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doc10(1)

合集下载

拯救东亚金融危机11页word文档

拯救东亚金融危机11页word文档

拯救东亚金融危机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和印尼、泰国等国各自在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而无效之后转而向国际货币经济组织(IMF)请求援助。

IMF在经过短暂研究并和相关国家进行谈判后,答应提供援助并在其主导下制定和实施了一套危机应对政策方案。

尽管在IMF出面组织下,国际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并帮助危机发生国家制定了相应的危机应对方案,但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在危机爆发后的一年多的时间内仍经历了严重的衰退,其严重程度远超过了IMF和其它各方面的预期,只到99年初才显现出稳定和复苏的迹象。

本文准备就危机爆发后直至99年初这段时间内,东亚各国做出的各项政策反应和具体的宏观经济效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并试图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

一、IMF的经济稳定化计划为了应对外资流入的突然逆转,各国政府最开始时采取了直接干预外汇市场的方法,但由于危机发生国家几乎都面临着无法偿还外债的问题,为了防止出现债务违约和流动性困难而引起进一步的金融恐慌,国际社会从外部提供大量的官方援助是非常必要的。

不过,以IMF为主导的国际援助1虽然数量庞大,却仍不足以偿还印尼、韩国和泰国所有潜在的到期外国债务。

当名义汇率完全自由浮动时,政府不得不整体性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并对国内的企业和银行进行结构性改革。

政府希望这些做法能够使部分投资者恢复信心,从而成功地引导部分国际投资者将短期债权展期,同时也希望经常性项目的调整能部分减轻资本外流所产生的压力。

为了配合各国国内的经济调整,IMF推出了一整套宏观稳定化计划2。

计划最开始以恢复金融市场的信心和稳定汇率为核心,包括四部分:通过为央行和政府提供援助来偿还外债,并籍此直接或间接地稳定汇率3;保持财政预算平衡,紧缩信用,提高名义利率;关闭或重组陷入危机的金融性机构,严格金融监管;进行结构性改革,实施贸易自由化、企业私有化和政治民主化。

但上述计划在2019年8月到11月间的施行情况并不理想,汇率贬值的趋势未被遏止,各国央行的外汇储备迅速流失。

亚洲金融危机讲稿

亚洲金融危机讲稿

东亚金融危机讲稿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

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

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

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一、东亚金融危机的形成•1、实体经济•2、金融体制 •3、汇率政策•4、国际游资•5、问题表现1、实体经济•(1)东亚模式中出口替代战略的单向依赖 •(2)东亚雁形模式造成的垂直分工与竞争 •(3)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快 •(4)产品阶梯性进步的中断•(5)过度举债扩张生产(韩国最为典型)2、金融体制•(1)金融体系不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 • 一是资本结构不合理 • 二是信贷投向结构不合理 • 三是外资结构不合理•3、汇率政策•1、长期人为高估本币•2、盯住美元与美元在90年代的波动 •3、调整缓慢,贻误时机4、国际游资•1、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膨胀 •2、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加快 •3、金融市场波动更加剧烈5、问题表现•1、银行出现大量呆账、坏账,金融体系周转出现困境 •2、国际短期投机资本大量进入 •3、出口受阻,外汇储备不足 •4、外债迅速增加•5、非生产领域资产泡沫严重二、东亚金融危机的过程•危机第一阶段:•1、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当日泰铢汇率当天贬值20%。

•2、7月11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日比索贬值11.5%。

•3、7月11日,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

•4、7月2日至14日,印尼盾贬值14%。

•5、新加坡元也跌至30个月以来的新低。

•6、香港虽然捍卫了联系汇率制度,但利率飙升,香港股市为此受到较大冲击。

•危机第二阶段:•1、10月17日,台市贬值0.98元,达到1美元兑换29.5元台币,创下近十年来的新低,相应地当天台湾股市下跌165.55点,10月20日。

台币贬至30.45元兑1美元。

台湾股市再跌301.67点。

世界历史、经济全球化与当前的金融危机(2010)

世界历史、经济全球化与当前的金融危机(2010)

