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地理: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含解析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北京宣武外国语实验学校张辉一、教学内容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本节内容又是重要的基础性部分,为人文地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考虑到本章讨论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知识,也为了温故知新,本节教材把与自然地理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形态”放在本节的第一部分。
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四、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2.了解城市重要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特点和区位3.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城市的几个重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特征和区位;2.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原因教学难点: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原因六、教学准备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七、教学过程史、社会和行政原因五、小结知识迁移:大脑功能区是各功能区有规律的组合;那么城市也有功能区,且功能区的分布也有规律,因此城市的空间结构就是城市功能区有规律的组合。
由大脑功能区进行知识迁移,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落实教学目标1使学生形成整节课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附录:读图思考图2.2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GIS软件,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如土地利用比例、建筑密度等。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定义、类型、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等。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设想: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其主动探索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问题。
-设想: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城市中心往往是商业区?”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
4.结合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认识。
2.教学内容:分享小组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教学过程: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进行补充和提问。通过交流,让学生相互学习,提高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进行地图阅读和分析练习。
教学过程:提供不同类型的城市地图,如平面图、立体图、遥感影像图等,让学生阅读并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进行指导,提高其地图阅读能力。
2.学会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如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
-掌握不同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如产业发展、人口迁移、城市规划等。
-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3.提高地图阅读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布规律。
-学会阅读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地图,如平面图、立体图、遥感影像图等。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最新教学文档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2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图2.1)。
3.类型划分:成都城市形态图兰州城市形态图重庆城市形态图过渡: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图2.2)(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教材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的第二章第一节,通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分析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与变化的原因。
对整章内容来说,起着开篇引导的作用,同时又为之后工业区位的选择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以,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城市功能区的类型以及对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与合作探究,理解并掌握不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学会通过图表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感。
根据教材内容,本节课的重点为: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特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本节课的难点为: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方法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将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解法:对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专业性的讲解,便于学生理解的更明确。
活动探究法:结合教材上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得到发挥。
一、学习方法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学生一方面通过图导图像法,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读图和析图的能力;另一方面,运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读、思、议,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二、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用百度地图展示本地城市外部形态的图片,归结它的城市外部形态的类型。
然后将本地城市的地图放大,一起探讨本地城市内部空间形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我将以所在城市为例,分析其土地利用方式。
提问财富广场、城东工业园、帝景观澜、分宜广场的大楼、东湖、县城外围分别为哪种土地利用类型,学生将一一解答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农业用地。
以此紧密结合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地理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质课教案
课时计划课题: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型:新课【教目标】1、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4、分析和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教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解决方法:讲述、分析判断、举例说明、多媒体辅助【教准备】多媒体课件缺勤登记:【板书设计】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2、城市形态的类型4、功能区比较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6、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讲述:上一章,我们习并了解了《人口的变化》 明确了人口和人口变化的问题。
提出问题:人口在地表空间的集聚形式是什么? 聚落有哪两类主要形式?回忆上一章的内容紧跟老师思路: 形成与强化:人文地理的习思路 翻开课本18页,准备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人类在聚落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多年生产生活之后人类最重要的反思是什么?人类反思的结果是什么?明确:人文地理的习思路【新课教】点题:从现在开始,我们就习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舞台──城市!观察书P18及图21:“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合作讨论问题:什么是城市的形态?城市的形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制约城市形态的条件主要是什么?描述福州城市外部形态的特征,分析其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列表比较总结。
【板书】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形态是指城市所占据的一定空间和城市所形成的外部轮廓形状2、城市形态的类型提出问题:不同地表上的城市其形态不同,使什么原因影响气城市形态的形成?【提出问题】不同地表上的城市其形态不同,使什么原因影响气城市形态的形成?【教师小结】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形因素和其影响的河流和交通线影响着城市形态的形成!【新课教】阅读P18-19面,思考:1、按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用地分为哪些类型?2、什么是集聚效应?【板书】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人教版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3.类型划分: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如,住宅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的比率较低而已。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A商业区I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
