观察到的特点和发现。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以书面形式提交观察结果的作业,并鼓励学生提出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改进和优化的想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够分析不同空间的功能和联系。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考可能较为浅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深对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创新意识。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正式)

工
住
O 商业区 宅
A C区
B
区
D 距市中心 E
的距离
业
返回
功能区 商业区
区位 市中心
区位选择的原因 ①最大程度地接近消费人群;②靠近市 中心,交通便利; ③商业付租能力最高 既方便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住宅区 靠近市中心
①工业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 工业区 远离市中心 ②该区域内工业付租能力最高
经济活动最繁忙, 建筑物高大稠密,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 大,内部有明显的 分区
位置
高级住宅区与低 级住宅区位置上 分化
市中心,交通干 线两侧或街角路 口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 市区外缘,靠近 动,运输量大,沿 交通干线 交通干线分布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发展的初期
城市的地域 范围 狭小
城市发展的中后期
扩大 分异明显 市区的工厂企 业纷纷外迁 为降低成本、保护 环境
各类功能用 地的关系
工业发展方 向 原因分析
混杂布置,无 明确功能分异 在市中心形成工业 的自然团聚
以市场、交通等 优势吸引引起
风玫瑰图的判读
风向:指向原点方向; 风速:线段的长度 如下图:最大风向:北风;
一般来说,有污染的工厂一般布局在最大风频的下风向; 或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如潍坊,工业要布局在城市的西北或 东南方向。因此,审题时一定注意地点性的词语,以便确定风 向)
住 宅 区
特点
中高级 城市外缘,与景区(如依山伴水之 住宅区:地)、文化区联系 低级住 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 区联系
分布
①市中心
分布:呈 点状或带 ②交通干线两侧或街 角路口处 状
商 中心 业 商务 区 区特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_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_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必修2中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的第一节。
本章包括: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三节内容.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和服务中心。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两部分内容,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
本节在本章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习和理解下面的内容。
城市是人类聚落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舞台,既与前一章紧密联系,又对后面的学习起着启下的作用。
二、课标解读:课标: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1)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及其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分布图上,指出城市及其功能分区分布的情况,并归纳出城市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3)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三、学情分析: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各有特色的具体城市。
此外,从课程以外的媒体中,学生也能经常接触具体城市的知识。
我们的学生居住在城市中,具有对城市的体验性知识。
因此,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相当多的有关城市的感性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是以具体城市的形象孤立存在的。
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在学生已有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并通过认识城市的特征来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2)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变化与变化因素2.过程与方法: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城市地域形状的构成与天文环境的关系。
2.熟习城市地域功用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剖析各功用区的构成、开展进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剖析历史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行政要素等在城市地域功用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愈加深上天看法城市地域功用分区的普通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状;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域功用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状的构成与天文环境的关系。
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域功用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预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拟剖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课时布置】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寓居、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集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状,而且在每个城市外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征的外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明天要学习的2.1城市外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状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外形。
2.城市形状的构成与它所处的天文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构成集中开展的城市形状——平原地域;分分开展的城市形状——山区或丘陵地域〔由于城市用地比拟破碎〕(图2.1)。
3.类型划分:国的华盛顿昌等。
成都城市形状图兰州城市形状图重庆城市形状图二、城市土地应用和功用分区1.城市土地应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用分区〔1〕构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应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应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反的,这就会招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应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构成了不同的功用区构成功用区。
(图2.2)〔2〕功用分区的特点①功用区之间无明白的界限②某一种功用区以某种土地应用方式为主,能够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城市的空间结构第二课时

解题技巧 城市中住宅区、工业区的规划布局 (1)住宅区规划原则 ①避免工业区对住宅区的污染,应处于主导风向上 风向。 ②低级住宅区(如安居工程)与工业区之间要有便 捷的交通,距离适中。 ③高级住宅区一般布局在郊外河流上游、 环境优美 的地势较高处。 ④新规划的大型新区,规划不能超前,符合居民购 买承受能力,与市区要有便捷的交通干线相通。
区域内连片分布,但各功能区间无明确界线
Page 5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Geography
判断以下实例分别属于哪种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原因。
1、深圳市规划局对深圳城区进行统筹规划;
行政原因
2、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交通便捷,但却看不到摩 天大厦; 历史原因 3、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程度不 同; 经济原因
,
14
提供服务范围不同
提供服务的种类不同
名称 距离 城镇非农人口 (2006年,万) 枣强镇 0km 衡水市 25km 石家庄市 90km
,
11
29
231
前往该地的频率 寻求的服务功能
每周一两次 小学,日常必 需品等
两三个月一次 中学,家用电器 等
每年一两次 大学,高档商品 等
15
1、图中的城镇共有几个等级? 2、不同等级城镇的数目与城镇级别有什么关系? 3、不同等级城镇的分布与城镇级别有什么关系? 4、你能解释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吗?
(2)该城市( ) A.老城区地租最高 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 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 解题思路:第(1)题,由“东欧”可知,该城市处在西风带;由图中河 流及流向可知,③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同时又位于与主导风向垂 直的郊区,故为工业区。 ②处大致在工业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应为 绿化区。①区交通便利,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环境优美,应为别墅 区。第(2)题,老城区基础设施较落后,交通拥堵,环境质量较差,故 地租应较低。由图中老城区集中在河流以西及其他地物分布、交通 线的延伸可以判断城市中心东移明显。 仓储式购物中心占地面积大, 应布局在图中交通便利的火车站附近,很显然,布局在地租最高的 中心商务区明显不合理。由图可以看出,随着铁路运输作用扩大, 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的拓展,城市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正确答案:(1)D (2)C
2.1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如:“城市功能区是如何划分的?”,“城市各项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布局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等。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如:“分析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差异”、“提出城乡发展的建议”等。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还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改进的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这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
3.掌握城市各项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组织和布局,以及这种布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了解城乡发展的相关知识,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城乡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城乡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比较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感知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差异,掌握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及城乡发展的相关知识。
2.1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必修第二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的“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第2课时)”。在上一课时中,学生已了解了城市和乡村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特点,本课时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城乡内部的空间结构,掌握城市功能区划分及城乡发展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3.类型划分: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如,住宅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的比率较低而已。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A商业区I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共2课时)
兰炼二中史丽丽
教材分析
本教材首先是以北京城市功能分区及原因引入,进而对城市的各个功能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等)特点加以简单分析,对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重点是从经济、历史、社会等因素加以分析。
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课标要求是:试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本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和“解释”,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分析城市的外部和内部空间结构,并能够对其形成原因加以解释的水平。
本课标行为条件是“运用实例”,即达成该标准的条件是能够结合具体的城市实例分析其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讲述、讨论、举例说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目标
1.认识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类型,能够结合地图分析、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过程及特征
2.认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3.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理解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重点、难点
1.城市的地域形态
2.城市的地域结构特点
3.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第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