4.60
51 年 53 年 55 年 57 年 59 年 61 年 63 年 65 年 67 年 69 年 71 年 73 年 75 年 77 年 79 年 81 年 83 年 85 年 87 年 89 年 91 年 93 年 95 年 97 年 99 年 01 年 03 年 05 年 07 年
三、当前金融危机的一个分析
• 自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以来,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美国 经济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判断。有的学者认为可能会在 2009年下半年出现反弹,即美国经济呈现V型走势;有 的学者认为可能会象1980-82年那次一样,陷入衰退的 时间较轻度衰退要长一些,但仍要经过两到三年或者更 长时间的调整才能从衰退中走出,即美国经济呈现U型 走势;有的学者认为可能会象1990年代的日本那样,经 过衰退后陷入长时期的停滞,即美国经济呈现 L型走势。 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关于美国经济前景的看法尚未达成 一致的看法。
• 第一个时期为1951-58年,这个时期美国的资本有机构成 一直位于5.5左右的较高水平,在这段时期美国先后在 1954和1958年两次出现GDP负增长。 • 第二个时期是1959-1973年,这个时期美国经历了1960年 代的所谓黄金增长时期,这段时间也是美国资本有机构 成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的年份,美国资本有机构成从1958 年的5.74一直下降到1969年的4.74;从1969-1973年,美 国资本有机构成从4.74提高到4.96,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在此期间企业平均利润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因此,美 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二、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
• 第一,全球化是生产力自身发展的结果,生产力 的发展是全球化的最终动力和根源。 • 第二,全球化不限于经济全球化,而是以经济全 球化为主导的全面的全球化。马克思认为,全球 化趋势源于经济上的必然性,首先出现的和占主 导地位的是经济全球化,然后由经济全球化带动 其他各个方面的全球化,出现政治、文化等等方 面全球的相互联系和融合。

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与教训了解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

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与教训了解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

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与教训了解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与教训——了解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动力。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经济体紧密联系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的传导。

亚洲金融危机,作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次重大事件,给亚洲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教训。

了解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及其教训,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于1997年,其起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亚洲经济出现了长期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一定的泡沫经济。

这种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了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亚洲地区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膨胀,金融风险逐渐加大。

其次,亚洲国家普遍采取了固定汇率制度,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国家的应对能力。

当其它国家对亚洲国家的信心开始下降时,投资者纷纷将资金撤离亚洲市场,导致汇率暴跌,资金流出加剧,国际收支出现严重逆差。

另外,亚洲金融体系薄弱也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亚洲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和银行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管和风险管理机制,信贷市场存在大量不良贷款,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教训,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

首先,亚洲国家意识到了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并加强了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

他们逐步改革金融市场,强化银行监管,建立稳健的金融体系,提高了整个金融系统的韧性和稳定性。

其次,亚洲国家深刻认识到了汇率制度的重要性,并逐步实施了灵活的汇率制度。

通过保持汇率的合理水平,亚洲国家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避免了过度的经济波动和风险传导。

另外,亚洲国家还意识到了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

他们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国内生产力。

通过实施结构性改革,亚洲国家赢得了全球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并逐渐摆脱了对外部经济环境的过度依赖。

三、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经济全球化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全球化和经济危机

全球化和经济危机

全球化和经济危机全球化和经济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重要问题。

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但也带来了经济不平衡和社会不稳定。

而经济危机则在不断地给各个国家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全球化和经济危机的关系,探究全球化对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对于如何应对经济危机的一些方案。

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是指国际社会在各领域中的相互依赖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全球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影响,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繁荣发展。

通过跨境贸易和投资,全球化推动了产业的转移和优化,推动了技术进步和资源优化的整合。

同时,全球化的推动也使得国际流动性和资本流动性增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的机会,推动了各个国家的发展。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由于国际体系的不平衡性,导致各国资源配置的不同,东南亚国家因为劳动力成本低廉而不断吸引投资,而欧洲和北美国家因为技术和竞争力的优势而获得更多的机会。

这种不平衡性导致了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和社会福利的差距,并导致了一些贫困或微弱经济的国家、地区和社会被边缘化。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流动性和资本流动性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得国内和国际市场容易出现价格崩溃,贸易壁垒加强和就业岗位不稳定等问题。