3.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和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教学重点:1.城市的地域形态;2.城市地域结构特点;3.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3.类型划分:观察:成都、兰州、重庆的行政图,地形图(1)三座城市的城市形态有什么区别?(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3)这三种城市形态各有什么利弊?(学生讨论)过渡: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二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Xxx【内容分析】本节作为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开篇之节,教材分为两部分内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的结构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研究城市内部结构也可以了解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因而本节内容是学习城市化的基础。
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这些基础知识。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从分析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入手,并分析各功能区(主要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特点,再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整节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教学设想】1、图以载文的学习思想和方法,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学习背景和案例,尝试分析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2、充分利用地图,结合身边的城市,把教材中抽象的功能区特点,难理解的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因素明朗化。
3、引入乡土地理,提供一些信息(竹溪地图),安排一些活动(讨论交流、专题研究等),拓展学习空间,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提供各种可能,力争让学生理解一些问题(功能区的形成、空间分布特点;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原因),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为: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
2、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运用实例,能够说出该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供竹溪城区略图,让学生规划竹溪城区功能分区,进而理解城市常见功能区特点。
2、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统计表、文字、景观图等信息,对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分布加以分析,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考纲呈现】: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2.认识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分布特征;3.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解释其成因;4.形成基本的城市规划意识和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5.了解家乡的城市空间分布尤其是西社工业园区的分布。
【教学过程】:读稷山城区地图,分析存在大气污染的原丰喜工业园区(化肥厂)的区位条件?(提示:地价、交通、风向)后来为什么搬迁?条件:(1)城市边缘,地价较低;(2)位于108国道附近,交通便利;(3)位于县城西南,稷山县盛行偏东风,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
搬迁的原因:(1)重化工业集中规划到西社工业园区(2)城市扩展,城区用地紧张;(3)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城区的污染;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第一步:影响地价的因素第二步:读图分析,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变化有何异同。
第三步:如果由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的用途,那么图中0A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AB和BC 呢?【随堂练习】3.2命题视角一自主学习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对比稷山现在城区分布图和稷山2017—2035年城市规划图城市发展初期城市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地域范围狭小扩大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分异明显工业发展方向在市中心形成工业自然团聚市区工厂企业纷纷外迁原因分析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随堂练习】3.2命题视角三观察、分析、总结认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知道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板书设计影响因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土地利用方式集聚功能区组合。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案
课题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教师刘文勇授课教师时间第周月日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特点及形成原因;2、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3、掌握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因素及区位因素。
重点难点重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难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综合因素分析教法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第一步:尝试练习尝试练习学案上的试题第二步:考点扫描:考点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考点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第三步:写学案记知识点知识点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
2.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
(2)特点: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
(3)主要功能分区①住宅区特点: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分化:有的城市的住宅区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②商业区分布: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形状: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先学后教,先试后导(3分钟)目标定向(1分钟)学生说出考点教师补充第一课时主要以记忆知识点为主,学生限时记忆,然后马上验收默写考试知识点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含义: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2.主要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3.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的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
(2)社会因素:收入导致住宅区的分化;知名度; 种族或宗教(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4.发展变化: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第四步: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设置相关问题,自己铺设道路,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
第五步: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质疑,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
高中地理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整体思路:本节课标要求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课标的定位点在于“运用实例”,而不是关于空间结构的各种理论,因此重点在于对具体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进而理解形成原因,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人地关系的学习主线。
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能力。
学生对昌乐县城有初步的了解,也参观过重要的工业企业,对昌乐整体环境有自己的印象和判断,所以以昌乐城区规划图为主要探究主线,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利于达到本节课的培养目标。
课前预习自主完成,课内探究合作共赢。
课前预习:①下发课前预习案,引导学生研读课本,梳理基础知识②预习完成后自主思考探究案上的问题,明确本节核心内容,以备课上重点探究。