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危机指的是经济在一定时间内或某区域内的生产、销售和投资等方面陷入困境的一种现象。

经济危机时常带来无法承受的经济损失,经济活动被迫暂停,或经济规模缩小,维生能力下降,甚至倒闭或破产。

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金融市场和投资市场的动荡,信贷的收紧,财政赤字和经济不景气等。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2019年的新冠肺炎大流行等经济危机都对全球各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危机往往会在全球范围内相互影响,扩大负面影响的范围。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难幸免于难。

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案针对经济危机,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着各种不同的应对方案。

金融危机下的全球化思考

金融危机下的全球化思考

金融危机下的全球化思考论文报告:金融危机下的全球化思考一、全球化与经济危机: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资本、技术、信息和人流等经济要素贯穿全球,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经济危机作为其中一种最为显著和猛烈的挑战,对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冲击和影响。

本篇论文将探讨全球化与经济危机的交互影响以及相应的挑战和机遇。

二、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协调与冲突全球化的推动和实现是伴随着国家主权的边界浸透和体制变革的。

这种边界浸透越来越使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系,但同时也增加了国家之间的协调难度,使国家主权与全球化相互牵连。

随着经济危机的迫近,各国政府开始加强干预,保护本国经济,加剧了国家主权和全球化之间的冲突。

本篇论文将从国家主权和全球化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协调和冲突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三、金融创新与全球化:利润和风险并存全球化趋势极大地促进了金融全球化,资金的自由流通和金融创新也随之而来。

然而,金融危机突显出金融创新与全球化带来的利润和风险并存的现实。

基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在全球化的冲击下,金融业要想安全发展,必须把握好创新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平衡。

本篇论文将分析全球化对金融业的影响,以及金融创新带来的利和弊,并着重探讨如何在全球化的不断演进中,实现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的良性循环。

四、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机遇和挑战全球化的推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全球化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和更为自由的资本流动,但同时也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竞争,也加剧了贫富差距。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更加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篇论文将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探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应对全球化和经济危机的策略和举措。

五、全球化和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和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推行绿色经济来规范和调节全球发展。

亚洲金融危机与全球化

亚洲金融危机与全球化

亚洲金融危机与全球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这场危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亚洲地区,而是波及全球。

它也标志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亚洲国家普遍采取了高度开放的经济政策,并试图通过走“东亚模式”来加速发展经济。

这个模式强调出口导向、依赖外资、金融自由化和过度借贷等特点。

尽管这个模式推动了亚洲国家的迅速经济崛起,但也带来了明显的问题。

亚洲国家对外借款的过度依赖与外汇储备不足结合,使得全球市场对它们的信心受到了严重动摇。

危机发生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立即提供了援助,并要求亚洲国家实施一系列改革政策,包括开放金融市场、缩减政府开支和减少对外借贷等。

然而,这些政策的实施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特别是对普通民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维持与IMF的借款协议必须实施紧缩政策,许多亚洲国家的人民遭受了高通胀、失业和贫困的困扰。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亚洲国家逐渐从危机中恢复过来。

然而,这个事件也深刻地影响了亚洲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方向,引发了更广泛的反思和讨论。

亚洲金融危机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它表明了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程度日益加深,就算一场危机只爆发在某个地区,也会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

这场危机也强调了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在全球化中的重要性和发挥的作用。

这些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自由流动,跨越国界进行商业和金融活动。

出现一种普遍情况,跨国公司的利润占全球总利润的很大比重,它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也在迅速增加。

全球化无疑能够带来许多好处,比如在某些领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确保了更广泛的文化交流。

然而,全球化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经济不平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垄断市场,趋势的不可持续性,困扰政策制定者的问题。

总的来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更明显地表现出彼此紧密连接的特点,并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人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全球化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在其中找到最好的平衡点。

金融危机的全球化与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的全球化与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的全球化与应对策略金融危机是指在金融系统中发生的严重的、普遍的信贷紧缩、金融市场衰退、企业破产等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都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各国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威胁与挑战。

全球化使得金融市场变得更加紧密相连,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很容易蔓延到其他国家。

这主要是因为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日益相互依存。

例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就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巨大动荡,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应当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全球化挑战。

首先,各国需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金融监管的不足是导致金融危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各国应当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监管跨国金融机构和市场,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

此外,也应该加强对国际金融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与修订,以适应全球化的金融市场需求。

其次,各国需要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机构是金融危机蔓延的主要渠道,它们的风险管理能力直接决定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否。

各国政府应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它们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内部审计与合规控制,提高风险敞口的防范能力。

同时,也要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资源和经验。

再次,各国应当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稳定金融市场。

一方面,各国政府应当通过加大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从而减缓金融危机的冲击。

另一方面,各国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提供流动性支持等手段来稳定金融市场。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促进经济的复苏,恢复市场信心,减少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最后,各国应当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

金融危机的全球化性质要求各国相互协作,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来应对危机。

各国可以加强贸易合作,推动国际分工与合作,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

1经济全球化与全球金融危机

1经济全球化与全球金融危机

开放经济与宏观政策
未来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1
2
3
加快 政府 改革
加快 产业 升级
建立 高效 经济 体系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热点透视
开放经济与宏观政策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 兑换与防范国际金融冲击的关系。
进一步吸引外资与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关系。
外资企业技术溢出和自主创新的关系。
2 3 4
同期全球贸易的增长率从6%提高到近8%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通胀率保持较低水平。 全球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均保持在创纪录的低水平。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热点透视
全球供给革命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总供给因素主要包括:
世界贸易组织推动的消除跨国资本流动限制与减少贸易 壁垒依然是主流 。
传统的产业分工在相当大程度上已经被产业内部分工所取代。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热点透视

全球供给革命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居民消费不足与政府和企业的储蓄过剩
本国资本充裕与吸引外资
投资过热与生产率提高
问 题 提 出
货币紧缩与流动性过剩 经济高速增长与通货膨胀率仍然较低 汇率升值与净出口激增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热点透视
全球供给革命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深刻的总供给革命,具体表现: 1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出现了持续较快增长 。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系。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热点透视
谢谢欣赏!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热点透视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热点透视
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创造了全球及各 国经济风险的新形式
做一个简单计算,苹果与东芝公司依靠技术获得总收入的 51%,美国企业靠物流与销售获得25%,美国、东亚与中国企业 的制造装配环节仅占总收入的24%。但中国每出口一台iPod到美 国,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增加150美元。

金融危机下的全球化思考

金融危机下的全球化思考

金融危机下的全球化思考【摘要】金融危机对全球化造成了深远影响,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

挑战主要体现在全球经济受挫、贸易减少等方面,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应对。

而机遇则在于各国借助全球化网络,促进经济发展,加强风险管控,推动经济政策调整。

在金融危机下,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制定稳定经济政策,有效管控风险。

未来发展中,全球化仍将是重要趋势,而金融危机下的思考更显重要。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各国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全球化网络,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共赢。

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化进程,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全球化,金融危机,挑战,机遇,国际合作,经济政策调整,风险管控,未来发展,思考的重要性1. 引言1.1 全球化的背景全球化是指各国之间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而形成的一种紧密联系和互相依存的状态。

全球化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球化的发展受到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推动。

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的资源和市场得到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连接,打破了国家之间的地理限制,推动了跨国企业和全球价值链的形成。

全球化受到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自由贸易促进了各国之间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动,降低了贸易壁垒和成本,促进了全球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全球化的背景还包括国际组织和协议的推动。

各种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建立和合作,促进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推动了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全球化的背景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世界各国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全球化正在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机遇。

1.2 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对全球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经济体系遭受重创,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陷入困境,股市暴跌,货币贬值,国际贸易减少,投资下降,导致全球经济活动受到严重扰乱。

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信心危机,投资者信心受损,市场预期悲观,资金外流加剧,资本市场动荡不安,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甚至衰退。