③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后,将预习案和探究案上交,教师批阅,了解学生在预习和自主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的生成问题,为课堂设计做好准备【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划课本,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明确主要功能区的位置、特点,理解影响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因素并能举例。
2.重视课本图形,独立自主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准备课上探究。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对城市功能分区的生动写照,城市功能分区是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请你根据熟悉的某一商业区(或商业街)为例,说明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集聚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印证你所生活城市主要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的形态和位置特征。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河流湖泊 主要公路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图例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除了经济因素外,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还有哪些?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1. 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分析本条标准,教学应从三个层面上达成该部分的教学要求。
①能够通过地图,或者根据对城市的直接经验,说出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功能分区;②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常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③能够结合实例,分析各因素是如何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
2. 教材分析城市是人口数量巨大而集中的居住地。
故本章《城市与城市化》与前一章《人口的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城市又是工业、农业、商业等非农产业集聚的地方,所以又与后面几章产业活动有关系。
本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从个体城市看其内部空间关系,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两个内容。
学情分析1. 本章内容是人文地理的第二章,学生对人文地理的相关理论学习只局限于人口部分,因此学生容易将实际情况当成理论或将理论当成实际。
2. 学生虽然生活在城市,但自身占有的信息具有局限性,对城市实际内部空间的使用情况了解不多,多局限于自己的生活,不能换角度看待城市内部的活动及空间使用。
3. 学生自身对城市空间感知有限,缺乏整个城市这一空间尺度的认知,学生很难想象出城市空间的安排。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城市用地类型及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掌握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布局原因;通过学习城市功能区的形成,理解集聚效应;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方式;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城市规划用地专题地图的阅读分析,掌握阅读专题地图的方法;通过从真实的人文地理现象上升到人文地理原理、规律、模型,训练学生从实际到理论的抽象思维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城市内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及空间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点。
通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教学,说明城市发展的规律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新课导入【情景导入】展示北上广的标志性建筑,引导学生猜测这是哪一座城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设计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学情分析】学生很多来自城市,对城市的功能区比较熟悉,但只是以具体城市形象孤立存在,对城市整体规划与布局了解甚少,因此需引导他们进行理性分析与思考,通过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而对城市的合理规划提出一定的设想。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着重分析城市形态及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备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随着课堂活动的开展,整理所见所闻,深刻认识所处的城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为后面城市化及其问题的分析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理解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掌握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实例,能够说出该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2、通过读坐标直线图和地租曲线图,说出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对地租的影响,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地理角度对城市的合理规划提出一定的建议和设想,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教学重点】1、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2、经济因素在城市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经济因素在城市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问题分解法,情景设置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城市的主要功能区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这些功能区在城市中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地理: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word版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下载————————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一、城市形态
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
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2.1城市空间结构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学会分析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2、掌握城市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3、能够判断城市功能区并且解释理由4、掌握中心地理论的内容二、核心问题:1、城市区位分析2、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掌握功能区的特点,依据功能区的特点,学会判断功能区2)依据影响功能区布局的因素,判断功能区并解释其成因3)分析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4)根据功能区的分布,判断城市形态及其影响因素3、中心地理论三、重难点分析(一)重点:1、城市区位分析2、中心地理论(二)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四、课时安排:4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生活在集宁这个较大城市,那么什么是城市呢?城市有什么特点呢?(二)讲授新课一、城市的含义及其特点:1、含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产业,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的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密集性);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比较高(高效性);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动态性)(与乡村相比)(承转)提问:我国的大城市大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城市的分布(布局、选址)受那些因素的影响?二、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影响事物布局在这里的影响因素)思考1:地理事物有哪些,可以分为几大类?(承转)区位因素就是影响某一事物布局(分布)在这里的因素2、城市区位分析1)自然地理区位:①地理位置:②气候----人的分布---城市(中低纬度地区,沿海200km范围内居住60%以上的人口)③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便于农耕,有利于发展交通,便于联系;节省建筑投资,最适宜人居住高原:低纬地区,城市建在高原面上,例如巴西高原—凉爽中高纬地区,城市建在河谷地区,例如太原建在汾河谷地,青藏高原的城市—河谷地区④河流:提供水;防御功能;水运;河谷地区,土壤肥沃,适合农耕两河交汇处---重庆(嘉陵江)、宜宾(岷江)、攀枝花(雅龚江)、武汉(汉水)通航段的起点和终点(长江宜宾---上海),注意:河流的起点,一般无城市过河点:伦敦;赣州河流入海口:上海河流的曲流处,河心岛,建城市,河流起到防御功能2)人文区位①资源---开采资源,吸引人迁移,建立城市,目前存在转型的问题②交通---交通枢纽、交通干线两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課時計劃課題: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課型:新課【教學目標】1、瞭解城市形態的概念和類型2、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態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係3、瞭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類型4、分析和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區以及它們的特點【教學重、難點及解決辦法】重點:運用實例分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難點:理解人口增長模式的三個指標解決方法:講述、分析判斷、舉例說明、多媒體輔助【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缺勤登記:【板書設計】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1、城市形態的概念2、城市形態的類型類型團塊狀條帶狀組團狀分佈地區平原地區沿鐵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嶇不平的丘陵山地舉例我國的成都、合肥,美國的華盛頓蘭州、洛陽、西寧、宜昌重慶4、功能區比較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5、城市地域結構模式6、經濟因素是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體現在各種活動的付租能力。