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

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

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由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长期失衡,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波及范围之广、冲击力度之强、连锁效应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可以预见,危机的演变以及各国的应对将对全球金融、经济乃至于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美国的金融风暴与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否存在某种相同之处呢?通过这两次危机的比较分析,探讨全球化形势下金融危机的应对与未来发展前景。

标签:金融危机;失衡;金融衍生品;监管机制;多极化制衡1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与当前金融危机爆发原因之比较1.1相近之处1.1.1本质都是经济失衡的表现危机的爆发本质上都是由失衡产生的,每次危机的解决都是对失衡的一次纠正。

失衡的本质就是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运行常态和基本规律之一。

不同时期的失衡有着不同的表现,当不平衡积累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时,就会以危机的形式释放出来。

因此近20多年来,全球失衡就与金融危机如影随形。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对国际收支短期平衡与长期平衡的关系处理不当。

在长期国际收支平衡缺乏坚实基础的情况下,就试图开放资本项目来实现短期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国内经济的均衡,这样做是很容易导致外国投机资本侵入的。

国际投机资本对于一国的汇率往往具有助涨或助跌的作用。

而这正是投机资本大量进入的国家极易发生货币或金融危机的原因。

当前金融危机实质反映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由于贸易分工和金融分工不断深化引起的全球经济金融结构失衡。

危机的爆发就是对全球分工体系中的贸易分工和金融分工严重失衡的一次总调整。

在全球化浪潮中,分工将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分裂成三类国家: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资本和消费型国家,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生产型国家,以中东、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资源型国家。

这样,美国、亚洲新兴国家、石油国家就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三极,后两类国家靠输出廉价商品、劳务和资源,创造了大量的“商品美元”和“石油美元”,形成了“美元一石油美元一商品美元”的三角关系,使全球供需和分工体系维系在“脆弱的均衡”上。

世界现代史中的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

世界现代史中的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

世界现代史中的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在世界现代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金融危机。

本文将探讨世界现代史中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源远流长,但在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期,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

跨国公司的兴起、资本流动自由化、信息技术的普及等因素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经济互相联系。

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等政策也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作为全球化的产物,金融市场也变得更加紧密相连,资本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然而,全球化也催生了金融危机。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由于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危机、次贷危机等因素共同作用,金融市场发生剧烈波动,世界经济陷入衰退。

这场危机波及全球,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受到了影响。

大量公司倒闭、失业率飙升等现象凸显了经济全球化背后的风险。

面对金融危机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纷纷采取措施。

加强金融监管、推动国际合作、建立金融稳定机制等成为各国的共识。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重要,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是世界现代史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经济全球化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也伴随着风险和挑战。

金融危机则提醒我们,全球化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平衡和稳定,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希望未来各国能够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坚固的全球金融体系,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历史全球化和金融危专题

历史全球化和金融危专题

金融危机和经济全球化热点问题【热点材料】:美国流行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既不会唱歌又不会打篮球,却希望过得像明星一样,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去华尔街。

”华尔街操纵着全世界80%的资金。

纽约的华尔街伴随着美国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太多的风雨。

……2008年9月15日,有着158年历史的美国第4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雷曼破产,立即引发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

雷曼公司破产不仅预示了华尔街进入了一个衰退的时代,而且令各界最为担心的是,华尔街金融危机将可能引起全球的经济危机。

【考点链接】: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时间、特点、影响)二、罗斯福新政(时间、目的、“新”的表现(特点)、措施、影响)三、经济全球化趋势1、经济全球化历程(了解)主要考点:(1)新航路的开辟(根本原因、主观目的、代表人物及其事迹、评价)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

(2)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更是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注意:经济全球化历程中的一个重点,复习备考时除了把握其主干知识外,还应关注两个角度:一是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比较(主要从目的和影响两个方面)2、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下的中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主要考点:欧盟的成立、经济全球化(原因、机遇、挑战、如何应对)中国能抓住这次机遇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增强。

中国应该着重做好以下方面工作①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②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确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国际贸易体制。

④研究和实施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⑤健全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保障机制。

⑥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注意:区域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七十七国集团,欧盟);世界性的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跨国公司(海尔集团、LG公司、肯德基、沃尔玛、可口可乐)3、经济格局演变下的大国关系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伴随,经历了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过程。

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分析前言在1997年泰国突然爆发一场货币危机并发展成一个金融和经济危机,而且,很快波及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危机中,大多数东亚经济的货币和资产价值大幅度下降东亚地区的银行和企业陷入空前的财务困境。

这场金融危机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危机产生的原因这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专家总结为以下三大点:直接因素、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直接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

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

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

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

“而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

外在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我国的应对政策1998年我国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部需求急剧下降,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贬值压力。

与此同时,我国内部环境同样严峻,一是南方严重的水灾对正常的经济活动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二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体制方面等的问题,国有企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局面,工人大规模下岗。

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危机及我国的防范策略

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危机及我国的防范策略

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危机及我国的防范策略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是金融全球化冲击着现有的金融制度,变革着金融运作和管理模式,这一过程包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使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加大各国的金融脆弱性。

金融全球化条件下,金融风险存在普遍增大的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

但由于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对金融风险和危机的抵御能力比发达国家弱,更易受到金融危机的侵袭,对尚属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金融全球化对我脆弱的金融体制造成冲击。

当然,如果能采取正确的防范战略积极迎接挑战,就能抓住机遇实现金融全球化对我国正效应影响的最大化。

一、金融全球化的内涵全球化(glboallzation)的概念昀早在1985年提出。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尔指出:“全球化不是某种条件或某种观念,而是一种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

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存在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了。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是贸易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的产物,是二者在其发展中对金融服务的必然要求。

何谓金融全球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因为它是一个相当复杂而且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现象,给一个动态经济现象下定义显得非常困难。

对于金融全球化的解释,西方主流经济学派认为,金融全球化是一种由贸易扩张和技术创新引发的历史进程。

金融全球化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它包括:其一,金融全球化不仅是一个金融活动越过民族藩篱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而且趋同的过程;其二,从主体上说,是强烈反映若干发达国家和政治组织意图的进程;其三,金融全球化在范围上是逐渐扩展的,在程度上是不断加深的。

早在150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始终是一种扩张性的制度,是一种走向全球化的制度;马克思也揭示了金融全球化的本质,它源于金融资本扩张的内在冲动。

【推荐下载】关于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

【推荐下载】关于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

关于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本文讲述了关于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一、全球化的概念、表现及成因近年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各种传播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而且也是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

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着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笔者认为可以对全球化的概念从宏观世界历史进程的角度出发做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界定:第一,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客观发展过程,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客观历史现象,属于历史的范畴;第二,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核心内容和主要动力是经济力,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统一体,其内涵十分丰富,至少应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但在目前情况下,所谓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因为全球政治体系,全球文化秩序和全球社会制度还尚未出现;第四,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并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使人类经济生活在全球范围不断实现全方位沟通、联系、融合与互动的客观历史进程;第五,全球化既不否认民族和地区的差异,也不排斥国家主权的存在。

它与民族化、区域化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

从宏观历史学的视野出发考察近代开端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可看出它就是一部全球化进程准备、启动、发展和初步形成的历史。

全球化进程发端于15 世纪末16 世纪初的欧洲,经过大约500 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到20 世纪末,全球化时代才真正到来。

20 世纪末以来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全球化范围日益扩大,国际生产分工已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和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于是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生产模式不断涌现,宇宙牌产品日益增多;二是贸易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贸易扩展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贸易自由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为核心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的建立;三是金融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金融国际化局面形成,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国际金融市场的年金融交易量达500 万亿美元,全球外汇交易的日周转额已达1.3 万亿美元;四是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据统计,1980 年全世界跨国公司只有1.5万家,子公司3.5 万家。

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

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

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一、全球化的概念、表现及成因近年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各种传播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而且也是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

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著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3]笔者认为可以对全球化的概念从宏观世界历史进程的角度出发做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界定:第一,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客观发展过程,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客观历史现象,属于历史的范畴;第二,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核心内容和主要动力是经济力,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统一体,其内涵十分丰富,至少应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但在目前情况下,所谓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因为全球政治体系,全球文化秩序和全球社会制度还尚未出现;第四,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并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使人类经济生活在全球范围不断实现全方位沟通、联系、融合与互动的客观历史进程;第五,全球化既不否认民族和地区的差异,也不排斥国家主权的存在。