影響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離市中心的距離。
7、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8、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其他因素:9、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隨城市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講授過程】第一課時【新課導入】講述:上一章,我們學習並瞭解了《人口的變化》明確了人口和人口變化的問題。
提出問題:人口在地表空間的集聚形式是什麼?聚落有哪兩類主要形式?人類在聚落的存在方式是什麼?多年生產生活之後人類最重要的反思是什麼?人類反思的結果是什麼?明確:人文地理的學習思路【新課教學】點題:從現在開始,我們就來學習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舞臺──城市!觀察書P18及圖2.1:“幾種常見的城市形態”,合作討論問題:什麼是城市的形態?城市的形態有哪些類型?各自的特點是什麼?制約城市形態的條件主要是什麼?描述福州城市外部形態的特徵,分析其城市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列表比較總結。
【板書】1、城市形態的概念城市形態是指城市所佔據的一定空間和城市所形成的外部輪廓形狀2、城市形態的類型類型團塊狀條帶狀組團狀分佈地區平原地區沿鐵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嶇不平的丘陵山地舉例我國的成都、合肥,美國的華盛頓蘭州、洛陽、西寧、宜昌重慶【提出問題】回憶上一章的內容緊跟老師思路:形成與強化:人文地理的學習思路翻開課本18頁,準備學習“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提出問題:不同地表上的城市其形態不同,使什麼原因影響氣城市形態的形成?不同地表上的城市其形態不同,使什麼原因影響氣城市形態的形成? 【教師小結】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形因素和其影響的河流和交通線影響著城市形態的形成! 【新課教學】閱讀P18-19面,思考:1、按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用地分為哪些類型?2、什麼是集聚效應? 【板書】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應同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對用地空間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這會導致同一種活動在城市空間上的集聚。
人教版必修2 地理: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案1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课标解读:本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和解释”,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分析城市的外部和内部空间结构,并能够对其形成原因加以解释的水平。
本课标行为条件是“运用实例”,即达成该标准的条件是能够结合具体的城市实例分析其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二、教材分析从教材编写来看,各种版本的教材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人教版是从城市的外部形态引入,进而对因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功能区,并对各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特点加以分析,并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经济因素加以重点讲述,并附带分析了其他影响因素,最后,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城市结构的变化。
北师大版以探索的形式引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自然因素,再详细地分析了各个功能区(中心商务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的特点,并重点从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山东版是在城市化、城市区位和体系后,再安排城市空间结构的。
本教材首先是以北京城市功能分区及原因引入,进而对城市的各个功能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特点加以简单分析,对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重点是从历史、经济、社会因素、政策因素加以分析。
三套教材的共性和差异:都分别对几个功能区特点加以了阐述,但详略程度有区别;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里,都涉及到经济、历史、社会、行政因素,但侧重点不同,人教版以经济因素为重点加以分析,顺带其他因素,而山东和北师大版则几个因素都具体分析。
各版教材对比分析后的理解:对于功能区的特点,可以重点落实到对城市最普遍的三种功能区(住宅、商业、工业区)加以分析,对于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应该是最主要和最经常性的影响因素,在课堂上,应该是重点,同时,因为每个城市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其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而,对其他影响因素也不可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
及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 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城市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具准备】地理地图册课本插图多媒体
【教学课程设计】
教学步骤具体操作设计
意图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图1“香港城市图”:
图1:香港城市图创设情景,导其深入
语言导入: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外部轮廓,都有一定的形
态。
城市为什么是这种形态?城市内部又是什么样的呢?
新课教学
一城市形
态
1 概念:
2 类型:
团块状、
组团式、
条带状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8第一段内容及图1“香港城市图”,
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
2指导学生读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即教材P18图
2.1):
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观察比较图2中三幅图的城市形态,描述其外部形态特征,
了解基
本概念
培养学
生读图
分析、归
纳能力
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2 引导学生读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即教材P21图2.6):说一说图4中所示的香港的主要功能区有哪几种。
(香港主要功能区有: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混合功能区)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
3 由图3和图4两幅图可以归纳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
补充说明: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只是其他类型的用地所占的比重较小而已。
〈1〉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1 引导学生读图5“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即
教材P20图2.3),让学生从图5中两种住宅区的居住环境、单
位面积房屋售价、公共设施的配备是否齐全等方面对城市住宅
区的类型进行判断,从而得出:在建筑质量上,城市住宅区出
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2 通过读图5,让学生讨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布的
位置特点,从而得出:高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城市的外缘,与高
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与
低地、工业区联系。
进而得出:在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
培养学
生读图
分析问
题,发现
规律的
能力
住宅区出现背向发展的趋势。
图5“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2〉商业区
1 读图5“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析香
港商业区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
从图中可以看出,香港商业
区位于中环和尖沙咀及维多利亚湾两岸,是香港的市中心位
置。
进而得出:商业区多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
路口。
2 结合商业活动的特点,及商业活动的集聚效应,引导
学生分析商业区一般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培养学
生读图
分析问
题,发现
规律的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