它与民族化、区域化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

从宏观历史学的视野出发考察近代开端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可看出它就是一部全球化进程准备、启动、发展和初步形成的历史。

全球化进程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欧洲,经过大约50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到20世纪末,全球化时代才真正到来。

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全球化范围日益扩大,国际生产分工已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和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于是“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生产模式不断涌现,“宇宙牌产品”日益增多;二是贸易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贸易扩展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贸易自由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为核心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的建立;三是金融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金融国际化局面形成,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国际金融市场的年金融交易量达500万亿美元,全球外汇交易的日周转额已达1.3万亿美元;[4]四是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据统计,1980年全世界跨国公司只有1.5万家,子公司3.5万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一、全球化的概念、表现及成因近年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各种传播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而且也是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

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著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3]笔者认为可以对全球化的概念从宏观世界历史进程的角度出发做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界定:第一,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客观发展过程,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客观历史现象,属于历史的X畴;第二,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核心内容和主要动力是经济力,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统一体,其内涵十分丰富,至少应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但在目前情况下,所谓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因为全球政治体系,全球文化秩序和全球社会制度还尚未出现;第四,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X围内流动并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使人类经济生活在全球X围不断实现全方位沟通、联系、融合与互动的客观历史进程;第五,全球化既不否认民族和地区的差异,也不排斥国家主权的存在。

它与民族化、区域化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

从宏观历史学的视野出发考察近代开端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可看出它就是一部全球化进程准备、启动、发展和初步形成的历史。

全球化进程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欧洲,经过大约50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到20世纪末,全球化时代才真正到来。

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全球化X围日益扩大,国际生产分工已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和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于是“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生产模式不断涌现,“宇宙牌产品”日益增多;二是贸易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贸易扩展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贸易自由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为核心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的建立;三是金融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金融国际化局面形成,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国际金融市场的年金融交易量达500万亿美元,全球外汇交易的日周转额已达1.3万亿美元;[4]四是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据统计,1980年全世界跨国公司只有1.5万家,子公司3.5万家。

而到1997年,全球跨国公司数量已超过4.5万家,子公司已达28万家。

目前仅在中国从事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有4.5万家。

[5]五是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强劲,据统计,目前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35个区域性经济集团,[6]欧洲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经济组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另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区域性贸易协定(RTAs)的实施数量在1950-1959年有3个,1960-1969年有19个,1970-1979年上升到39个,1990-1998年则达到82个。

目前,55-60%的世界贸易是在贸易集团内发生的。

[7]全球化所表现出的上述特征并非偶然现象,它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过程,是资本主义产生之后为延长自己寿命的一种方式。

从本质上看,驱动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资本积累与扩X的内在冲动,是资本推动下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正如沃勒斯坦所说,“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历史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达到全球X 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的架构之内动作的。

”[8]因为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X的本性,它一开始就要求以全世界为它的活动舞台,如果不掠夺世界,它就无法发展,而不发展,实际上就意味着它的灭亡。

因此,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极力向外扩X,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世界各地的廉价原料,使用世界各地廉价的劳动力,攫取高额利润,以维护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

这样做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客观上把那些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

使世界逐步由分散、孤立、隔绝的状态发展成为互相依赖、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短短的30余年间创造的“东亚奇迹”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一时间,关于东方行将崛起,西方即将衰败等说法弥漫全球。

然而,正当人们为东亚模式大唱赞歌的时候,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了。

这场危机给先前人们对东亚发展模式的热情重重地泼上了一盆冷水。

于是乎,否定东亚奇迹和东亚模式的呼声又甚嚣尘上,“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神话已经破灭”,“东亚奇迹已经完结”等论调充斥传媒,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甚至断言:东亚模式已不再奏效,只有美国风格的自由市场系统才是成功的。

[9]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东亚金融危机,东亚金融危机与东亚模式之间存在的何种关系,东亚金融危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国内外发表的文章和著作难以数计,但归纳起来关于东亚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国际投机因素、银行不良贷款、金融监管不力、汇率政策僵化、政府干预不当与裙带关系以及对国际环境变化反应迟钝等多种因素。

[10]应当说,这些方面对东亚金融危机的发生都起了一定的作用,有的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分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从直接的或者表层上看问题,尚缺乏本质上的深层次的分析。

笔者认为,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应从这样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要从当代世界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另一方面,还要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尤其是东亚发展模式上来考察。

从当代世界国际环境的大背景出发审视东亚金融危机的成因,首先要弄清的问题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是什么?只有弄清了这一点,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毫无疑问,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特征,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现有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还对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甚至人们的社会心理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当今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传统意义的现代化,并且开始步入后现代化(后工业化)阶段,信息经济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主导产业,所以在世界经济大潮中一直处于主导、示X和中心的地位,全球化对它们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

如全球化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经济活动空间,使其可以不断地扩大经济势力X围,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全球扩X,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向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在高新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引导世界科技革命的新潮流,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为实现现代化努力奋斗,有些国家甚至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重要一环——资本的原始积累。

全球化对他们来说是福是祸,是得是失?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看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结论。

笔者认为,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既给它们带来难得的机遇,又使它们面临巨大的挑战。

正如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说:“全球化犹如一股汹涌的波涛,它既可以吞没一些国家,也可以将另一些国家向前推进”。

[11]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吸纳外国直接投资,从而为本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本积累创造条件,使他们可以通过吸收外资获得资本积累。

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资本外投的经济环境与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为它们的资本增值创造了必要条件。

另外,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全球化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使它们在现代化初期阶段发展起来的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

也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使穷国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成为一种主要趋势。

跨国公司在全球扩X虽然深化了国际分工,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的本质仍未根本改变,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命运很难说能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家经济主权出现虚置现象。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积极影响为东亚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积极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加快资源等要素配置的国际化,参与国际经济世界性大循环,融入全球化进程创造了条件。

而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消极影响则对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埋下了陷阱,如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加剧了金融风险,投资贸易的自由化导致了泡沫经济和出口市场的压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危机传递的加速作用等。

因此,东亚金融危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全球化对东亚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所致。

从东亚模式本身来看,它在实现东亚经济腾飞的过程中起了制度性的保证作用,是东亚成功的基础。

但是,东亚模式也确实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这些缺陷和不足随着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越发暴露出负面效应,从而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潜藏下祸根。

或者说,东亚模式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为危机的发生留下了隐患。

首先,从政府主导现代化进程,对经济发展实行最大限度干预方面来看。

政府主导在后发现代化国家经济起飞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东亚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因为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初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而且资源匮乏,空间狭小,有机合理的产业结构尚未形成,尤其是市场机制严重残缺,政治XX化进程相对迟缓。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政府实行强有力的干预,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急需发展的部门,可以运用强制办法推进市场机制的发育、形成和完善,从而有助于迅速实现工业化。

但是,政府干预在现代化初期取得了成效,并不等于说它就是万能的救世良方,就应当一直干预下去。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由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发展的,经济越是成熟,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就应当及时收回来,让位于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干预就会走向反面,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然而,东亚大多数国家没有及时实现这个转变,有的国家甚至越走越远。

在这方面,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这些遭受危机重创的国家表现的尤为突出。

被誉为“汉江奇迹”的韩国长期依靠政府干预,实行以财阀大企业集团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政府把经济发展强调为原则性目标而且为达此目的毫不犹豫地干预本该由市场导向的经济。

在朴正熙时期,政府建立了被赋予大权的经济计划委员会(EPB)用以策划经济蓝图,并负责控制国内预算和实施计划。

商业和工业部(MCI)的角色也被进一步加强,进口控制、出口提升、工业发展计划、投资申请和贸易许可均由其负责。

财政部(MOF)则负责监管国内外的金融机构。

特别是在金融领域政府干预更大,政府拥有并控制着所有的商业银行、特别银行和大部分金融机构。

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导致了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均听命于政府,银行被迫维持定量信用和低利率政策,造成了大量呆帐和坏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